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法线长度

概念 | 侧齿面相切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公法线长度是指与两个异侧齿面相切的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对于外齿轮,指相隔若干个齿的两外侧齿面各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相切,此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对于内齿轮,指相隔若干个齿槽的两外侧齿面。

说明

和两个非对应齿面相切的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称为公法线长度。

是齿轮的k个齿之间的与两渐开线面相切的平行平面间距离,---------k为 公法线 跨齿数

一般取 分度圆 上的相应两点作为测量距离

直齿轮 (分度圆 压力角 20度, 齿顶高系数 ha为1)

跨齿轮数k=20/180*Z+0.5若是小数,取大于小数的最近整数,如1.1取2

公法线长度Wk=m(2.9521(k-0.5)+0.014Z)

简介

公法线长度是指与两个异侧齿面相切的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计算方式

对直齿圆柱齿轮,公法线长度的公称值W按下式计算:

W=m*cosα*[π*(k-0.5)+z*invα]+2*x*m*sinα

α=20°时

W=m*(0.93969*3.14159*(k-0.5)+0.93969*0.014904*z)+0.68404*x*m

=m*(2.9521*(k-0.5)+0.0140058*z)+0.68404*x*m

式中m 模数;

a 齿形角

z齿数;

x 变位系数

k跨齿数。

渐开线函数inv(α)=tan(α)-α(第一个α是角度,第二个α为弧度) 。

测量原理

公法线长度变动ΔFW是指在齿轮一周范围内,实际公法线长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ΔFW是指在齿轮一周范围内,公法线实际长度的平均值与公称值之差。 

测量时,要求测头的测量平面在齿轮分度圆附近与左、右齿廓相切,因此跨齿数k不是任取得。

测量步骤

(1)根据被测齿轮的α,m,z值,按上述公式计算确定被测齿轮的跨齿数k和公法线公称长度。 

(2)用标准校对棒或 量块 校对所用千分尺的零位。 

(3)用左手捏住 公法线千分尺 ,将两测头伸入齿槽,夹住齿侧测量公法线长度,齿轮不动,左右摆动千分尺,同时用右手旋动千分尺套筒,使两测头合拢,直到手感到测头夹紧齿侧后,从千分尺的标尺上读数,此数即为公法线长度。 

(4)依次测量齿轮上均布的六处公法线长度,记下各读数。 

(5)计算公法线长度变动ΔFW。取六个测得值中的最大值(Wmax)与最小值(Wmin)之差。

(6)计算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ΔFW。

(7)根据齿轮的技术要求,查出公法线长度变动公差FW,齿圈径向跳动公差Fr, 齿厚 上偏差 Ess和齿厚下偏差Esi。

词条

平面、测量

中文名
公法线长度
外文名
The common normal line length
属性
距离
渐开线函数
inv(α)=tan(α)-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