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狄 是 先秦時代 華夏 對西方和北方的非華夏部落的統稱,即北狄和 西戎 的合稱。
內容介紹
戎狄是先秦時期華夏部落對中國北方、西北等地部落的統稱。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戎狄的稱謂最早來自 周代 。
"戎"是中國西北古代各族的通稱。亦稱"西戎"。殷墟卜辭已出現“戎”字,是否作族稱,還要進一步研究。“羌”用作為西方各族的通稱。在周人興起時,西戎仍是在隴濟及涇洛一帶游牧的 鬼戎 ,其實也是許多部落的總稱,并且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稱。
進入
戰國
,他們有一部分當
胡人
南下后已融入胡人之中,成為
匈奴
的重要來源之一。
戰國晚葉,胡人興起,匈奴最為強大。胡人以東有 東胡 ,胡人以北有丁靈。戰國末年及 秦漢 以后中國古代所稱北狄,都是指胡人、東胡族系各民族。其中丁靈及以后 鐵勒 、敕勒等譯名,都在語音上可以與狄相通。但丁靈、鐵勒、敕勒是對這些民族的漢語譯名,狄是中原諸夏對北方民族的稱呼,兩者語源不同,含義也不一樣。
春秋時期北狄與 羌戎 族類相近,而戰國末年及以后北狄指胡人、東胡族系,與羌戎屬完全不同的族系。 漢武帝 采取“隔絕胡羌”的政策以及 趙充國 在 湟中 屯田以制諸羌的舉措,說明 西漢 時對羌與胡已經明確加以區分,但《史記》、《漢書》卻沒有為諸羌立傳, 羌人 的祖源與史跡僅附在《匈奴傳》中敘述,《后漢書》有《西羌傳》。直到現在,在一些民族史的論著中,仍往往未能真正把春秋時期的北狄,與戰國末及秦漢以后以胡人、東胡族系稱為北狄這兩者之間在族系與歷史淵源方面劃分清楚。然而把兩者加以區分,對研究羌戎和北狄的歷史與考古都是重要的。
戎狄不是游牧部族,游牧人最早被華夏稱為“胡”,《詩經·長發》:“ 有娀 方將,帝立子生商。”追述其始祖契是有 娀 氏之女簡狄所生的歷史傳說。或可理解為商人之先世出于 戎人 之母。周人的祖先也出自戎人,史載周人的祖先自 不窋 至 亶 父十三世均“在戎獄之間”,直到徙居岐下后,才從戎狄中分化出來并在對戎狄的戰爭中漸居主動,走向文明,建立 周朝 。
《左傳》中明確提到戎狄軍隊是步兵:隱公九年記 北戎 侵鄭,鄭伯說:”彼徒我車,懼其侵軼我也。”《國語·晉語一》記晉獻公伐翟柤,有“郤叔虎將乘城……被羽先登”之語。說明戎狄有城市,因為先秦文獻中記載的戎狄,在漢代后大多被華夏同化,所以漢代以后的學者誤以為接觸到的匈奴、鮮卑等是戎狄的后代。漢代以后學者認為戎狄是游牧人唯一根據,只是《左傳》襄公四年“戎狄薦居,貴貨易土”一語。 服虔 、 劉炫 都把“薦”解釋為草,故認為是指戎狄“逐草而居徒無常處”。但遷徙居住并不等于游牧。 商朝 人先有八遷,后有五遷,人類早期普遍有徙居的現象,后來才逐漸走向定居,現代研究表明,人類游牧的生產方式要晚于農耕,游牧的先決條件是馴化馬并學會騎馬,世界上最早的游牧民族是公元前8世紀的 斯基泰人 ,即中國古籍中的“塞種”。人種上,戎狄多為東亞人種,而胡人為北亞人種。現代中國考古發掘中, 北方地區 發現的所有 青銅時代 的墓中出土的 顱骨 絕大多數為東亞人種,而且有一部分還有東南亞人種的特征。胡人(匈奴,鮮卑等)在體貌上和現代蒙古人接近,為北亞人種,在中國、蒙古和俄國西伯利亞考古發掘的漢代及漢代以后的匈奴、鮮卑、契丹墓,墓中出土的顱骨經鑒測均屬北亞人種。
戎狄和華夏的區別,主要在于文化程度的高低以及風俗的差異——“我諸戎飲衣服不與華夏同”,如“被發左 衽 ”就是戎狄服飾的特點。
直到春秋時代仍廣布于現今河北、山西、陜西和河南西部等地的戎狄,有很大一部分在 春秋 后期開始的秦、晉等強國的開疆拓土過程中被征服而同化了。其中有一部分則一度建立過自己的國家,如代、中山,到戰國時也被其他強國所滅,融入華夏之中。由于北方地區的戎狄消失,華夏各國才與草原上游牧的胡人廣泛接觸。大體上,從戰國后期開始,中原的文人學士就把已消亡的那些戎狄想象為胡人的形象,到 司馬遷 寫《史記·匈奴列傳》,把這種看法系統化了。
地域分布
先秦時期居民有華夏和戎、狄、蠻、夷的區分。各諸侯國經濟文化上較先進而自稱華夏,他們把較為落后的小國或部族稱之為戎、狄、蠻、夷。不少戎、狄、蠻、夷和華夏錯雜在一起的。
戎和狄主要分布在今黃河流域或更北的地方及其 西北地區 。北戎、 山戎 分布在今河北和遼寧等地。 姜戎 、陸渾之戎本在今甘肅一帶,后來被迫遷徙到今 豫西 。在周的南面有揚拒、泉皋、伊洛之戎。魯的西境也有戎人。在衛都的城墻上可以望見戎人的村落。 晉國 的周圍都是戎狄人,故《左傳》說:“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
歷史
春秋早期,戎狄勢力強盛,中原華夏 諸小國 受其威脅較嚴重。即使晉、齊等大國也經常遭到戎狄的侵襲。從春秋中期開始,華夏各國有了較大發展,特別是通過稱霸而相互聯合,增強了對戎狄的防御能力,不少戎狄漸被華夏所征服。 赤狄 、 白狄 大部分為晉國所滅、 齊國 滅 萊夷 、 秦國 滅西戎 , 楚國 吞并數量甚多的蠻人或 濮 人的小國 。由于各族長期和華夏聚居在一起,不斷相互影響,文化禮俗等方面的差別日趨減少。
西戎
戎的稱謂最早來自于周代,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區的漢民族自稱華夏,把華夏周圍四方的族人,分別稱為東夷、 南蠻 、西戎、北狄,以區別華夏。 西戎則是古代華夏人對西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即以戎作為對西方所有非華夏各族的泛稱。 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西戎人建立的國家。
應劭 《 風俗通義 》說:“戎者,兇也。”古本《 竹書紀年 》載:“ 武乙 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 詩經 》中常有周朝與西戎戰爭的史詩,比如“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夏朝 時稱西戎為昆侖、析支、渠搜等。《史記. 匈奴列傳 》記 秦穆公 時有西戎八國,即 綿諸 (今甘肅東部);緄戎(今甘肅東部);翟、 镕 之戎(今陜西北部);岐山、梁山(今陜西韓城與 洛川 之間); 涇水 、 漆水 以北有 義渠 (今甘肅寧縣西北); 大荔 (今陜西大荔東); 烏氏 (今甘肅 平涼 西北甘寧交界處); 朐衍 (今 寧夏 鹽池 一帶)。皆位于 隴山 (今寧夏六盤山)附近。又載“秦穆公得 由余 ,西戎八國服于秦”。周平王二十一年, 秦文公 擊敗西戎,“于是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西羌是隸屬于西戎的別支,從事牧羊,
西戎文化中陶器的主要特征是鏟足鬲,單耳罐與雙耳罐。《 史記·秦本紀 》中曾記載許多與西戎族相關的來往或交戰記錄,如:“申駱重婚,西戎皆服”;“不廢 申侯 之女子為駱適者,以和西戎”。
據古書記載,戎狄多為“披發左衽”。《左傳》說姜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生活習慣、禮俗、語言的差異,把戎狄和華夏區分開來。但戎人中有 姜姓 、 姬姓 之戎,顯然他們和周人本為同族,只是出于歷史或文化的原因,使他們分道揚 鑣 。也就是說,姜姓之戎和姬姓之戎應該是被戎狄所同化的華夏族裔。盡管戎狄和華夏在文明程度上有差距,但這對彼此交往并無太大妨礙,如 周王 曾娶狄女為后, 晉獻公 、文公都娶戎族女子為妻。
分類
春秋時 ,戎有7種, 即:己氏之戎;北戎,即山戎或無終; 允姓之戎 ,即 陰戎 或陸渾之戎;伊洛之戎; 犬戎 ,亦稱 畎 犬、 昆夷 、緄夷; 驪戎 ;戎蠻。秦西北有狄 邽 冀之戎、義渠之戎、大荔之戎等。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山戎,各分布山谷間,有許多部落,不相統一。
至戰國時,義渠、大荔等與秦相接諸戎,自春秋以來逐漸并滅于秦。 林胡 、 樓煩 并滅于趙。而山戎不復見于史,東胡有其地,燕卻東胡設北邊與東北五郡。故戎或往往與胡雜處,名稱也往往相混。
鬼戎
鬼戎的“戎”是周人加的蔑稱,其它如薰育、熏鬻、昆夷(夷也是諸夏所加)、綿夷、串夷、畎戎、大戎、 獫狁 ,實際上是同一稱呼不同時期不同的譯寫。 王國維 先生指出這些不同稱謂:“余謂皆畏與鬼之陽聲……故 鬼方 、昆夷、薰育、 獫 狁 ,自系一語之變,亦即一族之稱。”此一族不是一個部落,而是有相同族稱的族群,他們已進入階級社會,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權,在戰爭中各部落也許有一定的結盟統一號令。
犬戎
古代族名,又叫獫狁,古代活躍于今陜、甘一帶,獫、岐之間。到西周末期,長期的農耕和平環境,使得君王荒淫無度,玩物喪志, 烽火戲諸侯 。君主性格軟化,無心富國強兵,結果 周幽王 被野蠻強悍的 犬戎族 攻殺,幽王的寵妃 褒姒 被擄,都城豐、鎬西北被犬戎占領。強 盛約三百年的 西周 覆滅。此后,犬戎便成了 華夏民族 最可怕的敵人,直到唐朝,中原民族還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統稱之為“犬戎”和“戎狄”。在唐代宗年間,太常博士 柳伉 上疏說:“犬戎犯關度隴,不血刃而入京師……”在 唐德宗 年間,大臣 柳渾 對德宗說:“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結。”這個“犬戎”的“犬”字帶有強烈的侮辱性,而且說戎狄是“豺狼”也準確地指出了犬戎或戎狄族的狼性格。至春秋初期,犬戎又成為秦國的強敵。后來犬戎的一支北遷到蒙古草原,成為蒙古草原最早的游牧民族之一。研究中國的游牧民族、游牧精神和游牧民族的圖騰,也必須從古匈奴葷粥和犬戎開始。
北狄
北狄的稱謂最早起始于周代,古漢族自稱華夏,便把華夏周圍四方的族人,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以區別華夏。北狄是古代華夏人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
狄作族稱,《春秋》所記始于春秋中葉,但《國語·鄭國》于西周末已有狄的記載。這是中原諸夏對北方一些部落與國家的稱呼,不是他們的自稱。進入戰國,他們有一部分當胡人南下后已融入胡人之中,成為匈奴的重要來源之一。
狄的本義
狄的本義,王國維先生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斷定,是由“遠”與“剔除”的含義,“后乃引申之為驅除之于遠方之義”。此外,狄還有強悍有力,行動疾快等含義。《爾雅·釋獸》說:“麋、絕有力,狄”, 邢昺 《疏》:“絕異壯大有力者,狄。”《禮記·樂記》說:“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 鄭玄 《注》:“狄、滌,往來疾貌也。”春秋初,在秦、晉、鄭、衛、邢等國以北,即今 陜北 及山西、河北兩省的中部與北部,有許多強悍有力的部落,是對中原諸夏的威脅,但當時仍與西戎及伊洛地區之戎統一稱為戎,只在方位上稱為北戎。至春秋中葉,出現了稱上述地區各部落為狄的記載,因其在北,稱為北狄。在狄的族稱出現以后差不多100年間,又出現了赤狄、白狄、 長狄 等許多稱號。
起源
《 山海經·大荒西經 》記載:“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潛夫論·志氏姓》說:“ 隗 姓赤狄, 姮 姓白狄,此皆太古 之姓 。”隗姓為鬼方之姓,赤狄隗姓不僅說明與鬼方有淵源關系,而且王國維先生還斷言他們是西周初唐叔受封時所得“ 懷姓 九宗”的后裔。赤狄中有潞氏,是赤狄的強部之一,《志氏姓》又記述這一支為 妘姓 封于路的后裔;潞氏滅亡之前的執政者名舒,《世本·姓氏篇》秦嘉 謨 輯本說:“潞, 周文王 第十七子鄷侯之后,氏于國,潞有鄷舒,出于姬姓。” 妘 為 祝融八姓 之一,姬為周王族姓,赤狄中也有祝融集團及姬姓王族支庶的苗裔。
白狄姮姓,《 世本 》記作“媨姓”,注解者又疑是姬姓之誤,究竟何者正確,如今很難定論,一般認為姮姓比較可靠。既是“太古之姓”,由來已很古遠。白狄中有一支叫 鮮虞 ,曾建立 中山國 。 杜預 《 春秋釋例 》說:“鮮虞中山,白狄,姬姓。”《春秋谷梁傳集解》的作者 范寧 與杜預同屬 東晉 人,他也說,“鮮虞,姬姓,白狄也”。到唐代, 楊士勛 《疏》說,范寧《集解》引自“《世本》之文”。但 東漢 時應 劭 的《風俗通義·姓氏篇》認為鮮于,,虞,,是 箕子 的的后裔,屬于 子姓 。《 鮮于璜碑 》也說鮮于“為箕子之苗裔”。姬姓、子姓為周及商王族之姓,可能是鮮虞華化以后出于攀附的說法,也可能鮮虞所建中山國的統治才出于姬姓或子姓。
長狄,按《國語》與《 孔子家語 》的記載為 漆姓 ,《史記·孔子世家》及《說苑·家語辨物》說 厘姓 。或謂漆為 淶 的誤寫,淶與厘同音,長狄應是厘姓。
傳說與姓族說明春秋時的北狄與西戎在族類方面比較接近。考古文化也可與這種情況相印證。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今 河套 、陰山以南及燕山以南的廣大地區,都屬 仰韶文化 分布范圍,在龍山文化時期,又屬不同地區的龍山文化。到了青銅時代,除燕山以南今北京市北部及 長城 沿線河北北部的一些地方有夏家店上層文化分布,說明山戎人已南達這些地區,其它如陰山河套以南,今山西中部與北部,河北中部與北部以及陜北、河套等地區的游牧民族青銅文化,雖有一定的地區差別,但共同的特點占優勢,并且受商周青銅文化的影響比較深。從上述傳說,姓族及考古文化的面貌與內涵推測,春秋時的北狄源出于商周時期的鬼方、獫狁,屬于羌戎族系。
他們南面與諸夏往來,接受 商周 及春秋時期諸夏的文化影響,他們固然不斷華化,也有一些諸夏貴族與人眾融入其中,成為北狄的一種來源。另一方面,陰山以北的青銅文化具有明顯的商文化影響,而且與陜北、山西、河北等地的戎狄青銅文化有較多的共同因素,說明春秋時的北狄與山戎、東胡及陰山以北的胡人也存在交往和彼此吸收的關系。戰國時胡人南下,陜北、山西、河北等地的赤狄。白狄應有相當多的部分已被同化于胡人之中。因此,春秋時的北狄與胡人、東胡族系既有區別,也有聯系。區別在于胡人起源于陰山以北,東胡人起源于大興安嶺山原,與羌戎起源于隴山地區不同;聯系在于鬼方、獫狁及春秋時的北狄,有相當多的部落融化于胡人之中,成為胡人的重要來源之一。
在陰山以北,新石器時代分布著以細石器為特征的諸文化。細石器起源于華北,傳播到蒙古高原形成以刮削器在生產工具中占優勢的狩獵文化,與陰山、河套及其以南新石器時代以農耕文化為主的情況有明顯不同。到公元前第二個千年紀末葉及公元前第一個千年紀,即 商代 晚葉與西周時期,陰山以北也進入了青銅時代,在南西伯利亞、 鄂畢河 上游及哈薩克地區,分布著命名為 卡拉蘇克文化 的青銅文化,其中發現了與商周器物頗相似的 陶鼎 、陶鬲及青銅刀、戰斧、矛、鏃等。這種青銅文化,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南戈壁省和烏爾札河、德勒山附近,也有所發現。在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考古學與歷史學界,均認為迫溯卡拉蘇克文化的淵源,是受商文化影響較明顯的一種獨特的游牧民族青銅文化。這么廣大地區的文化特征相近,說明這些地區的各部落族類相近,也與大漠以南長城以北各游牧民族在文化特點方面有相通之處。考古文化表明,匈奴與丁靈的起源有共同的淵源,他們都可歸入胡人族系。陰山以北的青銅文化受商周青銅文化的影響,如上所述可能是通過與鬼方、獫狁等部的接觸形成的,其中也可能是由于有部分夏人在夏朝滅亡以后,北上融入胡人之中帶來的影響。
在燕山南北,其中特別是燕山以北 西拉木倫河 、 老哈河 、 大凌河 三河 之源地區,新石器時代的 紅山文化 及早期青銅文化 夏家店下層文化 ,都是以農業為主的文化,從文化特點與內涵觀察,很可能和 商族 起源有密切的關系,這一點在本編關于商族起源的部分已敘述。到公元前1000—前300年,即商周之際到戰國中晚葉,夏家店上層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地區、 哲里木盟 、 興安盟 以及遼寧省的 朝陽市 地區、河北省的 承德市 地區,今北京市北部燕山以南地區也有發現。這是一種受商周青銅文化影響而又獨具特點的游牧民族文化,多認為這是山戎、東胡人的文化遺存,東胡人起源于興安嶺山原,大約是在商族的祖先從燕山地區南下到古河濟之間的進程中,他們也隨之從大興安嶺山原南下。春秋時北與燕為鄰的稱為山戎,戰國末因分在東匈奴以東被稱為東胡。
商代甲骨卜辭,常見“奚”的稱號,按《周禮》及《說文解字》的記載和解釋,是一種奴隸的名稱。為何把奴隸稱為“奚”,有多種解說,很有可能如《周禮·司隸》所舉“蠻隸”、“閩隸”、“ 貉隸 ”、“ 夷隸 ”一樣,是 奚人 被俘掠淪為奴隸的。《周禮·秋官·禁暴氏》有“奚隸”的名稱。到東晉及聲北朝,東北有 奚族 ,這是屬東胡族系的游牧民族,定居于老哈河流域以后,逐漸轉向農耕,遼代基本上與契丹同化。這支東胡族系的民族,與甲骨卜辭的“奚”有無淵源關系,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商及西周的政治勢力范圍已達到遼西地區,那里的民族與商朝發生關系是可能的。
白狄赤狄和長狄
北狄分為白狄、赤狄和長狄。白狄在今陜西一帶。赤狄分布在今 晉東南 一帶。長狄之名見于《左傳》,具體情況不詳。
春秋時代的北狄共分三大支派。自《春秋》莊公三十二年記載“冬,狄伐邢”,狄的名稱出現于《春秋》及《左傳》,以后百年間,赤狄一直是北狄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族團。清代 顧棟高 在《春秋大事表·四裔表·狄》中說:“自宣公十五年以前,凡單以狄舉者皆赤狄也”,即自 公元前662年 到前594年這半個多世紀,是赤狄最強盛的時期,當時北狄與中原諸侯抗衡的主要是赤狄。
赤狄
主要有十五個氏族組成,即即潞氏、皋落氏,留吁氏, 甲氏 , 鐸 辰氏,廧咎如氏,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 護骨氏 ,異奇斤氏等等。
皋落氏
晉人稱之為東山皋落氏。其居地,前人有三說:一說在今山西省垣曲縣。《 水經注·河水 》說:“河水東過平陰縣北,清水從西北來注之。清水東流 逕 皋落 城北,服虔曰:‘赤狄之都也……《 春秋左傳 》所謂晉侯使太子申生伐皋落者也。’”今 垣曲縣 東南有皋落鎮。一說在今山西省長治市長治縣。《后漢書·郡國志》上黨郡壺關劉昭《注》引《上黨記》說:“東山在城東南, 申生 所伐,今名平皋”,漢壺關在今山西省長治市長治縣。一說在今山西省昔陽縣。宋《樂史》說 樂平縣 有皋落鎮,“即古東山皋落氏之地”, 顧祖禹 《 讀史方輿紀要 》及《山西通志·樂平縣》都指明,這個皋落鎮,,村,,在樂平城東南七十里。三說都認定是晉太子申生所攻打的皋落氏。申生伐皋落,在晉獻公十七年,即 公元前660年 ,出兵的理由據獻公所寵愛的 驪姬 說:“皋落狄朝夕苛我邊鄙,使無日以牧田野,君之倉 廩 固不實,又恐削邊疆。”又說,“且夫勝狄,諸侯驚懼,吾邊鄙不儆,倉廩盈,四鄰服,封疆信,君得其賴”。當時晉獻公向狄人區域“啟土”還處在開始階段,晉國的實際控制僅汾 涑 平原,還未能越過 沁水 。
今垣曲縣皋落鎮距晉都 絳 200里左右,正在晉獻公時晉國邊境的東方境外。除了當時晉國宮廷陰謀置申生于進退都不利的境地之外,晉獻公令申生“盡敵而返”,并在此以前東向伐驪戎,大概都出于驅除分布在晉國以東以南的戎狄,以便掃清通往周王境內的道路。后來 晉文公 收草中之戎與麗土之狄以“啟東道”,可以說是晉獻公東向狄入境內“啟土”的繼續。另一方面,晉國向東北的境土擴張,與狄、赤狄往東北退縮是同一進退過程。晉獻公時東境不過沁水,今長治縣及 昔陽縣 境內的皋落部落遺址,當與皋落往東北遷徙有關。《左傳》于閔公二年只記申生伐東山而沒有說結果如何。《晉語》只說晉軍“勝敵而返”。皋落顯然沒有被消滅,可能受到這次打擊以后即往東北遷,先至今長治縣境,再至今昔陽縣境。皋落為赤狄強部,《左傳》僅一見皋落氏名稱,大概是由于以后僅舉狄名,未詳載具體部名的緣故。
潞氏
又稱路氏。居地今山西省潞縣。在皋落氏衰落以后,潞氏是赤狄中最強的部落,有君長,中原諸侯稱之為潞子。潞子嬰兒娶 晉景公 的姐姐為夫人,與晉國曾保持一段友好相處的關系。公元前594年因潞氏執政舒刺傷嬰兒,殺死晉景公的姐姐,晉國派兵滅潞氏。
留吁氏
春秋初葉居地不詳,春秋中葉居地于今山西省屯留縣。
甲氏
依《春秋大事表·四裔表》顧棟高的考證:“甲氏在今直隸廣平府雞澤縣”,即今河北省雞澤縣。其地在 太行山 以東,今河北省邢臺市以南,可能是狄人占據 邢國 故地以后遷居之地。
鐸辰氏
春秋中居地在今山西省長治市境內。
廧咎如氏
在春秋中葉,晉獻公時大概分布在今山西省中部。當時公子重耳從 蒲邑 出奔于狄,在今山西與陜西兩省之間。 重耳 在狄,曾與狄君在 渭水 附近進行田獵,這大概是白狄。狄又伐廧咎如氏,得其二女叔隗、 季隗 , 叔隗 嫁給重耳,季隗嫁給 趙衰 。在潞氏滅亡時,潞氏的余民散入廧咎如氏。可能廧咎如氏先居于今山西省中部的西側,后東遷今 長治市 附近已近太行山。《左傳》成公八年記載, 公元前588年 ,晉、衛兩國聯合攻伐廧咎如氏。在廧咎如氏潰散以后, 衛國 收復了新筑(今河北省魏縣)、馬陵(今河北省大名縣),是廧咎如氏又進一步遷到了太行山以東,今河北省的中部。
白狄
白狄,亦作白翟。我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始見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即公元前627年。春秋前期主要分布于古 雍州 北部(今陜北一帶)。前此,公子重耳所出奔的狄,可能即白狄,說明白狄早已存在,只是不單獨以部名出現。 公元前578年 , 晉厲公 命呂相為使致 秦桓公 《 絕秦書 》說:“白狄與君同州,君之仇 讎 ;而我之婚姻也”。白狄與 秦都 在雍州,其最初的分布區域,主要在今陜北及陜西洛水流域。
前550年,因受秦國的壓迫和晉國和戎政策的誘惑,東遷至今河北省石家莊一帶。東遷后的白狄主要由鮮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 4個氏族組成。后肥氏、鼓氏、仇由氏為晉所滅。 公元前507年 鮮虞建立中山國,是為早期鮮虞中山國,公元前406年為 魏文侯 所滅。前381年左右,“中山復國”,是為后期鮮虞中山國,都靈壽(今河北省平山縣),公元前296年為 趙國 所滅。
長狄
長狄亦作"長翟"。我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始見于《左傳》文公十一年,即 公元前616年 ,又名 鄋瞞 ,據孔子說是虞夏時 防風氏 、商代 汪芒氏 的后裔。因其人特別長大,號為長狄。分布于齊、魯、宋、衛之間;一說流動于西起山西平陽、潞安,東至山東邊境一帶。今河南省封丘縣南,可能因長狄得名。長狄曾從屬于赤狄,組成北狄國。《左傳》載有兄弟五人,為 僑如 ,焚如, 榮如 ,簡如,緣如。 周襄王 二十四年(前628)北狄內亂而分裂。曾攻打過齊、魯、宋、衛等國, 公元前607年 為齊、衛所滅。
史書記載
《國語·周語中》:“夫三軍之所尋,將 蠻夷戎狄 之驕逸不虔,于是乎致武。”
《 荀子·正論 》:“故諸夏之國,同服同儀,蠻夷戎狄之國,同服不同制。”
郭沫若《 屈原 》第二幕:“以一介的寒士,做到一國的丞相, 公卿大夫 ,農工商賈,皂隸臺輿,蠻夷戎狄,什么樣的人,差不多我都看過了。”
《春秋》在莊公三十二年記載:“冬,狄伐邢。”這是《春秋》中第一次出現狄的記載。這時晉獻公在位,與狄人的關系錯綜復雜,但戎與狄常常混稱。整個春秋時期的狄與戎,都與炎黃集團,有相當深的淵源關系。
應劭《風俗通義》說:“戎者,兇也。”古本《竹書紀年》載:“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詩經》中常有周朝與西戎戰爭的史詩,比如“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 史記·周本紀 》記載: 后稷 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 夏后氏 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戎狄之間即陜、甘一代。
《詩·小雅·采薇·序》說:“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獫狁之難”。《采薇》有“靡室靡家,獫狁之故”,“豈不見戒,獫狁孔棘”等句。《孟子·梁惠王》下甚至說:“太王事熏鬻,文王事昆夷。”文王經過征服與爭取,戎狄“莫不賓服,乃率西戎,征殷之叛國以事紂”。實際上打著商王的旗號對周圍各部落與 方國 的兼并,有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為滅商準備了條件。
《史記.匈奴列傳》記秦穆公時有西戎八國,即綿諸(今甘肅東部);緄戎(今甘肅東部);翟、镕之戎(今陜西北部);岐山、梁山(今陜西韓城與洛川之間);涇水、漆水以北有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大荔(今陜西大荔東);烏氏(今甘肅平涼西北甘寧交界處);朐衍(今寧夏鹽池一帶)。
《 說文 》稱:“羌,西戎 牧羊人 也。從人從羊,羊亦聲”;《風俗通義》也說:“羌,本西戎卑賤者也,主牧羊。故‘羌’從羊、人,因以為號。”
《史記·秦本紀》中曾記載許多與西戎族相關的來往或交戰記錄,如:“申駱重婚,西戎皆服”;“不廢申侯之女子為駱適者,以和西戎”。
引用来源
- • 讀《戎狄非胡論》 知乎 2017-03-03
- • 戎狄在春秋早期的歷史史實 苗疆吧 2017-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