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别史是分国记载史事的史书,中国第一部国别史为《国语》。
内容简介
国别史是 国别体 史书的简称,是分国记载史事的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也称国别体,是史书的一种体裁。中国第一部国别史为《国语》,此外,《 战国策 》、《 三国志 》都是比较著名的国别史。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另外,还有记载各种专门学科历史的史书称专史,如经济史、思想史、文学史、史学史等。
代表作品
分国记载史事的史书叫国别体史书,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国语》
《 国语》共二十一篇,即:《周语》三篇、《鲁语》二篇、《
齐语
》一篇、《晋语》九篇、《郑语》一篇、《楚语》二篇、《吴语》一篇、《越语》二篇,共七万余字。它记载了八个国家的史事,时间上起
西周
的
周穆王
,下迄
战国
初期的
鲁悼公
(约公元前967年至公元前453年),共五百多年。过去人们认为,《国语》的作者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
左丘明
,实际上它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后人根据当时各国史官的记载整理加工而成的,它大概成书于战国初期。
《国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记言为主,它往往通过一些人物的言论(如对话和辩论等)来反映历史事件。像 周厉王 的暴虐无道和 越王勾践 发愤雪耻、最后打败 吴国 等史实,都是通过谈话方式表达出来的,说理充分,人物性格也很鲜明。《国语》和以《 春秋 》为纲而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 编年体 史书《左传》,在内容上可以互相补充,故后人将《国语》和《左传》看作姐妹篇,称《左传》为《 春秋内传 》,《国语》为《 春秋外传 》。
《国语》首创了国别史的体例,保存了比较丰富的资料,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和上古史的重要书籍。
《战国策》
战国时 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
长书
》、《修书》等名称和本子,
西汉
末
刘向
编定为三十三篇。宋时已有缺佚,由
曾巩
作了订补。有
东汉
高诱注,今残缺。宋
鲍彪
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人
金正炜
有《补释》,今人
缪文远
有《战国策新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记述战国时事,定名《
战国纵横家书
》,与本书内容相似。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 东周 、西周、 秦国 、 齐国 、 楚国 、 赵国 、 魏国 、韩国、燕国、宋国、 卫国 、 中山国 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 纵横家 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 合纵连横 ,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在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三国志》
《三国志》是 晋代
陈寿
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
三国鼎立
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
魏文帝
黄初元年
(220)到
晋武帝
太康
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
魏书
》三十卷,《蜀书》十五卷,《
吴书
》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
曹操
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
刘备
为《先主传》,记
孙权
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 二十四史 ,与《史记》( 司马迁 )、《汉书》( 班固 )、《后汉书》(范晔、 司马彪 )并称 前四史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 夏侯湛 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 三国 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 三国史 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 南朝 人 刘勰 在《 文心雕龙·史传 》篇中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 魏略 》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这就是说,那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偏激,根据不足;就是文笔疏阔,不得要领。只有陈寿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文字表述的统一。
背景知识
中国 的史书卷帙浩繁,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种。正史: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除少数是个人著述(如史记的《史记》、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
欧阳修
的《
新五代史
》)外,大部正史是由官修的。
别史
: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由著名学者创作的,有时与
杂史
难以区分。比如《
汉晋春秋
》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野史:有别于官撰正史的民间编写的史书。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人
潘永因
的《
宋稗类钞
》,近代人
徐珂
的《
清稗类钞
》。有时也用来泛指“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