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

宗教 | 公元前565年释迦牟尼创始的佛教

原始佛教(Original Buddhism)。

释迦牟尼 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印度佛教,约为公元前6~前5世纪。 佛陀 的说教最初是口传的,为了便于记忆,采取 偈 颂的形式,后来编集为律经论三藏。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 十二因缘 ”,其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其次,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 涅 槃 寂静”的学说。后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慈悲喜舍 四无量心 以及 四念处 、四正断、 四神足 、五根、五力、七觉支等 三十七菩提分法

原始佛教的修持之道

在原始佛教中,什么是“诸行”,什么是“寂灭”?

Aniccā vata saṅkhārā, uppādavayadhammino;

在原始佛教中,“诸行(saṅkhārā)”,是泛指一切被构造而成的事物。

具体而言,则是指“众生自身的五蕴”,以及“众生存在的整个三界(欲、色、无色)”。

由于“诸行”是因条件构造而成的,所以,它们是“生起法(uppādadhamma)”——具有生起的特性。

“生起法(uppādadhamma)”,意味着:

1、不是“本来自存”(永恒的本源)的;

2、是缘起(靠一定的条件,得以生起)的。

这样,就意味着,任何“生起法(uppādadhamma)”,其本身,也必定是“消散法(vayadhamma)”——具有坏灭的特性。

“消散法(vayadhamma)”,意味着:

1、凡有生之物,必定坏灭;

2、坏灭是:衰坏、消散、殆尽。

从生命的角度而言:

五蕴出生,是“生起法(uppādadhamma)”;

五蕴老死,是“消散法(vayadhamma)”。

这里,无论是生起,还是消散,都是无常的(Anicca);

那么,凡在生起与消散的范围内,就是“苦”(Dukkha,坏与空的);

其中,始终无任何不变的实质可言,称之为“无我”(Anatta)

从轮回与解脱的角度而言:

轮回是“生起法(uppādadhamma)”:

十二缘起 的集起,使五蕴具有不断的“生起法(uppādadhamma)”,也就是说,不断的轮回存在;这是苦集,导致五蕴的延续。

解脱是“消散法(vayadhamma):

十二缘起的还灭,使五蕴具有彻底的“消散法(vayadhamma)”,也就是说,轮回存在的彻底止灭;这是苦灭,五蕴的彻底平息。

这里,十二缘起的集起,而使五蕴(苦)延续,但这诸行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

反之,十二缘起的还灭,而使苦(五蕴)彻底灭尽,那无常的、苦的、无我的五蕴不再延续后,并不剩下任何存在,因而说:这“涅槃”也是无我的。

但凡,看清楚这五蕴是“生起法(uppādadhamma)”与“消散法(vayadhamma)”——例如“只是出生与老死”,那么,就能进一步亲身体会它们只是“苦”,这样,就可以通晓“ 苦圣谛 ”的真实含义:所谓苦,就是这个“存在(我们所取着的这五种蕴)”。

但凡,看清楚这苦的彻底“消散(vaya)”:五蕴彻底灭尽后,并不剩下任何存在,那么,就能进一步亲身体会“凡一切集起之法,只是灭法”。

“凡一切集起之法,只是灭法”,字面的意思,意味着:

这“存在(诸行)”的“生起(uppāda)”与“消散(vaya)”——其实只有:“苦的升起(五蕴的轮回)”与“苦的灭尽(五蕴彻底熄灭)”而已,而再无其他了。

如是,就不会认为“轮回与解脱之中,有任何恒常的,自我的实质存在”。这样,就可以破除对存在的——“常见”、“乐见”、“我见”;也可以破除“究竟解脱(无余般涅槃)”之后还会有任何事物存在的——“我见”。

凡是对这“存在诸有”,不再有颠倒见(常见、乐见、我见),他们就对此“存有”、“五蕴”不再欢欣、爱恋、取着、迷执,他们见到诸行的“生起”、“流转”、“行相”、“造作”、“结生”——只是苦与畏怖。

这样,对“诸行”出离,成为漠不关心(舍)后,欣然、乐见、胜解(决心)、转向、投入:诸行的“无生起”、“无流转”、“无相”、“无造作”、“无结生”——涅槃,视之为安全、安乐!

(上述二段,参见《无碍解道·智论》)

因此佛陀才说:“已生起的被止灭:这平息乃是安乐”(Uppajjitvā nirujjhanti, tesaṃ vūpasamosukho)

已生起的(Uppajjitvā)——是指我们的五蕴、存在的三界,也就是诸行,因为十二缘起的集起,尤其因为过去世的“无明、渴爱、取、业、有”,而导致有今生的“识、名色、六处、触、受”的五蕴存在,所以我们一旦出生,就已经“全体陷入了苦——被老打败、被死打败...”。

我们只是想要活得更好,亦即,在存在中找安乐,可是,这是行不通的,不可能的,因为存在之诸行,只是“生起与消散法”(uppādavayadhammino),因此,只是苦。

在苦(五蕴的集起)中找不苦,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不苦(五蕴的灭尽、涅槃)中找不苦,才是可能的。因此,要止息这个苦,对这样的苦,要足以看清,足以厌离,足以熄灭渴爱。

所以,要彻底“止灭(nirujjhanti)”这“已生起的(Uppajjitvā)”,这才是佛陀最真实无误的教导——灭苦。

愚者执着那本不存在的自我,对存有的爱恋已经成为习惯,目光短浅而看不到身处毁灭,故而谴责世尊的教法,认为世尊断灭了他们的幸福。

然而,他们的幸福,只是“苦”——“生起与消散法”。

对于智者而言,“已生起的被止灭(Uppajjitvā nirujjhanti)”——所有属于“升起与消散法”的诸行,被彻底的“止灭(nirujjhanti)”,那么——“这平息乃是安乐”(tesaṃ vūpasamo sukho)”

什么平息(vūpasama)?

诸行平息、生起与消散法平息、苦平息、五蕴平息、生与老死平息、一切不安平息、一切欲平息、一切渴爱平息、一切存有平息。

因为不再有生灭之法,一切苦止息,一切基于诸行的不安止息。

那位已经证得平息的人,在他活着的时候,“他的渴爱被扬弃后,天界的幸福也比不上他之安乐的十六分之一”。(《 自说经 》)

所以,他的心寂静,经验最无上的幸福、安乐、无恼——“我等真是活在快乐里,以禅悦为食物”。(《 法句经 》)

在此,你已出生,你已经属于苦,已经属于诸行,凡是你的无明没有摘除,渴爱没有磨灭,这苦的路途就无尽无休。

凡是,这苦已经被遍知,渴爱已经被舍断,灭已经被作证,道已经被修习,就有那苦之边际的终结。

愿以此文,纠正那些对佛陀灭苦之教的不正确理解者,愿以此真实之语、如法之语,使那些具有能力理解佛陀教法者,清醒、趋于正道!

Aniccā vata saṅkhārā, uppādavayadhammino;

Uppajjitvā nirujjhanti, tesaṃ vūpasamo sukho.

诸行确实乃无常,是生起与消散法,

已生起的被止灭:这平息乃是安乐。

萨度!萨度!萨度!

在原始佛教中,何为“究竟的解脱”?

【一】聚焦于现在

缘起的“三联结”中:

过去的“行”,与今生的“识”是一对;

今生的“受”,与今生的“爱”是一对;

今生的“有”,与来世的“生”是一对。

简单的说,过去的业,造成再生(行缘识, 识缘名色 );

从而——产生了今生的果报(异熟),也就是具有了现在的“识、名色、六处、触、受”。

如果仅仅是维持与耗尽今生的果报,而不制造新业,就不可能导致来生。

但是,今生,又在受的基础上,产生了渴爱,从而导致新业,就引发未来的再生(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

审视以上的三个环节,可知: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尚未来到,所以我们须聚焦于现在的关键环节:

也就是说——基于感受,而升起渴爱的环节(受缘爱)。

【二】无明触

现在的环节之一,“受”,它发端于触。

感官(内六处)与对象(外六处)相遇,产生相应识。

由此,内外六处与识,此三者结合,成为触。

对于已经出生者而言,触的发生是避免不了的。

可是,在触的阶段,凡夫是完全无知的,称之为无明触。

什么是无明?

无明不是一种认知。

既然不是认知,那么,它连错误的认识(邪见)也谈不上。

可是,它也不具备正确的合理认知,因此它是邪见与一切不善心的基础。

无明是一种痴。

也就是:无明乃是指不具备任何认知。

或者更进一步说,没有任何的“合理”认知。

这里的合理,是特指“无常、苦、无我”。

当凡夫的感官接触事物,升起印象的时候,他并不懂得这个经验是“无常、苦、无我”(三相)的。

这个“不懂得”,就是无明。

“不懂得”一再发生在凡夫的触的阶段,但这不意味着不可以改变。

经过训练的圣者,或是任何对 佛法 正确的闻法者,在接触事物升起经验时,能够观察“无常、苦、无我”,那么,他们就与一般凡夫不同,他们没有或暂时没有“无明触”了。

【三】渴爱

触,所引发的受,具有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性质。

由于无明触,也就是在产生经验的瞬间,并不能如理的了知它们的“三相”,进而顺着习性,就会:

1、对乐受,爱着(贪);

2、对苦受,厌嫌(嗔);

3、至于 不苦不乐受 ,依然掺杂着无明在其中;例如:不知道“平静的感受”,也是无常、苦、无我的;不理解它也是苦,它的成因,它的灭去,灭去之道。

同样,贪与嗔之中,也伴随有无明。例如:对于乐受,只是爱着其中的乐味,却看不到其中无常的过患,由此也不能产生出离之意。

由此,凡夫的心,受无明蒙蔽,对于三受,具足贪、嗔、痴的三不善,这是渴爱的动力来源。

而渴爱,也就不断追求于抓取自己所贪恋的。

渴爱有三种:

一种是对感官欲望的追求(欲爱);

一种是对生命不断存在下去的欲望(有爱);

一种是因持有断灭见的欲求(无有爱)。

其中第三种,“因持有断灭见的欲求”(无有爱),不应与“追求寂灭的涅槃”混淆。

持有“无有爱”的人,有两类:

1、普通的世俗人,认为人死如灯灭,所以死后万事皆休,不如趁早行乐。

2、一类修行人,极度的厌恶存在,但执着有“自我”的存在,认为通过修行,可以断灭这个“自我”。

对于前者,佛法以缘起因果批判。

对于后者,他们与佛法不同之处在于,佛法并不承认自我的存在。

佛法也追求五蕴彻底的熄灭,但佛法并不认为五蕴是自我,所以,佛法的涅槃,并不是在断除一个原本存在的“自我”,而是将这个“无我”的五蕴,彻底熄灭。

“无有爱”的两类,他们都怀有“我见”( 有身见 :认为五蕴有我),故而他们无法断除我慢,所以无法舍尽烦恼,势必因此而轮回。

而佛法的教导,是彻底断尽渴爱,故而,使得整个轮回止息,整个苦(亦即五蕴)彻底不再延续。

【四】过患

被无明遮蔽,汲汲从事于渴爱的人,所得到的,却只有“过患”。

因为,他们匆匆抓取的任何、一切,都总只是无常之法、有为之法、消散之法、坏灭之法。

在这个存在的区域里,任何环境、任何生命,都要注定承受毁灭,或老病死的洗劫。

因此,任何他们所喜爱的,都会被剥夺,这是畏怖的来源。

此外,他们自身所造的恶业,给他们带来恶报的打击;他们的善业,则依然把他们捆绑在存有里。

可,这个存有只是不断坏灭的燃烧之域。

那么,因为渴爱而造业,因为执取而导致存在的延续,这样的屡屡再生,就只是苦。

佛陀,把苦,等同于这个存在;把这个存在,等同于苦。

这就是“过患”——真正的危险、不可靠、不安稳。

如果人,想要真正的离开苦,那么,借由佛法,他必须亲见这个存在之整体的生、灭事实。

实际上,对生、灭的观察和体证,有两类:

1、观察当下现象的生、灭;

2、更为深入的考察生命的整体真相,十二缘起的集与灭。

其中,第一类,是由于人不具备更大的“眼”,只能依靠自己的实际能力,做当下经验的如实勘察。

后者,第二类,是佛陀那样伟大的发现者,具有“圣眼”者,看穿轮回中任何生命状况,世世辈辈都是苦痛的、不安的、不值得留恋的。

作为佛陀的弟子,我们自身可以直接习练第一类生灭的观察;

可是我们也需要接受第二类——更广大、深入的“生、灭”的教导。

借此教导——我们了解自身的存在,其实是绝对的不安,亦即过患。

因此,佛陀教导的“灭苦”,就只是“彻底”止息“苦”,亦即止息这个自身存在。

【五】恐惧与智慧

当听说佛陀教导的灭苦,是彻底止息这个自己身心的存在,凡夫会来到恐怖与不安。

实则,这是未具备智慧的缘故。

智者一再看到:

凡夫所爱的,只是造成再生之业——不断生存与存有;而这存有的一切,只是苦。

由此,他们不再被“存在”、“对存在的喜爱”所蒙蔽,由于揭开了这层无知(无明),他们就不再喜爱或错爱这存在。

对于存在,只是不断见识到——无常、苦、无我,之后,智者就会领略“不再存在”是安全的、寂静的、殊妙的、快乐的。

当这个认知,被智者完全领悟后,才能树立 四圣谛苦集灭道 )的正见与信心,也彻底舍弃对自我的珍爱,这意味着修行阶段中“初果”的达成。由此,他一无反顾、坚定的走向涅槃与寂灭。

反之,因为在存在的渴爱里浸泡太久,凡夫将这个五蕴的组合,视之为自我,倍加爱惜。

我们说,他们不知道他们爱的究竟是什么,他们也不能更深刻的调查自己受苦的根本原因。

看到存在只是祸患,发现自我并不实存,之后,智者勇于停止这苦的延续。

【六】圣道

回到“现在”的关键点——受缘爱。

基于无明触所升起的受,而有渴爱。

这渴爱急于捕捉“升起于感官领域的任何所喜之物”。

当心识这样运作时,这也成为业的力量而存积下来,在死亡的时候,推动生命投生。

这样,这个“受缘爱”的关键点,也是今生解脱的关键点。

圣道的修持者,会立即看穿:哪怕是不苦不乐受,也是苦的;因此更不用提乐受了。

简而言之,任何的三种受,修行者都不应疏忽大意,就在它们出现的时候,能够一视同仁的看穿它们是苦的实质,这意味着无明被击碎,同时,渴爱也不能再升起。

如果要达到这样,起码需要具备以下的三个基础:

1、通过 闻思修 ,掌握“苦、集、灭、道的正见”与“苦、无常、无我的正观”。

2、培育对当下任何现象立即觉知的正念能力。

3、结合上述两者,随时随地的观察任何经验、感受,并且因智慧(正见、正观)的介入,而不再执取它们。

如此一来,对于乐受,斩断贪的习性;对于苦受,斩断嗔的习性;对于不苦不乐受,斩断痴的习性。

可是,请勿误解,以为“不贪、不嗔、不痴”的状态,仅仅是一种美好的存在状态。

的确,它很美好,可是,它是一种“导向存在之灭尽”的状态,而不是“对存在的延续”。

对此更为清楚的举例:

如果圣者感受到没有贪、嗔、痴的那种“美好”,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营造这样一种状态,而是借此,彻底停息这个存在。

当彻底断尽贪、嗔、痴之后,“存在”也不能被继续延续下去。因为,渴爱与执取灭尽,就不能制造再生的业力,这样子,整个存在就不会延续下去——不会有来生了。

这个五蕴彻底停止、寂灭,就是苦的彻底终结。

而只要在“存在”之中,就是在“苦的范围”内,是不可能有苦的止息的。

因此,灭除苦,是灭除无明,因此对于三类受,不再有渴爱,亦即断尽贪、嗔、痴,不仅如此,也断尽这个受的延续,断尽未来所有的识、名色、 六入 、触、受。

如果你遇到一位圣者,你询问他解脱的心境,猜想他可能会这样告知你:

首先,对于体验到任何经验,他都彻底知为苦(以及无常、无我);

同时,任何的渴爱、 贪嗔痴 ,都被他视为应征服的危险之物与敌人——因为它们引发未来的存在;

进而,基于对三相的观察,他舍弃了无明,平息了渴爱,断尽了贪嗔痴;

最后,他对导向彻底的寂灭、熄灭,完全喜悦、赞同、无畏惧,以这止息为对象,安享其为禅思的对境。

那么,这位圣者,无论遇到任何缘起之物,都只是意识到苦,而由此也平息了渴爱;他把一切存有的状态整体打包,彻底的丢弃;而彻底的不存在,是他欣然乐见的解脱之地。由此,任何感受不能动摇他的心,任何对感受的贪嗔痴反应也告罄,这是最终的不动心解脱(不受撼动的自由之心)。

他不再视任何为自我、我的,当舍弃生命后,不再聚集新的存在,不再有任何再生。

这就是佛陀指出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七】修习

如果你要立志于究竟的解脱,你要勇于去智慧的发现,你所经验到的任何存在,都是苦。

这样,当你征服了自己的贪嗔痴后,渴爱平息之后,这是属于你脱离存在的真正保证。

由此,你可以登上彼岸——在死后,彻底不再延续这个存在(苦)。

换而言之,当任何欲望,升起于你的感官经验之瞬间时,你的解脱还依然是无望的。

这正如佛陀所说:“修习的终点,是贪嗔痴的灭尽之处”。

我想,我已经用最洗练的语言,忠实的描述了佛陀所指出的解脱之道究竟为何。

这里并未照顾那些初学者,所以,有些术语,请自行搜索查询它们的意义(如十二缘起等等)。

原始佛教的探究

日本《广说佛教语大辞典   》对于“原始佛教”定义如下“相对于后世发达之大乘佛教,指释尊在世时代至二十部派开始分裂前之佛教。此时代之经典,包含佛教教说最古之原型。原始佛教一词,系依 明治 以后佛教研究者而使用。”日本学者对于这个词的定义尚有争议。此时教法一味合和无诤。佛入灭后一百年部派根本分裂之前的佛教称为“ 根本佛教 ”,此时已经受到佛陀本生故事的影响,造成神话佛陀的观念产生,蕴含佛教分裂的远因,各地的教团已然有后来各部派的概念雏形。在现代的原始佛教一词的使用上有两种意义:一、在宗教学的意义上表明最初始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核心教义,有别于后续发展出来的其他佛教教义。二、另一个部份是在信仰者的认知意义上,代表原始佛教信仰者试图追寻出释迦牟尼佛陀所发现的真理,并实践佛陀主张的教义目标(苦的永灭)。尊重但不跟随"发展佛教"( 部派佛教 ,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秘密佛教...等)的其他论述,主张"原始佛教"代表佛陀所说的真理,能达成苦之灭除的目标。

上座部佛教,巴利语为Theravada。佛教中最古老的 流派 ,是和原始佛教一脉相承至今的。因其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向南传播到斯里兰卡、 缅甸 等地,故又称“ 南传佛教 ”。现今, 上座部佛教 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 柬埔寨 、老 挝 等南亚、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云南的 西双版纳德宏 等地区。

上座部佛教坚持传承和保守佛陀的原本教法,不主张对佛陀的教法作过多的发挥和改变,因此也有人将之称为“根本佛教”或者“原始佛法”,以区别后期发展出去的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与流传于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大乘佛教”或“ 北传佛教 ”有所不同。

原始佛教的界定

在这一次结集将要结束时,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阿难尊者 说:「尊者们,世尊在临般涅盘前曾对我说:『 阿难 ,假如僧团愿意的话,在我去世之后可以舍弃微细又微细的学处(khuddanukhuddakani sikkhapadani,小小戒)。』」于是长老们问阿难尊者说:「贤友,当时你有没有问世尊说:『尊者,哪些是微细又微细的学处呢?』」阿难尊者回答说:「尊者们,我没有问世尊说:『尊者,哪些是微细又微细的学处呢?』」于是与会者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长老说:「除了四巴拉基咖(parajika,波罗夷)之外,其它的都是微细又微细的学处。」有些长老说:「除了四巴拉基咖,还有十三僧始终(僧残)之外,其它的都是微细又微细的学处。」有些长老说:「除了四 巴拉基咖 、十三僧始终、二不定之外,其它的都是微细又微细的学处。」有人说也应包括 舍堕 ,有人说也应包括巴吉帝亚(pacittiya,波逸提)。大家的意见不一。

这个时候,马哈咖沙巴尊者在僧团中说:「贤友们,请僧众听我说:我们的学处跟在家人有关,在家人也知道:『这个对你们沙门释迦子是允许的,这个对你们是不允许的。』假如我们废除了微细又微细的学处,他们将会说:『沙门果德玛(Gotama,乔答摩)为弟子们制定的学处好像烟一样,当他们的导师在世时就学习这些学处,他们的导师一去世,就不再学习这些学处了。』」

当时马哈咖沙巴尊者就在僧团中作甘马(kamma,僧团表决会议,古音译作羯磨),强调说:

"appannattam nappannapeyya, pannattam na samucchindeyya, yatha pannattesu sikkhapadesu samadaya vatteyya."

「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只应继续受持所制定的学处!」

这是对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与教法的基本原则。其实这项基本原则是佛陀在世时曾经反复强调过的,只不过在第一次结集时再由马哈咖沙巴尊者重新提出来,并且得到所有与会的大阿拉汉们的一致通过。因为所有参加第一次结集的比库都是大长老,都是上座,所以他们的这一项决定就称为Theravada。thera意思是长老、上座。vada是观点、思想、学说;Theravada就称为上座部、上座们的观点、主张。上座长老们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1、佛陀没有制定的戒律,没有说过的法,我们不应当添加。

2、佛陀已经制定的戒律,已经说过的法,我们不应当废除,不应当随意窜改、删改。

3、只应当遵行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所教导的法。

也就是说,上座部佛教认为:只有佛陀才有资格制定戒律。因为佛陀具有 一切知智 ,还有大悲智。唯有同时具足一切知智与大悲智者,才有资格制定戒律。但是除了佛陀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拥有这样的资格,能同时具足这两种智慧,因此我们就只有遵守的份。正因如此,坚持这三项原则的僧团就称为「上座部」。

当你们看到上座部佛教的比库,看到我们直到今天仍然穿着这一套衣服,会不会觉得怪怪的?在台湾,有一位尊者外出托钵,人家的小孩看到就说:「妈妈,妈妈你看,圣诞公公来了!」我们所穿的这套衣服称为 三衣 ,穿衣的方法都跟佛陀在世时一样。我们所穿的衣服要根据《律藏》的规定来进行裁剪、缝制和染色,对它的尺寸、穿着方法都有规定。当比库要进入俗人住区、村镇的时候,就要像我一样,包得严严密密的,只露出头、两只手和两只脚。但是在寺院、野外和山林里,就可以偏袒右肩。同时,在礼佛、礼敬长老的时候,也要偏袒右肩,我想大家在读经典的时候应该看过。当时的比库们想要请法时,先偏袒右肩,再合掌向佛,这是依照佛制的。还有受持离非时食,即过了正午不再吃东西,不能够接受金钱等等,都是按照佛陀在世时所制定的戒律来行持。作为一名忠实的佛弟子,我们只有遵守的份,而没有改变的份。

原始佛教的考证

大小乘佛教的产生

佛祖释伽牟尼涅盘后,佛教分成了大乘教和 小乘教 。小乘佛教(主要为南传佛教或上座部佛教,现代学者用此概念仅用于分类,无褒贬之意)主要传播地区在南亚的泰国、缅甸、锡兰一带,中国南部云南等地也属该系佛教。该派经典为巴利文经典,强调佛陀为唯一伟大导师。小乘教主张恪守戒律,托钵乞食,注重禅修,精密观照,以罗汉的解脱为目标,强调修炼自我的 声闻乘 。小乘佛教通过“八正道”等自我修持,达到最高第四果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 生死轮回 )和 辟支佛 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认为除释尊外其他众生能成就佛果。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为北传佛教,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后,主要继承者为中国的汉传佛教,现代很多学者一般专指汉传佛教,但中国的汉传佛教实际也包含小乘教法。该派经典古印度时以 梵 文经典为主,该派强调以佛陀的一生行持为榜样,以成佛为修行的最终目标,追求菩萨道的普渡众生。大乘佛教按照佛陀的 众生平等 ,人人本来均有如来智慧德相的理念,强调通过佛法 无量劫 的修持,众生都能成佛。通过 菩萨行 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的修习,历经52道菩萨道阶位的修持(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最终成就佛果。大乘僧人基本食素,小乘僧人可食“三净肉”。大乘僧人和小乘僧人虽然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但却因宗派不同,一直争论不休。公元12世纪左右,佛教在古印度衰落,但佛教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它在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早已深深扎下了根,当佛教的世界中心转移到中国后,它发展成为 世界三大宗教 之一。

原始佛教的教义

佛教主要教义是比较确定的,主要集中于佛说的“四谛”。四谛即四种真理,分别称 苦谛 、集谛、 灭谛 和道谛。苦谛是说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等八种痛苦。集谛解释苦的根源在于有欲望,想长生达不到,想不死总要死,这就产生苦。而且,有欲望就会有言行,结果便造了业(指活动的结果),只能不断 轮回转世 ,不断经受生老病死等一切苦。灭谛是说要消灭苦,就要消灭造成苦的欲望,消灭欲望就能达到“不生不死”的最高境界,佛教称这种境界为涅盘。道谛是指要达到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就要修道,包括学习教义,遵守戒律, 打坐 静修,参禅念佛等。佛教修道讲究“八正道”,分别是正见(正确的信仰)、正思(正确的思考)、正语(正确的言论)、正精(正确的努力)、正业(正确的行动)、正命(正确的生活)、 正念 (正确的思想)、正定(正确的自我专心)。此外修行以“五戒”为主,包括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饮酒。另外,佛教不承认婆罗门教的经典和宗教特权。佛教认为,不论人出生于哪一个 瓦尔那 ,只要自己按照佛德教训修行,就能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磐境界。佛教这种不承认瓦尔那区别的态度,吸引了很多下层民众。

当今南北传佛教的分化

素食:这也是其中最大差别之一,前者大力提倡素食而后者没有进行(这不是必要的)。北传说人吃肉有促成杀生的罪,在他们的因果经甚至提到一个人吐血是因为他吃肉。佛陀允许肉食,如果符合以下的三净肉条件:(1)那只禽兽不是亲自或叫他人杀(给於比丘:那只禽兽不是特地被杀来供养他的)。(2)没有见到那禽兽被杀时的情况。(3)没有听到那只禽兽被杀时所发出的叫喊声。

中文名
原始佛教
外文名
Original Buddhism
创始人
释迦牟尼
分布区域
东亚、东南亚中南半岛、新加坡
形成时间
公元前565年
发源地
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
最早的
世界性宗教
部分分布地区
南亚尼泊尔、北亚
学说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核心内容
解脱生死
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
基本教义
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信徒
僧团优婆塞优婆夷
思想
缘起
其他教义
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
佛教祖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
时期
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
三学
戒、定、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