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本》,又稱作世、世系、世紀、世牒、牒記、譜牒等。“世”是指世系;本則表示起源。據說是由先秦時期(亦有說漢代)史官修撰的,記載從黃帝到春秋時期的“帝王”、“諸侯”、“卿大夫”的世系和氏姓,也記載帝王的都邑、制作、謚法等。全書可分《帝系》、《王侯世》、《卿大夫世》、《氏族》、《作篇》和《居篇》及《謚法》等十五篇。
釋義
司馬遷 的《史記》、 韋昭 《國語注》、 杜預 的《春秋經傳集解》、 司馬貞 的《 史記索隱 》、 張守節 的《 史記正義 》、林寶《 元和姓纂 》和 鄭樵 的《通志》都曾引用和參考書中內容。 南朝 時,《世本》已缺《謚法》一篇,到唐朝又有更多篇目散佚,直至 南宋 末年全部丟失。后世的學者們根據其他書籍所引內容進行輯補,共分為八種不同輯本, 商務印書館 曾于1959年將輯本集合而印成《 世本八種 》。
書名
世本一名最初是見于《周禮·春官·小史》中的:“掌邦國之志,奠系世,辨昭穆”。其中,系是指天子的帝系,而諸侯的世系則稱為世本。而《世本》一書直到 西漢 末年時才經劉向校整后定為現名,后來在唐朝時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又一度改名為《系本》。
作者和成書年代
《世本》的作者不見于史,書中所記載的時代,在古人的記載中有三種說法:
1、始于黃帝,不知止于何時。
2、始于黃帝,止于 春秋 。
3、楚漢之際好事者所作,錄自古帝王公諸卿大夫之世,終于秦末。
而現代有學者因書中稱 趙王遷 為“今王遷”認為此書是由 戰國 末年的趙國人所作。成書年代約為 秦始皇 十三年至十九年( 公元前234年 —前228年),比《 竹書紀年 》要晚上六七十年。
篇目
《世本》在《漢書》的記載中共分十五篇,但可考的只有《帝系》、《王侯》(又稱王侯世、王侯譜)、《卿大夫》、《紀》、《世家》、《傳》、《 氏姓 》、《居》、《作》和《謚法》這十篇。
版本
《 漢書·藝文志 》記載《世本》十五篇,根據清時經史學家 孫星衍 的推斷,這是由 劉向 整理時所分。《 隋書·經籍志 》記載《世本》二卷,《 舊唐書·經籍志 》記載《世本》四卷( 宋衷 撰),《世本別錄》一卷,《帝譜世本》七卷( 宋均 撰)。《 新唐書·藝文志 》記載宋衷《世本》四卷、《世本別錄》一卷,宋均注《帝譜世本》七卷。
世本的古本可能在北宋時期就已經散佚,以清 雷學淇 2卷與 茆泮林 6卷輯本最好,商務印書館在1957年將古輯本合為《世本八種》。
輯本
《世本》散佚之后,后世有許多學者都進行進輯錄工作。而最早的則數南宋時的 高似孫 ,但可惜此輯本現已不存。到 明朝 后,有 澹生堂 祁氏 抄輯過世本二卷,但未刻印,其原稿原為孫星衍收藏,后來則為秦嘉 謨 所得,這也是秦世本輯補所依據的藍本之一,其原本也已不見。從清中期開始,因為當時風氣喜好輯佚,從事世本輯補工作的不下十余家,而現存的則主要有八種,分別為:
王謨 輯本;
孫馮翼 輯本;
陳其榮補訂孫本;
秦嘉謨世本輯補;
張澍 稡集補注本;
雷學淇輯本;
茆 泮 林輯本;
王梓材 世本集覽。
商務印書館在1957年將以上八種版本合為《世本八種》出版。
演變
世本歷經 秦漢 ,幾經儒者改易增補。
西漢,司馬遷作《史記》時曾采用、刪定世本。
東漢 ,宋衷為世本作注。
《舊唐書·經籍志》:“世本四卷,宋衷撰。世本別錄一卷,帝譜世本七卷,宋均撰。”《新唐書·藝文志》:“宋衷世本四卷,別錄一卷,宋衷注帝譜世本十卷。”
自東漢以來,宋衷、宋均、孫氏、王氏等人皆為該書作注,而宋代目錄書已不輯錄該書,當時已經散佚失傳。
清代學者王謨﹑孫馮翼﹑ 錢大昭 ﹑王梓材、 洪飴孫 ﹑陳其榮﹑秦嘉謨﹑張澍﹑雷學淇﹑茆泮林等人各有輯本,而以雷、茆本為佳。
1957年,商務印書館合輯《世本八種》,合印王謨、孫馮翼、王梓材、陳其榮、秦嘉謨、張澍、雷學淇﹑茆泮林八人輯本;1985年中華書局《 叢書集成初編 》亦收錄此書。
內容
根據《漢書·藝文志》:“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記黃帝以來迄春秋時諸侯大夫”。
該書原有十五篇,但是舊有篇目已經不可復得。根據歷代注解,可知有帝系篇、諸侯世、卿大夫世、氏姓篇、居篇、作篇等。該書下迄春秋,但是今本有戰國時期史事記載,可見后人增補痕跡。
茆泮林,清代嘉道年間(嘉慶、 道光 )著名學者,治學嚴謹,所輯世本六卷,博采舊聞,考據甚為精細,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輯錄的周詳方面,茆泮林輯本較之他本,都略勝一籌,因此本文將以茆本為依據,以孫馮翼、張澍等人輯本為參考,闡述世本的內容。
茆本無目錄,為解說方便,特依茆氏輯錄,撰世本篇目,有帝王世本、諸侯世本、卿大夫世本、氏姓篇、居篇、作篇、謚法篇等。
帝王世本
《史記正義》:“世本以黃帝、顓 頊 、 帝嚳 、 唐堯 、 虞舜 為 五帝 ”。
《史記正義》、《索隱》又引孫氏注:“世本以 伏羲 、神農、黃帝為 三皇 ,以 少昊 、顓頊、高辛、唐、虞為五帝”。
茆本帝王世本輯錄黃帝、少昊、顓頊、帝 嚳 、 帝堯 、 帝舜 ,附 陸終 六子,作為五帝時期的帝王世系;夏、殷、周,附“共和”、“ 威烈王 ”、“赧王”、“武公”,作為三代時期的帝王世系。
世本與傳統的正史有許多不同的記載,其中關于“ 共和行政 ”,按照《史記》開始的正史記載是說 周厲王 被國人趕走之后, 周公 、召公共同行政,遂稱“共和行政”;世本則說是大臣 共伯和 執政,因稱“共和行政”。
此外,世本沒有將周王朝的世系上溯到黃帝,可謂嚴謹。 正史的記載都要把 周代 的先祖附會成黃帝,說 后稷 是帝嚳正妃 姜原 之子,而帝嚳是黃帝曾孫。這種說法是為周王朝奪取殷商統治地位散播的輿論,正與上天以殷商失德而派嫡長子立周代商的天命觀相符,未必可信。而世本不說后稷的祖輩是誰,對于未必真實的記載存而不論,這是一種嚴謹的治史態度。
諸侯世本
茆本諸侯世本輯錄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吳、杞、滕、韓、趙、魏、 田齊 、 莒 、 鄫 、 邾 、隨、檜、舒鮑、 空桐 、黎、比、髦、木力、段、瓦、鐵、蜀等諸侯。
按《諸侯世本·趙》記載,“孝成王丹生悼襄王偃,偃生今王遷”,世本稱趙王為今王,可見世本出自趙人之手。然則,這未必可信,因為根據《漢書》記載,世本十五篇上自黃帝、下迄春秋,而趙王遷是戰國末期的人物,不應見于世本。
卿大夫世本
茆本卿大夫世本輯錄諸侯卿家有魯十八氏、齊二十氏、晉二十二氏、衛二十五氏、宋二十六氏、鄭二十八氏、陳二十八氏、楚二十九氏。
若要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卿大夫,則世本可以提供參考,這也是《史記》等正史中沒有系統記載的。
氏姓篇
世本的氏姓篇輯錄甚多,歷來廣受贊譽。
孔穎達 《左傳正義》:“杜君采 太史公 書、世本,旁引傳記,以為世族譜,略記國之興滅。”
柳沖進《姓族系錄表》:“姓氏之初,世本著其義;昭穆之敘,周譜列其風。”
柳芳 《族譜總論》:“氏族者,古史官所記也。昔周小史定系世,辨昭穆,故古者有世本,錄黃帝以來至春秋時諸侯卿大夫名號繼統。秦既滅學,諸侯子孫失其本系。漢興,司馬遷父子乃約世本修史記,因周譜明世家,乃知姓氏之所由出。”
鄭樵《通志·氏族略序》:“凡言姓氏者,皆本世本、公子譜二書,二書皆本左傳。”
居篇
居篇輯錄帝王諸侯的都城。以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唐代改稱《系本》或《代本》。《漢書》謂迄春秋﹐但有的本子記事至秦末﹐當為後人續補,故現在所見的《世本》應該是戰國至秦漢間人輯錄古代帝王公卿譜系的書。現存佚文稱趙王遷為“今王”﹐說明是 趙國 的著作。趙王遷在位八年﹐相當於 秦王政 十二年至十九年(前 235~前228),續補的本子應成于這段期間。此外,有的本子還記有“ 漢高祖 ”﹐當為漢人補入。
作篇
作篇輯錄了 燧 人、庖犧(伏羲)、神農、黃帝、顓頊、堯、舜、夏、商、周各個時代的制作,諸如 燧人氏 造火、庖犧氏作琴、 神農氏 和藥、蚩尤作兵(兵器),若是要考究制造工藝的起源,世本作篇是個必讀的參考書。
謚法篇
傳說周公作《謚法》。
《玉海》引 沈約 《謚法序》:“《大戴禮》及《世本》,舊并有《謚法》,其書約時已亡,今略采之,以有其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