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所立佛身,则先有理智之别,而后明理智互具,不二也。金刚界属智,故称智法身。胎藏界属理,故称理法身。智法身者,转识而成者。显教言:转八识成 四智 ,而成报身。今密教教更转 第九识 ,而成五智,以为金刚界智法身之 大日如来 。言第九识者,八识外更加 庵摩罗识 ,即白净识。
词汇解释
先转第九识为法界体性智(本体),再转五六七八识为智。
五智即阿啰钵舍囊arapacana的翻译,顺次为 大圆镜智 、 平等性智 、 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在显教有四智说,密教结合法界体性智成为五智,相应代表金刚界五佛 阿閦如来 、宝生如来、阿弥陀如来、 不空成就如来 和大日如来,对应于 胎藏界 中台五佛。
五智即代表五部金刚部、宝部、 莲花部 、竭磨部、佛部。第九庵摩罗识转化为法界体性智,第八阿赖耶识转化为大圆镜智,第七 末那识 转化为平等性智,第六意识转化为妙观察智,前五识共同转化为成所作智(即 转识成智 )。
法界体性智,身业为 毗卢遮那佛 ,口业为普贤菩萨,意业为 不动金刚 。
大圆镜智,身业为 阿閦佛 ,口业为 文殊师利菩萨 ,意业为降三世金刚。
平等性智,身业为宝生佛,口业为 虚空藏菩萨 ,意业为军荼利金刚。
妙观察智,身业为 阿弥陀佛 ,口业为观自在菩萨,意业为六足金刚。
成所作智,身业为 释迦文佛 或 不空成就佛 ,口业为 金刚业菩萨 ,意业为摩诃药叉金刚。
在摄大乘论中
(名数)一通达智,能觉梦而通达诸法之智也。二随念智,能忆持过去事而不忘失之智也。三安立智,能建立正行而使他修习之智也。四和合智,观一切法随缘和合之智也。五 如意 智,随意所欲而无不满足之智也。见 摄大乘论 五。
在瑜伽观想中
若在瑜伽观想中,则佛部属于脐(脐莲花轮白色),金刚部属于心(心莲花轮红色),宝部属于脐下(座莲花轮金色),莲花部属于顶(顶莲花轮青色),竭磨部属喉(喉莲花轮墨绿色);大日如来为常住清净妙法身,阿閦如来属于 自性法身 ,宝生如来为他受用身,不空成就如来为变化身;
依照发心直至成佛过程,从东南西北到中央,依次表示通达菩提心,修菩提心,成 金刚心 ,证金刚身和佛身圆满;代表五佛智慧轮身的,依次为 金刚萨埵 、金刚藏王、 文殊师利 (或者观音)、金刚牙;
五佛各有 教令轮 身:大日为不动明王,阿閦为 降三世明王 ,宝生为军荼利明王,弥陀为 大威德明王 ,不空为金刚夜叉明王;
在护摩修法中
在护摩修法中如果欲调服魔怨则修降三世明王法,如果欲增益则修军荼利明王法,如果欲求敬爱则修大威德明王法或者 孔雀明王 法,如果欲钩召有情则修金刚夜叉法,如果欲息灾则修不动明王法。
凡夫之 九识 ,可成如来之五智。但此五智,不过一如来智慧之分为五分而已。实际上,五智必归合为一如来智,且随举一智,其他之四智,亦包含在内。
金胎两部曼荼罗,各有五佛,即金刚界,中央五大月轮中,有大日、阿閦、宝生、无量寿、不空成就五佛。胎藏界, 中台八叶院 ,有大日、 宝幢 、开敷华王、无量寿、天鼓雷音五佛。如是五尊,均表五智。大日如来五智具足,其余之四佛,亦各具五智。如是重重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