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 ,廣西臨桂人,字健生, 回族 。 中華民國陸軍 一級上將,譽為“小諸葛”。 軍閥新桂系代表人物,與 李宗仁 合稱“李白”。
白崇禧早年就讀于廣東初級陸軍學校、廣西法政學校。辛亥革命后入武昌第二陸軍預備學校學習。1913年考入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第三期,1916年畢業后入 桂軍 ,歷任連長、營長、團長。1924年加入 中國國民黨 ,任定桂討賊軍總參謀長。1927年,任北伐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參與發動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 南京國民政府 成立后,白崇禧任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1928年任 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 副總司令,前敵總指揮兼新編第十三軍軍長。1929年 蔣桂戰爭 中 桂系 失敗后,潛回廣西,與李宗仁重新控制廣西。任“護黨救國軍”前敵總指揮,參加護黨救國運動。1930年蔣馮閻 中原大戰 時,在南方響應倒蔣,改任反蔣第一方面軍總參謀長。1931年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廣西民團總司令。1936年,參與發動 兩廣事變 ,后和平解決。
1937年, 抗日戰爭 期間,白崇禧任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副總參謀長兼軍訓部部長。淞滬抗戰和 南京保衛戰 時,親臨前線視察。參與制定臺兒莊戰役計劃,協助李宗仁指揮臺兒莊戰役,取得 臺兒莊大捷 。先后參與指揮南昌會戰、 桂南會戰 、3次 長沙會戰 ,并親自指揮 昆侖關之戰 。
1945年,白崇禧歷任國民政府國防部長,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 華中 軍政長官。1949年所屬部隊被 中國人民解放軍 殲滅后,去臺灣,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66年12月2日在臺北因病去世。著有《 白崇禧回憶錄 》等。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Module:1equ9ktso283u]1893年3月18日,生于廣西省桂林,祖上原本是世代書香門第,父親白志書棄文從商,在桂林開永泰林店經營糧油,娶 永福縣 馬氏為妻,生七男四女,夭折三男一女,長成四兄弟(即崇勛、崇倫、崇禧、崇祜),馬氏系篤誠之穆斯林,對其子女多有熏陶。
1898年開始,白崇禧在私塾從毛慶錫先生就讀,刻苦用功,且聰穎異常,幾乎過目成誦,奠定了扎實的文化基礎。
1902年,白崇禧與六弟崇祜兩人到離家三華里的會仙鎮會仙小學走讀,從白蓮洲老師。
1903年,父親白志書因病去世,致使白家生活日趨艱難,由其小叔送他到新小學讀書,深受校長 李任仁 喜愛。
1907年冬,白崇禧報考廣西陸軍小學第二期,全省千余人報考,僅錄取一百二十人,白崇禧以第六名被錄取,接受軍事教育的啟蒙,三個月后因患惡性瘧疾退學,學籍由校方繼續為其保留一年后方被收回。
1909年,白崇禧以第二名成績考入廣西省立初級師范學校,因屢次考試成績均名列第一,被定為“領班生”。
初露鋒芒
1911年,10月
辛亥革命
爆發,白崇禧加入廣西北伐學生敢死隊,隨協統
趙恒惕
至湖北漢口,與北軍對峙。
1912年,1月民國 南京臨時政府 成立,4月政府北遷,白崇禧被編入南京陸軍入伍生隊接受入伍訓練,半年后入武昌第二陸軍預備學校,課程與舊制高中大體相同,外加軍事科目。
1914年春畢業,入北苑陸軍第十師(師長 盧永祥 )實習,10月升入中國軍事界最高學府——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學科以戰術、 筑城 、地形、兵器四大教程為主。
1916年,12月白崇禧畢業,被授予上士,自愿請求分發到新疆見習,因陜西正與北京政府為敵,道路不通,故未能成行。
1917年,1月回廣西,在桂軍陸榮廷部第一師第三團任見習官。5月白崇禧調模范營(營長 馬曉軍 )任代理少尉連附,見習半年升少尉,不久升中尉。
1918年,1月隨 譚浩明 出師援助湖南,被 吳佩孚 打敗。
1919年初,任廣西陸軍第一師步兵第二團第一連上尉連長,隨團長馬曉軍進左江流域剿匪,白崇禧將應招或俘虜的土匪八十余人槍決,對土匪采取嚴厲手段,匪焰頓消。
1921年秋,馬曉軍模范團改為田南警備司令部,白崇禧任第一營營長。馬曉軍部在 百色 被自稱廣西自治軍第一軍總司令的 劉日福 ( 陸榮廷 、譚浩明殘部)包圍繳械,白崇禧因援救馬曉軍而摔斷左腿,赴廣州休養,經朱培德引見,在石龍車站大元帥專車上見到 孫中山 。
1923年1月, 黃紹竑 欲脫離李宗仁向外發展,派 陳雄 到廣州與白崇禧聯絡,白崇禧乘機勸他靠攏軍政府。5月黃紹竑被 沈鴻英 任命為第八旅 旅長 ,在白崇禧的聯絡下,6月孫中山任廣西討賊軍總指揮,白崇禧任參謀長,白崇禧制定了統一廣西的方向,派黃紹竑到 玉林 會晤李宗仁,商討合作事宜。7月18日,黃紹竑、白崇禧設鴻門宴解決了鎮守 梧州 的沈鴻英部 馮葆初 部隊,正式打出“討賊軍”旗號。9月討賊軍與 粵軍 李濟深 合作,夾攻廣西軍獨立師 陳天泰 部。11月19日,廣西討賊軍白崇禧部約五千人,擊敗自治軍 陸云高 ,占領 平南 ,打通梧州上游,實力大增。
1924年3月31日,廣東西江善后督辦李濟深聯合廣西討賊軍白崇禧部,在都城將企圖進襲梧州的大本營第七軍(桂軍)
劉玉山
部師長陳天泰部繳械。4月6日陸榮廷和沈鴻英開戰,白崇禧派黃紹竑赴
桂平
與李宗仁會商時局,李宗仁欲聯陸倒沈,白崇禧電話陳說利害,遂改變主意決定聯沈討陸。5月23日“討賊軍”與李宗仁“定桂軍”合作,通電請陸榮廷下野,5月28日白崇禧自桂平貴縣向賓陽黎塘進發,以謀取
南寧
。6月21日白崇禧占
賓陽
,自治軍
陸福祥
部曾超廷、劉錦華分別敗走遷山、隆山。26日白崇禧的右翼軍率先進入南寧,28日白崇禧占遷江,自治軍陸福祥等敗走都安。7月22日,白崇禧率部再從南寧出發,31日進駐
柳城
。8月11日白崇禧聯合沈鴻英多次敗陸榮廷部
韓彩鳳
,占領
柳州
,9月7日白崇禧部(
鐘祖培
、夏威等縱隊)攻占
慶遠
,9月21日陸榮廷通電下野。10月1日,白崇禧通電宣布討陸戰爭結束,廣西自治。
小有名氣
1925年1月5日,
唐繼堯
派出兩路大軍,假道廣西,聲稱前往廣州視事,為占領兩廣而發動了
第一次滇桂戰爭
,29日沈鴻英軍也分兵三路向李宗仁、黃紹竑進攻,30日戰事開始,李、白崇禧由桂平進向武宣象縣,31日占領
武宣
。2月1日白崇禧、黃紹竑通電討沈,2日李、
白軍
(鐘祖培、
呂煥炎
等縱隊)敗沈鴻英部鄧瑞澄、鄧佑文師于武宣二塘,占領
象縣
,3日白崇禧大破沈鴻英部鄧瑞澄、鄧佑文于武宣,占領象縣、蒙山,9日白崇禧部占領柳州,鄧瑞澄、鄧佑文東北走中渡、
桂林
,11日白崇禧部占中渡,進取桂林,16日攻占六塘、良豐,擊斃沈鴻英部旅長莫顯成,17日占領桂林,沈鴻英部(鄧佑文、鄧瑞澄)北走全縣,23日白崇禧部占全州,鄧瑞澄、鄧佑文分走湘黔。3月28日沈鴻英趁白崇禧南去,與唐繼堯軍相結,襲據桂林,
沈榮光
襲據
平樂
。4月10日白崇禧部回師,沈鴻英退出桂林,23日白崇禧軍(鐘祖培等)敗沈鴻英于義寧,24日白崇禧在桂林、古化間之兩江塘大破沈鴻英部(鄧佑文、沈榮光等),殲其主力,沈鴻英化妝逃走,5月3日白崇禧軍攻占古化,沈榮光、
楊子德
北走,沈鴻英部被肅清。5月5日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
范石生
、
楊蓁
通電討唐繼堯。6月8日,白崇禧會同黃紹竑大破滇軍第一路第十軍張戊驥
近衛軍
王潔修
于沙埔(柳州北),俘虜二千余人,王潔修戰歿,
滇軍
退羅城融縣。6月24日白崇禧、黃紹竑占領慶遠,25日再敗滇軍于懷遠。7月7日滇軍龍云、
胡若愚
自南寧向左江西退,白崇禧在統一廣西戰斗中表現出的卓越策略才能使他獲得“小諸葛”的雅號。10月1日,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討伐陳炯明,駐
湘西
的
熊克武
乘機開往
粵北
,與陳炯明暗中勾結,
廣州國民政府
派李濟深入桂與白聯絡
軍事合作
等事宜,后白崇禧親自率兵三路進至湘粵邊境堵截熊克武。11月16日,白崇禧破
川軍
熊克武部于廣西全州,斃其總指揮羅覲光。
北伐戰爭
1926年1月26日,國民政府主席 汪精衛 與 譚延闿 、 宋子文 、 甘乃光 ,由白崇禧陪同到梧州與李宗仁、黃紹竑及湘軍 唐生智 、 黔軍 彭漢章 之代表商兩廣統一及北伐問題,30日兩廣宣言合作,集中革命勢力,設統一委員會,李宗仁接受國民政府任命的第七軍軍長,汪精衛等人即自梧州回廣州,白崇禧隨行到廣州會談兩廣統一具體事宜。2月4日晤 蔣介石 。2月17日,國民黨政治委員會派 汪兆銘 、蔣介石、譚延闿、宋子文、李濟深、白崇禧等七人為特務委員,籌議兩廣政治財政軍事統一事宜,24日國民政府成立兩廣統一委員會,但有些意見無法達成共識,將政治軍事財政統一辦法交白崇禧帶回照辦。
1926年3月25日,國民政府代表
陳銘樞
、白崇禧到長沙,成功爭取湖南唐生智歸附國民革命軍,掀起北伐戰爭,4月4日離長沙返粵,25日回廣西,廣西第七軍提前進入湖南北伐。在蔣的一再懇請下,白崇禧隨北伐軍總司令部參加指揮戰爭。6日進占
豐城
。5日與第六軍聯手在涂家埠大破
盧香亭
全部,6日白崇禧督第七軍夏威、陶鈞旅殲滅盧香亭部于
吳城鎮
,斃其旅長劉士林,盧僅以身免,8日白崇禧率第七軍(陶鈞旅),第二軍(戴岳師),第三軍(朱世賢師)之各一部,追擊南昌敗兵至滁槎、馬口圩,擒
鄭俊彥
部旅長李彥青、王良田、楊賡和等,俘一萬五千人。
轄第六軍(代軍長楊杰)、第三十七軍(軍長
陳調元
)、第四十軍(軍長
賀耀祖
),由南京上游渡江,任津浦路正面作戰,連破
直魯軍
。7月10日,白崇禧以津浦路正面失利,
臨沂
久攻不下,下令撤圍,命第四十四軍
葉開鑫
等部進向
嶧縣
、
棗莊
,馳援
臨城
,并放棄
蒙陰
、
費縣
,13日致書
程潛
請調解寧漢之爭,14日白崇禧以津浦路正面敵軍北退,決再度圍攻臨沂,23日津浦線直魯軍越過
韓莊
,迫近徐州,白崇禧再度撤臨沂之圍赴援徐州,24日直魯軍
徐源泉
、許琨等部占領徐州,
王天培
軍退
宿州
,第二路軍因自棗莊退
臺兒莊
,對徐州設防,25日蔣介石到
蚌埠
會同白崇禧部規復徐州,31日白崇禧指揮陳調元、葉開鑫等部反攻徐州,6日蔣介石回南京,白崇禧率第二路軍自
蘇北
后撤,10日第二路軍自
淮海
后退。8月12日任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與李宗仁一起“逼宮”,要蔣“不宜以個人地位而犧牲黨國大計”,迫使蔣介石13日通電下野,桂系把持了中央大權。21日就職,正式宣布戒嚴。
8月21日,白崇禧邀請上海名流舉行以籌款為目的的茶話會,25日乘車準備回南京,途中得知 孫傳芳 部襲擊南京,白崇禧立即返回,26日白崇禧命第一軍第十四師 衛立煌 自 鎮江 反攻,奪回龍潭,28日孫傳芳軍再占龍潭西擾堯化門,革命軍第一軍敗退 麒麟門 ,南京危急,白崇禧親到鎮江指揮,29日督第一軍(陳誠師)第七軍(夏威、 李明瑞 、 胡宗鐸 、陶鈞師)自南京東進,亦指揮第一軍 劉峙 、 鄧振銓 、 顧祝同 師自鎮江西進,30日繼續發動猛攻,31日白崇禧等督率各軍掃蕩龍潭附近孫傳芳軍,猛烈追擊,將孫傳芳軍擊退。在上海以違抗命令被捕,實際上是因為白無直屬部隊,思改編該軍。以 賴世璜 舊部為第一師。10月20日,南京軍事委員會下令討伐唐生智,白被任命為前敵總指揮,11月初攻占武漢。篡奪了李濟深在廣東的領導權,21日白崇禧令上海市長 張定璠 監視汪精衛行動,白即往漢口與李宗仁商對付廣州事變,白崇禧實際并未參戰,在上海向各界宣,“稱第三國際謀再以廣東根據地”。聲明贊同 蔣中正 復職。
1928年1月1日,因有傳湖南的唐生智殘部
何鍵
、
劉興
、
李品仙
、
周斕
與蔣介石有聯絡,白崇禧決定繼續對湘用兵,5日南京政府任命白為西征軍總指揮,進攻湖南唐生智部。1月12日白崇禧自武漢赴前方督師攻湘,15日率領第三路和第四路軍進攻,剿撫兼施,21日第七軍和第十九軍占領平江,25日第七軍和第十四軍占據長沙,李品仙退
湘南
,何鍵等退湘西,白崇禧指示程潛兵分兩路繼續追擊,調第六軍原留守廣東的第十八師自
韶關
北上,夾擊
唐軍
,湘軍抵擋不住接受改編。2月7日任南京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2月8日白崇禧率第七、第十九軍占領
衡州
,15日攻克
寶慶
,23日
葉琪
部向白崇禧議和停戰,愿受改編。3月4日李品仙、劉興、周斕通電停戰,準備北伐,11日白崇禧、李品仙、
魯滌平
、程潛等通電,西征任務已畢,移師京漢路北伐。3月30日中央常委會決議,通過白禧崇等為廣西省黨部指導員。4月8日,國民革命軍將
兩湖
各軍改為第四集團軍,唐生智、李宗仁先后為總司令,11日任武漢
政治會議
委員,21日白崇禧令兩湖軍隊集中北上助戰。5月19日,白崇禧應蔣介石之邀赴
鄭州
與
蔣氏
及
馮玉祥
會晤,商進兵京津計劃,會后白氏即統兵北,21日蔣中正、白崇禧晤于新鄭,白北上,所部仍在
許州
、
郾城
、
信陽
一帶,屯駐未進,23日白崇禧任第四集團軍前敵總指揮,撥第七、第十三、第三十五、第三十六等軍歸白節制,25日南京軍委會照準,26日自京漢路前方返漢口與李宗仁會商,決定帶兵北上。6月1日白崇禧就任武漢北伐軍前敵總指揮,5日自
漢口北
上,令屯駐豫境之第四集團軍開往京津,并于11日開進北京,25日被
中央政治委員會
臨時會議指定為北平臨時政治分會委員。7月6日北平香山碧云寺總理靈前舉行祭告典禮,蔣介石主祭,白崇禧、馮玉祥、
閻錫山
、
吳稚暉
、朱培德、
商震
等襄祭。
困守廣西
9月間,蔣介石暗中訂定“拉胡(漢民)倒桂”的計劃,派劉興北上到
青島
晤唐生智,爭取唐舊部反正,還說“抓到白崇禧就把他殺掉”。并請班師回漢,未準,29日派代表邀
張學良
入關相會,張以病辭。112日白崇禧派葉琪往
奉天
晤張學良。陳攜
胡漢民
、譚延闿勸白赴新疆函,31日白崇禧函胡漢民、譚延闿等愿赴新疆,并提出計劃,討論該部編遣事宜,白崇禧兼任委員長。胡宗鐸偕何鍵到
北平
告白崇禧,謂蔣介石從江西暗中補給魯滌平部,意在夾攻武漢,
白氏
指示武漢乃四戰之地,不宜用兵,著胡宗鐸告夏威、
陶鈞
,令第四集團軍全部從武漢撤退,集中湖南,緊靠兩廣后方,候命進止。12月18日電國府條陳西北國防辦法,24日白崇禧在紀念周報告,謂被裁士兵復有為地方招去之事,并解釋聯奉傳說。
1929年1月1日 編遣會議 在南京開幕,蔣介石以“東電”邀白崇禧去南京參加“國軍編遣會議”,白崇禧稱病不出席,曾八上辭呈,17日入北平德國醫院療養,20日兼第十四師師長。1月22日,白崇禧電蔣中正,請裁撤第四集團軍總指揮職,26日蔣介石表示慰留。2月9日出醫院,14日免兼第十四師師長,15日任第四編遣區辦事處主任。2月22日,主持武漢政治分會的胡宗鐸不征求白同意,擅自撤換湖南省主席魯滌平,蔣桂矛盾激化,蔣桂戰爭爆發在即,蔣介石乃派人策動 廖磊 叛離白崇禧,并派出特務企圖暗殺白崇禧,幸廖磊向白崇禧告密,3月9日白崇禧離開北平,17日廖磊親自護送白崇禧到 塘沽港 乘日本輪船離開,蔣介石令上海警備司令 熊式輝 攔截,被上海市長張定璠設法通知白崇禧親信,日本駐滬總領事先一步把白崇禧從輪船上救走,經香港轉回廣西。30日白崇禧經日本到香港,即任粵桂湘鄂總司令,赴海防入桂,白為解除后顧之憂準備決定向廣東進軍。5月5日 粵桂戰爭 起,白崇禧在梧州通電組護黨討賊軍南路總司令部,并親自指揮清遠桂軍,合西江桂軍向粵軍夾攻,21日白崇禧與粵軍在廣州近郊大塘展開血戰并取得勝利。6月18日湖南何鍵部第四路軍吳尚、 劉建緒 、周斕三師在柳州為桂軍白崇禧所敗,退永福平樂。6月24日湘軍攻柳州,被白崇禧清遠部擊敗,退回桂林。29日第十五師李明瑞等占領南寧,李宗仁敗走龍州,廣西政權落入 俞作柏 、李明瑞手中。10月1日俞作柏、李明瑞通電反蔣,迅即失敗,策動此次反蔣的汪精衛、 陳公博 乃欲與白崇禧合作。16日白崇禧回廣西任“護黨救國軍”前敵總指揮, 張發奎 率第四軍及第十五軍之 梁朝 現部由桂林入湘,與白崇禧會合。12月10日白崇禧桂軍進至軍田、赤泥。
1930年1月15日李宗仁、白崇禧、張發奎各軍反攻,2月4日白崇禧及張發奎軍敗第六路軍(
朱紹良
)第八師
毛炳文
、第五十師
譚道源
等部于廣西荔浦,5日再敗5日第六路軍于廣西平樂,15日白崇禧、張發奎電閻錫山,勸武裝迫蔣引退。請其“敝屣尊榮”,“以黨政還之國人,則干戈可化玉帛”。中原大戰爆發,下決心不要后方,突向武漢,進向
零陵
,
何應欽
坐鎮武漢,下令湘軍各部放棄正面,轉入側翼。6月3日白崇禧桂軍、張發奎粵軍敗何鍵部劉建緒等于
淥口
、
醴陵
,5日占領長沙,10日李宗仁入
岳州
,此時桂軍后續部隊因黃紹竑舍不得廣西地盤遲遲緩行,粵軍
蔣光鼐
、
蔡廷鍇
兩師奉何應欽命突襲
衡陽
,桂軍被攔腰斬斷,李宗仁無膽量破釜沉舟,13日自岳州南退,16日武漢行營對長沙下總攻擊令,17日白崇禧軍退
株洲
、醴陵,何鍵部即入占長沙,7月1日張桂聯軍在衡陽與粵軍激戰,4日張桂聯軍自湖南退回廣西全州。10月9日,白崇禧率桂軍第八軍李品仙、第七軍楊騰輝及第四軍張發奎進攻賓陽上林,援被滇軍圍攻的南寧,12日南寧守軍
黃旭初
、
韋云淞
出擊,接應張發奎、白崇禧援軍,13日南寧解圍,滇軍被擊走,24日白崇禧再敗滇軍于廣西平馬,30日滇軍
盧漢
、
朱旭
等部經百色西退云南。
1933年1月27日, 陳濟棠 、白崇禧、蔡廷鍇會商決定“抗日、剿共同時并進”。11月20日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 在福建發動“閩變”,成立“ 中華共和國 ”,22日白崇禧列名通電,責李濟深、陳銘樞等“背叛主義,招致外寇,煽動赤禍,盡喪所守”,勸“幡然改圖”。1934年6月21日白崇禧自廣西抵廣州,商贛南“剿匪”事,22日何鍵、陳濟棠、白崇禧、 蔣伯誠 、 薛岳 在廣州舉行剿匪軍事會議。7月14日白崇禧、黃紹竑訪胡漢民于香港,15日白回廣州。8月18日白崇禧赴贛南南安視察部隊,9月7日離廣州回桂。10月15日中央紅軍離開江西根據地實行 長征 ,11月17日白崇禧赴湘桂邊布置防務,在全州召開會議,確定了“對 紅軍 只宜側擊、追擊,不宜堵擊”的作戰思想,18日紅軍前隊攻 龍虎關 ,22日紅軍一部經龍虎關入廣西賀縣白芒營,桂軍和湘軍聯合追擊堵截,26日紅軍全隊進至道河以西湘桂交界,經 永安關 、龍虎關、清水關、雷口關入廣西文市等地,桂軍集中恭城、富川、 賀縣 ,防紅軍南進,時白崇禧在平樂指揮,但紅軍意圖并非入桂,28日紅軍主力乘機西渡 漓江 ,過廣西興安全州間之界牌西北趨,另支與桂軍夏威部戰于文市,占領新圩,蔣介石電責白崇禧任匪西渡,29日“追剿軍”及桂軍敗紅軍后隊于永安關、灌陽間,克新圩,紅軍強渡湘江,12月1日白崇禧電蔣介石等,有所申辯,并指“追剿軍(何鍵)”瞻望不前,6日紅軍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軍團分三路自龍勝趨湘邊,桂軍由夏威、廖磊指揮追擊,20日廣西軍組兩縱隊入黔追擊,以夏威、廖磊任司令。
1936年1月28日,貴州省府主席 吳忠信 自南京到南寧,晤白崇禧,勸與中央合作。2月24日,日本 松井石根 大將自廣州飛廣西南寧,訪白崇禧,25日返粵。3月16日,鐵路部長 張嘉璈 到南寧,與白崇禧等商 湘桂鐵路 建筑計劃。5月14日,白崇禧、黃旭初到廣州商時局,15日陳濟棠就兩廣共同反蔣問題與白崇禧密商,達成協議,20日李宗仁亦到廣州,22日居正、 孫科 等與陳濟棠、白崇禧等會商時局,30日白崇禧自廣州回南寧,密令各軍動員入湘。6月1日,白崇禧聯合廣東陳濟棠發動“兩廣事變”,4日電請中央準予出兵北上抗日。18日陳濟棠因廣東內部分化而下野,“兩廣事變”失敗,22日白崇禧電馮玉祥,愿聽命中央,25日國民政府調任白崇禧為 浙江省政府 主席,27日白崇禧不從,29日召開軍事會議,征調民團,31日桂軍分路進向廣東封川、 信宜 。8月5日桂軍增防梧州,禁止船只開行,9月2日程潛、朱培德、居正攜蔣介石親筆函到南寧,終于使白放棄反蔣,6日特任白崇禧為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兩廣事變終于和平解決,蔣介石邀白崇禧來粵,李宗仁自知廣西大營交與內政能力更強的白崇禧效果更好,即毅然飛赴廣州,充當人質。
抗日戰爭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7月21日白崇禧、李宗仁、黃旭初聯名致電國民政府,擁護蔣介石對日
抗戰
,26日蔣介石派
劉斐
赴廣西,促白崇禧入京參贊中樞。8月2日蔣介石致電白崇禧,約他們赴南京共商抗日大計。8月4日,蔣介石派飛機將白從桂林接到南京,20日任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部長,主持制定抗戰計劃,提出對了日軍作戰的六條指導原則。
1938年1月1日軍事委員會改組,白崇禧任軍訓部長,掌理陸海軍訓練整理、軍事學校建設改進。3月24日,白崇禧隨蔣介石至徐州視察,并留在徐州協助李宗仁指揮臺兒莊會戰,經常到戰地與各軍、師的高級將領聯絡,代表武漢大本營面致慰問,鼓舞士氣。4月6日至8日, 國民黨 召開五屆四中全會,白崇禧增選為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5月15日自徐州城內移往南門外段家花園,16日撤離徐州。5月,“ 中國回教救國協會 ”在武漢成立,白崇禧任理事長。7月17日特任 第五戰區 代理司令長官(李宗仁因病住院)。7月19日,白崇禧得知 日軍第六師團 沿長江北岸向西進犯武漢地區,立即部署第五戰區李品仙兵團12個師圍殲這一路孤軍,經大小戰役數十次,擊破日軍于田家峪要塞。9月軍訓部由武漢遷 祁陽 ,12月遷桂林虞山廟。10月16日敵陷廣東博羅,白崇禧自武漢赴廣州指揮,21日敵陷廣州。11月30日蔣介石令白崇禧兼任桂林行營主任,負責第三、四、七、九戰區的作戰,管理半壁江山。白崇禧兼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在武漢軍事會議中,白崇禧建言提出“堅壁清野”、“焦土抗戰”、“發展游擊戰、配合正規戰”、“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等,這些建議,為軍事委員會最高領袖蔣介石所采納,遂成為抗日最高戰略指導方針,對抗戰全盤策略影響至深、至廣。
1941年冬,白崇禧編寫了《游擊戰綱要》一書。1943年5月,重慶成立中國宗教徒聯誼會,白崇禧為常務理事之一。7月蔣介石派白崇禧到蘭州,辦理甘肅回民暴動善后事宜。9月出席國民黨五屆十一中全會。
1944年1月1日,以抗日期間著有功績,國民政府授白崇禧 青天白日勛章 以資嘉獎。5月日寇沿粵線南犯, 長衡會戰 爆發,蔣介石原要白崇禧前往四、九兩戰區指揮作戰,白以蔣不聽從他的在桂柳決戰的主張,僅允傳達統帥意旨,而不愿擔任指揮任務。6月22日白崇禧從重慶飛桂林,先與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會商,25日白崇禧、張發奎召開第四戰區高級將領會議,制定初期作戰計劃,成立桂林市城防司令部,派第十六集團軍副總司令韋云淞為桂林防守司令。7月14日,去湖南晤第九戰區薛岳,建議該戰區主力應部署在湘桂鐵路兩側,使日敵不敢沿湘桂路直驅直入而攻桂林,薛不允許。9月,蔣介石派白崇禧以副參謀總長的名義前往第四戰區指揮 桂柳會戰 。10月30日,白崇禧從柳州飛返重慶,向蔣介石報告湘桂戰況,仍要求第九戰區主力,應集中湘桂沿線作戰,薛岳雖將楊森兵團、李玉堂兵團調入廣西,但為時過遲,與第十六集團軍未能緊密配合,終于出現湘桂大撤退,一瀉千里的局面。11月10日柳州陷落,11日桂林失陷,桂柳會戰以中國軍隊的失敗而告結束。11月兼“海軍整建委員會”委員。
解放戰爭
1945年5月5日國民黨在重慶召開六大,白崇禧在大會上做軍事報告,19日當選為國民黨第六屆
中央委員
,31日被選為
中央執行委員會
常務委員。8月后著有《現代陸軍軍事教育之趨勢》。10月3日,國民政府令“陸軍二級上將白崇禧晉任為陸軍一級上將”。10月10日授予
抗戰勝利勛章
。11月11日白崇禧參加復原整軍會議,會前期期以為不可裁軍,13日在整軍會議宣布裁撤各軍官分授及各班團。1946年1月4日白崇禧自重慶到南京,7日何應欽自南京飛重慶,白崇禧代理陸軍總司令職。3月1日被選為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第二次全體會議主席團成員,17日選為中央常務委員。
1946年5月16日白崇禧到北平,17日飛沈陽督戰,與 杜聿明 商討東北作戰問題并且參與指揮,杜聿明、 孫立人 、 廖耀湘 等將領一舉擊潰 林彪 。
1946年5月15日, 國防最高委員會 決議,任白崇禧為國防部長,23日下特任令。6月1日國防部在南京黃埔路中央軍校舊址正式成立,白崇禧任第一任部長。10月3日國民政府派白崇禧為綏靖區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11月成立國防科學委員會,白崇禧兼主任委員。
1947年1月30日成立行政院綏靖區政務委員會督察團,白崇禧為團長,2月13日白崇禧抵
南通
,召開
綏靖區
會議,26日到北平出席冀熱區綏靖會議。3月3日白崇禧到
張家口
,4日到
綏遠
,6日到
太原
,7日返回南京。2月28日臺灣爆發“二二八事變”,3月9日白崇禧奉派準備赴臺灣,11日國民政府派白崇禧前往臺灣宣慰,對于此次紛擾事件權宜處理,白崇禧對旅滬臺人代表
陳碧笙
等申述處理臺變方針(改革政制,取消
專賣制度
,臺省省內省外人一律平等,派兵為國防上之需要,非為鎮壓人民)。3月17日白崇禧及
蔣經國
自南京到臺北,即發表文告,宣布處理臺灣事變四原則,18日訪臺灣參議會,并招待臺北各界人士,22日到臺南,23日到臺中,25日經
新竹
回抵臺北,26日在臺北廣播勸
高山族
檢舉現場逃逸之“暴徒”。4月1日白崇禧發表處理臺灣善后五項辦法,2日自臺灣返抵南京,7日報告臺灣事變善后,主改革政治經濟制度,調整人事。4月23日特任
張群
內閣政務委員兼國防部長。5月1日,白崇禧在立法院報告軍事,決”先完成統一”。6月12日
王世杰
、白崇禧出席立法院,說明北塔山事件。11月7日,蔣以虞電命令成立國防部九江指揮所,派白崇禧部長坐鎮
九江
,進行統一指揮五省轄區作戰,并指導豫皖贛湘鄂五省省政府和該省之保安部隊,其任務是“徹底勘平津浦路以西,長江以北,平漢路以東,
淮河
以南
大別山區
匪亂,鞏固治安”。隨后白崇禧在
確山戰役
中化解
陳賡
和
粟裕
的兩面夾擊,力保整20師不失。11月10日蔣介石召見白崇禧,要他在九江設立國防部長指揮所,動員中原五省兵力,對劉鄧大軍采取防堵阻擊措施,這是國共大戰以來,蔣介石第一次授予白崇禧以指揮權,他主張機動作戰,但他的300架運輸機在全國五大戰略區機動和集中10個整編旅騎兵的計劃不為蔣所接受,17日“國防部長九江指揮所”宣告成立,主要力量是第五綏區和第八綏區部隊和張淦第三兵團、張鎮首都衛戍司令部、直轄部隊等,約二十余萬人。11月24日白崇禧到蚌埠布置軍事,27日白崇禧到九江,主持華中戰事,曾提出“總體戰”口號,呼吁“全民動員,同滅共黨”。12月4日白崇禧自九江抵漢口,指揮大別山區戰事,對抗
大別山
的
劉鄧大軍
,5日自漢口到信陽布置軍事。12月7日白崇禧在漢口談清剿計劃,“加強地方自衛武力,軍事與政治經濟嚴密配合”,12日白崇禧之指揮部自九江移漢口,19日自漢口到長沙視察。
1948年1月16日,白崇禧在九江召開豫皖鄂湘贛五省“綏靖”會議,19日自九江回漢口,2月6日自漢口回抵南京。3月29日 國民大會 在南京揭幕,白崇禧作為代表參加,但反對“行憲”。4月12日,國防部長白崇禧在國民大會報告軍事,北方代表要求挽救軍事危機,嚴厲抨擊 陳誠 。4月24日,李宗仁因蔣介石意圖操縱副總統選舉而聲明退出,蔣介石無奈,25日國民黨中央常會討論副總統選舉問題,推白崇禧向李宗仁解釋誤會,盼停止互相攻擊之宣傳,在白崇禧的策劃下,29日李宗仁當選為副總統,桂系聲勢大振,更引起蔣介石的忌恨。6月1日新政府成立,特任白崇禧為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兼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11日白崇禧力辭華中剿匪總司令職,15日在黃紹竑勸說下打消辭意,25日白崇禧自南京抵漢口,26日自漢口到 豫南 前線視察,28日在漢口正式就任總司令,29日“國防部九江指揮部”改為“華中剿匪總司令部”。7月5日白崇禧在漢口講演,主整肅人心,切實執行“ 民生主義 ”的 平均地權 , 節制資本 ,爭取民眾,實施“總體戰”,10日白崇禧到蚌埠,主持綏靖會議,26日白崇禧自漢口到南京,謁蔣介石,8月2日參加軍事會議,9月9日白崇禧自南京返漢口。9月22日設立華中剿匪總司令部政務委員會。10月24日,何應欽、白崇禧統一指揮華中和徐州兩個“ 剿總 ”的部隊,重新提出“守江必先守淮”的方針,蔣介石已然答應,白崇禧也表示同意,但后來看出調整部署已經來不及了,怕是蔣介石要他背黑鍋的陷阱而堅決拒絕。11月5日到南京參加會議,7日自南京返抵武漢。12月24日白崇禧從漢口發出“ 亥敬電 ”,要求蔣介石下野,企圖依靠長江天險,維持國民黨在江南的統治。12月24日白崇禧電請何應欽、張群、 張治中 ,轉蔣介石,謂“人心、士氣、物力已不能再戰”,主與中共謀和,逼蔣下野,此為“亥敬電”。12月25日, 新華社 公布“罪大惡極,國人皆曰可殺”的四十三名戰犯名單,白崇禧列第四位。
1949年7月17日白崇禧到廣州,18日回長沙,22日解放軍逼長沙、株洲,白崇禧自長沙移駐衡陽。8月4日程潛和
陳明仁
在長沙和平起義,蔣、白雖極力勸阻而未成,13日白崇禧到廣州。9月14日白崇禧連日在廣州與
余漢謀
、薛岳商華南軍事,17日返衡陽,為了堅定美國給他十個師裝備的,表示他還有作戰的意志,他不斷反突擊,甚至以劣勢兵力與裝備在青樹坪包圍了
四野
鐘偉軍的一個師并予以重創(青樹坪戰役),他甚至使林彪相信他要反攻武漢而把軍隊后撤部署,他乘機全力南撤,伺機在衡寶線與林彪決戰。
丁盛
的135師由于電臺問題沒能與總部保持聯系孤軍深入被桂軍包圍,但是丁盛死死咬住白崇禧主力導致林彪主力有時間一擁而上取得
衡寶戰役
的全勝。10月2日與蔣介石、白崇禧等會商軍事政治,解放軍展開兩翼,以柳州為中心發動
鉗形攻勢
,迅猛前進,6日解放
曲江
,7日白崇禧部自衡陽退至桂林,16日白崇禧全線退入廣西,解放軍緊追入桂,19日白崇禧號召廣西民眾“保鄉衛國”,23日白崇禧等到
海南島
,24日會商防務,27日到重慶,主張勸李宗仁到
昆明
去“休息”一段時間。11月3日李宗仁飛昆明,白崇禧即主動為蔣復職,提出一個擁蔣復職的方案。11月6日在桂林商討軍事,決定主力向南轉進,8日白崇禧向美國廣播,呼吁援助,21日飛桂林最后一次召見李宗仁,解放軍擊破黃杰兵團防線,渡過
小溶江
,22日
解放桂林
,25日柳州、梧州解放,26日第十一兵團(司令官
魯道源
)在廣州濂江被陳賡部重創,退海南島的路已經被封死,30日第三兵團(司令官
張淦
)被全殲。12月4日白崇禧到海南海口,4日所部十余萬在桂粵之交潰敗,徐啟明兵團亦全軍覆滅,桂系實力盡失,12日解放軍占領
鎮南關
,白崇禧乘飛機到香港,13日黃杰兵團逃往
越南
,18日白崇禧部三萬人進入越南,28日白崇禧飛往臺北。
海島余生
1950年1月16日,白崇禧與李品仙等聯名給李宗仁發了電報,提出建議,稱如須繼續在美休養,“深恐久曠國務,應請致電中央,自動解除代總統職務”,李宗仁既不返臺,也不辭職。
1950年5月1日白崇禧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7月26日被聘為國民黨改造委員會“中央”評議委員,從此失去職權,受蔣控制擺布, 保密局 在白崇禧公館對面設了個派出所,對白的一舉一動進行嚴密監視。
1952年10月10日,國民黨在臺北召開第七次“全代會”,產生新的“中央”委員,六屆“中央”常務委員除當選七屆“中委”或“中常委”外,其余均推為“中央”評議委員,惟僅白崇禧一人除外,此后白的處境日漸艱難。
1966年12月2日,副官發現白崇禧死在臥室,尸身發綠,死因不明,時年七十四歲,傳言白崇禧為蔣介石派人毒死,官方聲稱白崇禧死于心臟病,蔣介石親往白府吊唁,并宣布由臺灣地區防務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以軍禮治喪,由何應欽、孫科、 陳立夫 、顧祝同等200余人組成 治喪委員會 ,并頒發褒揚令。并親到 景行廳 向白崇禧遺體告別,鞠躬致敬,并獻花致祭,隨即葬于臺北市近郊六張犁回教公墓與國民黨其他死去的將領一樣,他的墓地也是朝著大陸方向的。
家族成員
關系 |
人物 |
備注 |
妻子 |
兩人共有10名子女。 |
|
長子 |
白先道 |
|
次子 |
白先德 |
|
三子 |
白先誠 |
|
四子 |
美國工程院院士,福斯特慧勒開發公司總裁,其夫人趙守偀教授為張學良將軍外甥女。 |
|
五子 |
白崇禧第五子,在十個兄弟姐妹中排第八,1937年7月11日出生于廣西桂林,臺灣當代著名作家, 昆曲 制作人。 |
|
六子 |
||
七子 |
白先敬 |
白崇禧第七子,和父親相差50歲。 |
長女 |
白先智 |
|
次女 |
白先慧 |
|
三女 |
白先明 |
后世紀念
白崇禧墓
白崇禧墓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省臺北市信義區六張犁一帶的
回教
公墓。墓園為臺灣少見的伊斯蘭式建筑。墓園最高處,建有“崇禧清真寺”一座,寺前矗立一座似锏一樣的
沖天柱
,锏前刻“忠肝義膽”、后書“仰不愧天”,锏身左右有“桂林白崇禧”書兩聯:孤臣秉孤忠,五馬奔江,留取汗青垂宇宙;正人扶正義,七鯤拓土,
莫將
成敗論英雄。
人物故居
[Module:1equ9mbm9288a]白崇禧故居 位于臨桂縣會仙鎮山尾村,始建于1928年,1931年完工。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由主體建筑和附院兩部分組成。主體建筑位于南側,為一座兩層樓高的中西混合式磚木結構建筑,兩進三開間,面闊13.32米,進深28.8米,平面布局呈“回”字形,四面等高墻,不出檐,雨水聚攏于天井,設計上既稟承了漢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又表達了“ 四水歸堂 、肥水不外流”之意,同時還將回族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附院居北側,有拱形側門與主體建筑相連,面寬20.5米,由磨房、廚房、馬房及庭院等組成。由于年久失修,磨房已倒塌一半,馬房、廚房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拆除。白崇禧故居為 臨桂 現存不多的民國重要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建筑風格獨特,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人物爭議
立場爭議
根據《黨的文獻》2013年第05期王福曾《俄羅斯公布的一九四九年一月毛澤東與斯大林的一組往來函電》一文的披露,毛澤東在1949年1月7日,向“捷列賓”,也就是聯共與中共間的聯絡員 奧爾洛夫 ,詳細介紹了國民政府高級軍事將領的通共情形,桂系巨擘白崇禧赫然在列,可謂內戰最大牌的通共國軍將領。
捷列賓向 蘇共中央 報告稱 毛澤東 對他講,白崇禧告訴我們的人(指中共地下人員),中共若有什么指令,他馬上照辦不誤。
按兵不動
[Module:1equ9ofnv19ao]國民黨軍隊在淮海戰役中失利,蔣介石 嫡系部隊 損失幾近殆盡,蔣數次命令白出兵救援,白“按兵不發”,“蔣憤擲電話筒、掀桌,痛罵粗話”。
1954年3月,臺北的“ 第一屆國民大會 第二次會議”上,湖北代表 但衡今 提案彈劾白崇禧,重點是指控 徐蚌會戰 父親“按兵不動”,不救援徐州。白崇禧書面答辯如下:“華中轄區奉命調往增援徐州部隊計:黃維兵團所屬之十八軍( 胡璉 )、八十五軍( 吳紹周 )、 第十軍 ( 熊綬春 )及整編第二師(師長 何竹本 ),皆為華中最精銳之部隊,由信陽、確山地區向 蒙城 方面增援。又二十軍(楊才)、二十八軍(李)兩個軍,亦由漢口地區由長江趕運 浦口 馳援,另轄區僅有之一個戰車營亦隨往參戰。計兵力五個軍一個 整編師 ,乃系華中主力,均系增援徐蚌,幾乎全部犧牲。”
民族爭議
關于白崇禧的民族歸屬存在“回族”和“信仰回教的漢人”兩種觀點。在某些有關白崇禧的公開資料中介紹白崇禧民族為“回族”;在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專書《白崇禧先生訪問記錄》中,白崇禧本人表述“但我們好多是漢人并非回族,只是信仰回教,怎能稱為 回民 呢?”。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序號 |
上映時間 |
作品名稱 |
飾演人員 |
1 |
1997年 |
南線大追殲 |
|
2 |
1997年 |
鏖戰魯西南 |
田景山 |
3 |
1999年 |
中國命運的決戰 |
田景山 |
4 |
1999年 |
開國領袖毛澤東 |
田景山 |
5 |
1999年 |
肖勁光大將 |
田景山 |
6 |
2003年 |
新四軍 |
|
7 |
2009年 |
||
8 |
2011年 |
劉家輝 |
|
9 |
2011年 |
黎明前的暗戰 |
|
10 |
2013年 |
毛澤東 |
匡新立 |
文學形象
序號 |
出版時間 |
作品名稱 |
作者姓名 |
出版社 |
1 |
2003年1月1日 |
我所知道的白崇禧 |
文思 |
中國文史出版社 |
2 |
2010年5月1日 |
天下桂系 |
胡益安 |
東方出版社 |
3 |
2011年9月1日 |
白崇禧傳 |
程思遠 |
北方文藝出版社 |
4 |
2012年7月1日 |
白崇禧大傳 |
張學繼 |
浙江大學出版社 |
5 |
2013年3月1日 |
白崇禧將軍身影集 |
白先勇 |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引用来源
- • 白崇禧聯手李、黃橫掃舊桂系 聯合日報-今日頭條 2021-3-29
- •
- • 桂林原貌恢復白崇禧故居 主體建筑適當檢修加固 人民網 2022-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