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詩人 白居易 創作的一首紀游詩。全詩把春光描寫得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寫出了作者觸目所見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發現的驚訝和意外的驚喜,立意新穎,構思靈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是唐人絕句中一首珍品。
作品賞析
此詩只有短短的四句,從內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么深奧、奇警的地方,只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絕晚” “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做了一番紀述和描寫。但細讀之,就會發現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前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是寫詩人登山時已屆孟夏,正屬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從緊跟后面的“長恨春歸無覓處”一句可以得知,詩人在登臨之前,就曾為春光的匆匆不駐而怨恨,而惱怒,而失望。因此當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沖入眼簾時,該是使人感到多么的驚異和欣喜。詩中第一句的“芳菲盡”,與第二句的“始盛開” ,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的。它們字面上是記事寫景,實際上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跳躍,由一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開頭,詩人著意用了“人間” 二字,這意味著這一奇遇、這一勝景,給詩人帶來一種特殊的感受,即仿佛從人間的現實世界,突然步入到一個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間的另一世界。正是在這一感受的觸發下,詩人想象的翅膀飛騰起來了。
后兩句“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詩人想到自己曾因為惜春、戀春,以至怨恨春去的無情,但誰知卻是錯怪了春,原來春并未歸去,只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塊地方來罷了。
這首詩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美麗;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把春光寫得仿佛真是有腳似的,可以轉來躲去。在這首短詩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寫得是如此的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如果沒有對春的無限留戀、熱愛,沒有詩人的一片童心,是寫不出來的。這首小詩的佳處,正在立意新穎,構思靈巧,而戲語雅趣,又復啟人神思,惹人喜愛,可謂唐人絕句小詩中的又一珍品。
創作背景
此詩是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游廬山上大林寺時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絕。白居易時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年四十六。關于這首詩的寫作情況,白居易集有《 游大林寺序 》也有詳細記載。
作品評價
沈括 《 夢溪筆談 》: 白樂天 《游大林寺》詩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蓋常理也。此地勢高下之不同也。
宋長白《柳亭詩話》:白香山與元集虛十七人游廬山大林寺,時已孟夏,見桃花盛開,乃作詩曰:“人間四月芳菲盡……”梅花尼子行腳歸,有詩曰:“著意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云。歸來笑捻 梅花 嗅,春花枝頭已十分。”二絕可謂得禪機 三昧 矣。
黃周星 《唐詩快》:只恐“此中”亦不能久駐,奈何!
劉永濟 《唐人絕句精華》:此詩亦以見詩人所感有與常人不同者。 蘇軾 《望江南》詞有“百舌無言桃李盡,柘林深處 鵓鴣 鳴,春色屬 蕪菁 ”之句, 辛棄疾 《鷓鴣天》詞亦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之句,皆與白氏此詩用意相同,可以互參。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與 元稹 并稱“元白”,與 劉禹錫 并稱“劉白”。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與元稹共同倡導 新樂府運動 ,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其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 賣炭翁 》《 琵琶行 》等。
引用来源
- • 大林寺桃花 古詩文網 2021-12-28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