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必大

人物 | 歷史人物 | 官員 | 南宋政治家

周必大(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字子充,一字洪道,自號 平園 老叟。原籍鄭州管城(今河南鄭州),至祖輩時居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周家村)。 南宋 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廬陵四忠”之一。

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進士及第。 紹興二十七年 (1157年),舉博學宏詞科。曾多次在地方任職,官至吏部尚書、樞密使、左丞相,封許國公。 慶元元年 ,以觀文殿大學士、益國公致仕。 嘉泰 四年(1204年),卒于 廬陵 ,追贈太師。 開禧 三年(1207年),賜謚 文忠 ,寧宗親書“忠文耆德之碑”。

周必大工文詞,為南宋文壇盟主。與 陸游范成大楊萬里 等都有很深的交情。著有《省齋文稿》、《 平園集 》等,后人匯為《益國周文忠公全集》。

人物生平

刻苦勤學

周必大像 周必大于 宋欽宗 靖康元年(1126年)七月十五日(中元日)(8月15日)巳時出生在平江府治長洲(今江蘇蘇州),祖籍鄭州管城。他的祖父周詵,在 宋徽宗 宣和 年間曾在廬陵任職,因此定居廬陵。其父 周利建 ,曾任太學博士。

建炎三年(1129年),周必大四歲時,其父周利建卒于揚州,周必大被寄養在 外祖母 家,由母親王氏督促他讀書。十二歲時,母親又去世了,只好跟隨伯父去廣東。十四歲時,周必大回廬陵,不久,又隨伯父輾轉各地。青少年時的周必大生活飄泊不定,但他刻苦勤學,終于成才。

文章起家

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周必大登進士第,授左迪功郎、徽州司戶參軍。同年,娶司封郎官 王葆 之女為妻,之后又回到江西。

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舉博學宏詞科,被任命為建康府教授、左修職郎。

紹興三十年(1160年),官拜太學錄,應召前往應試館職, 宋高宗 讀了他的策文后說:“是個負責起草詔書的人才( 掌制手 )。”被任命為秘書省正字。館職再次召試的例子從此開始。此后,周必大兼國史院編修,拜官監察御史。

錚錚表見

宋孝宗即位后,周必大拜官起居郎。直接到孝宗面前奏事,孝宗說:“朕過去看過你寫的文章,把你的近作拿來看看。”孝宗當初親臨經筵,周必大奏道:“經筵并不是分析文章講解句子的地方,想從容不迫地了解情況,增益于圣德,就要探求治理之本。”

之前,左右史之職空缺,史料記注中斷、累積許多,周必大奏請必須記下君臣的言行舉止,他日夜兼程修史,每月一次呈給孝宗看。孝宗便命周必大兼任 編類圣政所 詳定官 ,又兼權任中書舍人。

周必大在經筵侍講時,曾論及邊境事務,孝宗為四川感到擔憂,周必大借機陳說蜀中百姓困苦已久,希望能減少四川的賦稅。又應孝宗詔令條奏十事,都切中時弊。

此后又權任給事中,他在任內封駁政令失當之處,不用權貴、寵臣。當時,翟婉容對官吏進行升調時違反有關法令,周必大竭力爭執,認為此舉不妥。孝宗說:“原以為你只會寫文章,沒想到你如此剛強正直。” 金國 索取 紹興和議 時的舊禮,周必大一一上奏,請求改正敵國稱呼,金國為之氣沮。

隆興元年 (1163年),周必大與 金安節 等上疏回駁孝宗授寵臣 龍大淵曾覿 為知閤門事的任命,但孝宗仍重申前令,周必大因此請求外出奉祠。

乾道四年(1168年),周必大出知南劍州,之后又改任提點福建刑獄。他在入宮承對時,希望孝宗朝廷內外舉薦文武人才,分別把他們的長處記在一本冊子上,藏于宮中,以備緩急之用。

乾道六年(1170年),任秘書少監兼權任直學士院,并兼領史職。當時的制書草擬仿效漢宣帝時制度,為 鄭聞 起草、周必大定稿,最后由孝宗修改。周必大上奏批評 西漢 諸臣,希望孝宗不可有輕視儒士的名聲。孝宗喜愛他論述精辟,知識廣博,甚至希望與他日夜討論文章。

孝宗加太上皇( 即高宗 )尊號時,周必大認為不應稱“嗣皇帝”,應稱“皇帝”,孝宗采納。 趙雄 出使金國時,要攜帶國書,朝廷討論受國書的禮節。周必大立即具體草擬,大致內容是:“尊卑名分之定,有人計較等級、威風;叔侄親戚關系,難道還計較是坐著還是站立。”孝宗對此頗為贊賞。

后兼權任兵部侍郎,周必大奏請敬重侍從以儲備將相之才,增設臺諫官以廣開言路,選擇監司、郡守以補充郎官的不足。不久,權任禮部侍郎,兼領直學士院,并任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

一天,孝宗令周必大同 王之奇陳良翰 到選德殿應對,孝宗從袖中拿出手詔,舉 唐太宗魏徵 關系之例,詢問他在位久,卻未成功績,治政的好壞及他自己不能發覺的解決辦法,命周必大等盡言對錯。周必大認為孝宗頻繁更換將領與郡守,是兩大弊端。孝宗贊同,便革除這兩種弊端。江、湖二州干旱,周必大請求捐出南庫錢二十萬代民交稅,孝宗很是贊賞。

乾道八年(1172年),周必大兼任翰林侍講,又兼中書舍人。不久,他辭去直學士院之職,得到批準。外戚 張說 再次拜為簽書樞密院事,給事中莫濟封駁回錄黃,周必大奏道:“過去全朝廷的人都認為張說這個任命不適合,陛下自己也知道錯了而加以制止了。未到一年,這個任命又下發。貴戚參預政事,公私兩方面都受到損失,臣不敢草擬此令。”孝宗迅速讓王〈日嚴〉草詔,貶二人為 宮觀官 。張說公開奏章內容,并薦舉二人,莫濟和周必大于是分別被貶至溫州與建寧府任職。莫濟接到任命立即離朝,周必大到 豐城 后稱病而歸。莫濟聽說后很后悔自己的行動。周必大三次請求擔任宮觀職,他因此名氣更大。

淳熙 二年(1175年),除任敷文閣待制兼侍讀,暫代兵部侍郎,并兼直學士院。孝宗安慰他說:“你不迎合別人,不附會權貴,朕十分倚重你。”隨后正式任兵部侍郎,不久后又兼任太子詹事。他上奏說:“太宗( 趙光義 )儲備人才,為真宗( 趙恒 )、仁宗( 趙禎 )所用;仁宗儲備人才,為 英宗趙曙 )、哲宗( 趙煦 )所用。自 章惇蔡京 打擊士氣后,最終導致外族入侵之禍( 靖康之變 )。 秦檜 嫉妒刻薄,驅逐人才,其弊端遺留至今。希望陛下在閑暇之時儲備人才。”

孝宗常親臨球場,周必大說:“臣固然知道陛下不會忘記檢閱戰備,然而太祖( 趙匡胤 )二百年的天下,其希望在于圣上的勤勉,希望陛下自愛。”孝宗臉色一變,說道:“你的話很忠心,是不是為了預防銜橛之變( 意外發生的事故 )?朕正以國仇未報、恥辱未雪為念,不想自尋安逸。”后升兼侍讀,改任吏部侍郎,拜翰林學士。

當時天上下了很長時間的雨,周必大奏請減少后宮供給,松緩對浙郡長期以來積欠的租稅的 逼責 ,令省部討論對百姓撫恤之事。周必大在當值時被孝宗召見,上言:“ 金星 靠近前面的星,武士踢球,太子參與,臣很擔心。”孝宗讓周必大把這些話轉告太子,周必大說:“太子是人子,陛下令他驅馳,臣怎么敢勸他違抗命令,陛下不要命令他就可以了。”

周必大乞求回鄉,未得到批準。孝宗想召人為他分擔職責,于是問周必大:“ 呂祖謙 能寫文章嗎?”周必大回答說:“呂祖謙的涵養很深,了解典故,不僅僅工于文字。”旋即擔任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又升任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承旨。孝宗令禮官討論 明堂 典禮,周必大建議祭天與祭地分別舉行。之后又受旨撰寫《選德殿記》及《皇朝文鑒序》。周必大在翰苑近六年,制命文字溫和、雅致,考慮事情周到、全面,是一時文學侍從之臣中的第一人。有人說他再次入翰苑任職,實際上是曾覿所薦,而周必大不知道真相。

淳熙七年(1180年),周必大拜官參知政事,孝宗說:“執政與宰相,本來應當和睦而又有不同之處。在這之前宰相論述某事,而執政再沒有什么可補充的了,這是為什么?”周必大說:“大臣本來應該相互支持或反對。自從秦檜當權后,執政不敢說一句話,以后便成為理所當然。陛下虛心請教拋開自己的尊嚴,大臣哪敢自以為是?只要小事不敢隱瞞,那么大事又有什么理由要隱瞞。”孝宗深以為然。當時久旱不雨,孝宗下手詔求直言。宰相認為此詔一下,各州郡都會乞求賑濟,如何應付,于是約周必大一起上奏反對此令。周必大說:“陛下想了解下面的情況,而我們卻要加以阻攔,怎么可以堵塞公眾的言路呢?”

有人借助后妃的引薦請求為郎官,孝宗把此事交給給事中與中書舍人處理,周必大說:“臺諫、給舍與三省互相牽制,怎能稟承旨意辦事呢?不聽從旨意有失于禮節,聽從了又有損于法則。旨令下達之日,我們應當一起上奏。”孝宗高興地說:“肯如此任勞任怨嗎?”周必大說:“應該給而未給就會有怨恨,不當給而不給,有什么怨恨呢!”孝宗說:“這是負責任,不是任怨。”

淳熙九年 (1182年),周必大拜官知樞密院。孝宗說:“每次看見宰相不能處理的事情,你用幾句話就解決了,三省根本不能少了你。”

山陽過去有屯兵八千,雷世方乞求只差遣 鎮江 一支軍隊五千人駐守山陽,周必大說:“山陽控扼黃河口,如果今天減少駐軍而后又增加駐軍,必然導致敵人的懷疑。揚州武鋒軍本來駐守山陽,不如每年撥三千人,與鎮江五千人一同駐守山陽。”郭杲請求把荊南軍隊一萬二千人移至 襄陽 永久屯守,周必大說:“襄陽固然是要地,江陵也是江北的襟喉。”于是留下二千人駐扎江陵。孝宗問:“金主( 完顏雍 )已經回到上京,并分派他幾個兒子鎮守各地,要怎么辦?”周必大說:“敵人的恫嚇可能只是虛探,正擔心我們先行動。我們應當靜守,只是邊地將領不可以不精心選拔。”

淳熙十一年(1184年),周必大擔任樞密使。孝宗說:“如果邊境出事,宣撫使之職只有你可勝任,其他人都不行。”各位統帥呈上各軍升遷名單,周必大不時點名召見一二人考察其才能優劣,統帥十分恐懼,不敢容于私情。周必大創行內外諸軍點式法,對分散在外的軍隊就親自去檢閱。 池州 李忠孝自陳有二名正將不能拉開弓,乞求罷去他們的軍職。孝宗說:“這是樞密使措置的效果。”

金州謀求軍帥,周必大說:“與其讓人私下舉薦,不如正大光明地選報。”孝宗命令侍從、管軍舉薦將帥。有人傳言 大石林牙 將要加兵攻金,忽魯大王分別占據上京,駐守邊境的大臣與 西夏 訂立盟約。周必大一概不理會,勸孝宗持重,不要輕舉妄動。后證明所傳的話果然都是妄言。孝宗說:“你真是有先見之明。”

淳熙十四年(1187年)二月,周必大擔任右丞相。他首先上奏道:“現在國內外安定,這種安定局面大約將近有二十四年了,這正是令人擔心之時,應考慮國家的長遠之計,不可以頻頻更改治國方針以圖速強。”秀州乞求減去大軍總制錢二萬緡,官吏請求核審是否合適,周必大說:“這難道是審核的時候?”立即蠲免了秀州的總制錢。密封的奏章多說大臣們的同異,周必大說:“各盡所見,歸納到一處,怎么可能還相同呢?陛下恢復祖宗過去的制度,令三省反復閱讀奏章后行動,正是想使上下互相牽持,并不是只是奉行文書。”

高宗逝世后,朝廷議定根據 顯仁皇后 ( 高宗生母韋氏 )逝世時的例子,派三位使者報告 金朝 。周必大說:“今天的事很特殊,不應當害怕敵人而曲意順從。”阻止了派使者之事。金朝的賀正使來到宋,有人請求皇上暫且穿淡黃袍在御殿接受國書,周必大執意不肯。孝宗便身著素色喪服,在帷幄中接見金使。

淳熙之禪

淳熙十五年(1188年),高宗出殯,周必大根據 宋太宗 出殯時宰相呂端的舊例,請求隨同前往。孝宗于是命周必大攝任太傅之職,充任山陵使。舉行明堂大禮時,孝宗加恩群臣,封周必大為濟國公。

十一月,周必大單獨留下來,請求孝宗讓他離職,孝宗再三安慰。之后,孝宗忽然宣諭道:“近年來朕經常生病且感到疲倦,想傳位給太子,但你必須暫且留下。”周必大說:“陛下身體安康,只是由于思念太上皇稍稍過度了些,怎么會到厭倦于政事辛勞的地步。”孝宗說:“最大的禮儀沒有比得上事奉宗廟的,而祭禮舉行時朕大多是帶病前往堅持祭祀的;最大的禮儀沒有大于執喪的,而朕不能親自到 德壽宮 去。想不退休,這可以嗎?朕正要把這個重任委托給你。”周必大哭著退下了。十二月,孝宗秘密賜給周必大高宗禪位時的親札。同月,孝宗令周必大留下商議。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又令周必大參與草擬詔書,專門論述了供奉 靈位 、侍奉太子之事。事后,任命周必大為左丞相、許國公, 留正 拜為右丞相。同月,孝宗身著吉服前往 紫宸殿 。周必大奏道:“陛下傳位給皇子,再觀盛典,流芳千古。看來從今后不能每天侍奉陛下了。”于是哽噎無法說下去,孝宗也流淚說:“只有靠你們協助新君。” 宋光宗 即位后,詢問當今的急務,周必大奏稱為用人、求言二件事。同年三月,周必大拜官少保、益國公。李巘草擬了二相制度,大家對此貶褒不一,孝宗召來李巘,命他用麻紙另擬文書,不久把李巘貶到地方任職。周必大請求離朝。

國子司業 何澹 最初為周必大所器重,但他擔任學官,許久未遷官。后經留正舉薦方才升遷,他因而懷恨于周必大,于是借諫官之職予彈劾,致使周必大罷相,以觀文殿大學士之職判潭州。何澹對周必大譴責不停,再使其以少保充任 醴泉 觀使。其后改判隆興府,但他未赴任,又拜觀文殿學士、判潭州,恢復觀文殿大學士之職。周必大被所舉官吏受賄敗露之事牽連,降封滎陽郡公,后又復封益國公,改判隆興府,他辭去此職,獲拜醴泉觀使。

偽學罪首

宋寧宗 即位,令大臣直言朝政得失,周必大首陳四事:至孝、敬天、崇儉、久任。

慶元元年(1195年),周必大三次上表引退,寧宗命其以少傅、觀文殿大學士、益國公致仕。

慶元 六年(1200年),平民 呂祖泰 上書請求誅殺 韓侂胄 、驅逐 陳自強 ,由周必大接替任職。次年,韓侂胄的黨羽、御史施康年以呂祖泰的上書為借口,彈劾周必大首倡偽學(理學),又私植黨派。韓侂胄于是降周必大為少保。在“慶元黨禁”中,周必大與 趙汝愚 、留正被指責為罪魁禍首。

嘉泰二年(1202年),寧宗恢復周必大少傅、觀文殿大學士之職。

生榮死哀

嘉泰四年(1204年)十月一日(10月25日),周必大在吉州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九歲。寧宗聞訊后驚愕悲悼,追贈太師,為其輟朝兩日,賜銀千兩、絹千疋。十二月,葬于廬陵縣斗岡原上。

開禧三年(1207年),寧宗賜周必大謚號“文忠”。

嘉定 元年(1208年)十一月,寧宗命 樓鑰 為周必大撰碑銘,并御書“忠文耆德之碑”六字賜予周必大家。

主要成就

政治

周必大“立朝剛正”,言事不避權貴,處事有謀,治政勤奮,是一位頗富才干的政治家。其為政大體有四點主張:

一、強兵,并制訂“諸軍點試法”,整肅軍紀;

二、富國,主張大力發展商貿業,以增加收入;

三、安民,以民為本,減賦賑災;

四、政修,要擇人才,考官吏,固職守。

文學

周必大工文詞,為南宋文壇盟主。與陸游、范成大、楊萬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他是一位“九流七略,靡不究通”的文學家。詩詞歌賦“皆奧博詞雄”。其書法“渾厚剛勁,自成一體”。

周必大有詩600多首。他的詩有的善于狀物,如《池陽四詠·翠微亭》中的“地占 齊山 最上頭,州城宛在水中洲;蜿蜒正作雙虹墮,吸住江河萬里流”,比喻淺近新穎。又如《 游廬山佛手巖雪霽望南山 》中的“十日頑陰不見山,山中一夜雪封庵。伊予的有尋山分,日照北窗云在南”,氣骨稍弱,卻清新淡雅。

他初學 黃庭堅 ,后由 白居易 溯源 杜甫 。在有些詩里他喜歡用典,未能擺脫 江西詩派 的影響。他執掌內外制時間很長,不少代表朝廷的重要文章,都由他撰寫。如《岳飛敘復元官制》,詞婉義正,是宋代駢文佳作。

他的序文如《〈皇朝文鑒〉序》,寫得典重雅正。題跋如《題陸務觀送其子赴官詩》,游記如《南歸錄》所寫游石湖,則頗富情致。總的說來,這類散文內容豐富,文采則時有不足。

周必大知識淵博,熟悉當朝人物、掌故。在他的散文及《 二老堂詩話 》中,保存了不少研究宋代文學的資料。他的神道碑、墓志銘一類文字,主次分明,頗有史法,往往為元代修《宋史》者所取材。

個人作品

周必大著有《玉堂類稿》等八十一種,共一百三十四萬余言。后人將其遺作輯為《益國周文忠公全集》,計二百卷,其中包括《省齋文稿》、《平園續稿》、《省齋別稿》、《二老堂詩話》等24種,有清 咸豐 刊本。其中《 玉堂雜記 》、《二老堂詩話》選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周必大用時四年,主持刊刻了宋代著名的四大類書之一的《 文苑英華 》計一千卷,還刊刻了《 歐陽文忠公集 》一百五十三卷、《附錄》五卷,使《歐集》自此以后有定本,且得以保留至今。“周必大刻本”被歷代名家奉為私家刻書的典范。

人物評價

趙構 :掌制手也。   ( 《宋史》引 )

趙眘:①意卿止能文,不謂剛正如此。   ( 《宋史》引 )②卿不迎合,無附麗,朕所倚重。   ( 《宋史》引 )③好一個宰相!   ( 《鶴林玉露》引 )④若有邊事,宣撫使惟卿可,他人不能也。   ( 《宋史》引 )

朱熹 :如今是大承氣湯證,渠卻下四君子湯。雖不為害,恐無益于病耳!   ( 《鶴林玉露》引 )

呂祖泰:獨周必大可用,宜以代之,不然,事將不測。   ( 《宋史》引 )

趙擴 :①嘻!此四朝宗臣也。   ( 《忠文耆德之碑》引 )②道德文章為世師表,功名始終,視古名臣為無慚也……在位最久,得君最專。

樓鑰:①以國事為己任,進退人才,一本公道,養民擇守,憂邊訓兵,仰贊睿謨,慮周而敏,被遇日隆。   ( 《忠文耆德之碑》 )②孝宗皇帝在位二十八年,厲精求治,久而不倦,圣德日新,光紹祖宗。宰相凡十有五人,明良會遇,可謂盛矣。求其相為始終,全德備福,未有如益國周文忠公者。   ( 《忠文耆德之碑》 )③巍巍孝宗,天錫勇智。二十八年,是為盛際。猗歟益公,善始以終。始進以文,終察其忠。再折奸萌,逆鱗以批。事定言驗,表表忠規。獻納論思,知無不為。彌縫輔贊,百工惟熙。三圣相授,同守一道。公實佐之,家有宸藻。憂邊思職,具存宏模。 臨機輒斷 ,華夷謐如。告老既休,著書自若。拳拳斯文,以惠后學。天不憗遺,殄瘁興悲。既銘公墓,又勒豐碑。生榮死哀,身美君顯。是為 宗臣 ,后慶其衍。   ( 《忠文耆德之碑》 )④渠只會說大話,如奄有萬方,君臨 兆姓 。   ( 《四朝聞見錄》引 )

文天祥 :①列圣文章千載重,諸孫聲氣一時同。著庭更有邦人筆,稽首承休學二忠。   ( 《 敬和道山堂慶瞻御書韻 》 )②秘苑固知朋可正,畏途猶恐甲方衷。欲酬長者殷勤祝,坎止流行學四忠。   ( 《和蕭安撫平林送行韻》 )

脫脫 :謀大事,決大議,非凝定有立者不能也。周必大、留正一時俱以相業稱,然必大純篤忠厚,能以善道其君,光、寧禪受之際,懼禍而去,其可為有立乎哉?   ( 《宋史》 )

王夫之 :至若周必大、 王十朋 、范成大、楊萬里之流,亦錚錚表見,則抑文雅雍容,足以緣飾治平而止。   ( 《讀通鑒論》 )

范文瀾:周(必大)、留(正)都是朝廷上反戰官員的代表。   ( 《中國通史》 )

軼事典故

鶴飛盞

周必大有一個酒杯名為“鶴飛盞”,斟上酒,杯上的鶴就飛起來,喝完酒后,鶴就不見了。

大承氣湯

周必大被任命為參知政事時,朱熹在與 劉子澄 的信中評論此事說:“現如今是需要下大承氣湯( 藥性較猛烈的瀉藥 )的癥狀,他( 孝宗 )卻下四君子湯( 藥性柔和緩慢的補藥,此指周必大 )。雖然不會造成危害,恐怕對病情也沒有好處!”

貌類溫公

據記載,周必大身材高大而臉龐清瘦,樣貌如同 野鶴 。他在翰林院任職多年。孝宗在一天退朝空閑時,感嘆說:“好一個宰相!只是怕他福薄。”一個老宦官在孝宗身邊說:“官家( 對皇帝稱呼 )所感嘆的,難道不是周必大嗎?臣觀察 司馬光 的畫像,也像周必大一樣清瘦。”孝宗為此一笑,于是提拔周必大。周必大此后任太平宰相,參與并聞知禪讓盛事,晚年出鎮長沙,退休后得享十多年的清閑福氣。

敬慕三忠

周必大曾在鄉里建三忠堂,因 歐陽修 ( 謚文忠 )、 楊邦乂 ( 謚忠襄 )、 胡銓 ( 謚忠簡 )都是廬陵人,也都是周必大平生所敬慕的人,所以周必大撰文記述他們的事跡,這是他的絕筆。

親屬成員

輩分

關系

姓名

簡介

家世

曾祖父

周衎

官至朝奉郎,累贈太師、 秦國公

曾祖母

郭氏

贈秦國夫人。

祖父

周詵

官至左朝散大夫,累贈太師、秦國公。

祖母

潘氏

贈秦國夫人。

李氏

贈秦國夫人。

張氏

贈秦國夫人。

父親

周利建

官至左宣教郎、太學博士,累贈太師、秦國公。

母親

王氏

贈秦國夫人。

平輩

弟弟

周必強

生平不詳。

妹妹

周三叟

夭折。

——

配偶

王氏

監察御史王葆之女,封益國夫人

子輩

兒子

周綸

曾任朝請大夫、知筠軍二州事。

孫輩

孫子

周顥

曾任宣義郎、監 景德鎮 兼煙火公事。

長孫女

——

嫁承事郎、監嘉興府糴納倉蕭彖。

周必大至少有孫女五人,除長孫女外生平均不詳。

卒年爭議

關于周必大去世的時間,史書有兩種說法:

1、 嘉泰四年(1204年)十月一日 :樓鑰所撰《忠文耆德之碑》、《少傅觀文殿大學士致仕益國公贈太師謚文忠周公神道碑》皆持此論;

2、 嘉泰四年(1204年)十二月 :《 續資治通鑒 》持此論。

按,樓鑰奉宋寧宗之詔撰《忠文耆德之碑》,其所記載的周必大卒年日月,應較清人 畢沅 著《續資治通鑒》更為準確。故采用嘉泰四年十月一日之說。

史料記載

《攻媿集·卷九十三·忠文耆德之碑》

《攻媿集·卷九十四·少傅觀文殿大學士致仕益國公贈太師謚文忠周公神道碑》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傳第一百五十》

后世紀念

墓址

周必大墓位于浙江省 文成縣 龍川鄉 中堡村,是1994年翻修的。墓的正前方立有一塊 青石 墓碑,上書“宋丞相益國公周必大之墓”。墓為圈椅式青石水泥結構,墓室分五穴,分別安葬著 大峃 周氏 的一世祖周必大及 劉夫人 、祝夫人和三世祖周九齡及張夫人。墓頂后方是周必大的生平傳記,兩側為《重修一世祖必大公墓碑記》和《宋丞相周必大公墓葬由來》。 

會議

2014年8月15日至18日,“周必大與南宋文化暨紀念周必大誕辰888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井岡山大學舉行。會議就周必大的生平思想、政治影響、學術著述、文學創作、歷史地位進行了討論。

引用来源

中文名
周必大
別名
周益公、周平園
性別
出生地
平江府長洲(今江蘇蘇州)
出生日期
宋寧宗嘉泰四年十月一日(1204年10月25日)
去世日期
宋欽宗靖康元年七月十五日(1126年8月15日)
籍貫
民族
漢族
所處時代
南宋
字號
字子充,一字洪道 號平園老叟
謚號
文忠
代表作品
《益國周文忠公全集》
主要成就
立朝剛正
職業
左丞相、少傅、觀文殿大學士等
追贈
太師
封爵
許國公→益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