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寶楨

人物 | 歷史人物 | 官員 | 清朝翰林院庶吉士

丁寶楨(1820年-1886年),字稚璜,貴州平遠(今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 牛場鎮 人,晚清名臣。

咸豐 三年(1853年),33歲的丁寶楨考中進士,此后歷任翰林院 庶吉士 、編修, 岳州 知府、長沙知府,山東巡撫、四川總督。丁寶楨為官生涯中,勇于擔當、清廉剛正,一生致力于報國愛民。任山東巡撫期間,兩治黃河水患、創辦山東首家官辦工業企業山東機器制造局、成立 尚志書院 和山東首家 官書局 ;任四川總督十年間,改革鹽政、整飭吏治、修理 都江堰水利工程 、興辦洋務抵御外侮,政績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

光緒十二年(1886年)丁寶楨去世,享年66歲。朝廷追贈 太子太保 ,謚號“文誠”,入祀 賢良祠 ,并在山東、四川、貴州建祠祭祀。

人物生平

貴州初起

都江堰二王廟中的丁寶楨塑像 丁寶楨,咸豐三年(1853年)中進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后,因母親去世返鄉丁憂,恰逢 遵義楊隆喜 造反,丁寶楨傾盡家財招募了八百壯士保衛家鄉。咸豐六年(1856年),丁憂期滿,恰逢苗民教匪叛亂,叛軍蜂擁而起。時任貴州巡撫蔣霨遠上奏朝廷,申請讓丁寶楨部留在平亂軍中,皇帝同意并特別下令授予丁寶楨編修一職。此后,丁寶楨增加在民間的招募,士兵總數達到四千人,并先后收復平越、 獨山 等諸多城池。

咸豐十年(1860年),丁寶楨任岳州知府后,遣散了之前招募的軍隊。但由于虧欠的餉銀非常多,丁寶楨把五百兩 銀子 放在桌案上,對大家說:“我和各位在一起共事很久了,現在府庫的錢糧短缺,你們空著手回家,怎么辦?”大家流著淚說:“您不惜捐獻所有家產,解救國難,我們還怎么敢有另外的要求?”于是紛紛離開。丁寶楨成功化解了無餉可發的危機。同治元年(1862年),任長沙知府。

治理山東

織金大斧頭廣場的丁寶楨銅像 同治二年(1863年),丁寶楨升任山東按察使。當時科爾沁郡王 僧格林沁 在魯、豫兩地統帥軍隊作戰,僧格林沁自覺地位高貴,十分倨傲,見省級以下官員不設座位,丁寶楨投遞名帖求見,說低級武官丁某投書王爺,給予座位就覲見,不給座位就不見,身邊的侍從人員都大驚失色,僧格林沁佩服他的強硬不屈,為丁寶楨改變儀容禮敬有加。山東巡撫 閻敬銘 聽說這件事后,大為稱奇,丁寶楨到任的那一天,親自在郊外迎接,從此無論大小事務,都先咨詢丁寶楨之后才實行。僧格林沁命令丁寶楨平叛河北的農民起義首領 宋景詩 發起的叛亂。不久丁寶楨因擅自招撫降兵被彈劾,部議降三級處理。

同治三年(1864年),丁寶楨升任山東布政使。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戰死于曹州,丁寶楨被彈劾協戰不力,恩降四品頂戴留任。同治五年(1866年),給事中 孫楫 、御史朱鎮又搜集羅織了其他的罪名來彈劾他,此事轉呈到 曾國藩 手中,曾國藩向皇帝稟告說丁寶楨無罪。山東巡撫閻敬銘向來欣賞丁寶楨的才能,到這時就請求退休,舉薦丁寶楨來代替自己,于是朝廷就任命他做山東巡撫。當時捻軍的部隊直逼邊防海岸線, 李鴻章 建議朝廷在 膠萊河 修筑 防御工事 ,丁寶楨也參與其中。

同治六年(1867年),東路捻軍逃到 濰河 ,東路軍副將王心安剛剛筑成營壘,但是堤墻尚未完成,捻軍長驅直入渡過了濰河,丁寶楨將這件事稟告給皇帝。皇帝大怒,將李鴻章交付兵部審議,丁寶楨被處以 革職留任 的處分。這之前東路軍鎮守濰河,本是安徽將領 潘鼎新 駐防地段,安徽軍剛剛南移,而北路就立即失利。皇帝下令將副將王心安斬首,丁寶楨上書直言辯駁,皇帝就寬宥了王心安而斥責李鴻章,丁寶楨又屢次上書揭發,皇帝于是越發斥責李鴻章為人刻薄善妒、放縱寇敵。

同治七年(1868年),西路捻軍奔赴定州,京畿附近大為震動。丁寶楨聽到軍情示警,立即快馬奔馳到東昌,率領一千騎兵,三千精銳步兵,帶著五天糧食,日夜兼程,援助北方,捻軍于是向南潰逃。這場戰役,朝廷派遣禁軍到京城外防備捻軍,統領士兵的各位將領都受到責備,而皇上只因為丁寶楨這一支軍隊突然出現在敵人之前,轉戰雄雄、任、深、祁、高、肅各州間,收復 饒陽 ,功勞最大,多次降下圣旨褒揚嘉獎,加太子太保銜。

誅安德海

宦官安德海先后侍奉咸豐帝和 慈禧太后 多年,咸豐帝死后成為慈禧太后心腹,頗受寵信。同治八年(1869年),安德海違反祖制、擅出宮禁,在未攜帶任何公文的情況下出宮游玩并借機斂財。八月二日,安德海至泰安境內,丁寶楨派騎兵將其逮捕,隨后押往濟南。丁寶楨早就對安德海的仗勢驕橫非常憤慨,立即密奏朝廷,痛斥安德海種種不法行徑。八月六日,得旨,安德海就地正法。八月七日,丁寶楨誅安德海于山東濟南。此舉使得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總督四川

慈禧特為丁寶楨寫了一幅字《國之寶楨》 光緒二年(1876年),丁寶楨受到光緒帝的接見,被授頭品頂戴、 太子少保 ,兼 兵部尚書 、都察院右都御史銜,代替 吳棠 署理四川總督一職。成都將軍恒訓再次核查堤防工程,又挑剔指摘到鹽運禍害商賈民眾,流弊很大,拒絕責難,進行爭辯。皇帝擔心丁寶楨被流言困惑,親自下令告訴丁寶楨不要改變當初的想法。不久就正式授予他實職,丁寶楨也更加的自我勉勵,更加注重儲存糧食,嚴厲進行督責搜捕。 

丁寶楨剛剛到任履職時,城內每月都有盜竊搶劫的案件,到他上任后幾乎把匪徒誅殺干凈,宣稱為路不拾遺。當時四川 吏治腐敗 、財政赤字巨大, 慈禧 特為丁寶楨寫了一幅字“國之寶楨”,足見朝廷對丁寶楨寄予了厚望。督川十年,他體恤民情,實心辦事,深受民眾愛戴。在此期間他編纂的《 四川鹽法志 》,既總結了四川鹽井生產技術,又有大量精美的木刻插圖。 

丁寶楨在 杜甫草堂 增加 黃庭堅 塑像,以配享 杜甫 。他認為出于 蘇軾 門下而與蘇軾齊名的 北宋 詩壇健將、 江西詩派 的創始人黃庭堅,公開標榜作詩應學杜甫,提倡“無意于文”和“脫胎換骨”詩論,追求奇麗硬澀的風格;曾經以“修實錄不實”的罪名遭貶謫到蜀中,任涪州 別駕 ,一生宦途很不得意,符合“心跡相同”的原則,所以他又援引前例,塑黃庭堅像配享杜甫。原來在 工部祠 旁的 陸游 神龕,移至祠內杜甫祀像的正西,添置的黃庭堅神龕置于杜甫像正東。后來,清人錢保唐為工部祠撰書了“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楹聯,啟迪游人瞻仰憑吊唐、宋兩代的大詩人。

人物逝世

光緒十二年(1886年),丁寶楨在四川總督任上去世,享年66歲。由于朝廷發放的俸祿被多數用于救濟貧困百姓,這位 封疆大吏 病危時竟然債臺高筑。 身邊的隨從隨員們聚集在一起拿出錢幫助辦理喪事,扶柩回鄉才能夠成行。

丁寶楨死后,山東父老聯名具奏朝廷,請求將他的靈柩運回山東安葬。朝廷下旨:“準葬山東,予山東、四川、貴州建祠。”并追贈其太子太保,謚號文誠。其子丁體常等遵從父親之遺命,為了不擾民,由水路扶喪。次年秋,靈柩回歸濟南。士紳百姓“郊野祭吊,軍民悼哭”。 光緒十三年 (1887年)九月二十五日,丁寶楨安葬于 歷城 的丁家林地元配諶夫人墓的東側(現濟南歷城區全福立交橋東)。

主要成就

辦機器局

丁寶楨生活在中國歷史發生大變局的時代,面對外面“船堅炮利”的現實,丁寶楨致力于“求富自強”的 洋務運動 。他以開放的眼光看待世界形勢,痛斥“墨守綱常”的人。認為中國要自強,必須學習西方,“精求武備”,“仿照外洋槍炮之巧如法制造”,這樣才能“棄我之短,奪彼之長”。

光緒元年(1875年),丁寶楨以“靖海安邊”為名,上奏清政府批準,在濟南北郊新城擇地300畝,建山東機器局,引進國外機器設備,制造火藥、馬梯尼洋槍,成為“ 師夷長技以制夷 ”的典范。

次年丁寶楨升任四川總督,又借鑒山東機器局的經驗,創辦了四川近代第一座機器制造工廠—— 四川機器局 。山東、四川機器局的創辦,成為兩省近代工業的開端。

水利治理

都江堰邊上的丁寶楨雕塑 同治十年(1871年), 黃河 在山東鄆城決口。丁寶楨親赴工地,指揮搶險。兩個月的時間里,丁寶楨與役夫同甘共苦,于二月二十四日“工竣合龍”,堵住了決口。同治十二年(1873年),黃河再次遭遇大決口,丁寶楨又一次挺身而出,軍民同心,歷時半年筑起了高十四尺、寬三十尺、厚百尺的障東堤。二百五十里的障東堤修好后,近百年來黃河此地不再決口,保證了方圓幾百里村莊的安全。

光緒三年(1877年),他組織了大修 都江堰 的工程。丁寶楨注重調研,他與時任灌縣知縣陸葆德往返勘工十二次后,得出結論:都江堰用竹籠堤“歲修累甚”,擬修建成永久性的防洪堤。丁寶楨將都江堰分水魚嘴、內江仰天窩魚嘴、蒲柏河魚嘴和人字堤全部改用條石修砌。條石之間用鐵錠互相閂住,并用 桐油石灰 、糯米汁嵌縫。同時,還石砌堤岸一萬二千余丈,修建白馬槽、平水槽等導水、瀉水工程,疏淘內、外江干流及 江安河 入口段等被淤塞河道,挖河方四十多萬方,有效預防決堤險情的發生。

創辦書院

丁寶楨 丁寶楨在文化建設同樣頗有作為。

同治八年(1869年),山東巡撫丁寶楨創辦尚志書院,俗稱 尚志堂 。就學者除學習儒學外,還學習天文、地理、算術。該堂曾刊刻的書籍,稱尚志堂版,在國內享有盛譽。至今,在 趵突泉公園 ,尚志堂建筑仍存。同期,丁寶楨還創辦了近代山東最早的官書局——山東書局。該局最著名的刻本《十三經讀本》則是由丁寶楨親自參與校勘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濟南學者 馬國翰 生前曾編輯完成《 玉函山房輯佚書 》,該書輯佚書594種,為輯書史上的空前巨著。但因馬國翰去世未能刊行。同治九年(1870年),在丁寶楨協助下, 濼源書院 從馬國翰親屬處借出《玉函山房輯佚書》的書板,整理后分訂一百冊印刷行世。為后世學術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

用人良策

丁寶楨的政績,很大程度得力于用人,他提拔官員看重德才兼備。他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到:“上諭為政,首在得人”,只有“重用德才兼備之人”,才能把事情辦好,所以,“深維求治,以任賢為急”。他用人的標準,一是“居心行事”;二是“茍異于人”。也就是說,要用有事業心而且確有奇才的人,而不是“只會做官不會做事”的“阿混”。對人才的考察,必須“察其言,觀其行”而后“知其人”。每到一處,便悉心查訪,但遇心術正大、才識卓越、能辦實事的人,便極力保舉、提拔。他發現丁彥臣是一個“才識開拓、器向宏深,明干篤實”的人,便保舉他治理山東河道。辦洋務,保舉了一批“博求通識之士”,如 薛福成張蔭桓 等。在抵抗外來侵略中有功的 長庚 、鮑超等,都是丁寶楨一手提拔起來的。

家族成員

關系

人物

備注

長子

丁體常

曾任鞏秦階道道員、廣東布政使。

次子

丁體勤

曾任山海關通判。

三子

丁體仁

曾任候選知縣。

四子

丁壽鶴

光緒九年 (1883年)進士,曾任刑部主事。

五子

丁體晉

恩賞郎中。

孫子

丁道臣

曾任兵部主事。

孫子

丁道源

曾任光祿寺署正。

孫子

丁道津

曾任財政部庫藏司司長、山西省河東鹽運使、山東布政使。

軼事典故

誤服媚藥

丁寶楨在咸豐年間曾任職翰林院,一日上奏談軍事,咸豐帝覽奏大喜,召見于 圓明園 。丁寶楨早早入園靜候,見房間一隅放著玻璃盤,內有果子十數枚。丁寶楨正覺得口渴,便吃了一枚,覺得甘香異常,又吃兩三枚,突然感覺腹中發熱, 陽具 暴長,尷尬萬分。此時咸豐帝已升殿,即將召見,丁寶楨立即撲地抱腹喊痛,謊稱痧癥驟發,由此得以出園。后來與他有交情的一位內務府官員告訴他:“此媚藥之最烈者,禁中蓄媚藥數十種,以此為第一。即奄人服之,亦可驟生人道,與婦人交,藥力馳則復其初。此必內監竊出,未及藏庋,而君誤食之爾,然亦殆矣!”丁寶楨急忙找醫生診視,困臥十余日始起。 

宮保雞丁

宮爆雞丁原名叫做宮保雞丁,這道菜由丁寶楨發明。據傳,丁寶楨對烹飪頗有研究,喜歡吃雞和花生米,并尤其喜好辣味。他在四川總督任上的時候創制了一道將 雞丁 、紅辣椒、花生米下鍋爆炒而成的美味佳肴。這道原本丁家的“私房菜”,但后來越傳越廣,人盡皆知。

所謂“宮保”,其實是丁寶楨的榮譽官銜。清廷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追贈“太子太保”。“太子太保”是“宮保”之一,于是他發明的菜由此得名“宮保雞丁”,也算是對他的紀念了。時過境遷,很多人已不知“宮保”為何物,就想當然地把“宮保雞丁”寫成了“宮爆雞丁”,雖一字之差,但卻改變了紀念丁寶楨的初衷  。

史籍記載

《清史稿·丁寶楨傳》

《宮太保丁文誠公年譜》

《清鹽法志》

人物評價

歷代評價

清史稿 》:寶楨政尚威猛。至今言吏治者,常與 沈葆楨 并稱,尤勵清操。

丁寶楨為人正直,勤政廉潔,廣受朝野好評。禮部尚書 李端芬 高度評價丁寶楨的功德情操,把他與曾國藩、 左宗棠 等同推為 中興 名臣。

閻敬銘:“生平處大事無所趨避”,“其知有國而不知有身,其天性然也”。

《清鹽法志》:丁寶楨創辦的 官運商銷 之法“明效大著,之后一切成法皆有可循”,“誠數世之利也”。

八月七日,丁寶楨親自查驗確實后,遵旨將安德海就地正法于濟南,此日距安德海被抓不過五天。這件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的驚人之舉,一時震驚滿清朝野,曾國藩贊嘆丁寶楨為“豪杰士”。權閹安德海伏法,也使得朝野上下人心大快,一時“丁青天”之譽傳遍民間。

后世紀念

墓葬

丁寶楨去世后,靈柩運回老家山東濟南丁家祖墳安葬。但如今,丁寶楨墓早已夷為平地。

故居

丁寶楨去世后,山東父老請求朝廷將丁寶楨的靈柩盤回山東。靈柩運至濟南,當時士紳百姓爭相“郊野祭吊”。丁寶楨遺體在華不注山麓與先逝的前妻合葬。如今,丁寶楨墓早已夷為平地。 趵突泉 畔的“丁公祠”以及位于舊軍門巷11號的丁寶楨故居,已在城市建設中拆除,只在臨街的粉墻上書有丁寶楨及其故居的簡介。時至今日,只有丁寶楨當年曾坐鎮的巡撫大堂舊址,依舊立于 珍珠泉 畔。

引用来源

中文名
丁寶楨
別名
丁稚璜
性別
出生地
貴州平遠
出生日期
1820年
去世日期
1886年
籍貫
民族
漢族
所處時代
清朝
謚號
代表作品
丁文誠公家信
主要成就
創設四川機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