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盛世

时期 | 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

开元盛世,是指 唐朝 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唐玄宗登基以后提倡文教,任用贤能 姚崇宋璟 等,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

政治上,唐玄宗改革机构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重用贤臣,修订律法。经济上,唐玄宗制订经济改革措施: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改革实施封制度,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打击佛教势力,大力发展农业。军事上唐玄宗对兵制进行改革,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扩张疆域,唐朝在东北设置了 靺 鞨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中国历史上首次将 东北三省 全境纳入中国版图。文化上,提倡文教,重道抑佛,人才辈出。唐玄宗还改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开元年间,经过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唐朝国力达到鼎盛,形成了“三年一上计,万国趋 河洛 ”的盛世局面。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天下大治。“忆昔 开元 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此间,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繁华,对外贸易十分活跃, 波斯 、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贾云集。

开元年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背景

武则天 死后,唐朝政局动荡,直到唐玄宗即位,才稳定了局面,使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农耕技术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发达,丝织技术高超,饮茶之风也在全国范围盛行。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 武则天被逼退位之后,唐王朝进入了一个短暂的混乱期:先是 武三思 与韦后、 安乐公主 勾结,害死于 唐中宗 复位有功的“五王”;而后太子 李重俊 率御林军杀死武三思、武崇讯,而其也被韦后部下所杀;再而后,韦后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中宗 李显 ,立傀儡 李重茂少帝 ,自己总揽大权,垂帘听政。韦后肆无忌惮,安乐公主公开卖官,朝政异常腐化。武后退位后八年的时间里,政变迭起,政局动荡。

景龙 四年(710年)六月 庚子日 ,相王李旦第三子和其姑母 太平公主 共同精心谋划,发动政变闯入宫中杀死韦后、安乐公主、 武延秀 ,铲除了韦武集团,并迎相王李旦入辅少帝,后来又拥其为帝。

景云 三年(712年), 唐睿宗 李旦 让位于 李隆基 ,是为唐玄宗。此时的太平公主已由以前的同盟变成了唐玄宗的强大对手,“宰相七人,四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开元元年(713年)七月,唐玄宗得知“公主欲以是月四日作乱”,立即动手,斩杀公主党徒 常元楷 、李慈、 萧至忠岑羲窦怀贞 自缢,太平公主被赐死家中。

唐玄宗粉碎太平公主集团后,立即“讲武于 骊山 之下,征兵二十万,旌旗连亘五十余里”。并流放 郭元振 ,斩杀 唐绍 扬威皇权,并逐步将功臣,诸王外刺(调离出京,到外地任刺史)。皇权稳固之后,玄宗开始整顿朝纲,任用贤能。

唐玄宗不仅极有胆量和魄力,而且精通治国方略,深知用人乃治国根本,而且其也很善于发现人才(早年)。姚崇、 卢怀慎 、宋璟、 苏颋张嘉贞源乾曜 是开元前期玄宗精心选拔的六位宰相,均是通晓治国方略,尽心操劳国事的名臣。唐玄宗依靠这些贤臣在稳定政局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

建制谏官,恢复谏议制度。完善法制,删辑律令格式,编纂《 唐六典 》。农业上静民劝农,检括户口,开垦荒地,提高亩产。设置四监管理官府手工业,民间手工业也发展迅速。繁荣商业,金融机构柜房出现,互市与海外贸易发达。

正是由于开元初期君臣一体,上下同心,全国经济迅速繁荣,迎来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 流脂 粟米 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盛世。 

历史

开元二年(714年)正月,唐玄宗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号“皇帝梨园弟子”。二月,销毁象征世界中心的“ 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导致130余国接连与唐断交,朝贡国数量从武周时期的200余国下降到70余国。七月,下令销毁宫中的服饰车马、金银器玩,用来弥补军费;并在殿前焚毁珠玉、锦绣,规定后妃都不能戴珠玉、穿锦绣;天下妇女的服装都要依顺丈夫和儿子的,已经织成的锦绣全染成黑白色,禁止天下采珠玉和织锦绣,并罢免两京(长安、洛阳)织锦坊。

开元四年(716年)二月,松州都督孙仁献发兵袭击 吐蕃 于城下,大举攻破吐蕃。

开元五年(717年), 唐明皇 李隆基至东都洛阳,大赦天下,又在 紫微城 接见日本第八次遣唐使(随行人员主要有 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 等)。同年于东都紫微城改 明堂乾元殿 ,又于乾元殿东廊写四部书,因号乾元院。次年改为丽正书院(后改名为 集贤殿书院 ),“书院”机构由此产生。

开元十三年 (725年),唐玄宗率百官、贵戚及四夷首领,从东都紫微城出发,至 泰山封禅 。每当置顿,人畜被野数十里;车载的供具之物,数百里不绝。返回洛京后,在广达楼大宴群臣。

开元二十年(732年),信安王李祎大破奚、契丹,献上其俘虏,唐玄宗御紫微城应天门领受。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千秋节(唐玄宗生日)御广达楼宴群臣。群臣皆献宝镜为玄宗祝寿,而 张九龄 认为“以镜自照见形容,以人自照见吉凶”,于是讲述前世兴废之根源,作《千秋金镜录》奉上,唐玄宗便赐书褒奖他。十月,李隆基准备行幸西京长安,但张九龄等人说秋收还没有结束,这样上路会骚扰百姓,影响生产。 李林甫 在却说:“长安、洛阳,陛下东西宫耳,往来行幸,何更择时!”至于妨碍了农民秋收,免了他们的税收也就行了。唐玄宗大悦,即日西行。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李隆基因所宠 武惠妃 谗言,将三个儿子太子 李瑛 、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杀害,改立三子忠王李玙为太子。同年,武惠妃病死,李隆基日夜寝食不安,后宫虽多美人,但没有一个能使他满意。听人说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 杨玉环 美貌绝伦,艳丽无双,于是不顾什么礼节,就将她招进宫里,杨玉环懂音律,也很聪明,还擅长歌舞,很得玄宗欢心。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于 西京 、东都往来之路,作行宫千余间。

疆域

在开元盛世鼎盛时时期, 中亚 的绿洲地带亦受 大唐 支配,一度建立了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据保守估计,其鼎盛时期,天宝年间,全国人口达8000万之多。

漠南漠北

贞观四年(630年),唐军灭亡东突厥,漠南成为唐势力范围。 永淳 元年(682年),突厥复国,后直到后突厥灭亡北方边患严峻。 天宝 三载(744年),回纥建国,占据漠南漠北。安史之乱后,边患再起,但唐朝与回纥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西域

贞观四年,唐朝廷在伊吾七城设立西伊州,开始经营西域。唐朝廷对 葱岭 以西中亚地区的统治始终不稳固,乾封二年(667年),由于大食势力的扩展, 唐朝疆域 退回葱岭以东的西域。

790年以后,唐朝陆续失去原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所辖地区。

东北

显庆 五年(660年),唐军联合新罗灭亡百济。总章元年(668年)八月,唐军与新罗又灭高句丽,并设安东都护府于平壤。但由于当地人民反抗激烈及新罗势力的北进, 咸亨 元年(670年)安东都护府内迁辽东。开元元年(713年)安东都护府移到辽西。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安东都护府废,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失去对 辽东半岛 的直接控制。 武周 圣历元年(698年)其首领 大祚荣 建立震国,唐朝称之为渤海国;号为“海东盛国”,但与唐朝的关系友好,大部分时间向唐朝称臣。

有唐一代,辽东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其主体部分仍然属于中原王朝,新罗的疆域仍然在大同江及平壤以南。

西南

开元二年(714),坌达延将吐蕃兵十万屯大来谷,唐将 王晙 选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袭之,吐蕃军惊惧混乱,自相杀伤,死者万计,薛讷率唐军夹击,斩首一万七千,获马羊超过二十万,追击吐蕃军,战于长城堡,又败之,吐蕃军相枕藉而死, 洮水 为之不流。唐军前后杀获数万人。

开元三年(715),吐蕃与阿拉伯共立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拔汗那,拔汗那王兵败,奔安西求救。孝嵩率军出龟兹西数千里,下数百城,长驱而进。是月,攻阿了达于连城。孝嵩自 擐 甲督士卒急攻,自巳至酉,屠其三城,俘斩千余级,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孝嵩传檄诸国,威振西域。

开元十年(722),吐蕃入侵其西部的小勃律,小勃律当时是唐朝属国。北庭节度使 张孝嵩 遣疏勒副使 张思礼 将兵四千救之。大破吐蕃军,斩获数万。

开元十六年(728),吐蕃大将悉末朗寇瓜州,都督 张守珪 击走之。乙巳,河西节度使 萧嵩陇右节度使 张忠亮大破吐蕃于渴波谷(今青海湖南);忠亮追之,拔其大莫门城(今青海省龙羊峡),擒获甚众。辛卯,左金吾将军杜宾客破吐蕃于祁连城下。时吐蕃复入寇,萧嵩遣宾客将强弩四千击之。战自辰至暮,吐蕃大溃,获其大将一人(斩副将一,上级五千首)。吐蕃败兵散乱逃入山中,哭声四合。

开元十七年(729),瓜州都督张守珪、沙州刺史贾师顺击吐蕃大同军,大破之。

信安王李祎率唐军攻占 石堡城 ,分兵据守要害,令敌不得前进。自是唐朝河、陇诸军得以游弈自如,拓地千余里。玄宗闻之大悦,更名石堡城曰“振武圌军”。

开元十八年(730),五月吐蕃遣使致书于境上求和。 赞普 上表称“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中间张玄表等先兴兵寇钞,遂使二境交恶。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正惟边将交抅,致获罪于舅。屡遣使者入朝,皆为边将所遏。今蒙远降使臣来视公主,甥不胜喜荷。倘使复修旧好,死无所恨!”自是吐蕃复款附。

西南云贵高原,天宝七载(748年)南诏建国,与唐时战时和,也削弱唐朝的国力。同时,自 汉武帝 平南越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是中国领土的安南(越南北部),唐代统治时先后设立“交州总管府”、“安南都护府”(唐肃宗改名镇南,唐代宗复称安南)、“静海军节度使”等官署,唐末时开始 藩镇割据 ,土豪兴起,至 北宋 初完全脱离中原王朝而独立。

科技

王孝通 ,唐朝数学家兼天文学家,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三次代数方程解法的数学家。

孙思邈 ,医学家,时人尊为药王,著有《 备急千金要方 》,简称《千金要方》。

吕才 ,唐朝自然科学家,著有本土因明逻辑学著作。

李淳风 ,唐朝数学家兼天文学家,贞观七年(633年),李淳风通过改进传统 浑仪 ,创造性的在赤道环上增加了黄道环和白道环,研制出当时绝无仅有的“三重环” 浑天仪 ,名为浑天黄道仪。贞观十五年(641年)撰研究浑天仪的《法象志》[5]。注释《 算经十书 、《 推背图 》、《典章文物志》、《秘阁录》、《 乙巳占 》等书。指出《 戊寅元历 》的错误。又以 刘焯 的《 皇极历 》为据,编成《麟德历》。 麟德 二年(665年),改用李淳风的《麟德历》。

一行,本名 张遂 。唐朝天文学家和释学家。开元九年(721年),经 张说 推荐,唐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法《 大衍历 》。同年,他和 梁令瓒 一起,设计制造了黄道游仪、浑仪、复矩等天文测量仪器。他利用新制成的 黄道游仪 测量恒星的赤道坐标,发现和汉代的测量结果有很大的变动。英国天文学家 哈雷 在一千年后(1712年)提出自行运动的观点。开元十一年(723年),一行主持大规模的全国性天文测量,测量了北到 铁勒 (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西南喀拉和林遗址附近),南到交州(今越南中部地区)共13个地点的日影和 北极星 高度。其中还测量了河南四个地点的距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大地测量,结果推翻了“日影千里差一寸”的传统说法。根据其测量结果可以计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开创了科学史上用观测方法确定 子午线 长度的先河。

政治

改革机构

唐玄宗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

第一,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把武则天以来的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限制了 进士科 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这不但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政府支出。

第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

第三,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这本是 唐太宗 时期的一种制度,让谏官和史官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监督朝政。到了武则天主政之后,提拔了 许敬宗李义府 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再公开,因此将这种制度也就废除了。

第四,重视县令的任免。唐玄宗认为郡县的官员是国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 国家形象 。所以,玄宗经常对县官亲自出题考核他们,确切地了解这些县官是不是真正地称职。如果考试优秀,可以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实,也会马上遭到罢黜。

重用贤臣

唐玄宗走马任姚崇 唐玄宗不仅极有胆量和魄力,而且精通治国方略,深知用人乃治国根本,而且其也很善于发现人才。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 李元纮 、杜逻、 韩休 、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通晓治国方略,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玄宗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正是由于开元初期君臣一体,上下同心,全国经济迅速繁荣,迎来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盛世。

修订律法

唐六典 开元八年(720)以前一段时期进行的行政改革的内容几乎完全是恢复和贯彻 武后 建立统治前奠定的行政准则。这些改革体现在垂拱元年(685)前定期修订和重新颁布的一整套法典,即律、令、格、式之中。垂拱元年以后,武后未作进一步的修订,虽然编成了体现修订法典的立法《格后长行敕》。武后垮台后,唐中宗 神龙 元年(705)在 唐休璟韦安石 和苏瓌的主持下,彻底修订所有法典的工作才得以进行。唐景龙四年(710)睿宗登基后,下令重新修订,同时指定一个包括许多法律专家在内的编纂组织负责。新法典在先天元年(712)阴历二月编成并颁行。

先天二年(713)末,姚崇和卢怀慎领导一个被指定修订令、格和式的组织,这部分法令与行政事务有关。修订的法令于开元三年(715)阴历三月完成,然后被颁布执行,后来被称作《开元前令》。如太子宾客在旧时作为兼职无品,《开元前令》时被正式定入官品。

在宋璟和苏颋担任宰相时,诏令又命再作修订,这一次包括刑法在内。有些曾协助姚崇的法律专家也参加了这一工作,编纂工作成于开元七年(719),阴历三月呈送唐玄宗御览并被公布。它通常被称作《开元后令》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其大部分内容收入《唐六典》,此书提供了唐代行政法的详细内容。

因此,从唐景龙四年(710)至开元七年(719)的十年是制订中央行政法典的重要时期,这种法律旨在把中国再度置于一个精心制订的统一行政规定和实践的体制之下,所以这十年对恢复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帝国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军事

兵制改革

府兵制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致使农民逃亡,影响了军队的兵源。 唐高宗 和武则天时期,对于军事不太重视,到了唐玄宗做了皇帝时,士兵逃跑现象极为严重,军队战斗力也很低,无法和强悍的突厥军队抗衡。

开元十一年(723),唐玄宗接受了宰相张说的改革主张,建立雇佣兵。从关内招募到军士十二万人,充当卫士,这就是“长从宿卫”,也叫做“长征健儿”,这次改革是从 府兵制 到雇佣兵制的转变。此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玄宗将这种制度推广到了全国。这种制度使原来的府兵轮番到边境守卫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边境守卫之苦。同时,这种雇佣兵还为集中训练、提高战斗力提供了保证。

除了对兵制进行改革之外,唐玄宗还采取了其他很多的整军措施,如颁布了《 练兵诏 》,命令西北的军镇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同时,任命太仆卿 王毛仲 为内外 闲厩使 ,全力负责军用马匹的供应,这使短缺的马匹及时得到了补充,提高了战斗力。另外,为彻底解决军粮问题,玄宗又命令扩充屯田范围,在西北和 黄河 以北地区大力发展屯田,增加粮食产量。

开疆拓土

国力强盛是开元之治的另一重要标志。自唐高宗以后,吐蕃强大,成为唐朝西方严重威胁。武后时期,后突厥复兴于 漠北 ,契丹崛起于东北,又造成唐朝北方形势的紧张。许多在贞观﹑ 永徽 年间归属唐朝的地区重又脱离控制。玄宗加强邻接地区的军队,开立屯田,大大充实了防务,又从东北到西北和南方设立了 平卢 ﹑范阳﹑ 河东 ﹑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伊西北庭﹑剑南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以统一指挥战守军事。于是在开元五年,收复陷于契丹二十一年之久的辽西十二州,于柳城(今辽宁朝阳)重置营州都督府,漠北的同罗﹑拔也古等都重新归顺唐朝,后突厥与唐之间的战争也逐渐停止而代之以友好往来,唐又在西域设置安西四镇节度经略使,阻止吐蕃势力的北上,在陇右﹑人往来河西之西增置军镇,巩固河西走廊的安定,保证了中国和中亚﹑西亚的交通顺畅。当时唐朝的声威远达西亚,各国使者和商不绝。

经济

生产发展

唐玄宗执政后,政治的安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开元时期,土地开辟,许多“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杜佑通典 》所记:“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 米斗 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 馔 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耕地面积

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6.6亿亩。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 大运河 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史称:“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达6.6亿亩(当下的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远远超过中国今日的平均数(1.4亩)。

提倡节俭

玄宗於这段时间甚为节俭,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宫後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他又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一改武则天以来後宫的奢靡之风。他并命令 宇文融 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万户,大幅增加唐朝的税收及兵力来源。因为这些措施,唐朝的财政变得丰裕,而且全国的粮仓充实,物价十分廉宜。

经济繁荣

• 农业

曲辕犁,筒车,翻车 开元时期大唐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据统计,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合为46处。玄宗还在全国各地大兴屯田,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各地官府仓库了的粮食堆积如山。

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茶叶生产在开元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茶经 》,作者 陆羽 被后人称为“ 茶圣 ”。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生产工具还得到了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 曲辕犁 ;创制新灌溉工具── 筒车

• 手工业

开元时期的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陶瓷业也出现了景德的青瓷、 邢窑 的白瓷和唐三彩。

• 城市规模

开元时期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主要分布在中国,例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唐长安城 长安城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其建筑形制不但影响了后世各个王朝都城的建立,还影响到朝鲜和日本。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都城的建造都是以 唐长安城 为模版而建立。

人口

唐朝自 武德 初至天宝末,其户口与人口比 隋朝 低,有可能因为法令不行,户口时常有隐漏不报,所以史书记载为虚数,其比实际数据尚少。根据《旧唐书》记载,唐武德元年(618年)有一百八十万户;唐武德七年(624年)有二百一十九万户,唐贞观十三年(639年)三百零四万户,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三百六十万户,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有三百八十万户,7000万人口是唐玄宗统治的天宝(742-755)年间全国人口数。学者们综合各方面史料推测,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全国实际人户超过一千三四百万户,实际人口超过7000万。

据《通典》卷七《食货》载,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全国有9,069,154户,52,880,488人。

杜佑《通典》认为唐朝天宝年间有有大量户口被瞒报,实际当时唐朝有1300至1400万户。

学者们综合各方面史料分析,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全国实际人户超过一千三四百万户,实际人口约8000万。

历史学家冻国栋《中国人口史》分析,唐朝天宝十三有约1430万到1540万户,约7475万到8050万人。

当时全国有十五道,秦岭淮河以北有人口3000万。人口最多的是河南、河北两道及淮北地区,这些地区合计人口接近2000万。首都京兆府长安人口达到196万,河南府洛阳则有118万人口。 隋唐大运河 沿岸的交通枢纽城市魏州也有人口110万。河东道人口达372万;关内道有150万;陇右道人口最少,仅53万。南方各道中,江南东道人口最多,有661万。其次为剑南道,有409万,其中成都府人口就有92万。江南西道人口亦有372万, 淮南道 227万,岭南道116万。人口位居全国之末的是黔中道,仅16万。

8世纪的时候,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口如下:东法兰克福王国从塞纳河到莱茵河之间的人口是200-300万。而直到16世纪, 地中海地区 的人口才5000万至6000万。 北非 的人口是300万。在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人口就是生产力。唐玄宗时期人口繁盛,反映了当时中国总的经济实力是独步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民族

唐玄宗时期的周边少数民族

7世纪前期,吐蕃(今西藏)杰出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他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 文成公主 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后,带去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增进了汉藏之间友好关系。8世纪初,唐朝又把 金城公主 嫁到吐蕃赞普 尺带珠丹 。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 和同为一家 ”了。

回纥是今天 维吾尔族 的祖先。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 骨力裴罗怀仁可汗 。后来,回纥改名为“ 回鹘 ”。

7世纪末,粟末靺 鞨 部首领大祚荣统一了周围各部,建立政权。8世纪前期,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 渤海 都督。从此, 粟末靺鞨 政权以“渤海”为号。粟末靺鞨有“海东盛国”之称。唐朝管理东北边疆的机构是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

南诏

诏居民是今天 彝族白族 的祖先。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 云南王

外交

遣唐使航路 《唐六典》列举的开元时期前来朝贡的蕃国数多达70余国。这些蕃国,从东亚的日本、突厥到东南亚地区的诸国,从今日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到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地区的一些国家,都对唐朝中央政府建立了一种朝贡的政治关系。

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 留学僧 来唐学习。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 唐朝文化

高昌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高昌商人来中国经商,高昌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唐玄宗时期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著名的《 大唐西域记 》。这部书是研究中亚、 印度半岛 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 佛学 的重要典籍。

客使图 开元时期,长安、扬州、广州等城市,云聚着从海陆 丝绸之路 来华的胡商蕃客,成为沟通中外经济、文化与政治联系的重要渠道。亚洲各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络绎于途。与 李白 结下深厚友谊的 晁衡 ,也是一位日本留唐学生。不少外国人在唐玄宗的朝廷任职。唐朝的使臣、僧侣、商人,亦不绝于途。

唐朝有 鸿胪寺 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各地设商馆招待外商,设 互市监 、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长安、洛阳、扬州、广州、兰州、凉州、敦煌,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长安尤为著名,这里汇集了各国来宾,许多外商在“西市”经营店铺,长期居住,国子监接受了众多外国留学生,留居长安的“ 胡人 ”多达4000家~5000家。

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的真正创建人慧能和尚,在玄宗即位那年圆寂,此后,在玄宗统治的四十多年时间里,禅宗迅速兴起,儒佛道合流成为历史的潮流,玄宗就曾亲自为《 孝经 》、《 老子 》、《 金刚经 》作注。所谓 三夷教 ,即 祆教 、景教、 摩尼教 ,也在华得到传播。正是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使唐朝在社会风气上显得雍容大度,李白充满自信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就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写照。

文化

提倡文教

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以及为了撰拔人才,亲自在殿试考核吏部新录取的县令。而且对儒生十分优厚,下令群臣访求历朝遗书,共觅得图书近五万卷,便唐朝的文化事业迈向鼎峰。

人才辈出

社会经济的繁荣必然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唐诗最为后世称道,著名诗人 高适岑参王维 ,特别是李白﹑ 杜甫 都生活在这个时代,而唐代中期的著名诗人(所谓 大历十才子 )也是这个时期培育出来的。其它音乐﹑绘画﹑雕刻﹑塑造等艺术也无不有显著成就。

整理古籍

开元年间整理 国家图书馆 的藏书数53915卷。玄宗时代,唐朝的文教事业也有很大发展。今天我们所常说的四部(四库)图书分类,正式被国家官方图书馆所采纳,就是在唐代。“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呜呼,可谓盛矣!”

诗圣杜甫、诗仙李白都主要生活在这个时代。举几件文化建设上的典型事例。第一件事,唐玄宗曾组织鸿儒硕学,在集贤书院校雠四部图书;第二件事,开元二十年编订《 大唐开元礼 》,是最完备的礼制建设,稍候不久又完成《 大唐六典 》的编纂,是最完备的行政法典性质的文件;第三件事,大力提倡教育,广泛设立公私学校。 开元二十一年 (733)五月敕:“许百姓任立 私学 ,欲其寄州县受业者亦听。”开元二十六年下令天下州县,每乡都要设置学校一所,以教授学生。这样推行政教的结果是:“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可以说教化大兴!

重道抑佛

佛教在唐朝初年虽然没有被查禁,但发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别是对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发展没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则天时期,为了从宗教上来打击 李姓 ,武则天对佛教采取了纵容态度,这使得佛教发展迅速。在全国的各个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侣们不仅在国家的包庇纵容下兼并土地,还极力逃避国家税收。和尚数目的大量增加,使国家承担赋税和徭役的人数减少,影响了国家的收入。

在开元二年,唐玄宗下令削减全国的僧人和尼姑数量,最后使全国还俗的僧尼达到一万二千人之多。然后,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庙,禁止铸造佛像,禁止传抄佛经。对于官员和僧尼的交往也进行禁止,这使佛教在玄宗时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评价

唐玄宗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在繁荣强盛的背面,深刻的社会及政治危机也在发展。 土地兼并 激烈,大量农民逃亡,均田制,府兵制和租庸调制都濒于崩溃,特别是节度使统辖的军事力量加强而内地军备废驰,导致内轻外重,成为后来安史之乱的伏因。

杜甫亲身经历了开元盛世,对当时的太平景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官 中圣人云门 ,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清代史学家 赵翼 在《唐女祸》中写道:“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 杨贵妃 足以败之。”

1300年后,全国六十余位史学专家云集西安分析出现盛世的原因,共同认为唐朝的改革和开放是铸就“开元盛世”最根本原因。

首都师范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永平说,如果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乐章,那么“开元盛世”就是乐章里的最强音。他认为,“开元盛世”的成功在于改革,改革为“开元盛世”的形成提供了有力保障。唐玄宗即位后,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张嘉贞、张九龄、韩休等人为相,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进行一系列改革,使唐王朝走上了盛世之路。

正是缘于改革与开放,唐朝对文化极为重视和推崇,这也是造成盛世的另一个秘密武器。 陕西师大 博士生导师王双怀教授说,唐玄宗当政时,先后注释 儒家 经典《孝经》、 佛教经典 《金刚经》和道教经典《 道德经 》,并将它们颁行天下。为让社会大众更好地学习“三经”、掌握“三经”,日理万机的帝王唐玄宗还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方法,有时解读经文、注释掌故,有时分析经义、阐发妙理,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显示出很高的文化修养,这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化创举。

相关影视

百家讲坛 《开元盛世》。

引用来源

中文名
开元盛世
外文名
Kaiyuan flourishing age
别名
开元之治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在位君主
唐玄宗
影响
整个唐朝达到空前的繁荣与昌盛
朝代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