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吉甫(前852—前775),西周時期房陵人(今湖北房縣) ,黃帝之后伯儵族裔, 尹國 的國君,字吉父,一作吉甫,兮氏,名甲,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甫。
尹吉甫本姓姞,因被封為尹,所以又稱尹吉甫,尹吉甫仕于 西周 ,征戰于山西平遙、河北滄州南皮等地。西周末期, 獫狁 遷居焦獲,進攻到涇水北岸,周宣王五年(前823),尹吉甫率軍反攻到 太原 ,并奉命在洛邑負責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貢獻,并在朔方 筑城 壘。遺物有青銅器 兮甲盤 。
尹吉甫不僅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詩經 》的采風者、編纂者,是尹姓族、吉姓族人共同的太始祖,是周宣王時的太師,西周時期著名的賢相,輔助周宣王中興 周朝 ,因為是流傳后世的《詩經》的總編篡者,所以又被尊稱為中華 詩祖 。尹吉甫奉周宣王命與 南仲 出征獫狁,獲大勝,反擊到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附近。后又發兵南征,對南淮夷征取貢物,深受周王室的倚重。
尹吉甫晚年任 周幽王 佐命之臣,前775年最終因歲數過高,無疾而終。
人物經歷
尹吉甫, 姞姓 、兮氏,字伯吉父,尹是官名,他曾輔佐三代周王朝的天子,尹吉甫是尹氏、 吉氏 的太始祖, 湖北歷史 上第一位政治家、哲學家、軍事家,是《詩經》的主要編纂人。
西周末期,獫狁(古民族)遷居焦獲,進攻到涇水北岸。
周宣王( 姬靜 )初年(約 公元前820年 ),輔弼宣王的大臣有尹吉甫、 仲山甫 、 方叔 、、 召虎 等。但尹吉甫為朝政中樞的重臣。
周宣王五年六月( 公元前823年 4月,周歷六月),獫狁(古部族名)遷居焦獲,進攻涇水北岸,危及宣王。
公元前828年 ,周宣王姬靖繼位,選賢用能,國家興旺,周室 中興 。他任用尹吉甫、仲山甫、方叔、召虎為大臣。尹吉甫文武雙全,文能治國,武能安邦。周宣王親命大臣作詩為頌“文武吉甫,天下為憲”。被封為太師。
周宣王五年(前823),尹吉甫率軍反攻到太原,并奉命在洛邑(今河南洛陽東)負責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貢獻,并在朔方筑城壘。
個人作品
吉甫曾作《大雅·庶民》。“吉甫作頌,穆如清風”。還有《大雅·嵩高》《 大雅·江漢 》《 大雅·韓奕 》等詩篇。他的詩歌主要是歌頌和贊美周宣王的功績,但對宣王疏遠賢臣等過失也作了善意批評。如《 大雅·烝民 》:“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宣王君德有失也,仲山甫則能補之”。又如《大雅·嵩高》文中對宣王含有諷意。他的詩歌真實地反映了宣王的“功"與“過”,對其作了正確地評價。吉甫的詩對于歷代進步詩人影響較大。
家族成員
關系 |
姓名 |
備注 |
嫡長子 |
球 |
字 伯封 (又作伯邽或伯邦),則以父親的官職“尹”為氏。 |
瑄 |
字伯奇,秉性淳樸,為人至孝,卻因后母屢進讒言而被逐于馮翊(今陜西大荔一帶),伯奇居馮翊后孝行彌篤,以父親吉甫名諱中的“吉”為氏,其后裔乃形成馮翊吉氏,而馮翊是漢唐時吉氏之郡望。 |
軼事典故
幼學瓊林
《 幼學瓊林 》則提到了尹吉甫聽信后妻不實之詞,放逐自己兒子伯奇的故事:“欲知孝子傷心,晨霜踐履;”《 初學記 》說:“ 琴操 ,履霜操者,伯奇之所作也。伯奇,尹吉甫之子也。甫聽其后妻之言,疑其孝子伯奇,遂逐之。伯奇編水荷而衣之,采蘋花而食之。 清朝 履霜,而自傷無罪見放逐,乃援琴而鼓之。”尹吉甫聽信后妻,將兒子伯奇趕出家門。伯奇認為自己沒有犯錯而被趕出,就在被趕出的這天早上就這路上的寒霜,寫成了琴曲《履霜操》。
史籍記載
《詩經六月》
《東周列國志》
《履霜操》
《 平遙縣志 》
后世紀念
墓葬
關于尹吉甫的墓,中國一共有四處,一是西安市大仁村護國將軍尹吉甫墓,二是湖北十堰市房縣的松林埡,三是河北南皮的將軍墳,四是在山西平遙的尹吉甫墓。
西安市 有個 長安區 ,原來叫長安縣,長安區下轄有個郭杜街道辦,原先叫郭杜鎮,地處長安區正西,西萬路十字古畢塬上。是明清時期長安八大鎮之一,這里自古是長安南去交通要道,為傳統古集鎮,郭杜街道辦下轄一個大仁村,位于郭杜街辦西南,相傳此地原為為 周文王 、 周武王 和周公墓冢所在地,因而得名:冢仁村。西周宣王大將尹吉甫因戰功顯赫,死后葬周文王、周武王墓旁。所以本村又被稱為:尹村。長安方音尹,讀為仁,諧音為仁村。清嘉慶《長安縣志》記為東、西仁村。《 西安通覽 》認為仁村幾個大家,距鎬京近,符合歷史文獻關于周凌距京城近的記載。大仁村村名,相傳古代因有尹吉甫墓而稱為尹村,清嘉慶《長安縣志》記為東、西仁村,《咸寧長安兩縣續志》記載,清末為冢仁村南、北二村民國時因南冢仁村改稱小仁村,北冢仁村即改稱大仁村。
在周宣王病危的時候,托付尹吉甫等幾位大臣,好好輔佐宮湦即周幽王,繼續振興大業。但周幽王是個沉于酒色娛樂,不理朝政。尹吉甫作為忠臣,多次進諫,嚴詞規勸,幽王充耳不聞,據不納諫,并任用奸侫,倒行逆施,尹吉甫憤然辭職,告老還鄉, 幽王 七年( 西歷 前775年),78歲的的尹吉甫,遭受連續打擊,抑郁而逝。周幽王知道后,賜他 金棺 厚葬,尹氏家族為了防止盜墓,修建了真真假假的12座募分別葬在 房縣 的青峰山和萬峰山等12個地方。傳說為尹吉甫墓地籠罩了神秘的光環,在十二座天官墳中,已確認為尹吉甫真實墓地所在地的是一座人造山,這座山就在青峰鎮政府對面,古代叫尹家山,當地人世代相傳此處就是那十二座墓中尹吉甫的真實墓地,解放前還有很多關于尹吉甫的石碑,這個地方現名叫松林埡,按照龍脈之說法,尹吉甫的住所 石門溝 是家居龍頭,尹吉甫的墓葬在龍尾, 首尾照應 ,解放前,這里世代都有守墓人為其守墓。
位于 南皮縣 城西北5公里 黃家洼村 西南處,俗稱將軍墳。封土高1.9米,東西長5米,南北寬2.5米。清乾隆皇帝甫巡,曾命官員到墳前祭奠,并刻石立碑(現碑已毀)。今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有關專家多次考證,該處有關于尹吉甫墓來歷的傳說不實, 南皮 并無尹吉甫是何鄉人氏的記載,南皮除尹吉甫墓以外并無其他遺跡,研究表明,該墓是南皮尹氏家族協商決定筑墳,只是為紀念尹吉甫而修建的紀念性墓。
尹吉甫
增城
筑臺、抵御獫狁之事在
平遙
一帶世代流傳。世界文化遺產的
平遙古城
將尹吉甫奉為“平遙建城之祖”。據說,尹吉甫出征時駐扎的地方就是現在的尹村,而回師時駐扎的地方就是現在的
尹回村
。二村之間相距約十公里。后世的平遙人為了紀念尹吉甫的造城之功,修建了尹吉甫廟、尹吉甫衣冠冢,用于后人憑吊。并且將東門城墻上的大平臺稱為“尹吉甫點將臺”。有一處古書院,被命名為“卿士書院”,卿士,即尹吉甫也。種種尹吉甫的遺跡表達了平遙人對其肇建古城由衷懷念和敬意。
遺物
尹吉甫的青銅器,歷代出土甚多,最著名的除兮甲盤外,見于著錄的還有清代出土的兮吉父簋, 道光 年間陜西寶雞縣出土的兮伯吉父盨蓋,1940年陜西扶風縣任家村銅器窖藏出土的吉父鼎、善夫吉父鼎,善夫吉父鬲(10件)、善夫吉父簠、善夫吉父盂、善夫吉父(2件),1972年陜西扶風縣北橋村銅器窖藏出土的伯吉父鼎、 伯吉父簋 和伯吉父匜等。兮甲盤自宋元以來,有宋 張掄 的《紹興內府古器評》、元鮮于樞的《 困學齋雜錄 》、清代 吳大澂 的《 愙齋集古錄 》、近代 羅振玉 的《 三代吉金文存 》、郭沫若的《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 殷周金文集成 》、嚴一萍的《金文總集》、吳鎮烽的《 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 》等35種圖書著錄, 方浚益 、 王國維 、郭沫若、 楊樹達 、 李學勤 、連劭名等十多位專家學者進行了考釋,足見其重要程度。
民間推崇
古房陵有與中華文明幾乎同步的文明史,千里房陵的故土有著大量的尹吉甫的文化遺存。尹吉甫文武雙全,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相傳曾降龍伏虎射雕,西周以后的封建王朝一直把尹吉甫推崇為“忠義”至尊的化身,后來一直成為王宮大臣們做人為官的典范,唐代時期尹吉甫被朝廷追封為“忠勤廉謹天尊”,在歷史上房陵歷朝歷代官員也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為尹吉甫在故地建墓、修祠、造廟,不僅是為了紀念尹吉甫房陵出生,食邑房陵,采詩房陵,葬于青峰的歷史事實,更是為了啟迪后人做“忠孝”的榜樣。
通過民間流傳的尹吉甫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人民對于尹吉甫的崇拜,也可以看到歷代統治者對尹吉甫的推崇,尹吉甫已經成為了“忠義”的代表性人物。
人物評價
《 貪惡鳥論 》云:“昔尹吉甫信用后妻之讒而殺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離》之詩”。
《黍離》云:“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者謂我何求”,對父親尹吉甫的哀怨溢于言表。
有人說尹吉甫是房陵人;也有人說他是 古蜀國 江陽人,只是食邑房陵。過去縣城東關有一方 赑屃 座的大石碑,俗稱龜馱碑,記載尹吉甫生平事跡,文革后不知去向。聽說 房縣博物館 現藏有一方周太師尹吉甫碑,不知是不是那方龜托碑。
尹吉甫姓兮名甲,字吉甫,尹是官名。后人以官為姓,稱作尹吉甫;成為尹姓的濫觴。尹吉甫是 東周 宣王時的名臣,用后世通俗的說法,可稱得上是文武雙全。當時北獫狁入侵宗周,進攻到了涇水北岸,形勢相當吃緊。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尹吉甫奉周宣王命出征獫狁,取得勝利,反攻到太原,并在平遙一帶駐防。尹吉甫還曾奉命在成周一帶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貢賦。有一件很有名的青銅器兮甲盤,記載了尹吉甫征伐獫狁有功受賞及向 淮夷 征貢賦。《詩經六月》也詳細的記載了尹吉甫伐獫狁之事。
尹吉甫和《詩經》很有些關系,《詩經》中有些篇章是贊美尹吉甫功績的;更有些篇章是尹吉甫所作,象《大雅》中《崧高》、《烝民》、《韓奕》、《 江漢 》諸篇。 謝安石 曾曾問他那位詠柳的侄女謝道蘊《詩經》何句最佳,道蘊答道“吉甫作頌,穆如清風”。我們現在看吉甫作頌,和《國風》中的一些篇章相比,象是缺乏低徊感人的氣質。大官作詩,空見辭藻,少見性情,古今皆然。
更新的說法是《詩經》一言以蔽之是尹吉甫一人所作,持此說的好象是臺灣的 李辰冬 先生,他作了一本《詩經研究方法論》,認為“ 三百篇 的形式有點像 民歌 ,實際上,作者是用民歌的形式來表達他的內心,并不是真正的民歌。民歌無個性,而三百篇篇篇有個性。所謂個性,就是每篇都有固定的地點、固定的時間、固定的人物,固定的事件……”如果李先生的說法成立,尹吉甫可不是率爾操觚,而是比 屈原 早五百年的大詩人。但李先生的說法僅是一家之言,和《詩經》是民歌總集的傳統說法相比,顯得單薄,不好輕信。
尹吉甫也有不能讓人首肯的地方。 曹植 《貪惡鳥論》云:“昔尹吉甫信用后妻之讒而殺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離》之詩”。《黍離》有句云:“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者謂我何求”,對父親尹吉甫的哀怨溢于言表。
人物爭議
出生地
關于尹吉甫的出生地,中國有三種說法。一說是西周房州青峰(今湖北房縣青峰)人,一說古蜀國 江陽 (今四川瀘州石洞)人,另一說是西周封鉅(今河北滄州南皮)人,目前已確認吉甫為房陵人氏,尹吉甫仕于西周,征戰于山西平遙、河北滄州南皮等地,食邑房,卒葬于房。
中國湖北人說尹吉甫是西周房州青峰(今湖北十堰青峰)人的依據是------成書于
南宋
理宗
嘉熙三年
的《
方輿勝覽
》中就說尹吉甫為房陵人。尹吉甫死后,葬于十堰青峰山,今碑文尚存。明嘉靖間,知縣夏維寧為其專修一坊,曰:“忠孝故里”。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重修十堰房州縣城,曾石刻“忠孝名邦”四字鑲嵌東門城樓。唐朝時期和
明朝
時期以及清朝時期湖北省地方志《鄖陽府志》中都記載說尹吉甫是湖北青峰人,留有歷史遺跡在。而清代貢生張開隱也有詠
房州
青峰佳景云:“記得房陵古號州,青峰更見景多幽。山為文峰巒環繞,寺有清泉水長流。同治年間仙佛在,尹公墓側斷碑留。”
舒新城
主編《辭海》中華書局1947年版載:“尹吉甫:周房陵人,宣王修文武大業,進迫京邑,奉命北伐,逐之太原而歸。”現仍有《詩經》詩句在湖北一帶盛傳。
中國詩經過學會會長、河北師大教授 夏傳才 先生說:“尹吉甫是西周宣王時代的重臣,于武功文治都建有重大的功業,是對 華夏民族 發展有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他又是確鑿可信可考的西周大詩人,他的多篇政冶抒情詩保存,或美或刺,在思想和藝術上已相當成熟,比戰國時代 楚國 的屈原要早四百年。論先后,中國詩史應把他列在前面。尹吉甫采邑在房縣,其后裔世居于此,以湖北省房縣為籍里,可考可信。詩經是中華文化的原典,詩經學是世界性的學術,尹吉甫是房陵人而不是古蜀國江陽人,河北南皮縣、山西平遙縣的吉甫墓都是紀念性的墓,四川瀘州之說系誤傳。湖北省房縣發掘出當地民歌與《詩經》樂歌的結合,以及與尹吉甫相關的民間傳說,很有價值。”
中國河北人說尹吉甫是西周封鉅(今河北滄州南皮)人的依據是------尹吉甫在滄州南皮今碑文尚存。尹吉甫墓位于河北滄州南皮縣城東3公里處,現墓封土很小,墓碑現存于縣文保所。文武兼備,是周朝有名的“文以附眾,武以威敵”的賢臣,死后葬于此地,專家多次考證,以及有關史料研究表明,該墓是南皮尹氏家族協商決定筑墳,集資復立墓碑只是為紀念尹吉甫而修建的紀念性墓。1982年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 四川人 說尹吉甫是古蜀國江陽(今四川瀘州石洞)人的依據是-----陳鑫明在《周太師尹吉甫故里·石洞》一書中稱,早在 西漢 , 楊雄 就在《琴清音》中記載了尹吉甫之子伯奇投江自盡后,吉甫撫琴追思的故事。東漢文學家 蔡邕 ,則對吉甫彈奏的琴曲《履霜操》作了題解。到了 北魏 , 酈道元 《水經注》卷33“江水”中,記述江陽縣(瀘州古稱江陽)時,抄錄了西漢文學家楊雄記述尹吉甫之子伯奇的悲慘遭遇,這是中國古典文獻中,關于尹吉甫為古蜀國江陽人的最早記載。撫琴臺遺址“琴臺霜操”,乃古瀘州八景之一。
此外,陳鑫明還考證出,瀘州市龍馬潭區石洞街道高山村就是尹吉甫的出生地,納溪區豐樂鎮有尹太師夫人馬氏墓地,尹氏宗祠和尹氏族譜及各種明清時期的地方志等歷史文獻,“這些都可以證明,尹吉甫是瀘州人,但是瀘州除尹吉甫遺留傳說以外,并無其他歷史遺跡,因此,尹吉甫也不是瀘州人。
湖北省房縣史志辦負責人鄒主任表示,尹吉甫是房縣人這個問題“已經沒有爭議”。鄒主任說,早在10年前,全國詩經研究專家就確定,尹吉甫的出生地和安葬地均在房縣。“我們這里有尹氏宗祠、族譜和墓葬等文物遺址,并經過國內眾多的詩經研究專家確認。尹吉甫出生在房縣,安葬在房縣,已成為史學界公認的事實。”
湖北、河北、四川、三省都留有尹吉甫的歷史記載和遺跡,尹吉甫在各自的地方都小有名氣,三個地方都認為尹吉甫是是各自地方的人,沒有任何正史明確記載在歷史上有尹吉甫這個人,所有的依據均為尹吉甫死后2000多年的地方志,都有人為編造和虛構的嫌疑。
學術研究
研究過尹吉甫的主要學者:晚清的 李南金 、胡壁,1980年代臺灣著名的文化學者李辰冬,21世紀中國大陸的著名青年學者、作家、文化專家金久皓, 中國詩經學會 會長、文化學者夏傳才,河北研究人員 杜志勇 等。
臺灣著名的文化學者李辰冬先生畢生研究尹吉甫并認為詩經是尹吉甫一人所做轟動世界,但是一直沒有得到認可,因為《詩經》中許多作品產生于尹吉甫死亡之后 平王 到春秋中期。人死了,怎么還能作那些詩歌呢?這是尹吉甫的學說受臺灣學術界反對的根本原因。不過,這件事情證明了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就有學者專門研究尹吉甫,并給予很高的評價。李辰冬最后的結論雖然錯誤,但他開始了臺灣學術界的尹吉甫研究。
大陸的著名青年學者、作家、文化專家金久皓先生發表了大量的關于尹吉甫的文章,最早發出“尹吉甫到底是哪里人?”的疑問,而引起全國人民對尹吉甫的關注,引起全國新聞單位對尹吉甫的關注,使得尹吉甫在世界的地位得到提升,金久皓教授研究尹吉甫的多篇作品成為“標桿性”文章而被世界媒介和所有研究關注尹吉甫的人大量引用,新華通訊社、 中國新聞社 、 湖北日報 、 楚天都市報 和香港臺灣的許多媒介引用的其實都是金久皓先生的見解和話語表述。網絡上有許多文字假借金久皓教授的名譽進行傳播。據說由于受到著名青年學者、作家、文化專家金久皓教授作品的影響,湖北作家郭光林父女創作出版了第一部反映尹吉甫的長篇劇本《尹吉甫》,金久皓教授為研究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先驅吉甫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為中國現今研究尹吉甫的帶頭人。
中國詩經學會會長、河北籍文化學者夏傳才先生以發表論證:“尹吉甫采邑在房縣,其后裔世居于此,以房縣為籍里,你們調查的材材可考可信。二《南》是西周推行文王之化的樂歌,當然會廣泛地推行于尹吉甫的采邑,并深入民間。你們發掘出當地民歌與《詩經》樂歌的結合,以及與尹吉甫相關的民間傳說,很有價值。”的言論而聲名大震。
河北研究人員杜志勇一直懷疑沒有尹吉甫這個人,因為詩經上沒有記載。此外湖北的研究民間傳說的人員 傅廣典 袁正洪等一直為尹吉甫造勢找名人資源。
引用来源
- • 光明日報國學版:《詩經》中的玉 今日頭條 2021-4-27
- • 北有山東曲阜孔廟,南有湖北房縣寶堂寺!“中華詩祖”尹吉甫圣殿房縣落成 今日頭條 2021-4-27
- • 十堰歷史名人| 尹吉甫:文能提筆安天下 武能躍馬定乾坤 秦楚網 2022-02-01
- • 尹吉甫 簡歷 - 名人簡歷 名人簡歷 202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