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厚

概念 | 輪齒兩側齒廓間的弧線長度

任意圓周上一個輪齒兩側齒廓間弧線長度稱為該圓周上的齒厚(tooth thickness),以si表示。

概念

任意圓周上一個輪齒兩側齒廓間弧線長度稱為該圓周上的齒厚(tooth thickness),以s表示。

齒厚根據齒輪類型的不同而不同,一下介紹不同齒輪相對應的齒厚。

直齒圓柱計算

標準直齒圓柱齒輪

名稱

代號

計算公式

齒厚( 分度圓

$$$$formula$$$$

$$$$formula$$$$

任意圓(半徑為r)齒厚

$$$$formula$$$$

$$$$formula$$$$

式中:

m—— 模數

invα—— 壓力角 函數,或 漸開線函數( $$$$formula$$$$

α——壓力角

外嚙合計算

高變位齒輪基本條件

$$$$formula$$$$ 高變位 直齒輪

名稱

符號

計算公式

齒厚(分度圓)

$$$$formula$$$$

$$$$formula$$$$

式中:

x—— 徑向變位系數 (簡稱 變位系數

圖1 高變位齒輪請參考圖1。

高變位斜齒圓柱齒輪

名稱

符號

計算公式

法面齒厚

$$$$formula$$$$

$$$$formula$$$$

端面齒厚

$$$$formula$$$$

$$$$formula$$$$

外嚙合

類型及圖示

角變位圓柱齒輪傳動

正傳動

負傳動

條件

$$$$formula$$$$

$$$$formula$$$$

圖示

齒厚

齒厚

直斜齒圓柱

計算方式同高變位直齒、斜齒圓柱齒輪。

偏差

圖2 齒厚偏差 $$$$formula$$$$ ——在分度圓柱面上,法向齒厚的實際值與公稱值之差(圖2)。 $$$$formula$$$$ ,表示上

偏差。 $$$$formula$$$$ ,表示下偏差。T,表示齒厚公差。

對于斜齒輪,指法向齒厚。

圖樣標注

在齒輪加工圖樣上應標出精度等級和齒厚偏差的代號;在標注 公法線長度 (或齒厚)值處,同時標出齒厚的上、下偏差數值。

圖5 齒厚極限偏差代號 齒厚 極限偏差 代號參考圖5。

標注示例:

(1)設一齒輪的齒數為50,模數 $$$$formula$$$$ ,齒輪的第Ⅰ公差組精度為7級,第Ⅱ公差組精度為6級,第Ⅲ公差組精度為6級,齒厚上偏差的代號為H,齒厚下偏差的代號為K。

標注為:

圖3

計算齒輪的公法線長度為 $$$$formula$$$$ ,根據圖4和圖6取齒厚的極限上偏差為: $$$$formula$$$$ ,極限下偏差為 $$$$formula$$$$ (圖7查出 $$$$formula$$$$ )。

標注為:公法線長度 $$$$formula$$$$

圖4 齒厚極限公差種類 圖6 齒厚極限偏差組配參考 圖7

(2)當齒輪的三個公差組精度同為6級,其齒厚上偏差代號為J,下偏差代號為L。

齒厚 標注為:

相關關系

齒厚偏差與最小側隙之間的關系

齒輪副的 側隙 是為保證齒輪轉動靈活,齒輪潤滑以及補償齒輪的制造誤差、安裝誤差和熱變形等造成的誤差,必須在非工作面上留有的側隙。為滿足不同的側隙要求,可以只規定一種中心距極限偏差, 而通過規定多種齒厚極限偏差來得到多種相應的齒輪副側隙 。反之,也可以只規定一種齒厚極限偏差,而規定多種中心距極限偏差來得到多種齒輪副側隙。如同孔、軸配合的基準制一樣,前者稱為基中心距制,后者稱為基齒厚制。由于切齒中削薄齒厚較方便,因此,標準采用基中心距制。在基中心距制中,齒厚就相當于 基孔制間隙配合 的軸,所以齒厚上偏差多為負值。

所有相嚙合的齒輪必定都有這些側隙, 必須保證非工作齒面不會相互接觸 。在一個已定的嚙合中,在齒輪傳動中側隙會隨著速度、溫度、負載等的變化而變化。在靜態可測量的條件下,必須有足夠的側隙,才能保證在帶負載運行于最不利的工作條件下仍有足夠的側隙。需要的側隙量與齒輪的大小、精度、安裝和應用情況有關。

最大齒厚即假定齒輪在最小中心距時與一個理想的相配齒輪嚙合,這種情況下存在的所需的 最小側隙 。常常以減小齒厚來實現側隙。齒厚偏差將齒厚最大值減小,從而增大了側隙。

圖8 最小側隙參考值 最小側隙參考值請查圖8。

圖9 齒輪偏差與最小側隙之間的關系請查圖9。

中文名
齒厚
外文名
tooth thickness
應用領域
工程設計等
釋義
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