阿育王

人物 | 历史人物 | 君王 | 印度孔雀王朝的皇帝

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皇帝, 公元前303年 出生,约 公元前232年 去世。他被许多人视为印度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扩展了钱德拉古普的帝国,统治着从现在的西部阿富汗到东部的孟加拉国的领土,囊括整个印度次大陆,除了今天的 泰米尔纳德邦卡纳塔克邦喀拉拉邦 的部分地区。他皈依了佛教,因阿育王的支柱和法令派遣佛教僧侣到斯里兰卡和中亚以及建立纪念碑而闻名,这些纪念碑标志着释迦牟尼佛生活中的几个重要地点。阿育王的梵文名字的意思是“无痛,无忧愁”,他也被称为“无忧王”。现代 印度共和国 的标志是对阿育王狮子首都的改编。

大事件

$$$$structured_module$$$$

人物生平

早期生活

阿育王还有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们。他的战斗素质是明显从幼年开始,被赋予皇家军事训练。他被称为一个可怕的猎人,因为根据传说,他只用一个木棍杀死过一个狮子。由于他的名誉作为一个可怕的战士,一个无情的将军,所以被送去遏制阿凡提省孔雀帝国的骚乱。

继任为王

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的阿育王像 阿育王统治的孔雀王朝,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阿育王本人在行政、军事、司法等方面都有绝对的权威。全国被分为若干行省,行省总督通常由王子担任,但行省内部仍有着许多保持自治或半独立的部落,孔雀王朝还不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他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是该王朝的创始人 旃陀罗笈多 之孙。旃陀罗笈多是一位印度军事领袖,他在 亚历山大大帝 远征后的岁月里,征服了印度北方的大部分地区,由此在印度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主要的帝国。

他一生的业绩可以明显分成两个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时代,主要是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通过武力基本统一了印度,在约在 公元前261年 征服羯陵伽国时,有15万人被俘,10万人被杀,死伤数十万。继而,除 迈索尔 地区外,印度全境得到统一。据说,阿育王由于在征服羯陵伽国时亲眼目睹了屠杀的场面,深感悔悟,于是停止武力扩张。

后半生是“白阿育王”时代,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阿育王统治时期成为古印度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强盛时代。使佛教成为国教,也没有迫害其他教派,相反对婆罗门教和 耆那教 也予以慷慨捐助。由于阿育王强调宗教,政治宽容和 非暴力主义 ,他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统治了印度长达41年的时间。

治国方针

阿育王的治国方针是基本遵从于佛教的精神,即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他的这种政策并不是空想主义,具有相当的现实性。尽管阿育王对羯陵伽国的征战的惨状深有感触,但是仍然将其土地编入了帝国的版图。他虽然禁止杀生,但是没有废黜死刑。

他虽然是佛教徒,但是对其它宗教也很宽容,允许它们的存在,婆罗门教、耆那教及其传统文化都得以共存。他的这种宗教政策,也成为了以后印度君主的惯例。

为政举措

传播佛教

阿育王在结束战争之后,开始专注于礼佛,他广修寺庙,召集四方僧人,编撰,完善和整理了许多佛经,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印度佛教的黄金时期,此外他还派僧人外出传教。

阿育王塔 阿育王宣布他将不再主动发动战争,即使不得已的战争也将尽量减少伤亡。他定佛教为国教,将他的诏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 阿育王石柱 法敕。这些“正法”的内容体现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也包含了阿育王本人的政治需要。

阿育王向佛教僧团捐赠了大量的财产和土地,还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据说总共兴建了84000座奉祀 佛骨 的佛舍利塔。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争议,阿育王邀请著名高僧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召集1000比丘,在 华氏城 举行 大结集 (此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结集),驱除了外道,整理了经典,并编撰了《论事》。阿育王开始向边陲地区和周边国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佛教使团以传播佛教,斯里兰卡、 缅甸 ,甚至 叙利亚 、埃及等地都有他们辛勤的足迹。这是佛教走出印度,迈向世界性宗教的开始。

倡导正法

阿育王所倡导的正法,包括以下这些基本内容

对人要仁爱慈悲,包括孝顺父母和对待亲戚朋友。

对动物也要尊重它们的生命,因为它们也是 众生平等 的一部分。

要多做有助于公众的好事

要对其他宗教宽容,和平共处。

佛教正法的基本精神

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在全国修了84000座佛舍利塔,多次帮助僧团,布施供养三宝。阿育王又派许多大德高僧,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弘扬佛教,这些传教高僧及大臣,东从缅甸,西到埃及、希腊化世界,都有他们的足迹,由于阿育王后来幡然悔悟,并且积极的爱护人民,保护生命,护持佛教,所以他被人们尊为——护法名王。

公元前232年,阿育王枕着“护法名王”的尊号离开了他的子民。孔雀王朝的国祚不长,在他死后日渐衰败,只延续了半个世纪便告终了,印度又重新陷入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是,由于阿育王对佛教的支持,使他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阿育王死后不到五十年,孔雀帝国便土崩瓦解,此后从未恢复。但是佛教得到过阿育王的支持,他对世界的长期影响是巨大的。他登基时,佛教只在印度西北的一弹丸之地流行,但在他死去时,佛教的教徒遍及印度各地,而且迅速传向邻国。除了 乔达摩·悉达多 本人以外,阿育王对佛教发展成为一种主要的宗教所起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都大。

佛顶骨舍利

2010年6月12日是世界文化遗产日,上午9时15分,在海内外108位高僧大德的见证下, 七宝阿育王塔金棺银椁 被打开,佛顶骨舍利在南京栖霞寺重现人间。央视等进行了现场直播。

阿育王[摩揭陀王国国王] 上午8时40分左右,七宝阿育王塔和金棺银椁运到 栖霞寺 ,途中由全副武装的武警押运。

上午9时15分,108位高僧大德齐集栖霞寺,为迎请佛顶骨舍利举行盛大的开启、开光法会。法会后,由高僧出面, 佛顶真骨感应舍利 将被请出,随即移至特制的恒温恒湿密封盒里保存,并将在栖霞寺法堂供奉一个月。

2008年7月,从南京大报恩寺遗址长干寺地宫发掘出土的七宝阿育王塔乃中国至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 阿育王塔 。据验证,塔身内供奉有两套金棺银椁,其内有“佛顶真骨”、“感应舍利十颗”等稀世佛教圣物,距今已有两千余年,是世界现存唯一的佛顶真骨舍利。

释迦牟尼 ,是被称为佛祖的传奇人物,相传,佛祖去世后,遗体在 古印度 拘尸那 城南火化。弟子在灰烬中,发现了一些奇异的结晶体,就是这些神奇的颗粒,被弟子们称为“舍利”。然而,他在世界上的影响,最重要的“幕后推手”之一,就是阿育王。

建立寺塔

根据记载,在阿育王当国王期间,他后悔自己率领军队参加战争的残酷,因此,不仅自己受了五戒,还把佛教立为国教,在释迦牟尼身后,他又号召世界上都不要发生战争,把自己分到的 佛祖舍利 分给各个国家,一夜之间,在世界上建立84000座寺塔。这,就是佛祖舍利分散的起源。而且,唐代佛家经典著作《 法苑珠林 》里认为,某种意义上,因塔下都是阿育王为奉安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所造,所有这样的塔,都被称之阿育王塔。不过,因为电影的通俗易懂,如果想了解这个在印度“知名度”不亚于“ 泰姬陵 ”传奇的人物,最好通过电影《阿育王》的情节来感受,特别是它的音乐。19座真身舍利宝塔的历史分布尽管时间上,很难衔接,甚至不知道一夜之间万座阿育王塔是怎样竖起,不过,不用去管这些。在21世纪,能看到的,是在西安法门寺博物馆的一个展厅里就有“中国古代十九座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宝塔分布图”。这个图,据说是根据《法苑珠林》得来的信息。

在唐代以前,人们只是相互流传阿育王的事迹,而唐代佛教领袖 释道世 ,和朋友们一起,经过在全国大范围的考证,利用10年的时间,写出了长达一百卷的《法苑珠林》,其中,他们就具体列出了阿育王在中国为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相继建造的十九座宝塔塔名、建塔时代与立塔的地点。虽然当时全国的佛寺已有“百千”,但释道世认为,只有这19座,是阿育王所造,地宫里有佛祖的舍利。

当时的考证人士都觉得,这19座宝塔虽然先后再建于晋、隋之际,但不是“造新”,皆为“修故”,所以,地宫都没有“动”过,这一点,已经明显和历史记载不符合。但到了21世纪,了解它们的分布,可以为你自己增长一点知识,特别是此次考古的金陵长干寺,是排在第2位的,因为有佛顶骨的舍利,非常尊贵。

很有趣的是,排名前2位的塔中佛舍利,都是刘萨阿发现的,也就是最早在南京“动”了长干寺佛舍利的 慧达 。前者是在 公元282年 ,比南京的还要早。而排名第一的宁波阿育王寺,是19座中,唯一幸存的,所以 舍利函 一直也没有去动它。

影视形象

年代

电影

饰演者

2001年

《阿育王》

名不详

引用来源

中文名
阿育王
外文名
Ashoka
别名
阿输迦
性别
出生日期
公元前303年
去世日期
公元前232年
民族
印度人
所处时代
孔雀王朝
主要成就
统一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和今阿富汗;弘扬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