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

流派 | 哲学流派 | 佛陀用来自利利他的修行方法

佛法,便是 佛陀 所说的教法,即是佛陀用来自利利他的修行方法,及解释这个修行方法的原理。由诸佛之智慧功德之海流出,超越三界,迥异凡尘,其甚深意趣非世间言说戏论所及。

概括介绍

佛说三宝 尊重佛陀所说法门而立之六种别名。(一)善说,以诸法之实相说诸法。如以不善法说不善相,善法说善相。(二)现报,于现世得果报。如朝受教,夕得道;或夕闻法,次晨得益。(三)无时,不待日月星辰之吉凶,随时即得修道。(四)能将,以正行故,能将众生引至解脱境界。(五)来尝,系应自身证悟,非随他物。(六)智者自知,有智慧之人自能信解。[成实论卷一]

又佛法为佛教导众生之教法,亦即出世间之法;对此,世间国王统治人民所定之国法,则称为‘ 王法 ’。印度及中日佛教史中,有关佛法与王法之关系,因时因地而异,有以王法而护持佛法、推动佛法者,如 阿育王迦腻色迦王梁武帝 等;有以王法而抗衡佛法,乃至摧毁佛法者,如我国历史上著名的 三武一宗之厄

此外,佛所得之法,即缘起之道理及法界之真理等;又佛所知之法,即一切法;以及佛所具足之种种功德( 十八不共法 ),均称佛法。

[ 佛学 大词典]

三阶佛法

【三阶佛法】

凡四卷。隋代信行(540~594)撰于开皇十二年(592)。又作三阶别集、三阶集录、三阶集、四卷三阶。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另亦收录于日本学者 矢吹庆辉 之‘ 三阶教 の研究’别篇。本书为隋唐时代盛行一时的三阶教之根本教典,又为三阶教徒所最尊崇之根本圣典。由于隋唐之时曾多次敕禁三阶教,故本书及其余三阶教之典籍大多湮没不传。然近世于日本京都兴圣寺发现本书之全四卷。另于敦煌出土文物中,亦包含本书卷二、卷三之断片,卷二为 史坦因 (A. Stein)所收集,现藏于 大英博物馆 ;卷三为 伯希和 (P. Pelliot)所得,现藏于巴黎国民图书馆。

另据敦煌出土之三阶佛法密记所载,本书之内容有‘三大段、十子段、二十五子句’之说,其第一大段就过去之习气而阐明三阶根机之义;第二大段就现在之人而论三阶之邪正;第三大段先就所禀之经教揭示三阶之法有上中下轻重浅深之别,后就悲、敬之二田,阐明三阶之人依境而起行,其损益之情形及其缘由。[ 历代三宝纪 卷十二、大唐内典录卷十、开元释教录卷十八]

[佛学大词典]

四寸佛法

【四寸佛法】

禅林用语。指一知半解之佛法,盖因不及一尺之故。一般多用以批评闇证之禅者,此类人未能充分理解佛法,故禅林多以‘四寸佛法’贬称之。

[佛学大词典]

佛法寿命

【佛法寿命】

即指戒律。戒律乃佛陀为防患佛弟子违犯身、口、意等三业之过失所设立之禁戒,佛弟子若能依之修行,可获得清净,开发智慧,入于各种禅定境界,故知戒律为佛教徒追求正顺解脱之根本。戒律若能久行于世,为代代所奉行,则佛法亦流传久远而不灭,故佛陀曾称戒律为佛法寿命。(参阅‘戒律’2909)

[佛学大词典]

佛法真如

【佛法真如】

佛法,指佛所具足之 五智 、三十七智等智,此智系识大(第六大)之智德;真如,指佛所证之理,此理系 地水火风 空等前五大之理德。合此理、智二德,即为众生本来色心实相之体性。

[佛学大词典]

净土法门

印光大师 指归净土】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良(诚然,的确)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1],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2]。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统摄律、教、禅、密之宗,贯通权、实、顿、渐之教。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衡量)。(《无量寿经颂》序)

[1]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令友所问,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者。以 阿弥陀佛 所证之菩提觉道,即阿弥陀佛一句万德洪名,包摄净尽。念佛众生,果能恳到执持忆念。则以弥陀果德,熏染自己业识妄心。熏之久久,业尽情空。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全众生心,成如来藏。(印光大师《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问一则》)

[2]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该,即赅,包括,包含。彻,通。念佛众生的因地之心包含了阿弥陀佛的果觉之海,阿弥陀佛的果觉之海贯通了念佛众生的因地之心源。

念佛法门 ,乃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人、天、凡、圣成佛之捷径。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小知见人,均谓是愚夫愚妇之法门。岂知华严会上,善财以 十信 后心[1],受文殊教,遍参知识,随闻随证。末后至普贤菩萨所,蒙其加被开示,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普贤为其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令其发十大愿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 西方极乐世界 ,以期圆满佛果。并劝尽 华藏世界 海诸菩萨,一致进行,求生西方。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及未破无明之权(权宜,变通)位菩萨。最下者,即为圆教初住。其人已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及随类现种种身,以度脱众生。此后从二住,以至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等觉,位位倍胜。是诸菩萨,皆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与彼抗?(致广慧和尚书)

[1]十信后心:十信位的最后阶段,如果再进一步破一分无明,即入圆教初住菩萨位而证法身,从此成为法身大士。

俾带业往生者,直登不退。断惑往生者,速证无生。此全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与当人信愿念佛之力, 感应道交 ,得此巨益。较比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天地悬殊也。然每有愚人,卑劣自居,不敢承当。亦有学者,大乘自命,不屑修习。须知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善友教以念佛,未满十声,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卑劣自居者,可以兴起[1]矣。《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归宗,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普劝善财及华藏海众,一致进行,求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此之法门,何敢视作小乘?况善财已证等觉,海会悉证法身,彼尚求生,我何人斯(耳),不屑修习?岂但高竖慢幢,直是毁谤《华严》。欲张大乘之虚名,亲造谤法之极祸。(《念佛恳辞》序)

[1]兴起:因感动而奋起。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直指人心者,犹当逊(xùn不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更加)宜(应该)挹其高风[1]。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如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2]。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 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3]。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 诸法实相 。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著《 四料简 》而终身念佛。汇三乘五性[4],总(全部,皆)证真常[5]。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历劫难逢。既获见闻,当勤修习。(印施《极乐图》序)

[1]挹其高风:挹,这里同揖yī,作zuō揖。对它的高风作揖,即仰慕它的高妙。

[2]得预补处:预,参加,加入。补处,一生补处的简称, 菩萨阶位 的最高位,即等觉位。因经此生的系缚即可补 佛位 处,故称一生补处。得预补处,即获得加入到一生补处之位。

[3]群萌:这里指众生。萌,民。

[4]三乘五性:三乘, 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五性, 定性声闻 、定性 缘觉 、定性菩萨、不定性、无性(即 一阐提 ,意译为信不具、断出世间善根之人)。

[5]真常:真实常住,这里指不生不灭的佛果。

[摘自印光大师《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

附佛法外道

【附佛法外道】

摩诃止观 所举三种外道之一。指依附于佛法而立错误思想者。如华严宗指小乘之犊子部为附佛法外道。摩诃止观卷十上(大四六·一三二中):‘邪人不同又为三:一、佛法 外外道 ,二、附佛法外道,三、学佛法成外道。’上引之中,佛法外外道指佛法以外之教,或其信奉者。又虽学佛之教,然其见解与佛法相违背者,称为学佛法成外道。

[佛学大词典]

【印光大师开示附佛外道大略之相】

外道之法,秘而不传,欲说而恐污我口,欲书而恐污我手,但以至诚念佛念观世音,为转彼之法,即不能转,岂为彼所转乎?外道之得以遍行全世界者,以秘密及发恶咒二种,使去此二种则冰消瓦散矣。光本欲略说,恐忌者降祸,姑说其大略而已,魔徒炽甚,无法可设。(复 龚宗元 居士书二)

今人多多崇尚外道,以外道皆有秘传,实则外道百千万种,但止炼丹运气一道而已。此系保养色身之法,非了生脱死之道。况其名词,多与欲事相似。妄人遂从此造 无间业 ,可痛伤哉。(复金慧畅居士书)

外道均假借佛法之名, 然皆鄙劣不堪。若真遇佛法能了大意者, 彼岂能引诱哉?所引诱者, 皆无知无识之流也。汝父用心于经学多年,惜未遇佛法,仍被程朱所关闭。今既不以光言为谬,则已出关而可为儒释二圣作使者矣。外道通通以炼丹运气为道,其所立传道之章程,已将其道之鄙劣完全揭出。惜世人无知,反由此而争先趋入,如蝇赴膻(shān羊臊气),如蛾扑火,诚可哀悯(所言揭出鄙劣者,即彼各守秘传,及六耳[1]不传道,并欲入彼道,先发反道遭种种恶报之愿等)。此等邪教,遍满世界。(复郑慧洪居士书三)

[1]六耳:指有第三者。

彼诸外道,悉事秘密,虽父子、夫妇均不相传。以此秘密,固结愚人之心,任何善知识开导,均不信从。如狗以屎为美,非吃不可。常与人说:“吾师是某佛某祖师出世,吾是某佛某祖师出世。”瞎造谣言,以期得 名闻利养 。而不计坏乱佛法,疑误众生,生受国法,死堕恶道,从劫至劫,无有出期,其为流弊,可胜言乎?(复某某夫妇书二)

今之各外道,无不以秘传引动无知者入彼教中。将愿入时,必须发誓,以后若反其教,则得如何如何之恶报。实则多多都是骗人之法。而以发誓之故,纵有知其非者,亦不敢或有违背及与表章(明)。甚矣!外道秘传发誓之法之惑人深而羁(jī束缚)人固也。吾佛无秘传之法,一人如是说,万人亦如是说。(复福州佛学社书)

有私相传授之秘诀,即非佛法,即是魔王外道。彼魔王外道之徒,动则上千上万,皆由以私相传受之秘诀,及欲入其门,先发恶咒之术,以迷惑愚夫愚妇,同陷于邪知谬见之万丈深坑,而莫之能出也。(复蔡契诚居士书四)

佛法中绝无秘密不传,亦非要口传心授之事。外道邪徒,本无道理,以秘而不传,诱人入彼道中。若公开不秘,则人皆知其陋劣,便无人依从彼矣。(复唐陶 镕 居士书)

若真有口传密授之妙法,其人即是魔王外道,当远避之不暇,又何可欲向彼求此法乎哉?(复吴沧洲居士书三)

摘自印光大师《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佛法大明录

【新编佛法大明录】

凡二十卷。 南宋 圭堂居士着。序文有三篇,即:(一)空隐道人于绍定二年(1229)作,(二)自序,(三)江州李居士于 端平 二年(1235)所写。后序为圭堂所作。至于跋文亦有二篇,一为三山东禅报恩光孝禅寺之道琳,另一为春澄庵之真照,皆于宝庆二年(1226)所作。根据本书之佛法大明纲目知其内容乃由浅至深,从凡入圣,以祖语为根本,以佛经为渊源,以贯穿诸集为发挥,且阐明前圣七百年不言之秘。[济北集卷十七、元亨释书卷七]

[ 丁福保 佛学大词典]

佛法生天

【五百雁闻佛法生天】

(传说)佛在波罗捺国为四众说法,时空中有五百雁闻佛音声爱乐之,来下世尊所,时有猎师设罗,五百雁罹于罗,为猎师所杀,以闻法功德生于 忉 利天。见 贤愚经 十三五百雁群闻佛法生天品,经律异相四十八。

[中国百科全书]

佛教法宝

经典

金刚经

《心经》

无量寿经

《妙法莲华经》

僧伽吒经

华严经

佛说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

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

称扬诸佛功德经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 》《 楞严经

十万名忏 》(藏传)

咒语

楞严咒

大悲咒

往生咒

《六字大明咒》

准提咒

七佛灭罪真言

功德宝山神咒

《药师灌顶真言》

《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尼》

发菩提心

菩提心 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 梵 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菩提心”,也就是发 无上正等正觉 之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佛教经论《大智度论》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瑜伽师地论 》谓初发菩提心者,即入大乘菩萨之行列。《发菩提心经论》说:“依思惟诸佛、观身过患,慈憋众生、求最胜果 四缘 修观而发菩提心。”

释迦牟尼佛35岁等身像 释迦牟尼佛于《华严经》说:“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

在佛法的修学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

只有发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见会才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萨的修行都是以发菩提心为开始,不同的只在于愿力的体现,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 药师琉璃光如来 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诸大愿等等,诸佛菩萨的愿力都是菩提心的体现。

无上梵乘

佛陀的教法的实践,即为 八圣道 ,趋向于烦恼灭尽的八圣道,即称之为无上梵乘。

南传佛教 的佛经中记载:

相应45相应4经/若奴索尼 婆罗门 经(道相应/大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起源于 舍卫城

那时,尊者 阿难 在午前时穿好衣服后,取钵与僧衣,为了托钵进入舍卫城。

尊者阿难看见若奴索尼婆罗门以全白的马车从舍卫城出发:马匹 被套 上白色的 轭 、白色的饰物、白色的车体、白色的随从、白色的缰绳、白色的鞭杖、白色的伞盖、白色的头巾、白色的衣服、白色的鞋、用白色的马尾扇来扇风,人们见了后这麽说:

「先生!确实是梵乘!先生!确实是梵乘的样子。」

那时,尊者阿难在舍卫城为了托钵而行后,食毕,从施食处返回,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尊者阿难对世尊这麽说:

「大德!这里,我在午前时穿好衣服后,取钵与僧衣,为了托钵进入舍卫城。我看见若奴索尼婆罗门以全白的马车从舍卫城出发:人们这麽说:『先生!确实是梵乘!先生!确实是梵乘的样子。』大德!在这法、律中有可能安立梵乘吗?」

世尊说:阿难!有可能!阿难!这是对于八支圣道的同义语:『梵乘』、『法乘』、『战斗中无上的胜利』。阿难!当正见已修习、已多修习时,有贪之调伏为终结、有瞋之调伏为终结、有痴之调伏为终结;阿难!当正志已修习、已多修习时,有贪之调伏为终结、有瞋之调伏为终结、有痴之调伏为终结;阿难!当正语已修习、已多修习时,有贪之调伏为终结、有瞋之调伏为终结、有痴之调伏为终结;阿难!当正业已修习、已多修习时,有贪之调伏为终结、有瞋之调伏为终结、有痴之调伏为终结;阿难!当正命已修习、已多修习时,有贪之调伏为终结、有瞋之调伏为终结、有痴之调伏为终结;阿难!当正精进已修习、已多修习时,有贪之调伏为终结、有瞋之调伏为终结、有痴之调伏为终结;阿难!当 正念 已修习、已多修习时,有贪之调伏为终结、有瞋之调伏为终结、有痴之调伏为终结;阿难!当正定已修习、已多修习时,有贪之调伏为终结、有瞋之调伏为终结、有痴之调伏为终结。阿难!以此法门,这能被体会:这是对于八支圣道的同义语:『梵乘』、『法乘』、『战斗中无上的胜利』。

这就是世尊所说,说了这个后,善逝、大师更进一步这麽说:凡信与慧,成对的法常为责任,惭为辕杆,意为绳索,念为守护的驾驶者。戒为车的必需品,禅定为 车轴 ,活力为车轮,定为载物的平衡,无欲为帐幕。无恶意、不加害、远离为其武器,忍耐为皮甲 胄 ,转到离轭安稳。这无上的梵乘为自己所产生,慧者从世间被导离,为必定胜利的胜利者。

僧俗四众

僧俗四众 佛教按照年龄、性别以及遵守 佛教戒律 具体内容的不同而把信徒们区分为四种人,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种,被称为“ 四众 ”或“ 僧俗四众 ”。

四众,全称为“佛弟子四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种。

• 一、比丘,意思是乞士,年满20岁的正式出家的男性佛教信徒。比丘要受“具足戒”,即对正式出家的佛教徒规定的较完整的戒律。

• 二、比丘尼,意思是乞士女,年满20岁的正式出家的女性佛教信徒。相传佛教中最早的比丘尼是 释迦牟尼 的姨母。后来女子出家为尼成为佛教中较普遍的现象。在古代的许多国家中,都有比丘尼僧团。比丘尼要受“具足戒”。

• 三、优婆塞,意思是清信士、 近事男 ,在家修行的男性佛教信众。这些信众虽然没有出家,但也要对自己的行为按佛教的教义加以约束,遵守“ 三皈五戒 ”。

• 四、优婆夷,意思是清信女、近事女,在家修行的女性佛教信众。她们与优婆塞同样,也要对自己的行为按佛教的一定要求加以限制,遵守“三皈五戒”。

比丘、比丘尼为出家众,优婆塞、优婆夷为在家众,总称之“四众”、“僧俗四众”、“佛弟子四众”。

中文名
佛法
外文名
Buddhism dharma、dharma
创始人
佛祖
术语类别
宗教术语
定义
佛陀用来自利利他的修行方法
来源
佛教
性质
佛陀所说的教法,即是佛陀用来自利利他的修行方法,及解释这个修行方法的原理
经典
佛教经典
北传佛教
以大乘佛教为主
时间
距今约2500年
法界佛教
前身为中美佛教总会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
南传佛教
为上座部佛教,流行巴利文经典
地点
印度
印度佛教
原始佛教、部派佛教
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