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义谛

宗教 | 出自《佛学大辞典》中的原理

“第一义谛”是指至高无上圆满究竟之真理。那么,什么是第一义谛呢?佛言:“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世尊在这里明确开示: 诸法实相 是第一义谛。

什么是诸法实相呢?《 佛藏经 》云:“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 毕竟空 ,无所有。”

诸法实相,是 佛法 的基本原理,也是佛法与外道、魔说的 分水岭 。《三藏法数》云:“盖如来所说诸 大乘经 ,皆以实相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则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则是魔说。”智者大师《法华玄义》云:“诸 小乘经 ,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之印证,即佛说,修之得道;无 三法印 ,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 一法印 ,谓诸法实相,名 了义经 ,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是魔说。”

简介

解释:同“第一义”。

王安石 《答蒋颖叔书》:“佛说有性,无非第一义谛,若第一义谛,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第二分第十七章:“一切世谛,于如来尽是第一义谛。”

有关释义

在《佛学大辞典》中的释义

(术语)对於世俗谛之称,又云真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真空等,总以名深妙之真理,谛者真实之道理也。此道理为诸法中第一,故云第一义,真实故云真,为圣者所见,故云圣,为殊胜之妙义,故云胜义。

或云:二谛之一。即最殊胜之第一真理。为‘世俗谛’之对称。略称第一义。又称胜义谛、真谛、圣谛、涅盘、真如、实相、中道、法界。总括其名,即指深妙无上之真理,为诸法中之第一,故称第一义谛。

佛教各宗派对第一义谛所下之定义不尽相同,如小乘 说一切有部 将单一而不可分解之对象视为真实存在之认识,称为胜义谛;中观学派则认为诸圣贤了解 缘起性空 之理,洞彻世俗认识之颠倒,以此道理为真实,称为真谛;小乘经部及 瑜伽行派 等则将佛教智慧及依此智慧为对象之理解,称为胜义谛。就大乘而言,则主要藉真谛与俗谛二者调和世间与出世间之对立,将此二谛联系起来观察现象,称为中观、中道,为大乘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此外,禅林多用第一义,相对于第二义之相待差别,特以第一义来诠显绝对不可思议之境界。第一义复称向上门、正位等;第二义则称向下门、偏位等。[俱舍论卷二十二、 中论 卷四观四谛品、 显扬圣教论 卷二、卷六   ](参阅‘二谛’244)

在《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中的释义

‘世俗谛’之对称。又称胜义谛、真谛、第一义。指具有卓越意义的真理、最高的真理、完全的真理。亦指圆满究竟之悟(智慧)的境地。

慧远 《大乘义章》卷一释此词云(大正44·482c)︰‘第一义者,亦名真谛。“第一”是其显胜之目,所以名“义”。真者是其绝妄之称,(中略)审实不谬,故通名谛。’

古代诸家对此语之使用,颇有相异之处,《 大方等大集经 》卷十八云(大正13·123b)︰

‘若有言语,则有滞碍,若有滞碍,则是魔界。若法不为一切言说所表者,乃无滞碍。何谓法不可言说,所谓第一义。其第一义中,亦无文字及义,若菩萨能行第一义谛,于一切法尽无所行,是为菩萨能过魔界。’

大般涅槃经 》卷十三亦云(大正12·443a)︰‘世谛者,即第一义谛,(中略)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中略)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义谛。世人知者,名为世谛。’

若相对于世俗而显第一义谛,则第一义谛为相对于‘有’之‘空’、相对于‘差别’之‘平等’、相对于‘可说’之‘不可说’、相对于‘相待’之‘绝待’。

[参考资料]《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 瑜伽师地论 》   卷五十五;《 辩中边论 》 卷中;《显扬圣教论》卷六;《 大乘庄严经论 》   卷二;《成实论》   卷二、卷十五。

中文名
第一义谛
外文名
梵语parama^rtha-satya,巴利语paramattha-sacca,藏语don-dam-pah!I b
拼音
dì yī yì dì
出处
佛学大辞典
注音
ㄉㄧˋ ㄧ ㄧˋ ㄉㄧ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