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

朝代 | 西晋宗室司马睿建立的政权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 西晋 宗室 司马睿 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建都洛阳的西晋覆亡,史称东晋,此外,史书中又仿 东汉 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 中兴 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 江东 ,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东晋是 门阀士族 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东晋时代,也曾经内部四分五裂。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

东晋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 刘裕 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 祖逖 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司马睿挟制,郁郁而终。 桓温 的北伐则被 慕容垂 击败。 太元 八年(383年), 前秦 苻坚 率兵南侵,东晋宰相 谢安 力主抗击,派 谢石 谢玄 率军,在 淝水之战 大获全胜,苻坚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后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裕。

元熙 二年(420年),宋公刘裕废除 晋恭帝 ,建立 刘宋 ,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 南北朝 时期。

名称

司马睿在建康建立政权形式的时间实际是在311年,当时西晋处于崩溃边缘,但没有明确灭亡。东晋建立的时间一般被视为司马睿称帝的时间,东晋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疆域大体上局限于 淮河 、长江流域以南。相应地,北方基本处于分裂状态,先后出现了16个 能建邦命氏成为 战国 的国,故将该时期泛称为 十六国 或者 五胡十六国 ,而与东晋合称即所谓 东晋十六国

历史

衣冠南渡

参见: 八王之乱五马渡江

江左王马两轮日-晋中宗元帝司马睿 晋元帝 司马睿原属于东海王越一党,镇 下邳 。当时江东少受中原战乱影响且财富充裕,但由于 吴人 不得志于晋室,甚至有意光复 吴国 。吴姓世族以义兴周氏及 吴兴沈氏 并为江东二豪, 吴郡 朱、张、顾、陆四氏居次。

太安 二年(303年)、永兴二年(305年)及 永嘉 四年(310年)间江南发生三次叛乱,皆由义兴周氏的 周玘 所平定,使江南得以稳定,史称 三定江南

永嘉元年(307年)八王之乱后,司马睿听从 王导 建议迁镇到 建康 。南迁后王导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政策稳定政权,他藉由当地名士 顾荣 、贺偱为引,进而获得吴姓世族的拥护。而后大量北方世族及皇族衣冠南渡,在王导号召下共同支持司马睿,使得江南诸州次第归附,东晋得以偏安。

建兴 五年(317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但晋廷稳定后大量引用 侨姓 世族(原北方世族),压抑吴姓世族。使周玘等吴姓世族不满,有意叛变,但事洩未果,周玘忧郁而死。其子 周勰 继之,意图叛变,其叔 周札 洩密而未果。而后晋室分化周沈二氏,使其先后崩溃,并将亲晋的朱张顾陆四氏递升。然而,由于侨姓世族持续侵犯江南经济并打压南方世族入仕朝廷,使得侨吴世族在政治及经济上的冲突仍在。加上世族对寒族歧视、与朝廷分庭抗礼;中央与方镇对立及野心家的崛起,使得东晋一朝始终动荡不安。

因为北方外患威胁仍在,东晋朝廷赖世族及方镇的支持以稳定局势,这使得不少实力派世族意图叛变,夺取政权。当时晋元帝倚重王氏,任王导丞相、 王敦 专政军事,时称“ 王与马 ,共天下”   。王敦素来桀傲,有意控制朝廷,晋元帝为了抑制王氏权势,以 刘隗刁协戴渊 等人牵制,并防御京师。王敦万份怨恨,于322年发兵,攻陷建康。刁协等人被杀,史称 王敦之乱 。晋元帝备受恐惧,忧愤而死,太子绍继位,是为 晋明帝 。当时王敦欲篡位,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县),但于324年病危。晋明帝下令讨伐,平乱成功,由于王导未附逆,所以王氏仍受晋室重用。

太宁 三年(325年)晋明帝去世,太子衍继立,是为 晋成帝 。由王导及外戚 庾亮 辅政。当时军事重镇分由 陶侃 镇守荆襄地区及由 苏峻 及祖约等镇守淮南地区。陶侃怀疑因为庾亮的干预,使得未能辅政而感到不满。庾亮为了提防陶侃,任温峤镇守 武昌 。由于苏峻及 祖约 对庾亮巩固中央的政策感到不满,于327年反叛。次年苏祖联军攻陷京师,胁持晋成帝,庾亮逃至 寻阳 (今江西九江市),史称苏峻之乱。此时陶侃观望,经 温峤 力劝之下决定讨伐苏峻。苏峻迎战阵亡,329年陶温联军收复京师,平乱成功。事后庾亮请罪,外调镇 芜湖 ,朝廷由王导执政。

咸和 九年(334年)陶侃去世,庾亮代之,仍遥控朝廷,与王导交恶。

咸康 五年(339年)后王导与庾亮先后去世,由 庾翼 执政,掌握 荆州 军权。

永和二年(346年),东晋安西将军桓温伐蜀,次年3月克成都,控制汉水上游和 四川盆地成汉 政权灭亡。至此,东晋统一了南方,与 后赵 隔秦岭淮河对峙。

东晋本身并没有强大的实力,主要是凭着长江天险,偏安江南;及依靠丞相王导号召南迁避难的中原士族。王导选取北方名士百余人做属官,并联合南方大族,取得他们的支持。不过,南北大族之间时常发生冲突,内乱频生,导致东晋政权并不稳定。

偏安南方

晋怀帝 从祖弟琅琊王司马睿迁镇建康后起,王氏—司马睿政治集团开始对中原播乱的京都洛阳及 长安 流亡政权作壁上观,表现出极度消极的小富即安的心理。曾参与、目睹八王之乱权利分配的王马集团,多少延续着各王角逐权利的争斗,实际上深受原 东海王 势力影响的司马睿也不可能会祛除 司马氏 唯权是图、不顾手足的阴暗心理,以此主观上了决定 琅琊王 勤王中原、关中的虚伪性。司马氏、王氏尚未立威信原东吴士族,客观上决定该集团也不可能尽心尽力地发兵中原与 匈奴 汉军交战,何况有冒险之虞,所以表现为偷安于江东。

陆机 南方地势险要,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十分易于防守,有战略的优势。自淝水之战胜利后,南北的局势稳定,南北疆界大致以长江为分界线。南方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商贸频繁,商品经济发达,有利于增加国库的收入。

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们更多的接触到华夏文化,与汉民族逐渐发展为同一生活习惯的民族,进而被汉族融合。自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原北方大体已形成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人口构成形式,使中国正式成为具有相似生活习惯的多民族国家。

西晋灭吴国后,南方士族被排斥,仕进很困难。 陆机贺循 表里云:至于荆、扬二州,户各数十万,今扬州无郎,而荆州江南乃无一人为京城职者。南方士族对中原士族的独霸仕途,当然不能满意。王导想在吴国旧境内建立以中原士族为骨干的东晋朝,联络南方士族便成为极其重要的事务。晋元帝初到建康,南方士族都不理他,过了大半年还没有人来求见。王导很担心,和从兄王敦商议,替晋元帝制造威望。一个节日,王导请晋元帝坐肩舆出巡,王敦王导和北方名士都骑马随从,显出晋元帝的尊严。南方士族顾荣等在门隙窥看,大惊,相率到路旁拜见。王导对晋元帝说,顾荣贺循是南方士族的首领,招这两人来任职,其余士人自然都来了。晋元帝使王导亲自去招顾、贺,二人应命来见晋元帝。从此,南方士族归附,成为东晋政权的一个构成部分。

士族间必须说 洛阳话 ,通婚姻必须严格衡量门第的高低。王导为联络南方士族,常常说吴语。北方士族骄傲自大,说王导没有什么特长,只会说些吴语罢了。王导曾向南方士族 陆玩 请婚。陆玩辞谢说,小山上长不了大树,香草臭草不能放在一起,我不能开乱伦的例。北方士族轻视吴语,实际就是轻视南方士族,南方士族拒绝和北方士族通婚,表面上是谦逊,实际也是轻视北方士族。陆玩曾在王导家食酪得病,写信给王导说,我虽是吴人,却几乎做了伧(音仓cāng南人轻视北人的称呼)鬼。这都说明南北士族的界限很分明,北方士族的政治地位比南方士族高,南方士族并不心服。 义兴郡 强族周,因被北士轻侮,准备起兵杀诸执政,以南士代北士。阴谋败露后,忧愤发病,死时嘱咐儿子周勰说,我是被那伙伧子气死的,你能报仇,才是我的儿子。周勰集合一些怨恨北士的豪强,谋起兵攻王导、刁协等。事败后,王导因 周氏 强盛,不敢追究。在晋元帝即帝位以前,王导的政治措施,主要是在争取南北士族间相对的平衡,由于王导的忍让,基本上是成功了。

东晋三朝元老-王导 王导在政治上取得这些成功,关键在于给士族安排了经济上的利益。南方各级士族自然就是各级地主,其中强宗大族,如吴郡 顾氏陆氏 ,义兴郡周氏,都是拥有部曲的大地主,不允许北方士族侵犯他们的利益。王导定侨寄法,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逃来的士族和民众。侨州多至司、豫、兖、徐、青、并等六州,侨郡侨县为数更是繁多。这种侨州郡县大都在丹阳、 晋陵 、广陵等郡境内,形势上可以保卫建康,同时流亡士族保持原来的籍贯,凭借势力在寄居地依然奴役从北方流亡来的民众,逼迫他们当奴隶或佃客,为自己创立新产业。侨州郡县有大量的各级文武官职,当然又是流亡士族的出路。所以,侨寄法虽然是紊乱行政系统、加深人民穷困的恶劣制度,但对东晋政权说来,却是安置流亡士族,缓和南北士族间矛盾的重要措施。

王敦作乱

参见: 王敦之乱

晋元帝只想做个偏安的皇帝,王导也只想建立一个王氏当权的小朝廷,他们的目光专注在江东内部的权利分配上,从来不作北伐的准备,而且还反对有人主张北伐。晋元帝将要称帝,周嵩上书劝他整军讲武,收复失地,那时候称皇帝不算迟。周嵩说忠直话,几乎被杀死。熊远要求朝廷改正过失,说不能遣军北伐是一失,朝官们忘记国耻,以游戏酒食为正务是二失。熊远说忠直话,掉了京官出去做地方官。谁主张北伐,谁就被排斥,至于实行北伐的祖逖,当然要遭到冷酷的对待。祖逖是当时最识大体最有才能的杰出人物。中原大乱,祖逖率亲友数百家来投晋元帝,要求率兵北伐。

王敦画像 313年,晋元帝给他豫州刺史名义,又给一千人的食粮和三千匹布,叫他自己去募兵、造兵器。祖逖率部曲百余家渡江北上,在 淮阴 铸造兵器,募兵得二千余人。祖逖军纪律严明,得广大民众的爱护,屡次击败石勒军,收复 黄河 以南全部土地。晋元帝给祖逖 镇西将军 的称号。321年,祖逖准备渡黄河击 石勒 ,收复河北。晋元帝却派仅有虚名的戴渊做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真正出征的祖逖官职是镇守;根本不出征的戴渊官职是出征,而且祖逖已收复的和未收复的州,都归戴渊统辖,这显然是不信任祖逖的表示。当时王敦和晋元帝对抗,东晋内乱势必爆发,祖逖感到前途无望,忧愤成病,就在这一年死去了。晋元帝深怕臣下在北伐中立功,建立起崇高的威望,对自己的帝位不利,却不想想专和臣下在内部计较权利,自己原来就很有限的一些威望将愈益缩小,对帝位的保持更加不利。格言说得好,“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晋元帝正是这样的一个庸人。

晋元帝登帝位后,不满意王氏的骄横,想削弱王氏势力。他引用善于奉迎的刘隗、酗酒放肆的刁协作心腹,暗中作军事布置。王导被疏远,仍能保持常态,士族一般都同情他,刘隗、刁协反陷于孤立。王敦本来是个野心家,乘机以反对刘隗、刁协,替王导诉冤为借口,阴谋篡夺。祖逖死后,王敦更无忌惮。322年,王敦在武昌起兵反晋,刘隗等人战败,王敦攻入建康。王导和朝官们消极抵抗,王敦无法实现他的篡夺野心,只好退回武昌。323年,晋元帝忧愤病死,晋明帝继位,王导辅政。王敦老迈已无野心,然部署皆以为有机可乘,加紧谋夺帝位。324年,晋明帝乘王敦病重,发兵谋讨王敦,王敦部署战败,王敦不服,带病领兵来攻建康,被晋军击败。王敦病死,谋夺帝位的战争告一结束。

王敦之乱 东晋统治集团内部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室和几个强大士族之间的矛盾。帝室如果安分享受尊荣,不干涉强大族的权利,那么,各种势力相对平衡,政治上呈现正常的局面。反之,帝室企图增强自己的权力,因而引起强大族的不满,野心家便乘机而起,要篡夺司马氏的帝位。归根还是那些强大族保护帝室,推翻野心家,使势力又趋于平衡。晋元帝信任刘隗、刁协,并且用南方士族戴渊作将军,这是和王氏势力不相容的。王导认为佞臣扰乱朝纲,同意王敦来杀逐这些人。这些人被杀逐以后,帝室势力退缩回去,王敦还想篡夺,王导便宣称“宁为忠臣而死,不为无赖而生”   ,表示坚决的反对态度来维持帝室。东晋朝在399年孙卢之乱以前,重大政治事件的演变,本质上无非是这个主要矛盾在反复表现。

门阀政治

参见: 士族门阀制度

晋元帝晋明帝在位共九年(317年—325年),在上述情况下,东晋朝算是确立起来了。自晋成帝至晋安帝 隆安 三年民变,共七十四年(326年—399年),情况同开始的九年区别不大,东晋朝也就像开始的九年那样安而复危,危而复安地持续着。

王导保持安的方法是“镇之以静,群情自安”   。就是让有势力的大族在相互牵制下,以民众为牺牲,各自满足他们的要求,朝廷不加干涉也不加抑扬。他晚年常说,人家说我糊涂,将来会有人想念我这糊涂。的确,东晋是靠糊涂来求安静的。晋成帝时,外戚庾亮当权。庾亮想振作帝室,排斥王导,疑忌上游重镇荆州刺史陶侃,任意杀逐大臣,引起各势力间的不安。327年,野心家历阳(安徽和县)镇将苏峻、寿春(后改称寿阳,安徽寿县)镇将祖约以杀庾亮为名,率叛军攻入建康。幸得陶侃、温峤起兵救援,329年,击破苏峻祖约军。王导又执政,东晋朝又算危而复安。庾氏势力不得专擅朝政,转移到上游,宣称以北伐中原为己任,企图建立起自己的根基。庾亮庾翼兄弟相继镇守武昌,占有了东晋朝重要领土的一半。345年,庾翼临死,让他的儿子继任,开藩镇世袭的恶例。东晋朝廷不允许他的要求,是合理的,但用桓温去驱逐庾氏势力,东晋朝又出现篡夺事件。

桓温像 桓温是当时最有才干的野心家。他做了荆州刺史以后,积极对外发展。347年,桓温灭成汉国,收复蜀地,威名大振。东晋朝廷疑惧,引用虚名甚大的清谈家 殷浩 参与朝政,专和桓温作对。桓温伐前秦伐 前燕 ,都遭致失败,损害了他的实力和威望,在王谢两大族抵制下,桓温篡夺的野心未能实现。373年,桓温死,东晋朝又算危而复安。

桓温死后,谢安执朝政。桓温弟 桓冲 做荆州刺史,与谢安同心保护帝室。东晋朝内部出现前所未有的和睦气象,是和谢安完全继承王导力求大族间势力平衡的做法分不开的。谢安的做法是“镇之以和静”。383年,晋兵大破苻坚的南侵军。谢安乘前秦崩溃,使谢玄等率诸将北伐。384年,收复徐、兖、青、司、豫、梁六州。385年,猛将 刘牢之 进入河北名都邺。东晋朝建立以来,这是最大的一次战胜扩地。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内部和睦,有些力量可以对外。

谢安立了大功,内部和睦状态又开始破坏。当时的皇帝是整天酒醉昏迷的 晋孝武帝 。他重用同母弟会稽王司马道子。 司马道子 也是一个整天昏醉的酒徒,引用一批奸人作爪牙,合力排斥谢安。385年,谢安病死,朝政全归司马道子。司马道子委任儿子 司马元显 当政。帝室间晋孝武帝和司马道子兄弟争夺权力,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争夺权力,同时帝室与大族间也展开权力的争夺。398年,京口镇将 王恭 联络藩镇 殷仲堪桓玄庾楷 等起兵反帝室。王恭被杀,藩镇推桓温的儿子江州刺史桓玄为盟主,形成大族推翻帝室的中心力量。

司马道子父子当权,贪污奢侈,政治败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早在司马道子当权的初期,儒生 范宁 就说当时边境上没有战事,国家仓库却空匮无物,民众服徭役,一年里几乎没有三天的休息,生下儿子不能抚养,鳏夫寡妇不敢嫁娶。好比在着了火的柴草上睡觉,国家危亡就在眼前了。司马道子父子一伙人当权十多年,受尽苦难的东晋民众再也不能忍受这种恶政。北朝 颜之推 作《观我生赋》,自注说,中原士族随晋元帝渡江的有百家,因此江东有《百谱》。晋孝武帝时,贾弼之广集 百家谱 记,朝廷派人帮助 贾弼之 撰定《十八州士族谱》,共一百帙,七百余卷。贾弼之、贾匪之、 贾渊 祖孙三代传谱学。 贾氏 《百家谱》抄本藏在官府中,有专人掌管,并且有专长谱学的人来辨别真伪,防止冒滥,如贾渊受伧人王泰宝的贿赂,冒入 琅琊 谱,经王晏揭发,贾希镜几乎被齐明帝杀死。这一百家人才是享受政治权利的士族,后来渡江的北方士族,被这百家人呼为伧,不得享受同等的权利。东晋政权主要是这一百家的政权,西晋士族的全部腐朽性,也主要由这百家移植到长江流域。

依靠大族支持和民众容忍而存在的东晋朝,在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和民众起义反抗的情况下,不得不归于崩溃。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皇权衰落。司马睿称帝有赖于南方官僚士族的拥戴,东晋政权建立之初,先后平息了王敦和苏峻之乱,统治趋于稳定。宗室、外戚和 门阀大族 王、谢、庾、桓先后共同支配着王朝政局。

北伐中原

当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中国的北方则陷入分裂混战,黄河流域成为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个主要少数民族和汉族争杀的战场,并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相互争霸,不断有国家成立和灭亡。

从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 刘渊 建立 汉国 ,建兴四年(316年)灭掉西晋,到 北魏 太延 五年(439年)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这13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 前赵 (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 前凉 (汉)、前秦(氐)、 后秦 (羌)、 后燕 (鲜卑)、 西秦 (鲜卑)、 后凉 (氐)、 南凉 (鲜卑)、 西凉 (汉)、 北凉卢水胡 )、 南燕 (鲜卑)、 北燕 (汉)、夏(匈奴)等十五个政权,连同西南巴氐族建立的成汉,共十六国,和东晋汉族政权长期对峙,史称五胡十六国。

除十六国之外,还有汉人 冉闵 建立的魏、丁灵翟氏建立的魏、武都氐帅杨氏建立的仇池国、 鲜卑慕容氏 建立的 西燕 、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代五个政权,总计先后建立了21个政权。上述政权中,后赵、前燕、前秦都曾占据过北方的大部分疆域。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从北方南迁的人民时常怀念家乡,因此一些有志之士多次进行北伐。其中以王、谢、桓、庾 四大家族 为主的门阀对北伐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由于世族已安居江南,南方丰富的资产使得重返北方的意愿不高。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北伐,在其中也不乏名将的指挥。

东晋初期,朝廷采取以攻为守态度抵御北方。317年祖逖意图北伐,晋元帝只有给予少量军队,命他相机进取。他招募流民建立军队,并与当地 坞堡 合作,最后成功收复黄河以南领土,与石勒隔河相持。但由于东晋发生内乱,朝廷又担心他威望太高,于321年派戴渊为总督节制,以致收复河北的计划无疾而终,祖逖忧愤而死,失地得而复失。王敦因为祖逖去世而不必顾虑,之后遂叛变。祖逖军由其弟祖约率之,最后也随苏峻叛变。晋成帝时则由庾亮、庾翼兄弟主持北伐,他们以荆州为中心,意图发动北伐。但是因为朝廷抵制,所以没有实现。庾氏兄弟相继去世后,荆州刺史由桓温担任。他向往 刘琨 、陶侃事迹,以北伐为务。

前秦崛起前夕形势图 346年晋穆帝时,桓温讨伐成汉( 成汉于338年为 李寿 篡位,改国号为汉 ),次年讨灭。桓温声威大震,世族忌妒之,执政 司马昱 引殷浩抗衡之。

349年 石虎 死,晋廷派 褚裒 北伐,失败。桓温多次希望北伐,晋廷不许,改以殷浩负责北伐。

352年殷浩联合羌将 姚襄 北伐前秦,被 苻健 击败。次年殷浩再度北伐,为姚襄所袭。

354年晋廷只好将桓温换上,由他掌握北伐大权。桓温先后发动三次北伐,同年2月伐前秦,但由于苻健采坚壁清野战术并打败晋军,最后桓温缺粮而撤退。

356年 ,桓温讨伐河南姚襄,击溃之并收复洛阳,修谒皇陵。

358年他建议迁都洛阳,但遭到世族反对做罢。等到 晋哀帝晋废帝 (即 司马奕 )相继为帝之后,桓温已经控制朝廷。当时北方呈现前秦前燕两强局势,洛阳为前燕占领。桓温为了准备篡位,于369年讨伐前燕。当时燕军大败,晋军进驻 枋头 (今浚县附近)与燕将慕容垂对峙。最后晋军缺粮而退,慕容垂率军追杀,晋军大败。

371年桓温废晋帝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司马昱为简文帝。隔年简文帝去世,晋孝武帝继位,373年桓温要求“九锡”,有代晋之意。大臣谢安、 王坦之 拖延该事,不久桓温病死,东晋得以保存。

淝水之战

参见: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前夕,前秦东晋对峙图晋孝武帝时,谢安执政,桓冲为荆州刺史,防御荆襄地区;谢玄镇广陵,与谢安防御淮南地区。为了加强中央军力,谢安任刘牢之为参谋,招募淮南江北百姓,成立北府军。

370年前秦灭掉前燕后,前秦帝苻坚即有意灭东晋以统一天下。373年攻下东晋梁益二州。378年派 苻丕 围攻 襄阳朱序 坚守,于隔年攻破,俘虏了朱序;又派 彭超 围攻彭城,却被谢玄率 北府兵 击败。382年 吕光 平定 西域 后,苻坚的目标指向东晋。隔年5月桓冲率10万军,意图夺回襄阳,苻坚派 苻睿 、慕容垂等人防御。8月苻坚认为时机已到,率举国之师南征东晋,兵分三路,声势浩大。他亲率步兵60万抵达 项城 ,派 苻融 为先锋率27万兵攻打寿阳,梁成等人屯洛涧以控制淮河。晋廷震惊,谢安力持镇定,命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与 谢琰桓伊 等人率8万北府兵北上救援。

谢安 383年10月秦军前锋攻陷寿阳后,苻坚赶往指挥,并派朱序向谢石诸降劝降。但朱序尽洩 秦军 虚实,并建议速战速决。11月谢玄派刘牢之率五千精兵攻破洛涧,晋军西行,与秦军对峙 淝水 。12月谢玄向苻坚建议后退决战。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当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朱序于后军大喊秦军已败。此时秦军大乱,谢玄等人乘胜追击,秦军全面崩溃,苻融战死,苻坚中箭,孤身北返,后由慕容垂护送。此役晋军全面胜利,于东晋历史上意义非凡,史称淝水之战。

战后,谢安都督诸州军事,准备北伐支离破碎的前秦。384年谢安命谢玄、 桓石虔 率军北伐,谢玄等人自广陵北上,攻克鄄城、 广固 等地,并修建青州派(水利工程)以运送粮草。此役收复山东、河南一带,将领土划至黄河以南。荆州军也成功收复四川、襄阳一带。谢玄继续北上,前锋刘牢之一度打到 邺城 。但专政朝廷的司马道子忌讳谢氏功高,朝议“以徵役既久,宜置戍而还”,令谢玄回镇淮阴,最后北伐功败垂成。

孙卢之乱

参见: 孙恩、卢循起义

东晋朝的崩溃,桓玄为盟主的诸藩镇,占据建康以西的州郡,朝廷政令只能施行在东方的会稽、临海、永嘉、 东阳 、新安、 吴县吴兴义兴 八郡,一切残酷的剥削自然也集中在八郡民众的身上。司马元显为防御王恭等人的进攻,调东方诸郡“免奴为客”人集合建康充当兵役,号称“乐属”。这又引起地主和佃客的怨恨。

五斗米道徒士族 孙恩 乘民心骚动,399年,从海岛率徒党百余人攻破上虞县,又攻破 会稽郡 ,部众骤增至数万人。其余七郡同时起事,攻杀晋官吏、响应孙恩,不到十天,孙恩有众数十万人。孙恩的徒党号称“长生人”,是一群奉五斗米道的亡命无赖。孙恩和这群人专事屠杀掳掠,破坏不遗余力。会稽是 王羲之 谢安等北方士族聚居的名郡,吴郡、吴兴是南方士族的中心居地,这三郡号称 三吴 ,是东晋朝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当然,士族所在地的民众,受士族的压迫是说不尽的,对士族的仇恨自然也是难以抑制的,愚蠢而疯狂的野心家孙恩等人利用民众的积怒,纵徒党杀人,甚至婴儿也不能免死。

392年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晋将谢琰刘牢之率兵来攻,孙恩徒党在诸郡烧仓库,毁房屋,塞水井,砍林木,掳掠妇女财物,都逃到会稽郡来。谢琰收复义兴吴兴两郡,刘牢之收复吴郡,进军到浙江边。孙恩起初听说诸郡响应,对徒党们说,天下没事了,我带你们到建康享福去。后来听说刘牢之到了浙江边,对徒众们说,我割据浙江东部,还可以做个 越王勾践 。等到刘牢之军渡过浙江,孙恩对徒众们说,我是不以逃走为羞耻的。孙恩掳男女二十余万人逃往海岛。此后孙恩连年从海路入寇。401年,孙恩率舟师十余万人自海路突袭 京口 ,逼近建康,司马道子惊骇,不知所措,赖刘牢之部将刘裕奋勇进击,大破孙恩军。刘牢之等援军赶到建康,孙恩屡次战败,又逃入海岛。402年,孙恩入寇 临海郡 ,被晋兵击败。孙恩穷困投海自杀,徒党和妓妾说他成了水仙,跟着投水的多至百余人。被孙恩掳去的二十余万人,三四年间,不是战死溺死,便是被贩卖作奴隶,到孙恩死时只剩下数千人。孙恩连年从海岛入寇,前后数十战,又杀死民众数万人。

京口是从北方各地流亡来的士族和民众聚居的地方,号称北府,与历阳同为扬州重镇。居民风俗强悍,敢于从军。谢安辅政,举谢玄为将。谢玄在京口募兵,得勇士刘牢之等人。刘牢之常领精锐当前锋,战无不胜,号称北府兵。淝水大战,苻坚军崩溃,晋军前锋五千人,就是刘牢之统率的北府兵。399年,刘牢之击孙恩,刘裕在刘牢之部下当小军官,勇悍善战,屡立大功。刘牢之部下诸将,抢掠财物,比盗贼更凶,独刘裕约束部属,纪律严明,大得民心。从此,刘裕成为北府兵的著名将领,击灭孙恩 卢循 ,主要是刘裕的功绩。

孙恩死后,余众推卢循为首领,被刘裕追击,泛海逃走。404年,卢循攻陷广州,以后连年入寇,410年,率兵十余万逼近建康,被刘裕击败,卢循逃到 交州 。411年,交州刺史 杜慧度 击杀卢循。孙恩在败逃入海以前,多少还算是率领农民起义,卢循则完全是五斗米道作乱。

桓玄之乱

正当东晋朝全力攻击孙恩的时候,桓玄乘机吞并上游诸藩镇,占有东晋三分之二的土地。三吴破败,东晋朝失去了依靠,成为仅有空名的朝廷。桓玄认为灭晋称帝的机会到了,与孙恩军逼近建康同时,桓玄在江陵聚众,谋夺取建康。402年,司马元显发兵要进攻桓玄,桓玄军却顺流而下,攻入建康,杀司马道 子司马元显,政权全归桓玄。404年,桓玄废晋安帝,自立为皇帝,国号楚。

东晋朝是王、谢、庾、桓四大族势力平衡下的产物,王谢庾三族相继衰落,桓氏成为唯一的大族,骄奢淫昏毫无才能的桓玄便轻而易举地消灭了东晋朝。

孙恩乱后,东方诸郡大饥,一向腐朽的士族中人,这时候披着精制的罗衣,抱着心爱的金玉,关着大门整家整家地饿死。他们连掘些草根充饥的本领也没有,当然不会有人起来和桓玄争夺帝位。但是,桓玄也是腐朽已极的一人,他不可能维持既得的地位,当时存在着一个能够消灭桓族势力的人物刘裕。

刘裕崛起

404年,刘裕在京口约集失意士人密谋攻桓玄,被众推为盟主。刘裕击败桓玄,掌握东晋政权。

刘裕灭桓氏后,要取消司马氏皇帝的名号,还必须自己先取得更高的威望。因此,刘裕为灭晋而进行北伐。同时也为消灭国内割据势力而进行统一战争。晋朝政权。后来积累战功,打下帝业基础,和晋元帝依靠大族推戴的情形完全不同。

417年的东晋(布哈林制) 409年,刘裕攻南燕。410年,破南燕都城广固(山东益都县),灭南燕,收复 青州 。卢循乘 刘裕北伐 ,率军向建康进攻,刘裕亲率精兵回建康,击败卢循。411年,收复广州。412年,攻破江陵城,杀割据者 刘毅 。413年,刘裕遣将军 朱龄石 收复成都,杀割据者 谯纵 。415年,刘裕遣将军 王镇恶 攻克襄阳,驱逐割据者 司马休之 。东晋境内在刘裕势力下全部统一了。416年,刘裕率将军王镇恶、 檀道济沈田子 等分五路,水陆并进,攻后 秦国 ,沿途收复 滑台 (滑县)、 许昌 、洛阳等重镇。417年,刘裕军攻破长安,灭后秦国。

刘裕出关回彭城,留守军内乱,418年, 关中赫连勃勃 夺去。这次北伐,胜利是巨大的,关中虽失去,自潼关东至青州,却成为 宋朝 的疆土。后来宋魏间战争,多在这些土地上进行,使长江流域得到较为长期的安静。东晋初,设立侨郡县,凭空增添官职,用以安置流亡士族。413年,刘裕实行 土断法 ,令北方流亡来的士民,就所居地作为土著,与南方土著同等待遇。许多侨郡县从此省去,有利于行政统一和节省开支。

走向灭亡

刘裕 东晋朝重要地区用大族作镇将,因而形成割据的局面。刘裕改用皇子作镇将,特别是荆州江州两镇,所统兵甲占全国兵甲的半数,更非选皇子不可,从此建康朝廷不再受大族重镇的威胁。

刘裕完成了上述军事上政治上的措施,东晋朝显然再没有存在的余地了。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建国宋,史称 南朝宋 ,是为 宋武帝 ,东晋至此灭亡。439年北魏统一华北后,至此进入南北朝时期。

刘裕所创的宋朝,皇帝独掌大权,主要辅佐,多选用寒门,原来的高门大族,只能做名大权小的官员,难得皇帝的信任。削弱士族的政治势力,实行皇帝专制的中央集权,宋朝国内的统一程度远非强藩割据的东晋朝所能比拟,政权大大增强了。当时鲜卑拓跋部统一黄河流域,出现强大的 魏国 ,如果没有统一的汉族政权,鲜卑人几次大举南侵,很有可能并吞长江流域,摧残发展中的经济和文化。所以,刘裕消灭纪纲不立、豪强横行的东晋朝,建立起比较有力的宋朝,对 汉族历史 是一个大的贡献。

疆域

参见: 东晋行政区划

南北形势图 淝水之战前后东晋疆域变迁图东晋政区袭承西晋,也是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辖区缩小。西晋末年,大量流民南渡。东晋朝廷为了安抚侨民及侨姓世族,以原籍州郡县名寄治别处,而无实地,此即侨州郡县。等到安定后实施 土断 ,使其州郡领有实地,户籍和赋役与一般州郡县相同。

东晋行政区划图 东晋政区随其疆域的变化而有增减。由于外族入侵与晋军北伐, 北疆 时常变动;四川先后出现成汉、 谯蜀 等国;东南疆域大致固定。晋元帝时期,石勒入侵,北疆只剩淮南江陵一带。成汉占据四川,于347年被桓温灭。桓温发动三次北伐,一度收复山东及河南地区,后败于前燕而止。前秦屡次入侵东晋领土,此时东晋仅剩扬、荆、江、广、交、豫、徐、兖、益、宁七州,及兖、青、冀、司、幽、并、益等侨州,共十五州。383年淝水之战,前秦惨败。隔年谢玄北伐,成功收复黄河、 秦岭 以南地区。之后东晋内乱,桓玄篡位,谯蜀独立,疆域萎缩。刘裕崛起后攻灭谯蜀并发动两次北伐,收复四川、山东、河南及关中地区。然而刘裕因故返京,将领内乱,夏人入侵,关中得而复失。此时东晋领有扬、 北徐 、豫、江、北青、司、荆、 北雍 、东益、宁、交、广、北并、北冀、梁、徐、 北兖 等十七州,及幽、冀、 东秦 、青、并、兖、秦、雍等侨州,共二十五州。

政治

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个乃 琅琊王氏 的王导、王敦,其后又有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谢、袁、萧等侨姓士族,和本身居于江南的朱、张、顾、陆等吴姓士族。最初东晋有赖权臣王导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拢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从中原南下的士族,并以司马家族作为共同拥戴的对象。

但世家大族本身并不真正忠于司马氏,尤其是他们本身都拥有大量田地,以至拥有自家部队(即所谓“部曲”),有足够实力抗衡司马氏政权。最初有王导主持大局,东晋政权得以稳定,故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   。但晋元帝以降则内乱频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后期又有孙恩、卢循之乱等。

统治阶层

东晋王朝的统治阶层大部分是由过江避难的北方侨姓士族与世居江南的南方吴姓士族组成的,存在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之间一直相互排挤;在东晋统治的一百多年中,侨姓士族占据统治的主导地位,而吴姓士族则一直被排斥。元帝年间,北方大臣王导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他在南北士族之间奔走,极力劝说各族修好,但收效甚微。后来江南士族也曾多次因不满东晋的统治而起来反抗,大大的动摇了东晋的统治。

自晋元帝元年(317年)至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是东晋发展比较平稳的时期,虽然在此之间也有过一些叛乱,但都被镇压下去了。元帝末年,王导之弟王敦起兵反晋,遭到其兄王导与朝臣的抵抗而未能成功;其后桓温也曾觊觎帝位,又被王谢两大家族抵制下去。385年,东晋重臣谢安病死,晋孝武帝将大权交于其弟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把持朝政,他们暴虐无能、大肆剥削人民,使图谋王位的大族有机可乘。公元398年,以桓玄为盟主的王恭、殷仲堪、庾楷等人的联军占据了建康以西的州郡,使朝廷的统治被限制在东方的八郡内,开始了其衰亡的过程。

侨置州郡

北方士族南渡,大都率领宗族、宾客、乡党同行。这些流民,随同豪强大族南下,自然就成了他们的依附人口,分散南下的也多被豪强大族所兼并。

这些南下的人们,起初大都不上户籍。后来,东晋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利益,便在流人集中的地方,用他们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 侨人 单立户籍,称为侨户。

侨户最初享受不为国家纳租服役的优待,后来即使纳租调也比一般编户轻些。

侨州、郡、县的设置,主要是照顾南迁世家豪族的利益,一则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二则他们控制大量户口而又不纳租服役,其政治、经济利益都得到了照顾。

军事

东晋沿袭西晋军事制度,但已有变化。因为皇权衰微,中军往往有名无实,同驻京师的还有扬州都督所属军队。外军大多由世族的军队组成,统军将领称霸一方,其中荆州军甚至超越中央。东晋多次北伐,确有助巩固偏安之局,但如果方镇具有野心,往往藉此篡位。

关于兵源方面,因为战乱军户大减,兵员改以募兵补充,或直接徵兵。其中由北方流民招募组成的北府兵,屡次击败强敌,在东晋后期等级如同中军。

经济

东晋“青釉鸡首壶” 东晋时期 庄园经济 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比北方更大。早在孙吴时期,江南经济日益开发。当时吴姓世族即拥有众多的庄园。晋室南迁后,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改善南方地广人稀的问题。侨姓世族大量开发无主地,建立方圆数十里至数百里的庄园,有效将劳动力组织起来。由于世族垄断土地,占夺田园山泽,使得贫富差距极大。所以王导曾于晋成帝咸和五年(330年)实施度田收租,以改变西晋时将田租与户调合一徵收;咸康二年(336年)颁布“壬辰诏书”,禁止占山护泽。这些都意图减轻百性负担。

当时庄园除了有部曲、佃客外,还有门生及奴隶。中原人士带来北方精耕细作的技术,推广 牛耕 加快耕田速度。东晋 南朝 重视水利,代有修筑。最后,南方的水田普遍开发,农作物品种增加、生产量提高(如岭南地区一年可两熟)。长久下来使中国的经济中心南移。

农业

南北劳动人民相互学习、辛勤劳动,是江南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原因。经济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上,垦田面积日益增多,耕作技术有很大改进,牛耕已经普遍推行,粪肥也在推广,单位面积产量增加,麦、菽等北方作物开始在江南种植。三吴地区的农业尤其发达,水利工程的兴修很受重视。人们在河道建立 堰闸 以控制水位,旱则开启,引江水灌溉;涝则关闭,避免泛滥成灾。又筑堰围湖,开垦出土壤肥沃、产量很高的“湖田”。因此,三吴成了江南粮食的主要产区。

手工业

其次表现在手工业,冶铁作坊如梅根冶(今安徽贵池县)与冶唐(今湖北武昌),除兵器外,多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技术也有显著进步,创杂炼生鍒法,即把生、 熟铁 混杂冶炼,反复锤打,成为质量较纯的钢铁, 养蚕缫丝 技术大见提高, 豫章郡 (治今江西南昌)蚕茧一年收获四五次,而 永嘉郡 (治今浙江温州)一年收获八次。国家专门设立锦署,使丝织业逐步发展起来。由于江南河流纵横,为适应经济、军事的需要,造船业特别兴旺,既能制造载重2万斛(约2千吨)的大船,又能制造速度很快的舰只。其他如制瓷、造纸、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经济的发展促进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人口

由于北方战乱不堪,大量人民逃至南方,形成一股人口大流动。滞留北方的汉人则依靠坞堡自卫。当时主要流亡潮有六次,296年 晋惠帝 时期关中发生齐万年之乱,数万人民由关中经过 汉中 ,抵达蜀地,之后协助 李特李雄 立国。另一股经 汉水 、宛至淮河,后为石勒吸收。巴蜀动乱后,人民逃至 荆湘 地区,因受土豪欺压而叛乱,最后为王敦、陶侃平定。 并州 饥民向冀豫地区乞食,后由田甄率领,称为“乞活贼”。 凉州 少受战乱,众多人民前往避难。由于保留大量汉人文物制度,形成“河西文化”。

永嘉年间(307年-312年)南迁人口约有50万,至东晋初南方人口达1050万人,因大批北方移民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农作物种,使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经过近百年较安定的增长,到东晋末人口达1746万人。

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南朝萧梁时拥有140余万人口,成为各地农产业、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城内外的贸易市场10多个,来往船只成千上万。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阳、寿阳、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业城市。

文化

文学艺术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 。 东晋偏安江南,在另一方面东晋在文学上却有一定成就,各类诗文歌赋都大盛于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有 谢灵运 、陶渊明、王羲之等人,也流行了骈文。著名的中国 四大民间传说 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也发生在东晋时代。

东晋虽非中国史上政权强盛的时期,却为文学、艺术极兴盛的时代。首都建康成为文化中心,吸引许多东南亚、南亚的佛教僧侣及商人前来。 西元 三三八年所铸造模仿 罽宾 的佛教模型,为今日所知最早的 鎏金铜佛像 。中国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王羲之活跃于此时期。东晋的陶器形式较西晋时期创新。南京富贵山曾挖掘出此时期的墓穴,根据史料记载,此处为东晋皇室墓葬的地点。

东晋在文学上却有一定成就,各类诗词歌赋都大盛于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等人。而在绘画、书法方面也有颇杰出的成就,如 顾恺之 的画作,王羲之的书法,都有很高艺术价值。著名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也发生在会稽。

东晋时期的壁画 绘画方面,东晋顾恺之善绘仕女山水,务求传神,史称"画圣"。他所绘的《 女史箴图 》,强调人物在眼神的悟对与手势的搭配。衣饰襟带的飘举,身上衣裳的鼓起,似有"气"环绕全身,达到中国绘画最高评价“气韵生动”   。传为顾恺之所绘的《 洛神赋图 》亦有相同水准。至于山水画仍处于图案阶段,尚未生动,至南朝方有起色。

书法方面,东晋王羲之的《 十七帖 》、 王献之 的《 鸭头丸帖 》。介于楷草之间的 行书 ,书写简易且流畅,著名有王羲之的《 丧乱帖 》、《 兰亭序 》   。

思想

东晋末期诗人、文学家,陶渊明。 由于东晋统治者安于江南,不以恢复中原为意,门阀大族致力于南方的庄园经营。北方大族及大量汉族人口迁徙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自 曹魏 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他们对旧体诗作出改革,为将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在社会生产上,北方的手工业技术与南方的技术相互融合,使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南下的北方农民和土著农民辛勤劳动,开辟南方广大的山泽荒野,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促进了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东晋时期,放荡的行为稍微收敛,但 清谈之风 因为朝廷权贵提倡而盛行不衰。当时世族生活优裕,多喜于名山古刹、别墅湖畔优谈玄理,成为社交活动。朝廷及世族忽略具体事务,终日畅谈玄理,形成苟且颓废的价值观,导致东晋朝廷逸于偏安。由于 佛教东传 ,许诣、 孙绰佛学 加入清谈,与 玄学 互相激汤。若干僧侣也加入清谈,传达佛学,例如 竺法护道林 等人。不过仍然有人反对清谈,大多为寒族。如西晋斐頠、江敦、范宁,东晋 应詹 、陶侃、卞壶等人,范宁甚至著有“王何论”,严厉批评 何晏王弼 二人。但清谈仍历久不衰,直到 隋朝 方衰,唐朝中期终止。

宗教

当时东晋流行清谈,于是僧侣就藉由清谈将佛理传播给士大夫,使佛教得以在南方传播。其中以 支道林 最擅长谈玄。南北佛教到后来形成不同学风,北方重行业,崇尚禅学、律学及净土信仰。南方重义理、注重在涅盘佛性的探讨。东晋晚期时, 慧远 擅长儒学,力谋佛、玄、儒融合,促使佛教中国化,最后成为净土宗的祖师之一。慧远还提倡译经,与北方名僧 鸠摩罗什 交流译本。 法显 是中国首位西行求法的僧侣,他于399年自长安出发,经西域抵 北天竺 、狮子国及 中天竺 。取得梵本戒律后,414年经海路返抵建康。他与名僧大量翻译经文,并将旅途见闻写成《佛国记》,成为研究西域及印度史地的重要作品。

东晋初期,道教的架构、章法尚未形成,直到东晋中期发生改革,才形成组织化的宗教体制。当时北方道教注重功德及道规,南方则注重经法及义理。受到佛教散播的刺激,道教加速吸取儒玄思想,丰富本身理论。 炼丹术 盛行,深化相关理论。

东晋时,葛洪结合神仙学说与道术理论,并加入炼丹等理论,整合道教理论。他所著的《 抱朴子 》,外篇论时局与道德,内篇则论道家学论和炼丹、养生之道。杨羲、 许谧 及许翽著《上清经》,最后发展成上清派,主张简化修行力法,贬斥房中术,以存神为主。葛洪孙 葛巢甫 又著《 灵宝经 》,后来也发展成 灵宝派 。该派以符籙科教为主,受到上清派影响,也提倡简化修行、"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教对文学、艺术多有贡献。例如描述神仙之游的《 游仙诗 》,历代道教的神仙画。道教的炼丹及养生术包含了化学、医学、生物学等,对科技的发展具有贡献。

帝王世系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时间

备注

晋元帝(在位:318年—322年)

建武

317年三月—318年三月

2年

大兴

318年三月—321年

4年

或作 太兴

永昌

322年—323年二月

2年

闰十月 晋明帝即位沿用

晋明帝(在位:322年—325年)

太宁

323年三月—326年正月

4年

三年 闰八月 晋成帝即位沿用

晋成帝(在位:325年—342年)

咸和

326年二月—334年

9年

咸康

335年—342年

8年

八年六月 晋康帝 即位沿用

晋康帝(在位:342年—344年)

建元

343年—344年

2年

二年九月晋穆帝即位沿用

晋穆帝(在位:344年—361年)

永和

345年—356年

12年

升平

357年—361年

5年

五年五月晋哀帝即位沿用。前凉沿用该年号

晋哀帝(在位:361年—365年)

隆和

362年—363年二月

2年

或作崇和

兴宁

363年二月—365年

3年

三年二月晋废帝即位沿用

晋废帝(在位:365年—371年)

太和

366年—371年十一月

6年

晋简文帝 (在位:371年—372年)

咸安

371年十一月—372年

2年

二年七月晋孝武帝即位沿用

晋孝武帝(在位:372年—396年)

宁康

373年—375年

3年

魏书 》错写作康宁

太元

376年—396年

21年

二十一年九月晋安帝即位沿用

晋安帝(在位:397年—418年)

隆安

397年—401年

5年

或作崇安

元兴

402年—404年

3年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元年三月,元显败,复隆安年号。桓玄寻改曰大亨。玄篡,又改曰 永始

大亨

402年三月—十二月

1年

同上

义熙

405年—418年

14年

403年—404年桓玄篡位

晋恭帝(在位:419年—420年)

元熙

419年—420年六月

2年

东晋统治地区出现的其他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建康

319年四月—320年五月

司马保

2年

凤凰

370年八月—九月

李金银李弘

1年

《晋书·废帝纪》作九月反;《 资治通鉴 》作八月反,九月平

桓楚 政权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时间

备注

桓玄

永始

403年十二月—404年五月

2年

初作建始

桓谦

天康

404年—405年二月

2年

或作 天安

中文名
东晋
外文名
The Tsin Dynasty
别名
东晋、中晋
帝王
司马睿
都城
建康(南京)
民族
汉族
货币
圆形方孔钱
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政体
主要城市
吴郡
官方语言
金陵雅音
人口
1746万(五世纪初)
面积
302万平方公里(417年)
起止时间
公元317年 ~ 公元420年
创立者
司马睿
末帝
司马德文
所属地区
亚洲
所属时期
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