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男,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北京人,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 吴菱仙 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 思凡 》等。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 苏联 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 南加州大学 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 中国京剧院 院长,1951年任 中国戏曲研究院 院长,1953年任 中国戏剧家协会 副主席,1959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 ,1961年8月8日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 京剧 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 艺术流派 ,世称“ 梅派 ”。其代表作有《 贵妃醉酒 》《天女散花》《 宇宙锋 》《 打渔杀家 》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2019年9月25日,梅兰芳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京剧世家的旧居。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式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学的第一出戏是《 战蒲关 》,后又学习了《二进宫》《 三娘教子 》等共约三十余出戏。也常跟着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戏。
光绪三十年1904年8月17日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工花旦,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家从 百顺胡同 移居卢草园,正式搭班“喜连成”演出。之后喜连成班主 叶春善 收梅兰芳为徒。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8月14日母亲 杨长玉 病逝后全家移居鞭子巷头条。
清宣统二年(1910年),梅兰芳与 王明华 结婚。开始养 鸽子 的业余爱好。
演艺经历
[Module:1f7b9k9o42vu5]宣统三年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第一次与 谭鑫培 同台演出,演出剧目《 桑园寄子 》。
民国二年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 彩楼配 》《 玉堂春 》《穆柯寨》等戏。
民国三年1914年1月庆丰堂与 王蕙芳 同拜 陈德霖 为师又先后从师 乔蕙兰 、李寿山、 陈嘉梁 学习 昆曲 。又从路三宝、 王瑶卿 学戏。7月至10月在“翊文社”最初尝试创编了时装新戏《孽海波澜》。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 五花洞 》《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一个多月。
民国四年1915年4月10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宦海潮》。4月16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邓霞姑》。10月31日在北京吉祥园首演创编古装新戏《 嫦娥奔月 》。
民国五年1916年1月14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的新戏《黛玉葬花》,4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吉祥上演创编时装新戏《 一缕麻 》。
民国六年1917年创编了神话歌舞剧《天女散花》。
民国七年1918年移居上海,演出《游园惊梦》 。同年创编演出了《麻姑献寿》、《 红线盗盒 》。
民国九年1920年第一次拍摄无声电影《 春香闹学 》。
民国十一年1922年2月15日在北京第一舞台首演创编新戏《 霸王别姬 》,10月15日至11月22日应香港太平戏院邀请,率"承华社"剧团140余人赴港演出。
民国十二年1923年11月在北京开明戏院上演创编新戏《洛神》,在北京真光剧场上演创编新戏《 廉锦枫 》。
民国十四年1925年创编新戏头本、二本《 太真外传 》。
[Module:1f7b9hepl1c99]民国十六年1927年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创编新戏《俊袭人》,经当时的银行家 冯耿光 证婚 ,梅兰芳 迎娶 了 孟小冬 。
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6日在北京中和戏院首演创编新戏《 凤还巢 》。
民国二十年1931年5月与 余叔岩 、齐如山、 张伯驹 等人创办“ 国剧学会 ”。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 抗金兵 》。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月26日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生死恨》。
民国三十年1941年蓄须明志,息影舞台。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夏由香港返回上海。从此,杜门谢客。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重新登台,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与 俞振飞 合作演出了昆曲《 断桥 》《游园惊梦》 等剧目。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至11月在上海联华三厂拍摄彩色片《生死恨》。
文艺工作
1949年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51年4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7月全家从上海迁回北京,定居 护国寺街 1号。(现在是 梅兰芳纪念馆 )
1952年12月出席在
奥地利
首都
维也纳
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与苏联著名舞蹈大师乌兰诺
娃在北京会面。
1953年10月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5年1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京剧院院长,4月,文化部、 中国文联 、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为梅兰芳 周信芳 举办了舞台生活50年纪念活动,2月—8月拍摄《 梅兰芳舞台艺术 》戏曲片,12月制作完成。
1956年5月26日至7月16日应日本朝日新闻社等团体邀请,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心和帮助下,组建了阵容最强大的访日京剧代表团,梅兰芳任团长。这也是梅兰芳第三次访问日本。先后在 东京 、 九州 、 大阪 、 京都 、名古屋等地演出。
1957年4月15日 北京市人民委员会 任命梅兰芳为梅剧团团长。6月7日国际舞蹈协会主席海尔格来到北京授予梅兰芳荣誉奖章。7月9日担任 中国戏曲学院 院长。
晚年生活
1959年3月2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25日在 北京人民剧场 上演创编新戏《 穆桂英挂帅 》。
1960年1月21日《游园惊梦》彩色电影片拍摄完成。4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任命梅兰芳为梅剧团团长。
1961年5月31日在 中国科学院 为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这是梅兰芳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演出。7月9日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学院院长。
社会任职
1949年7月出席中华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9月30日当选 全国政协 常务委员,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活动。
1954年9月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清宣统二年1910年与王明华结婚。开始养鸽子的业余爱好。
[Module:1f7b9nc6k1766]长辈: 梅巧玲 (祖父)、 梅竹芬 (父亲)、 杨氏 (母亲)、 梅雨田 (伯父)妻子:王明华(嫡妻)、 福芝芳 (平妻)
子女:大永、五十、大宝、葆琪、葆琛、 葆珍 、葆玥、葆玖
健康状况
1961年8月8日凌晨5时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主要成就
创立梅派
梅派形成初期
京剧形成初期,以梅巧玲为代表的一代老前辈艺术家开启了京剧男旦艺术的篇章。梅巧玲开创的梅派艺术,对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提高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成为了梅派男旦的重要奠基人。到第二代梅派
传人梅巧玲之子梅竹芬承父衣钵,良好地继承了梅巧玲的唱法,他对梅派艺术的传承功不可没。
梅派的创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巧玲之孙梅兰芳继承并发展了梅派艺术,当时的男旦艺术在京剧史上出现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让整个京剧发展步入了巅峰时期,这是京剧走向兴盛的重要标志。
梅兰芳旦行立派也是从“梅派”开始的,而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故梅兰芳是中国旦角创艺立派的第一人。
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 正旦 ”,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 窦娥 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 秀雅 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梅派的创新
梅兰芳所创新的京剧梅派艺术,不仅是中国京剧与整个中国戏曲艺术的高峰,而且还位列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梅派艺术的发展,自是得益于时代的机遇,当时北京精英荟萃,戏楼茶馆云集,在梅兰芳缀玉轩聚集的“ 梅党 ”也各显其长,盛举共襄,进而成就了当时梅兰芳的梅派艺术。
艺术戏剧融合
中国戏剧在服装、道具、化装、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活动的水墨画,梅兰芳深知应该从绘画中吸取对戏剧有帮助的养料。于是他研习作画并向一些绘画名家求教,其中包括
齐白石
,而齐白石又非常喜爱梅兰芳的戏剧。齐白石对梅兰芳而言是亦师亦友。梅兰芳将艺术和生活,和兴趣走到了一起,让中国传统书画走进戏剧,扩展
了艺术领域,同时将原有的艺术壁垒打破,开创出新的出路,并将这种新式事物传到了国外。
梅派传承
梅兰芳的一生,体现了不断革新、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他将诸多艺术领域的创作思想融于了京剧艺术舞台表演之中,使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臻于完美的境界,成为 旦行 中影响深远的流派。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最能体现梅派艺术代表剧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
所以在梅派艺术的传承上,梅兰芳之子 梅葆玖 ,深得其父教诲和指导,作为梅派艺术的领军人物,京剧界举足轻重的男旦演员,梅葆玖在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中,深切感受到 男旦 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为之积极努力着。
而在梅派艺术的优秀传人中, 胡文阁 被认定为后辈青年京剧男旦演员中的佼佼者。他师承梅葆玖等艺术家,拜梅葆玖为师。跟随梅葆玖学习的过程中,他良好地继承了梅派艺术,展现了男旦艺术的魅力,为梅派艺术、男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戏曲理论
梅兰芳一生主要从事京、昆表演,创作了一批时装戏和 古装戏 ,加工整理了一批传统戏,如《牢狱鸳鸯》《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嫦娥奔月》等。他对中国戏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之于戏曲理论的贡献
[Module:1f7b9ovqj1am0]仅是其中一面。
梅兰芳提出了“中国戏剧之三要点”。第一点,西方戏剧与中国戏剧的隔阂是可以打破的。第二点,中国戏剧的一切动作和音乐等,完全是姿势化。所谓姿势化,就是一切的动作和音乐等都有固定的方式。例如动作有动作的方式,音乐有音乐的方式,这种种方式,可作为艺术上的字母,将各种不同的字母拼凑一起,就可成为一出戏。但是中国戏的演员们,都不被这种字母所束缚,他依旧可以发挥他在艺术上的天才与创造,《贵妃醉酒》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第三点,中国(戏)未来之趋势必须现代化,并不一定是戏剧、本体的现代化,是要使剧中的心情和伦理成为现代化,如背景与灯光也可使其成为姿势化,使其有固定的方式来表现剧中各个情绪,这是中国戏剧今后可试验的途径。
这三点很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可以为中国的京剧传承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梅兰芳先生的理性阐述,根植于中华民族文艺理论的沃土之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是一份难得的戏曲理论遗产,不仅对梅兰芳京剧表演理论体系的总结至关重要,而且丰富了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值得深入总结研究。
书画艺术
梅兰芳的画清丽秀雅、神形兼备,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在
抗战
时期蓄须铭志,曾以卖画为生计。梅兰芳先生的书法虽没有他的画出名,但是其书法功底深厚、清静隽秀。以
行楷书
为主,
小楷
尤精。小楷风格来源于《
乐毅论
》《
黄庭经
》《
十三行
》等
二王
小楷,并伴有唐人写经笔意。
北京大学 教授、书法家陈玉龙评价:“人们常说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舞台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字一腔都是美、都是戏、都是艺术:我谓 李志敏 一运笔、一挥毫、一笔一画、一点一撇都是美,都是佳作,都是艺术。谚曰:‘真积力久’、‘炉火纯青’、‘功到自然成’,揆诸梅氏李氏,洵非虚语。”
艺术特色
唱腔
梅兰芳的唱腔醇厚流丽,感情丰富含蓄。由于他嗓音高宽清亮、圆润甜脆俱备,故音色极其纯净饱满,唱工从不矜才使气,始终保持平静从容的气度,决无气馁音懈之处。他的唱腔基本上是从传统唱法中来,但又无一腔照搬传统,而是以自己的润腔方式和行腔规律,将其化为具有从容含蓄的梅派韵味的唱腔,旋律优美,顺畅流利。在每一出戏中,均结合表达人物感情和剧情内容的需求,设计出大量新的唱腔,悦耳动听,清丽舒畅,并不以花哨织巧、变化奇特取胜,但无论是柔曼婉转之音抑或昂扬激越之曲,都无不出自心声,感人至深。梅兰芳的嗓音脆、亮、甜、润、宽圆俱备,而最难得的是又甜又亮。甜而不宽,这只是一般好嗓子,梅的嗓音之宽,恰到好处。梅兰芳精通音律,五声尖。他的唱法,在成名之后,可以说既无腔不新,又无腔不似旧。其中打破藩篱的是“南椰子”唱腔,这是前人没有的,至于在“ 南梆子 ”中加“哭头”《春秋配》,“南梆子”转快流水以及反 四平调 ,如《太真外传》的“ 盘舞 ”、“出浴”等,更是梅派所创的新扳腔了。
表演
梅兰芳善於运用歌唱、念白、表情、身段、舞蹈等技艺,把人物的心理状态刻画入微。他运用艺术手段自然、和谐、圆活、洒脱、出神、人化,富有节奏感和塑形美。他的表演艺术特点是质朴中见华贵,端庄中含俏丽,淑静中蕴情致,妩媚中显大方。
舞蹈
梅兰芳在京剧表演中选择了新旧相融合,在传承中去其不美与低俗,留其精华与清雅来积极学习与吸纳。梅兰芳所创造的“梅派”道路,也和其他流派创造者一样,先是走承师之道,而后在承师的基础上,走自己的创新道路。梅派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抓住某一个特点很难抓,讲究的是范本之美,无论一招一式、一字一腔、发声运气都强调非常规范。
梅兰芳在表演《红线盗盒》中的“ 剑舞 ”、《西施》中的“ 羽舞 ”、《麻姑献寿》中的“袖舞”、《木兰从军》中的“戟舞”、《思凡》中的“ 拂舞 ”、《抗金兵》中的“ 戎装 舞”这些多为反皇权、反暴政、反侵凌的内容剧目时,表现出中国古代受压迫妇女的苦难、挣扎与反抗,展示出梅兰芳所塑造中国古代各类女性形象的艺术才能。《 汾河湾 》中,他塑造一位苦守寒窑、痛失爱子的贤妻良母,《 刺虎 》中,他塑造一位舍生忘死、代主出嫁的复仇宫女,《打渔杀家》中,他塑造一位不堪苛政、走向反抗的渔家女儿,《宇宙锋》中,他塑造一位佯装疯癫、违抗圣命的名门闺秀;《 虹霓关 》中,他塑造一位武艺高强、被爱所伤的痴情女子;《贵妃醉酒》中,他塑造一位天生丽质、一度失宠的宫怨妃子。在京剧和昆曲中的一些经典的武打、舞蹈片段,都体现梅兰芳在舞台上多方面的技艺和擅长。梅兰芳饰演的晚年 穆桂英 ,气度凝重,感情沉沉,唱、做艺术登峰造极,令人叹为观止。他晚年的艺术风格不似中期那样色彩浓艳,而趋于清淡含蓄,更富有内在的魅力。这标志着他的舞台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化妆
梅兰芳对旦角角色化妆进行了创新, 北方 的 旦角 ,不讲究画黑眼圈,淡淡地画上几笔就行了。片子贴的部位,又高又宽,往往会把脸型贴成方的,如果在鬓边贴出一个尖角,内行叫“大开脸”。头上再打个“茨茹叶”,这就是标准的青衣扮相。梅兰芳就采用了 南方 的旦角化妆法,把眼圈画得相当黑,加上一 吊眉 ,眼睛显得格外好看有神。并根据个人的脸型,在适当部位贴上片子,观众看了就会有美的感觉,为演出增加了光彩。同时也为北方旦角的化妆开了先河。
四大名旦
梅兰芳 |
艺术巨匠
齐白石 |
|||
梅兰芳 |
人物评价
申报:梅兰芳之青衫亦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艺之佳,早已名满都下二难兼并,必有特异之技艺以动人,观听者有梨园癖者自必联翩往观,第一台又将座物隙地矣。
中国评论家、戏剧家 梅绍武 :他是个勤勉好学的演员,从青年时代起就认真钻研 古典文学 、 国画 、 民族音乐 、 民族舞蹈 、 民俗学 、 音韵学 和服饰学等多方面的祖国传统文化,并把这些知识融合到他的艺术中去,从而创造了大量优秀剧目,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艺术流派——梅派。
中国作家 老舍 :忽然听到梅兰芳同志病逝的消息。我们都黯然久之,热泪欲坠!我们之中,有的是梅大师的朋友,有的只看过他的表演,伤心却是一致辞的。谁都知道这是全国戏曲界的一个重大损失!
泰州市委书记蓝绍敏 :梅兰芳先生是世人景仰的京剧艺术大师,他创造的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他为中国戏剧艺术做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载戏剧史册。梅先生属于世界、属于中国,更属于他的家乡 泰州 。
戏曲理论家 齐如山 :他之为人不但谦和,且极讲信用而仁慈,又自爱而讲气节。
中国戏剧艺术家 欧阳予倩 :梅兰芳是“真正的演员,美的创造者”。
国外评价
纽约 《世界报》:“ 梅兰 是我所见过的最杰出的演员之一在纽约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演出。”
美国《时代》:“梅兰芳的 哑剧 表演和服装展示的演出真是精美优雅,可爱绝伦,美妙得就像中国古老的花瓶或是刺绣的 帷幔 。这是一次接触,与一种在数世纪中不可思议地圆熟起来的文化的接触。”
美国《 太阳报 》:“几乎是一种超乎自然的发现,通过许多世纪,中国人建立了一种身体表情的技巧。”无论理解与误解,梅兰芳让美国人第一次见识了中国的京剧艺术。
美国诗人、小说家、评论家斯达克·扬StarkYoung
:“梅兰芳的戏剧艺术并非完全没有现实主义的成分,它并不具有
立体派
绘画、抽象的
阿拉伯
装饰或几何舞蹈设计所具有的那种涵义。跟它确切相似的是
中国绘画
和雕刻。遗留在我们记忆里的是对他们的
抽象画
和装饰性的印象,但是我们往往对那种精确性感到惊讶,自然界,一片叶子,一束花朵,一只鸟,一只手,一件
斗篷
,都被观察得极为精确细致,同时我们也对它们那具有特征的细节所呈现的使人眼花缭乱的色彩缤纷标志感到惊奇。这种精确的标志绝妙地镶嵌在整个艺术之中,这种艺术臻于完美而理想”。他从
中国艺术
的写意性美学原则出发,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西方人对中国戏曲的某种误读。
苏联剧作家特烈杰亚柯夫 :梅兰芳的到来,改变了长久以来西方对中国艺术所持的“异国情调”的说法,中国戏剧“有这样的悠久的历史”,非但没有走向僵化,在这些五光十色的固定形式之中,却跳动着生命盎然的脉搏。
苏联戏剧导演 梅耶荷德 :梅兰芳的舞台动作——手的艺术表现力,他说:“我没有在舞台上看见过任何一个女演员,能像梅兰芳那样传神地表现出女性的特点。”此外,他还深深折服于梅兰芳“表演节奏的巨大力量”,相比之下,他感到苏联戏剧的“很多缺陷”。他认为梅兰芳的演出会对戏剧产生持续的“特殊影响”。
人物事件
轶事典籍
受到厉麟“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影响,抗战时期的梅兰芳在面对敌人威逼利诱时表现出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智慧与胆识。日寇占领上海不久,得知蜚声世界的京剧第一名旦梅兰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请梅兰芳到电台讲话,让其表示愿为日本的“皇道乐士”服务。梅兰芳洞察到 日本人 的阴谋伎俩后,便决定尽快离沪赴港,摆脱日寇纠缠。于是他一边给日本人带口信说,最近要外出演戏,一边携家人率团星夜乘船赴港。梅兰芳来到香港后,深居简出,不愿露面。梅兰芳在抗战期间断然蓄须明志,不为民族敌人演出,表现了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这一事件成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话,在中华儿女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梅兰芳与中国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厉麟似是好友。他曾言:“麟似先生虽长年游学海外,却很喜爱京剧。他思想深邃,见识广博,有幸相识,获益良多。”
后世纪念
上海故居
1932年冬,
“九一八”事变
爆发后,梅兰芳偕全家告别了北平故居“缀玉轩”故居,在上海马斯南路121号(今思南路87号)定居下来。在
思南路
居住期间,梅兰芳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戏。
抗日战争
爆发后,梅兰芳罢歌罢舞,息影舞台,并留起了胡子。期间汪伪政府与侵华日军数次登门要求梅兰芳重新登台,均遭拒绝。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梅兰芳才在思南路的寓所剃去了留了8年的胡子,重返舞台。
泰州梅兰芳纪念馆
泰州梅兰芳纪念馆,俗称梅苑,是京剧大师梅兰芳故乡的纪念建筑群。1985年2月,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题写了馆名。1992年2月,江泽民总书记亲临视察,并用笔写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京剧艺术”的题词。
梅兰芳史料陈列馆
由明清两代古建筑移建而成。其布局错落有致,融严整、朴实、幽静、雅致于一
体。设有“梅兰芳艺术生平”、“梅兰芳生活实物展”、“桃李厅”几部分内容的七个展厅。
北京梅兰芳纪念馆
梅兰芳纪念馆位于北京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是一座典型的两进院落四合院,占地716平方米,是梅兰芳生前最后10年的居所。此院原为清末
庆亲王
奕王府的一部分,解放后经过修缮,梅兰芳搬到这里居住。梅兰芳逝世后,周梅先生的亲人将家中珍藏的照片、剧本、纪念品等共3万余件文物、资料捐给国家。1986年10月27日建成纪念馆并正式
对外开放
纪念馆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
朱漆
大门上悬挂1亲笔书写的匾额“梅兰芳纪念馆”。门内青
石砖瓦大影壁前的翠竹中安放着梅兰芳的半身雕像。正院北房正中为客厅,里间为起居室,东西耳房为卧室和书房,书房的
书柜
里收藏大量珍贵手抄剧本,墙上悬挂张大千、齐白石、
陈半丁
等著名画家的作品,各项陈设均按梅兰芳生前生活原状布置。东西两边厢房原为梅兰芳子女的居室和餐厅,现在一边房间辟为专题展览室,另一边房间辟为活动室,作为招待贵宾和举办小型梅派艺术活动的场所。外院南屋是纪念馆主要展室,展出的大量珍贵照片和实物。
泰州梅兰芳大剧院
2002年11月2日,全中国第一家以表演艺术家命名的剧院——
梅兰芳大剧院
在江苏省泰州市隆重开业,是
泰州市
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泰州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乡,为表达家乡人民对大师的纪念之情,泰州市投资6000多万元兴建了梅兰芳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位于泰州市海陵区青年南路406号,隶属于
泰州市淮剧团
,总建筑
面积1.2万平方米,拥有容纳近千人的大型观众厅,配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码影视厅、演员公寓、大型娱乐场等设施。剧院开业当天晚上,梅兰芳之子、著名京剧演员梅葆玖登台为家乡父老献演了经典名剧《贵妃醉酒》。
北京梅兰芳大剧院
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这是一座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集传统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的现代化表演场所。大剧院隶属于
中国国家京剧院
,面积13000余平方米,地上五层,地下两层,有观众席位980座,具有演出、展览、会议、声像录制等多种功能,也是品味高雅、陶冶情趣、聚会社交的首选之地。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作为一座标志性建筑,剧院通体由透明的
玻璃幕墙
包裹,透过明亮的玻璃,能看到一道彰显皇家气派的中国红墙。
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海外巡演在纽约首演
2014年8月20日,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海外巡演当晚在纽约首演。 北京京剧院 集合数十位梅派传人,精选多部梅派经典剧目,以商业运作形式,在纽约、 华盛顿 等地开展海外巡演,让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走出国门。首演剧目为梅派经典剧目之《梅华香韵》,由《天女散花》等五段 折子戏 组成。
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 最美奋斗者 ”。
引用来源
- • 梅兰芳北京年谱 梅兰芳北京年谱 2021-09-14
- • 游园惊梦 游园惊梦 2021-09-14
- • 陕西频道_凤凰网 凤凰网 2021-09-14
- • (受权发布)“最美奋斗者”名单-新华网 新华网 2021-09-14
- • 细品电影《梅兰芳》唱段:昆曲《游园惊梦》_影音娱乐_新浪网 新浪网 2021-09-14
- • 1961年8月8日 梅兰芳病逝-搜狐新闻 搜狐 2021-09-14
- • 1961年8月8日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逝世_新闻频道_央视网 央视网 2021-09-14
- • 特朗普访华|《贵妃醉酒》:梅兰芳大师最经典的代表作 今日头条 2021-09-14
- • 京剧大师梅兰芳诞辰125周年:四大名旦之一曾蓄须明志 今日头条 2021-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