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震submarine earthquake地震是地下岩石突然断裂而发生的急剧运动。
海底地震频发区
海底地震主要分布在 活动大陆边缘 和 大洋中脊 ,分别相当于洋壳的俯冲破坏与扩张新生地带。两带的地震活动性质截然不同。
①活动大陆边缘
地震带
。
位于板块俯冲边界,主体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此外还包括印度洋爪哇海沟附近,大西洋波多黎各海沟及 南桑威奇海沟 附近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释放的 地震能量 约占全球总量的80%。这里既有浅源(<70千米)地震,也有中源(70~300千米)地震和深源(300~700千米)地震,地震带较宽。震源深度通常自洋侧( 海沟 附近)向陆侧加深,构成一倾斜的震源带,称 贝尼奥夫带 。全球几乎所有的 深源地震 ,以及大多数的中、 浅源地震 都发生在板块俯冲边界。全球最大震级(8.9级)即发生在这里。
②大洋中脊地震带。
该处为分离型板块边界,只有浅源地震,地震带狭窄、连续,宽度仅数十千米,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总量的5%。
形成过程
地震是地下岩石突然断裂而发生急剧运动,从而产生地震波向周围传播,并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大地震动的现象。地震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极不均匀,大部分地震是 构造地震 ,且主要发生在海洋地区。 岩石圈板块 沿边界的相对运动和相互作用是导致海底地震的主要原因。海底地震分布规律和发生机制的研究,是 板块构造理论 的重要支柱。海底地震及其所引起的海啸,给人类带来灾难。
活动大陆边缘的地震活动大致可分为:①海沟及洋侧坡的小量浅震,多属 正断层 型,是大洋板块沿俯冲带向下弯曲引起的。②海沟陆侧坡附近频繁的浅震,多属 逆断层 型,一般认为导源于沿板块接触带的汇聚挤压作用,太平洋周缘的大地震大多属于这种类型。③火山弧附近的小量浅震,在不同情况下,震源机制或为正断层型,或为逆断层、 走向滑动断层 型。④构成贝尼奥夫带的中源和深源地震,主要位于火山弧与弧后区之下。
海底地震危害
地面破坏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 喷水冒砂 等。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对海洋生物的危害
海底地震发生的同时,难免会从地心冒出很多有害气体,会对海洋生物有严重的危害。
对 海底光缆 的危害
海底铺设了很多光缆,当地震发生的同时,会破坏海底光缆。
引用来源
- • 海啸是多少级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的 - 天气网 天气网 2021-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