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

地点 | 行政区划 | 国家 |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郑国( 公元前806年 —公元前375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诸侯国,以经济发达、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是中国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国君为 姬姓伯爵

公元前806年,郑国的开国君主 郑桓公 建都陕西 棫 林,第二任君主 郑武公 跟随周平王东迁到 虢 郐 之间(今荥阳市东京城遗址公园),第三任君主 郑庄公 迁都到郑韩故城遗址,直到灭亡。郑国立国共计432年,传位24君(有争议), 公元前395年 ,建都郑(今河南新郑),主要的版图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郑国名君郑庄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郑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诸侯,从而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名相子产治国有方,使得郑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名人 列子 淡泊名利,创造了《列子》这一恢宏的史诗。

郑国是千乘之国, 战国 初年被韩国所灭。

朝代概况

国名释义

郑国

郑重严肃忠孝仁义之国;郑在卜辞中写作“奠”,“邑”旁(也就是耳朵旁)是成为地名后加上的。“奠”在卜辞中是祭祀的酒器,后来又表示祭祀的行为,总之一直是在祭祀的圈子内转悠。直到今天,“郑”字除为地名,就是姓氏,很少有其他含义,而挂在嘴边的“郑重声明”的“郑”,还留着祭祀的气氛——严肃。

自然地理

疆域:郑国初在西方,西周末封于郑,在近 畿 之棫(yú)林(今陕西凤翔南),后迁拾(今陕西华阴市、华县),后东迁都 新郑 (今新郑县附近)。其疆域约有今河南北半省之中部。大致为:东有汴梁,至 兰考 。南包 许昌 ,达禹州,西距虎牢,北越 黄河 。纵横约一二百里之间,即东经112°-- 118°之间,北纬34° - 35°之间,东南为广阔的 黄淮平原

气候:郑国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4° C 。7月最热,平均27.3°C ;1月最冷,平均0.2°C ;年平均降雨量640.9毫米,无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时间约2400小时。

河流:境内大小河流分属于黄河和 淮河 两大水系,其中有流经郑国段的黄河。

朝代历史

早期

前806年,建国者为 周厉王 少子,周宣王同母弟 王子友 (一说宣王子)于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成为郑国第一代君主,是为郑桓公。

三十三年, 西周 王室30世 周幽王 任命桓公为司徒,掌握教化国民。他努力使 周朝 百姓和睦相处,黄河、洛水流域的人民都思念他。次年,因 幽王 宠幸褒拟,朝政日益荒废,问题积重难返,有些诸侯背叛了幽王。桓公见王室日非,他问 史伯 :“王室多故,余惧及焉。与其何所(处)可以逃死?”史伯说:“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他接着仔细分析了当时形势,认为只有“济( 济水 )、洛( 洛水 )、河(黄河)、 颍 ( 颍水 )之间”比较安全,那里没有大国,虢(指 东虢 ,位于今河南郑州。位于今河南陕县的为 西虢 ;另外还有位于今陕西的 小虢春秋 初年为 秦国 所灭)、 郐国 两个小国国君“皆有骄侈怠慢之心”,稍加武力或贿赂,就可以对付。

郑恒公听从了 太史令 的建议,于周幽王十年(前772),将他的族人迁移到洛水东部,居住在虢(今河南密县东南)、郐(今河南荥阳北)献出的10座城邑,也成为了后来郑国的基础。

鼎盛

郑国的东面就是鲁、宋,西北就是成周、卫、晋,西南就是陈、蔡、许和楚,周围还有许多姬姓、 姜姓偃姓嬴姓 及其他姓的小国,正如《 国语·郑语 》所说:“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

周室东迁时,郑、晋都尽了保卫的责任。由于晋国不久分裂为翼(晋)和曲沃两部分,内战频仍,所以王室不得不依靠虢和郑,它们都曾以诸侯而兼王室的卿士。郑武公、郑庄公对周的态度都很骄横无礼,平王很不满意,想把权力分一半给虢公。庄公知道后,责问平王,平王竭力否认,以致“周郑交质”(即互相交换 质子 ,郑国以世子 郑昭公 ,周王室以太子王子狐),并进行战争。周天子的权威已扫地殆尽了。

郑伯充分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经常利用王室之名为自己谋私利。,兼并了周边的小国,侵夺 许国 ,干涉宋、卫、鲁等国,还助 齐国 赶走入侵的北狄。郑庄公之时的郑国,俨然是春秋初年第一大国。

衰落

郑庄公多宠子,在其死后,郑国即陷入内乱。郑昭公即位后不久,权臣 祭仲 入宋时为 公子突 岳父 雍氏 所迫,改立公子突为郑国国君,是为 郑厉公 。郑昭公逃到了 卫国 。不久,郑厉公不满祭仲专权,谋杀祭仲。事泄,祭仲杀 雍纠 ,迎郑昭公复位。但郑昭公与 高渠弥 有私怨,在一次狩猎时,高渠弥射杀昭公。然高渠弥与祭仲不敢迎郑厉公复位,于是立公子亹为君,是为 郑子亹齐襄公 会诸侯于首止,郑子亹去参加会盟,高渠弥相礼。结果齐襄公杀郑子亹,而后公子婴于陈被立为国君,是为 郑子婴 。不久,齐国攻郑,郑子婴、祭仲和高渠弥等皆被杀,郑厉公由边邑入郑,复位。

经过几次君位争夺,郑国国势大不如前,而周边列强则纷纷而起。南方的 楚国 早已不尊周王室号令,求加爵位不成之后自立为王,并大肆兼并 汉水 诸姬,直接面对郑国。而北方的 晋国 ,曲沃一族对晋国公室的斗争取得了绝对优势。齐国则实行了改革, 齐桓公 开始称霸。郑国位置处于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且夹于大国之间。因此列强争霸,常把郑国作为战场。在对外政策中,郑时而亲楚,时而亲晋,但大多数时期亲楚。

郑国自 郑襄公 开始, 七穆 轮流执政,掌控国家大权,而郑国国君则势力大衰。七穆执政时期,只有子产当国时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郑国得以取得喘息之机,国力稍稍有所恢复。但子产之后,郑国仍复如旧,国家已势不可为。

前712年,郑、秦、晋 三国 伐许,许国战败,退居原许国东偏。前697年,东偏的许国趁郑国内乱,夺回故地,之后郑国于前665年和627年两次伐许,再之后郑国于前588年、前577年和前576年三次伐许,许都以割地请和。前576年,许国长期为郑国所逼,只好远离旧许,迁至楚方城外的叶,寻求楚的保护。之后许虽然在其他各国帮助下复国,但是最终于前504年为郑国所灭。

灭亡

进入战国,郑国仍然得以苟延残喘。此时郑国最大之敌人已经是新兴的韩国。然郑国仍内乱内斗不止, 郑哀公 为国人所杀;韩国攻郑,杀幽公。于是国人立幽公之弟公子骀为君,是为 郑繻公韩非 称郑国发生了太宰欣取郑事件,此事详情已难以考证。郑繻公在位时,与韩国的战争互有胜负,而且形势曾一度好转。繻公十五年,韩伐郑,取郑之 雍丘 ;繻公十六年,败韩于负黍;繻公二十三年,围韩阳翟。前375年,郑国灭于韩国。

在韩即将灭郑之际,郑国再次内乱。郑繻公杀其相子阳,而子阳之党又杀繻公。郑国这时根本不需要外国来灭也会自己灭亡。子阳之时,郑国已经一分为三。郑君乙二年,郑负黍反,归韩,十一年,取 阳城 ,二十一年(前375年) 韩灭郑

军事实力

兵力

郑国有10万军队,6万都聚集在都城里。郑国的军力当在 鲁国 之上。春秋初年,郑国已有三军,内战用的军队已达二百乘。三军外并有徒兵和临时添置的军队。 鲁襄公 十一年,郑人赂晋兵车百乘。鲁襄公二十五年, 郑子展 、子产带车七百乘伐陈,车数与 城濮之战 晋车之数相等。哀公二年,晋、郑铁之战,晋将卫太子 蒯聩 登铁丘上观望郑军,看见郑军很多,害怕起来,自投于车下。此战晋人以郑为大敌,可见郑国的兵力自春秋初年到末年始终不弱(郑兵曾与晋、楚和诸侯联军开战,诸侯的兵甚至畏郑不敢越过郑境,反被郑军所败。郑国军力的强大于此可见,则为千乘之国并非虚言。

赋兵制

大抵是寓兵于“土”和“民”的。“士”指武士,他们的唯一事业便是习武打仗。至于普通人民,应是平时三季务农,一季演武,又在四季农闲的时候举行狩猎以讲习武事。三年大演习一次。国家的常备军应该是武士之类,遇到战事,便征士民为兵。

军队组织

①据《国语》:五人为一伍,十伍(五十人)为一小戎,四小戎(二百人)为一卒,十卒(二千人)为一旅,五旅(一万人)为一军。

②据《 司马法 》:十五乘为一广,二十五乘为一偏,二十九乘为一参,二偏合为一两(即五十乘为两),八十一乘为一专,一百二十乘为一伍。

战车之制

战国以前用兵少称人数,多称车乘。每一乘大概有甲士十人,步卒二十人。

每乘兵车上的主力人员大致是三人:在左边的叫做车左,掌管射箭;在右边的叫做车右,掌管持矛应战;在中间的是车御,掌管御马驰驱。但主将的戎车,却是将帅居中击鼓,御者居左,持矛居右。至于君主的车乘,因为当时某种习惯把左首当作上首,所以君主居左,御者居中,持矛居右。又有所谓“驷乘”,是四个人为一车上的主力,用以增加战斗的力量的。

徒兵

戎车之外的步卒,有的杂在车队里;有的单以步卒组织成军,这便是所谓“徒兵”。《左传》记载 鲁隐公 四年,宋、卫 诸国 联军把郑国的徒兵打败。又载襄公元年,晋国和诸侯的兵伐郑,又把郑的徒兵在 洧 水上打败。由《左传》对此特别记载可以推测郑国的徒兵大致是很有战斗力的。

武器

武器大致用青铜制造,其种类略有戈、矛、剑、戟、刀、斧、 钺 等,分为“击兵”(横击的兵器)、“刺兵”(直刺的兵器)、“句兵”(钩曲的兵器)三类。此外尚有 弓箭 和石块,用以及远。 甲胄 干楯,用以防身。旗帜,用作标记。“钩援”(云梯之类)、“临车”(从上临下的车)、“冲车”(从旁冲突的车),用以攻城。擂鼓进兵,鸣金退兵。军队所住,除帐幕外,筑土自卫,是谓“营垒”。

国家外交

周幽王时,身为周王室司徒的郑桓公,看到西周行将灭亡,就在太史伯的建议下,将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迁移到东虢(guó)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地区)。太史伯的建议,为郑国东迁规划了发展蓝图和斗争策略,郑武公和郑庄公相继为周平王卿士,且能控制内部卿大夫的势力,在春秋初年的历史上,郑国甚为活跃。

郑庄公在解决宫廷内部矛盾的同时,积极扩充军队,广开疆土,先伐卫,又与齐结盟伐翼、伐宋、侵陈,比武公更为激进,俨然以小霸自居,这就激起了周平王的不满。 公元前719年 ,周平王驾崩,桓王即位。桓王对郑庄公不信任,起用虢公忌父取代庄公在朝之职。郑庄公不满,为此闹到朝廷,导致周郑关系恶化,以致弄到周王室与郑国交换人质,就是历史上说的“周郑交质”。周王子狐与郑公子忽,作为人质互相交换。郑庄公又派 祭足 带人割取温地的 麦子 ,接着又取成周之禾,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

公元前707年 (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免去庄公朝中司徒之职,又亲自带领诸侯联军讨伐郑国,被郑国的祝冉射中肩膀,史称“射王中肩”,当祝冉再射一箭时,被庄公阻止,说:“君子不欲多一人,况敢凌天子乎!”并派祭足慰问桓王,这一方面说明郑庄公作为“春秋小霸”已有能力与周王朝抗衡,另一方面仍作为周王朝之公卿,对周王朝的抗拒是有理、有节的。

郑庄公治理郑国43年,是郑国的极盛时期,此时郑国疆土,南建栎邑 (今禹 卅 市),东建启封(今开封),北与卫、晋交错,西控巩、洛,胁宋迫许,威加北戎,常受王命伐叛臣,抗王命主公道。

前630年,九月甲午,晋秦围郑, 郑文公 采用离间策略,遣大夫 烛之武 夜 缒 出城,赴秦军中进见 秦穆公 ,向其指出:秦、郑两国相距甚远,郑若亡国仅利于晋而无益于秦,而晋国实力增强必将对秦构成威胁。秦穆公认为烛之武言之有理,遂与其结盟后领兵回国。秦将杞子、逢孙、杨孙奉命率一部秦军驻新郑,助郑加强防务后秦军才撤军。

前627年的春天,秦穆公派三位将军率军想攻打郑国,到了 滑国 ,遇上郑国商人弦高和奚施, 弦高 诈称奉郑君之命用十二头牛 犒 劳秦军。奚施赶快回国,把消息报告郑君, 郑穆公 (即公子兰,文公子,嗣文公位)得到奚施的报告,派人去侦探秦国驻军的客馆,看见他们确有阴谋的准备,便向他们说道:“你们久住在敝国,我们供应不起了。现在我知道你们将要回国,没有别的礼物相送,只有原圃里所养的糜鹿,请你们取些去罢。”杞子们知道阴谋已经泄漏,只得起身逃走。 孟明 探得郑国已有准备、感觉前进必没有好处、顺便灭了滑国,班师回去了。所以秦军没再继续进军就回国了,晋军在崤打败秦军。当初,郑文公逝世后,郑国都城的卫戍官缯贺把郑国的内情出卖给秦国,所以秦军才来攻打郑国。

晋楚争霸战争 中,介于两强之间的郑国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因而连年遭受两国的交互攻击,致使郑处于晋来降晋、楚来附楚的被动状态。郑为摆脱这种困境,根据当时楚弱于晋的客观形势,决定诚意附晋。为达到受晋保护,免遭楚侵伐的目的,郑卿士子辰向 郑简公 建议出兵攻打亲附于晋的宋国,借晋率诸侯救宋攻郑之机与晋媾和;待楚军北上救郑之时,再与楚媾和,诱使晋全力为郑击楚,令楚不敢再侵扰郑国。郑简公接受其建议。

宋人为晋侵郑,晋人自己也屡伐卫。同时宋人伐灭 曹国 ,郑人也曾救曹侵宋。等到郑人服了晋,宋人又叛晋攻郑了。这可见郑、宋的世仇直到春秋的末年还没有解除。

前375年,韩、魏南侵。魏伐楚,与楚师战于 榆关 。韩国伐郑国, 韩哀侯 灭亡了郑国,吞并了郑国。

衣食住行乐

衣服

古时人穿衣,上面是衣,下面是裙,裙叫做“裳”。据说只有一种“深衣”(简便之服)是上下衣裳相连的。衣裳之间有带(大带用丝叫做“鞶”,革带用皮),以资束缚。礼服的前面又有皮制的蔽膝,叫做“ 韨 ”或“韠”或“韐”,大贵族的韨是红色的。又有包束足胫至膝的“邪幅”,叫做“逼”。内短衣叫做“襦”,长衣内塞绵的叫做“袍”,不加绵的叫做“衫”。下体近身的叫做“禈”,有袴衤官的叫做“袴”(不缝裆),也叫做“ 褰 ”、雨衣叫做“制”。男子头上有冠,女子头上有笄(冠笄外又有巾)。贵族的男子身上佩有玉器和刀剑等(玉是宝器,当时人非常珍重。人们冬天所穿的有绵( 丝绵 )衣和皮衣,皮衣是用狐、貉、羊、鹿、熊、 罴 等皮制成的。(古裘衣皆如今之反著、外加衣以掩之谓之“袭”,开衣露其裘谓之“裼”)大贵族穿着“锦衣狐裘”。睡时有“寝衣”和“衾”(被)、“裯”(帐)、“枕”等。斋戒时又有“明衣”(是布制的)。男子们打仗时所穿戴的有甲 胄 等。甲胄是用犀 兕 等皮制的,外涂丹漆。女子们讲打扮的是“绿衣黄里,绿衣 黄裳 ”和“缟(白色)衣 綦 (绿黑色)巾”。

奇异的服饰是那时人所禁忌的,如郑公子臧(郑穆公之子)好聚 鹬 冠(鹬鸟的羽毛所作的冠)为郑穆公所恶,派人把他杀了。

饮食

古人的食料,和现在人所吃的也差不多,他们通常所吃的饭,是麦米和菽豆等(当时以粱米为贵食,所谓“食必粱肉”,是很奢侈的事)。吃的菜:荤的有牛、羊、猪、狗、兔、鸡、鱼、鳖等肉(牛最贵,羊次之,猪、狗、鸡等又次之,鱼、鳖为下),最著名的美食是 熊掌 ;素的也有各种菜蔬。平民们寻常吃素,贵族和老人们才得吃肉。贵族平民都以羹为常食。盐、酱、醋等在那时也已发明。另外还有一种糖浆,叫做“饴”。盐醋等之外,又用 梅子 作调羹的作料。姜、葱、韭等也是那时人日常必用的食物。喝茶的风气还不曾有,他们所喝的:冬天是热汤,夏天是凉水。娱乐交际的食品则有酒和果脯等。

居住

周代 ,已经有了瓦屋。周代贵族阶级的屋子,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叫做“路寝”,一种叫做“小寝”(庶人只有一寝);堂后和堂前有庭,和现在的屋子也差不多。室里有 牖 ,室外有门户,屋外有檐,有墙,有大门。堂下有两道阶:在东边的叫做“ 阼 阶”,在西边的叫做“宾阶”;宾客进门时,主人迎入,自己从阼阶走上去,宾客从宾阶走上去,互相揖让行礼。屋内布席和几筵。屋外又有园圃之类。娱乐的地方更有各种台榭。打仗时人们所住的则有营幕。西周以来,贵族们已有飞檐式的房屋。当时席地而坐,用几凭依,睡时则用“床”。

交通

古时的交通在要道上设有旅舍。路旁有表道的树。周室为当时天下的共主,在西周的时候,已建筑有像砥( 磨刀石 )一般平,像射出的箭一般直的“周道”。交通的工具,大致陆地用车(有服牛、乘马、人挽),水道用船或筏。古代的交通工具种类也很多了。但庶人出外是步行,而且要自己带了粮食。北方水浅,少有桥梁,人们过小河的时候,往往用牵衣涉渡的方法。

娱乐

古人娱乐的事情大致饮酒奏乐。如郑伯有好酒,造了一所“窟室”(地下室),全夜饮酒奏乐,结果竟致丧身之祸。男女们驾车出游,也是一种消遣的方法。贵族阶级特殊的娱乐有所谓“女乐”,是女子的歌舞队。又有“优戏”,多用于祭祀时。贵族们在幽美的园榭里,喝着老酒,听着音乐,其乐无极。有时可以出外游散,打猎。当时已有博弈的事。

历代君主

序号

谥号

姓名

在位年数

序列在位时间

01

郑桓公

姬友

在位36年

前806年-前771年

02

郑武公

姬掘突

在位27年

前770年-前744年

03

郑庄公

姬寤生

在位43年

前743年-前701年

04

郑昭公

姬忽

在位数月

前701年

05

郑厉公

姬突

在位4年

前700年-前697年

06

郑昭公

姬忽

在位2年

前696年-前695年(复位)

07

郑子亹

姬亹 (一作子亹)

在位7月

前694年

08

郑子婴

姬婴

在位14年

前693年-前680年

09

郑厉公

姬突

在位7年

前679年-前673年(复位)

10

郑文公

姬踕

在位45年

前672年-前628年

11

郑穆公

姬兰(一作子兰)

在位22年

前627年-前606年

12

郑灵公

姬夷(一作子夷)

在位1年

前605年

13

郑襄公

姬坚(一作子坚)

在位18年

前604年-前587年

14

郑悼公

姬费(一作沸)

在位2年

前586年-前585年

15

郑成公

姬睔

在位3年

前584年-前581年

16

郑子繻

姬繻

在位1月

前581年3月-前581年4月

17

郑成公

姬睔

在位11年

前581年-前571年(复位)

18

郑釐公

姬恽

在位5年

前570年-前566年

19

郑简公

姬嘉

在位36年

前565年-前530年

20

郑定公

姬宁

在位16年

前529年-前514年

21

郑献公

姬趸

在位13年

前513年-前501年

22

郑声公

姬胜

在位38年

前500年-前463年

23

郑哀公

姬易

在位39年

前462年-前455年

24

郑共公

姬丑

在位31年

前454年-前424年

25

郑幽公

姬已

在位1年

前423年

26

郑繻公

姬骀

在位27年

前422年-前396年

27

郑康公

姬乙

在位21年

前395年-前375年

表中在位年数主要依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和《 史记·郑世家 》     ,二者矛盾时参考《 史记纪年考 》   。

七穆介绍

参见词条:七穆

郑国“七穆”,是指郑穆公兰的子孙,其中包括良氏、游氏、国氏、罕氏、驷氏、印氏、丰氏。由于同出自郑穆公,因此把这七家统称为七穆。七穆自郑襄公开始轮流把持了郑国军政大权,成为郑国实际的统治者。因此他们往往与鲁国的三桓并称。

中文名
郑国
外文名
The Zheng State
别名
时区
东八区
货币
方足布
官方语言
首都
民族
华夏族
政体
君主制
主要城市
京,鄢,制,颍谷,长葛
起止时间
前806年-前375年
创立者
郑桓公
末帝
郑康公
都城
郑州新郑,郑州荥阳,陕西华县
所属地区
亚洲
灭亡原因
韩国所灭
誉称
千乘之国、春秋小霸
国家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