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位于中國大陸的南方,是太平洋西部海域,中國三大邊緣海之一,該海域自然海域面積約350萬平方公里,為中國近海中面積最大、水最深的海區,平均水深1212米,最大深度5559米。
南海南北縱跨約2000公里,東西橫越約1000公里,北起廣東省南澳島與 臺灣島 南端鵝鑾鼻一線,南至 加里曼丹島 、 蘇門答臘島 ,西依中國大陸、中南半島、馬來半島,東抵 菲律賓 ,通過海峽或水道東與 太平洋 相連,西與 印度洋 相通,是一個東北-西南走向的半 封閉海 。
中國漢代、 南北朝 時稱為漲海、沸海。清代逐漸改稱南海。 南海諸島 包括 東沙群島 、 西沙群島 、 中沙群島 和 南沙群島 。南海中國大陸海岸線長5800多公里,沿海地區包括廣東、廣西和海南、臺灣。南海北部沿岸海域是傳統經濟魚類的重要產卵場和索餌場。
南海有豐富的海洋油氣礦產資源、濱海和海島旅游資源、 海洋能資源 、港口航運資源、熱帶亞熱帶生物資源,是中國最重要的海島和珊瑚礁、紅樹林、 海草床 等熱帶生態系統分布區。20世紀70年代始,越南、菲律賓、 馬來西亞 等國相繼出兵侵占了 南沙 部分 島礁 ,引發 南海爭端 。
人文歷史
名稱演變
名稱 |
著作 |
朱崖海渚 |
春秋戰國《 山海經 》之《海內南經》 |
漲海 |
東漢 楊孚 《 異物志 》 、 三國 康泰《 扶南傳 》 、三國吳謝承《后漢書》 、三國吳 萬震 《南州異物志》 、清 屈大均 《 廣東新語 》 、晉 郭璞 《爾雅》 、《蘇萊曼游記》 |
南海 |
《梁書》卷54《海南諸國列傳》 、《山海經》 |
朱崖海 |
|
長沙海、石塘海 |
|
大洲洋、瓊洋 |
《崖州志》、《 瓊州府志 》 |
瓊海 |
|
大明海 |
楊炳南筆錄《海錄》附圖 |
名稱及現地名 |
著作 |
漲海崎頭(南海珊瑚島礁) |
東漢楊孚著《 南裔異物志 》 |
崎頭(南海諸島) |
三國萬震著《南州異物志》 |
珊瑚洲(南海諸島) |
三國康泰《扶南傳》 、晉代裴淵《廣州記》 |
石塘、萬里石塘(南沙群島) |
《 宋會要輯稿 》 |
萬里石塘(南海諸島) |
|
長沙(西沙)、石塘(南沙) |
南宋 周去非 《嶺外代答》 |
千里長沙 (西沙群島)、萬里石塘(南沙群島) |
|
石星石塘 (中沙群島)、石塘(西沙群島)、萬生(里)石塘嶼(南沙群島)、九乳螺石(西沙群島,永樂群島一帶) |
|
宋 吳自牧 《夢粱錄》 |
|
千里長沙(千里長沙) |
元代 |
萬里石塘(南海諸島)、 千里石塘 (西沙群島一帶島礁)、萬里長堤(南沙群島) |
|
萬里長堤(南沙群島)、鬼哭灘(鬼喊線) |
明代顧玠《海槎余錄》 |
石星石塘(中沙群島)、石塘(西沙群島)、 萬生石塘嶼 (南沙群島) |
|
南海諸島(西沙群島) |
清初徐葆芬《中山傳信錄·皇朝通》 |
長沙海(西沙)、石塘海(南沙) |
清代的《廣東通志》《瓊州府志》《萬州志》 |
氣(東沙)、、長沙(西沙)、石塘(南沙) |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東洋南洋海道圖》 |
南澳氣(東沙群島)、氣沙頭(東沙)、長沙(中沙)、七洲洋(西沙)、石塘(南沙) |
清代陳倫炯《海國聞見錄》附圖《四海總圖》 |
落漈(東沙群島)、東沙(中沙群島)、西沙(西沙群島)、石塘(南沙群島) |
1842年清鄭光祖《醒世一斑錄》中的《中國外夷總圖》 |
沙坦(中沙暗沙群)、紅毛淺(中沙群島) |
清代謝清高《海錄》 |
萬里長沙(東沙、中沙和西沙群島)、千里石塘(南沙群島) |
1887年徐雅蓀《洋防說略》 |
1935年“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 |
|
南海諸島(四大群島總稱)、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 |
1947年12月1日 |
管轄治理
秦末全國戰亂,南海郡尉 趙佗 乘亂兼并3郡建南越(粵)國, 海南島 與南海諸島歸 南越國 管轄。
在 西漢 時期,中國人開始在南海航行,并發現一群珊瑚島礁,并設置了 珠崖 、儋耳二郡。東漢 建武 十八年( 公元42年 ),伏波將軍馬援南征時曾至“千里長沙”,即西沙群島。1973年出土于長沙馬王堆漢墓的文物資料,南海海域第一次出現在漢代中國地形圖上 。
三國時期,萬震所著的《南洲異物志》和康泰所著 的《扶南傳》,有關于南沙群島地貌特征的記述。
東晉
法顯
留下了關于南洋的旅行記。
隋代,派 常駿 等經南海諸島海域達到 赤土國 。唐代以后,中國人越來越多地到達這一帶海域從事捕撈活動,中國歷代政府也隨之對南沙群島進行管轄。唐 貞元五年 (789年),把南海諸島的“千里長沙”、“萬里石塘”列入中國版圖,將南海諸島劃歸廣南西路行政管轄 。慶歷年間(1041年~1048年), 曾公亮 著《武經總要》將西沙群島歸屬宋代海疆。南宋 景炎二年 (1277年)十二月丙子,南宋皇帝端宗曾駐驛西沙群島。
宋代承襲唐代行政建置,西沙、 中沙 、南沙3群島屬瓊州府轄區。
元代疆域包括了南沙群島,其中《 元史 》記載了 元朝 海軍巡轄了南沙群島。 郭守敬 在南海諸島上“測得南海北極出地一十五度”,同時還實測了南海晝長的時刻。
明時,
鄭和
等率領數十萬人馬,分乘幾十艘巨艦,橫越南海航 線,遠達西亞和東非。明政府通過海軍巡邏確立了對南海諸島及其海域的主權和管轄。成化、弘治年間(約1488年),南海諸島的西沙和南沙群島是
萬州
的管轄范圍。
清代,中國政府將南沙群島標繪在權威性地圖上,開始明確把南海諸島劃分為四大群島,對南沙群島行使行政管轄。西沙群島海域由廣東省海軍負責巡邏。
1901年夏,日本商人 西澤吉次 遇風漂到東沙群島中最大島嶼-東沙島,發現東沙島上存在豐富的 磷礦 資源。次年,西澤吉次竄入東沙島,竊取 磷肥 回臺灣出售,引起清政府的注意,清政府派官員到東沙島巡查,并豎紀念碑作為主權標志。
1909年,廣東水師提督 李準 一行前往西沙群島巡視,在永興島升起中國國旗,鳴禮炮21響。 宣統 二年頒布試辦東沙島章程。
1911年,廣東省政府宣布把西沙群島劃歸海南島崖縣管轄。
1920年,中國政府將西沙群島劃歸瓊州管轄。
1928年,廣東政治分會將西沙群島撥歸中山大學管理。
1930年,法國炮艦麥里休士號到南沙群島的
南威島
進行“測量”,并 秘密插上法國國旗。
1933年4月,法國炮艦阿美羅德號和測量艦阿斯德羅拉勃號在西貢海洋研究所所長薛弗氏率領下,遍歷南沙群島,詳加“考察”,以示“占領”。7月,法國非法占領南沙群島中的9個小島 。12月21日,交趾支那總督克勞泰默簽署一項法令,把南沙群島小島合并到安南巴地省。
1935年,民國政府成立了“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公布南沙群島96個地名的中英文對照表。4月,該委員會出版了《中國南海島嶼圖》,確定了中國南海最南的疆域線至北緯4°,把 曾母暗沙 標在疆域線之內。該圖1936年被收入 白眉初 主編的地圖集-《中華建設新圖》,另名為《海疆南展后之中國全圖》,圖中在南海疆域內標有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和團沙群島,其周圍用 國界線 標明,以示南海諸島同屬中國版圖,為南海U形斷續線的雛形。5月,廣東省開始在東沙島批商承辦設處管理。
1939年,日本將西沙、南沙群島一并占去改為“新南群島”隸屬 日占臺灣高雄州高雄市。日本在各島趕筑岸防陣地,興建油庫,整理水上飛機泊地,特別是在東沙島上修建
飛機跑道
。戰后,根據《開羅宣言》和《
波茨坦公告
》確定的原則,中國政府正式恢復對南海諸島行使主權。
1946年10月,中國海軍在上海成立“前進艦隊”,前往西沙群島、南沙群島接管主權。接收人員分乘太平、永興、中建、中業四艦前往,其中太平、永興兩艦赴南沙,中建、中業兩艦赴西沙。在此次接收行動中,民國政府在 太平島 設立了南沙群島管理處,隸屬于廣東省政府管轄。10月5日,法國軍艦切弗魯德號侵占南沙群島的南威島和太平島,并在太平島豎立石碑。對中國政府決定收復西沙、南沙群島,法國立即提出抗議,并派軍艦東京號到西沙群島。當該艦航至永興島,發現島上已有中國軍隊駐守時,則改航至 珊瑚島 ,在島上設立行政中心。
1947年,民國內政部方域司印制了《南海諸島位置圖》。該圖在南海海域中標有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并在其四周畫有U形斷續線,線的最南端標在北緯4°左右。
1948年2月,這幅圖被收入由內政部方域司 傅角今 主編、王錫光等人編繪的《中華民國行政區域圖》中,由 商務印書館 公開對外發行,這是中國南海地圖上正式標出U形斷續線。
1951年8月15日,中國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在《關于美、英對日和約草案及舊金山會議的聲明》中指出:“西沙群島和南威島正如整個南沙群島及中沙群島、東沙群島一樣,向為中國領土。”9月8日,美日等國在舊金山簽署了《對日和平條約》。
新中國出版的中國地圖,對南海海域基本沿襲1948年出版的《中華民國行政區域圖》及附圖,但具體標繪稍有變化。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圖》取消了 海南島同越南海岸間的2段斷續線,在臺灣和
琉球群島
間增加1段斷續線,形成南海9段(
九段線
),東海1段的斷續線。
1956年,國民黨 臺灣當局 派出艦艇抵南沙群島的 南子礁 、 北子礁 、 中業島 、 南鑰島 等重豎主權石碑。
1957年7月,中國從各省抽調氣象工作人員,建立西沙群島氣象站,后改稱為西沙海洋水文氣象服務臺。
1959年3月24日,中國廣東省海南行政區公署在西沙群島的永興島設立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
1981年10月22日,國務院批準設立廣東省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相當于縣級),作為廣東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由海南行政區直接領導。
1983年4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授權中國地名委員會公布《中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共287個。此次命名,除對島、沙洲、礁、 暗沙 、灘和石命名外,首次為“水道”(漁民稱為“門”)正式命名。
1984年5月31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 議國務院議案,決定設立海南行政區,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接受其管轄,海南行政區歸廣東省人民政府領導。
1988年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關于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南海諸島是海南省轄區的一部分。中國海軍進駐南沙群島6個島礁。
1990年初,臺灣當局決定 南沙太平島 脫離“國防部”代管,正式劃歸高雄市管轄。
1996年,新中國頒布《領海基線聲明》,宣布了大陸領海的部分基線和西沙群島的 領海基線 ,其中西沙群島領海基線由28個基點環繞組成。
2012年6月21日,中國國務院批準設立海南省三沙市,管轄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
2020年4月19日,我國南海部分島礁和海底地理實體的標準名稱予以公布。中國地名委員會1983年4月受權公布的《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繼續有效。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南海位于北緯23°37′以南的低緯度地區,北抵北回歸線,南跨赤道進入 南半球 ,南北跨緯度26°47′ ,位于 印尼 的南蘇門達臘和加里曼丹之間,北邊至中國廣東、廣西、福建,香港和澳門,東北至臺灣島,東至 菲律賓群島 ,且包含 呂宋海峽 西半側,西南至越南與馬來半島,通過 巴士海峽 、 蘇祿海 和 馬六甲海峽 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匯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有 珠江 、 韓江 以及中南半島上的紅河、 湄公河 和 湄南河 等,南海周邊國家(地區)從北部順時針方向有中國臺灣地區、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尼、 新加坡 、泰國、 柬埔寨 、越南、中國(大陸地區)。
地形地貌
• 海底地貌
南海海盆是一個斷陷盆地,中部有一條東北-西南向斷裂帶,在地質史上向東、西兩邊擴展,形成了
深海盆地
。在海盆擴展過程中,殘留的陸塊碎片,成為海底高地或下陷為
海槽
,其間有斷裂發生,成為海底
火山噴發
堆積的熔巖高地,露海面形成
高尖石
式的海島。
南海盆地
形成一系列東北-西南向的隆起高地和深 邃海槽相間排列的海底地貌。
海底自外圍至中心順次為大陸架、
大陸坡
、中央海盆,略呈同心圓式的三層環狀結構圖式,地形似菱形
。最外一環是大陸架,包括
島弧
向海盆陸緣以遠的島緣陸架,大陸架深度一般為0~150米;寬度不一,西北、西南兩部分較寬而緩,分別寬300~484公里(坡度2‰~1.2‰)和230公里左右(坡度3‰),為堆積型陸架,富含油氣資源;東部島緣陸架狹而陡,
呂宋島
以西之陸架寬僅5~10公里,坡度31.3‰,
巴拉望島
以西之陸架寬約46~57公里,坡度3.97‰,為侵蝕-堆積型陸架。由大陸架和
島架
往內一環是陡峭的大陸坡,大陸架到大陸坡轉折處的水深是150~180米,大陸坡水深在100~3500米上下,坡面高低起伏、崎嶇不平,垂直方向的坡長也有差別;面積在海盆的不同部位也不同,西北部和東南部的陸坡面積比高居它們之上的大陸架和島架面積要大,東部和北部的陸坡面積卻較小。南海海底中心一圈最深部分即中央深海盆地,是南海海盆的盆底,平均水深約4000米,最深處為4577米(
馬尼拉海溝
),底部平坦,與周圍陸坡成鮮明的反差。
南海海底地貌的特點是:北、西、南部是淺海大陸架,外緣是大陸坡,陸坡上有高原、海山、峽谷、海槽和海溝;東部是狹窄的島架,外緣臨海溝和海槽;中央是深水海盆,盆底為寬廣的平原,點綴著孤立的海山。按照地貌成因和形態,結合南海諸島的空間分布情況,可以將南海海底劃分為9個地貌區:北部堆積型陸架區、北部斷裂階坡區、西部堆積-侵蝕型陸架區、西部堆積-侵蝕型陸架區、西部斷裂階坡區、南部堆積型大陸架區、南部分割高原陸架區、東部侵蝕-堆積型島架區、中央 深海平原 區。
在南海南部的南沙群島海域中國傳統疆界線內或部分在中國傳統疆界線內,分布有 萬安 、曾母暗沙、文萊沙巴、 安渡灘 、鄭和、 禮樂灘 、西北巴拉望等16個盆地,總面積71萬平方千米,其中在中國傳統海疆范圍內總面積約52萬平方千米。
南海同相鄰的海區之間有許多通道,為海水交換和海上航行之所必經,其中較重要的有以下8處:
海峽 |
備注 |
臺灣海峽 |
|
巴士海峽 |
臺灣南部與 巴坦群島 之間,水深達2,600米,為南海東通太平洋最重要的水道。 |
巴林塘海峽 |
巴士海峽之南,亦為南海通太平洋水道之一。 |
民都洛海峽 |
菲律賓的 民都洛島 與巴拉望島之間,東通蘇祿海,水深達450米。 |
巴拉巴克海峽 |
巴拉望島之南,亦東通蘇祿海,惟水深僅100米。 |
卡里馬塔海峽 |
|
加斯帕海峽 |
勿里洞島與 邦加島 間,亦為南海通爪哇海通道之一,水深亦40米。 |
馬六甲海峽 |
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間,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地帶。 |
• 海岸地貌
南海海岸分為華南大陸、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和菲律賓群島六大區域,根據南海海岸帶地貌特征,將其海岸帶細分為51個岸段。
華南大陸岸段多山地丘陵,海岸曲折,平原分布比較零散,比較大的平原位于珠江三角洲和韓江三角洲,其次在 漠陽江 、 鑒江 、 南渡江 等小河口三角洲及小海灣灣頭發育了一些小平原。
中南半島海岸分布著 長山山脈 、 豆蔻山脈 、 比勞山脈 3條大型山脈,被 紅河三角洲 、 湄公河三角洲 、昭披耶河三角洲3大三角洲平原隔開,山脈、平原分布相對集中,山前還有一些小平原。
馬來半島多山,自北向南分布著普吉山山脈、鑾山山脈、賓坦山脈、吉保山脈和塔漢山脈,海岸帶以平原為主,分布小部分臺地。
蘇門答臘島地形西高東低,東岸為巨大的沖積平原,自北向南面積逐漸增大,按其平原面積大小將其東海岸分為三塊,北部岸段自蘇門答臘島西北角到司馬威,東北岸段自司馬威到丹戎巴來,中南岸段自丹戎巴來到勿里洞島以西。
加里曼丹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平原廣布,但覆蓋大片熱帶雨林,三角洲 河口泥沙 淤泥嚴重。
菲律賓群島海岸多山地丘陵,平原稀少,主要分布在呂宋島的 馬尼拉灣 、 林加延灣 和 卡加延河 。
島礁分布
南海海域中有超過200個無人居住的島嶼和巖礁。主要群島有
納土納群島
、
阿南巴斯群島
、南沙群島、中沙群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等,其中
屬于中國領土的有南沙群島、中沙群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
。
東沙群島位居中國廣東省陸豐市、海南島、臺灣島及菲律賓呂宋島的中間位置。在北緯20°33′至21°10′、東經115°54′至116°57′之間的海域中。東沙共有3個珊瑚環礁,即: 東沙環礁 、南衛灘環礁及北衛灘環礁。東沙的的直徑大約有30千米。
西沙群島為南海諸島中最西的一群;北起 北礁 ,南至 先驅灘 ,東起 西渡灘 ,西止 中建島 ,在北緯15°46′~17°08′,東經111°11′~112°54′之間;處于中國大陸、廣東省的東沙群島與海南省的海南島及中沙、南沙群島之間的中心環節。
西沙群島海域面積50多萬平方公里,共有40座島礁,其中露出 海面的29座,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是南海諸島中露出水面島洲最多的一群。可分為2大群組:位于東北面的是宣德群島;位于西南面的是永樂群島。
中沙群島位于南海中部海域,西沙群島東面偏南,距永興島200公里,是南海諸島中位置居中的一群。該群島北起神狐暗沙,東至 黃巖島 ,地理位置在北緯13°57′~19°33′,東經113°02′~118°45′之間,南北跨緯度5°36′,東西跨經度5°43′,海域面積60多萬平方公里,島礁散布范圍之廣僅次于南沙群島。由黃巖島和 中沙大環礁 上26座已命名的暗沙,及 一統暗沙 、 憲法暗沙 、神狐暗沙、中南暗沙等4座分散的暗沙組成。
南沙群島位于南海南部海域,北起 雄南礁 ,南至曾母暗沙,西為萬安灘,東為 海馬灘 ,是南海最南的一組群島,島嶼 灘礁 最多、散布范圍最廣的一組群島。地理坐標為北緯3°35′~11°55′,東經109°30′~117°50′;東西長約905公里,南北寬約887公里,海域面積為88.6萬平方公里。 南華水道 由東經112°35′~116°30′之間橫穿群島,通過北緯10°55′、9°55′及8°40′成為三點連線,把群島的北部和中部分開。有島嶼11座,沙洲6座;暗礁105座,暗沙34座,暗灘21座。
群島 |
礁體 |
礁體面積 |
礁湖面積 |
天然島嶼數量 |
天然島嶼面積 |
東沙群島 |
1 |
417平方千米 |
292平方千米 |
1 |
1.74平方千米 |
中沙群島 |
1 |
130平方千米 |
77平方千米 |
1 |
3平方千米 |
西沙群島 |
10 |
1836.4平方千米 |
1614.8平方千米 |
29 |
7.86平方千米 |
南沙群島 |
52 |
2903.1平方千米 |
2396.8平方千米 |
23 |
1.81平方千米 |
合計 |
64 |
5286.5平方千米 |
4380.6平方千米 |
54 |
11.41平方千米 |
氣候特征
概況
南海處在亞洲大陸南部的熱帶和亞熱帶區域,與其他海區比較,其特點是熱帶海洋性氣候顯著, 春秋 短,夏季長,冬無冰雪,四季溫和,空氣濕潤,雨量充沛。特別是中部和南部海區,終年高溫高濕,長夏無冬,季節變化很小。在西南中沙群島,年平均溫度在26℃左右。月平均最低溫度西沙為22.8℃(1月),南沙為25℃(1月)。 月平均最高溫度 出現的時間,西沙是5、6月,南沙是4、5月。氣溫年較差只有攝氏6~8度,而海上年較差更小。北部沿海和島嶼有較大季節變化,氣溫年較差在10℃以上,夏季溫度高,雨量多,冬季前期相對干而冷,后期常有低溫陰雨的 瀠 雨天氣。
南海季節劃分大致是10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旬為東北季風時期,這時冷空氣入侵頻繁,東北季風強而穩定,前期北部沿海干冷多晴天,后期常有低溫陰雨,霧日增多,能見度差。5月中旬至9月中旬為西南季風時期,多吹西南風,溫度高,濕度大,北部沿海多雷暴和暴雨,臺風影響頻繁。春季過渡時期發生在3月中旬到5月中旬,秋季過渡時期一般為9月中旬到10月中旬。這兩個時期風向多變。常把5月到10月稱為雨季,11月到次年4月稱為干季。
氣象要素
• 風
南海 氣壓日變化 有規律,一天中以地方時10時和22時氣壓最高,04時和16時的氣壓最低,日振幅為3~4 毫巴 。南海低空主要的氣流有冬季的東北季風氣流,夏季的西南季風氣流以及東北信風氣流。
南海東北季風氣流是由沿大陸蒙古 冷高壓 邊緣吹向海面的氣流逐漸轉向形成。從北向南逐漸推移。從增強到減弱中斷,一次循環過程需要10~15天。在東北季風時期每月有2~3次季風潮和中斷。
南海西南季風 氣流是圍繞 印度低壓 逆時針吹送的季風氣流。從四五月開始,在西南季風盛行的月份里有幾次強度不等、周期長短不同的變動過程,每次季風潮維持的時間不相同,大致為5~10天。
南海大風頻率以東北部海區冬季月份為最大,頻率一般都在20%以上,向南逐步減小,北緯5度以南和 暹羅灣 大風較少,全年頻率都在10%以下。大風最高頻率出現在12月,位于臺灣省西南方海區,頻率為66%,向南逐步減小,中部海區為33%,到赤道附近則不足6%。
海區 |
1月 |
7月 |
12月 |
年 |
平均 |
北部海區 |
Ⅰ |
10.0 |
6.2 |
9.8 |
7.9 |
Ⅰ |
9.8 |
5.7 |
10.5 |
7.3 |
|
中部海區 |
Ⅱ |
9.3 |
7.2 |
9.1 |
7.0 |
南部海區 |
Ⅲ |
9.0 |
6.1 |
8.4 |
6.2 |
Ⅲ |
6.9 |
5.0 |
5.9 |
4.8 |
|
北 |
7.6 |
4.1 |
7.8 |
6.6 |
|
南 |
6.1 |
6.8 |
6.6 |
5.9 |
|
暹羅灣 |
北 |
5.2 |
5.9 |
4.4 |
4.9 |
南 |
6.0 |
5.3 |
6.3 |
5.2 |
• 海霧、霾
南海海霧變化明顯,主要出現在12月至翌年4月,以3月為最盛。海霧主要出現在北部灣和北部海區的沿岸海區。1月和2月在北部灣有一相對多霧中心,頻率在5%以上,3月中心進一步擴大并增至13%,4月份多霧中心東移并且頻率大減,5月份以后,霧區北移,南海則極少出現。
海霧的持續時間不同海區各有不同,北部灣最長可持續5天, 廣州灣 以東最長達9天。南海的霾主要出現在冬、春季,以北部沿海和 暹 羅灣最多,月平均最多頻率在4%以下。
• 云、降水、雷暴和颮
東北季風時期,從10月至3月,平均總云量分布主要決定于地形和東北季風下天氣系統的活動。4~5月為春季過渡時期。
西南季風時期,以6~8月最為典型,南海北部等 云量 線的走向轉為南北向。9月為秋季過渡時期,北部海區和北部灣轉為冬季形勢。
南海海區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云狀以低云為主,北部海區全年大致可分為3個時期。1~4月主要是 層積云 和碎云,其次是 淡積云 和 層云 ,除碎云和層云云高在200~400米外,其余云高在600米以上,云層穩定有時伴有小雨或毛毛雨,且在穩定的云層中有時隱藏著 積雨云 或雷暴。
5~9月以 積狀云 為主,沿岸午后最盛,海上多見于夜間,積雨云云底高約1000~1500米,云頂較高可達12000~15000米,云層極不穩定,有雷電和顛簸出現。受臺風影響時,常產生碎云和 雨層云 。10~12月一般多天高云淡的好天氣。
南海海區降水充沛,根據沿岸和島嶼記錄,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3300毫米之間,年降水日數一般超過125天,雨季平均月降水日數約為20天,24小時降水強度可超過500毫米。東北季風時期,以南部海區和越南東部沿岸海區雨水最多,降水頻率約在10%以上;以菲律賓西部和暹羅灣背風海區雨水最少,降水頻率在5%以下。西南季風時期,以菲律賓西部海區、暹羅灣東北部海區雨水最多,頻率超過20%,越南東部沿岸海區降水頻率不到10%。沿岸降水量隨著暴露于兩種季風的程度有很大差異。越南中部沿岸的 廣治 和廣義以及馬來西亞沿岸的哥打巴魯降水季節隨東北季風而開始于9月,持續到次年1月。曼谷最大降水出現在東北季風向西南季風的過渡時期,月平均的降水量150毫米,東北季風時期則不足25毫米。新加坡整年各月降水量都在165毫米以上,東北季風時期稍高。
20°N以北和南海東部降水季節隨西南季風而出現。香港和海防最大降水出現在5~9月,香港年降水量2200毫米,海防年降水量1780毫米,其中75%以上出現在這幾個月。香港月平均降水量6月為397毫米,12月只有27毫米,海防亦類似。越南南方的 頭頓 ,降水季節為5~10月。
面對東北季風的站點,年平均降水量較大,廣義為2215毫米,哥打巴魯為3150毫米。面對西南季風的站點,年平均降水量較小,如頭頓為1295毫米,香港為2200毫米。
南海海區的雷暴有較大的季節變化和地區變化。一般夏季多于冬季,沿岸特別是暹羅灣和北部灣多于開闊海面。颮在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時期都可出現。1~4月主要出現在南部海區,加里曼丹西北岸經常為大中心。
• 溫度和濕度
南海大部分海區處于熱帶,加之海洋影響,全年高溫高濕。
海區北部為副熱帶地區,溫度有明顯季節變化,海區最北部,月平均氣溫最高在8月,為27.40℃,1月最低,為16.9℃,年振幅10.5℃。沿岸年振幅更大,如香港為12%,月平均最高出現在7月,為28℃,最低在1月為16℃,香港的極端溫度最高為36℃,最低為0℃。海防月平均最高為28.3℃(7月),最低為16.7℃(1月和12月),年振幅為11.6℃,極端最高為41.7℃,極端最低為6.1℃。
從北向南溫度年振幅迅速減小,海區南部沒有季節變化,南部海區的北部月平均氣溫最高為29.4℃(5月),最低為25.2℃12月),年振幅4.2℃。南部月平均氣溫最高為28.5℃(5月),最低為26.4℃(1月),年振幅只有2.1℃,新加坡月平均氣溫最高為28℃(6月),最低為26℃(1月),年振幅為2℃。新加坡平均 日最高溫度 全年在29℃以上,最高在5月為32℃,最低在1月為30℃,新加坡極端溫度的振幅不大,最高溫度為36℃,最低溫度為19℃。
暹羅灣的 氣溫季節變化 很小,5月為最暖月,月平均為28.9℃,最低在1.2月為26.5℃,年振幅為2.4℃。曼谷月平均氣溫最高在5月為29℃,12月為25℃,全年振幅只有4℃。日平均最高全年在31℃以上,2~8月都在32℃以上,日平均最低在5月為25℃,12月為20℃,曼谷極端最高氣溫為41℃,最低為11℃。北部灣溫度的季節變化較大,最暖月出現在8月為28.8℃,最冷月1月為17.5℃,全年振幅11.3℃,極端最高氣溫為35~37℃。西部越南沿岸可達40~42℃,極端的最低氣溫為2~6℃。
南海大部分地區全年相對濕度都較高,年平均日最大都在80%以上,曼谷和頭頓年平均最大在90%以上,廣治和海防較高,為96%以上。北部海區季節變化稍大,向南迅速減小,香港年較差為15%,廣義為10%,哥打巴魯為9%,新加坡4%,一般北部海區夏季相對濕度高,冬季則降低。但在越南中部和馬來西亞東岸與北部海區相反,冬季相對濕度高,夏季相對濕度低。
南海相對濕度的最高值多出現在清晨,最低值則發生在下午。日變化大,如香港年平均07時和13時相差11%,曼谷相差23%。哥打巴魯09時和15時相差13%,新加坡則相差7%。
站名 |
1月 |
4月 |
7月 |
12月 |
全年 |
記錄年代 |
東沙島 |
20.6 |
25.4 |
28.8 |
21.8 |
25.3 |
1963-1975 |
永興島 |
22.9 |
27.1 |
28.6 |
24.0 |
26.5 |
1958-1980 |
太平島 |
26.8 |
29.0 |
27.9 |
27.0 |
27.9 |
1964-1975 |
天氣系統
• 冷空氣
每年9月中、下旬開始有冷空氣侵襲南海(最早為9月上旬),翌年5月下旬結束(最早為4月)。據1960~1971年統計,每年平均為48.8次冷空氣侵襲南海,每月平均有6次。其中以11月至次年2月最為頻繁,月平均9次左右,占全年侵襲總數的58%,勢力較強。
冷空氣活動一般表現為冷高壓及其前部常有一條冷鋒,一直掃過華南沿海,直達南海海面。冷空氣侵襲南海時,在冷鋒過后不僅產生大風和降溫,有時鋒前、鋒際會出現霧,鋒后有降水。出現大風的地區視冷空氣南下路徑而異。
• 臺風
南海是全球 臺風活動的主要區域之一。其活動具有頻數多、強度大、活動時間長的特點。根據1949~1981年的資料統計,在南海生成,或由
西北太平洋
生成后移入南海的臺風,每年平均有16.4次。年最多次數為24次(1970、1971年),年最少次數為8次(1976年)。每月都有可能生成臺風,6~11月為活躍期,8~9月為盛期,平均有20~21次。平均初臺日期為4月27日,平均終臺日期為12月5日。
南海熱帶氣旋活動的范圍相對集中于15~21°N海區。該海區內的熱帶氣旋約占南海總數的三分之二,其中又以18—20°N最多。其強度以臺風占優勢。其次是 熱帶風暴 ,最少是 熱帶低壓 ,所占的百分率分別為38%、34%和28%。
臺風影響過程中,以南海內出現風力大于或等于6級以上大風時作為一個“臺風影響日”,大于或等于8級以上的大風作為一個“臺風侵襲日”進行統計。臺風影響日,平均每年有57.3天,以8、9月最多;而臺風侵襲日平均每年有37.5天,以9月最多,可有26%的日子受臺風影響。
• 西 太平洋高壓
西太平洋高壓是太平洋副熱帶穩定少變的大型暖性天氣系統,強度隨著高度的增加而增強。其西部脊的方向、位置、進退和強度變化對南海的天氣和氣候有很大影響。
西太平洋高壓有著明顯的季節變化。脊線位置冬季最南,夏季最北,從冬到夏脊線由南往北運動,從夏到冬,由北往南運動。4月一般位于北緯15°附近,5月開始緩慢向北移動,6月中旬便迅速跳到北緯25°附近,7月中旬再一次北跳到30°附近,9月以后脊線迅速南退,從9月至次年4月間,西太平洋高壓西伸脊斷裂,在南海或中印半島上空出現閉合系統,稱之為南海高壓。
• 熱帶輻合帶
在南海,熱帶輻合帶是東北季風或東北信風與西南季風相遇的一個寬闊的,但在長度方向上又是不連續的氣流匯合區。它在一年內兩次經過赤道,活動于北緯25°和南緯100之間。熱帶輻合帶移過南海的時期正是兩種季風之間的過渡季節。
水文特征
水團
南海水團具有不同于大陸
沿岸水團
鹽度低、水溫季節變化大的特 征。由于南海是一個半封閉的深海盆,
海底地形
以水深4000米上下的深海盆為中心,向四周分布著具環形階梯狀的周邊陸坡,西南部階梯狀陸坡高于東北部階坡,故東北部水量深厚開闊,
海水運動
自由順暢,西南部由于水淺以致海水運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同時,中北部海盆水體通過海峽與太平洋水相交換,而南部靠近赤道的陸架水則通過馬來半島和加里曼丹間的南通道與爪哇海水相交換,從而形成南海中北部水團和南部水團的不同特點。
• 中北部水團
南海中部和北部海盆水體,系太平洋表層水進入南海變性而成,其特點:鹽度均勻且都在34‰以上,水溫高于22℃。由于水體與太平洋水交換,南海中部水深4000米上下的海盆存在與太平洋相對應的呈垂直分布的水團,自上而下可分為5個層次:
層次 |
水深 |
水溫 |
鹽度 |
溶解氧 |
表層水團 |
0~-90米(厚90米) |
22~30℃ |
32.5~34.5‰ |
4.0~5.0毫升/升 |
次表層水團 |
-90~-300米(厚210米) |
12~24℃ |
34.5~35.0‰ |
3.2~4.0毫升/升 |
中層水團 |
-300~-900米(厚600米) |
5~12℃ |
34.4~34.5‰ |
2.0~2.2毫升/升 |
深層水團 |
-900~-2600米(厚1700米) |
2.3~5.0℃ |
34.5~34.6‰ |
1.6~2.5毫升/升 |
深海盆水團 |
水深-2600米以深(厚1000米上下) |
低于2.5℃ |
34.6~34.7‰ |
2.5毫升/升 |
資料來源:備注:水團厚度自上而下逐漸增大;水溫自上而下逐漸降低;鹽度大體穩定,只有中層水團深度-400~-500米間出現最低值(22‰);溶解氧則自上而下逐漸遞減,而止于深層水團 |
• 南部水團
南海南部水接近赤道,并經南通道與爪哇海水交換,形成與中北部水團不同的特點。在-50米以淺的水層中存在著平面分布的南海赤道陸架水、混合水、南沙中央水3種不同性質的水團;在局部海區的水體自上而下垂直分布著表層水、 次表層水 、中層水、深層水4種不同性質的水團。
海流
南海主要海流有 季風海流 、黑潮暖流、上升流和潮流幾種:
• 季風海流
南海表層海水在熱帶海洋季風影響下形成的流向、流速 等特點不同的海流。在東北季風盛行期,海流受季風驅動由東北向西南流動,流速0.8~1.5節(海里/小時),從臺灣海峽和巴士海峽流入南海,經東沙、中沙、西沙、越南海岸和南沙西側向西南流動,越過北緯4°后隨季風轉為西北向,經
卡里馬塔海峽
和加斯帕海峽向東南流入爪哇海。同時另有一股海流源于加里曼丹島東北的蘇祿海,穿過
巴拉巴克海峽
,經南沙南部至萬安灘和日積灘西流,再北上抵達中沙、西沙群島之南部,成為與東北季風流反向的海流。在西南季風盛行期,南海海流自西南向東北流動,流速在0.5~1.0節之間,爪哇海水先為
東南信風
所驅動,經卡里馬塔海峽和加斯帕海峽進入南海,越過赤道后信風偏轉為西南風,
海水流向
東北,經西沙、中沙、東沙群島,又分為2支分別經巴士海峽和臺灣海峽流入西太平洋和東海。
季風海流隨季風轉換而轉換,流向比較紊亂,每年4月在西沙群島西南及南沙群島西部各出現一個呈反時針方向的氣旋型環流。9月南海北部海流中心在西沙群島西南,呈反時針方向;南海南部海流中心在納土納群島之西,呈順時針方向。由于季風海流有規律的交換,使西、南、中沙群島的海水終年保持高水平的水質。
• 黑潮暖流
北半球太平洋上的北 赤道海流 由東向西流動,在菲律賓群島東岸受阻而分為2支,主流向北經 日本列島 與 千島寒流 相遇折向東流,變成 北太平洋暖流 。支流經巴士海峽進入南海北部,夏季流速約1.5節,寬30~60海里;冬季流速>2節,寬70海里,其水溫高、含鹽度大、水色深藍,成為來自北赤道的南海黑潮暖流。黑潮暖流于東北季風期在南海延伸更南,西南季風期則向北退縮,其對南海北部的氣溫、水溫、鹽度等因素的影響也隨季節而變化。
• 上升海流
深層海流受海底地形阻礙而形成的海水上升運動,主要有2個海區:東北季風期向西或西南流動的海流到達聳立于水深4000米深海平原之上的中沙大環礁,至此迫升為局部上升流;西南季風期向東北流動的海流到達南海深海盆北部大陸坡受阻而迫升為上升流。由于上升海流能將深海的低溫高鹽海水帶到表層,產生冷卻和穩定氣流作用,并為浮游生物帶來豐富的營養鹽,從而為魚類提供充足的餌料。
• 潮汐潮流
南海潮汐分為半日潮、 全日潮 、不規則半日潮和不規則全日潮幾種,南海本部海域基本是不規則全日潮區。由日月 引潮力 直接產生的獨立潮振幅很小,即使朔望日的大潮漲落振幅也只有8厘米;全日潮潮波振幅大于半日潮潮波振幅。太平洋半日潮波和全日潮波由巴士海峽傳入南海的漲落協振動是主要的,太平洋半日潮波進入南海向西和西南方向傳播,止于赤道附近 無潮點 ;太平洋全日潮波則在南海由北而南傳播,止于 泰國灣 無潮點。獨立潮和潮波在傳播過程中受海陸分布、水深、偏轉力等因素影響,又產生了不規則半日潮和不規則全日潮。西南中沙群島海區潮差一般在0.5~1.5米,西沙群島潮差較小,三年月平均潮差僅為0.92米;南沙的南威島潮差達1.6米,南沙群島海區最大潮差可達3米。潮流流速大多數不到1節,記錄到的最大流速也只有1.4節,西沙海域潮流最大流速約為1節。
海浪
南海水深、域廣、風大,既有交替的季風,又多猛烈的臺風,海浪之大為中國 陸緣海 之冠。海面風速大,西沙海區年平均風速在50米/秒以上,最大月均風速為80米/秒,年平均5級以上大風日數在33天左右。因此,中沙群島海區發生的海浪主要是由風引起的風浪,占海浪總數的六成左右;少數是由鄰近海區傳來的涌浪,所占比例約四成。風浪和平均波高都以東北部大于西南部,西沙年平均波高1.4米,10月至次年1月年均浪高都在1.5米以上,臺風期間浪高達7~9米。南沙年平均波高為1.3米。在不同季風盛行期,海浪呈現出相對的差異性。
• 東北季風期的海浪
南海東北部巴士海峽附近及越南東南部沿岸2個 海域屬第5級“大浪”區(2.5≤2.5H1/3米),風浪
有效波高
為2.0米,最大有效波高皆達到9.5米(9級狂濤),浪向與東北季風風向一致。東北季風期的涌浪分布情況與風浪有所不同,巴士海峽附近為第6級“巨浪區”(≤4米),最大有效波高為8.5米;有效波高2.0米等值線呈舌形自東北向西南延伸至南沙群島西南部,有效波高1.5米等值線亦呈舌形自東北向西南分布在上述2.0H1/3(米)等值線外圍,涌浪的波級自東北部(5級大浪)向西南部減低(4級中浪),最大有效波高6.0~9.5米。
• 西南季風期的海浪
西南季風期的風浪與東北季風期的情況大體相反,波級較低,波向東北,有效波高1.0米(4級中浪)等值線的分布北起臺灣海峽南部,經東沙、西沙至南沙群島西南,折而東南,再折而東北,止于巴拉望島;南海北部巴士海峽附近最大有效波高7.5~9.5米,南部南沙群島海區最大有效波高低于北部,為7.5~8.5米。這一時期的涌浪比同期的風浪大,1.0H1/3米等值線在南沙群島西南部,自馬來半島南端東岸向東呈南凸弧形,經曾母暗沙止于加里曼丹島北岸,由此而北涌浪漸大,1.25H1/3米及1.5H1/3米兩條等值線皆呈舌形(西南端呈半圓形)向東北逐漸放寬,從西、南、東三面環繞深海盆分布。南沙海區出現的最大有效波高為7.0~7.5米,北部則達7.0~9.5米。
• 季風轉換期的海浪
南沙群島海區每年4~6月份的季風轉換期海浪分布情況,據1985~1987年觀測數據分析,最大有效波高為1.81米,平均波高0.18~0.68米;北緯10°(約 鄭和群礁 北部)以北,是臺風頻繁出現的海區,臺風能量巨大,12級強臺風能掀起14米以上的巨浪,在臺風發生時(10月)曾出現波高11米的海浪。
物理特性
瓊轄南海海區的水溫、鹽度、密度、透明度等海水物理特性,即 海洋水文要素 ,影響著本區海水的運動、海洋生物的繁衍和南海漁場的分布。
• 水溫
南海屬熱帶海洋,表層水溫都很高,但由于緯度跨度大,且受季風、海流等因素的影響,南北表層水溫分布有差異。水溫時空變化不大,年較差北大南小,西沙群島水溫年較差為5℃,南沙群島南部的曾母暗沙水溫年較差為2.4℃,自北向南遞減。水溫的季節變化也是北大南小,東北季風盛行期西沙群島附近水溫在22~27℃之間,南沙群島海區則增高為28℃,南北海水溫差約為2~5℃。但是表層與底層溫差卻很大,西南季風盛行期南北表層水溫都在28~29℃之間,而水深500米以下的水溫則終年低于8~9℃,表底水溫相差約有20℃之多(參見表1.2-19)。上半年的季風轉換期南海北部水溫增高8℃左右,南部則略增1~2℃,下半年的季風轉換期北部水溫降低大于南部。
月份 |
溫度 |
月份 |
溫度 |
1月 |
25.0 |
7月 |
29.9 |
2月 |
24.6 |
8月 |
29.5 |
3月 |
25.6 |
9月 |
29.1 |
4月 |
27.9 |
10月 |
28.8 |
5月 |
29.7 |
11月 |
27.8 |
6月 |
30.1 |
12月 |
26.4 |
• 鹽度
中沙群島海域由于少受陸地 逕 流影響,總的來說鹽度較為均勻,時空變化不大。平面以北部鹽度比南部高,垂向表層海水鹽度年平均約為32‰~33.5‰,底層鹽度則比表層高。東北季風期,高鹽度(34.5‰)的太平洋黑潮暖流由巴士海峽進入南海北部,轉向西南擴伸,經西沙群島、越南東岸南下,至南海西南端時鹽度降低為32‰;南沙群島海區有一股低鹽度(32.5‰)的水北移。1月份南海表層海水鹽度的空間分布,在北緯15.5°以北的海區,鹽度等值線自臺灣島西南的34.5‰起呈舌狀向西南延伸,依次遞減至西沙海區為33.50‰;北緯15.5°以南的海區,南沙群島西南部的 日積礁 、南薇礁、 廣雅灘 一帶海區為低鹽度區,32.5‰低鹽線呈封閉環形,自此向外圍鹽度逐漸趨高,33.25‰ 等鹽線 呈舌形北伸至中沙群島之南。西南季風期,在豐沛的降水和周圍陸地地表逕流注入的影響下,自兩廣沿岸經北部灣、越南沿岸、南海西南端,折而向東北沿加里曼丹北岸為低鹽區(32.00‰~32.50‰);由中沙群島向西南至南沙群島33.25‰及33.00‰鹽度線,自東北向西南呈舌形延伸,西沙群島海區的33.50‰鹽度等值線呈封閉環狀分布,自此向外圍減低。
• 密度
中沙群島海區表層 海水密度 的分布受溫度、鹽度、黑潮暖流和上升流等因素的影響,在空間分布上與鹽度分布大體一致,呈現東北高西南低態勢,臺灣海峽南和巴士海峽西的東沙群島海區為高密度區,南沙群島海區密度減低。在時間分布上,東北季風期海水密度高,1月份東北部密度高達21.00~23.50克/厘米3;西南季風期海水密度低,1月份西南部密度僅為21.00~21.25克/厘米3,7月份密度低至19.75~21.25克/厘米3。21.00~20.50克/厘米3 等密線 自東北向西南延伸至南沙群島西側。
• 透明度
中沙群島海水透明度約在20~30米之間,大于中國另外三大海的透明度,因而陽光射入海水更深,有利于海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制造 葉綠素 ,增加溶解氧,促進浮游生物和各種魚類、珊瑚類生長。但透明度季節變化較大:東北季風盛行期的10~12月份透明度在28~30米間,1~3月份為26~30米間,這一時期降雨量小,東、西、北三面陸地入海的地表逕流量也小,帶入海中的泥沙和浮游生物等懸浮物質也比較少,故透明度較高。西南季風盛行期本海區降雨量大,周圍陸地地表逕流量也相對增大,帶入海中的懸浮物質較多,海水透明度自然就比較低,7~9月份僅為18~24米。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 浮游藻類
2016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南海有浮游生物510種,主要為
硅藻
和
甲藻
。
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的海洋浮游植物主要是各種藻類。據1989年10月至1994年10月海南省海島資源綜合調查統計,西沙群島海區浮游藻類共有219種,分屬3門57屬,平均密度為10.75×10ind/m。其中硅藻類最多,共140種,占總種數的63.93%。主要的屬種有 角藻屬 40種,角剌藻屬37種, 根管藻屬 20種,數量最大的是距端根管藻;星桿藻屬中的標志星桿藻個體密度最高,密集于東島海區;半管藻屬有4個種,膜氏半管藻數量較多。
南海中部海區已發現浮游植物245種和31個變種,主要生態 類群是硅藻、甲藻,及
金藻
、
藍藻
等,其中硅藻占絕對優勢。
南海南部海區浮游植物密集層在水深35~75米的次表層水中,計有55屬155種,其主要生態類群是硅藻、甲藻,其中硅藻42屬111種、7個變種,占浮游植物總數量的99.6%。硅藻類群中以角剌藻屬和 菱形藻屬 為優勢屬種。南沙群島海區屬于熱帶生物區系范疇,以硅藻和甲藻為主要生態類群,有 褐藻 8種、綠藻27種、 珊瑚藻 12種、紅藻18種。
• 底棲及潮間帶海藻
西南中沙群島海區約有近千種,為中國四大海區之冠。經濟價值較大的種屬有 紫菜屬 、 石花菜屬 、雞毛菜屬、凝花菜屬、 海蘿屬 等20個屬。常見的品種有鳳尾藻、 江蘺 、 蕨藻 、 總狀蕨藻 、 網胰藻 、團扇藻、圈扇藻等。
• 島嶼陸生植物
2016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南海有
海草
6種,紅樹 植物10種,造礁珊瑚81種。
西南中沙群島成陸時間不長,島嶼野生植物種類不多,有的島洲甚至還沒有野生植物。根據海島資源綜合調查資料顯示,西沙群島維管植物共有296種(含變種),隸屬于80科,211個屬,其中資源植物有283種,占總種數的95.6%,野生植物249種,以食用和藥用的種類較多。常見的熱帶科植物有: 紫茉莉科 、豆科、露兜科、 夾竹桃科 等,植被覆蓋率為43.72%。 森林類型 為珊瑚島熱帶常綠林,熱帶海岸常綠喬木有 海岸桐 、 白避霜花 、 橙花破布木 等4種;熱帶海洋型常綠灌木有 草海桐 、 銀毛樹 、 水芫花 等,濱海沙生植被有萏蕾草、鹽地鼠尾草、 溝葉結縷草 群落和 粟米草科 、 厚藤 、 海刀豆 群落,珊瑚島沼湖植物有 海馬齒 群落、 羽狀穗磚子苗 、 長葉雀稗 群落等。人工栽培的椰子、檳榔、 木麻黃 、 木棉 等植物47個種,33個屬。
動物資源
2016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南海有浮游動物631 種,主要類群為橈足類和水母類;大型底棲生物1211種,主要類群為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和脊索動物。
西南中沙群島海區的浮游動物種類多、數量大。西沙群島海域有浮游動物249種,隸屬于8大類群110屬。其中橈足類屬種最多,共44屬135種,占浮游動物總種數的53.6%;其次是水母類,共21屬31種,占12.8%;再次是端足類,15屬24種,占9.6%。此外有一些多毛類、短尾類和蝦蛄幼體等類動物。總平均生物量為115.1毫克/米,總平均密度為81.0ind/m。
南海中部海區和南部海區的浮游動物種類組成相似。中部海區共發現浮游動物757種和12個變種,其中也以橈足類最為豐富,共293種,以下依次為水母類148種,端足類88種,介形類76種, 腹足類 52種,其余如毛顎類、磷蝦類等種數較少。
類別 |
備注 |
腔腸動物 |
珊瑚蟲 是熱帶亞熱帶海洋的腔腸動物,全國約有200種,大部分分布在南海諸島海域,屬海南省海域的珊瑚種類有110種和5個亞種,分屬13科,34屬和2個亞屬。 |
軟體動物 |
主要是螺貝類,西沙群島海域已發現底棲軟體動物19科25屬26種,西沙海區已發現的潮間帶軟體動物達51科287種,占西沙海域 潮間帶生物 種類總數的43.16%,主要有 鮑魚 、 大珠母貝 、珠母貝、寶貝、 硨磲 等。 |
棘皮動物 |
|
甲殼類動物 |
西南中沙群島海區底棲動物中,種類和個體數量最多的優勢種群。西沙海域共發現底棲甲殼動物41種,隸屬13科28屬,以短尾類種數最多,共25種,隸于5科15屬。 |
海洋爬行與哺乳動物 |
南海 海洋爬行動物 及獸類,主要有鯨、 海豚 、 海象 、 海獅 、海熊、 海豹 等。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的海洋爬行類及哺乳類動物隸屬于 龜鱉目 海龜科 的海龜、玳瑁、嵩龜是西沙群島的特有種類,此外有 海蛇 、 河豚 等。 |
其他生物 |
西南中沙群島地區有 野牛 、 野豬 、 野狗 、老鼠、螞蟻等島嶼陸生動物;海島動物以各種鳥類較多。僅據西沙調查就有 鰹鳥 、鷺、鷹、隼、 海鴨 、 秧雞 、鷸、鷗、杜鵑、翠鳥等20多科60多種10多萬只,其中海島野生珍貴鳥類主要有褐鰹鳥、紅腳鰹鳥、 白腹軍艦鳥 等。 |
• 魚類資源
西南中沙群島海域魚類約有2000種,其中經濟魚類約800種,居中國四大海區之首。西沙群島海域除底棲和潮間帶魚類外,珊瑚礁盤區域魚類有535種,隸屬18目90科237屬,以鱸形目類占絕對優勢,共有386種,占總種數的72.1%。
南海珊瑚礁海域所記錄的魚類物種數目相對較多的是西、中沙群島,有632種,隸屬于26目,99科,303屬;其次南沙群島記錄548 種,隸屬于19目,74科,223屬;東沙群島記錄514種,隸屬于21目,69科,214屬。主要種類隸屬于鱸形目、鲉形目、 燈籠魚目 、 鲀 形目、鰈形目,大部分種類屬印度-西太平洋 熱帶魚類 區系,已發現經濟魚類約300種。
據調查,分布于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的熱帶海洋 觀賞魚類 有300多種,其中有雀鯛科42種, 隆頭魚科 54種,鲀形魚科31種, 蝴蝶魚科 30種,剌尾魚科19種,剌蓋魚科10種, 鰕虎魚科 14種, 鲉科 13種, 石鱸科 9種, 天竺鯛科 6種等。國內文獻未曾記載的中國海域首次記錄魚類3種,南海諸島海域魚類新記錄6種,西沙群島海域魚類新記錄5種,共14種。
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的魚類屬于印度洋-太平洋熱帶動物區系,分為底棲魚類、潮間帶魚類、礁盤游泳魚類和大洋性魚類,以 珊瑚礁魚類 和熱帶大洋性魚類占絕大多數,約占總種數的90%,是中國海洋魚類區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礦產資源
南海諸島磷礦厚度10~100厘米,總儲量約2 00萬噸。除去東沙群島儲量60萬噸外,西南中沙群島儲量約140萬噸,其中西沙群島儲量高達100萬噸,南沙群島儲量30多萬噸,其他各島嶼約在10萬噸左右。
西南中沙群島海底蘊藏著大量包括鐵、錳、銅、
鎳
、鈷、鉛、鋅等數十種金屬元素和
沸石
、珊瑚貝殼灰巖等非金屬礦產,及熱液礦床。1986年和1988年南海調查資料顯示,在水深1500~1900米的憲北海山、珍貝海山和雙峰海山地區發現鈷結核資源。
鈷結殼
厚度一般為1~3厘米,最厚達4~5 厘米。1984~1987年間的
海底礦產
資源詳查,確定北緯14°~21°31ˊ,東經115°~118°,水深2000~4000米海底為
錳結核
富集區,集中分布于中沙群島南部深海盆至東沙群島東南和南部平緩的陸坡區地帶,錳結核直徑一般為5~14厘米,是錳結核富集區。
南海是世界上主要的 沉積盆地 之一,發現有37個沉積盆地具有聚油氣的地質條件,總面積約5000萬公頃,約為西歐北海產油區面積的6倍,是中國最大的海洋油氣儲存區,已探明石油儲量為6.4億噸,天然氣儲量9800億立方米。根據1994年完成的全國第二輪油氣資源評價結果,南海石油地質儲量約在230億~300億噸之間,南海海底至少可以找到250個油氣田,其中有12個可能成為大型油氣田,總探明可采石油儲量為200億噸,天然氣儲量約為4萬億立方米,是世界四大海底儲油區之一。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南海北部陸架油氣聚集區和南部 巽他陸架 油氣聚集區,以及中沙群島海區一帶。 南海海底蘊藏有大量的 可燃冰 ,資源量約達194億噸油當量。
油氣聚集區 |
主要貯存油氣的盆地 |
南海北部油氣盆地 |
北部灣盆地、鶯歌海盆地 |
南海中部油氣盆地 |
中沙盆地 |
南海南部油氣盆地 |
曾母盆地 、禮樂灘盆地、南華礁盆地、西巴拉望盆地 |
價值
經濟
南海域內多處漁場是中國漁民傳統生產的作業區域。北部大陸架已有記錄的魚類1064種,蝦類135種,頭足類73種;本海區海洋捕撈漁獲量80%來自南海北部沿岸近海水域。
根據中國國土資源部普查數據顯示,南海大陸架已知的主要含油盆地有十余個,面積約85.24萬平方公里,石油儲量至少230億-300億噸,約占世界石油儲量的1/4以上;天然氣20萬億立方米。南海海底蘊藏有大量的可燃冰,資源量約達194億噸油當量,相當于南海深水勘探已探明的 油氣地質儲量 的6倍。南海的多金屬錳結核礦的儲量也極其豐富。
戰略
南海是西太邊緣海南北通道上最關鍵的樞紐和咽喉,是中國極其重要的戰略運輸生命線。是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海上走廊和中間站,也是西歐-中東-遠東最重要的 海上航線 之一,中國聯系東南亞、南亞、西亞、 非洲 的必經之地。
交通
南海航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至少有超過37條世界交通航線通過該海域;南海海域年有4.1萬艘以上船舶通過,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大中型商船和 超級油輪 航經該海域,美國從亞太地區進口的各種重要原料9成以上要經過該海域。中國85%以上的石油進口須經南海運輸;日本和韓國90%以上的石油。
主權爭議
中國歷代政府至遲于唐代開始,從納入版圖,設立 政區,監管開發,救助外國遇難船只,規范地名,宣示主權等多個方面,對西、南沙群島進行了持續有效的主權管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占領了中國大部分地區,包括南沙群島。《開羅宣言》和《波 茨 坦公告》及其他國際文件明確規定把被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島。1946年12月,中國政府指派高級官員赴南沙群島接收,在島上舉行接收儀式,并立碑紀念,派兵駐守。日本政府于1952年正式表示"放棄對臺灣、 澎湖列島 以及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將南沙群島正式交還給中國。
戰后相當長時期內,并不存在所謂的南海問題。南海周邊的地區沒有任何國家對中國在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權提出過異議。越南在1975年前明確承認中國對南沙群島的 領土主權 。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國在70年代前沒有任何法律文件或領導人講話提及本國領土范圍包括南沙群島。美國與 西班牙 1898年簽訂的 巴黎條約 和1900年簽訂的華盛頓條約明確規定了菲律賓的領土范圍,但并未包括南沙群島。1953年菲律賓憲法、1951年菲美軍事同盟條約等對此作了進一步確認,馬來西亞在1978年12月,在其公布的大陸架地圖上將南沙群島的部分島礁和海域標在馬來西亞境內。
不少國家政府和國際會議的決議承認南沙群島是中國的領土。許多國家出版的地圖標注南沙群島屬于中國。南海主權歸屬之爭發端于20世紀后半期。從1960年代開始,中國南海露出水面的島礁以及海域被一些周邊國家侵占。提出所謂“主權”要求并分割海域的有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文萊等國家。圍繞中國南海島礁的主權歸屬及部分海域的管轄權形成了6國7方的爭端局面。除中國占據9個島礁(含臺灣方占據2個)之外,有42個島礁被侵占,其中越南29個,菲律賓8個,馬來西亞5個,文萊、 印度尼西亞 也對部分島嶼和海域提出了主權要求。
國家 |
備注 |
中國實際控制9個島礁 |
中國大陸控制 永暑礁 、 赤瓜礁 、東門礁、 南薰礁 、渚碧礁、 華陽礁 、美濟礁等7個島礁,中國臺灣控制太平島、 中洲島 2個島 |
越南占29個島嶼和珊瑚礁 |
鴻庥島 、南威島、 景宏島 、南子島、 敦謙沙洲 、 安波沙洲 、染青沙洲、 中礁 、 畢生礁 、 柏礁 、 西礁 、 無乜礁 、日積礁、 大現礁 、 六門礁 、 東礁 、 南華礁 、 舶蘭礁 、 奈羅礁 、 鬼喊礁 、瓊礁、廣雅灘、蓬勃堡、萬安灘、 西衛灘 、 人駿灘 、 奧南暗沙 、 金盾暗沙 |
菲律賓占領8個島嶼 |
|
馬來西亞占領3個島嶼 |
彈丸礁 、皇路礁、南海礁。1979年將上述島礁和南沙27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劃入其版圖。1980年宣布200海里專屬經濟區。 |
文萊占領1個島嶼 |
南通礁 。文萊宣布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并發行標明海域管轄范圍新地圖。文萊聲稱對南通礁擁有主權,并分割南沙海域3000平方公里。 |
引用来源
- • 第二節 歷代政府的治理管轄 海南省地方志 2017-05-30
- • 南海諸島大事記 海南省地方志 2017-05-30
- • 南海主權 有“志”為證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7-05-30
- • 清末日本覬覦我南海資源 入侵東沙島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7-05-30
- • 第一節 南海諸島的淪陷與收復 海南省地方志 2017-05-30
- • 近代歷史上我國政府為南海諸島命名的情況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7-05-30
- • 第一節 氣 候 海南省地方志 2017-05-30
- • 第二節 地貌 海南省地方志 2017-05-30
- • 南 海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2018-03-13
- • 南海:中國海洋石油工業的起點 中國石油新聞中心 2017-12-30
- • 第一節 西沙群島的主要島礁 海南省地方志 2017-05-30
- • 第二節 中沙群島的暗沙與黃巖島 海南省地方志 2017-05-30
- • 南沙群島的島礁沙灘 海南省地方志 2017-05-30
- • 第四節 南海氣候 海南省地方志 2017-06-01
- • 第二節 水 文 海南省地方志 2017-05-30
- • 第一節 植物資源 海南史志網 2017-05-30
- • 第二節 動物資源 海南省地方志 2017-05-30
- • 第二節 海底礦產資源 海南省地方志 2017-05-30
- • 第二節 海底油氣資源 海南省地方志 2017-05-30
- • 名家談南海│李杰:南海的價值,有些你還不知道 鳳凰網 2017-06-03
- • 背景資料:南海問題的由來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7-05-30
- • 南海爭端專題 參考消息 2017-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