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州

地點 | 行政區劃 | 陜西延安市

延州, 延安 。望。中都督府。開元戶一萬六千三百四十五。鄉六十。元和戶九百三十八。鄉十八。

西魏廢帝三年(554)改東夏州置。治 廣武縣 (今 延安市 東北)。唐治膚施縣(今延安市東北, 北宋 移治今市),轄境相當今陜西延安、安塞、 志丹宜川 、延長、 延川 、子長等市、縣地。隋大業初改為延安郡。唐初復舊,屬 關內道 。北宋屬 永興軍路元祐 四年(1089)升 延安府 。東帶 黃河 ,北控靈夏。自 西夏 興起,遂為北宋西北邊防重鎮。向產石油,見 沈括夢溪筆談 》。

墾田《禹貢》 雍州 之域, 春秋 時白翟所居。秦置 三十六郡 ,屬 上郡 。在漢為上郡 高奴縣 之地,今州理即上郡高奴縣之城也。 項羽 三分秦地,以 董翳翟王 ,都高奴,即其地也。魏省上郡,至晉陷為 戎狄 ,其後屬 赫連勃勃 。後魏滅赫連昌,以屬統萬鎮。 孝文帝 置金明郡,宣武帝置東夏州,廢帝改為延州,以界內延水為名,置總管,管丹、延、綏三州。隋開皇八年廢總管,但為延州,煬帝以為延安郡。

歷史沿革

西魏廢帝三年(公元554年)改東夏州置。治所在廣武(今延安東北),唐在 膚施 (今延安東北,宋移至今延安)。唐時轄境相當于今陜西延安、安塞、延長、延川、志丹等具地。北宋哲宗元 祐 四年(公元1089年),宋升為延安府。

歷史記載

《元和郡縣圖志》

隋氏喪亂,陷於賊寇。 武德元年 ,百姓歸化,置總管府,開元二年為都督府,尋罷府為州。

州境:東西四百四十九里。南北三百五十一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六百七十四里。東南至東都一千一百里。東至隰州三百六十里。西至?州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慶州四百四十里。西北至夏州四百里。

貢、賦: 開元 貢: 蜜蠟麝香 。賦:麻,布。元和貢、賦同。

管縣十:膚施,延長,臨真,金明,豐林,延川,敷政,延昌,延水,門山。

膚施縣,上。郭下。本漢舊縣,屬上郡。 趙武靈王 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漢書》曰 匈奴 南侵至朝那、膚施,即其處也。魏、晉陷戎狄。 隋煬帝 大業二年,分豐林、金明二縣於此置膚施縣,復舊名也,屬延安郡。皇朝因之。

縣有 五龍山 、帝原水、黃帝祠 。

清水,俗名 去斤水 ,北自金明縣界流入。《地理志》謂之清水,其肥可然。

鮮卑謂清水為去斤水。斤一作“筋”。

延長縣,中。東至州一百三十里。本秦膚施縣地,後魏廢帝元年於丘頭原置廣安縣,隋 仁壽 元年以“廣”字犯 皇太子 名,改為延安,大業末廢。貞觀六年,又置移於府北去斤川,今縣是也。 廣德 二年改為延長。

臨真縣,中。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高奴縣地,後魏文成帝置臨真縣,屬偏城郡。周武帝天和元年,稽胡叛,攻破郡城,遂移於今理。隋開皇元年改為臨真縣,屬延安郡。皇朝因之。

金明縣,中。東南至州四十八里。本漢高奴縣地,後 魏太武帝 於此置廣洛縣,屬金明郡。隋開皇四年屬延州,後仁壽元年,以太子名廣,改為金明縣,大業十三年省入膚施縣。武德六年,又分置金明縣。

豐林縣,中下。西至州三十里。本漢高奴縣地,後魏孝文帝置廣武縣,屬偏城郡,在今理東四十里。周宣帝改為豐林,屬延州。皇朝因之。

琉璃山,在縣北十五里。

延川縣 ,中。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秦臨河縣地,漢不改,後漢省。後魏分安人縣於此地置 文安縣隋文帝 改為延川,取吐延川為名。皇朝因而不改。

吐延水,北自綏州綏德縣流入。

敷政縣,中下。東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高奴縣地,後魏太和初置因城(名)縣。隋開皇六年於其中置金城鎮, 武德 二年移縣就鎮,因改為金城縣。天寶元年改敷政。

延昌縣 ,中。南至州一百七十六里。本漢高奴縣地,隋開皇三年於此置朔方鎮,十年,以北有朔方,鎮遂廢。貞觀九年置罷交鎮,十年又置罷交縣,屬延州,取城北罷交谷為名。天寶元年,改為延昌縣。

塞門鎮,在縣西北二十里。鎮本在夏州寧朔縣界,開元二年移就蘆子關南金鎮所安置。

蘆子關 ,屬夏州,北去鎮一十八里。

延水縣 ,中下。西至州二百一十五里。本秦 臨河縣 之地。《史記》秦滅六國,使 蒙恬 北擊匈奴,悉收河內地,因河為塞,筑四十四縣。城臨河,徙謫吏以戍之。

漢因之,在今縣理北十五里 臨河 故城是也。後魏於其中置安人縣并安人鎮,屬東夏州。隋文帝廢鎮,置安人戍。武德二年,重置安人縣,屬延州。貞觀二十三年改為延水縣,取吐延水為名。

黃河,在縣東八里。

門山縣,中。西至州二百五十里。本漢定陽縣地,周宣帝大象元年,分汾州、?巖二縣,於今縣南六里置。北有山,形似門,因以為名。武德八年,於今縣北五里宋斯堡置,屬丹州,廣德二年割屬延州。

黃河,在縣東三十五里。

引用来源

中文名
延州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地理位置
陜西省延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