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中國姓氏之一,共有五大源流,漢代、宋代已有冒姓名人流傳于世,此姓氏極為少見,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六百位。
基本介紹
冒[冒、冃,讀音作mào(ㄇㄠˋ),亦可讀作wèi(ㄨㄟˋ)]
冒姓是一個多源流,多民族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六百位,多以 滎陽 、 碭山 、海陵為郡望。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風姓,出自上古 伏羲氏 之子 湯氏 后裔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伏羲氏駕崩后,葬于山陽高平(山東金鄉縣),其墓曰:“ 太昊陵 ”,每至農歷2月2日“龍抬頭”之日,中華民族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祖大典,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民族領袖。伏羲氏有十子,均以 太陽鳥 為圖騰,史稱“十日族”。在史籍《 山海經·大荒南經 》中記載:“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 羲和 ,方日浴于 甘淵 ,羲和者, 帝俊 之妻,生十日”。因伏羲氏為 湯古氏 之子,所以在 風姓 中要保留族徽,為此風的 古體字 為“颺”。因十日為伏羲氏之子,十日必是 湯谷 的主人。在史籍《海外東經》中考證道:“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十日拆裝組合為“早”,早臨水而居曰“湯”,所以十日族以湯為姓氏。
在民族分衍的過程中, 湯姓 的后裔子孫在 西周 初期有被 周公 姬旦封居于冒邑者(今安徽宿州 碭 山),后即以居邑名稱為姓氏,稱冒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該支風姓冒氏讀音作mào(ㄇㄠˋ),尊奉伏羲氏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 子姓 ,出自 商王朝 時期諸侯冃國,屬于以國名為氏。該支冒氏是一個十分古老的氏族。根據殷墟卜辭的記載,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王朝時期,就有一個叫“冃”的方國存在。冃國人以方國名稱為氏,稱冃氏,古“冃”字就是“冒”字,因而冃氏即冒氏。冃國(冒國)一直到西周時期還存在,為 伯爵 諸侯國,其君主稱為冒伯。西周時期著名的青銅器“冒伯敦”就是冒國的彝器。該支冒氏一族雖然在歷史上少有記載,但傳世至今的 漢朝 私印中就有一個叫“冒侗”的人,被記載在清朝金石大家汪靜山所撰著的《 金石大字典 》中。
到了北宋治平中期(公元1064~1067年),江蘇如皋地區就有一位叫“ 冒敬臣 ”的人,在朝廷中擔任大理寺丞的要職。由于唐朝中葉以后北方 藩鎮割據 ,加之唐末 黃巢 起兵,北方山西、山東、河北一帶士民紛紛南遷, 如皋 的冒氏一族很可能即是唐末移民的后裔。在史籍《 姓氏尋源 》中記載:“如皋冒氏,自宋至今為茂族。”說明了唐末五代至 宋朝 時期,如皋冒氏已是望族。該支子姓冒氏讀音作mào(ㄇㄠˋ),尊奉冒伯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 羋姓 ,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君主蚡( 棼 )冒,屬于以先祖名字省文簡化為氏。據史籍《 韓非子·和氏 》、《外儲說左上》等的記載,在 楚武王 之前有 楚厲王 ,被楚武王追稱為“楚蚡冒”。又據史籍《戰國策·楚一》記載:“ 棼冒勃蘇 ”,楚有棼冒氏(棼冒即蚡冒),后簡改為冒氏。按史書記載:楚蚡冒,原名 熊眴 ,熊霄敖長子,在位始啟 濮 ,“開濮地而有之”,向濮人之地拓土,征服陘隰。若敖氏娶妻于云,生斗伯比, 楚國 始有斗氏。周桓王姬林十九年(楚厲王十七年, 公元前701年 ),楚蚡冒被其弟 熊通 殺死(一說熊通殺蚡冒之子)。
再據《姓氏考略》記載:“春秋楚,如皋冒氏,自宋以來,世為茂族。望出滎陽。”。又據史籍《 國語·鄭語 》記載:周平王 姬宜臼 時“秦、晉、齊、楚代興”,“楚蚡冒于是乎始啟濮”,可見在蚡冒執政時楚國曾向百濮之地拓土,有較大發展,韋昭注稱蚡冒為“楚季紃之孫、 若敖 之子熊率”,世次及名字均與此不同。只有該支 羋 姓冒氏的姓氏讀音作wèi(ㄨㄟˋ),尊奉楚蚡冒為得姓始祖。
源流四
源于 蒙古族 ,出自元末明初江蘇泰州蒙古脫脫部貴族德新,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該支冒氏自述是受姓于元末明初。當時居于 泰州 的蒙古貴族德新,篾兒吉特氏,為避兵亂,將其子改 漢姓 為冒氏。篾兒吉特·德新的長子叫 冒致中 ,被 張士誠 劫持到 蘇州 ,封妥督丞相,冒致中拒而不受,從孟瀆渡江逃至如皋東陳河西“家焉”,是為如皋河西派冒氏始祖。其次子叫冒啟之,仍居泰州,是為泰州冒氏始祖;第三子 冒檜 從泰州遷到天長,后經常熟至如皋東部的陳河東“家焉”,是為如皋河東派冒氏始祖。從此,在江蘇如皋、泰州形成冒氏三位始祖、三大支派。在家譜文獻《冒氏宗譜》中規定,自始祖以下按世計,至今有三十多世子孫了。
篾兒吉特·德新是蒙古族冒氏的始祖,但他在冒氏家廟只能接受兼祭,卻上不了冒氏宗譜,因此在該支《冒氏宗譜》的世系圖表中,沒有篾兒吉特·德新的名字。該支冒氏讀音作mào(ㄇㄠˋ),尊奉。
源流五
源于 姬姓 ,出自遠古時期黃帝屬下臣子于則,屬于以歷史事件改姓為氏。于則,傳說是遠古黃帝時期的臣子,他發明了用麻編織的鞋子“履”,從此結束了古人光著腳的歷史,因其功勛巨大,被封在于邑(今河南內鄉),稱于則,其后裔子孫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 于氏 ,世代相傳至今。于氏族人通常皆尊奉于則為得姓始祖。于氏一族傳至 明朝 中期,有一著名的宰相 于謙 ,字廷益,錢塘人(今浙江杭州),明 永樂 十九年(公元1421年)進士。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任御史,明宣德五年(公元1431年)升兵部右侍郎,巡撫山西、河南,整頓軍備。
明英宗朱祁鎮 正統十三年 (公元1448年),于謙升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公元1449年)秋季,明英宗在大太監 王振 裹脅下盲目出兵,卻在與蒙古瓦剌部也先軍的決戰中,明軍主力在 土木堡之戰 中潰敗,明英宗被俘,蒙古瓦剌軍乘勝進攻京師(今北京)。主力軍覆沒、皇帝被俘,引起整個 大明王朝 的混亂和恐懼,大臣們紛紛提出退守次都(今江蘇南京)。在此緊要關頭,于謙反對遷都,力主抗戰,果斷地拱推明英宗的弟弟明郕王 朱祁鈺 為帝,即明景帝,穩定了朝堂。 明景帝 即位之后,晉升于謙為 兵部尚書 ,率勤王之軍擊敗了瓦剌軍,取得了 京師保衛戰 的勝利。戰后,他首創團營軍制,加強邊戍,委任名將鎮守。他主張以戰求和,多次擊敗瓦剌軍的進攻,迫使其首領也先釋放明英宗回朝。
明 景泰 八年(公元1457年)農歷1月中旬,明英宗乘明景帝病重,發動了“奪門之變”重登帝位,他們懷挾私心,誣陷于謙謀反。在農歷1月22日卯時,于謙在京師被殺害。詔書被天下人傳誦,歷史終于還忠臣以公道。于謙留下了驚世千古的名詩“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痛感于一代“救時宰相”于謙被害的日子,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被害時刻“卯時”改姓為 卯氏 、或依“卯”字之古義稱冒氏,以牢記“自古忠臣無好死”之警,相警累世再不為官,世代相傳至今,姓氏讀音作mǎo(ㄇㄠˇ)。該支卯氏、冒氏族人尊奉于則、于謙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
伏羲氏、楚蚡冒(熊眴)、篾兒吉特·德新?冒致中、冒啟之、冒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