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游原》是唐代詩人 李商隱 的詩作。此詩贊美黃昏前的綺麗風光,表達自己的感受。前兩句點出登原游覽的原因:由于黃昏日暮心情不適,便驅車登上古原;后兩句極力贊嘆晚景之美:在夕陽余暉照耀下,涂抹上一層金色的世界。后兩句詩歷來膾炙人口,其意蘊非常豐富,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和思想價值。全詩語言明白如話,毫無雕飾,節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
作品賞析
這首詩反映了作者的傷感情緒。當詩人為排遣“意不適”的情懷而登上樂游原時,看到了一輪輝煌燦爛的黃昏斜陽,于是發乎感慨。
此詩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點明登古原的時間和原因。詩人心情憂郁,為了解悶,就駕著車子外出眺望風景,于是登上古原,即樂游原。自古詩人詞客,善感多思,而每當登高望遠,送目臨風,更易引動無窮的思緒:家國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錯綜交織,所悵萬千,殆難名狀。 陳子昂 一經登上幽州古臺,便發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嘆,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李商隱這次驅車登古原,卻不是為了去尋求感慨,而是為了排遣他此際的“向晚意不適”的情懷。
后兩句“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余暉映照,晚霞滿期天,山凝 胭脂 ,氣象萬千。詩人將時代沒落之感,家國沉淪之痛,身世遲暮之悲,一起熔鑄于黃昏夕照下的景物畫面中。“無限好”是對夕陽下的景象熱烈贊美。然而“只是”二字,筆鋒一轉,轉到深深的哀傷之中。這是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所發出深長的慨嘆。這兩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蘊涵了這樣一個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嬈,正是因為在接近黃昏之時才顯得無限美好。這近于格言式的慨嘆涵義十分深刻,有人認為夕陽是嗟老傷窮、殘光末路之感嘆;也有人認為此為詩人熱愛生命、執著人間而心光不滅,是積極的樂觀主義精神。其實這里不僅是對夕陽下的自然景象而發,也是對時代所發出的感嘆。詩人李商隱透過當時唐帝國的短暫繁榮,預見到社會的嚴重危機,而借此抒發一下內心的無奈感受。這兩句詩所蘊含的博大而精深的哲理意味,后世被廣泛引用,并且借用到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也引申、升華甚至反其意而為之,變消極為積極,化腐朽為神奇,產生全新的意義。因此它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和思想價值。
此詩不用典,語言明白如話,毫無雕飾,節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是李詩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難能可貴的。
創作背景
樂游原是唐代游覽勝地,直至中晚唐之交,樂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處。同時因為地理位置高便于覽勝,文人墨客也經常來此做詩抒懷。唐代詩人們在樂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璣絕句,歷來為人所稱道,詩人李商隱便是其中之一。李商隱所處的時代是國運將盡的晚唐,盡管他有抱負,但是無法施展,很不得志。李商隱二十五歲時由 令狐楚 的兒子 令狐绹 推舉得中進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將女兒嫁給了他。因為王茂之是李黨的重要人物,李商隱從此陷入 牛李黨爭 不能自拔,在官場之中異常失意,這首《樂游原》正是他心境郁悶的真實寫照。
作品評價
《 刪訂唐詩解 》:吳昌祺云:二句似詩馀,然亦首選。宋人謂喻唐祚,亦不必也。
《玉溪生詩意》:時事遇合,俱在個中,抑揚盡致。
《峴傭說詩》:義山“向晚意不適……”嘆老之意極矣,然只說夕陽,并不說自己,所以為妙。 五絕 、七絕,均須如此,此亦比興也。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 樊南生 ,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晚唐著名詩人,和 杜牧 合稱“小李杜”,又與 李賀 、 李白 合稱“三李”,與 溫庭筠 合稱為“ 溫李 ”。
唐文宗 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 弘農 尉等職。成為涇原節度使 王茂元 (岳父)幕僚。卷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州病故,葬于故鄉 滎陽 。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頗高。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 無題詩 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以《 錦瑟 》為代表)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引用来源
- • 樂游原 古詩文網 2021-12-28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