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王国(1922年—1953年),是非洲一个独立的国家。首都开罗,使用阿拉伯语语言。1952年7月23日爆发七月革命, 1953年废除君主制,成立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埃及位于北非东部,领土还包括 苏伊士运河 以东、亚洲西南端的 西奈半岛 。埃及既是亚、非之间的陆地交通要冲,也是 大西洋 与 印度洋 之间 海上航线 的捷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古埃及 是世界 四大文明古国 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王国。但是埃及阿拉伯人并不是 古埃及人 ,文化也完全不同。
人口
1927年 14,177,864 人 ,密度 14.2 人/平方公里
1937年 15,920,694 人 ,密度 15.9 人/平方公里
1947年 18,966,767 人 ,密度 19 人/平方公里
首相
首任首相
1922年 Abdel Khaliq Sarwat Pasha
末任首相
1952年-1953年 Hussein Sirri Pasha
历史
埃及地区的历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公元前3100年出现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1世纪至前7世纪,断断续续被 亚述 、 波斯 、 马其顿 和罗马帝国征服。公元4—7世纪并入东罗马帝国古埃及文明灭亡。公元7世纪中期, 阿拉伯人 入侵,建立 阿拉伯帝国 。1249年开始由马木鲁克军团指挥官统治。1517年被 土耳其人 征服。成为 奥斯曼帝国 的埃及行省。 1798年 ~1801年一度被 拿破仑 占领。
1805年
,
穆罕默德·阿里王朝
建立,
穆罕默德·阿里
集权并迫使奥斯曼帝国苏丹
马哈茂德二世
于1805年承认他为埃及瓦利。穆罕默德·阿里使埃及成为一股地区势力,并企图以此作为奥斯曼帝国的后继者,构建他理想的埃及。他与奥斯曼帝国发动战争,征服了
叙利亚
及
巴勒斯坦
。不过在1840年东方问题后,碍于奥斯曼帝国盟友的压力,穆罕默德·阿里只得返回埃及。
自1882年起,埃及被英国军队占领,脱离奥斯曼帝国的控制。1914年埃及成为英国的“保护国”。1922年2月28日,英国被迫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对埃国防、外交、少数民族等问题的处置权。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法鲁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国家政权。1953年6月18日废除君主制,成立“埃及共和国”。
建立过程
大约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古埃及人逐渐在这里定居下来。最初,他们过着原始生活,用粗陋的工具,清除两岸的荆棘和草莽,开渠筑坝,在河水灌溉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后来,终于使这个气候干燥的地区,变成了古代著名的粮仓。随着经济的发展,古埃及开始从原始社会缓慢进入奴隶社会。
但是,大约是在公元前4000年的时候,埃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只是约有40多个州,每个州都有自己崇拜的神。后来出现了军队和用来代表自己部落的旗帜,这实际上是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各州之间经过长期的战争和兼并,最后把 尼罗河谷地 分成了北部和南部两个大的独立王国。北部叫下埃及王国,国王戴红冠,以蛇为保护神,用蜜蜂做 国徽 。南部叫上埃及王国,国王戴白冠,以神鹰作为保护神,用白色百合花作为国徽,一上下埃及经常发生战争。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上埃及逐渐强盛起来,国王 美尼斯 (一说为那美尔)亲自率领大军攻打下埃及。于是,两军在 尼罗河三角洲 展开决战。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下埃及军队终于被击溃。下埃及国王脱下红色王冠,双手把它奉献给美尼斯。美尼斯为纪念这次战争的胜利,把这块决战地点命名为“白城”。后来,这里成了统一的古埃及王国首都——孟斐斯城。
从公元前30世纪美尼斯统一埃及开始,埃及进入了前王国时期。一直到公元前11世纪,共经历了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等几个时代。此后,埃及逐渐衰落,先后遭到 利比亚 、亚述等国的入侵。公元前7世纪中叶重新获得独立。后又被 波斯帝国 、希腊马其顿所征服。公元前30年并入罗马版图。
统一与制度
埃及国家的统一和君主专制的形成都是在早王朝时期。
据 曼涅托 ①和 希罗多德 ,②美尼斯(或米恩)是埃及国家的建立者,第一王朝的建立者,也是埃及国家的统一者。他曾远征北方三角洲,并为巩固远征成果而在尼罗河谷和三角洲交界处建立了一个要塞城市白城( 希腊人 称之为孟斐斯)。但考古学家至今未发现有美尼斯名字的文物。因此,不少埃及学家常把美尼斯与纳尔迈和阿哈视为一人。
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的文物《 纳尔迈调色板 》、《纳尔迈权标头》均出土于此。这些文物表明他曾对三角洲进行过胜利的战争,其规模很大。据纳尔迈调色板,他曾俘虏过6千人(见调色板正面);在举行凯旋式时,许多俘虏被杀(背面)。据权标头,他俘虏12万北方人,还有大牲畜40万头、小牲畜142万头,并迎娶了北方的一位公主,企图以此巩固对北方的征服和统治。在调色板正面,他头戴白冠,而在背面则戴红冠,在权标头上也是头戴红冠。大概意味着他对上下埃及均有统治权力。还有一个《利比亚贡赋调色板》,反映的是他对利比亚的征服,夺得不少战利品,并破坏了那里的城市。但是纳尔迈并未完成统一。纳尔迈以后的第一王朝诸王和第二王朝诸王继续进行统一战争。第二王朝末叶的哈谢海姆的一个雕像基座上,刻有杀死“北方的敌人42709人”和“48205人”的字样,表明了统一战争规模的巨大。可能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最后完成了统一。他的继承者哈谢海姆威时,采用了象征上下埃及统一的“ 荷鲁斯 和塞特”的双重王衔。
在国家统一的同时,国家机器日益复杂化,埃及出现了君主专制,这从以王权为中心的国家机关的设置、 王位世袭制 的采用、王权神化倾向的加强、王室经济的逐步形成、①王墓的规模及殉葬品的丰富和大量的人殉②等可以看出。《 帕勒摩石碑 》上的铭文记载说,国家经常对土地、人口、牲畜和黄金进行清查,说明对人民的控制加强了。
国家崩溃
埃及古王国建造了金字塔和 狮身人面像 这样的建筑奇迹,却在繁荣了近1000年后突然崩溃。埃及古王国为什么会突然崩溃?科学家现在认为,这个千古之谜或许与气候剧变有关。是谁得出了这个看似荒唐的结论?它站得住脚吗?
总督墓葬记录了古王国末期的食子悲剧
大约5000年前,远在大名鼎鼎的少年 法老 图坦卡蒙 之前,也远在埃及艳后奈芙尔提提之前,埃及出现了第一个伟大的文明,这就是考古学家所称的“古王国”(也称“旧王国”)。在这一时期,埃及社会繁荣而稳定,在艺术、建筑和文字等方面都颇有建树,著名的吉萨大金字塔群就是古王国的杰作之一。金字塔是古王国法老的陵寝,法老企图在金字塔中永垂不朽。
然而,大约4200年前,在经历了近1000年的繁荣之后,古王国突然瓦解,埃及陷入持续近200年的黑暗深渊。那么,
传统理论认为,是法老死后的继位之争引发了血腥政治冲突,从而导致了国家的最终毁灭。可是,有人对这种理论表示怀疑,理由是历史上虽然不乏因权力争夺引发严重后果的事件,但因此导致国家崩溃的却不多见。不过,持这种观点的人却拿不出相关证据来对此加以证明。
1971年,在埃及南部,考古学家发掘了一座古墓,墓主是距今大约4200年前的埃及古王国末期的一位总督,名叫“安克哈提非”。在这座古墓的墓墙上,考古学家惊奇地发现了一段用象形文字记述的事件:在古王国末期,整个上埃及(即埃及南部地区)发生了极其严重的大饥荒,以至于许多人开始吃自己的孩子!
如果这段记述是真实的,那么关于埃及古王国突然崩溃的千古之谜或许就找到了答案。可是,怎样才能证明这些记述是真实的呢?
一些过分简陋的古王国墓葬验证了曾经的灾难
直到1996年,相关证据才第一次出现。当时,考古学家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古王国墓葬。说它们奇怪,是因为这些墓葬里的死者仅用草席包裹后浅埋,陪葬物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不仅如此,还有多具遗体被堆在一起埋葬的情形。这可与古埃及人厚葬死者的传统丧葬习俗格格不入。考古学家一共找到了大约9000具人类遗骸。经考证,这些人都死于古王国末期,而且都是那个时代的穷人。那么,当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穷人死亡?人们为什么会如此草率地安葬他们?联想到安克哈提非墓墙上的记载,考古学家认为这跟古王国的突然毁灭不无关系。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灾难呢?
众所周知,古埃及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于 尼罗河 一年一度的洪水泛滥。降雨每年都在尼罗河流域引发洪水,从而赐予埃及肥沃的土壤。每当洪水退去后,尼罗河两岸的农民就开始耕作。因此,对古埃及人甚至今天的埃及人来说,尼罗河是他们的生命之河,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埃及。那么,尼罗河泛滥跟古王国的衰败有关系吗?
在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了埃及,他们每年都在埃及首都开罗的一根柱子上测量记录尼罗河的涨水情况,这样的记录持续了上千年。观察这些记录可以发现,哪怕尼罗河的水位稍稍降低,也会造成很大的灾难。例如1791年和1792年,尼罗河洪水的水位只比平均水平低了一二米,却仍然造成了饥荒,接着发生暴动,最终引发灾难——在得知埃及国力羸弱后,拿破仑趁机大举入侵埃及。
遗憾的是,阿拉伯人对尼罗河洪水的记录远远不足以回溯到 古王国时期 ,考古学家从中并不能找到古王国崩溃的证据。
英埃共管苏丹
英埃共管苏丹简称英埃苏丹(英语:Anglo-Egyptian Sudan),是1899年至1956年间,埃及和英国 共同管治 苏丹的时期,“共管”,实际上是英国单独管理。
苏丹沦为英埃共管的殖民地,埃及不仅负担了征服 苏丹战争 费用的三分之二,而且长期负担管理苏丹的绝大部分行政费用。由于英国和埃及的矛盾斗争,1924年英国单方面废除了与埃及的“共管”协议,但1936年英国又重新恢复了两国对苏丹的“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