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是一档由湖南卫视重金锻造的全新饮食文化类节目。作为国内首部以“地方菜系题材”为基础而打造的史上最精致版湘菜“ 满汉全席 ”系列微短片,力争给广大吃货们来一次彻彻底底的湘菜革命。
与其它美食类节目海纳百川、蜻蜓点水的呈现方式不同,《味道》将火力集中于家乡味道——湘菜之上,小火慢炖,精雕细琢。不仅介绍了湖南这个地方有什么名菜,而且综合地讲述了地方印象以及这道名菜的由来和制作方法等各个方面,不但深入讲解湖南当地饮食,更注重饮食背后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此次作为湖南卫视主导的饮食微纪录片,特意选用了湘菜作为《味道》第一季的作品。节目中不仅以高清数码全程录制了湖南最顶级的厨师现场烹饪过程,还对湖南的风土人情、发展痕迹、人们的养生之道作了独家记录,透过镜头细致讲述了湖南与饮食的美味情缘,也展现了湖南人的火辣热情和对美食的情有独钟。
一贯注重大胆创新的湖南卫视,此次将新目标瞄准饮食文化市场,再次开创卫视先河,一改以往娱乐为主的风格,高调进军文化产业,以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为出发点,斥巨资拍摄专属 潇湘 风情的大型饮食文化纪录微短片《味道》。湖南卫视此番调转航向,就是希望借助自身强大的平台力量和广泛的观众基础,将优质的湖南文化传播开来。民以食为天,因此通过展现湖南丰富的饮食文化,可以令潇湘风味飘扬四海,在观众享受舌尖上的美味诱惑之余,更易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节目分析
《味道》该片集“色”“香”“味”俱全,从创意到选材再到制作范畴,都是国内首部由顶级团队全方位精致打造的中国传统文化微型系列纪录片,一方面旨在以一种崭新的模式来诠释纪录片的形式,打造一个“微记录”的全新概念,另一方面势必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影响世界,使之达到一个全新的文化高度。
湖南卫视为了更加完美的将中国的美食文化、中国养生、民俗文化、城市印象、中国守艺人、中国小镇等中国精彩文化系统性的普及全国,辐射全球。湖南卫视历史上第一次没有使用自己的制作团队,而是外挖的国内最顶级制作团队来完成,旨在向国内外展现中国5000多年以来的传统文化魅力及改革开放30年后的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
分集剧情
第1集 《 辣椒炒肉 》
“《楚辞·招魂》,记‘大苦咸酸,辛甘行些’,湘人以辛开味
祛
寒已有两千余年,明末清初,辣椒入湘,然后,‘无椒芥不下箸’,嗜椒三百年。”
首选 螺丝椒 和烟村猪肉。
切割之际最要注意,螺丝椒,形状不规整,宜滚刀切,使每块大小相似,重量均匀。取三两。
蒜籽切片。
前腿猪肉宜横着肉质纹理下刀切片。肥肉要切得稍大,吐油后便与瘦肉一般大了。取六两,其中肥二两,瘦四两。带皮与否,各随其便。
剥蒜历来麻烦,略施一计,添分闲趣。将大蒜拍散,带皮 入盆 ,震荡摩擦,蒜子脱出,光洁完整。
辣椒炒肉,肉质鲜嫩的秘诀是,抓打腌制法。酱油,料酒,生抽、盐,入料后,下清水一瓢,指力抓打,肉质纤维中的 胶原蛋白 被逼出,与水胶合,裹附肉片。同时,四味随水均匀浸入肉片,饱满入味。
“刀下生花,火候当家”,下料与火候,讲顺序,要搭配。
先下肥膘,慢火煸,出油,入蒜炒香。后入青椒爆炒,至六成熟,入盐,味精,白糖。烹清水,椒香四溢。再后,入瘦肉,旺火爆炒,即成。
辣椒炒肉,味浓、湖南人爽配以米饭一番风卷残云畅快淋漓。
第2集 《 剁椒鱼头 》
陈云飞师傅制剁椒鱼头,选用红剁椒酱,同邀小米椒、大红椒、老姜为伴。
楚人重鱼,爱食鱼首,取雄鱼之肥硕者为佳。
素油三两,豉油二两,酱油四钱,味精一钱。
刀亦须存思,卸取鱼首后,劈 鱼嘴 中心处一分为二。大红椒开边去籽后,切片,相连不断,有如蓑衣。小米椒切米,老姜切末,碎切葱花。
腌制好的红剁椒咸味重,需小米椒增辣扯盐。先下姜末,后入红剁椒,浇素油,调至酸咸适口以为度,微腌静待。
烹鱼首,总不如蒸食之得真味。然若要鲜咸合一,还需另加味精微腌片刻,然后,以鱼之大小,酌量豉油、秋油之多寡。豪取四两辣酱浇淋,再摆姜片与葱段,铺大红蓑衣以为盖。砌盘入锅,大火上汽,静待一刻。偷闲其间,可取素油入锅,开旺火,观油沸,便只待剁椒如虹,肉白如玉。
撒青葱,浇热油,潇湘秀色,尽染江山红遍!
第3集 《红煨野生水鱼》
《
逸周书
》载,所谓“长沙鳖”跻
西周
成王贡物之列,距今三千余年。及至晋代,亦有文记“长沙黄鳖特大而美,故贡”。
烹此珍稀之物,洗刷有法,不可怠慢。甲膜腥污尤重,去除后,斩4公分小块,在水中放入老姜、 谷酒 ,肉块滚水去腥。
巧取辅佐之料,方有和合之妙。然配料改刀大可自作主张,烹入味后便拣除,横竖不见客。
水鱼味厚力大,腥气亦甚多,需多味调和,各献一香,全力治之。
红煨用高汤,提鲜避腥,方尽水鱼本味之长。
王师傅制水鱼酱,乃豆瓣酱、盐、味精之研磨调和。寻常材料,分寸之间现功夫。
熟物之法,妙在伺察水火,相机而动。先下五花肉,后入配料。煸炒之际,可入香料几钱,闻香四溢,便可下水鱼块。待肉块色变金黄且有小泡冒出时,加几个黄整干椒。然后,喷谷酒,下水鱼酱,入高汤,大火烧开。文火慢煨半小时,静待。
密漏过汤,挑出肉块,然后,汤肉复入净锅,调咸淡,添脂油,方得汤腻。
带火上桌,一烫三鲜。夺不到肥腴美肉,汤汁泡饭,亦可每人罄两碗!
第4集 《 腊味合蒸 》
清《
食宪鸿秘
》云“陈肉别有鲜味”,及至近代,
梁实秋
亦赞“湖南的
腊肉
最是出名,然
腊鱼
之美乃在腊肉之上。”
张海兵师傅办传统腊味合蒸,所用腊肉、 腊鸡 、腊鱼,皆乡村 谷糠 冷烟熏得。再添一味 腊八豆 衬之,另搭红椒、香葱增鲜添香。
陈肉需除陈垢,需先将腊肉、腊鸡、腊鱼入盐水中,浸泡约 4 小时,则垢除而香出。
物各有一性,不可混而同之。腊肉无骨,可切大片,腊鸡宜斩小块,腊鱼当断骨刺,直切成条。而后,切葱成丝、红椒成小段备用。
物须久放,则非盐不可,故陈肉味咸,张师傅有一计,可巧除其盐。取腊肉、腊鸡、腊鱼,入净锅焯水,水中入盐少许,便可夺去藏于肉中的咸味了。而腊八豆扯盐较易,入清水焯水便是。
物味取鲜,全在极锋而试。待油热至六成熟,速入腊鱼,炸至金黄即捞出,然后,入腊八豆,待油滚,速起锅,便可闻咸香扑鼻。
腊味醇厚,只需备简单佐料拣以调味。
取干辣椒粉,浇热油,便可使香辣溢于油脂了。腊肉脂重难着色,故先独抹秋油,待其增色。得闲,将腊鸡摆入扣钵,再将上好色的腊肉围边,余料悉堆成垒。然后,铺腊八豆,浇干辣椒油,入糖、味精、料酒调正味,移钵上笼,大火上汽,蒸约 1 小时,静待腊肉油脂渗出,滋味相合。
倒扣入盘,观浮冉层叠,然知者不言,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第5集 《组庵菜胆》
合纤点红,组庵筵席之随菜一碟,邀后世鉴赏家之心力目力针芥相投。组庵菜,其得名,传世于谭延闿,字组庵,湖南茶陵人。幼而敏承家学,长而授
翰林编修
,笔酣墨饱,举箸存思。
杨师傅之“组庵菜胆”,做工精致,营养美味,为 春季养生 又添一道美味佳肴。
传谭府烹烧菜心一肴,每耗小菜两担。今杨龙师傅烹制,仍需小堂菜 8斤,并精取老鸡、 猪肘 、凤爪、肉皮、猪中排、 猪手 六味珍馐辅佐,另备四色调料以合之。
杨师傅烹菜胆,无高汤不成菜。须先将六味珍馐氽水,然后同入砂锅,略加姜片、葱结去腥味,旺火烧开后,以文火慢煨 6 小时,才可使六味合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将小堂菜粗叶剥去,仅留中心两片嫩叶,称之为菜胆。然后,快刀削菜胆底部,有如剑锋。
熟叶之法,亦别有妙趣。先将脂油熬至二分熟,待色变透明后,下菜胆浸泡,全熟后捞出,便得叶翠如初。此时,将煨好的高汤,以纱布过滤,得汤白如醍醐。高汤倾入净锅,加盐调正味,复入菜胆,搅拌入味后捞出,遂取数十枚菜胆凑砌于阔盘,塔相可观。
杨师傅勾芡妙在味入鸡油,增色增鲜。先取生粉,加清水,搅匀,然后倾高汤入锅,浇入鸡油,以文火慢熬,方可搅得水油相合,芡汁金黄。
《
神农本草经
》载,“
甘草
,一名美草,味甘性平,有倍力解毒之功”。
美草
求得美馔相和,便可寓药于食,两全其美。
猪蹄爪,能滋胃液助血脉, 黄惠明 师傅烹猪手,凑取肉 多骨 少前爪者 4 斤,再备大红椒、洋葱、老姜增味。佐料寻常,奇在九味香料,美草藏焉,与蹄爪同煮,益气尤补。
特牲潇洒,不衫不履,故洗刷尤慎。当先烙皮,后入冷水浸泡片刻,刮皮洗净。然后,快刀斩蹄爪成块,再入冷水锅飞水去腥。然后,切大红椒、洋葱、老姜成片,以备辅佐之需。
黄师傅制本草猪手,滋补之要诀在于本草酱。先将九味本草香料倾入锅中,小火焙干,逼尽水分后便可闻奇香四溢了。然后,将焙干的香料齐入 擂钵 捣碎,便可使药味相合。随后,诸料复入净锅,加盐、糖、酱油、 湖之酒 煸炒均匀,方可成酱。
精心筹备,方能成竹在胸。取净锅盛清水,将备好的蹄爪、大红椒、洋葱、老姜、本草酱料倾囊倒入锅中,搅拌均匀,加白糖增鲜。然后,文火煨制 20 分钟,芬芳渐浓,不必舌尝亦可知其妙。耐心待其冷却后,拣出蹄爪,再另起冷锅滑油,复将汤汁滤入净锅,下湿淀粉勾芡,入蹄爪搅拌入味后,便可转小火收得汁浓肉肥,香气馥郁。
美草美馔虽益气滋补,莫忘未饱先止,食之有度,方为养生之道也。
第7集 《火山石擂椒扣肉》
扣肉
风味,各处不一。川蜀谓曰
烧白
,老饕
苏轼
则喜“少著水,柴头
罨
烟焰不起”,而湘人嗜椒,风味别出,作擂辣椒扣肉。
湘派扣肉选用带皮五花肉,望之色泽分明,食之软韧兼得。以 湘西 特色 擂辣椒 佐之,备大青椒、 豆豉 、大蒜子,调料若干。
五花肉皮糙带毛,欲除净,有巧计。锅烧热,将肉用钩叉入锅,使肉皮朝下,烙10秒即起,随即浸入冷水,则皮垢泛起,再取刀直入水中,轻轻刮净便是了。
除肉之弊后,辅料可轻松下刀。青椒去蒂拍扁、切段,大蒜子去首尾,拍扁。酸菜需先洗净,后入冷水,浸泡1小时,切碎以待。
【
炒糖色
】
糖水着色,望之食欲顿生。冷锅入油,入白糖,火不易过旺,搅拌至颜色变深,有气泡起时烹入清水,加料酒起锅。糖色炒制,切忌温度过高,以免糖变焦糊。
趁糖水温热,速取锅盛冷水,下五花肉,熟时捞起。随即速将煮熟的五花肉浇热糖水着色。再另取热锅入油,待油7分热时入五花肉,必使肉皮朝下,炸至起面起虎皮。然后,复将炸好的五花肉浸入热水,待虎皮泛软,便可 直刀 成薄片,随后加盐、豆豉、辣椒粉、酱油拌匀。蒸肉前,先取酸菜末与酱油、豆豉、辣椒粉同入锅翻炒,再覆盖于肉片之上。移盘入笼,大火上汽,蒸足两小时。
美肉将成,得闲取热锅冷油,下青椒,取小勺,用力擂压辣椒两面,至八成熟时沥出。
主配料处置妥当后,只需略炒调味。先热锅入油,后入大蒜、豆豉煸香,入味精、盐、酱油调正味,复使青椒与五花肉同入,炒均即成。
酸菜垫底,皮肉铺陈, 苏子 恐“无肉使人瘦”,此番当不愁矣。
第8集 《常德桃园土鸡钵》
炊饮同器,本行旅之苦,然千古传乐:“不愿朝中为附马,只要炖钵炉子咕咕嘎”。
永贞元年,刘梦得登武陵,望水陆,怅然有诗:“野桥过驿骑,倦鸟寄 行楂 。”
惜朗州司马叹驿骑之苦,不识炖钵炉子苦中有乐,今古传之。
如今王建伟师傅所烹 钵子菜 ,相传源于常德驿骑充饥之食。选土鸡一只,配葱、姜、蒜与辣椒佐食,巧搭三色香料、四味佐料以合之。
改刀前先留取鸡油、 鸡杂 ,再斩整鸡成块,然后,青红椒、 大蒜叶 切段,老姜切片,蒜去首尾,青葱绕指成结。刀下无巧,然较 马帮 之鹑居鷇食,已然精妙。
旧时赶路,只知配搭寻常佐料,乱味入锅,不如今王师傅讲究。先煸鸡油,入素油后,下香料培干闻香,然后小火煸干鸡块,大火入盐,烹清水,同入辣椒,香油、酱油、料酒去腥调正味。大火烧至汤滚后,便可入鸡杂与葱结,再焖半小时。旧为得闲饮马,今得锅中滋味相合。拣出配料后大火收汁,便可观江涛吞吐, 噀 天为白。
背景音乐
说明:
《味道》背景音乐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原创音乐, 版权音乐 ,引用原声。
锋测
一直以来,走文化美食路线的湖南卫视全新节目《味道》吸引了不少艺人的关注,首当其冲的新生代花旦赵丽颖。平时很少做菜的赵丽颖一看到《味道》节目,便勾起下厨的强大斗志。称以前做菜的秘诀是以多放酱油为主,尤其钟爱红辣椒,这次可以和大厨学做湘菜,算是接受了正规教育。
第2期: 刘恺威 接棒《味道》锋测 自嘲做菜技巧为零
饮食文化微型纪录片《味道》目 前在湖南卫视播出正酣,与此同时,配合节目同步推出的中国微记录《味道》锋测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继人气女星赵丽颖倾情加盟后,当红小生刘 恺 威拿下接力棒,热力参与到锋测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与观众分享孕中娇妻 杨幂 的“特别”美食经。
第3期:《味道》锋测明星来袭“屌丝” 大鹏 最爱辣椒炒肉
《味道》锋测第三弹强势来袭,大鹏做客《味道》锋测,直呼看起来简单的“大菜”辣椒炒肉其实真不简单,并在节目中分享当初追求妻子时的“小窍门”,回忆记忆中的甜蜜味道。
第4期:《我是歌手》 邓紫棋 茜拉空降《味道》 女神都是“辣妹子”
作为2014年湖南卫视力推的全新饮食文化类微纪录片,《味道》自开播至今人气一路飙升,并且吸引到越来越多的明星参与其中。凭借《我是歌手》一炮而红的两位90后实力唱将-——巨肺小天后邓紫棋和马来国宝级歌手茜拉也首度空降《味道》锋测活动,讲述各自对于味道的特别印象。
第5期:《味道锋测》:听 丁子峻 讲述“丁大厨“的人生味道
《味道锋测》第五期强势来袭,本期做客味道锋测活动的是丁子峻“丁大厨”,究竟“丁大厨”与味道分享了哪些秘密呢?《味道锋测》与您分享,丁子峻的人生味道。
第6期:《味道》锋测歌王PK, 张杰 韩磊“吃货”过招
湖南卫视《味道》锋测活动再度迎来明星大咖,继巨肺天后邓紫棋和马来甜心茜拉之后,《我是歌手》的两位实力男将张杰、韩磊也火速加入到了《味道》锋测的明星吃货团阵营中来。在台上,二人是叱咤乐坛的歌者;在台下,二人也是实至名归的“吃货”。
百人百味
第1集《金色啤酒鸭的幸福秘诀》
我是Jennifer,是个职业DJ,聚光灯下,我用音乐控制全场的感觉。DJ台是我的舞台,音乐是我的脉搏和心跳,我无法想象没有音乐的日子,“热血、魅惑”是我的音乐的味道。
做这行有七八年了,一个人从湖南出发,带着旅行学习的心情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收获了许多属于不同城市的音乐特质,也逐渐寻找到自己的定位和风格。DJ看起来是一个能掌握全场的酒吧灵魂,但其实也是黑白颠倒的暗夜行者,外表的光鲜不过是用青春的身体在扛。但我跟其他DJ不太一样,不用打上厚重 粉底 ,依然光彩照人。因为我一直坚持自己做饭吃、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这是八年 前我离开家的时候,妈妈唯一叮嘱我的。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懒于自己动手做饭,他们习惯点外卖吃快餐,觉得自己做饭费时费力,但我从来没有这种感觉。这份自己做饭的情结来源于妈妈。
记得小时候,一到周末,妈妈总是会做一种金黄溢香的鸭子,每次我都能多吃一碗饭,后来我知道这就是 啤酒鸭 。
“飘一代”的我们,在外不断飘着的日子,我自己也换着方法做过很多次印象中美味的啤酒鸭,但就是做不出妈妈做的那种特别的香味。
去 年过年回到长沙,陪着妈妈在冬日的暖阳下聊天,忽然心中馋起来,于是问妈妈应该怎样才能做出特有的小时候的“妈妈味”啤酒鸭。
原来妈妈习惯在鸭子炖入锅前,先用五花肉炒一遍,让鸭子表面沾满香香的猪油味道,这样炖出来的鸭子,更加鲜辣,更加味美,并且喷溢香气。妈妈制作啤酒鸭的独门秘诀原来就在于此,妈妈的讲述,也让我深深体味到母亲对我的爱。原来,从小时候起,为了能让我多吃一碗饭,竟然在做啤酒鸭时,花费了这么多的心思,却从来不向我提起,直到我主动去问,这时才体味到,所有好吃的湘菜味道里的“妈妈味”,原来是用爱心烹制的。这么多年,我一直“飘”在路上,到底为了什么?我是不是应该停下来,陪在妈妈身边?
于是我重又回到长沙,在长沙工作稳定后,我认识了一个属于我的他,我们有着共同的音乐理念和生活目标,尽管只是蜗居在长沙城内一个小小的单身公寓,我们依然过得甜蜜、充实。
对于我与他的关系,妈妈不反对也不支持,只是告诉我,一个家哪怕再小,也要有一口锅两个碗,想要长长久久,就要让家有油烟的味、烟火气。其实我并不赞同妈妈这种老派的思想,但当他惊喜地称赞我做的啤酒鸭比外面餐馆好吃多了的时候,我的啤酒鸭,此刻裹上了幸福的味道、家的味道。
我愿意,把这道妈妈传授给我美味秘诀的啤酒鸭作为家传菜,传给我未来的孩子,因为我和我身边在长沙的幸福孩子,或许都是在湘菜的美味和家庭的温馨中健康长大的。
第2集《腊肉配热红酒,来自丹麦的味道》
我叫Justin,中文名字叫高杰。没错,我是外国人,也算半个中国人。在贸易公司工作的丹麦爸爸,与在 国泰航空 做空姐的台湾妈妈,在北京的酒吧一见钟情,我与中国的缘分就此结下。
热红酒,是我从小就最喜欢的饮料,在我的家乡丹麦用Glgg这个字。这种冬日特饮是北欧家庭用来度过冗长阴暗冬季的必备佳品。就像湖南人自己家做 剁辣椒 一样,每家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比例或配方。小时候我就常和小伙伴们争论,自家奶奶做的Glgg是世界上最好喝的热红酒。那一锅冒着热气,浮着 橙子 、柠檬的热红酒,透着清新香甜的水果味道,还有其他香料混合的香气,有着让人无法抵抗的魔力。在寒冷的天气,热辣辣的热红酒让全身都暖和起来。因为喜欢热红酒的味道,不但自己爱喝,还希望能把奶奶的热红酒卖到世界各地去。
国际家庭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从小去过很多国家,韩国、丹麦、中国、美国……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念书时,大学毕业前的一个聚会上,我认识了一个同学,他是 美籍华人 ,我跟他说起自己的理想就是来中国卖红酒。
大学毕业后,我在丹麦皇家空军服了三年兵役,在严格的兵营生活中,我几乎忘了自己卖红酒的梦想。直到去 年,我出乎意料地接到了那个朋友的电话,他说,你还记得你说过的梦想吗,来中国卖红酒吧,现 在正好有一家公司要在湖南组建一个红酒销售部门,我想起了你说的话,觉得你是不二人选……于是,我就这样来到了中国。
在长沙的工作很有趣,去不同的地方,结识不同的人,把自己喜欢的红酒,介绍给喜欢它的人喝。每天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现 在我偶尔会在Facebook上跟很多同学聊天,他们很多人都在吐槽生活,说自己过得很不顺心,像是没有灵魂的肉体穿梭在城市之间。但对于我来说完全没有这样的感觉,因为我从事的就是我最喜欢的工作。
青椒和腊肉,就是我来长沙认识的新“朋友”。刚来的时候我很不习惯辣椒,吃的时候口腔像着火了一样难受,但现 在适应得特别好,连吃饺子都要放辣椒酱了。 湖南腊肉 ,则是我现在最喜欢的美食,因为用来配儿时伙伴热红酒实在是太棒了,当你吃一口腊肉再喝一口热红酒,湖南腊肉那种独特的烟熏气味,和热红酒的甜味中和,它们的香味在口腔里糅合,既浓烈又和谐。什么?你说从来没有这样吃过?觉得中西结合很另类?Sowhat,我喜欢就可以。
是的,因为喜欢,我爸爸妈妈生下了混血的我;因为喜欢,我可以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湖南;因为喜欢,我比我的同学们工作得更充实;因为喜欢,湖南腊肉也能配丹麦热红酒。
这就是我的美食故事,也是我的人生故事。我还会继续呆在中国,继续把我的故事写下去,因为,我喜欢这里,没有什么不可以。
前些天,我在中国电视做得最好的湖南台,看到了很美的微纪录片《味·道》,我希望他们可以来 拍拍我 的红酒腊肉——丹麦混搭中国的味道。
国外网友跟风
媒体评价
人民网
今 年 3 月 3 日起,湖南卫视在每天的00:30、8:00、18:00三个时间档滚动播放了饮食微纪录片《味道》,该微纪录短片以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湘菜作为开播第一季,介绍了湘菜经典名菜“辣椒炒肉”的制作方法,还对湖南的风俗、人们的养生之道作了特别报道,引起吃货们食欲大动。首播结束后,观众们纷纷表示:“节目把真正传统的辣椒炒肉完美呈现,让观众不仅爱上湘菜,更爱上湖南。”
金鹰网
熟悉湘菜的观众对辣椒炒肉一定不陌生。首播结束后,记者收到观众反映:“节目把真正传统的辣椒炒肉完美呈现,画面精致,带有湘韵,勾引起湖南同乡的淡淡乡情”《味道》把湘菜的美味以及文化背景详细地给观众娓娓道来,让观众通过屏幕从视觉上带动味觉的颤动,同时领略背后的文化湘情。湖南卫视此番以高质量的制作和文化风情打破了大众予以定位的娱乐王国印象,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湖南日报
在面对采访时,制片人韩凌并不讳言,《味·道》在策划时受到了《 舌尖上的中国 》的启发。不过,两者虽同为饮食类的纪录片,但有着很大区别。最明显的,《味·道》是微纪录片,每集4分钟;在表现形式上,《味·道》从每一道菜入手,来展示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而且,根据如今短而快的消费习惯,《味·道》不局限于传统媒体,还瞄准新媒体用户。韩凌希望,“一段时间后,回过头来看,这个片子还不会过时。”
第一集《辣椒炒肉》在湖南卫视播出后,被上传至网络,很快就被 土豆网 、爱奇艺等10多家视频网站转载,一天总阅读量达100多万次。
网易
湖南卫视重磅打造的全新文化类节目《味道》自3月3日开播以来受到观众的好评。一改以往娱乐为导向的风格,湖南卫视此次以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为出发点,在介绍中国料理的同时引发了观众对中华传统餐饮文化的热烈追捧,开启2014年饮食类微纪录片的热潮。
幕后花絮
受“ 舌尖 ”启发
2013年,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大众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火热追捧,掀起了中国纪录片市场的一个高潮。
面对日渐火热的纪录片市场,湖南娱乐频道在探索市场转型中,思索着策划一档能被人记住的节目,他们提出“微纪录”的概念,以短节目满足新媒体时代的观众需求。鉴于饮食节目有深厚的观众基础,于是从饮食入手,推出微纪录片《味·道》。
摄制精益求精
近距离的细节拍摄,详细的制作过程,新鲜饱满的瓜果菜蔬,调动起观众的味蕾神经,观众看到的是“最唯美的饮食节目”,殊不知,其背后是艰难的创作过程。
3月20日上午,摄影棚内正在拍地方特色菜“湘西性肠”。摄制组对光线、构图、色调精益求精,对每一个镜头反反复复拍,用总导演李武望的话说,是为了“让观众看清楚所有的步骤”。
要在4分钟的时间里,完整叙述一道经典湘菜的烹制过程和文化内涵,制作团队刚开始并无把握。第一天拍《辣椒炒肉》,为了收集足够的素材,前后拍了6遍,共耗去17个小时。以致从业20年的厨师陈德华都感慨,“第一次这么累。”这一集的解说词,也写了12遍才定下来。
有了丰富的素材,后期制作人员冥思苦想,如何用精致的画面、简短的语言,展现湘菜的文化内涵。不断的排列组合,才有了最后见诸屏幕的《辣椒炒肉》。就这样,摄制团队慢慢摸索出一套拍摄流程,形成了包括“引言、食材、刀工、巧技、秘诀”等在内的结构。
弘扬湘菜文化
“百厨百菜,百味乡思。”李武望介绍,《味·道》第一季湘菜系列,计划拍100集。这100道菜,是湖南省湘菜产业促进会组织专业团队甄选出来的,都是最有代表性的湘菜和地方菜,现场烹制的师傅,也全是活跃在一线的顶尖厨师。
与传统纪录片不同,《味·道》尝试通过浅显的方式,传达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让过去被认为无趣的纪录片以崭新的形式重新走进观众的视野。
“谭延 闿 ,字组庵,湖南茶陵人。幼而敏承家学,长而授翰林编修,笔酣墨饱,举箸存思。组庵菜,因其得名,传世。”《组庵菜》开头,寥寥几语,勾勒出这道菜的历史渊源。在介绍经典名菜制作方法的同时,还融入地方风俗、养生之道。如《 豆腐鸡汤 》中,导演另辟蹊径,让厨师在节目中还原豆腐这种中国特有佳肴的制作过程,引起人们对如何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思考。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味道”,年轻一代从中感受饮食文化,家庭主妇学到实用技巧。《腊味合蒸》中提到,“物须久放,则非盐不可,故陈肉味咸。张师傅有一计,可巧除其咸,取 腊肉、腊鸡、腊鱼,入净锅焯水,水中入盐少许,便可夺去藏于肉中的咸味了。”许多这样的小技巧,很自然地融入节目中,让人耳目一新。
引用来源
- • 湖南卫视微纪录片《味·道》播出后走红 湖南日报 2014-04-09
- • 湖南卫视造全新文化类节目《味道》 人民网 2014-04-09
- • 湖南卫视《味道》首播报捷 上演美食攻略 网易娱乐 201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