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事件
殷商末年,八百諸侯會同盟(其址在今獲嘉縣同盟山),助周伐紂的 牧野之戰 ,就是在這里發生的。今有姜太公祠、比干廟、 姜太公故里 等遺存。
周武王伐紂時的 牧野大戰 ,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古代戰爭,標志著殷商555年歷史的終結。拋開政治的,軍事的大話題不論,單是成語或掌故就有長長的一串。比如小心翼翼、天作之合、 黃鉞 白旄、白魚入舟、 赤鳥 流屋、叩馬阻諫、不食周粟、愛屋及烏、助紂為虐、百夫致師、前徒倒戈、血流漂杵、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反戈一擊……等等。
詞義詳解
首先,“牧野”一詞不同于以“牧”字構成的其他名詞,如牧放、牧童、牧歌等;也不同于以野字構成的其他名詞,如田野,視野、朝野等等。它是一個專門用來表達牧野大戰戰場的專用名詞。借用時尚的話說,它是 新鄉 的專利。
其次,是“牧野”除了具有專用名詞的性質以外,在“牧野”二字的組合關系上還另有學問。它不同于“牧放”一詞中的牧和放,如牧羊和放牛是 并列關系 ;也不同于“田野”一詞中的田和野,即田地和原野,也是并列關系。 西漢 時有一本叫《爾雅》的書,在注解“牧”字和“野”字的一般含義時說:“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意思是說,在 邑落 (相當于今天的城市或城鎮)的周圍叫郊區,那里是人們耕種的地方;郊的外圍叫牧,是放牧的地方;牧的外圍叫野,是野獸出沒的地方。有的人不理解“牧野”專用詞的性質,所以依據《爾雅》錯誤地認為, 周武王 與 殷紂王 之間的決戰,是在殷都朝歌(當時的稱呼是 商邑 ,即今天的 淇縣 )郊外的牧和野展開的。正確的解釋是,牧本身是一個邑落,所謂牧野,是指這個邑落外面寬闊的原野。
再次,關于牧邑的具體位置, 東漢 的許慎在其所著的《說文解字》里說得最為明白。他說:牧邑在“ 朝歌 南七十里地”,“周武王與紂戰于牧野”。漢代的70里,約合25公里,正是衛輝市區所在地。另外,還有唐朝的《 括地志 》,說今 衛輝市 原名陳城,周武王為了牧野決戰,曾在那里陳兵布陣并 筑城 。
具體位置
通過上面的粗淺分析可知,牧野戰場的位置其實并不含糊。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新鄉市鳳泉區和衛輝市之間的山彪曾出土大量文物,證實了歷史上是長期不能確定的地理位置。(其今修有牧野遺址博物館。)
衛輝市從 南北朝 時的北周到清末民初,作為州、郡、路、府、道的治所,管轄的縣份多處牧野戰場,和今天新鄉作為 地級市 的行政區域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