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英語:Song Dynasty,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 五代十國 下啟 元朝 的朝代,分 北宋 和 南宋 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 后周 禁軍將領 趙匡胤 通過 陳橋兵變 奪取帝位,定都 東京開封府 ,建立宋朝。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采取 崇文抑武 方針,加強中央集權,并剝奪武將兵權。 宋太宗 繼位后結束分裂割據局面。1004年宋遼達成 澶淵之盟 ,宋朝逐漸步入治世。 宋仁宗 以后,宋朝社會危機日益嚴重。宋神宗即位后,任用 王安石 等進行變法活動,取得一定成效,但使宋朝深陷 新舊黨爭 中。1125年起, 金朝 大舉南侵,至1127年攻陷東京開封府,北宋滅亡。同年, 康王 趙構于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南宋。 紹興和議 簽訂后,南宋以 秦嶺 - 淮河 為界,得以偏安一隅。宋孝宗、寧宗時兩度北伐,均以失敗告終。1234年南宋 聯蒙滅金 ,隨后宋元戰爭爆發。1276年元軍攻占 臨安府 。1279年 崖山海戰 后,南宋滅亡。
宋朝是中國歷史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有人推算,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后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時期,儒學復興,出現 程朱理學 ,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 軍閥割據 ,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 占城稻 人口迅速增長,從980年的3710萬增至1124年的12600萬。
陳寅恪 言:“ 華夏民族 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亦有學者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時期。
國號
趙匡胤因其發跡在 宋州 ,故國號曰“ 宋 ”,因皇室姓趙,故也稱作 趙宋 ,又因 五德終始 說,宋朝為火德,故又別稱“ 火宋 ”、“ 炎宋 ”,尊稱為 大宋 。宋朝定都開封,稱為 東京 。后來逐步統一中國,由于疆域相對南宋而言到達 黃河 以北,所以被后世稱之為 北宋 。
北宋 靖康 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東京,北宋滅亡。 宋高宗 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登基, 改元 建炎 ,重建宋王朝,史稱 南宋 ,趙構成為南宋開國皇帝。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以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為 行都 ,稱為 行在 。
近代史學家陳寅恪稱宋朝為“ 天水一朝 ”。
朝代歷史
統一中原
宋太祖 建國
主詞條:陳橋兵變、 北宋統一戰爭 、 杯酒釋兵權 、 金匱之盟
五代后周的顯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 柴榮 駕崩,其年幼的兒子后 周恭帝 柴宗訓 登基。后周恭帝登基后, 殿前都點檢 、歸德節度使趙匡胤進一步受到重用。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 北疆 傳來遼和北漢聯兵入侵的戰報,實際上主持朝政的宰相 范質 、 王溥 決定命令趙匡胤率領禁軍前往迎敵。趙匡胤行至 陳橋驛 ,便黃袍加身,被士兵擁立為帝,建立宋朝,定都 開封府 ,后改為東京開封府,并設陪都 西京 。
宋太祖所面臨的另外一項事業就是統一全國。趙匡胤在與謀臣 趙普 雪夜商討后,決定以先南后北為統一全國之步驟。 乾德元年 (963年),趙匡胤行假途滅虢之計,滅亡了南平國和 武平軍 。之后又滅亡 后蜀 (965年)、 南漢 (971年)、南唐(975年) 三國 。
宋太祖一心希望統一全國,還設立封樁庫來儲蓄錢財布匹,希望日后能夠從遼手中贖買 燕云十六州 。 他兩次征伐北漢,均因遼出兵援助,無功而返。最后一次出兵時,卻因他突然去世而結束。
宋太宗時期
開寶 九年(976年)八月,太祖再次進行北伐。但十月十九日宋太祖忽然駕崩,留下“ 燭影斧聲 ”的歷史疑案,其弟趙炅登基,即宋太宗。民間也有傳說稱宋太祖是被宋太宗害死的。為確保政權的合法性,宋太宗拋出其母杜太后遺命之說,即“金匱之盟”。即位之初,太宗忙于整頓朝政,統一事業暫告停止。
宋太宗穩固統治皇位后,繼續國家統一事業,先是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 陳洪進 及 吳越 的 錢俶 獻土,其后再滅亡 北漢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五月,宋太宗不顧大臣反對,趁滅亡北漢的余威,從 太原 出發進行北上伐遼,起初一度收復 易州 和 涿州 。后被遼軍擊敗,北伐失敗。 雍熙 三年(986年),宋太宗派遣二十萬大軍,分兵三路,再度伐遼,宋軍先勝后敗。戰后,宋對遼的戰略關系由進攻轉為防御,在對遼關系上“終宋不振” 。
后來,宋太宗先后逼死宋太祖之子 趙德昭 和 趙德芳 ,又貶黜 趙廷美 到房州,兩年后趙廷美就死于謫所。宋太宗長子 趙元佐 也因為同情趙廷美而被廢,另一子 趙元僖 暴死,最后襄王 趙元侃 被立為 皇太子 ,改名 趙恒 。
太宗本人附庸風雅,喜好詩賦,政府也因此特別重視文化事業,宋朝重教之風因此而開。
步入治世
宋真宗 時期
至道三年(997年),趙炅駕崩, 李皇后 和宦官 王繼恩 等企圖立元佐為帝。宰相 呂端 處置得當,趙恒才順利即位,即宋真宗。宋真宗上臺后勤政治國,北宋由此進入 咸平之治 。
雍熙北伐后, 遼朝 常在宋遼交界處搶劫殺掠,到景德元年(1004年)終于演變成大規模侵宋戰爭。宰相 寇凖 力主抗戰,宋真宗親征,宋軍士氣大振,與遼軍相持在澶州城下,遼軍被迫求和。經過幾番交涉,兩國議和成功。和約主要內容是:宋每年給遼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開放邊境貿易,雙方為兄弟之國。史稱該和約為“澶淵之盟”。
后來,寇凖漸漸失寵,宋真宗開始信用 王欽若 。王欽若擅長逢迎,深知趙恒希望營造天下太平的氛圍,于是極力鼓吹宋真宗封禪。王欽若本人也與另外一位宰相王旦聯手,在各地制造很多“祥瑞”之象,深得宋真宗之意。宋真宗在 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先后三次封禪。
宋真宗與皇后劉氏無子。一次宋真宗偶爾臨幸劉氏的一名侍女 李氏 (即 李宸妃 ),結果李氏與于 大中祥符 三年(1010年)產下一子( 趙受益 ),也就是后來的宋仁宗。后來劉氏與另外一名嬪妃楊氏(即 章惠皇后 )共同撫養這名孩子。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宋真宗封泰山、祠后土、祭老子祠之后,于是決定將 應天府 升格,建為南京。
宋仁宗時期
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宋真宗正式封趙受益為皇太子,并改名為 趙禎 。乾興元年( 1022年 )二月二十日,宋真宗駕崩。皇太子趙禎即位, 劉皇后 被尊為皇太后,在趙禎成年前代理軍國大事。從此開始了劉太后十余年的垂簾聽政時代。
宋仁宗執政早期一直處在劉氏的陰影之下,直到劉氏死后他才得以施展抱負。趙禎皇后雖是曹氏,但他一直特別寵愛一名 張貴妃 。但 張氏 出身低賤,一直未能成為皇后。 皇祐 六年(1054年) 正月初八 ,張氏去世。宋仁宗竟以皇后之禮處理喪事,并追封為溫成皇后,結果出現的一生一死兩皇后,可謂曠古未見。
西夏 李元昊 于大慶二年(1038年)稱帝后,宋夏之間爆發了數年的戰爭,宋軍屢戰屢敗,導致了重熙增幣。爾后宋仁宗任用范仲淹、 呂夷簡 、 富弼 、 包拯 、 韓琦 等能臣推行慶歷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國家進入建國以來最繁榮的階段。但是一些守舊派人物指稱這些改革派官吏 拉幫結伙 ,互相吹捧,是朋黨。由于宋仁宗一向最厭惡結黨營私,這些官僚后來多被貶為地方官。短暫的慶歷新政就此結束。在邊疆上,宋仁宗任用大將 狄青 等人,先后弭平了南蠻儂智高的叛亂和西夏的挑釁。
英宗 時期
主詞條: 濮議
宋仁宗駕崩,接替登基的是 宋英宗 趙曙 。他是宋真宗之弟商王 趙元份 之孫。 嘉祐七年 ( 1062年 )被立為皇太子。宋英宗多病,最初朝政都由 曹太后 掌管。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后,宋英宗才開始親政。但是宋英宗親政半個月后就爆發了濮議事件,這場爭論長達十八個月。事件起因是宰相韓琦提請討論關于宋英宗生父的名分問題。朝中因此分成兩個派別,一派認為應稱宋英宗生父濮王為皇伯,另外一派則認為應該稱為皇考。最終曹太后下旨,稱宋英宗之父為皇考。才平息了這場爭論。但總體來說,宋英宗還是一位有為的君主。他繼續任用前朝能臣,也大膽挖掘新人。宋英宗也非常重視書籍的編修,《 資治通鑒 》的寫作就是他所提出發起的。
變法與黨爭
主詞條: 王安石變法 、新舊黨爭
宋英宗駕崩,他的長子宋神宗趙頊登基。宋神宗在位期間,宋朝初期制訂的制度已經產生諸多流弊,民生狀況開始倒退,而邊境上遼和西夏又虎視眈眈。宋神宗因此銳意改革,啟用著名改革派名臣王安石進行朝政改革,將其任命為參知政事。
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輸、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馬、方田均稅等。但是,新法的實行遭到了以 司馬光 為首的保守派對新法強烈反彈。加上全國天災不斷,宋神宗的新法實行的決心也有所動搖。
熙寧 七年(1074年),北方大旱, 鄭俠 進獻《 流民圖 》,使宋神宗大為震撼。第二天宋神宗就下令暫罷青苗、方田、免役等十八項法令。盡管這些法令不久之后得到恢復,但宋神宗與王安石之間已經開始不信任。同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出知 江寧府 。后來變法派中的官員 呂惠卿 肆意妄為。王安石因此回京復職,但依然受到保守派阻撓。熙寧九年(1076年)六月,王安石長子去世,王安石借機堅決求退,宋神宗于十月再次罷免王安石的相位。
后人對熙寧新法的評價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新法的推行效果遠不如王安石預想。新法的實行雖然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和耕地面積,但是卻嚴重增加了平民的負擔。熙寧新法在軍事上的改革也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軍隊戰斗力無明顯改善。加上王安石操之過急,將需要很長時間社會演進才能完成的十余項改革在短短數年內全盤推行,使變法陷入了欲速則不達的困境。而且,新法實施到了后期,條文與執行效果相差越來越大,一些措施從利民變成擾民。新法執行過程中用人不當也是最后失去民心的原因,變法派中如呂惠卿、 曾布 、 李定 和 蔡京 等都是人品相當有爭議的人物。有的更被視為小人。
王安石被罷后,宋神宗繼續改革事業,號為“元豐改制”。 元豐改制 雖與 熙寧變法 并稱為“熙豐新法”,但改革力度無法同熙寧變法相提并論。
伴隨著國力的增強,宋神宗將焦點轉移到外患上。他決心消滅西夏。 熙寧五年 (1072年)五月,宋神宗開始西征西夏,取得了很大勝利,也大大鼓舞了他的信心。 元豐 四年(1081年)四月,西夏發生政變,宋神宗借此再次征討西夏。結果卻在 永樂城之戰 遭到慘敗。宋神宗因此一病不起。
新舊黨爭
主詞條:新舊黨爭
元豐八年(1085年)正月初,宋神宗立六子 趙傭 (后改名 趙煦 )為皇太子。而宋神宗頒布的新法雖然曾短暫被其母高太后廢除,但不久又陸續恢復,不少甚至沿用到南宋時期。宋神宗駕崩后,太后高氏垂簾聽政,對剛即位的 宋哲宗 趙煦嚴加鉗制。高太后信用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進行“ 元祐更化 ”,并冷落哲宗,結果引發嚴重的新舊黨爭。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開始親政,貶斥舊黨,信用新黨,開啟“紹圣紹述”。 哲宗起用章惇、曾布等新黨執政后,逐步恢復免役、青苗、市易等新法。后來新黨內部分裂,使新法大受影響,黨爭愈演愈烈。 在軍事上,哲宗重啟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并發動兩次 平夏城之戰 ,使西夏臣服。
靖康之恥
無道天子
主詞條:六賊當政、 宋江起義 、 方臘起義 、 宣和北方大暴動
宋哲宗沒有留下子嗣,死后由他弟弟 趙佶 登基,是為 宋徽宗 。宋徽宗專好享樂,對朝政毫無興趣,他自幼愛好筆墨、 丹青 、騎馬等。趙佶的生活糜爛,喜好逛青樓。還大興土木,聽信道士所言,在開封東北角修建 萬歲山 ,后改名為 艮岳 。艮岳方圓十余里,其中有芙蓉池、慈溪等勝地。里面亭臺樓閣、飛禽走獸應有盡有。徽宗還在 蘇州 設立應奉局,專門在東南搜刮奇石,是為花石綱,引得民怨沸騰。
宋徽宗不理朝政,政務都交給以蔡京為首的六賊。蔡京以恢復新法為名大興黨禁,排斥異己。蔡京即位次日,就下達了一個禁止 元祐 法的詔書。此即謂元佑奸黨案。正直的大臣因此全被排斥出政治中心。
宣和元年 (1119年), 宋江 聚眾起義,攻陷十余州縣城池,南下攻打至 海州 (今江蘇連云港),在 宣和 三年(1121年)遭海州知州 張叔夜 伏擊,戰敗被俘,起義失敗。與此同時, 漆園 主方臘于宣和二年(1120年)率眾在 歙縣 起義。他本人雖于起義第二年被俘,但余部仍在戰斗。苦于官吏掠奪的百姓紛紛響應義軍,使其很快接連攻陷幾十座州縣,部眾發展到近百萬,威震東南。直到宣和四年(1122年),起義軍余部才完全被宋軍鎮壓下去。這次起義給富庶的 江浙 帶來了巨大的破壞,為五年后的 靖康之亂 埋下了伏筆。
靖康之恥
主詞條: 海上之盟 、靖康之恥
宋徽宗本人好大喜功,當他看到遼被自東北崛起的金朝打得接連敗退后,便于重和元年(1118年)春,派遣使節 馬政 自 登州 渡海至金。雙方商議兩國共同攻遼,北宋負責攻打遼的南京和西京。滅遼后,燕云之地歸宋,過去宋給遼的 歲幣 改繳金。此即為海上之盟。但宋軍在 童貫 等人的指揮下,卻數次被遼軍擊敗。宣和五年(1123年), 金太祖 在掠去燕京的人口后,還是按照和宋朝約定的條件,將燕京六州之地分給宋朝。不久后,金太祖駕崩,繼立的 金太宗 于宣和七年(1125年)派出兩路大軍,南下攻宋。宋徽宗驚慌失措,立刻傳位其子 宋欽宗 趙桓 。宋欽宗患得患失,在戰和之間舉棋不定。他曾啟用抗金名臣 李綱 來保衛東京,但是金朝并未死心,在第一次被挫敗后二度南下。
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北方重鎮太原淪陷。十一月,開封外城淪陷,金軍逼迫欽宗前去議和。閏十一月二十日,欽宗被迫前去金營議和,三日后返回。金人要求索要大量金銀。欽宗因此大肆搜刮開封城內財物。 開封城 被金軍圍困,城內疫病流行,餓死病死者不在少數。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六日,欽宗被廢,貶為庶人。七日,宋徽宗被迫前往金營。金朝另立大臣 張邦昌 ,建立一個名為“大楚”(史稱“ 偽楚 ”)的 傀儡政權 。 徽欽二帝 被金人掠到 五國城 ,大量趙氏皇族、后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朝,開封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史稱靖康之恥或 靖康之禍 。宋徽宗被封為 昏德公 ,欽宗被封為 重昏侯 ,均客死異鄉。
建炎南渡
主詞條:建炎南渡、 岳飛北伐 、紹興和議
金人在 靖康之難 中俘虜了眾多的 宋朝宗室 ,康王趙構是其中的一位漏網之魚。靖康二年(1127年), 趙構 從 濟州 南下到陪都南京應天府稱帝為宋高宗,于鴻慶宮謁宋太祖廟,改元建炎,重建宋朝。半年之后,為避金兵進攻,以巡幸為名,先后流亡至揚州、蘇州(后升為 平江府 )、江寧府(后升為 建康府 ,今江蘇省南京市)、 越州 (后升為紹興府)、杭州等地,均以“行在”名之。
金朝也一路南撲,直逼杭州,宋高宗無路可逃,只得入海逃避,在溫州沿海漂泊了四個月之久。由于南方天候潮濕河道縱橫,加上南宋軍民的英勇抗戰,金主帥 完顏宗弼 決定撤兵北上。在北撤到 鎮江 時,遭宋將 韓世忠 堵截,被逼入 黃天蕩 。宋軍以八千人之兵力圍困金兵十萬,雙方相持四十八日,最后金軍用火攻才打開缺口,得以撤退。金軍又在建康被 岳飛 打敗,從此不再渡江。
建炎三年(1129年)七月,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定都臨安府,實為“行在”。
在南宋“ 中興四將 ”中,最著名的就是岳飛。他通過北伐奪取了金朝扶植的偽齊政權控制的土地。一直打到距開封僅四十五里的 朱仙鎮 ,北方義軍也紛紛響應岳飛。以至于金人嘆“撼山易,撼 岳家軍 難”,并一度打算放棄開封,渡河北逃。但此時宋高宗連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飛班師,北伐之功毀于一旦。
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與金達成“紹興和議”。和議規定:宋向金稱臣,金冊 宋康王 趙構為皇帝;劃定疆界,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 大散關 (陜西寶雞西南)為界,以南屬宋,以北屬金;宋每年向金進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南北對峙局面自此確定。
在和議達成之時,岳飛、韓世忠等人的兵權被解除。岳飛本人更是在不久后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
在這一時期,宋高宗任用 秦檜 為相,他上臺后,迫害與自己政見不同的官員,聯姻外戚,結交內臣。宋高宗對于秦檜的行為也只是默許。后期由于秦檜權勢太大,引來宋高宗的警覺。例如宋高宗親下命令,使秦檜的孫兒失去狀元。秦檜的權勢日漸下降。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秦檜病重,他又策劃讓其子接替相位,被宋高宗否決,不久就一命嗚呼。
秦檜去世后,宋高宗一方面打擊其余黨,一方面重用 投降派 官員。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 完顏亮 南侵,被 虞允文 在采石擊退。此時金朝國內叛亂興起, 葛王 完顏雍 被擁立為帝。完顏亮最終在內憂外患下在 瓜洲 被臣下弒殺。南宋政權渡過危機。
宋高宗早年喪失生育能力,于是早從宋太祖趙匡胤的兩名后裔 趙瑗 和 趙璩 中選擇繼承人。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受金軍入侵的影響,宋高宗萌生退意。于是趙瑗被立為皇太子,并改名 趙昚 。同年六月,五十六歲的宋高宗下詔退位,皇太子趙昚登基,是為宋孝宗。他自己則稱太上皇,居 德壽宮 。宋高宗成為 太上皇后 ,縱情享樂,花費巨大,并時常干預朝政。
偏安江南
主詞條: 隆興和議 、乾淳之治
宋孝宗登基后,改革朝政,力圖恢復,宋朝相對進入到一個興盛時期,宋孝宗平反岳飛冤獄,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 隆興元年 (1163年)四月,宋孝宗令 李顯忠 、 邵宏淵 等出兵北伐。北伐雖然一度勝利,但由于各路將領不和加上輕敵思想,北伐歷時僅二十日就告失敗。之后,宋孝宗不得已與金和談, 隆興 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簽定和議,史稱“隆興和議”。在和議中,金宋兩國皇帝改以叔侄相稱;改“歲貢”稱“歲幣”,銀、絹各減五萬,為二十萬兩匹;宋割唐(今河南省唐河市)、鄧(今河南省鄧州市東)、海(今江蘇省連云港市)、泗(今江蘇省盱眙市北)四州外,再割商(今陜西省商州區)、秦(今甘肅省天水市)二州與金。
遭遇北伐失敗后,宋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復中原,繼續整頓軍備。不過由于虞允文等一批主戰派將領的辭世,最后北伐事業不了了之。在內政上,宋孝宗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加強集權,重視農業生產。總體說來,宋朝的內政形勢有所改觀。史稱“ 乾淳之治 ”。
內憂外患
不孝天子
主詞條:紹熙內禪
宋高宗駕崩,宋孝宗對政治日益冷感,最后決定在 淳熙 十六年(1189年)讓位于其子 趙惇 ,也就是 宋光宗 。然宋光宗登基不久就患了精神疾病,加上他對自己非常不孝,讓宋孝宗十分傷感。紹熙五年(1194年)七月,宋孝宗駕崩。
宋光宗好猜忌,非常不信任其父宋孝宗的周遭大臣,因此他即位兩年后就日漸瘋癲。宋孝宗病死后,宋光宗竟然不服喪。臨安城內混亂不堪,局勢不穩。宗室 趙汝愚 和 趙彥逾 便開始秘密策劃立新君。最后,太皇太后下詔,宋光宗被奉為太上皇。他的兒子 趙擴 登基,是為 宋寧宗 ,改元 慶元 。
權臣專擅
史載宋寧宗“不慧”,智商低下。宋寧宗一朝都被兩名權臣—— 韓侂胄 和 史彌遠 操控。盡管宋寧宗智商低下,但總體而言尚算一名忠厚之主。
宋寧宗初期,趙汝愚任宰相。趙汝愚本人政治操守良好。但由于皇室任職宰相本就不合禮法,加上韓侂胄煽風點火,最后他被罷去相位。韓侂胄為了徹底清除趙汝愚的影響與排斥異己,假借學術之名,制造慶元黨禁。將理學稱為“偽學”,而朝中信仰理學的大臣又多反對韓侂胄。韓侂胄借此將信仰理學的士大夫全部趕出政府。
慶元六年(1200年),韓侂胄見理學已構不成威脅,便解除黨禁。但是,黨禁不得人心,為了籠絡士人,韓侂胄又借北伐的名義蠱惑人心。
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胄貿然進行北伐,結果很快就遭到了失敗。北伐的失敗讓韓侂胄成為眾矢之的。他的政敵史彌遠借機籠絡主和派與韓侂胄的反對派。而金人又以殺韓侂胄作為和談條件之一。 開禧 三年(1207年)十一月,史彌遠等偽造密旨,將韓侂胄殺死。次年與金朝進行“ 嘉定和議 ”。南宋在對金關系中的地位再次降格,在國書中稱金主為伯父,歲幣銀絹各三十萬 ,又以三百萬 緡錢 贖回淮、陜兩地。從此之后開始了史彌遠專政時期。史彌遠與 楊皇后 勾結,大權獨攬。
宋寧宗本有八子,但都夭折了。于是他立 沂王 的兒子 趙竑 為皇太子。趙竑對史彌遠的專政非常不滿。因此史彌遠廢趙竑皇太子之位,改立 趙昀 為皇位繼承人。 嘉定 十七年(1224年) 閏八月 ,宋寧宗駕崩,趙昀登基,是為宋理宗。宋理宗登基后,史彌遠繼續專政,而 理宗 也奉行韜光養晦的策略。
主詞條:端平更化、 蔡州之戰
紹定 六年(1233年)十月,史彌遠去世。次年,宋理宗改元 端平 ,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宋理宗將史彌遠舊黨盡數罷斥,朝政一度得到了改觀。同時在北方,金朝正面臨蒙古的步步緊逼,面臨亡國。朝中的對外政策也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應該聯蒙抗金;另一派認為應該銘記唇亡齒寒之道理以及海上之盟的教訓,援助金朝,讓金成為宋的藩屏。
紹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來商議宋蒙合作夾擊金朝一事,當朝大臣大多贊同。宋理宗答應了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諾滅金之后將河南還給宋朝。但是這只是口頭協定,沒有留下書面協定,因此埋下了后患。 金哀宗 得知后,也派使節來宋朝陳述利害,希望聯合抗蒙,但被宋理宗拒絕。宋理宗命史嵩之主管滅金事宜。紹定六年(1233年),史嵩之派江海、 江萬載 叔侄攜 孟珙 等領兵兩萬、運糧三十萬石,聯合蒙古軍包圍 蔡州 。 端平元年 (1234年)五月,蔡州被攻克,金哀宗自縊,金朝滅亡。孟珙將金哀宗遺骨帶回臨安府,被宋理宗供奉于太廟,以告慰徽、欽二宗在天之靈。
抵御蒙軍
金朝滅亡,蒙軍北撤,河南空虛,宋理宗意圖據關( 潼關 )、守河(黃河)、收復三京(東京開封府、南京應天府、西京洛陽府),光復中原。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宋理宗任命 趙葵 為主帥,全子才為先鋒,下詔出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復南京。七月五日,宋軍進駐開封。但由于糧草不濟,貽誤戰機,宋軍進攻洛陽時被蒙軍伏擊,損失慘重。各路宋軍全線敗退。端平入洛宣告失敗,宋在此役中損失慘重,也為之后蒙古侵宋提供借口。
端平二年(1235年),蒙軍首次南侵,被擊退。蒙軍并不甘心失敗,于次年九月和第三年兩次南侵,其前部幾乎接近長江北岸。由于宋軍奮勇作戰,打敗蒙軍,再一次挫敗蒙軍度江南下的企圖。而后,南宋軍民又在抗蒙將領孟珙、 余玠 等人的指揮下,多次擊敗蒙軍,使其不得不企圖繞道而行。
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 大汗 蒙哥 在征戰合州時受宋軍的流矢所傷因而死于軍中。其弟孛兒只斤· 忽必烈 正于 鄂州 與宋軍交戰,聽到消息后,立即準備撤軍以便奪取大汗之位,宋相 賈似道 借機派人與孛兒只斤· 忽必烈 議和,以保太平。
宋理宗在位后期,逐漸怠于政事,沉迷于聲色犬馬,使朝政大壞。理宗兩子早夭,因此最后理宗擇其弟 趙與芮 之子 趙禥 為皇儲。由于趙禥其母曾在懷孕期間服用過墮胎藥,因此趙禥先天不足,智力低于常人。 景定 元年(1260年)六月,理宗下詔立趙禥為皇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十二月,宋理宗駕崩,趙禥登基,是為宋度宗。宋度宗登基后不理朝政,整日沉湎于聲色犬馬之中。右丞相賈似道因此擅權。賈似道結黨營私,排斥異己。他禁止讓宋度宗了解前線戰事。據說 襄陽 、樊城被圍三年后,宋度宗才得知此事。
咸淳 七年(1271年),孛兒只斤· 忽必烈 在大都建國號為元。咸淳九年(1273年),樊城、襄陽相繼陷落,荊湖戰線崩潰。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年僅三十五歲的宋度宗駕崩。
崖山海戰
主詞條:孛兒只斤·忽必烈滅宋之戰
宋度宗駕崩,其嫡長子 趙㬎 登基,為 宋懷宗 。當時,宋朝的統治已進入癱瘓狀態。 德祐元年 (1275年)春,元軍攻克南宋軍事重鎮 安慶府 和 池州府 ,威逼 建康 ,長江防線崩潰。朝野大震,各界都冀望賈似道能出征,結果宋軍于 丁家洲之戰 大敗,主力瓦解。十一月, 常州 、平江相繼淪陷。 德祐二年 (1276年)二月初五,臨安城里舉行受降儀式,恭帝被俘。南宋滅亡。
臨安 陷落后,宋室和廣大的愛國軍民始終沒有投降,拼命抵抗。 宋恭帝 兄弟 趙昰 、 趙昺 被大臣保護逃出臨安府。趙昰在福州登基,是為 宋端宗 ,改元 景炎 (1276年)。同時, 文天祥 在陸地組織軍民抵抗元軍,而朝臣 陳宜中 、 張世杰 、 陸秀夫 等人護送趙昰、趙昺乘船南逃,和宋室在海上漂泊,組成行朝。景炎三年(1278年)春,宋小朝廷抵達雷州。四月,年僅十一歲的趙昰駕崩。陸秀夫與眾臣擁戴趙昺為帝,改元 祥興 。
在元軍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遷往 崖山 (廣東新會)。元將 張弘范 領軍緊追在后,對崖山發動總攻,宋軍全線潰敗,陸秀夫背著趙昺投海自盡。張世杰率余部突圍后,也溺卒于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 海陵島 對開海面)。至此,宋朝徹底滅亡。
疆域
領土范圍
政和元年宋因五代之舊,結束了自安史之亂以來的分裂局面,基本完成了中原地區統一。宋與遼的疆界長期穩定在
雁門山
-
大茂山
-白溝一線。由于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屏障,朝廷只能在邊界上廣植柳樹。在與西夏的作戰方面,宋神宗力圖開擴疆土,取得了綏、熙、河、洮、岷、蘭等州。宋哲宗時又進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游與貴德一帶的土地。崇寧三年(1104年)收復失地,置
隴右都護府
。建炎南渡之后,宋朝領土僅限于秦嶺淮河以南、
岷山
以東地區。宣和三年(1121年)
西安州
、懷德軍又被西夏所取。宋朝也在與大理交界處設立了黎、敘、瀘、黔、邕等州。紹興八年(1138年)金朝領三省事宗磐等人將河南、陜西之地歸還宋朝。紹興十一年(1141年)《紹興和議》后,以
淮水
—大散關為宋金國界,南宋割唐、鄧二州及商、秦二州之大半予金。
行政區劃
宋朝汲取了 唐朝 藩鎮割據的教訓,將一級級行政區劃改為“路”。至道三年(997年)始定為十五路,包括 京東 、京西、河北、 河東 、陜西、 淮南 、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 西川 、峽、廣南東、廣南西五路。 咸平 四年(1001年)分西川為利州、益州二路,分峽路為 夔州 、梓州二路。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西二路。熙寧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為東西二路,分陜西為永興軍、秦鳳二路。之后又將 河北路 分為東西二路,分京東為京東東、京東西二路。 崇寧 五年(1106年)又將開封府升為 京畿路 。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盟約,約定滅遼后宋得 燕山府路 和 云中府路 。結果后來并未設置。建炎南渡后,宋朝設立兩浙東、兩浙西、江南東、江南西、淮南東、淮南西、荊湖南、荊湖北、 重慶府 、夔州、 潼川府 、京西南、 成都府 、利州、福建、廣南東、廣南西十六路。宋朝的行政區劃設置與地方政治制度可謂重內輕外,中央高度集權。雖然避免了 藩鎮割據 的局面,但導致地方防務貧弱,也讓終宋一代外患不止。
宋朝共有四個京城,分別是東京開封府、南京應天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
政治制度
宋朝的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稱執政,與宰相合稱“宰執”。宋朝的相權大幅萎縮,僅負責行政職能。
中書門下
與
樞密院
合稱二府,掌文武大權。又設鹽鐵、戶部、度支三司,主管財政大權,號稱計省。這樣三司、宰執、樞密使三權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宋朝還在
御史臺
之外增設
諫院
和諫官,這些都是監察機構,負責彈劾等事宜。
軍事發展
軍事組織
宋太祖建國初年,為加強皇權和軍事階層的穩定,決定加強 強中央集權,防止將領剝奪權利。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都點檢這個重要的禁軍職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武官的軍權,禁軍的領導機構改為
殿前司
和侍衛司,分別由
殿前都指揮使
、步軍都指揮使和馬軍都指揮使(三帥)統領。但是,三帥無發兵之權。宋朝在中央設立樞密院來負責軍務。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其他任何官員都不得過問。而樞密院雖能發兵,卻不能直接統軍,這就會導致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同時,宋朝經常更換統兵將領,以防止軍隊中出現個人勢力,戰爭時戰區司令皆由文官或太監擔任,而且改變戰略必須經過皇帝同意,對宋朝戰力有負面影響。宋朝的建國兵力部署“守內虛外”,但在熙寧年后首都駐軍減少。
北宋中期以后對遼、西夏等國的戰爭,使得軍事費用增加,對統兵將帥限制太多“權任輕而法制密”,將不專兵,動相牽掣,“元戎不知其將校之能否,將校不知三軍之勇怯,各不相管轄,以謙讓自任。”和軍紀不明使宋軍嚴重缺乏訓練,終日“游戲于廛市間,以鬻巧誘畫為業,衣服舉措不類軍兵”“衛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給糧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張演 評說:“宋朝之待武臣也,厚其祿而薄其禮。” 王夫之 指出:“宋所忌者,宣力之武臣耳,非偷生邀寵之文士也。”南宋軍隊的主力為屯駐大兵以及三衙。屯駐大兵戰斗力較強,多屬私人招募部隊,如岳家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說。這時朝廷控制軍隊的能力已經弱化,樞密院的權責也逐漸縮小。紹興十一年,韓世忠﹑岳飛等將領的兵權相繼被削減。
軍事武器
宋朝軍事技術的巨大進步,宋朝以前仍是 處于
冷兵器時代
,從宋朝開始火器登上戰爭舞臺,使用
霹靂炮
、震天雷、引火毬、鐵火炮、火箭、
火毬
、
火槍
、火炮等火器,逐步進入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時代。水戰裝具的發展,舟師仍在江河、瀕海地區發展,南宋時還尚有車船。投石機方面有車行炮、單梢炮、
七梢炮
與
旋風炮
等。
城防設施發展出城制、弩臺、敵樓等設施。其中以山城防御體制最具有名,南宋守將余玠于四川防御蒙軍,為了鞏固渝川地區,他采用“守點不守線,連點而成線”的方針,修筑 釣魚城 (重慶合川區東)、大獲(四川蒼溪南)、青居(四川南充南)、云頂(四川金堂南)、神臂(四川合江西北)、天生(重慶萬州區西)等十余城,形成一個防御網,成功抵御蒙軍攻擊。
軍隊結構
宋朝實行自愿性的 募兵制 并且將災年招募流民、饑民當兵,作為一項傳統的國策,有社會福利性質,起到穩定政權作用。軍隊分為四種,即禁軍、 廂軍 、鄉兵、藩兵。禁軍是中央軍,也是宋朝軍隊的主力。廂軍是各州的鎮兵,由地方長官控制。鄉兵則是按機關抽調的壯丁。藩兵是防守在邊境的漢族軍隊。
在兵種結構上,步兵為主要兵種,并配有少量騎兵,車兵則逐步消失。沒有北方良好牧地提供足夠戰馬的問題終宋一代始終困擾著宋朝軍備(尤其在主要敵國遼、金皆有優勢騎兵的情況下特別嚴重),并成為兩宋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經濟發展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 中東 、 非洲 、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宋朝對南方大規模的開發,促成經濟中心南移。
賦役制度
宋朝的農材賦役制度,大致延續唐末的兩稅法,但增加了丁稅,而差役則甚為繁重造成人民負擔,因此王安石變法時有 免役法 的推行。關于歲入1.6億貫實為 銅錢 、米麥、 白銀 、布棉、絲絹、草料等不同物產單位的合加總數,宋代財政最高收入為六千余萬貫,商稅占財政總收入約70%。
農業興旺
宋朝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又注重農具改進,農業發展迅速。許多新型田地在宋朝出現,例如梯田(在山區出現)、淤田(利用河水沖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
沙田
(海邊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鋪泥成地)等。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積。至道二年(996年),全國耕地面積為三百一十二萬五千兩百余頃,到
天禧
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二十四萬七千五百余頃。
各種新的農具在宋朝出現,代替牛耕地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馬。新工具的出現也讓農作物產量大幅成長。一般農田每年可畝收一石,江浙地區一年可達到二至三石。北宋時宋真宗從 占城 引進耐旱、早熟的稻種,分給 江淮 兩浙,就是后來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黃秈米。
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農業發展迅速。一些北方農作物粟、麥、黍、豆來到南方。棉花盛行種植于閩、廣地區。茶葉遍及今蘇、浙、皖、閩、贛、鄂、渝、湘、川等地。種桑養蠶和麻的地區也在增加。南宋時太湖地區 稻米 產量居全國之首,“蘇常熟,天下足”之稱。甘蔗種植遍布蘇、浙、閩、廣、等省,糖已經成為廣泛使用的食品,出現世界上第一部關于制糖術的專著: 王灼 著《 糖霜譜 》。
手工業發展
• 瓷器制造
宋朝
哥窯
——米色釉
貫耳瓶
北宋的主要礦產包括金、銀、銅、鐵、鉛、錫、煤等。北宋時期金屬礦藏達到兩百七十余處,較唐朝增加一百余處。仁宗時期,每年得金一萬五千多兩、銀廿一萬九千多兩、銅五百多萬斤、鐵七百廿四萬斤,鉛九萬多斤、錫卅三萬斤。
宋朝官窯、民窯遍布全國。時有開封 官窯 、汝州汝窯、禹州鈞窯、龍泉哥弟窯、景德鎮景德窯、建陽建窯、曲陽定窯等七大名瓷窯,以及分布在各地的許多大小瓷窯,所產宋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如日本、 高麗 、 南洋 、印度、中西亞等地區。其中 鈞瓷 以神奇的窯變特色和每年36件的稀有產量而位居宋瓷之冠。北宋這些瓷器,不論在產量還是制作技術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當時,燒造瓷器的窯戶,遍布全國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
官窯(開封)、
鈞窯
(禹州)、
汝窯
(
汝州
)、
定窯
和哥窯,是北宋
五大名窯
。官窯的產品,土脈細潤,體薄色青,略帶粉紅,濃淡不一;鈞窯土
脈細
,釉具五色,有
兔絲
紋;汝窯則
胭脂
、朱砂兼備,色釉瑩澈;定窯以白瓷著稱,并能制紅瓷,其產品十分 精美;哥窯盛產青瓷,產品被譽為“千峰翠色”。宋真宗景德年間,在江西新平設官窯,所造進貢瓷器的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這就是后來馳名中外的
景德鎮瓷器
。
在瓷器上雕畫花紋是北宋時的新創,劃花用刀刻,繡花用針刺,印花用板印,還有錐花用錐尖鑿成花紋,堆花用筆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藝美術品。北宋瓷器大量運銷國外,在亞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證明瓷器是當時的重要輸出品。時至今日,宋瓷已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藝術品享譽海內外。
• 紡織業
宋朝的絲、麻、毛紡織業都非常發達。西北地方流行毛織業,重慶、四川、山西、廣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織業非常發達。到了南宋時期,廣東雷州半島地區和廣西南部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兩浙和渝川地區絲織業最發達。宋朝政府還在絲織業最發達的地區設立織錦院,也就是官辦的絲織作坊。而相關的印染行業也因此發達起來。
• 造紙術
宋朝時期,主要的造紙材料包括絲、竹、藤、麻、麥稈等。重慶、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紙產地。渝川地區的布頭箋、冷金箋、麻紙、竹紙,安徽的凝霜、澄心紙、粟紙,浙江的 藤紙 等都聞名于世。甚至還有紙被、紙衣、紙甲等。紙張的大量生產與 活字印刷術 為印刷業的繁榮提供了基礎。宋朝的印刷業分三大系統,官刻系統的 國子監 所刻的書被稱為監本,而民間書坊所刻的書被稱為坊本,士紳家庭自己刻印的書籍屬于私刻系統。東京、臨安、眉山、建陽、 廣都 等都是當時的印刷業中心。當時坊刻書中以浙江最好,稱 浙本 ,四川次之,稱蜀本。福建的刻書以量取勝,稱建本,其中尤以建陽麻沙鎮最多,世稱 麻沙本 。社會上流行刻書的風氣。其中以臨安國子監所刻的書品質最好。宋朝的刻書以紙墨精良、版式疏朗、字體圓潤、做工考究、傳世稀少、價值連城而聞名于后世。
• 造船技術
宋朝造船技術水平是當時世界之冠。宋神宗元豐元年(10 78年),
明州
造出兩艘萬料(約600噸)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個隔水倉,一兩個隔水倉漏水,船也不會沉。隔水倉技術,經
馬可·波羅
介紹,傳入歐洲。宋朝的主要造船廠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陜西等地區。
虔州
、吉州、溫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太宗時期,全國每年造船達到三千三百余艘。到了南宋,由于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貿易日益發達,造船業發展得更快。臨安府(杭州)、建康府(江寧府,今南京)、平江府(蘇州)、揚州、
湖州
、
泉州
、廣州、
潭州
、
衡州
等成為新的造船中心。廣州制造的大型海舶
木蘭舟
可“浮
南海
而南,舟如巨石,帆若垂天之云,舵長數仗,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南宋時代還出現了車船、飛虎戰船等新式戰艦。
金融商業
宋朝商業繁盛,通行的貨幣有銅錢、白銀。宋太宗時期,每年鑄幣八十萬貫。到神宗熙寧六年,已達六百余萬貫。由于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銅錢、白銀外流,造成硬通貨短缺。宋真宗時期,成都十六家富戶主持印造一種紙幣,代替鐵錢在四川使用,是為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宋仁宗后改歸官辦,并定期限額發行。宋徽宗時期,改交子名為錢引,并擴大流通領域。南宋于1160年(宋高宗紹興三十年)改為官辦“會子”,會子主要有東南會子(也叫行在會子),湖北會子和兩淮會子。但是為防止銅錢北流,宋朝政府規定在與金交界處仍然只能使用鐵錢。與交子不同,會子是以銅錢為本位的,面值有一貫(一千文)、兩貫和三貫三種,后增印兩百文、三百文與五百文小面額鈔票。干道五年定為三年一界,每界發行一千萬貫,以舊換新。
會子危機
會子第一界會子的發行額僅三百萬貫。到干道四年僅七年的時間,發行額增加到七百萬貫。之后固定在一千萬貫。盡管會子的加印與
隆興北伐
有關,但是由于作為本位的金屬貨幣沒有相應追加,幣值增長指數已經達到300%以上。到理宗
淳祐
六年,會子發行額增加六十五倍。會子雖與銅錢可自由兌換,但由于會子不斷貶值,兩者匯率也急遽走低。
寧宗宣布十一、十二、十三界會子同時流通后,會子之多猶如決堤之水,物價飛漲猶如脫韁野馬,出現了會子擠兌銅錢的現象。嘉定二年,會子換界。政府規定新舊會子以一比二的比例兌換,同時嚴禁不按比例兌換會子,否則抄家,并鼓勵打小報告互相揭發。這無異于宣布會子已經信用破產。但是這依然沒能阻止拒收會子的風潮,會子也進一步貶值。嚴重的 通貨膨脹 導致社會無論中下層都損失慘重。迫不得已,政府發還抄沒的家產,并籌措一千四百萬貫來回收舊會子。
嘉定五年后危機才漸漸平息。從此之后,會子換界已無法正常進行。政府一旦發生財政危機,就會以濫印鈔票飲鴆止渴。理宗親政后,由于十六及十七界會子數量巨大,險些再度造成通貨膨脹。端平入洛之后,會子與銅錢的匯率從端平初年暴跌廿五個百分點。十八界會子發行量更加大。米價漲到每斗三貫四百文,是孝宗年間的十一倍。淳祐七年,理宗頒詔,十七、 十八界 會子永遠使用。希望借此來抑制物價上漲。但是兩百文的十八界會子卻連一雙草鞋都買不到,會子已與廢紙無異。景定五年,賈似道規定十七界會子須在一月之內全部換成十八界會子,并將會子改為“金銀見錢關子”,宣布關子與會子的兌換比例為一比三。結果通貨膨更是惡性性發作。
海外貿易
由于西夏阻隔了西北的
絲綢之路
,加上經濟中心的南移,從宋朝開始,東南沿海的港口成為新的貿易中心。唐朝時期全國僅廣州一地設有
市舶司
,負責外貿事務。宋朝先后在廣州、杭州、泉州、密州板橋鎮、
潤州
、蘇州、溫州、
江陰軍
、明州、
嘉興府
(
秀州
)
華亭縣
(松江)、
澉浦鎮
(海鹽)和嘉興府上海鎮(上海)等地設立市舶司專門管理海外貿易。泉州在南宋更是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宋朝海外貿易分官府經營和私商經營兩種方式,其中民營外貿又占大宗。元豐三年,宋朝政府制定了一部《廣州市舶條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貿易法。而各個外貿港口還在城市里設立“蕃市”,專賣外國商品;“ 蕃坊 ”供外國人居住;“蕃學”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政府還專門制定了蕃商犯罪決罰條。廣州和泉州城內仍然有許多藩客墓,成為當時海外貿易繁榮的佐證。
與中國通商的國家有:占城、 真臘 、 三佛齊 、吉蘭丹、渤泥、 巴林馮 、蘭無里、底切、 三嶼 、 大食 、 大秦 、 波斯 、 白達 、 麻嘉 、伊祿、故臨、細蘭、登流眉、中里、斯伽里野、木蘭皮等歐亞地區五十八個國家。宋朝出口貨物包括絲綢、瓷器、糖、紡織品、茶葉、五金。進口貨物包括象牙、珊瑚、 瑪瑙 、 珍珠 、乳香、沒藥、安息香、胡椒、琉璃、 玳瑁 等幾百種商品。宋朝從大量進口貨物通過市舶司獲得的稅收,從北宋皇祐(1049年—1054年)的53萬貫,治平(1064年—1067年)63萬貫,到了南宋紹興(1131年—1162年)已達200萬貫,約占中國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對宋代的繁榮起重要作用。
南宋時期,宋朝在與金朝和 大理國 的交界處設立 榷場 來互通有無。宋朝出口藥材、茶葉、棉花、 犀角 、象牙等,進口北珠、人參、毛皮、馬匹等貨物。民間也有大量的走私貿易。由于宋朝銅錢信用佳,被大量走私到東南亞和西亞,而當時的 朝鮮 和日本更停用自己的通貨,改用宋錢。
人口變化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全國有6418500戶、約達3210萬人,若加上未列入主客戶統計范圍的戶數則該年有687萬戶、近3710萬人;至大觀四年(1110年)全國有20882258戶、46734784口,經學者考證宋代戶口只統計承擔賦役的成年男丁,故認為實際人口達11275萬,并提出北宋人口峰值出現在靖康之亂前夕的宣和六年(1124年),全國有2340萬戶、12600萬人。
宋金之際因戰亂人口大量銳減,靖康之亂前的宣和六年(1124年)南方約有1360萬戶,到紹興五年(1135年)南宋境內約有1086萬戶、5650萬人,自平定民亂和紹興和議后南方人口逐步恢復,至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南宋約有1240萬戶、6450萬人;南宋中后期因“人稠地狹”人口增長緩慢,至 嘉定十六年 (1223年)達到戶口峰值,官方統計有12670801戶、28320085口,學者考慮到隱戶問題認為該年應有1550萬戶、8060萬人。
靖康之難后,中國再次出現中原人口大量南徙的現象。這次南遷有兩波,第一個高潮是從“靖康之難”到《紹興和議》,第二個高峰則是在金主完顏亮南侵期間,南方人口因此大量增加,若以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與崇寧元年(1102年)比較, 兩浙路 戶口增加26萬戶、 江南西路 增加42萬戶、 福建路 增加33萬戶、 潼川府路 增加24萬戶,夔州府路增加14萬戶,宋金之際大約有五百萬北方移民遷入南方各地。
在人口分布上,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全國人口總數中南方占56.9%、北方占43.1%,這是唐末五代北方長期戰亂、南方相對和平發展的結果,不過宋代統一后并沒有導致北方人口在全國所占比重上升,經過百年的發展到元豐元年(1078年)南方在全國所占人口比重上升至62.6%,而北方則下降至37.4%,到北宋后期的崇寧元年(1102年),南北各占比重已是64.1%及35.9%。
文化成就
科技成就
宋代,在整個社會經濟、文化推動下,科學技術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兩宋的科技成就不僅成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高峰,也在當時的世界范圍內處于領先地位,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中國四大發明,在宋代得到改進并應用。提到兩宋科學技術時,人們還常常提到
沈括
及他的《
夢溪筆談
》。如
李約瑟
博士把沈括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他的《夢溪筆談》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在其他方面也有頗多成就,如醫學方面,醫學從此前的三科分為九科,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著作《
洗冤錄
》。針灸有了很大發展。《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所收藥物比《唐本草》新增四百七十六種。
宋朝的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寧宗慶元四年頒布的《 統天歷 》。該歷法由 楊忠輔 創制。它與現代所測數值只相差26秒,而與現行的公歷所采用的數據相同,比西方《格里歷》的頒行早383年。但因推測日食等不驗,《統天歷》只使用到開禧三年。同年又造《開禧歷》代替統天歷,行用于世45年。
學術成就
完成了儒學復興,傳統經學進入了“ 宋學 ”的新階段,產生了 新儒學 即理學。促進了儒、道、佛三家相互交匯的深入發展,完成了古文運動。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人占了六家,詞達到全盛,話本在中國文學史上開辟了新的 紀元 。史學體裁多樣,興起了方志學、金石學;著作豐富,史家輩出,達到了中國古代史學發展的頂峰。書院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如書法、雕塑、石刻、繪畫等都達到了新的水平,佛教、道教亦有了新的發展。
文學成就
宋朝文學十足發達,秉詩、詞、散 文都有偉大成就。讓宋朝散文走向興盛并承接古文運動的大師是
歐陽修
。歐陽修的散文主旨明確、內容充實、平易自然,為宋朝散文的風格奠定基調。三蘇之中,
蘇洵
的文章以議論見長,文風雄奇勁簡。
蘇軾
的文章灑脫自然,清新豪放之中又帶些憂郁,前后《
赤壁賦
》等文章確定他在文壇上不可撼動的地位。他的弟子也頗有出息,
陳師道
、
黃庭堅
、
秦觀
、
張耒
、
晁補之
和李膺號稱“蘇門六君子”。
南宋時期,蘇軾的散文甚至成為科舉考試的 范文 ,時人言:“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而 蘇轍 的文章疏于敘事而長于議論。 曾鞏 忠實地追隨歐陽修的風格,以記敘文和議論文為主。文風自然純樸,少有華麗辭藻。王安石也以議論文為長,風格雄健自然。但是到了南渡之后,宋朝的散文就開始衰落,其后的文人都無法同北宋六家相比”。 楊萬里 的詩歌清新活潑,以天然風景為主; 范成大 的詩歌關心民生,詩風清麗秀婉; 陸游 的詩以愛國著稱,他的詩對偶工整,后人言“好對偶被 放翁 用盡”。
宋詩雖不及唐詩,但遠在明清之上,正在編撰的《全宋詩》收錄宋詩作品達十六萬多首之巨。與散文相同,歐陽修也開創宋朝的詩風,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部詩話《六一詩話》就是其所著。王安石詩風工練,比歐陽修更講究修辭技巧與典故運用。
蘇軾的詩變化多端,雄放灑脫。其吸收前朝所有詩人的手法,并長于各種詩體,尤其是古體與七言近體,可謂別開生面,奔放靈動,成為宋詩一代大宗。黃庭堅雖出于蘇門,但卻開創
江西詩派
,他的詩歌模仿
杜甫
,講究煉字煆句,顯得耐人尋味。之后又有“南宋四大家”,即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和尤褒,也堪與北宋三家相比。
詞是曲子詞的簡稱,也稱 長短句 。根據《全宋詞》的記錄,宋朝詞人達到一千三百卅家,作品及殘篇總計達到兩萬零四百多首。詞是宋朝文學的標志性體裁。 晏殊 被稱為宋朝詞家初祖,其詞和婉明麗。歐陽修的詞也富于 花間派 之風格。 柳永 在宋詞發展史上具有轉折性的作用,他的慢詞令人耳目一新,確定 長調 的地位,充實詞的形式,豐富詞的表現手法。作品廣為大眾喜愛以至于當時人言“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其后,蘇軾又對宋詞進行徹底的革新,他創立 豪放派 ,擴大詞的選材范圍,為后來的南宋愛國詞奠定基礎。 周邦彥 是 格律派 的始祖,其后的女詞人 李清照 也屬此列。在靖康之難后,憂患意識使得豪放派占據詞的統治地位。其中以 辛棄疾 為 大成 。
此外,宋代“說話”( 評書 )非常流行,說話的內容就是話本。最著名的話本有《 三國志平話 》、《 新編五代史平話 》、《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 大宋宣和遺事 》等;一些明清白話小說也是根據宋朝的話本改編的。
宗教信仰
• 道教,中國的本土宗教。自戰國時期就有了,正式形成于公元1世紀( 東漢 中期), 老子 是代表人物。
• 佛教(包括藏傳佛教), 漢朝 由達摩于東漢年間傳入中國,之后不斷地與道教、 儒家學說 相結合,到唐初達到鼎盛時期。
• 印度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更在佛教之前,為佛教的雛形。
• 薩滿教,中國宋代 徐夢莘 之三朝北盟會編中,最早出現‘珊彎’一詞,即一般所謂薩滿,系指巫(女巫)、覡(男巫)。即于驅除惡鬼、息災祈愿、祈雨、招魂、占卜、治病、開運之時,既歌舞,且哭喊者。
• 伊斯蘭教,據中國史書記載,唐宋兩朝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初期。
• 基督教,世界公認基督教傳入中國的歷史,是從 唐太宗 貞觀九年(公元635年) 敘利亞 傳教士 阿羅本 進入中國。此外, 摩尼教 、婆羅門教、 猶太教 也都是在唐宋之際逐漸傳入,而在元代也有所傳播。摩尼教是 波斯人 摩尼在3世紀時創造的宗教,吸收 祆教 、基督教、佛教等思想資料而形成自己的教義,7世紀末傳入中國,也叫 明教 、末尼教、明尊教
社會發展
衣食住行
衣 :崇尚節儉——奢侈之風盛行。
食 :北宋肉類以羊肉為多——南宋羊肉價格高,一般人吃不起。
住: 百姓住房較為簡陋,稍稍富裕點的人家以茅屋和瓦房結合。
行 :牛車—— 騾子 ——乘轎。
城鎮發展
宋朝的城鎮商品經濟特別發達。北宋末期有四十六個十 萬口以上的城市。包括開封、洛陽、
應天
(今
商丘
)、大名、杭州、鎮江、蘇州、江陵(
荊州
)、廣州、成都、福州、潭州(今長沙)、泉州等。宋朝首都東京開封府人口達到百萬以上,店鋪多達六千四百余家。宋朝打破坊市分區的制度,商店可以任意開設,還出現夜市與曉市。南宋行在臨安府(今杭州)人口在1274年達到125萬,城內極其繁華,時人稱為東南第一州。就連南宋滅亡后,馬可·波羅依然稱杭州為“天城”。
娛樂場所
瓦舍 是重要的庶民游樂場所,內有勾欄,專供大眾娛樂。東京的瓦舍就有十多座。臨安的瓦舍見于有廿三座。瓦舍的演出內容呈現商業化、專業化、通俗化、大眾化的新趨勢。演出的內容主要包括說唱、戲劇、雜技和武術等。其形式多樣,深受大眾的好評。
南宋城市則出現了以娛樂體育活動為主的體育組織,造成原因是南宋有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市民階層的壯大以及城市文化生活的高度發展和行會組織的大發展。
宗族社團
而在農村,宗族制度成為維系社會的主因。二十世紀之前,中國的政權只向下延伸到縣衙,其下完全通過“鄉保”與“族長”進行管理。在理學的教化下與士人的影響下,官方辦理社會救助;透過理學熏陶,商人階級出資辦理社會救助。救助內容除了辦書院、訂鄉約以激勵品德外,還普遍辦理義莊,以救貧恤孤,資助教育;辦社倉,以備荒歉;辦保甲,以補地方之武裝而保民。這種由士人自發的救助工作,成為自南宋以降中國社會安定的重大因素。在宋代之前,官方的社會救助活動多屬臨時性質;宋代開始,各州縣普遍設立各種社會救助的永久性機構。族長通過訂立鄉約鄉規來保持社會的秩序。地方紳士通過辦學、救濟事業、修橋鋪路等手段造福鄉里。
婦女地位
由于受到程朱理學的影響,貞節觀在宋朝得到發揚,從五代末到宋朝開始在中上層階層婦女實行的纏足風俗嚴重迫害婦女的身體與心靈, 官妓 這種制度在宋朝已經淪為 賣淫 的代名詞。
外交政策
宋朝外敵頻繁,外交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針對不同的外交對象,給予不同的館待禮遇,并使之專門化。北方的遼金兩朝都對宋朝構成巨大威脅,其外交事務主要由樞密院的禮院負責,包括文書往來、使節派遣和一切接待事宜等。元豐年間,樞密院改置 北面房 ,掌北界國信,南宋沿襲之。此外,宋朝專門設置主管往來 國信所 ,作為負責與遼、金交往的具體事務機構。而西夏、高麗、 越南 (宋朝先稱之為“交趾”,后改稱“ 安南 ”。宋時越南歷經丁、前黎、李、陳等王朝統治)等國,由于宋朝視他們為藩屬國,所以發出的外交文書和禮物等皆稱“制詔”或“賜”,對其國家的 外交承認 被稱為“冊封”。宋朝在京城設置許多外交接待館驛,作為國家接待各國使節的地方。遼在都亭驛,西夏在 都亭西驛 ,高麗在梁門外安州巷同文館, 回鶻 、 于闐 在 禮賓院 ,三佛齊、真臘、大理、大食等國家在瞻云館或 懷遠驛 。
宋朝奉行 朝貢體制 ,然而將重心放在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也就是“來則不拒,去則不追”。與西南的大理國保持“欲寇不得,欲臣不能”的關系,進行茶馬貿易。宋朝有名的外交家有富弼、沈括與 洪皓 。富弼在外交上面對大軍壓境的遼朝時屢立奇功。他以理挫敗自傲的遼使,迫使遼使行參拜之禮,后又兩次出使遼廷,挫敗遼興宗割地要求。富弼分析宋、遼、西夏三國的關系,認為遼與西夏強盛的原因是獲得中國的資源與人力而至,并且協助宋朝撬開遼夏同盟,使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漸穩定下來。沈括以翰林侍讀學士的身份,出使遼交涉劃界事宜,獲成而還。他在出使途中繪記遼國山川險阻及風俗人情,完成《使虜圖抄》,上于朝廷。《宋史》稱:沈括“使契丹。凡六會,敵人環而聽者千輩,無以駁其議。”洪皓在南宋危難之時出使金朝,被拘15年,但仍不愿降金。洪皓曾屢次派人向被囚禁在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縣)的宋徽宗、宋欽宗及在臨安府的宋高宗秘密傳遞消息。歸國后,宋高宗稱他“雖 蘇武 不能過”。
帝王世系
追尊先祖
天尊大帝 |
|||||
和至孝皇帝 |
|||||
惠元睿明皇帝 |
|||||
簡恭睿德皇帝 |
趙敬 |
||||
宋宣祖 |
昭武睿圣皇帝 |
899年-956年 |
實際在位
宋朝皇帝列表 |
|||||
北宋時期(960年-1127年) |
|||||
宋太祖 |
功至明大孝皇帝 |
趙匡胤 |
927年-976年 |
960年-976年 |
|
宋太宗 |
烈 大明 廣孝皇帝 |
939年-997年 |
976年-997年 |
||
宋真宗 |
定章圣元孝皇帝 |
趙恒 |
968年-1022年 |
咸平 |
997年-1022年 |
宋仁宗 |
武睿哲明孝皇帝 |
趙禎 |
1010年-1063年 |
天圣 |
1022年-1063年 |
宋英宗 |
武睿圣宣孝皇帝 |
趙曙 |
1032年-1067年 |
治平 |
1063年-1067年 |
宋神宗 |
武欽仁圣孝皇帝 |
趙頊 |
1048年-1085年 |
熙寧 |
1067年-1085年 |
宋哲宗 |
武齊圣昭孝皇帝 |
趙煦 |
1077年-1100年 |
元祐 |
1085年-1100年 |
宋徽宗 |
德憲慈顯孝皇帝 |
趙佶 |
1082年-1135年 |
建中靖國 |
1100年-1126年 |
宋欽宗 |
文順德仁孝皇帝 |
趙桓 |
1100年-1156年 |
靖康 |
1126年-1127年 |
南宋時期(1127年-1279年) |
|||||
宋高宗 |
文昭仁憲孝皇帝 |
趙構 |
1107年-1187年 |
建炎 |
1127年-1162年 |
宋孝宗 |
武明圣成孝皇帝 |
趙昚 |
1127年-1194年 |
隆興 |
1162年-1189年 |
宋光宗 |
武圣哲慈孝皇帝 |
趙惇 |
1147年-1200年 |
紹熙 |
1189年-1194年 |
宋寧宗 |
武圣睿恭孝皇帝 |
趙擴 |
1168年-1224年 |
慶元 |
1194年-1224年 |
宋理宗 |
武圣明安孝皇帝 |
趙昀 |
1205年-1264年 |
寶慶 |
1224年-1264年 |
宋度宗 |
文明武景孝皇帝 |
趙禥 |
1240年-1274年 |
咸淳 |
1264年-1274年 |
宋恭宗 |
孝恭懿圣皇帝 |
趙㬎 |
1271年-1323年 |
德祐 |
1274年-1276年 |
宋端宗 |
文昭武愍孝皇帝 |
趙昰 |
1269年-1278年 |
景炎 |
1276年-1278年 |
宋懷宗 |
文寧武哀孝皇帝 |
趙昺 |
1272年-1279年 |
祥興 |
1278年-1279年 |
引用来源
- • 宋朝“南京”商丘: 太祖趙匡胤“龍潛之地” 中國新聞網 2014-11-08
- • 《六一詩話》 國學網 2013-09-21
- • 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五):通俗小說集 201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