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

人物 | 歷史人物 | 君王 | 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文王姬昌(約前1152年―約前1056年), 姬姓 ,名昌, 岐周 (今陜西岐山縣)人。 周朝 奠基者, 周太王 之孫, 季歷 之子, 周武王 之父。又稱周侯、西伯、姬伯,周原甲骨文作周方伯。

原為商朝的諸侯,封西伯。能敬老慈少,禮賢下士。 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 大夫等人皆先后投奔。商紂暴虐,他知而嘆惜,被囚于 羑里 (今河南湯陰北)。經閎夭等人賂紂得釋,獻洛西之地,請紂廢炮烙之刑。歸周后,平定虞、芮兩國爭訟,得諸侯擁護,于是伐 犬戎密須 (今甘肅靈臺西),滅 崇國 (今陜西戶縣東),建立豐邑(今陜西長安 灃 河西),并遷都于此,進而伐 邘國 ,滅黎國,諸侯歸者日眾,《論語·泰伯》稱其“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即位的第四十四年,文王受命、稱王、 改元

周文王五十年,駕崩,享壽九十七歲,葬于 畢原西周王陵 位于今陜西岐山縣鳳凰山南 麓 )。

天授元年(690年), 武則天 稱帝,自稱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

人物生平

父死繼位

姬昌之父季歷勵精圖治,對 周國 周邊的 戎狄 部落發動了一系列戰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周國勢力的不斷擴張,引起了商王的猜忌。商王文丁為了遏制 周族 勢力,以封賞為名,將季歷召喚到 殷都 ,名義上封為“方伯”,號稱“周西伯”,為西方諸侯之長,實則軟禁了一段時間后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周人葬季歷于楚山。

季歷死后,姬昌繼位,是為西伯昌。

勤政愛才

文王求賢 《唐語林·卷二·文學》載:“姬昌好德, 呂望 潛華。城闕雖近,風云尚賒。漁舟倚石,釣浦橫沙。路幽山僻,溪深岸斜。豹韜攘惡,龍 鈐 辟邪。雖逢相識,猶待安車。君王握手,何期晚耶?”

姬昌勤于政事,廣羅人才,許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從商紂王朝來投奔的賢士,他都以禮相待,予以任用。如伯夷、叔齊、太顛、閎夭、散宜生、 鬻熊 、辛甲等人,都先后歸附在姬昌部下稱臣。姬昌拜 呂尚 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發布“ 有亡荒閱 ”的律令,規定奴隸逃亡就搜 逋 ,誰的奴隸歸誰,不準藏匿逃亡奴隸。于是諸侯叛紂而歸的姬昌。

史記·周本紀 》記載姬昌遵 后稷公劉 之業,效先祖 古公 、父親季歷之法,倡導“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的社會風氣,使周國的社會經濟得以發展。在治岐期間,姬昌對內奉行德治,提倡“懷保小民”,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劃分田地,讓農民助耕公田,納九分之一的稅。商人往來不收關稅,有人犯罪妻子不連坐等,實行封建制度初期的政治,即裕民政治,就是征收租稅有節制,讓農民有所積蓄,以刺激勞動興趣。

姬昌生活勤儉,穿普通人衣服,還到田間勞動,兢兢業業治理周國。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大。

善施仁德

商紂王 發明了名為炮烙的酷刑,也就是命犯人走在涂滿油的銅柱上,一滑倒就會跌落到火坑里,頓時皮焦肉爛,死于非命,但商紂的寵妃 妲己 看見此慘狀卻笑個不停,所以商紂就一直強逼犯人這樣做,以博得妲己一笑。姬昌很是氣憤,諸侯和人民無不痛恨咬牙切齒齒。姬昌向 紂王 表示愿意獻上周國洛河西岸的一塊土地,以此換取廢除炮烙之刑。紂王答應了西伯的要求,廢除了炮烙之刑,姬昌得到了天下百姓的愛戴。

牢獄之災

周文王 姬昌受封為三公,擁有 雍州 之域,勢力擴展到 江漢地區 (丹江漢水流域),諸侯歸附者有六州之眾。

周的國力增強壯大,引起 商王朝 的不安。商紂王的親信讒臣 崇侯虎 ,暗中向紂王進言說,西伯到處行善,樹立自己的威信,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紂王于是將姬昌拘于 羑 里。

周國大臣散宜生重價購得騶虞、雞斯之乘、驪戎文馬、有熊九駟及 有莘氏 美女給紂王。紂王大悅,“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夠了,何況寶物如此之多!”于是下令赦免姬昌出獄,賜給弓矢(shǐ)斧 鉞 (yuè),使姬昌得專征大權。

斷訟稱王

《史記·周本紀》記載,諸侯國 虞國 、芮國發生糾紛,鬧得不可開交,沒辦法想請姬昌仲裁。及到周地,看到周國人相互謙讓,長幼有禮,非常慚愧,說道:“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只取辱耳。”相互禮讓而去。諸侯聽聞了這件事情,凡是有矛盾糾紛都來找姬昌評判。

此時姬姬昌還是介諸侯,卻已成為天下諸侯們的道德楷模。西伯昌斷虞、芮之訟,也成為一個標志性事件,周人將這一年稱為西伯昌受命元年。“告邑”的命名無疑也有著秉承這一制高點的意義。諸侯紛擁戴載擁戴是西伯昌稱王,史稱周文王。

崇尚中道

清華簡 《保訓》篇是周文王給周武王的遺囑,篇中講述“順測陰陽之物,咸順不逆,舜即得中”,核心思想就是中道。

“以前舜出身于民間,親自參加勞動,舜就去求取‘中’,能夠自我省察,將事情做好。舜獲得了‘中’后,更加努力,毫不懈怠。舜的行為得到了堯的贊賞,堯就把自己的君位傳給了舜。”

從《保訓》簡里,可以進一步了解 商周 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了解周文王的對商策略、了解周人的治國理念,還可以了解儒家思想的淵源及其發展歷程。

病逝岐周

周文王五十年,崩,享壽九十七歲,葬于畢。太子 姬發 繼位,是為周武王。

主要成就

開疆拓土

周文王二年,周攻滅 邘 (今河南沁陽北),三年攻滅密(今甘肅靈臺),五年攻滅黎(即“耆”,今山西省長治縣境)等國,解除了周國北方和西方后顧之憂。 戡 黎、伐 邗 實際上是構成了對 商都 朝歌 的直接威脅。

遷都豐京

周文王六年,周滅崇(今西安市戶縣境內),建立豐邑(今西安市長安區灃河西岸),筑靈臺,將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東遷渭水平原,稱 豐京

接著周文王又向南擴展勢力到長江、 漢江 、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勢。《論語·泰伯》講的這句話,即說明岐周實際已控制了大半個天下,天下諸侯多歸服于周,而殷商已處于極端孤立的境地。

演化周易

《史記》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據說文王善演周易,現今的周易就有文王的整理之功,從中可以看出文王的一些政治理念。

相傳在上古時, 伏羲氏 創造先天易( 先天八卦 ), 神農氏 創造 連山 易(連山八卦), 軒轅氏 創造歸藏易( 歸藏 八卦)。后來,據說經過文王的悉心鉆研,將其規范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 爻 ,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復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再經過后世 周公 和孔子等人推論解讀,才形成形成流傳《至今易》一書。經過歷代文人學者與統治階層的傳承,文王《周易》成為中國的圣經、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都與之有著密切的聯系。

后世影響

在政治上,周文王所奠定的西周政體是為中國幾千年封建專制集權之先聲;而《周易》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則有著深刻影響與巨大改變,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改變了古代的文化發展軌跡,影響了今天的文化基質……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歷來就有所謂 伏羲 畫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之說。《史記》也認為《周易》的作者就是周文王。當然,也有人因為《周易》六十四卦的爻辭中記有周文王之后的史事而提出質疑,認為 卦爻 為周文王推演,而辭文出自周公或他人之手。其實,像《周易》這樣的經典之作,其成書難以一蹴而就,肯定得有一個從雛形到充實、完善的漫長歷程,必須經過多人乃至數代人的構思、采輯、撰寫、訂正、增補與潤色才有可能形成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周易》文本。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肯定作者就是周文王一人,但至少可以推斷,周文王在《周易》成書的過程中起過至關重要的作用。

周文王的臨終遺言《保訓》,“中”的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保訓》里所含的“中”的觀念,或稱中道,是《保訓》全篇的中心,它與 儒家 后來所說的“中庸之道”有著內在的聯系。“中”是上古時期各氏族部落共有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觀念,這種信仰和觀念來自于原始初民共有的 太陽崇拜 。《保訓》蘊含的思想關涉到中國傳統文化的“中道”和“陰陽和諧”觀念,這些觀念都是長期影響中國主流文化的核心元素。

《禮記·文王官人篇》提出了“六征觀人法”――這是一套記載最完備、最系統、最成熟的鑒別人才的方法,既是“ 觀人術 ”、相人術,又是“官人術”、用人術。周文王教導太師用來考察人品之高下、評定才能之優劣的“六征觀人法”,對于后世識別人才、考察人才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后世的周公、孔子、 莊子呂不韋曾國藩劉劭 、諸葛亮等識人、相人大家,無不深受文王“六征觀人法”的影響。孔子非常推崇周王朝的開拓者文王、 武王 ,判斷是非曲直往往以文武之道為標準。他曾說過“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孔子評判人、鑒別人的觀點,集中反映在《論語》、《 孔子家語 》中。

個人作品

作品名稱

出版時間

出版社

傳統文化經典書法與解釋:周易

2009年

華夏出版社

家族成員

父親

周王季 ,也稱季歷

母親

太任 ,周國附近摯 任氏 部落首領的次女

妻子

太姒

兒子

伯邑考 ,母太姒,早卒

周武王姬發,母太姒

管叔鮮,母太姒

周公旦 ,母太姒

蔡叔度 ,母太姒

曹叔振鐸,母太姒

郕叔武,母太姒

霍叔處,母太姒

衛康叔,母太姒

冉季載 ,母太姒

郜叔 ,母不詳

雍叔,一作雍伯,母不詳

毛叔鄭 ,母不詳

滕錯叔 ,母不詳

畢公高 ,母不詳

原叔,母不詳

酆叔,母不詳

郇叔,母不詳

賴叔穎 ,母不詳

后世紀念

周文王陵 位于咸陽城北6公里處渭城區周陵鎮周陵中學內。周文王陵底部周長310米,高11.8米,墓前有清代 畢沅 所立的碑石。陵丘保存基本完好,獻殿、木牌樓經過修葺和彩繪。

周陵 是傳說中的周文王、周武王陵,現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官方將其作為 周代 陵墓,但學術界則認為是秦代陵墓。唐宋以來,歷代政府均有在周陵祭祀周公的習俗,清 乾隆年間 陜西巡撫畢 沅 手書“周文王陵”石碑;民國期間,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前來 謁 拜周陵,設祭植樹, 西京籌備委員會 在此栽植了大量 柏樹 ,周陵似乎已成定論,名副其實。但考古界、歷史界卻認為,按 西周墓葬 制度,王族墓穴十分集中,不封不樹,沒有任何地面標志,歷史上從未被人盜掘。但是,咸陽原的陵冢“皆大作丘垅,多其 瘞芰 ,咸盡發掘暴露,甚足悲也”,因而分析周陵應在 周原遺址 或西安市長安區、 鄠邑區 一帶。

人物評價

周文王,周朝奠基者。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在位期間,克明德慎罰,禮賢下士,拜 姜尚 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建都豐京,為武王滅商奠基;創周禮,被后世儒家所推崇。

尚書·康誥 》: 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 鰥 寡,庸庸,祇祇,威威,顯民。用肇造我區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惟時 怙 冒,聞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 殪 戎殷,誕受厥命。

孔子: 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

孟子 由湯至于文王,五百有余歲,若 伊尹萊朱 ,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

韓獻子: 文王帥殷之叛國以事紂,唯知時也。

季札 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 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

《淮南子·修務訓》: 文王四乳,是謂大仁,天下所歸,百姓所親……

曹操 若天命在吾,吾當為周文王矣。

彭羕 西伯九十,寧有衰志。

唐太宗 “文王率殷之叛國以事紂,是助紂為虐。使紂得志天下,流毒百姓,文王為也,何不仁之甚乎?孰若直辭正諫以匡其志?” 虞世南 答:“夫機者動之征也,非圣人弗能見也。于時歷數雖改,殷眾尚強,紂剛猛暴虐,飾非拒諫,豈文王所能動乎?及文王既歿,武王為主,周公佐之, 太公 為將,猶且還師 孟津 ,曰紂未可伐。故圣人見機而作,動必 萬全 ,不疑滯于物以失機也。于時紂惡未稔,三人尚存,文王屈道事之,蓋時宜也,龍蛇之 蟄 四是其義乎!故《左傳》曰:‘文王率殷之叛國以事紂,圣人知時也。’”

《舊唐書·太宗本紀下》: 昌、發啟國,一門三圣。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五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欒布彭越 ,義也;周文王掩骼,仁也。

《新唐書》: 欒布哭彭越,義也;周文王掩骼,仁也。

蘇轍 《歷代論》: 文王用人,其廣如此,而堅何尤焉!

張居正 《帝鑒圖說》: 天下聞之,曰:“西伯之澤,及于枯骨,況于人乎?”

藝術形象

年份

電視劇/電影

飾演者

1939年

《妲己》

黃楚山

1964年

《妲己》

井淼

1981年

封神榜

陳有后

1986年

《封神榜》

林照雄

1990年

《封神榜》

魏啟明

1999年

蓮花童子哪吒

周景春

2000年

《封神榜》

簡遠信

2001年

《封神榜》

羅樂林

2006年

封神榜之鳳鳴岐山

田景山

2014年

封神英雄榜

簡遠信

2015年

封神英雄

簡遠信

2016年

封神傳奇

祖峰

2019年

封神演義

高雄

2019年

《龍族的后裔》

陸忠

2020年

《朝歌》

鄭國霖

引用来源

中文名
姬昌
別名
周文王
性別
出生地
岐周(今陜西岐山)
出生日期
約 公元前1152年
去世日期
約 公元前1056年
民族
華夏族
所處時代
商末周初
陵墓
周文王陵
主要成就
推演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