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叔

人物 | 歷史人物 | 官員 | 周文王的弟弟

虢叔, 姬姓 ,名不詳, 周文王 的弟弟, 季歷 的第三子,和哥哥 虢仲 開始都是周文王的卿士。周武王伐紂滅 商朝 后,封兩個叔叔為虢國國君。其中虢叔被封在雍地,稱作 西虢 ,虢仲被封在制地(今河南滎陽),被稱作東虢。東、 西虢國 在王畿的左右,作為周王室藩屏, 西周 初年由 周武王 封于西虢,授爵 公爵 、號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稱“郭公”。其后代就以郭為姓,虢叔為 郭姓 的受姓始祖。

周平王四年(前767年), 東虢鄭國 所滅。 平王 乃復封其后裔虢序于夏陽(今山西平陸),是為北虢,逐步衰落后依附于南虢。 公元前658年 ,北虢亡于晉國。

虢國

虢叔封于西虢,虢仲封于東虢。 賈逵 《左傳》僖公五年疏:“虢仲封東虢,制是也。虢叔封西虢,虢公是也。”韋昭《 國語·鄭語 》注曰:“東虢也,虢仲之后,姬姓也。”《水經注·渭水注》卷十八曰:“《太康地記》曰:虢叔之國矣,有虢宮, 平王東遷 ,叔自雍(雍縣)之上陽為南虢矣。”《 括地志 》曰:“虢故城在岐州陳倉縣東四十里,次西十余里又有城,亦名虢城。”《 史記·秦本紀 》正義曰:“《輿地志》云:此虢,文王母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 史記·周本紀 》集解引韋昭曰:“文公,虢叔之后,西虢也。”《 太平寰宇記 》卷三十曰:“鳳翔府虢縣,古虢國之地也,即周文王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另外,《元和郡縣志》等文獻也都有相似的記載。《國語·周語上》賈逵注曰:文公,文王母弟虢仲之后,為王卿士。”《史記·周本紀》集解引賈逵曰:“文公,文王母弟虢仲之后。”

虢姓始祖

虢姓(郭姓):源自姬姓,周武王叔父虢叔,封于東虢,虢仲封于西虢,子孫以虢為氏。按,虢,周時的國名;分東虢、西虢、北虢,在今日的河南、陜西、山西境內。

周武王封三叔姬叔在西虢(在陜西寶雞,后東遷 陜縣 ), 二叔 姬仲在東虢(在河南滎陽縣東北)。周平王四年(前767年),東虢為鄭國所滅。

受封虢國

發展簡史

虢國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諸侯封國。周武王滅商后,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虢國國君,一個為雍地的西虢,一個為制地(今河南滎陽)的東虢,起著周王室東西兩面屏障的作用。

東虢于 公元前767年 被鄭國所滅(據《 竹書記年 》)。周平王四年(前767年),東虢為鄭國所滅。平王乃復封其后裔虢序于夏陽(今陜西平陸),是為北虢,逐步衰落后依附于南虢。公元前658年,北虢亡于晉國。虢序后裔改虢為郭,捻轉來到山西晉陽及以北的 忻州定襄陽曲 ,漢以來成為 太原 望族。

西虢東遷 三門峽 后,在原地留有一小虢,于 公元前687年秦國 所滅(據《史記·秦本紀》);東遷后的三門峽虢國建都上陽,地跨黃河兩岸,史稱南虢。南虢于公元前655年被 晉國 所滅。 虢公丑 帶領一部分貴族逃往洛陽,后到其岳父家所在的 蘇國 (即河南焦作溫縣一帶),現有東虢村、西虢村。南虢被俘的一部分貴族、平民被晉軍帶到山西汾陽一帶定居。

虢國墓地

地理位置

周初封文王之弟虢仲、虢叔于東、西二虢。東虢在今河南滎陽, 春秋 初年為鄭所滅;西虢在今陜西寶雞,西周末年遷至河南三門峽及山西平陸一帶。公元前658年,依附于南虢的北虢亡于晉國;前655年,晉國 假虞滅虢 ,南虢滅亡,留下了"唇亡齒寒"的的千古遺訓。

三門峽虢國墓地經兩次發掘,發現了包括兩座國君墓、一座國君夫人墓、二座太子墓在內的250余座貴族墓葬,出土各類珍貴文物2萬多件。1999年又在三門峽市西南李家窯發現虢國都城上陽城遺址。虢國墓地與上陽城的發現具有重大學術價值,被評為中國二十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大小分布

虢國墓地位于三門峽市區上村嶺上。50年代至今,先后經過四次鉆探和兩次大規模發掘,證明這是一處等級齊全、排列有序、獨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的大型邦國公墓。墓地總面積32.45萬平方米,分為南北兩區8個組。 2009號墓即虢仲墓屬第八組,位于北區,是虢國墓地墓葬最多、級別最高的一組,其所出土文物不僅數量多、品種全,而且有不少填補了我國 周代 考古空白。

虢仲的9號墓為土壙豎穴墓,呈南北方向,墓口南北長5.6米,東西寬4.4米;墓底略大于墓口,南北長6.00米,東西寬4.62—4.92米;墓深距現地表19.3米,是虢國墓地已發掘墓葬中形制最大的一座。墓穴四壁從上到下以淡綠色顏料進行了特殊涂抹。墓主人使用的葬具為重棺單槨,外加大型棺罩。從眾多出土 青銅器銘文 來看,墓主人虢仲是虢國的一代國君。其入葬年代在西周晚期歷、宣之際。

隨葬禮器

青銅禮器 隨葬的多少,反映墓主人身份的等級。9號墓出土的青銅器僅禮樂器就達120多件,其中用以標志墓主人身份的鼎達29件之多。有44件的銘文均言明為墓主人虢仲的自作用器。出土的兩套 編鐘 ,一套為八件 甬鐘 ;一套為八件紐鐘,銘文最長的60多字,從其內容可知此套紐鐘為虢仲自作器。且自銘為“寶鈴鐘”。從銘文可知,墓主人虢仲生前曾輔佐周天子治理天下,管理臣民,并“受天子祿”,其地位、權勢與富有明顯高于1990年發掘的2001號墓主人 虢季 。是目前我國考古發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兩套編鐘。該墓出土的4件銅?,均鑄有“虢仲作虢妃寶?,子子孫孫永寶用”銘文,器形大,保存完好,是目前我國同類器中最大的青銅。

隨葬玉器

九號墓出土的玉器,數量之多,品種之全,工藝之精,玉質之好,在周代考古中是罕見的。724件(組)玉器,經專家鑒定,分白玉、 青玉青白玉黃玉碧玉 等,大部分為新疆和闐玉。從制作工藝來看,多為精絕之作。如一件龍紋玉璧,是由和闐白玉精制而成,雙面飾抽象變形云龍紋,整器圓度規整,紋飾流暢大方,富有動感。在玉質工具中,如青色 饕餮紋 玉斧羊脂白玉 鉆等,也均采用 和闐玉 制成,無任何使用痕跡,可見這些玉質工具只是作為一種標志 禮玉 使用于某種特定場合。在葬玉類中,該墓出土的兩件 玉握 最為典型:左手握為和闐青白玉,呈圓角方管狀,周身飾8周弦紋,兩端分別飾4只蟬紋,為商代遺物;右手握為和闐青玉,呈圓管狀,周身飾旋轉龍紋,是西周時期的典型器物。

玉器中最為精美的當屬仿生動物玉雕。有神秘莫測的玉龍,兇猛咆哮的玉虎,展翅欲飛的玉鷹,活潑可愛的 玉兔 ,造型各異的玉鹿以及玉鼠、 玉牛 、玉蛇、玉羊、玉猴、玉蜘蛛、玉蜻蜓等。據統計,這些仿生玉雕幾乎囊括了我國北溫帶地區所有常見動物品類。

此外,九號墓出土的玉遣冊,上有用毛筆所寫的“ 南仲 ”字樣,這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寫字,對研究我國的書法起源有重要價值。

隨葬兵器及其它

九號墓中還出土有4件鐵刃銅器,兵器兩件:一為銅內鐵援戈,一為銅鐵葉矛;工具兩件,分別為銅銎 鐵錛 和銅柄鐵削。在西周晚期墓葬中同時出土數件鐵刃銅器實屬罕見。經北京科技大學冶金研究室鑒定,一件為人工冶鐵,三件為隕鐵制品。在西周晚期墓葬中,人工冶鐵制品與隕鐵制品共出,對于 中國考古學 和冶金史是非常重要和難得的實物證據。這表明,中國古代工匠選用隕鐵作器具至遲從公元前14世紀開始,公元前9—8世紀在虢國仍在使用,延續500年以上。與之前2001號墓出土的銅柄鐵劍(又稱中華第一劍)合并來看,說明此時期并未單純依賴人工冶鐵作為制作兵器的唯一來源。在世界其他文明古國如美索不達米亞、埃及、阿納托利亞等也有同類發現,隕鐵與人工冶鐵同時使用數百年以上是世界各地區文明古國的共性,中國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理應如此,只是以前尚缺實證。這4件鐵刃銅器的出土,為我們提供了極有說服力的實物證據。

九號墓中,還出土有陶、木、竹、蚌、麻、象牙等器物,特別是出土的一套完整的麻織品衣物,也是我國同時期考古中僅見的。

家族世系

華胥氏

伏羲 (配 女媧 )

少典

黃帝(姬軒轅)

少昊 (即 玄囂 )

蟜極

帝嚳 [名姬夋,又名姬夒或姬夔]

棄(又稱 后稷 )

不窋

公劉

慶節

皇仆

差弗

毀隃

公非

高圉

亞圉

公叔祖類

周太王 (又稱古公亶父,本名姬亶)

周王季(姬歷,也稱季歷)(吳國君主)(吳國君主)

周文王( 姬昌 ,史稱西伯昌)( 東虢國 君主) 虢叔 (西虢國君主)

后世子孫

湖南長沙尚存虢氏之裔一大支。其遷徙情況是,五代時自山西太原遷江西,明成化年間自贛遷湘之長沙新康都六甲,今屬望城縣靖港鎮大泊湖村。《長沙虢氏族譜》載:“吾族派演天潢,系由二虢勛標王府;三君譽薄遐方。溯博士于春秋,淵源家學;征大夫于晉國,丕丕皇猷。在昔家聲,昭垂後裔。迨以郭更虢之後,仍本姓者,僅吾一支,歷籍本豫章遷茲,自 洪武 越十余代,支繁派演……”長沙虢氏一支為 古姓 “虢”氏南方僅存承嗣,系明成代年間由江西饒州遷湘,姓氏由“郭”復“虢”,至今已歷五百多年,丁口繁衍達萬,后裔再遷者目前遍及北京、安徽、四川、湖北、廣東、臺灣等地。

長沙虢氏堂號為“新平堂”,至明末清初分為邦、爵、慶、錦、顏、曾、思、唐、隆九大房。除慶、錦二房早年徙常德丹洲外,其余七房于清 乾隆 三十八年共建宗祠,譜則各修,各房在清代均數修支譜,于民國七年糾族共修過族譜,譜名《長沙虢氏族譜》,凡虢氏自明至民國丁口繁衍、遷徙等情況詳載備至,共二十二冊,計二千四百多頁。民國三十七年續修過族譜,因社會變更未梓,現稿本散失。

中文名
虢叔
國籍
周朝虢國
性別
出生地
岐周
民族
華夏族
所處時代
重要事件
助周擴土、為周公老師、后人封西虢國
哥哥
周文王
職業
主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