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

資訊娛樂 | 電視劇 | 系列劇 | 1994年王扶林執導電視劇

《三國演義》是由 王扶林 擔任總導演, 蔡曉晴張紹林孫光明張中一 、沈好放任分部導演, 孫彥軍唐國強鮑國安吳曉東陸樹銘李靖飛洪宇宙魏宗萬張光北 主演,總投資1.7億元人民幣,該劇共分為《群雄逐鹿》(1-23集)《赤壁鏖戰》(24-47集)《三足鼎立》(48-64集)《南征北戰》(65-77集)《三分歸一》(78-84集)五個單元。著重表現各個政治集團間錯綜復雜、緊張尖銳的斗爭——這種斗爭發展成為連接不斷的對政治權力的爭奪和軍事沖突,造就了從 東漢末年西晉 初年將近一個世紀中的風云變幻。 

劇情簡介

《三國演義》劇照 東漢末年,山河動蕩,劉漢王朝氣數將盡。內有 十常侍 顛倒黑白,禍亂朝綱;外有 張氏 兄弟高呼“蒼天當死,黃天當立”的口號,掀起浩大的農民起義。一時間狼煙四起,戰火熊熊,劉家的朝廷宛如大廈將傾,岌岌可危。正所謂亂世出英雄, 曹操公孫瓚袁術袁紹呂布劉備孫策關羽張飛 、諸葛亮等各路豪杰不斷涌現,從群雄逐鹿到 赤壁之戰 ,從魏蜀吳 三國鼎立 到三分歸一統,波瀾壯闊的三國時代的大幕緩緩拉開……

[Module:1etjt95001m41] [Module:1fcs21m3q10km]

音樂原聲

音樂創作信息

歌曲作詞

王健 、〔魏〕曹操、〔魏〕 曹植 、〔明〕 羅貫中 、〔明〕 楊慎樂府民歌

歌曲作曲

谷建芬

配樂作曲、歌曲配器

李一丁王憲

演奏

中國廣播藝術團管弦樂團

合唱

中國廣播合唱團

指揮

袁方 、胡炳旭

音樂錄音

胡曉煒、李曉沛、 王恒

MIDI制作

吳樂

專輯出版

北京電影學院音像出版社 (磁帶、CD唱片)

歌曲·配樂信息

名稱

演唱/演奏

出現集數

備注

滾滾長江東逝水

楊洪基/呂繼宏 (日本發行版)

片頭曲

片頭主題歌,兼第84集片尾曲

歷史的天空

毛阿敏

片尾曲

片尾主題歌

這一拜

劉歡

1、19*

桃園三結義 和古城相會插曲, 劉關張 主題

烈火雄風

呂繼宏

3

董卓霸京師插曲, 赤兔馬 之歌,呂布主題

貂蟬已隨清風去

萬山紅 、黑鴨子

7*

鳳儀亭 插曲,貂蟬主題

淯水吟

毛阿敏

11、12

宛城之戰 插曲,鄒氏主題

《有為歌/臥龍吟》

戴建明 、黑鴨子

27

三顧茅廬插曲,諸葛亮主題

民得平安天下安

崔京浩

29

攜民渡江插曲,劉備主題

當陽常志此心丹

崔京浩

30

舌戰群儒插曲, 趙云 主題

丈夫歌

呂繼宏

33

群英會 插曲, 周瑜 主題

《短歌行》

楊洪基

37

橫槊賦詩插曲,曹操主題

子夜四時歌

女聲吳語合唱

43

甘露寺 插曲,劉備娶親主題

《江上行》

崔京浩

53

單刀赴會插曲,關羽主題

七步詩

劉歡

61

曹丕篡漢 插曲, 曹丕 、曹植主題

哭諸葛

劉歡

77

秋風五丈原插曲,諸葛亮挽歌

豹頭環眼好兄弟

尹相杰

----

張飛主題,因故未在劇中出現

《北伐捐軀》 (王憲作曲)

中國廣播民族樂團

----

由劇中配樂重編的樂曲,或是 姜維 主題

南陽有隱居

農夫

26

回馬薦諸葛插曲

注:標*的集數表示該集的片尾曲由插曲充當。

幕后制作

創作背景

《三國演義》情節 《紅樓夢》拍攝完成后,中央電視臺下一步的計劃就是將名著《三國演義》也搬上熒屏。1987年年中,電視工作者 戴臨風 、阮若琳,歷史學家 劉世德馮其庸評書 《三國演義》的監制袁楓和《紅樓夢》的制片人 任大惠 召開了一個會議,定下了改編“ 三國 ”的方案。但不久傳出了 福建電視臺 、電影藝術家 孫道臨 、乃至日本影視界都預備拍“三國”的消息,央視于是中止了拍攝計劃。由于種種原因,各家的拍攝工作都未能如期展開,央視重新啟動了拍攝三國的計劃。

1989年7月,王扶林被任命為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總導演。1990年6月,“三國”領導小組成立。8月,劇本創作會議召開,編劇組成立。劇組達成共識:充分尊重原作《三國演義》,同時參考《 三國志 》中有價值的史料,把120回的章回小說改編成80集的劇本 (最終剪輯成84集) ,大的框架由群雄逐鹿、赤壁大戰、三足鼎立、南征北戰、 三分歸晉 五部分組成。截至1990年12月15日前,累計完成文學劇本中的76集,不久初稿全部完成。領導小組專門組織了一個劇本討論小組,對劇本進行反復討論,劇本經過數次易稿,最后定稿紅皮書時,是1991年12月30日。實際上,《三國演義》的編劇們是和主創人員同時進駐,同時工作,修改劇本也和開機拍攝交叉進行。

1990年8月中旬到10月初,演員遴選 李法曾 和顧鳳莉走訪了北影、 八一廠 、北京人藝、青藝、兒藝、總政、空政等單位,確定了第一批候選演員78人;導演組又陸續選看了各地送來的演員錄像資料,并派出三位副導演分赴各地物色演員。遴選演員工作進行了將近10個月,于1991年5月底結束。角色基本確定后,劇組于1991年7月在北京舉辦了演員學習班,有6位專家分別為演員授課,內容包括三國的時代背景、漢代禮儀、漢代風俗、古代戰爭與陣法、古典名著的改編等。學習班中,總導演王扶林談了導演總體構思,他提出電視劇的改編宗旨是:在大關節上,基本符合原著《三國演義》;根據電視劇的需要,進行一些必要的藝術加工;尊重原著“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突出“提倡仁政,反對暴政”的價值觀;贊美三國英雄們的忠義精神。

拍攝過程

《三國演義》的制作采取了“總導演掌握基調、統一風格——五位導演負責具體拍攝——總導演負責后期制作”的模式,1991年3月正式開拍,經過近三年的拍攝,到1994年1月拍攝完畢,1994年10月正式首播 。

劇情是先拍攝的中期,后拍的晚期,最后拍的出山,用了兩年半的時間拍攝完成。

該劇總投資1.7億元人民幣,近1億元用于建造拍攝基地,7000萬元則直接投入拍攝。劇組在 涿州 搭建了當時中國最大的兩個攝影棚,每個棚的面積為1200平方米,兩棚共耗資約4000萬元;無錫的“三國城”和同期為電視劇《唐明皇》而建的“ 唐城 ”共耗資約2000萬元;涿州的“漢城墻”、“街道”、“ 銅雀臺 ”約耗資3000萬元;服裝1000余種、3萬多套,耗資約500萬元;道具近7萬余件,耗資約700萬元;共耗資1億多元。涿州和無錫的兩大影視基地此后仍在為各影視 劇組服務

劇組動用了規模空前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僅動用群眾演員一項就達到了40余萬人次。其中,1992年6月拍攝的“官渡之戰”,便動用了解放軍一個師的兵力,耗資40萬元左右;拍攝“ 火燒赤壁 ”時,劇組動用了9臺攝像機和1架直升機,分別從水、陸、空三個方向同時拍攝,動用船只72艘,大火燒掉50多車木柴,20多噸汽、 柴油 ,并請來3000多名群眾演員參與拍攝。拍攝期間,五個劇組還曾輾轉包括河北、內蒙古、四川、寧夏、甘肅、青海、西藏、江蘇、湖北、云南等在內的十余個省、市、自治區取景。

精編版

三國演義 1994年,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在中國大陸播出,隨后日本、 馬來西亞新加坡 、泰國、韓國、 印度尼西亞 、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也相繼全部或部分播出。許多海外人士在肯定此劇的同時,建議中國電視工作者對其予以精編后打入國際市場。從1995年8月開始,中央電視臺組建了由電視劇的主創人員組成的創作集體,將84集電視劇重編為每集90分鐘、共19集的精編版。保留《三國演義》原著中名段名篇,突出主要人物和事件,從桃園三結義始,至 諸葛亮北伐 中原失敗病逝 五丈原 止。刪節部分以旁白的方式貫穿,并在各集開頭增加吳曉東的串講,以便不太熟悉中國文化的西方人了解故事。

幕后花絮

劇組參加《藝術人生》再聚首節目 ●導演王扶林透露,當年劉備、關 羽、張飛、諸葛亮、曹操、 孫權 、周瑜這七大主演是他們六位導演一起商定的,但凡有哪個導演認為哪個演員不合適,就不能通過。

●孫彥軍剛進組時,競爭的角色是曹操,但導演王扶林認為孫彥軍白皙、英俊、有書卷氣,分明是劉備的形象,于是派他去演了劉備。蔡曉晴導演給劉備設計了許多種不同的哭法,特別是哭關羽時,孫彥軍自己都哭暈過去了 。

●“諸葛借風”的戲分拍攝于1994年初的隆冬時節,扮演諸葛亮的唐國強卻必須披著單薄的道衣, 光腳 散發,飄然而行。兩天的拍攝結束,他的雙腳已經凍得又紅又腫了。

●《三國演義》在當時是一部耗資巨大的鴻篇巨制,然而,這一劇組全體工作人員,為了把這部家喻戶曉的古典文學名著搬上熒屏,歷盡了千辛萬苦,拿到的卻是當年全國影視界最低的酬金。唐國強更是笑稱:“我們人人都是二百五 (每集片酬只有250元左右) 。”為了拍片,許多人一二年沒回家。一位新加坡導演曾考察過《三國演義》劇組,他感慨萬千地說:“你們真正是在為中華民族拍戲 !”

●劇中需要大量鎧甲,但劇組認為用金屬制作加工困難,而且太重,最后采用了在塑料中兌入顏料壓成甲片的辦法來代替,實拍效果很好。

●1987版《紅樓夢》在日本每集賣了1000多美金,后來日本人又來買《三國演義》,制片人任大惠咬咬牙報了1萬多美金,日方竟然連還價都沒還。而日方為了引進《三國演義》,光翻譯費用一集就達到了1萬多美金。

●洪宇宙在沒飾演周瑜之前,蔡曉晴導演起初讓他試演趙云一角。洪宇宙說,我就是沖著周瑜來的我不愿意演趙云。在沒演周瑜之前扮演了袁紹。最后在試裝時非常成功,所以就成功扮演了周瑜 。

●關羽的扮演者陸樹銘,在十渡拍一場三人騎馬過河的戲的時候,被一塊大 鵝卵石 絆住了,結果馬過去了,人摔了下來。于是,他每天都要被6個當兵的摁住,用給牲口打針的大 針管 抽兩管淤血,疼得陸樹銘直叫。大夫說:“喊什么?你 關公 刮骨療毒呢!還在乎這個?”一句話讓他有苦難言。

●“胡子”是劇組給張飛的扮演者李靖飛起的稱號。他的胡子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大特色,在劉關張三個人當中,張飛的胡子最有特點,也是三個人中胡子最多的,因此,李靖飛在劇組不但有“胡子”的外號,還有“圍脖”的外號。

●雖然該劇投資了7900多萬元,但是劇組的生活還是很艱苦,為此,演員們都說在《三國演義》劇組是“關了3年牢,吃了3年苦”。他們住的都是4人一個房間,“劉”“關”“張”和“趙云”等4個人擠在一個房間,而曹操的扮演者鮑國安要面對經常變換的新“房客”,而每來一個人,大家都要和鮑國安拉話,搞的他無法入睡和看劇本,為此,鮑國安去找制片主任“理論”。但是制片主任并沒有現場解決,兩人也有了“小矛盾”。鮑國安還因為一塊牛肉和廚師生氣,都是因為劇組的條件太差了。為此,管著劇組上千口“柴米油鹽”的5個制片主任都被當成了“惡人”。他們給其中3個制片主任編了順口溜“單(指單雨田)主任不善,郝主任(指 郝恒民 )不好,劉(指劉志軍)主任真牛”。

●一開始選定曹操演員的時候沒定鮑國安,而是找別的演員,但是那個演員比較有個性,生氣了不來試戲,然后劇組就找了鮑國安,后來劇組都特別慶幸,說虧得找了鮑國安。

●飾演孫權的吳曉東是王扶林導演的老部下了,開始在《三國演義》劇組里當副導演。導演看他 鼻梁 較高,就讓他粘上胡子試了一下孫權的妝,結果很有“ 碧眼兒 ”的風采,就定了他。

●飾演諸葛亮的唐國強本來是演周瑜的,后來因為要求諸葛亮比劉備、關羽年輕,原來準備演諸葛亮的李法曾老師比他們大,于是導演就把演諸葛亮的機會給了唐國強。

播出信息

基本信息

播出時間

播出平臺

備注

1994年2月10日

中央電視臺一套

春節聯歡晚會后試播《桃園三結義》、《 連環計 》二集

1994年10月23日—1995年2月20日

中央電視臺一套

正式播出

1995年9月

香港亞洲電視臺

收視率

播出平臺

收視率

備注

中央電視臺一套

46.7%

首播收視率

香港亞洲電視臺

21點

播出時亞洲電視臺的收視率一度上升了50%

三國演義

獲得榮譽

獲獎時間

獎項

1995年

第15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一等獎

第15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男主角獎(鮑國安飾曹操)

第15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男主角提名(唐國強飾諸葛亮)

第15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 優秀美工獎

第13屆大眾電視金鷹獎(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長篇電視連續劇獎

第13屆大眾電視金鷹獎(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鮑國安飾曹操) 

第四屆“五個一工程”獎優秀電視劇作品

2008年

《國劇盛典·回響30年》30年最具影響力電視劇 

2019年

1978卓越大獎建國70周年全國十佳電視劇提名

作品評價

正面評價

劇照 尊重原著 主題鮮明

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去蕪取菁、刪繁就簡,成功地展現了原著的精髓和三國時代的歷史風貌。原著中膾炙人口的段落以及為人們所熟知的故事情節,都在劇中或以磅礴的氣勢、恢宏的場景,或以抒情的意境、生動的細節,讓觀眾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而贊嘆、感慨、惋惜、落淚;隨著人物命運的演變及悲劇的結局而領悟人生的哲理。 (周金華評)

電視劇的導演牢牢把握住原著“擁劉反曹”的基本思想傾向,保留原著固有的人民性的思想精髓,從多方面開掘劇作的意蘊。此外,對三國時期歷史的評述,對三國時代精神的再現,還是對統治者和黑暗社會的揭露,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對明君賢相、國家和平統一的渴望,在電視劇中都得到了鮮明的體現。 ( 張宗偉 評)

表演精湛 人物生動

《三國演義》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卓有成就,不僅各類人物立場分明、愛憎清楚,而且主要角色都個性生動、色彩鮮明。 ( 電影網 評)

電視劇成功塑造了一系列鮮活的人物形象: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關羽、張飛、周瑜、 黃忠 、趙云、姜維等。原著作者把一些人物神化、夸張,甚至籠罩上封建迷信的色彩,電視劇則把他們還原為人,使他們既是超群的英雄,又有常人的喜怒哀樂,再加上演員精彩的創造,使劇中的主要人物更加真實可信,栩栩如生。 (周金華評)

藝術成就高歷史感強

電視劇《三國演義》制作的精良,構思的獨特,劇中極具滲透力的文化氣息以及那份似乎是渾然天成的大氣磅礴,使人嘆為觀止。 (電影網評)

編導從全劇的把握、人物的塑造、舞美設計、音樂、歌詞的創作以及歷史氛圍的營造,都追求一種豪放、雄健、古拙、悲壯的藝術風格,這種美學風格,與 東漢 、三國時代的美學風貌是相一致的。《三國演義》電視劇恰當地體現了這一美學風貌。對白采用原著中較為淺顯的文言,保留了原著對話語言的精煉、生動、傳神,也與全劇的藝術風格相和諧。音樂風格古樸、典雅、凝重,與全劇的風格渾然一體。歌詞蘊藉、典雅,有漢魏樂府五言詩的風韻和人生哲理的況味。 (周金華評)

美術、服裝、化妝造型、燈光、道具,一直到總剪輯,都在原著的“電視化”方面作出了極大的努力。歷史氛圍的營造,還有場景的設計,都增添了歷史的厚重感。 ( 曾慶瑞 評)

負面評價

戰爭戲不盡如人意

對于千軍萬馬的交戰,編導注意了陣勢的布置與變化、指揮聯絡的方式等等,對幾大戰役的決戰場面拍得很有氣勢;也有不少交戰場面流于一般,缺乏特點,甚至顯得馬虎;至于許多交戰場面只有將領的廝殺,眾多士兵卻只是搖旗吶喊,不合古代戰爭的實際,則是因為受制于小說原著而不得已。總的來說,戰爭場面既有超越小說之處,也有未能充分傳達小說韻味之處。 ( 沈伯俊 評)

馬上交戰的場面可謂比比皆是,然而真正打得精彩的并不多見。相對而言,第52集“奪占西川”中張飛與 馬超 的激戰,倒是比較真實、緊張、好看的。可惜多數馬上開打的設計顯得招式呆板,節奏緩慢,激發不起人們的觀賞激情。 ( 鐘藝兵 評)

部分情節改編不足

改編者的辛勤努力,使劇情曲折合理、搖曳多姿,人物形象血肉豐滿、富于情致,藝術感染力超越了小說而獲得較大成功。但也有一些地方,改編者只是用電視語言簡單地演繹小說情節,就顯得比較單薄,感染力不強。 (沈伯俊評)

在風格上過分強調“寫實”,使得劇作對原著空靈、浪漫的傳奇風格表現不大充分,比如三英戰呂布、 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 等,就不如原著傳神。 (張宗偉評)

演員更換過于頻繁

電視劇中有些角色甚至是重要角色,幾次更換演員,影響觀眾的情緒。趙云是 蜀漢 五虎上將之一,電視劇中卻用了三位演員扮演,第二位演員比第一位演員更年輕,觀眾看了經常懷疑這是不是趙云。東吳 魯肅 本是忠厚長者,第一位演員演得很成功,不料也更換了,觀眾很難將兩個魯肅聯系在一起。還有 魏延 、姜維等角色,也是如此。后來的演員未必不如前者,但一經更換,觀眾對角色的印象就會模糊了。 (鄧楚棟評)

引用来源

中文名
三國演義
外文名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別名
導演
編劇
制片人
主演
孫彥軍唐國強鮑國安,吳曉東,陸樹銘李靖飛洪宇宙魏宗萬,張光北
首播時間
1994年10月23日
出品公司
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中央電視臺
發行公司
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
語言
普通話
拍攝地點
中央電視臺涿州影視基地,中央電視臺無錫影視基地野三坡等地
畫面色彩
彩色
制片地區
中國大陸
出品時間
1994年
在線播放平臺
優酷、騰訊愛奇藝、央視網
劇情所屬年代
古代
集數
84集
單集長度
45分鐘
播出電視臺
CCTV-1
類型
古裝,歷史,戰爭,劇情
原著作者
羅貫中
主要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