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是封建社會皇帝的 第一順位繼承人 。
商周時期天子及諸侯的嫡長子,稱太子或世子。自 漢朝 開始,只有 法定繼承人 (即皇帝的嫡長子),才能稱太子或皇太子,而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繼承人只能稱“世子”。封建社會的太子,其地位僅次于皇帝,并擁有類似于朝廷的 東宮 。
“太”者,大也。太子稱號通常被授予對象是皇帝之嫡長子。是皇帝正式繼承人的封號,也有儲君一說。類似的授予封號,依受封者與皇帝關系的不同,還有 皇太弟 、 皇太孫 (皇長孫)、 皇太叔 。
引言
皇帝之子中經皇帝指定為繼承人者的封號。“太”者,大也。在中國漢朝時期,諸侯王的正式繼承人亦稱“太子”。漢以后, 親王 正式繼承人改稱“世子”。
介紹
中國的承襲制度是 嫡長子繼承制 ,所謂“立嫡以長”,就是說,如果有嫡子,那么要立長子。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選擇皇太子的方式是“立子以賢”,就是說,要看諸位庶子的德行而定。皇太子的地位僅次于皇帝本人,擁有自己的、類似于朝廷的東宮。東宮的官員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還擁有一支類似于皇帝禁軍的私人衛隊“太子諸率”(唐制)。
沿革
由于皇太子的極大的權力,所以往往和皇帝發生沖突,從而導致被廢或被殺。例如 漢景帝 廢 栗太子 、 漢武帝 誅殺衛太子等;而力量強大的皇太子由于不滿皇帝的約束、也會有叛逆、乃至弒君。前者如衛太子不滿漢武帝寵幸佞臣 江充 、發東宮兵欲誅之;后者如 宋文帝 劉義隆 為太子 劉劭 所殺。另一方面,由于覬覦皇太子的儲位,皇帝的兒子們往往相互傾軋、甚至兵戎相見,這樣的例子就更加平常了。
通常,由于以上種種原因,皇太子順利冊立、順利繼承皇位的并不多見。隨著皇帝權力的不斷加強,皇太子的權力越來越被削弱。但是反過來,正是由于皇太子的權力不再對皇帝構成威脅,皇帝有足夠的權力來約束他的其他兒子們,所以后期的皇太子順利繼位的反而比較多,這一點看 明朝 的歷史可知。
清世宗雍正帝開始,有鑒于 康熙 時期皇太子兩立兩廢、諸王爭儲的教訓,正式宣布了不再預立太子的決定。改為親書密封,藏于乾清官“正大光明”匾額后,另書密旨一道,藏于內府,以務勘對。自此公開冊立遂改為密建之制。不過, 乾隆 、 咸豐 兩朝,還是有立太子的記錄。
制度
中國的承襲制度是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繼承制是中國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實行的一種繼承制度,是維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即皇后(正妻),皇后所生長子即為嫡長子。嫡長子享有繼承優先權。該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具體規定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所以皇帝的嫡長子一般就是太子。
1.“立嫡以長不以賢”: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必須是皇帝的嫡長子,因此無論他是否賢能、聰慧,都依年齡長幼而以此類推。
2.“立子以貴不以長”: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必須是皇后(正妻)所生的長子。如:年長的皇子之母為妾(妃嬪),年幼的皇子之母為妻(皇后),只要妻(皇后)的子嗣在,就不能立妾(妃嬪)的子嗣為太子;若妻(皇后)沒有子嗣,就只能立“地位最顯貴的妾”的子嗣為太子,不管其年齡如何。
自漢朝初期,為區分帝王與各個分封郡里諸侯王對其子嗣的稱呼,“太子”之稱只能由帝王之子使用,不再混用“世子”一詞,其余諸侯長子均稱“世子”。
皇太子的地位僅次于皇帝本人,并且擁有自己的類似于朝廷的東宮。東宮的官員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東宮還擁有一支類似于皇帝禁衛軍。
區別
太子與皇太子
商周時期天子及諸侯的法定繼承人,稱太子或世子。兩漢,皇帝與諸侯王的繼承人皆稱“太子”,但惟皇儲稱“皇太子”。漢以后,諸侯王的繼承人改稱“世子”,“太子”成為了皇位繼承人獨有的稱呼。封建社會的太子,其地位僅次于皇帝,擁有監國的權利,并擁有類似于朝廷的東宮官。
而像“ 哪吒三太子 ”這樣的太子稱謂,只是古代民間對帝王之子的一種泛稱,不是真正的太子。類似明清時期皇帝的子嗣叫王爺一樣,事實上不是皇帝所有的子嗣都被封王,但還是叫他們為王爺。
列表
漢
漢高帝時太子,后登基為帝 |
||||
漢文帝 時太子,后登基為帝 |
漢景帝 |
|||
劉啟 |
漢景帝時太子,后被廢 |
|||
劉徹 |
劉啟 |
漢景帝時太子,后登基為帝 |
漢武帝 |
|
衛子夫 |
漢武帝時太子,因 巫蠱之禍 自殺 |
|||
劉徹 |
漢武帝時太子,后登基為帝 |
|||
漢宣帝時太子 |
||||
劉奭 |
漢元帝時太子 |
|||
丁姬 |
漢成帝時太子 |
|||
- |
漢平帝 時太子 |
新朝太子 |
統義陽王 |
漢光武帝劉秀首任皇太子 劉疆 (被廢)
漢光武帝劉秀次任皇太子 劉莊
漢章帝劉炟次任皇太子劉肇
漢順帝劉保皇太子 劉炳
蜀漢后主 劉禪皇太子劉璿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皇太子曹叡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首任皇太子孫登(追封宣太子)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次任皇太子孫和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末任皇太子孫亮
吳景帝孫休皇太子孫𩅦<雨字頭,下面繁體單>(音“wān”),字莔(音“xí”)
吳末帝孫皓皇太子孫瑾
隋文帝楊堅首任皇太子 楊勇 (被廢)
隋文帝楊堅次任皇太子 楊廣
唐朝
唐高祖李淵首任皇太子 李建成 (被廢)
唐高祖李淵次任皇太子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首任皇太子 李承乾 (被廢)
唐太宗李世民次任皇太子 李治
唐高宗李治第三任皇太子 李賢 (被廢)
唐高宗李治第四任皇太子 李顯
武則天 皇太子李顯
唐睿宗李旦皇太子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首任皇太子 李瑛 (被廢)
唐玄宗李隆基次任皇太子 李亨
唐肅宗李亨皇太子 李豫
唐代宗李豫皇太子 李適
唐順宗 李誦皇太子李純
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皇太子朱標
明太宗朱棣皇太子 朱高熾
明宣宗 朱瞻基皇太子朱祁鎮
明英宗朱祁鎮皇太子朱見深
明代宗朱祁鈺皇太子朱見濟
明憲宗朱見深皇太子朱祐極(早夭)
明憲宗朱見深皇太子朱祐樘
明孝宗朱祐樘皇太子朱厚照
明世宗朱厚熜皇太子朱載基(早夭追封哀沖太子)
明世宗朱厚熜皇太子朱載壡(早逝)
明穆宗朱載坖皇太子朱翊釴(早夭追封憲懷太子)
明穆宗朱載坖皇太子朱翊鈞
明神宗朱翊鈞皇太子朱常洛
明神宗朱翊鈞皇太子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皇太子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皇太子朱慈燃(早夭追封懷沖太子)
明熹宗朱由校皇太子朱慈焴(早夭追封悼懷太子)
明熹宗朱由校皇太子朱慈燃(夭折于王恭廠大爆炸追封為獻懷太子)
明思宗朱由檢皇太子朱慈烺(李自成破京后封其宋王,后于亂軍中失蹤。 弘光帝 追謚為獻愍太子, 魯王 朱以海 追謚為悼皇帝。)
清圣祖 愛新覺羅·玄燁 皇太子 愛新覺羅·胤礽 ( 允礽 )(剛滿周歲時即被確立為皇太子,兩立兩廢)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皇太子 愛新覺羅·弘歷 (密立, 雍正十三年 胤禛逝后公開)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皇首任太子 愛新覺羅·永璉 (追立皇太子,謚端慧)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次任皇太子愛新覺羅·顒琰(乾隆六十年 弘歷 當眾開啟了密封二十二年的鐍匣宣布立 永琰 為皇太子,改名颙琰第二年即位 改元 嘉慶)
清仁宗 愛新覺羅·顒琰皇太子 愛新覺羅·旻寧 (密立,嘉慶二十五年永(顒)琰逝后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