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人死之后要过 鬼门关 ,经黄泉路,在黄泉路和冥府之间,由忘川河划之为分界。忘川河水呈血黄色,里面尽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虫蛇满布,腥风扑面。忘川河上有奈何桥,奈何桥边坐着一个老婆婆,她叫 孟婆 ,要过忘川河,必过奈何桥,要过奈何桥,就要喝孟婆汤,不喝孟婆汤,就过不得奈何桥,过不得奈何桥,就不得投生转世。
来源
具体位置所在:
一说在山东泰安,该河源于泰山,流经山东省泰安市区,将泰安城区一分为二,名为 奈河 。
来源出处:明末清初的学者
顾炎武
《
山东考古录
。辨奈河》记:"其水在
蒿里山
之左,有
桥跨
之,曰
奈河桥
,世传人死魂不得过,而曰奈河"。
奈河一名的出现,与古代的泰山主人生死观念有关。《后汉书乌桓传》:"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 岱山 也"。
又《许曼传》:"自去少尝笃病,三年不愈,乃指泰山请命。"在 东汉末年 佛教传入后,其地狱观念就直接借用于泰山主生死观念。
有的僧人在译经时就干脆把"地狱"译为"泰山"。例如 三国 吴康僧会译《 六度集经 》卷七:"闻泰山汤火之毒、酷裂之痛,饿鬼饥馑积本之劳,畜生屠剥割截之”此处的"泰山"就是"地狱"。
《分别善恶所起经》:"四者死后,魂魄入泰山地狱中考治数千万毒,随所做受罪",更直接把泰山与地狱合二而一。
《 宣室志 》第四卷对此有所记载:“行十余里,至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观问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其源出地府’。
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因河上有桥,故名“奈河桥”。桥险窄光滑,有 日游神 、夜游神日夜把守。
桥下血河里虫蛇满布,波涛翻滚,腥风扑面。恶人鬼魂堕入河中,就好似《 西游记 》第十回中的描写:“铜蛇铁狗任争餐,永堕奈河无出路”。
不由让人想到阴间奈河的恐怖。《西游记》第十一回:判官道:陛下,那叫做奈何桥。
若到阳间,切须传!《山东考古录。辩蒿里山》说"自晋 陆机 《 泰山吟 》始以 梁父 ,蒿里并列,而后之言鬼者内之,遂令古昔帝王降禅之坛,一变而为阎王鬼伯之祠矣", 顾氏 指出泰山治鬼的这一流变是很正确的。
奈河二字是印度 梵 文"地狱"的译音。
也就是说,奈河作为地狱观念是受了印度佛教影响,但作为冥间之河,却属汉化佛教的创造。
这一名称的最早出现,集中于唐代,敦煌文献书所存《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中,有描写目连阴间寻母,亲眼目睹地狱罪人在奈河上生离死别的骇人心魄场面。
可见在古代 民众意识 中,奈河是通往地狱冥府的必经之路。而奈河观念的形成,至迟不会晚于初唐。
另一说在重庆丰都。
来源出处:《 酆 都宗教习俗调查》一书对此有过详细的描写:“……桥分三层(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过上层的桥,善恶兼半者过中间的桥,恶人的鬼魂过下层的桥,多被鬼拦往桥下的污浊的波涛中,被铜蛇铁狗狂咬。
每年香会时,香客争以纸钱或 铜板 掷入池内,并以炒米撒入池中,以为可以施给饿鬼。
许多老年香客,喜欢从上走过,以为走过此桥,死后可以免去过奈河桥之苦。”由此可见,建国前一些善男信女到桥前烧香化纸,施舍钱物的虔诚,只求死后佛能护佑过奈河桥!
孟婆汤
为了来生再见今生最爱,可以不喝孟婆汤,那便须跳入忘川河,等上千年才能投胎。千年之中,你或许会看到桥上走过今生最爱的人,但是言语不能相通,你看得见她,她看不见你。
千年之中,你看见她走过一遍又一遍奈何桥,喝过一碗又一碗孟婆汤,又盼她不喝,又怕她受不得忘川河中千年煎熬之苦,受不得等待的寂寞。
喝孟婆汤,了前尘旧梦,断前因后果。
忘尽一世浮沉得失,一生爱恨情仇,来生都同陌路人相见不识;跳忘川河,污浊的波涛之中,为铜蛇铁狗咬噬,受尽折磨不得解脱。
千年之后若心念不灭,还能记得前生事,便可重入人间,去寻前生最爱的人。
三途
三途河 ,佛教用语,是冥界的河名。传说中,三途河是生界与死界的分界线。因为水流会根据死者生前的行为,而分成缓慢、普通和急速三种,故被称为“三途”。
传说罪大恶极的人受尽折磨三百年轮一次,当途经三途河时,会被纠缠了三百年的慢慢发黑的 曼珠沙华 发出的香气迷晕,做个关于“彼”和“岸”的美梦。
相关传说
忘川
奈何桥
孟婆汤
三生石
黄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