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 吳玉搢 等首先提出《西游記》作者是明代 吳承恩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 孫悟空 出世及大鬧天宮后,遇見了 唐僧 、豬八戒、 沙僧 和白龍馬,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 九九八十一難 ,終于到達西天見到 如來佛祖 ,最終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記》是中國神魔小說的經典之作,達到了古代長篇 浪漫主義小說 的巔峰,與《 三國演義 》《 水滸傳 》《紅樓夢》并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內容簡介
《西游記》以整整七回寫 美猴王 孫悟空出世及其大鬧天宮作為全書故事的開始。
小說開頭寫道, 東勝神洲 有一花果山,山頂一石,受日月精華,生出一石猴。之后因為成功闖入 水簾洞 ,被花果山諸猴拜為“美猴王”。
美猴王為求長生不老,四海求師,在 西牛賀洲 得到 菩提祖師 指授,得名孫悟空,學會地煞數七十二般變化,筋斗云可行十萬八千里。歸來打敗 混世魔王 ,收復 七十二洞妖王 ,結義六大魔王,去龍宮借兵器,得 大禹 定海神針 (原著作“神珍”),化作 如意金箍棒 ,可大可小,重一萬三千五百斤。又去 陰曹地府 ,把猴屬名字從 生死簿 上勾銷。
龍王、 秦廣王 去天庭告狀,玉帝欲遣兵捉拿。 太白金星 諫言,把孫悟空召入上界,授他做 弼馬溫 ,在御馬監管馬。 猴王 初時不知官職大小,后知實情,打出天門,返回花果山,自稱“ 齊天大圣 ”。玉皇大帝派 李天王 率天兵天將捉拿孫悟空,美猴王連敗 巨靈神 、 哪吒 二將,七個兄弟結義 七大圣 。太白金星二次到花果山,請孫悟空上天做齊天大圣,管理蟠桃園。孫悟空偷吃了 蟠桃 ,又攪了 王母娘娘 的蟠桃宴,盜食了 太上老君 的金丹,逃離天宮。玉帝再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雙方爭持不下,觀音菩薩舉薦灌江口二郎真君助戰。孫悟空與二郎神賭法斗戰,不分勝負。太上老君把金剛鐲從 南天門 扔下擊中 悟空 。猴王被擒。玉帝命天兵刀砍斧剁、 南斗星君 火燒、 雷部 正神雷擊,不能損傷悟空毫毛。太上老君又把悟空置 八卦爐 鍛煉,七七四十九日開爐,孫悟空躲在 巽 宮,有風無火,遂無傷,得火眼金睛。后跳出八卦爐,大亂天宮更無一神可擋,又與佑圣真君的佐使 王靈官 和三十六員雷將在靈霄殿外的通明殿嚷斗,驚動玉帝,玉帝下旨著 游奕靈官 、 翊圣真君 請來如來佛祖,把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西游記》原著中的“五百年”形容年代很久遠,并非具體時間。根據原著第十四回中記載,五行山是 王莽篡漢 之時從天降下。據此推算,到 唐太宗 貞觀年間實際已經過去大約六百多年)。饑時,給他鐵丸子吃,渴時,給他熔化的銅汁喝。
如來佛祖說西牛賀洲不貪不殺, 南贍部洲 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派觀音菩薩去東上尋一取經人,去往西天取經,以 大乘佛法 勸化眾生。菩薩在 流沙河 、 云棧洞 、五行山分別度化 沙悟凈 、 豬悟能 、孫悟空三人,將來做東土取經人的徙弟,又度白龍給取經做腳力。
唐太宗開科取士,
海州
陳光蕊
得中狀元,被丞相
殷開山
之女
殷溫嬌
拋球打中,做了佳婿,但在去江州上任途中被賊艄
劉洪
、
李彪
謀害。殷溫嬌產下一子,拋流江中,被金山寺法明和尚所救,取名江流,十八歲受戒。法名玄奘。后玄奘母子相見。報了前仇。
涇河龍王 因賭卦少降雨水,觸犯天條當斬,求唐太宗救命。太宗臣魏征夢斬涇河龍王,太宗魂被迫入陰司對證。還生后修建“水陸大會”。請陳玄奘主行法事,開演諸品妙經。觀世音顯像,說其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指化陳玄奘去西天取真經。唐太宗認玄奘 御弟 ,賜號三藏。
唐三藏 西行,出離邊界即落入魔洞,得太白金星解救。又在兩界山遇猛虎,幸得 劉伯欽 搭救,之后念經度了劉伯欽父親超生。在五行山揭去如來的壓帖,救出孫悟空,賜號行者。因孫悟空打死劫經的強盜,唐僧數落人,孫悟空一怒離去,觀世音化作老母,傳給唐僧一頂嵌金花帽,一道緊箍咒,騙悟空戴上金花帽,金箍嵌入肉中。唐僧念動咒語,悟空就頭疼難忍,以此為唐僧鉗束悟空的手段。
師徒二人西行,在 鷹愁澗 收伏白龍,白龍化作唐僧的坐騎,鷹愁澗水神點化漁夫助師徒過了鷹愁澗。在 觀音院 ,因悟空賣弄錦斕袈裟,引起 金池長老 貪心,要火燒唐僧師徒,反被悟空弄法燒了觀音禪院。混亂中,袈裟被 黑風怪 竊走,孫悟空去 南海 請來觀音,自己變化仙丹。誘黑風怪吞下,降伏此怪。
二人繼續西行,來到 高老莊 ,莊主女兒被一長嘴大耳妖怪強占。悟空追趕妖怪來到云棧洞,得知妖怪為 天蓬元帥 ,因調戲霓裳仙子(屬于嫦娥中的一員,《西游記》中“嫦娥”是對月府所有仙女的稱呼。并非民間傳說里的 后羿 之妻 姮娥 )被貶下界,誤投豬胎。經觀音收伏,賜名豬悟能,在此等候取經人,遂引起拜見唐僧,賜號八戒,做了唐僧的第二個徒弟。后來唐僧在浮屠山得 烏巢禪師 傳授《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在 黃風嶺 遇怪刮黃風迷人,孫悟空請須彌山靈吉菩薩降伏此怪。在流沙河中,他們又收伏了觀音賜名沙悟凈并令其在等候東土取經人的 水怪 ,賜號 沙和尚 ,做了唐僧第三個徒弟。師徒四人跋山涉水,西去取經。
觀音菩薩欲試唐僧師徒道心,和 黎山老母 、普賢、文殊化成美女,招四人為婚。唐僧等三人不為所動,只八戒迷戀女色,被菩薩吊在樹上。在萬壽山五莊觀,悟空等偷吃人參果,推倒仙樹,被 鎮元子 拿獲。悟空請來觀音,用 甘露 救活仙樹。 白骨精 三次變化,欲取唐憎,都被悟空識破,將怪打死。八戒趁機進讒言,唐僧不辨真偽,逐走悟空,自己卻被 黃袍怪 拿住。被黃袍怪攝入洞中的百花公主放了唐僧并央他到 寶象國 給父王送信,前來搭救。八戒、沙僧斗不過黃袍怪,沙僧被擒,唐僧被變作老虎。八戒欲回高老莊,經白龍馬苦勸。到花果山請回孫悟空,降伏妖魔,師徒四人繼續西行。
平頂山蓮花洞
金角大王
、
銀角大王
,欲拿唐僧,并有
紫金紅葫蘆
、
羊脂玉凈瓶
、
七星劍
、
芭蕉扇
、
幌金繩
五件寶器,神通廣大。悟空與之斗智斗勇。屢經磨難,才降伏二怪。
烏雞國國王
因不敬
文殊菩薩
被獅精推入井內淹死。獅精變化國王。國王鬼魂求告唐僧搭救,八戒從井中背出尸身,悟空又從太上老君處討來金丹,救活國王。獅精原來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青毛獅子所化。
牛魔王 的兒子紅孩兒據守火云洞,欲食唐僧肉。悟空因火眼金睛怕煙,抵不過紅孩兒的三昧真火。請來觀音菩薩降妖。觀音菩薩降伏紅孩兒,讓他做了善財童子。黑水河龍王變作艄公。誘唐僧、八戒上船,沉入水府。孫悟空請來 西海龍王 太子摩昂擒龍回西海。 車遲國 虎力大仙 、 鹿力大仙 、 羊力大仙 三妖使巧法術,哄信君王,當了國師,國王信其讒言,殘害僧人。悟空等與三法師斗法,一一打死他們,使之現了原形。
觀音座前蓮花池內金魚修煉成精,在 通天河 歲食童男童女。悟空和八戒變作童子,打退妖怪。妖怪作法,使通天河封凍,誘唐僧上冰上行走,攝入水府,觀音菩薩趕來,念咒語殺死所有魚精,把金魚收回南海。太上老君坐騎 青牛 趁看守童打瞌睡,偷了 老君 的金剛鐲下界作怪,在金兜洞把唐僧捉去。悟空金箍棒被收,無奈求助天庭,請來李天王哪吒太子、 火德星君 、鄧張二雷公、黃河水伯神王、十八羅漢等,概莫能降服,都被妖怪用金剛鐲把兵器收去,如來暗示孫悟空去找太上老君,后來找到太上老君處,方用芭蕉扇把青牛收伏。
師徒四人繼續西行。唐僧、八戒喝子母河水受孕,悟空取來落胎泉水,解了二人 胎氣 。西梁國王欲招唐僧做夫婿,悟空等智賺關文,堅意西行,唐僧卻被 琵琶洞 蝎子變化的女妖攝去。悟空和八戒聯手打不過 蝎子精 ,請來 昴日星官 , 昴 日星官化作雙冠子大公雞,使妖怪現了原形,死在坡前。
不久,悟空打死攔路劫財的強盜,唐僧怪悟空傷生,再次把他逐走。 六耳獼猴 趁機變做孫悟空模樣,搶走行李關文,又把小妖變作唐僧、八戒、沙僧模樣,欲上西天騙取真經。真假二悟空從天上殺到地下,菩薩、天庭眾神、地藏等均不能辨認真假,直到 雷音寺 如來佛處,才被佛祖說出本相,六耳獼猴被悟空打死。師徒四人和好如初。同心戮力,赴奔西天。
在 火焰山 欲求 鐵扇公主 芭蕉扇扇滅火焰。鐵扇公主惱恨孫悟空把她的孩子紅孩兒送往靈山做童子,不肯借,悟空與鐵扇公主、牛魔王幾次斗智斗勇,借天兵神力,降服二怪,扇滅了大火。師徒四人得以繼續西去。
后來,師徒四人又先后除去了 萬圣老龍 和 九頭蟲 駙馬。唐僧師徒經過 荊棘嶺 ,一群樹精攝走唐僧,欲逼迫唐僧成親。三個徒弟尋得唐僧后,殺死了所有樹精。后又斗 黃眉怪 ,打死蜘蛛精,請人幫助收蜈蚣精和青獅、白象、大鵬三怪。
比丘國國王 被圣 壽星 坐騎白鹿變化的國丈迷惑,欲從一千一百一十個小兒的心肝做藥引。悟空解救嬰兒,敗退妖邪。壽星趕來把白鹿收回。
陷空山 無底洞里老鼠精又變化女子擄唐僧強逼成親。孫悟空訪知老鼠精是李天王義女,上天庭告狀,李天王察覺后遂點本部天兵下界降妖把白鼠精押回天庭發落。滅法國王發愿殺一萬僧人,孫悟空施法術,把國主后妃及文武大臣頭發盡行剃去,使國王回心向善,改滅法國為欽法國。 隱霧山 豹子精欲食唐僧肉,被悟空用 瞌睡蟲 睡倒,八戒一耙結果了妖怪性命。
師徒四人到天竺國,郡侯張榜求雨。悟空訪知原委,原來是玉帝惱火郡侯對其不敬,禁止降雨,導致大量人死亡,孫悟空毫無辦法,之后勸郡侯向善,敬了 佛門 ,降 甘霖 。師徒來到 玉華州 ,因教授王子學藝,被 黃獅精 盜走兵器。悟空等三人奪回兵器,黃獅精投奔 祖翁 九靈元圣 ,即 太乙救苦天尊 坐下 九頭獅子 所化。悟空至青華長樂界東極妙巖宮請來太乙救苦天尊,收伏了九靈元圣,殺死了黃獅精等。
來到 金平府 ,唐僧元宵夜觀燈,被 玄英洞 辟寒、辟暑、辟塵三個 犀牛 攝去。悟空請來 四木禽星 擒拿三怪,斬首示眾。
在天竺本國,唐僧被 月宮 玉兔 變化的假公主拋彩球打中,欲招為駙馬。悟空識破真相,會合 太陰星君 擒伏了玉兔,救回流落城外的真公主。
在西牛賀洲銅臺府地靈縣寇員外家化齋后,寇家遭劫, 寇員外 喪生。唐僧師徒被當做強盜捉起入獄,悟空入地府招回寇員外靈魂,案情大白。
師徒四人歷盡千辛萬苦終于來到了靈山圣地,拜見佛祖,卻因不曾送人事給 阿難 、伽葉二尊者,只取得 無字經 。 燃燈古佛 派 白雄尊者 提醒唐僧師徒又返回雷音寺,奉唐王所贈紫金缽做人事,這才求得真經三十五部五千零四十八卷、返回東土。不想九九八十一難還缺一難未滿,在通天河又被 老黿 把四人翻落河中,濕了經卷。
唐三藏把佛經送回長安,真身又返回靈山。三藏被封為 旃檀功德佛 ,孫悟空被封為 斗戰勝佛 ,豬八戒被封為凈壇使者、沙僧被封為金身羅漢,白龍馬被封為 八部天龍 。孫悟空成了正果,金箍兒也自然脫落。自此五圣成真,共享 極樂 。
作者爭議
學界一般認為《西游記》的作者是吳承恩,胡適與魯迅曾論證出《西游記》作者是淮安人吳承恩。吳承恩(約1500年—1582年),字汝忠,號 射陽山人 。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中國明代小說家。自幼敏慧,博覽群書,尤喜愛神話故事。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長興縣丞。由于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述。
由于現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記》均無作者署名,最早的版本為金陵世德堂本(明萬歷二十年,1592),署“華陽洞天主人校”,首有陳元之序,這便給《西游記》作者是誰留下空間。元末明初學者 陶宗儀 在《輟耕錄·丘真人》中將《西游記》歸于丘處機名下。清初道士 汪象旭 刻《 西游證道書 》時,也把《西游記》歸于丘處機所作。隨后,清代很多學者都持此說,如陳士斌《 西游真詮 》、 張書紳 《 新說西游記 》、 劉一明 的《西游原旨》、 張含章 的《通易西游正旨》等,《西游記》作者是丘處機遂成為清時的主流說法。此說在清代便有人提出懷疑。
提出《西游記》作者是吳承恩的首先是清代學者吳玉搢,隨后 阮葵生 、 丁晏 響應。吳玉搢在《 山陽志遺 》中介紹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吾淮才士”,“及閱《淮賢文目》,載《西游記》為先生著”。 錢大昕 在《跋長春真人西游記》中說:“《 長春真人西游記 》二卷,其弟子 李志常 所述,于 西域 道里風俗,頗足資考證。而世鮮傳本,予始于《道藏》抄得之。村俗小說有《唐三藏西游演義》,乃明人所作。蕭山毛大可據《 輟耕錄 》以為出丘處機之手,真郢書燕說矣。”之后, 紀昀 也發現丘處機作《西游記》之說不可信,認為《西游記》為明人依托無疑。后來, 焦循 、王培荀等清代學者進而論之。
根據如上材料及天啟《淮安府志》,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 》中肯定了“吳承恩說”,“《西游記》世人多以為是 元朝 的道士丘長春做的,其實不然。丘長春自己另有《西游記》三卷,是紀行,今尚存《道藏》中:惟因書名一樣,人們遂誤以為是一種。加以清初刻《西游記》小說者,又取 虞集 所作的《長春真人西游記序》冠其首,使人更信這《西游記》是丘長春所做的了。——實則作這《西游記》者,乃是江蘇山陽人吳承恩。”胡適在《西游記考證》中也持此觀點。經過兩位大師的肯定,“吳承恩說”在20世紀基本成為定論。
在20世紀,時不時也有人對“吳承恩說”發出質疑,提出新說。代表性的有俞平伯的《駁〈跋銷釋真空寶卷〉》、(日) 太田辰夫 的《西游記雜考》、 章培恒 的《百回本〈西游記〉是否吳承恩所作》。之后,對《西游記》作者的考證引起諸多人的興趣,其中有 黃永年 、 徐朔方 、 劉勇強 、 張錦池 、沈承慶、 李安剛 等,提出的觀點不下六種: 李春芳 說、陳元之說、全真道士說、 魯王 朱觀火定說、 周王 朱睦木摯說、樊山王府諸人說等。
沈承慶《話說吳承恩——〈西游記〉作者問題揭秘》(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提出《西游記》的作者是明代的“青詞宰相”李春芳。李春芳少時曾在江蘇華陽洞讀書,故又號“ 華陽洞 主人”。《西游記》第95回有一首詩:“繽紛瑞 靄 滿天香,一座荒山倏被祥;虹流千載清河海,電繞 長春 賽禹湯。草木沾恩添秀色,野花得潤有余芳。古來長者留遺跡,今喜明君降寶堂。”沈承慶發現,這首詩的第四、五、六、七四句,暗含“李春芳老人留跡”,與卷首“華陽洞天主人校”相一致。
這些說法,多屬推測,均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證據。“吳承恩說”也存在著如《淮安府志》中提到的“《西游記》不一定是現流傳的這部小說《西游記》,或許是另部書,因為清初人 黃虞稷 《千頃堂書目》將其列入輿地類(即地理類),而此書很可能不是小說”等等疑點。
作品目錄
第一回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
第二回 悟徹菩提真妙理 斷魔歸本合元神 |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 十類盡除名 |
第四回 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注齊天意未寧 |
第五回 亂蟠桃 大圣 偷丹 反天宮諸神捉怪 |
第六回 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
第七回 八卦爐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
第八回 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 |
第九回 陳光蕊赴任逢災 江流僧復讎報本 |
第十回 老龍王拙計犯天條 魏丞相遺書托冥吏 |
第十一回 游地府太宗還魂 進瓜果 劉全 續配 |
第十二回 唐王秉誠修大會 觀音顯圣化金蟬 |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雙叉嶺 伯欽留僧 |
第十四回 心猿 歸正 六賊無蹤 |
第十五回 蛇盤山 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馬收韁 |
第十六回 觀音院僧謀寶貝 黑風山 怪竊袈裟 |
第十八回 觀音院唐僧脫難 高老莊大圣除魔 |
|
第十九回 云棧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經 |
第二十回 黃風嶺唐僧有難 半山中八戒爭先 |
第二十一回 護法設莊留大圣 須彌靈吉定風魔 |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戰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凈 |
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圣試禪心 |
第二十四回 萬壽山大仙留故友 五莊觀 行者竊人參 |
第二十五回 鎮元仙趕捉取經僧 孫行者 大鬧五莊觀 |
第二十六回 孫悟空三島求方 觀世音甘泉活樹 |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戲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
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妖聚義 黑松林 三藏逢魔 |
第二十九回 脫難江流來國土 承恩八戒轉山林 |
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馬憶心猿 |
第三十一回 豬八戒義激猴王 孫行者智降妖怪 |
|
第三十三回 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 |
第三十四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圣騰那騙寶貝 |
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獲寶伏邪魔 |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處諸緣伏 劈破傍門見月明 |
第三十七回 鬼王 夜謁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嬰兒 |
第三十八回 嬰兒問母知邪正 金木參玄見假真 |
第三十九回 一粒丹砂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間生 |
第四十回 嬰兒戲化禪心亂 猿馬刀歸木母空 |
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敗 木母被魔擒 |
第四十二回 大圣殷懃拜南海 觀音慈善縛紅孩 |
第四十三回 黑河 妖孽擒僧去 西洋龍子捉鼉回 |
第四十四回 法身元運逢車力 心正妖邪度脊關 |
第四十五回 三清觀 大圣留名 車遲國猴王顯法 |
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強欺正法 心猿顯圣滅諸邪 |
第四十七回 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 |
第四十八回 魔弄寒風飄大雪 僧思拜佛履層冰 |
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災沉水宅 觀音救難現魚籃 |
第五十回 情亂性從因愛欲 神昏心動遇魔頭 |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計 水火無功難煉魔 |
第五十二回 悟空大鬧金<山兜>洞 如來暗示主人公 |
第五十三回 禪主吞餐懷鬼孕 黃婆 運水解邪胎 |
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來逢女國 心猿定計脫 煙花 |
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戲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壞身 |
第五十六回 神狂誅草寇 道迷放心猿 |
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訴苦 假猴王 水簾洞謄文 |
第五十八回 二心攪亂大乾坤 一體難修真寂滅 |
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孫行者一調芭蕉扇 |
第六十回 牛魔王罷戰赴華筵 孫行者二調芭蕉扇 |
第六十一回 豬八戒助力敗魔王 孫行者 三調芭蕉扇 |
第六十二回 滌垢洗心惟掃塔 縛魔歸主乃修身 |
第六十三回 二僧蕩怪鬧龍宮 群圣除邪獲寶貝 |
第六十四回 荊棘嶺悟能努力 木仙庵 三藏談詩 |
第六十五回 妖邪假設 小雷音 四眾皆遭大厄難 |
第六十六回 諸神遭毒手 彌勒 縛妖魔 |
第六十七回 拯救駝羅禪性穩 脫離穢污道心清 |
第六十八回 朱紫國 唐僧論前世 孫行者施為三折肱 |
第六十九回 心主夜間修藥物 君王筵上論妖邪 |
第七十回 妖魔寶放煙沙火 悟空計盜紫金鈴 |
第七十一回 行者假名降怪犼 觀音現像伏妖王 |
|
第七十三回 情因舊恨生災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 |
第七十四回 長庚傳報魔頭狠 行者施為變化能 |
第七十五回 心猿鉆透陰陽體 魔王還歸大道真 |
第七十六回 心神居舍魔歸性 木母同降怪體真 |
第七十七回 群魔欺本性 一體拜真如 |
第七十八回 比丘憐子遣 陰神 金殿識魔談道德 |
第七十九回 尋洞擒妖逢老壽 當朝正主救嬰兒 |
第八十回 姹女 育陽求配偶 心猿護主識妖邪 |
第八十一回 鎮海寺 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眾尋師 |
第八十二回 姹女求陽 元神護道 |
第八十三回 心猿識得丹頭 姹女還歸本性 |
第八十四回 難滅伽持圓大覺 法王成正體天然 |
第八十五回 心猿妒木母 魔主計吞禪 |
第八十六回 木母助威征怪物 金公施法滅妖邪 |
第八十八回 禪到玉華施法會 心猿木母授門人 |
|
第八十九回 黃獅精虛設釘鈀宴 金木土計鬧 豹頭山 |
第九十回 師獅授受同歸一 盜道纏禪靜九靈 |
第九十一回 金平府元夜觀燈 玄英洞唐僧供狀 |
第九十二回 三僧大戰 青龍山 四星挾捉犀牛怪 |
第九十四回 四僧宴樂御花園 一怪空懷情欲喜 |
|
第九十五回 假合真形擒玉兔 真陰歸正會靈元 |
第九十六回 寇員外喜待高僧 唐長老不貪富貴 |
第九十七回 金酬外護遭魔蟄 圣顯幽魂救本原 |
第九十八回 猿熟馬馴方脫殼 功成行滿見真如 |
第九十九回 九九數完魔滅盡 三三行滿道歸根 |
第一百回 徑回東土 五圣成真 |
創作背景
唐太宗
貞觀元年
(627年),25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后,途經中亞、阿富汗、
巴基斯坦
,歷盡艱難險阻,最后到達了印度。在那里學習了兩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
辯論會
任主講,受到了贊譽。貞觀十九年(
645年
)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轟動一時。后來玄奘
口述
西行見聞,由弟子
辯機
輯錄成《
大唐西域記
》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么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 慧立 、 彥琮 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
南宋 有《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 金代 院本有《唐三藏》、《 蟠桃會 》等, 元雜劇 有 吳昌齡 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圣》等,這些都為《西游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中國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偉大的文學巨著。
《西游記》的作者明代人吳承恩(有爭議)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歷經孝宗 弘治 、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 隆慶 、神宗 萬歷 五個時期。 明朝 中后期的社會情況和開國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正不斷激化,并且日趨尖銳;思想文化上啟蒙思想興起,人性解放的思潮高漲, 市民文學 日益蓬勃發展,小說和戲曲創作進入到一個全面繁榮興盛的時期,經濟上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人物介紹
主要角色
孫悟空(心猿)
孫悟空又名孫行者、悟空,被花果山眾妖尊為美猴王,玉帝封其為“齊天大圣”。
花果山頂有一塊仙石,因長期吸收天真地秀、日月精華,一日從中蹦出一只 石猴 。他發現了花果山上的水簾洞,被眾猴尊奉為王,遂稱“美猴王”。他被菩提祖師收為弟子,習得了高強本領,還闖到 東海龍宮 ,強奪了“如意金箍棒”作為自己的兵器。之后他手持金箍棒,自封為“齊天大圣”,大鬧天宮,將十萬天兵天將打得落花流水。玉帝請來西天如來佛祖解救,如來施法將悟空壓在了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觀音菩薩將悟空度人佛門,讓去西天如來處取 佛法 真經的大唐高僧唐三藏將他救出。悟空從此成了唐僧的大徒弟。一路上,他和師弟豬八戒、沙和尚護佑師父跋山涉水,降伏了白骨精、 蜘蛛精 、牛魔王等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戰勝了九九八十一難,終于成功取到了真經,修成了正果。他本人被如來封為“斗戰勝佛”。
唐僧
唐僧,俗姓陳,小名
江流兒
,法號玄奘,號三藏,被唐太宗賜姓為唐。為如來佛祖第二弟子
金蟬子
投胎。他是遺腹子,由于父母凄慘、離奇的經歷,自幼在寺廟中出家、長大,在
金山寺
出家,最終遷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戶、修行。唐僧勤敏好學,悟性極高,在寺廟僧人中脫穎而出。最終被唐太宗選定,與其結拜并前往西天取經。
在取經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并取名為:悟空(菩提祖師所取,唐僧賜別號行者)、悟能、悟凈,之后在三個徒弟和白龍馬的輔佐下,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從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經。功德圓滿,加升大職正果,被賜封為 旃 檀功德佛。
唐僧慈悲心腸,一心向佛,為人誠實善良,也有怯懦的一面。
豬八戒(木母)
又名豬剛鬣、豬悟能。原為天宮中的“天蓬元帥”,掌管天河水軍。因在王母
瑤池
蟠桃宴上醉酒,逞雄闖入
廣寒宮
,企圖調戲霓裳仙子,霓裳再三再四不依從,東躲西藏心不悅,被糾察
靈官
奏明玉皇,惹怒玉帝,被罰下人間。但錯投了豬胎,成了一只
野豬
,修煉成精,長成了豬臉人身的模樣,擁有投胎前的記憶和玉帝賞賜的兵器。在高老莊搶占高家三小姐
高翠蘭
,被孫悟空降伏,跟隨唐僧西天取經。最終得正果,封號為“
凈壇使者
”。為人好吃懶做,憨厚,膽小,且貪圖小便宜、好色,但他又是富有喜劇色彩的,而且有時也立有功勞。
豬八戒的兵器是 九齒釘耙 ,全名為上寶沁金鈀。豬八戒只會天 罡 數的三十六種變化。
又名沙悟凈、沙僧。原為天宮中的 卷簾大將 ,因在蟠桃會上打碎了 琉璃盞 ,惹怒玉皇大帝,被貶入人間,在流沙河畔當妖怪,受萬箭穿心之苦。后被唐僧師徒收服,一路主要負責牽馬。得成正果后,被封為“金身羅漢”。為人忠厚老實、任勞任怨。
白龍馬(玉龍)
又名玉龍( 小龍王 )。白龍馬本是西海龍王三太子,因縱火燒毀玉帝賞賜的明珠而觸犯天條,要被斬首。后因南海觀世音菩薩出面才免于死罪,被貶到蛇盤山等待唐僧取經。之后又誤吃唐僧所騎的白馬,被菩薩點化,變身為白龍馬, 皈依佛門 ,載乘唐僧上西天取經,最終修成正果,被升為八部天龍廣力菩薩。后在 化龍池 得復原身,盤繞在 大雷音寺 的擎天 華表柱 上。
其他角色
佛與菩薩 :如來佛、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阿儺 、伽葉、金蟬子、 靈吉菩薩 、彌勒佛、毗藍婆、地藏王菩薩、白雄尊者、十八羅漢、斗戰勝佛、凈壇使者、金身羅漢、八部天龍。
道教神仙: 玉皇大帝、 元始天尊 、靈寶天尊(玉宸道君)、太上老君( 道德天尊 )、齊天大圣、木公老祖( 東華帝君 )、王母娘娘( 瑤池金母 )、 驪山老母 、真武大帝、王靈官、千里眼、順風耳、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 、雷公、 電母 、 風婆婆 、云神、 五炁真君 、太白金星、 赤腳大仙 、游奕靈官、 太陽星君 、太陰星君、眾嫦娥( 素娥仙子 、霓裳仙子等)、四大天王、 日游神 、夜游神、 托塔天王 、金咤、木叉、哪吒、巨靈神、 福祿壽三星 、二郎神、四值功曹、二十八宿、天蓬元帥、卷簾大將、南斗六星、北斗七星、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西海龍王敖閏、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轉輪王、菩提祖師、鎮元大仙、太乙救苦天尊、涇河龍王、百花羞。
妖魔鬼怪: 混世魔王、 寅將軍 、 熊山君 、 特處士 、黑風怪、 凌虛子 、白衣秀士、 虎先鋒 、 黃風怪 、白骨精、黃袍怪、金角大王、銀角大王、 壓龍大仙 、狐阿七大王、 獅魔王 、紅孩兒、 鼉龍怪 、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 靈感大王 、 獨角兕大王 、 如意真仙 、蝎子精、六耳獼猴、鐵扇公主、牛魔王、 玉面公主 、 奔波兒灞 、 灞波兒奔 、 萬圣龍王 、九頭駙馬、 赤身鬼 、 勁節十八公 、 孤直公 、 凌空子 、 拂云叟 、 杏仙 、 黃眉大王 、赤鱗大蟒( 蟒蛇精 )、有來有去、賽太歲、蜘蛛精、百眼魔君、小鉆風、青毛獅王、黃牙象王、云程萬里鵬、國后、白鹿精(國丈)、金鼻白毛老鼠精、南山大王、黃獅精、 猱 獅、雪獅、 狻 猊 、白澤、伏貍、摶象、九靈元圣、辟寒大王、辟暑大王、辟塵大王、玉兔精。
作品鑒賞
思想內容
小說中“大鬧天宮”通過神話故事的形式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人民的反抗。當然,幻想小說之反映現實帶有本身的特點,不同于一般直接反映現實生活的文學作品。“大鬧天宮”中的叛逆者豎起了“齊天大圣”的旗幟,并且提出“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號,十萬天兵天將望風而逃,天宮統治搖搖欲墜,以致玉皇大帝不得不向外求援,這些虛構和幻想的情節是以現實中的農民起義、農民戰爭作為基礎。如果沒有歷史上發生的許多次規模巨大的、猛烈地沖擊了封建王朝的農民起義、農民戰爭,“大鬧天宮”的情節不可能想象得那樣大膽,孫悟空作為一個叛逆者的形象也不可能塑造得那樣光輝奪目。“大鬧天宮”以孫悟空的失敗而結束,這和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所受的封建正統思想的影響有關。同時必須指出,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和以后的皈依佛法,也是情節發展上的必然要求。很顯然,花果山上的美猴王絕不會無緣無故地放棄洞天福地、自在為王的生活去幫助唐僧西天取經,不如此安排,就無法過渡到下面的取經故事。而且西游記故事的基本輪廓早在吳承恩之前就形成了,作者很難在這種關鍵的地方進行根本性的變動。
在吳承恩的百回本中,大鬧天宮的結局雖然是悲劇性的,叛逆者的英雄形象卻創造得富有無限的生氣。相形之下,天宮統治者色厲內荏,可笑可憎。他們對孫悟空使用了各式各樣的陰謀詭計。孫悟空被鎮壓在五行山下,讀者一點也不覺得他“罪有應得”,相反地,對他十分同情,為之慨嘆。作者在這個故事里所表現的反抗思想是當時的進步思想。它使得這七回成為《西游記》的一個精華部分,給全書增加了不少的光輝。七回以后,寫如來說法、觀音奉旨、唐僧出世、魏征斬龍、太宗入冥,這都是取經故事的前奏,它們主要是起情節上的組織作用,本身并沒有什么深刻的思想意義。從第十三回起才正式開始西天取經的故事,它是全書的主體,作者一共花了八十七回的浩大篇幅。它在故事上和前七回的連接是描寫孫悟空被征服后的遭遇。他皈依了佛法,保唐僧取經,依舊以頑強勇敢的姿態出現,機警地應付路上的一切事變。它和前七回也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轉人了另一個故事,所描寫的是取經者和阻撓取經者之間的斗爭,唐僧師徒四眾和各式各樣的妖魔之間的斗爭。取經在這里被當作一項了不起的事業,主人公為它經歷千辛萬苦,進行始終不懈的斗爭,才達到了目的。
這個故事顯然表現了這樣的思想:要實現一個美好的理想,要完成一種偉大的事業,定會遭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而且必須戰勝這些困難。西天取經本身還包括四十一個小故事。絕大部分里面出現了作怪的妖精。這些妖精來歷雖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阻撓取經事業的進行。它們之中有許多其實是自然災害的幻化,但當它們化身成為妖魔,在戰斗中作為邪惡勢力的一方而出現,本身就獲得了社會的意義。吳承恩所著力描寫的是西天路上每一場具體的戰斗,是孫悟空如何在與阻撓取經的邪惡勢力作斗爭中取得勝利。總起來看,西天取經的故事通過幻想的情節,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人民克服困難、勇敢前進的精神,反映了中國人民摧毀社會上一切邪惡勢力以及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信心。
藝術特色
《西游記》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最杰出的充滿奇思異想的神魔小說。作者吳承恩運用浪漫主義手法,翱翔著無比豐富的想象的翅膀,描繪了一個色彩繽紛、神奇瑰麗的幻想世界,創造了一系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孫悟空這個超凡入圣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態人情和世俗情懷,表現了鮮活的人間智慧,具有豐滿的現實血肉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西游記》以它獨特的思想和藝術魅力,把讀者帶進了美麗的藝術殿堂,感受其藝術魅力。
《西游記》的藝術特色,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說通過大膽豐富的藝術想象,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創造出一個神奇絢麗的神話世界。《西游記》的藝術想象奇特,豐富、大膽,在古今小說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孫悟空活動的世界近于童話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豐富多彩。浪漫的幻想,源于現實生活,在奇幻的描寫中折射出世態人情。《西游記》的人物,情節,場面,乃至所用的法寶,武器,都極盡幻化之能事,但卻都是凝聚著現實生活的體驗而來,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氣息,折射出世態人情,讓讀者能夠理解,樂于接受。
《西游記》的藝術魅力,除了它的奇異想象,就要數它的趣味了。在中國古典小說中,《西游記》可以說是趣味性和娛樂性最強的一部作品。雖然取經路上盡是險山惡水,妖精魔怪層出不窮,充滿刀光劍影,孫悟空的勝利也來之不易,但讀者的閱讀感受總是輕松的,充滿愉悅而一點沒有緊張感和沉重感。
《西游記》的奇趣,跟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相輝映。孫悟空豪爽、樂觀的 喜劇性格 ;滑稽諧趣卻憨厚樸實的豬八戒形象。他們幽默詼諧,機趣橫生的對話使文章增色不少。人物的性格常常通過富于揩趣的對話得到生動的表現,這也是《西游記》充滿奇趣的又一大特點。在人物描寫上將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結合起來,也是造成《西游記》奇趣的重要原因。所謂神性,就是指形象的幻想性;所謂人性,就是指形象的社會性;所謂自然性,就是指所具有的動物屬性。《西游記》展現了一個神化了的動物世界,同時又熔鑄進社會生活的內容。
作品影響
國內影響
《西游記》的出現,開辟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所以說《西游記》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杰作, 魔幻現實主義 的先驅開創者。
自《西游記》之后,明代出現了寫作神魔小說的高潮。有朱星 祚 的《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 鄧志謨 的《鐵樹記》、《飛劍記》、《 咒棗記 》、 許仲琳 的《 封神演義 》等。《西游記》對戲曲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清代宮廷大劇《 升平寶筏 》是西游記,十本,240出。《西游記》不但有續作、仿作,對后世的小說、戲曲、 寶卷 、民俗都產生影響, 清朝 子弟書 里都有《西游記》的 鼓詞 ,可見影響之大。
國際影響
據初步統計,《西游記》已有日、英、德、法、意、 西班牙 、俄、 捷克 、羅馬尼亞、 朝鮮 、越南、 波蘭 、 匈牙利 、 世界語 等多種文字的譯本,日文譯本最多約三十多種。海外對《西游記》研究十分注重,多從主題思想、歷史背景、成書過程、語言特色、版本源流等方面進行探討,給作品以很高的評價。1988年5月在 新加坡 舉辦的“世界華文書展”上,《西游記》讀物就有五十多種,連環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大鬧天宮》等使少年兒童愛不釋手。《西游記》主人公孫悟空形象在日本的書籍、漫畫和電視廣告中頻繁出現。美猴王孫悟空的形象在韓國是家喻戶曉的。美國梁挺博士編著的《 超時空猴王 》更是將科學技術與孫悟空聯系起來,讓孫悟空在 宇宙空間 里大顯神通。孫悟空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出現在中、法兩國電影工作者合拍的《風箏》中。豬八戒也不甘落后,以《豬八戒背媳婦》為名的木偶劇曾在匈牙利舉行的國際木偶節上獲得最高獎。大量事實說明,西游文化已超出了作品本身和中國范疇,走向了世界。
衍生作品
《西游記》衍生作品列表 |
||
《西游補》——明末 董說 著 《 西游記前傳 》——致寧著 《 西游日記 》——今何在著 |
《通天河》一卷 《盤絲洞》一卷 《車遲國》一卷 《無底洞》一卷 《西天竺》一卷 《無底洞傳奇》一卷 |
《 唐王游地府 》 《 李翠蓮 》 《 劉全進瓜 》 《水簾洞》(又名“花果山”) 《拜昆侖》 《 鬧地府 》 《鬧龍宮》 《美猴王》 《弼馬溫》 《 安天會 》(后改編為“鬧天宮”) 《五行山》 《十八羅漢斗悟空》 《高老莊》 《鷹愁澗》 《流沙河》(又名“收悟凈”) 《三打白骨精》 《五莊觀》(又名“萬壽山”) 《黃袍怪》(又名“寶象國”) 《平頂山》(又名“蓮花洞”) 《火云洞》(又名“紅孩兒”) 《車遲國》 《通天河》 《金兜洞》 《女兒國》(又名“女真國”) 《雙心斗》(又名“真假美猴王”) 《琵琶洞》 《孫悟空大破玄虛洞》 《芭蕉扇》(又名“火焰山”、“白云洞”) 《盤絲洞》 《金刀陣》 《無底洞》(又名“陷空山”) 《九獅洞》(又名“竹節山”) 《獅駝嶺》(又名“獅駝國”) 《紅梅山》(又名“金錢豹”) 《盜魂鈴》(又名“二本金錢豹”、“八戒降妖”) 《禪悟》 |
衍生影視
電影
《盤絲洞》 |
1927 |
----------------------------------------- |
《西游記》 |
1966 |
----------------------------------------- |
《鐵扇公主》 |
1966 |
----------------------------------------- |
《新孫悟空72變》 |
1976 |
中國臺灣制作,劇情到孫悟空被壓 五指山 結束 |
《 新西游記 》 |
1982 |
中國臺灣版 |
《 西行平妖 》 |
1991 |
中國香港版 |
《大話西游》 |
1994、1995 |
中國香港 |
《猴王》(The Monkey King) |
-------- |
美國,由Peter MacDonald導演,俗稱 美版西游記 |
《 李世民游地府 》 |
1978 |
|
《 西游記之大鬧天宮 》 |
2014 |
|
《 西游·降魔篇 》 |
2013 |
|
《 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 |
2016 |
|
《 敢問路在何方 》 |
2017 |
|
《西游·伏妖篇》 |
2017 |
------------------------------------------ |
《悟空傳》 |
2017 |
------------------------------------------ |
《西游記:女兒國》 |
2018 |
------------------------------------------ |
電視劇
中國
《西游記》 |
1986 |
楊潔導演,六小齡童、遲重瑞、馬德華、 閆懷禮 等主演 |
《西游記》 |
1996 |
張衛健 飾演孫悟空 |
《西游記》(貳) |
1998 |
陳浩民 飾孫悟空,1996版的續集 |
《 西游記續集 》 |
2000 |
86版西游記幾個未拍故事的補遺。原班人馬出演 |
《 西游記后傳 》 |
2000 |
曹榮 飾孫悟空 |
《 齊天大圣孫悟空 》 |
2002 |
由張衛健飾演孫悟空,共40集 |
《西游記》 |
2010 |
|
《西游記》 |
2011年 |
|
《 天真派西游記 》 |
2019 |
日本
《西游記》 |
1993 |
|
新西游記 |
1994年 |
日本電視臺重拍并播出,孫悟空由 唐澤壽明 扮演,內容包括金銀角大王、真假悟空等,設定 提婆達多 為唐僧師徒的主要對手。劇中加入大量CG特效并以此為賣點。 |
西游記 |
2006年 |
電視動畫
西游記 |
CCTV主導制作的動畫片,共52集。 |
CCTV主導制作的動畫片,共52集。 |
|
美猴王 |
CCTV主導制作的動畫片,共52集 |
幼幼西游記 |
東森幼幼臺 制作的動畫片,共10集 |
電影動畫
鐵扇公主 |
1941年 |
豬八戒吃西瓜 |
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 ,1958年 |
火焰山 |
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1958年 |
大鬧天宮 |
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1964年 |
孫悟空奇遇小丁丁 |
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1980年 |
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1981年 |
|
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1983年 |
|
金猴降妖 |
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1985年 |
聚合影聯 ,2015年7月10日 |
作品評價
劉戈 : 《西游記》是一部以拯救墮落的人心與人精神為鵠的作品;《西游記》也是一部描寫反貪題材的作品。
謝肇浙: 《西游》曼衍虛誕,而其縱橫變化,以猿為心之神,以豬為心之馳,其始之放縱,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歸于緊箍一咒,能使心猿馴伏,至死靡他,蓋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
胡適: 《西游記》至多不過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說、神話小說;他并沒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過有一點愛罵人的玩世主義。這點玩世主義也是很明白的;他并不隱藏,我們也不用深求。”
魯迅: 然作者雖儒生,此書實出于游戲,亦非語道,故全書僅偶見 五行生克 之常談,尤未學佛,故末回至有荒唐無稽之經目,特緣混同之教,流行來久,故其著作,乃亦釋迦與老君同流,真性與原神雜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隨宜附會而已。”
出版信息
明代刊本
《西游記平話》:明初的此部平話已有:如來欲傳經東土,觀音大唐尋取經人,唐僧身世,孫吾空孫行者,齊天大圣鬧天宮,和二郎神爭斗,被壓山下,唐僧救出,沙和尚,豬八戒,車遲國,獅陀國, 黑熊精 ,黃風怪,紅孩兒,白鼠精,蜘蛛精,蜈蚣精,獅子怪, 火炎山 , 女兒國 等故事。
《 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記 》:此本是現存諸版本中最重要者。因其中有“金陵唐氏世德堂校梓”字樣,故學界簡稱其為“ 世本 ”。此本間題“金陵榮壽堂梓行”、“書林熊云濱重 鍥 ”,故此本實是由兩種或三種版本混合而成。
《新鐫全像西游記傳》:因其書題“ 清白堂 楊閩齋梓行”,故學界簡稱其為“清白堂本”或“楊閩齋本”。
《 唐僧西游記 》:學界簡稱為“唐僧本”。此本今存兩本:其一有“全像書林蔡敬吾刻”的木記,簡稱“蔡敬吾本”。其二有“書林朱繼源梓行”字樣,簡稱“朱繼源本”。
《李卓吾先生批評西游記》:學界簡稱其為“李本”。
《 唐三藏西游釋厄傳 》:因其中有“ 羊城 沖懷 朱鼎臣 編輯 書林蓮臺劉求茂繡梓”字樣,故學界簡稱為“朱本”或“劉蓮臺本”。
《 西游記傳 》:此本有明刊單行本和《 四游記 》本。因其中有“齊云 楊致和 (陽至和)編”等字樣,學界稱其為“楊本”或“陽本”。
清代刊抄本
《西游記證道書》:可簡稱為“證道本”。
《西游真詮》:可簡稱為“真詮本”。
《新說西游記》:可簡稱為“新說本”。
《西游原旨》:可簡稱為“原旨本”。
《通易西游正旨》:可簡稱為“正旨本”。
《西游記評注》:因其中有“含晶子評注”等字樣,故簡稱“含評本”。
《西游記記》:因其中有“懷明手訂”等字樣,故簡稱“懷明評本”。
作者簡介
吳承恩(1506年—約1583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男,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人
(現淮安市淮安區人)。祖籍安徽,以祖先聚居
樅
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
現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記》均無作者署名,提出《西游記》作者是吳承恩的首先是清代學者吳玉搢,吳玉搢在《山陽志遺》中介紹吳承恩:“嘉靖中,吳貢生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吾淮才士也”,“及閱《淮賢文目》,載《西游記》為先生著”。自幼敏慧,博覽群書,尤喜愛神話故事。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長興縣丞。殊途由于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書。
2004年,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政府決定在山上茶庵處建立了吳承恩紀念館和在山下山門處建樹其石雕座像,用來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