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1914年7月28日一1918年11月11日),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资本主义国家 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 大洋洲 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 帝国主义战争 。
战争过程主要是 同盟国 和 协约国 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 、 奥匈帝国 、 奥斯曼帝国 、 保加利亚王国 属于同盟国阵营, 大英帝国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 俄罗斯帝国 、 美利坚合众国 和 意大利王国 等国则属于协约国阵营。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战争背景
三对矛盾
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 争夺世界霸权 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锐。 普法战争 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大扩充军备。
俄奥矛盾
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对 巴尔干半岛 的争夺上。多年来,俄罗斯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区进行扩展,地处中欧的 政合国 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又怕在自己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而独立。
英德矛盾
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 英德 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三国同盟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罗斯和法国的三国同盟,1879年,在 俾斯麦 的推动下,德奥签署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 突尼斯 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 三国 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俄法同盟
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罗斯达成了军事协议,它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罗斯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罗斯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
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它也是向 三国协约 方向推进的第一步。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同法国、俄罗斯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署 英法协约 和 英俄协约 的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战争起因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夫妇(右图)在
萨拉热窝
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 萨拉热窝事件 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 保加利亚 。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美国等国。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的关系,加入到了协约国方面作战。
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
战争经过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等国的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罗斯军队同奥匈帝国、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线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这次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 施里芬计划 ,首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由于 马恩河 等战役中法、英、比三国军队的奋力抵抗和俄罗斯在东线的进攻,致使德军速战的计划破产。西线作战的双方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1915年—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 。 由于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决定性的一年,所以这一年里出现了三次大型的陆地上战役,即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 俄军 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日德兰海战役后,英国仍然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大战的 战略主动权 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罗斯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1918年3月,德军在西线开始发动攻势,遭到失败。8月8日,协约国军队在福煦的指挥下,开始反攻,把德军撵出法国和比利时国境,德军主力已开始迅速瓦解。9月15日,保加利亚的军队被击溃,29日向协约国投降。10月31日土耳其投降。奥匈帝国于11月3日投降。11月4日,基尔军港海军舰队水兵举行起义,成立苏维埃。11月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举行总罢工和武装起义,德皇威廉二世于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被迫宣布退位,10日逃往荷兰。
1918年11月11日,德军正式投降。德国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边森林福煦将军的行军火车上,签署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战争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分赃不平衡的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和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在主要战区展开的生死搏斗,这场战争,各方都大量使用现代化战争装备,以给敌人最大的杀伤,战况空前惨烈,人员伤亡惨重。
1918年,美国总统 威尔逊 发表《十四条和平宣言》,德、奥投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大战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伤亡人员3000万,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战争促进了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
战争影响
对人类的物质、精神损害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和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在主要战区展开的生死搏斗,这场战争,各方都大量使用现代化战争装备,以给敌人最大的杀伤,战况空前惨烈,人员伤亡惨重。参战国家达33个,投入军队超过7000万人,15亿人被卷入战争,有1000多万人丧生,2000多万人受伤(其中350万人终身残疾 )。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上损害。
在之前参与战争的国家之中,退伍军人难以重新找到回归正常社会,找到顺心的工作;很多伤残退伍军人的生活陷入了异常困难的境地。对数以百万计的战争遗孀与孤儿而言,贫困成了每天都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那些居于社会上层的人担心俄国的共产主义革命会进一步蔓延开来。在德国,右翼人士组建了民兵组织来抵抗社会主义者,而在英国及其他国家,军队在街上与罢工者及其他抗议示威者发生许多冲突。“ 和平主义 ”“理想主义”等思潮兴起。
各区域势力的重新划分
一战结束后,各战胜国于1919年1月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了战后协约会议。经过激烈的较量和彼此的妥协,6月28日,各战胜国在 凡尔赛宫镜厅 签订了《对德和约》,即《 凡尔赛和约 》。根据《凡尔赛和约》及之后的一系列条约,欧洲的地图被重新勾画。奥匈帝国瓦解, 奥地利 、 匈牙利 变成独立的两个国家, 捷克斯洛伐克 和 南斯拉夫 也宣告成立。罗马尼亚从匈牙利和保加利亚那里接管了部分领土。而 波罗的海 沿岸国家则纷纷独立,其大部分都是从俄罗斯帝国分割出来的。同样获得独立的 波兰 ,其国土包括了之前属于德国的部分领土,并通过位于但泽的“ 波兰走廊 ”入海。法国重新获得了在普法战争中丢失的 阿尔萨斯 和洛林地区,比利时与丹麦也获得了德国的一些领土。总的来说,德国失去了其战前领土的13%,而其殖民地则变成了协约国中此国或彼国的新属地。这些领土的分配并不尽如人意,多数国家都对业已设定的 国界线 心存不满,这给后来的争端种下了祸根。
帝国主义力量削弱,独立运动出现和革命传播
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重大成果是它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地处欧洲东部的基督教国家俄罗斯帝国、欧洲中部的基督教国家德意志帝国、欧洲中部和巴尔干西北部的基督教二元制 君合国 奥匈帝国以及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伊斯兰教封建军事帝国的奥斯曼帝国纷纷瓦解,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国家被削弱。这一结果促进了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 战争后期,地处欧洲东部边陲的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世界开始分裂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相互对立又共处的社会体系。
民族仇恨情绪的增长,经济模式的转变
在战后,德国被迫接受“这场战争完全都是德国的错”(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这样的观点,还要为战争所带来的伤害与损失支付巨额的经济赔偿。其武装部队被大幅缩减。国内复仇情绪日益增长。
英、法受各种因素困扰,不愿在和平解决的工作方面扮演主角。在美国总统 伍德罗·威尔逊 的敦促下, 国际联盟 建立。但其作用是相当有限的。
一战后的几年时间里,德国的纳粹主义与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开始生根发芽。接着,在一段时期的经济繁荣增长与国际关系貌似友善的阶段之后,美国股价于1929年彻底 崩盘 ,从而招致了大萧条时期与另一个政治混乱的时代。战争还加速了 垄断资本主义 向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的转变,这对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均有深远影响。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现代军事技术开始大发展的时期,这对于现代 武装力量 军种兵种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战争评价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的灾难,同时也带来了科技上的一大进步,是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军事等许多方面大大加强,同时一战加快了人权实现的步伐。
民族国家的纷纷建立是这次战争带给人类的最大成果。
在此背后的民族意识的形成、民族观念的勃发,可以说是历史赐予其最好的机会,战后 国际秩序 的重建。
战争人物
图片 |
简介 |
道格拉斯·黑格 将军 黑格 在 索姆河战役 中指挥英国军队作战,在战争的第一天就有多达6万的英军伤亡。这次战役使得协约国共丧失60万多的兵力——却仅仅向前推进不到八英里。黑格于1918年率军队重新获胜,然而他也成为一战历史上最受争议的将军之一。 |
|
德皇威廉二世是一位狂热的军国主义者, 威廉二世 在萨拉热窝事件之后鼓动奥匈帝国采取侵略政策。威廉只是名义上掌管德国军队,真正握有实权的却是他手下的将军们。1918年,一战接近尾声时,他被迫退位。 |
|
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 ,俗称 小毛奇 。德意志帝国陆军大将,因为他伟大叔叔的老毛奇的名字和他是德皇威廉二世的侍从武官出身,性格软弱的他超越许多比他更能干的人出任德军总参谋长,主持一战初期的施里芬计划,计划失败后被解除职务,默默无闻的死去。 |
|
法金汉于1896年至1903年在中国服役,参与了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1913年,他出任普鲁士战争部长(相当于德国国防部长)。他一开始并不主张德国卷入 全面战争 ,但是很快他改变了立场,敦促德皇威廉二世向英国、法国宣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之一。 |
|
法国元帅 、 维希法国 首脑。一生颇为坎坷。民族英雄和叛徒集于一身。1878年毕业于 圣西尔军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领导1916年凡尔登保卫战而出名,成为当时的英雄。在法军 索姆河 惨败后,他在最黑暗的时候重振了法军的士气。二战法国战败后,出任 维希政府 总理,1940年6月22日与德国签订《 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 》。1940年7月~1944年8月任维希政府元首,成为 希特勒 德国的傀儡。1945年4月被捕,同年8月因 叛国罪 被最高法院判处死刑,后改判 终身监禁 。 |
|
约瑟夫·雅克·塞泽尔·霞飞 ,法国元帅和军事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法军总指挥。性格稳重,木讷寡言,虽略显迟钝,却极其坚韧,人称“ 迟钝将军 ”。 |
|
费迪南·福煦 法国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几个月协约国军总司令,公认是协约国获胜的最主要的领导人。一战爆发后参加了多场战斗。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被任命为北部集团军司令,并一直任职到 罗伯特·内维尔 接替约瑟夫·霞飞出任法军总司令,之后被调往法军总部。1918年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司令。1918年代表法国在 贡比涅森林 签订对德停战协定,后又在巴黎和会上发挥重要作用。生平有不少著作,曾提出胜利在于意志的观点,后来认识到军队新装备和机械化程度具有决定性作用,强调歼灭思想和集中优势兵力原则。著有《战争原理》、《战争指南》等。 |
|
乔治·克列孟梭 乔治·克列孟梭(1841年9月28日 - 1929年11月24日),法国政治家、新闻记者、第三共和国总理,法国近代史上少数几个最负盛名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政治生涯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与法国多次重大政治事件紧密相连。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的胜利和凡尔赛和约的签订作出重要贡献,被当时欧洲人称为“ 胜利之父 ”。 |
|
英王乔治五世 在为期4年的战争期间, 乔治五世 全力以赴地支持战争胜利。他视察陆军和海军部队、医院、工厂和船坞。他向国库作捐献,在一名议员的建议下,戒了酒并遵守配给规定。他在法国视察部队时从马背上摔下,骨盆严重摔伤。他还把两个王子送到军中服役。 |
|
沙皇 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末代皇帝,在位时间1894年~1917年。他对内镇压,对外扩张。却一事无成。1905年中国(清)东北的旅顺被日本攻克之后,首都发生流血星期日事件,引发了1905年革命。由于斯托雷平改革而暂时度过难关,但是又陷入更复杂的巴尔干问题。俄国军队在一战前线损兵折将的消息彻底摧毁了皇帝“小父亲”的形象。这个形象在俄国百姓的心目中保持了几百年。俄国先后爆发了波澜壮阔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前者推翻了皇帝专制的统治,后者则最终结束了他的性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