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別稱 鯉城 ,泉州地處中國 華東地區 ,北承福州,南接 廈門 ,東望 臺灣島 ,是福建省地級市,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泉州依山面海,境內山巒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錯落其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條件優越。1986年1月撤 晉江 地區設泉州地級市。
現轄鯉城、 豐澤 、 洛江 、 泉港 4個區,晉江、 石獅 、 南安 3個縣級市, 惠安 、 安溪 、 永春 、 德化 、 金門 (待統一)5個縣和 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 泉州臺商投資區 。全市土地面積11015平方公里(含金門)。 2020年末全市戶籍人口8782285人。
泉州現已探明或基本探明有一定地質儲量的礦產地130多處,其中大型礦產地8處,主要礦產資源30多種,有 高嶺土 、 花崗巖 、 輝綠巖 、 石英砂 、 石灰石 、煤、鐵、錳、地熱、礦泉水等30多種。泉州市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記錄有兩棲類2目7科32種,爬行類3目13科61種,鳥類19目51科260種,哺乳類6目14科32種。
歷史沿革
上古先秦
上古為
百越
地,《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自交趾至
會稽
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夏、商兩代,泉州地屬 揚州 。
秦漢三國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立 閩中郡 ,泉地歸之, 閩越族 酋長無諸所領。
漢高祖 五年(前202年),無諸因助漢滅秦、楚之功,被封閩越王,領 閩中 故地,泉地屬 閩越國 。
武帝 建元六年(前135年),因閩越國不斷舉兵侵百越,漢興師問罪,廢除了閩越王封號,并先后封兩王(越繇王與 東越王 )以共領前閩越國地。
元封 元年(前110年),東越王因叛被殺,漢改封越繇王為東成侯,并命軍吏徙閩越民于江、淮間。
始元二年(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遷的閩越民繁衍,設 冶縣 ,在今福州,隸屬 會稽郡 。泉地屬之。
冶縣建立后,會稽郡增設東部 都尉 以領之。東部都尉初設冶縣,后移浙江東安,只留都尉屬下的一員侯官鎮守冶縣。
因冶縣為會稽郡東部都尉下侯官所治, 東漢 稱之為東部侯官,或簡稱為東侯官、 侯官 ,后又以侯官之名為縣名。因地域廣闊,又增設南部都尉以領之。于是,泉地改屬南部都尉的 侯官縣 。
吳永安三年(260年),會稽南部都尉改為 建安郡 ,析建安郡侯官縣地置 東安縣 ,縣治在今南安豐州,為本地設縣置治之始。轄今泉州(今 德化縣 屬侯官縣)、 莆田 、廈門及 漳州 部分地區。
兩晉隋唐
西晉
太康三年
(282年),析建安郡置
晉安郡
。改東安縣為
晉安縣
,管轄莆田、泉州、廈門、漳州四市地,縣治在今
豐州鎮
。
西晉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戰亂,衣冠士族南渡入閩,沿古南安江兩岸聚居,改南安江為晉江。
梁天監間(502年-519年),析晉安郡置 南安郡 ,下領三縣: 晉安 、 龍溪 、蘭水;郡治設于晉安(今南安豐州)。泉地屬南安郡晉安縣。
陳永定元年 (557年),在晉安郡置 閩州 (今福州),轄晉安、建安、南安三郡。 天嘉 六年(565年),閩州罷,仍隸東揚州。
陳光大二年(568年),于晉安郡置豐州(今福州),南安郡屬之。分南安地另置 莆田縣 ,屬豐州之南安郡(今泉州)所轄。
隋
開皇九年(589年),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改豐州為泉州(今福州),南安郡撤銷,晉安縣改為 南安縣 ,歸其管轄。福建歷史上首次出現“泉州”之名。
大業二年(606年),復改泉州為閩州,南安縣改屬閩州。
大業三年 (607年),廢除 州治 ,改閩州為建安郡,今泉州(德化縣廢歸屬 閩縣 外)屬南安縣。
唐
唐太宗 繼位后,對州、縣大加并省,并依據山河形勢、地理區域分全國為十道。福建屬 嶺南 道,下轄豐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 建甌 )。
武德五年(622年),于南安故郡地置豐州,州治在今南安豐州;分南安地復置莆田縣,屬豐州。豐州下領南安、莆田、龍溪三縣。
貞觀元年 (627年),豐州撤銷,南安、莆田、龍溪三縣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圣元年 (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州治在今南安豐州。不久,武榮州廢,三縣仍屬泉州。699年,劃莆田縣西部設 清源縣 (今 仙游縣 )。
垂拱二年(686年),于泉州、 潮州 間置漳州。
圣歷二年 (699年),復以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治所仍設今南安豐州鎮。同時,析莆田縣西界置清源縣(今仙游縣),隸屬武榮州。圣歷三年州復廢,屬縣仍隸泉州(治所設在今福州)。
久視元年(700年),又于今泉州鯉城置武榮州,轄南安、莆田、龍溪、 清源 四縣。衙前辟南大街為市,并開始在治地建城,是為 唐城 。
景云 二年(711年),武榮州改稱泉州,隸屬閩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開始。莆田、清源二縣屬泉州所轄。
開元 六年(718年),泉州刺史馮仁智以州治無縣,請析南安縣東南地置 晉江縣 。至此,泉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晉江五縣。
天寶元年 (742年),唐廷下詔改州為郡,泉州易名 清源郡 ,屬嶺南道,領南安、莆田、 仙游 (因郡、縣同名,清源縣改名為仙游縣)、晉江四縣,清源郡有23806戶,160295人,為 中州 。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復為泉州。
上元元年(760),福州都督府升節度使,泉州等六州屬之。 大歷 六年(771),罷節度使,置都 團練 觀察處置使.泉州仍屬之。
貞元 年間(785-805年),福州永泰縣析 歸義鄉 置歸德場。
貞元十九年(803年)、長慶二年(822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后析南安縣地立大同場(今 同安縣 )、小溪場(今 安溪縣 )。
貞元間(785年-804年),析 永泰縣 之歸義鄉置歸德場(今德化)。
元和 年間(806年-820年),泉州有35571戶,238400人,由中州升為 上州 。
大中 十一年(857年),設嘉禾里(今廈門)屬泉州。
乾符 三年(876年),析南安縣武德鄉地置武德場。
文德元年(888年),場名改為武勝,后又易名武安。
乾寧 三年(896年),福州升威武軍,泉州屬之。
五代十國
后梁貞明六年(920年),升福州為 大都督府 ,泉州屬之,仍領四縣:晉江、南安、莆田、仙游。
后唐 天成元年(926年), 王延翰 自立“大閩國”。后唐長興四年(933)正月, 王延鈞 正式稱帝,國號大閨,泉州歸之。升桃林場置桃源縣,泉州屬縣增至五個。同年十二月,升永泰縣歸德場為德化縣,歸長樂府。
后晉 天福三年(938年),桃源縣更名 永春縣 。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場為同安縣,至此,泉州計領六縣。 天福八年 (943年)二月,富沙 王延政 稱帝于建州,國號大殷。
開運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國號閩,泉州隸之;八月,民主降 南唐 ;九月,泉州歸屬南唐。
后漢乾祐二年 (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兼領 南州 (即漳州)。同年,德化劃歸清源軍,增領原屬 尤溪 的常平、進城二鄉。
后周顯德二年 (955年),應 詹敦仁 之請,清源節度使留從效升南安小溪場為 清溪縣 。同年,武安場升為 長泰縣 (一說943年升長泰縣)。至此,清源軍除領有南州(即漳州)外,屬縣增至九個:晉江、南安、莆田、仙游、永春、同安、德化、 清溪 、長泰。
兩宋元明
北宋建隆三年(962年),留從效病逝,侄子 留紹镃 執掌泉、漳軍政。不久, 陳洪進 廢黜留紹镃,推舉 張漢思 為留后。
乾德元年 (963年),陳洪進奪張漢思權,自稱留后,從此獨據泉、漳二州。
乾德二年(964年), 宋太祖 改清源軍為 平海軍 ,以陳洪進為節度使,泉、漳觀察使、檢校太傅,賜號推誠順化功臣。
太平興國 三年(978年),陳洪進向北宋朝廷上《納地表》,將泉、漳二州及其所轄14縣及151978戶正式納入北宋版圖。 至此,北宋才真正控制福建全境。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晉江縣東北部16里置 惠安縣 。至此,泉州領七縣:南安、晉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割所屬莆田縣、仙游縣別為 興化軍 。(清· 乾隆 《泉州府志·卷3》)。
太平興國八年 (983年),閩地從兩浙西南路分出,獨設福建路。
雍熙 二年(985年),泉州改隸福建路。
宣和 三年(1121年),清溪縣改稱安溪縣。至此,泉州轄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縣。宋代澎湖已正式劃歸泉州,隸屬晉江縣管轄。
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提舉 市舶司 并歸轉運使。
建炎二年 (1128年)五月,復置福建(泉州)提舉市舶司。
建炎 三年(1129年)十二月, 南外宗正司 由 鎮江 遷置泉州。
紹興 二年(1132年),福建提舉茶鹽官兼領福建市舶司。十月,移司泉州。
乾道七年(1171年),泉州 知州 汪大猷 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間,派水軍長期駐守,并編管臺灣戶籍。
乾道 八年(1172年), 毗舍耶人 再犯晉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稱永寧寨),駐扎水軍60名,以為防御。 嘉定 年間, 真德秀 知泉州整修,增駐水軍50名,并于永寧石湖新造軍房50所,額定兵員325人。
淳熙 十三年(1186年),泉州城南置寶林寨,城東置法石寨, 分兵 守衛。
嘉定十一年(1218年),在晉江縣圍頭澳置寶蓋寨,由寶林移120名士兵來此守衛,節制建平、清石諸屯,加強海防。
景炎 元年(1276年)底,泉州提舉市舶使 蒲壽庚 投降 元朝 ,并對泉州的 宋朝宗室 展開屠殺。
元朝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廷在泉州設立行宣慰司,兼領行征南元帥府事。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廷在泉州設置市舶提舉司。
至元十五年 (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圖。升泉州為泉州路總管府,領南安、晉江、同安、安溪、德化、永春、惠安七縣,泉州屬 福建行省 ,省治設福州。
至元二十一年 (1284年)二月,再設泉州行省。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并入江淮行省。 至元二十九年 復設福建行省。
至元
二十七年(1290年)前后,開始在澎湖設立
巡檢司
,管轄澎湖、臺灣等島嶼,隸屬泉州路同安縣。當時
澎湖列島
有居民1600余人,貿易至者歲常數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稱。
大德元年 (1297年),為圖琉求(今臺灣),改福建行省為福建平海行中書省,遂徙治泉州,轄諸州。大德三年二月罷,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帥府,移治福州。
延祐 七年(1320年),泉州設都轉運鹽分司,直屬戶部,專掌場灶榷辦鹽貨及批驗鹽商引目等事。
至正 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為福建設省的開始。
至正十七年(1357年), 亦思巴奚軍 首領 賽甫丁 、 阿迷里丁 叛據泉州,成為割據泉州的地方武裝,亦思巴奚戰亂開始。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 那兀納 發動兵變,襲殺阿迷里丁,掌控了泉州軍政大權。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福建軍閥 陳友定 的軍隊攻入泉州,番商遭到大清洗,亦思巴奚戰亂結束。
明
洪武元年(1368年),泉州置衛指揮使司,領左、右、中、前、后五千戶所,隸 福建都指揮使司 。這是 明朝 在泉州設置的第一批海防軍衛所。
洪武二年 (1369年),福建全省八路先后改為福州、 建寧 、 延平 、 邵武 、 興化 、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改 泉州路 為 泉州府 ,隸福建行中書省;泉州府仍領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縣。
洪武 三年(1370年),明廷在泉州設立福建市舶司,管理對 琉球 (今臺灣)的貿易。
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罷福建(泉州)市舶司,嚴海禁以防倭寇。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貿易基本停止。
洪武九年(1376年),廢除 行中書省 機構,各省分別設立 承宣布政使司 、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揮使司等“三司”,以掌行政、司法、軍政大權,并直屬中央。 布政使司 下領府、州、縣。改福建行中書省為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 ,泉州府隸之。
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廷實行防倭封海,廢 澎湖巡檢司 。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廷命 江夏侯 周德興 到福建沿海福、興、漳、泉四府經略海防。改永寧寨為 永寧衛 ,于浯洲置金門守御千戶所,另筑峰上、田浦、官澳、陳坑、 烈嶼 、祥芝等處巡檢司,屯兵駐守,以備倭寇。 祥芝巡檢司 并造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寓鋪六,有南北二門。始筑 廈門城 。至洪武三十一年,在泉州沿海先后增設:永寧衛,福全、 崇武 、中左、金門、高浦5個守御千戶所,巡檢司45個,筑衛所司城16座,以加強海防。
嘉靖 四十二年(1563年),又在澎湖設巡檢司,派兵長期駐防。清初仍置泉州府,上隸福建行省,領縣同明。
清史民國
清
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縣為永春直隸州,劃德化縣并延平府大田縣歸其轄理,隸福建行省。
乾隆四十年(1775年),析同安縣部分地設 馬巷廳 。至此,泉州府即領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五縣及馬巷廳。
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取消府、州、廳,實行省、道、縣三級地方政制,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民國2年3月廢州立縣)、德化歸屬南路道(址設廈門)。民國二年(1913年)11月,析同安縣地置 思明縣 。民國三年(1914年),南路道改稱 廈門道 。民國三年(1914年)7月,金門自思明縣析出置縣,隸屬廈門道。民國八年(1919年)10月12日,晉江民軍(靖國軍 許卓然 部)以 安海 為政治中心,設立安海縣。其轄區東至海,西至南安溪尾雙溪,南至水頭返頭鄉,北至泉州順洲橋。民國十一年(1923年)民軍改編后取消。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實行省、縣二級地方政制,泉屬七縣直隸福建省。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1月20日,“ 福建事變 ”發生,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同年12月11日,分福建為閩海、閩上、泉海、龍漳四省并設立兩個特別市。12月13日,四省分別更名為閩海、延建、興泉、龍汀。興泉省轄莆田、仙游、晉江、南安、安溪、惠安、同安、金門、永春、德化、 大田 、 思明 十二縣,治設晉江(今泉州市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月3日,興泉省政府正式成立。同月,福建人民政府失敗,所劃四省取消,泉屬七縣重隸福建省。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7月,全省設立十個 行政督察區 ,永春、德化、惠安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專署駐仙游),晉江、南安、安溪、金門屬第五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同安)。民國24年(1935)10月,全省改為7個行政督察區、1市。惠安、晉江、南安、金門、安溪、永春、德化屬第四區(專署駐同安)。民國26年4月,南安縣治徙溪美。l0月,日本侵略軍攻陷 金門島 及烈嶼, 金門縣政府 遷到 大嶝鄉 。12月,行政督察專員改制,但行政督察區未變,泉屬七縣仍歸第四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5月21日,第四區專署由同安移駐永春。同年8月,金門縣政府由南安縣建設。民國29年2月16日,第四區專署由永春遷駐德化,6月28日仍遷回永春。同年2月,于永春、德化、 永泰 、仙游四縣邊境設立鳳頂特種區,歸屬第四區;10月 裁撤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9月,全省調整為8個行政督察區、2個市。第四區專署仍駐永春,下轄永春、安溪、金門、南安、晉江、惠安等九縣。德化改屬第六區(專署駐 龍巖 )。民國35年(1946)1月,全省劃為9個行政督察區、2市。第四區仍舊,德化改屬第九區(專署駐 永安 )。同年9月,第四區專署遷駐晉江。民國三十六年(1948年)4月,全省調整為七個行政督察區。第四區專署仍駐晉江,轄有晉江、莆田、仙游、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金門等九縣。德化改屬第六區(專署駐永安)。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8月24日, 福建省人民政府 (省會福州)成立。8、9月間,南安、永春、惠安、晉江、安溪相繼解放。9月,全省劃為八個行政督察區。9月9日,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轄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仙游、莆田、金門(待統一)等九縣。公署設晉江縣城(今泉州市區)。10月9日,金門縣大嶝島、 小嶝島 及角嶼解放。11月24日,德化解放,歸入第七行政督察區(專署駐永安縣)。
1950年3月14日,第五專署改稱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4月1日起實行。9月,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晉江區專員公署。10月17日, 政務院 批準德化縣劃歸晉江區專員公署管轄。
1950年11月1日,以晉江縣城區和城郊八個鄉設立泉州市(縣級),隸屬晉江區。
1951年1月1日, 泉州市人民政府 成立。
1951年4月17日,晉江縣人民政府直屬機關遷往 青陽 。
1955年3月12日,晉江區專員公署改稱晉江專員公署,4月1日正式實行。同年5月,省人民政府宣布成立金門縣政府。
1956年3月26日, 國務院 批準撤銷 閩侯專區 和 永安專區 。同年5月,原屬閩侯專區的 福清 、 平潭 、永泰和永安專區的大田劃歸 晉江專區 。
1958年8月, 福建省人民委員會 批準同安縣改由 廈門市 管轄。
1959年8月,國務院批準恢復閩侯專區建制,福清、平潭、永泰三縣仍歸之。
1963年5月27日,省人民委員會通知, 大田縣 劃歸 三明 專區管轄。晉江專區領1市、9縣。
1967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批示,晉江專區實行 軍事管制 ;6月30日,晉江專區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領導全區工作。
1968年9月23日,經福州軍區黨委、 福建省革命委員會 批準,成立晉江專區革命委員會,取代 軍管會 ,作為全區1市、9縣黨政合一的領導機構。
1970年2月,國務院批準莆田、仙游縣劃歸閩侯專區,閩侯專區機關遷駐莆田;廈門市管轄的同安縣仍歸晉江專區。6月18日,福建省革命委員會決定實行。同年12月25日,劃金門縣大嶝公社歸同安縣管轄。
1971年6月17日,省革委會通知,晉江專區更稱晉江地區,7月1日實行。
1973年6月5日,國務院批準,同安縣劃歸廈門市管轄。同年7月23日,福建省革命委員會通知實行。
1978年3月20日, 中共福建省委 決定,晉江地區革委會更稱晉江地區行政公署,1980年1月1日正式實行。
1985年年5月14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晉江地區,泉州市升為地級市,實行市管縣的 行政體制 ,原泉州市的建制改設 鯉城區 。同年12月31日,鯉城區人民政府成立。
1986年1月,泉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87年12月17日,國務院批準設立 石獅市 (縣級),以晉江縣石獅、永寧、蚶江三鎮和祥芝鄉為石獅市行政區域。
1988年9月30日, 石獅市人民政府 正式成立,歸泉州市代管。
1992年3月6日,國務院批準,晉江撤縣設市,領原晉江縣行政區域,由泉州代管。1992年5月1日。晉江市人民政府成立,至此,泉州市計轄l區、2市、6縣:鯉城區、石獅市、 晉江市 、惠安縣、南安縣、安溪縣、永春縣、德化縣、 金門縣 ,(待統一)。
1997年6月3日,國務院批準泉州市區增設 豐澤區 、 洛江區 。同年9月29日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三個區正式掛牌成立。
1996年,泉州市政府投資開發市本級開發區——泉州市清濛科技工業區。
1998年,清濛科技工業區升格為福建省級開發區,規劃面積12.5平方公里。
2000年4月12日,國務院批準肖厝經濟開發區改制為 泉港區 。
2003年9月3日,開發區更名為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0年3月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設立泉州臺商投資區管理委員會,作為省政府的派出機構,并賦予設區市的部分行政管理權限和先行先試的特殊政策,委托泉州市委、市政府管理。
2010年3月25日,泉州臺商投資區黨工委、管委會正式掛牌成立。
2010年6月1日,惠安縣洛陽鎮、 東園鎮 、 張坂鎮 、 百崎回族鄉 4個鄉鎮和省級惠南工業園區正式委托泉州臺商投資區管理。
2012年1月21日,國務院正式批復設立泉州臺商投資區,實行現行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的政策。
2021年7月25日,經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 審議,“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這既是中國第56處世界遺產項目,同時也是福建繼武夷山、土樓、 中國丹霞 和“ 鼓浪嶼 :國際歷史社區”之后的第五處世界遺產項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泉州位于東經117°25′-119°05′,北緯24°30′-25°56′,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 臺灣海峽 西岸,離臺灣最近處僅距97海里,距金門最近處僅5.61海里,東西寬153千米,南北長157千米,陸域面積11015平方千米(包括金門島),約占全省陸地面積的9.08%。
地形地貌
泉州市大地構造位于華南褶皺系的東南部,閩東火山斷拗帶的中南段。構造帶均呈北東-南西方向展布。境內五分之四以上的面積分布為 中生代 火山巖 系和 侵入巖 ,兩者出露面積約各占一半,從西北往東南侵入巖分布面積增多成為主體。閩中大山帶中段戴云山脈主干呈北東-南西方向展布,橫臥西北部德化境內,規模龐大,主峰海拔1856米,為福建省第二高峰。其支脈和余脈向東南、南部綿延,地勢西北高,往東南呈階梯狀下降,構成由中低山向丘陵、臺地至平原遞變的多層狀地形地貌景觀。
氣候特征
泉州市地處低緯度,東臨海洋,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條件優越,氣候資源豐富。泉州市氣候有3個基本特征:一是氣溫高,光熱豐富。年 太陽輻射 總量為120-140千卡/平方厘米,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為19.5-21.0℃(僅西北部的山區低于18℃),最熱月平均氣溫達26-29℃,最冷月也有9-13℃。全年無霜期長,沿海地區基本無霜。≥10℃的有效積溫為5610-7250℃。年日照時數為1800-2200小時。二是 降水 充沛,但時空分布不均勻。全市年降水量為1000-1800毫米,自東南部向西北部遞增,內陸地區比沿海地區多一倍左右。干、濕季甚為分明:3-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0%,為濕季;10-2月僅占全年的20%,為干季。降水量年際間變化率大,少雨年份降水量不及多雨年份的一半。三是 季風氣候 顯著。冬半年主要受蒙古冷高壓楔控制,盛行偏北風,氣溫低,干燥少雨; 夏半年 主要受副熱帶高壓影響,盛行偏南風,氣溫高,濕潤多雨。
[Module:1esmfh845113u]水文
泉州市境內溪流密布,發源于本市境內流域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34條,總長度1549千米,其中晉江水系15條, 九龍江 水系5條, 閩江 水系9條,單獨入海5條;流域面積50平方千米及以上河流81條,總長度為2156千米。晉江、 洛陽江 為泉州市主要河流。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泉州市已發現各類礦產46種,地質勘查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29種,其中:能源礦產2種,金屬礦產8種,
非金屬礦產
18種,
水氣
礦產1種。主要礦產包括:鐵、錳、銅、鉛、鋅、鉬、金、銀、煤、硫鐵礦、
水泥
用灰巖(
大理巖
)、葉蠟石、
硅灰石
、
明礬石
、
螢石
(普通)、石墨、
長石
、高嶺土、陶瓷土(
瓷石
)、
伊利石
、水泥用粘土、建筑用花崗巖(
凝灰巖
)、飾面用及雕刻用輝綠巖(花崗巖、
閃長巖
)、冶金用
石英
、玻璃用砂、鑄型用砂、建筑用砂、地熱、礦泉水等。
植物資源
泉州市 野生植物 種類繁多,記錄有野生 維管束植物 212科903屬2201種(包括逸生和歸化種),其中蕨類植物42科84屬199種, 裸子植物 8科15屬20種,被子植物162科804屬1982種。
在這些植物中,珍稀瀕危植物有35種,即屬于國家級保護植物有18種:一級保護有 桫欏 1種,二級保護有 福建柏 、 水松 、 短萼黃連 、 鵝掌楸 、 觀光 木、 鐘萼木 等6種,三級保護有 油杉 、 長苞鐵杉 、 穗花杉 、 吊皮錐 、 白桂木 、 黃山木蘭 、 樂東擬單性木蘭 、 閩楠 、 沉水樟 、 半楓荷 、 珊瑚菜 等11種;屬林業部保護植物有3種:一級保護有 南方紅豆杉 1種,二級保護有 花櫚木 、櫸等2種;屬福建省級藥材保護植物有 天門冬 、 單葉蔓荊 、 花葉開唇蘭 等3種;屬福建省級保護植物有黑錐、鱗苞錐、 福建青岡 、 刺葉櫟 、 細柄半楓荷 、 青錢柳 、 福建懸鉤子 、刺果毒漆樹、 密花梭羅 、多花羊奶子、 短柱樹參 等11種。
[Module:1esmfj6bu10hm]動物資源
泉州市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約有4000多種,其中 無脊椎動物 主要有 軟體動物 的 腹足綱 32科76種、雙殼(瓣鰓)綱18科80種左右、 頭足綱 5科24種, 節肢動物 的蝦蟹類20科80種左右、昆蟲類130科258屬1000多種,棘皮動物15種; 脊椎動物 較重要的有魚類78科135屬368種左右,兩棲類2目7科32種,爬行類3目13科61種,鳥類19目51科260種,哺乳類6目14科32種;其它動物約有2000多種。
根據1988年國務院頒布的25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中,泉州市就有31種,其中一級保護的有虎、 云豹 、 蟒蛇 、黿、 金斑喙鳳蝶 、 紅珊瑚 等6種;二級保護的有 獼猴 、 穿山甲 、黑熊、 金貓 、豺、大靈貓、 小靈貓 、 水獺 、 鬣羚 、 白腹山雕 、 蛇雕 、鳥雕、 松雀鷹 、風頭鵑隼、 草鸮 、 雕鸮 、 斑頭鵂鹠 、領 鵂鹠 、 白鷴 、 赤腹鷹 、 鷹雕 、鳶、 鵜鶘 、虎斑蛙等25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5年5月,泉州轄鯉城區、惠安縣、晉江縣、南安縣、安溪縣、永春縣、德化縣及金門縣(待統一)。
1987年12月,析晉江縣石獅、永寧、蚶江、祥芝為石獅市(縣級市)。
1992年和1993年,晉江、南安相繼撤縣設市。
1996年,經省政府批準,成立肖厝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為泉州市政府派出機構,析原惠安縣所轄的涂嶺、后龍、南埔、山腰和埭港5個鎮及國營山腰鹽場歸其所轄。
1997年6月,從鯉城區析出豐澤區、洛江區。
2000年4月12日,撤銷肖厝經濟開發區,設泉州市泉港區。
區劃詳情
泉州市共轄1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4個市轄區、3個縣級市、5個縣、1開發區、1投資區,分別是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泉港區、石獅市、晉江市、 南安市 、惠安縣、安溪縣、永春縣、德化縣、金門縣(待統一)、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臺商投資區。泉州市人民政府駐豐澤區海星街266號。
泉州市 |
豐澤區 |
30 |
108 |
24 |
1 |
11015 |
350500 |
362000 |
鯉城區 |
海濱街道 |
8 |
- |
- |
- |
54 |
350502 |
362000 |
豐澤區 |
豐澤街道 |
8 |
- |
- |
- |
108 |
350503 |
362000 |
洛江區 |
萬安街道 |
2 |
3 |
1 |
- |
382 |
350504 |
362011 |
泉港區 |
山腰街道 |
1 |
6 |
- |
- |
306 |
350505 |
362114 |
石獅市 |
湖濱街道 |
2 |
7 |
- |
- |
160 |
350581 |
362700 |
晉江市 |
羅山街道 |
6 |
13 |
- |
- |
642 |
350582 |
362200 |
南安市 |
溪美街道 |
3 |
21 |
2 |
- |
1985 |
350583 |
362300 |
惠安縣 |
螺城鎮 |
- |
15 |
- |
1 |
481 |
350521 |
362100 |
安溪縣 |
鳳城鎮 |
- |
13 |
11 |
- |
3057 |
350524 |
362400 |
永春縣 |
桃城鎮 |
- |
18 |
4 |
- |
1457 |
350525 |
362600 |
德化縣 |
潯中鎮 |
- |
12 |
6 |
- |
2232 |
350526 |
362500 |
金門縣 |
金城鎮 |
- |
- |
- |
- |
153 |
350527 |
- |
人口民族
截至2017年底,泉州市 常住人口 86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萬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7.3%。 人口出生率 為14.8‰, 死亡率 為6.6‰, 自然增長率 為8.2‰,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5.7%。年末全市戶籍人口742.33萬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9.7%。
截至2019年末,泉州市常住人口87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萬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9.2%。人口出生率為11.7‰,死亡率為6.7‰,自然增長率為5.0‰,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7.2%。戶籍人口760.70萬人。
泉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除漢族外,還有53個少數民族,這53個少數民族是回、蒙、藏、維吾爾、苗等。漢族占總人口的97.8%,少數民族占2.2%,主要以 回族 、 畬族 、 苗族 、 蒙古族 居多。回族主要分布在晉江陳埭、惠安白崎和鯉城近郊等地;畬族主要分布在德化、安溪和惠安等地;蒙古族主要居住在泉港涂嶺等地。
2021年5月,福建省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公報,泉州人口為8782285人。
政治
市委書記 |
劉建洋 |
泉州市委副書記、市長 |
蔡戰勝 |
泉州市委副書記 |
|
常務市長 |
|
常務副市長 |
對臺交流
為了充分發揮泉州歷史文化、多元文化的資源優勢和對臺獨特人文區位優勢,增強對臺民間交流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泉州市對全市涉及“ 民間信仰 、宗親宗族、青年交流”等對臺交流活動進行整合,出臺《泉州市對臺交流“共筑精神家園”“共續血脈親情”“共促交流融合”三大行動規劃實施方案》,圍繞三大行動規劃,策劃開展一系列泉臺交流活動。
《方案》制定“民間信仰交流——共筑精神家園”“宗親宗族交流——共續血脈親緣”“泉臺青年交流——共促交流融合”等三大涉臺交流行動規劃實施方案。集中統籌全市民間信仰、宗親、文化、藝術等資源優勢,對于每年涉及三大交流板塊的重點交流活動實施項目化管理,整合好一系列主題突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影響深遠的泉臺交流活動,進一步打響泉臺“民間信仰、宗親宗族、青年交流”三個特色鮮明、影響廣泛的交流品牌,使泉臺民間信仰交流更具影響力,宗親宗族交流更具凝聚力,青年交流更具吸引力。
對外交流
友好城市
印度 |
2020年 |
|
怡郎 |
2019年 |
|
邁科普 |
俄羅斯 |
2018年 |
古晉南 |
2017年 |
|
霍爾拜克 |
2016年 |
|
埃羅省 |
法國 |
2010年 |
經濟
綜述
2019年泉州市 GDP 達9946.66億元,連續21年居全省首位;以 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 總量為基數,初步核算增長8.0%,高于全省0.4個 百分點 ,居全省第2位。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18.61億元,增長2.4%;第二產業增加值5855.27億元,增長8.3%; 第三產業 增加值3872.78億元,增長7.8%。
2020年,全市實現 地區生產總值 (GDP)10158.66億元,按 可比價格計算 ,比上年增長2.9%,經濟總量連續22年保持全省第一。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6.60億元,增長1.8%;第二產業增加值5808.15億元,增長2.8%;第三產業增加值4123.91億元,增長3.2%。第一、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 貢獻率 分別為1.3%、56.8%和41.9%。 三次產業 比例為2.2:57.2:40.6。
2020年,泉州 一般公共預算 總收入813.32億元,比上年下降3.1%。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4.04億元,下降0.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15.14億元,增長8.6%。其中,教育支出162.49億元,增長7.7%。 政府性基金收入 337.68億元, 政府性基金 支出396.76億元。 稅務部門 組織各項收入899.03億元,下降6.0%,其中,稅收收入726.24億元,下降5.2%。 海關代征 稅收收入91.12億元,下降27.1%。
2020年,泉州 固定資產投資 (不含省反饋鐵路數據)比上年下降2.4%。按三次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下降36.5%;第二產業投資下降2.9%;第三產業投資下降1.8%。工業投資下降2.9%,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3.0%。 基礎設施投資 下降6.3%,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18.0%。 先進制造業 投資下降4.9%,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15.4%。民間投資增長1.1%,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6.4%。“十三五”期間,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7.5%。
2020年,泉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772元,比上年增長4.1%; 人均消費支出 25161元,下降1.1%; 人均住房建筑面積 68.5平方米。按常住地分,全市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0968元,增長2.8%,人均消費支出30114元,下降2.1%,人均住房建筑面積61.6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59元,增長6.0%,人均消費支出16749元,下降0.3%,人均住房建筑面積80.2平方米。城鄉居民家庭 恩格爾系數 分別為32.0%和43.3%。
2021年1月19日,福建泉州官宣 生產總值 破萬億元。
2021年1月,福建泉州2020年GDP位居全國第18名。
2021年1月18日,福建省泉州市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0年,泉州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158.66億元,增長2.9%,首次突破萬億大關,連續22年位居福建省首位。泉州是中國民營經濟大市,作為中國重要的制造業生產基地和外貿出口基地,擁有紡織服裝、鞋業、石化、機械裝備等九大千億產業集群,GDP從五千億元到突破萬億元,僅用了7年時間。
2021年2月, 春節 檔 票房 前50城市公布:泉州排名第32位。
2021年,泉州實現生產總值11304億元, 同比增長 8.1%。
第一產業
2017年,泉州市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358.14億元,比上年增長1.0%。糧食種植面積204.57萬畝,比上年減少1.07萬畝,下降0.5%;其中 稻谷 面積107.02萬畝,減少1.93萬畝;煙葉種植面積0.25萬畝,減少7畝;油料種植面積32.03萬畝,減少0.13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31.37萬畝,減少0.57萬畝。糧食總產量71.12萬噸,比上年增加1.99萬噸,增長2.9%,其中稻谷42.10萬噸,增加0.97萬噸,增長2.4%。
2017年,泉州市植樹造林總面積13.40萬畝,增長79.9%,其中,人工荒山造林1.68萬畝,增長63.1%;人工 跡地更新 6.3萬畝,增長52.2%;人工促進天然更新1.13萬畝,增長175.6%;低產低效林改造4.27萬畝,增長145.4%;林冠下造林0.04萬畝,減少71.4%。全年完成幼林撫育作業面積11.65萬畝,減少10.3%。年末實有封山(沙)育林面積51.78萬畝。全年 商品材 產量40.24萬立方米,與上年持平。
2017年,泉州市肉蛋奶總產量21.24萬噸,增長4.7%。其中,肉類總產量16.18萬噸,增長3.5%;禽蛋4.13萬噸,增長11.5%。肉豬出欄數142.15萬頭,增長1.0%,年末 生豬 存欄數103.04萬頭,增長17.5%。全年水產品總產量113.94萬噸,比上年下降2.2%。其中,淡水產品產量2.29萬噸,增長3.0%;海水產品產量111.65萬噸,下降2.3%,其中,海洋捕撈76.77萬噸,下降4.9%;海水養殖34.87萬噸,增長3.8%。
截至2017年底,泉州市擁有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家和107家;無公害農產品509個、綠色食品132個、有機食品12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10個;福建十大 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1個、福建名牌農產品132個。
2020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11.42億元,比上年增長1.8%。糧食播種面積130.33萬畝,比上年增加1.53萬畝,增長1.2%。其中,稻谷播種面積83.27萬畝,增加0.27萬畝。煙葉種植面積0.04萬畝,增加11畝;油料種植面積22.40萬畝,增加0.30萬畝;蔬菜種植面積79.71萬畝,增加3.34萬畝。糧食產量49.83萬噸,比上年增加0.85萬噸,增長1.8%。其中,稻谷產量33.94萬噸,增加0.25萬噸,增長0.7%。
2020年,全市植樹造林總面積8.38萬畝,占總任務8萬畝的104.8%。其中,人工荒山造林0.98萬畝,人工跡地更新5.21萬畝,人工促進天然更新0.30萬畝,低產低效林改造1.89萬畝。全年完成幼林撫育作業面積8.12萬畝。年末實有封山(沙)育林面積16.94萬畝。全年商品材產量28.24萬立方米,下降66.9%。
2020年,全市肉蛋奶總產量26.49萬噸,比上年增長2.6%。其中,肉類總產量17.91萬噸,增長0.5%;禽蛋產量8.01萬噸,增長7.4%。肉豬出欄119.67萬頭,增長2.4%,年末生豬存欄85.22萬頭,增長19.7%。
2020年,全市水產品產量104.99萬噸,比上年下降1.9%。其中,淡水產品產量1.59萬噸,增長2.4%;海水產品產量103.40萬噸,下降1.9%,其中,海洋捕撈66.34萬噸,下降4.7%;海水養殖37.06萬噸,增長3.4%。
2020年年末全市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分別為7家和126家;無公害農產品568個,綠色食品167個,有機食品12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23個;福建十大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3個,有效期內福建名牌農產品10個。
第二產業
2017年,泉州市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3926.19億元,增長7.7%,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8.6%。其中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3328.10億元,增長8.3%。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產值13626.35億元,增長13.6%,其中出口交貨值2178.45億元,增長10.2%。擁有超億元企業2523家,比上年增加215家,其中超10億元企業246家,比上年增加57家。
2017年,泉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 綜合指數 為305.4,比上年上升29.4點,其中 總資產貢獻率 21.1%,上升1.5個百分點; 資本保值增值率 103.1%,下降2.4個百分點; 資產負債率 44.5%,下降1.2個百分點; 全員勞動生產率 26.65萬元/人,提高3.87萬元/人; 流動資產周轉率 3.2次,提高0.2次;工業產品銷售率95.9%,提高0.2個百分點。
[Module:1esmfl3jb57u]2017年,泉州市全社會建筑業實現增加值474.19億元,比上年增長3.5%。全市資質等級以上的建筑企業有615個,完成 建筑業總產值 1523.93億元,增長8.1%。全市建筑房屋施工面積8923.96萬平方米,下降6.9%;房屋竣工面積3027.70萬平方米,下降10.0%。全市建筑業總產值達到億元及以上的企業165家,其中5億元及以上的企業56家。
2020年,泉州 工業增加值 5120.69億元,比上年增長2.9%,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3.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0%。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下降0.4%,其中出口交貨值下降11.7%。年末全市擁有年產值超億元工業企業2850家,比上年增加41家,其中超10億元企業354家,增加26家。
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358.5%,比上年上升13.5點。其中,總資產貢獻率17.0%,下降3.3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102.0%,下降4.1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44.1%,下降0.9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36.90萬元/人,提高3.95萬元/人;流動資產周轉率3.49次,下降0.06次;工業產品銷售率95.6%,下降1.1個百分點。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221.99億元,比上年下降10.6%。其中,外商及 港澳 臺商投資企業、股份制企業和 股份合作制 企業利潤分別下降15.2%、7.5%和8.9%。規模以上工業虧損企業虧損額20.13億元,增虧1.82億元。
2020年全市工業 用電量 351.16億千瓦時,增長2.5%。
2020年泉州 建筑業增加值 695.86億元,比上年增長1.6%。全市資質等級以上的建筑企業有961個,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970.75億元。全市建筑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8746.71萬平方米,下降8.6%;房屋竣工面積2829.84萬平方米,下降11.3%。全市建筑業總產值達到億元及以上的企業195家,其中5億元及以上的企業73家。
第三產業
2017年,泉州市房地產開發投資額700.66億元,按工程用途分,商品住宅投資440.22億元,下降3.6%;辦公樓投資42.77億元,增長2.9%;商業營業用房投資99.66億元,增長3.2%。商品房銷售面積1244.50萬平方米,增長23.3%。商品房銷售額940.69億元,增長36.0%。
2017年,泉州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33.95億元,比上年增長11.4%。按構成分,限額以上 消費品零售額 1281.64億元,增長18.7%;限額以下消費品零售額1752.31億元,增長6.6%。
2017年,泉州市 進出口總額 達1567.6億元,比上年增長2%;以美元計價為231.5億美元,下降0.5%。其中,出口1046.6億元,下降2.1%,以美元計價為154.5億美元,下降4.5%;進口521.1億元,增長11.3%,以美元計價為77億美元,增長8.8%。進出口順差525.5億元,以美元計價為77.5億美元,比上年減少13.54億美元。
2017年,泉州市共接待國內外游客5474.4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1.4%。其中,國內游客5329.23萬人次,增長21.7%;境外游客145.26萬人次,增長10.9%。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843.81億元,增長28.7%。其中,旅游國內收入752.55億元,增長29.6%;旅游創匯13.52億美元,增長20%。
截至2017年底,泉州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6891.80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5%,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6777.69億元,比上年末增長2.1%。人民幣 存款 中, 住戶存款 余額3511.56億元,比上年末增長6.6%;企業存款1906.07億元,比上年末下降5.0%。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6070.60億元,比上年末增長3.5%,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6041.91億元,比上年末增長4.4%。人民幣 貸款 中,個人消費貸款余額1537.06億元,當年新增431.99億元,其中 住房貸款 余額1134.6億元,當年新增265.15億元。全年全市新設銀行機構1家。
2017年,泉州市保險業實現各項保費收入197.22億元,比上年增長9.9%。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62.60億元,增長6.4%; 人壽保險 保費收入134.63億元,增長11.7%。賠款及給付支出59.90億元,增長4.0%。其中,財產保險賠款及給付支出31.52億元,下降0.5%;人壽保險賠款及給付支出28.38億元,增長9.4%。
2020年,泉州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28.87億元,比上年下降2.3%。其中,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1494.15億元,下降4.2%;限額以下消費品零售額3734.72億元,下降1.5%。“十三五”期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9.2%。
2020年,泉州市進出口總額1970.81億元,比上年下降6.7%。其中,出口額1503.61億元,增長3.4%;進口額467.20億元,下降29.0%。進出口順差1036.41億元,比上年增加241.23億元。“十三五”期間,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3.3%。其中,出口額年均增長5.9%。
2020年,泉州市共接待國內外游客5173.48萬人次,比上年下降33.7%。其中,國內游客5138.32萬人次,下降32.6%;境外游客35.17萬人次,下降80.0%。全年旅游總收入747.04億元,下降43.1%。其中,國內旅游收入729.94億元,下降38.6%;旅游創匯2.48億美元,下降86.1%。
截至2020年末,泉州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8820.7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4.1%,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8711.65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3.9%。人民幣存款中,住戶存款余額4793.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7%; 非金融企業 存款2407.85億元,比上年末增長21.4%。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8077.21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3.1%,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 8023 .2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2.8%。人民幣貸款中,個人消費貸款余額2652.03億元,當年新增359.35億元,其中住房貸款余額2039.57億元,當年新增285.09億元。
2020年,泉州市保險業實現各項保費收入247.14億元,比上年增長2.8%。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60.71億元,下降3.8%;人壽保險保費收入186.43億元,增長5.2%。賠款及給付支出69.91億元,增長8.0%。其中,財產保險賠款及給付支出34.46億元,增長0.7%;人壽保險賠款及給付支出35.45億元,增長16.1%。
文化
民俗
[Module:1esmfnlrb8ns]泉州素有“海濱鄒魯”、“光明之城”的美譽。
泉州,周為七閩地,歷年來出土的西周禮樂器和原始壁畫,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閩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風貌。 唐朝 中期以來,中原人南遷入泉;唐、 五代 時,不但城郊東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記載,南安云臺山下還建有常設性歌舞院館。
宋、元時代,泉州成為“市井十洲人”得“富之一的、“樂州”。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貪浪游,莫看百戲”。
泉州保留的戲曲文化遺產,有 梨園戲 、 高甲戲 、 打城戲 、“ 嘉禮 ”戲等劇種,其中較為出名的有: 南音 、 北管 、梨園戲和“提線木偶”。
方言
通用語言為普通話,閩南話為主要地方方言,并存 莆仙話 、客家話等多種地方方言。泉州方言是泉州文化的主要載體,也是泉州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的泉州方言曾是閩南方言代表。泉州當地的語言是 閩南語 。
古建筑
古民居
[Module:1esmfobmb2lhd]泉州古建筑中最有地方特色的是泉州民居建筑,尤其是貴族、官僚、富豪、士大夫階層中的文人、畫家,他們的 宅第 規模可觀,形式講究,其造型、格局、技藝、用材等都蘊含著某個特定時代的文化氣質。
千百年來, 民風民俗 的傳承衍化,使泉州民居建筑自成一派天然風韻。有三開間或五開間紅磚白石雙坡曲燕尾脊的漢式古大厝,有“手巾寮”的縱向住宅,有騎樓式的商住合一的建筑,還有與山村環境十分協調的“吊腳樓”(木樓),他們就地取材,十分簡樸,卻獨具風格。還有一種是外圍護有高大堅固防御墻體,適應大家族集居特殊形式的土樓建筑中西合璧的住宅稱“洋樓、 番仔樓 ”。
代表地: 蔡氏古民居 、 楊阿苗故居 、 黃宗漢故居 、 李光地故居 、 林路大厝 等。
古寺廟
泉州有“ 泉南佛國 ”、“閩南蓬萊”之名。這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了大量 宗教活動場所 ,還造就了許多著名的宗教人士和專家學者,不少高僧、 高道 受到朝廷的榮譽封號,許多著作成為珍貴的宗教典籍。同時,又留有大量勝跡、文物,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和珍貴的學術研究資料。
代表地:開元寺、 承天寺 、 清凈寺 、 天后宮 、 草庵 等。
古街巷
文物古跡
泉州境內有包括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
、
泉州博物館
、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
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
、泉州伊斯蘭教博物館、
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館
在內的多家博物館。
此外,泉州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31處,分別是 安平橋 (五里橋)、清凈寺、開元寺、 鄭成功墓 、 崇武城墻 、 洛陽橋 、 泉州天后宮 、 清源山 石造像、 九日山摩崖石刻 、屈斗宮德化窯遺址、 伊斯蘭教圣墓 、草庵石刻、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泉州府文廟、 磁灶窯址 、 德濟門遺址 、 泉州港古建筑 、 陳埭丁氏宗祠 、安溪文廟、 施瑯 宅、祠和墓、 庵山沙丘遺址 、 五塔巖石塔 、 惠安青山宮 、安海龍山寺、清水巖寺、亭店楊氏民居、南安林氏民居、南安中憲第、李光地宅和祠、西資寺石佛造像、 南天寺 石佛造像和 摩崖石刻 。
名稱 |
年代 |
地址 |
伊斯蘭教圣墓 |
唐 |
豐澤區靈山 |
千年古桑 |
唐 |
鯉城區開元寺 |
老君造像 |
宋 |
清源山老君巖 |
清凈寺 |
宋 |
鯉城區涂門街 |
祈風石刻群 |
宋 |
南安豐州九日山 |
洛陽橋 |
宋 |
惠安洛陽 |
天后宮 |
宋 |
鯉城區天后路 |
安平橋 |
宋 |
安海、 水頭 交界 |
東西塔 |
宋 |
鯉城區開元寺 |
草庵摩尼教寺 |
元 |
晉江羅山華表山 |
喇嘛教三世佛造像 |
元 |
清源山碧霄巖 |
崇武古城 |
明 |
惠安崇武 |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
現代 |
豐澤區東湖街 |
名優特產
特色主食
咸飯, 蘿卜飯 ,芥菜飯,花菜飯,鹵肉飯,芋仔飯, 壺仔飯 ,泉州 炒飯 魚仔粥,鴨仔粥, 鹵面 , 面線糊 , 湖頭米粉 ,豆簽, 浮果 ,粉團,豆粽,甜粽, 肉粽 ,番薯粉 粿條 ,澳茄粿,酸菜雞絲面,浮粿。
特色湯類
貢丸 , 魚丸 (深滬水丸), 元宵丸 ,永春白鴨湯,黑豆龍骨湯, 苦菜大腸湯 ,馬鮫羹, 墨魚羹 ,香菇豆豬舌湯,灌腸仔湯, 石獅牛肉羹 , 藕段 排骨湯 , 蘿卜排骨湯 , 玉米排骨湯 , 水豆腐湯 , 七彩干貝湯 , 肉燕湯 , 豬血湯
特色包子
安溪水甕菜,潤餅菜, 窖菜 ,德化 淮山 , 涼拌苦瓜 ,辣油筍菜, 蒜泥茄子 , 香油 拌 海帶 。
特色葷菜
洪瀨雞爪 , 崇武魚卷 ,西街 田螺 , 姜母鴨 , 鰻魚干 燉豬腳,燜 豬肘 ,烘豬腳, 牛排 (有別于西餐牛排),水門巷燉羊肉, 豬血 小腸 ,蠔(東石蠔)(潯埔蠔), 清蒸金槍魚 , 文蛤蒸蛋 ,醬香花蛤,蒸 油蛤 ,炒 泥蚶 ,蒸 苦螺 ,炒竹蟶,炒大頭螺,沙魚凍,芥菜炒 蝦皮 ,十香全鴨, 香芋燜鴨 。
特色甜品
石花膏,茜草粿(仙草密), 桔紅糕 ,綠豆餅,粕丸, 麻糍 (麻吉),榜舍龜, 碗糕 , 花生湯 , 豆沙餅 ,石獅塘頭甜粿,石獅 芋圓 ,芋餅,芋蓉( 芋泥 ), 土筍凍 , 柿餅 , 菜頭 酸,糖醋蓮藕片, 貢糖 , 椰子餅 ,雪拉膏, 四果湯 等。
交通
綜述
2017年,泉州市共新建、改建公路150千米,其中新建公路89千米。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7657千米,比上年增加132千米。其中,二級及二級以上高級 公路里程 2825千米,高速公路里程652千米。公路密度達162.52千米/百平方千米。全市鐵路總里程243.88千米,其中高鐵里程45.21千米。全年全市貨物運輸量28729.95萬噸,增長11.8%;客運量7675.78萬人次,下降5.9%。全市港口完成 貨物吞吐量 12986.18萬噸,比上年增長3.4%,其中 外貿貨物 吞吐量3865.25萬噸,增長6.2%;集裝箱吞吐量224.26萬標箱,增長7.2%。
截至2017年底,泉州市民用 汽車保有量 達到127.39萬輛(含 三輪汽車 和低速 貨車 ),比上年末增長12.5%;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116.64萬輛,增長11.7%。全市民用轎車保有量81.55萬輛,增長13.7%;其中私人轎車保有量77.24萬輛,增長13.1%。全市共有營運汽車總數77959輛,其中客運車輛8549輛(含客運班車1870輛, 旅游客車 324輛,包車客車261輛,公交車3320輛,出租車2774輛),貨運汽車60078輛(含 普通貨車 50098輛, 牽引車 4308輛, 掛車 5672輛)。擁有省際運輸船舶217艘,總載重268.44萬噸。全市公交運營線路長度4423.1千米,全年公交客運量20813萬人次。
2020年全市市共新建、改建公路407公里。年末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8147公里,比上年增加407公里。其中,二級及二級以上高級公路里程2903公里,高速公路里程680公里。公路密度達164.97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鐵路總里程360公里,其中高鐵里程86.97公里。全年全市貨物運輸量30886.88萬噸,比上年增長3.7%;旅客運輸量3582.24萬人次,下降53.5%。全市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1805.00萬噸,比上年下降7.2%,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3766.82萬噸,下降11.3%;集裝箱吞吐量225.92萬標箱,下降12.4%。
截至2020年末,泉州市民用汽車保有量172.14萬輛(含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比上年末增長7.6%,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152.86萬輛,增長7.2%。全市民用轎車保有量109.9萬輛,增長6.8%,其中私人轎車保有量101.4萬輛,增長6.9%。全市共有營運汽車43617輛(不含4.5噸以下貨車)。其中,客運車輛7826輛(含客運班車1167輛,旅游客車358輛,包車客車397輛,公交車3293輛,出租車2611輛),貨運汽車35791輛(含4.5噸以上普通貨車21230輛,牽引車6420輛,掛車8141輛)。擁有省際運輸船舶246艘,總載重361.37萬噸。全市公交運營線路長度5920.3公里,全年公交客運量10908.1萬人次。
航空
泉州晉江國際機場 :機場位于泉州市晉江市,北距泉州中心市區12千米,與周圍的火車站、汽車站、港口相銜接。機場于1996年12月12日正式通航,2012年,年度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200萬人次,2015年泉州晉江國際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363.56萬人次,貨郵吞吐量4.3萬噸,換算吞吐量411.38萬人次。
[Module:1esmfnftq9t6]陸路
公路:
福州—昆明公路(G324)、泉州內環路、泉州二環路
泉州—南寧高速公路(G72):泉州段原名泉三高速公路,2010年規范為現名,途經晉江、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鯉城、南安、永春
沈陽—海口高速公路(G15):泉州段原名福廈高速公路,以豐澤區城東街道西福社區泉州收費站以北約300米為界,又分福泉高速公路和泉廈高速公路,2010年規范為現名,泉州段途經泉港、惠安、泉州臺商投資區、洛江、豐澤、晉江、南安
沙縣—廈門高速公路(G2517):原閩高速S30廈沙高速公路,2013年升格為國家高速,泉州段途經安溪、永春、德化
寧波—東莞高速公路(G1523):原閩高速35福詔高速公路,又稱“沈海高速復線”,2013年升格為國家高速,泉州段途經洛江、南安、安溪
福州—廈門高速公路(閩高速S11):福建省級高速公路,其泉州段包括原國家高速福建省城市環線G1502泉州環城高速公路惠安錦水—南安石井段和原閩高速S1516泉廈漳城市聯盟高速泉州段,2019年4月,根據《公路路線標識規則和國道編號》(GB917-2017)關于繞城高速公路的編號新規定及《福建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16-2030年)的新規劃調整為現狀,泉州段途經惠安、石獅、晉江,擬經過泉港、南安
政和—永定高速公路(閩高速S21):福建省級高速公路,其泉州段原閩高速S10莆永高速公路永春—永定段,2019年4月,根據《福建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16-2030年)的新規劃調整為現狀,泉州段途經永春、安溪,擬途經德化
秀嶼—永春高速公路(閩高速S55):福建省級高速公路,原閩高速S10莆永高速公路秀嶼—永春段,2019年4月,根據《福建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16-2030年)的新規劃調整為現狀,泉州段途經永春
南安—惠安高速公路(閩高速S56):福建省級高速公路,原國家高速福建省城市環線G1502泉州環城高速公路南安石井至惠安錦水段以及原閩高速S1572斗尾疏港高速公路,2019年4月,根據《公路路線標識規則和國道編號》(GB917-2017)關于繞城高速公路的編號新規定及《福建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16-2030年)的新規劃調整為現狀
安溪支線高速(閩高速S57):福建省級高速公路,原閩高速S7221安溪連接線,2019年4月,根據《福建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16-2030年)的新規劃調整為現名,途經安溪、南安
晉江—長泰高速公路(閩高速S58):福建省級高速公路,其泉州段包括原閩高速S1573圍頭疏港高速公路,2019年4月,根據《福建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16-2030年)的新規劃調整為現狀
說明:2019年4月以前,福建省的省級高速公路命名編號執行《海峽西岸經濟區高速公路網布局規劃(修編)》(2008-2020年)
•鐵路:
鷹廈鐵路漳泉線:漳泉肖鐵路、福廈鐵路湄州灣南岸支線(在建)、興泉鐵路(在建)、長泉快速鐵路(規劃)。
•站點:
泉州地區:泉州站、泉州西站、泉州東站、晉江站、晉江南站(在建)、泉州南站(在建)、格口站--小舟站--福德站--感德站--劍斗站--長基站(天湖山線至下洋)--湖頭站--金谷站--安溪站--侖倉站--南安站--石礱站--泉州西站--泉州東站--(泉肖線)原惠安站(惠安南站)--前黃站--肖厝站--施厝站、新惠安站等火車站。
電車
現代有軌電車1號線(在建):
起點位于泉州動車站,經普賢路、泉山路、少林路、溫陵路、泉秀街、通港西街、東海大街、大興街、府東路、海星街、沿海大通道(豐海路),終點至后渚港。用地規模約143萬平方米。
現代有軌電車2線(在建):
漳泉肖鐵路南安站-漳泉肖鐵路洛陽站,總長50.7千米,由漳泉肖鐵路南安站,經南安市中心區、霞美、浮橋、江南沿筍江大橋跨晉江,沿新門街-涂門街-津淮街-泉秀東街-東濱大道至東海新行政中心,跨洛陽江,沿洛沙大道至漳泉肖鐵路洛陽站。
港口
泉州港 海岸線總長541千米,是福建省三大港口之一。泉州港轄有四灣五個港區十六個個作業區:
在泉州灣的:崇武港,秀涂港、蚶江港、石湖港、內港港、后渚港、華錦港等;
在深滬灣的:祥芝港、永寧港、深滬港等;
在圍頭灣的:圍頭港、水頭港、金井港、東石港、安海港、石井港等。
社會
科技
截至2017年底,泉州市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不含退休及非公有制企業從業人員)11萬人,其中高級職稱1.28萬人,中級職稱4.57萬人,初級職稱4.72萬人,未評職稱0.43萬人。共設立了19個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累計引進博士后研究人員202人(次),目前在站博士后56人。
2017年,泉州市新認定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13家,總數達390家。年末,全市擁有省級、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別達85個和201個,228家企業被評為福建省創新型企業。全年共實施國家、省、市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309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132項、市級176項。有1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77項成果獲市科學技術獎。全年專利申請47179件,授權25525件,2012年以來累計專利授權量達110811件。其中,本年新增發明專利授權量2483件,2012年以來累計發明專利授權量達6284件,年末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6.81件。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89項,合同金額8387.56萬元。
截至2017年底,泉州市共有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7個,其中國家基準氣候站1個、國家基本氣象站1個、國家一般氣象站5個;擁有天氣雷達觀測站1個,區域氣象自動站257個。全市共有地震前兆臺站20個,前兆測項43個,測震臺站17個,烈度速報臺站148個,強震動觀測臺站11個,GPS觀測基準臺6個。
截至2020年末,泉州市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不含退休及非公有制企業從業人員)12.96萬人,其中高級職稱1.54萬人,中級職稱5.03萬人,初級職稱4.62萬人,未評職稱1.77萬人(含編外人員)。共設立了21個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累計引進博士后研究人員270人(次),目前在站博士后53人。
截至2020年末,泉州市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37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906家,擁有省級、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別達85個和201個,228家企業被評為福建省創新型企業。全年共實施國家、省、市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329項,其中國家級8項、省級54項、市級267項。全年專利申請59043件,授權55951件,2012年以來累計專利授權量達239272件。其中,本年新增發明專利授權量2229件,2012年以來累計發明專利授權量達13686件,年末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0.44件。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317項,合同金額40708萬元。
截至2020年末,泉州市共有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7個,其中國家基準氣候站1個、國家基本氣象站1個、國家一般氣象站5個;擁有天氣雷達觀測站1個,風廓線雷達站2個,區域氣象自動站260個。全市共有地震前兆臺站20個,前兆測項49個,測震臺站10個,烈度速報臺站152個,強震動觀測臺站6個,GPS觀測基準臺6個。
教育
[Module:1esmfl9m32lrh]截至2017年底,泉州市擁有高等院校18所,其中本科高校5所,獨立學院1所,高職高專12所。研究生在校生4530人,招生1629人,畢業生1024人。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生12.61萬人,招生3.71萬人,畢業生3.43萬人。全市中等職業學校38所(含技工學校6所),普通高中115所。高中階段在校生21.77萬人;招生7.52萬人,其中普通高中4.54萬人、中等專業學校2.72萬人、技工學校2573人。全市普通初中211所,初中在校生26.62萬人,招生9.63萬人,其中招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3.49萬人。全市小學1341所,在校學生74萬人,招生12.9萬人,其中招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4.62萬人。全市幼兒園1503所,在園幼兒38.43萬人,招生13.61萬人,學前三年入園率97.9%。全市特殊教育學校11所,特殊教育在校生5141人。在泉就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階段37.01萬人。
截至2020年末,泉州市擁有高等院校18所,其中,本科高校5所,獨立學院1所,高職高專12所。研究生在校生6219人,招生2261人,畢業生1506人。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生17.45萬人,招生5.82萬人,畢業生3.55萬人。全市中等職業學校37所(含技工學校6所),普通高中121所。高中階段在校生23.48萬人;招生8.57萬人,其中普通高中4.98萬人、中等專業學校3.17萬人、技工學校0.42萬人。全市普通初中208所,初中在校生33.43萬人,招生12.08萬人,其中招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3.79萬人。全市小學1321所,在校生81.82萬人,招生14.51萬人,其中招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3.99萬人。全市幼兒園1632所,在園幼兒39.63萬人,招生14.72萬人,學前三年入園率98.72%。全市特殊教育學校10所,特殊教育在校生2512人。在泉州就讀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37.68萬人。
•基礎教育
重點小學 |
一級達標中學 |
泉州市實驗小學、泉州晉光小學、泉州師范學院附屬小學、西隅中心小學、通政中心小學、鯉城區實驗小學、豐澤區第二中心小學、豐澤區第二實驗小學、豐澤區實驗小學等 |
泉州一中、泉州五中、泉州七中、泉州培元中學、泉州城東中學、泉港一中、泉州九中、晉江養正中學、晉江季延中學、南安一中、南安國光中學、惠安一中、惠安高級中學、石獅石光中學、石獅一中、安溪一中、永春一中、德化一中等 |
•高等教育
院校名稱 |
層次 |
性質 |
創辦時間 |
備注 |
華僑大學 |
本科 |
公辦 |
1960 |
國際化色彩濃厚的大學,國務院僑辦直屬大學,是中國僑生的兩所最高學府之一,CUBA傳統強校。 |
泉州師范學院 |
本科 |
公辦 |
1958 |
全國新建本科高校首批通過教育部優秀評估的三所學校之一。 |
福州大學晉江科教園 |
本科 |
公辦 |
2016 |
包括福州大學晉江研究生院、福州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晉江分園、福州大學大學生創業教育園、福州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
福州大學石油化工學院 |
本科 |
公辦 |
2013 |
福州大學、泉港區政府、福建石化集團共同創建,培養石化產業發展急需的人才。 |
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 |
本科 |
公辦 |
2012 |
福建農林大學與泉州安溪縣政府合作,福建農林大學綜合性二級學院,中國第一所公辦全日制本科茶業院校。 |
仰恩大學 |
本科 |
民辦 |
1987 |
全國第一所具有頒發本科學歷證書與授予學士學位資格的民辦大學。 |
閩南理工學院 |
本科 |
民辦 |
1998 |
以光電技術為優勢、具有獨立頒發高等學歷文憑資格的全日制民辦本科高等學校。 |
閩南科技學院 |
本科 |
民辦 |
2001 |
原為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由福建師范大學與福建東方實業公司聯合辦學。2018年成為獨立設置的高等院校。 |
泉州信息工程學院 |
本科 |
民辦 |
2007 |
2014年成為本科院校。 |
泉州職業技術大學 |
本科 |
民辦 |
1987 |
2018年成為本科院校。 |
黎明職業大學 |
專科 |
公辦 |
1984 |
前身為黎明高中。 |
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
專科 |
公辦 |
2004 |
前身為由英國教會駐泉代表創辦的惠世高級護校。 |
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
專科 |
公辦 |
2005 |
前身是泉州培英女校,在1981年復校。 |
福建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
專科 |
公辦 |
1984 |
由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舉辦,福建省教育廳和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共同管理。 |
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
專科 |
公辦 |
2001 |
由1964年創辦的泉州商校和1979年創辦的泉州供校合并。 |
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
專科 |
公辦 |
2001 |
原名德化陶瓷職業技術學院。 |
泉州輕工職業學院 |
專科 |
民辦 |
2006 |
由安踏、恒安、金龍、潯興、艾派五大集團出資創辦 |
泉州海洋職業學院 |
專科 |
民辦 |
2008 |
原泉州泰山航海職業學院。 |
泉州紡織服裝職業學院 |
專科 |
民辦 |
2005 |
福建唯一具有頒發國家高等教育大專文憑的紡織服裝專業院校。 |
泉州華光職業學院 |
專科 |
民辦 |
2002 |
中國第一所攝影藝術高校 |
泉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
專科 |
民辦 |
2013 |
引進臺灣高等職業教育模式。 |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底,泉州市共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12個,影(劇)院59個,群眾藝術館1個,文化館12個,博物館(紀念館)12個,鄉鎮文化站164個,公共圖書館11個。圖書館藏書總量478.79萬冊,電子圖書541.20萬冊。文化系統專業藝術表演團體藝術演出2098場,觀眾118.71萬人次;劇場、影劇院演(映)出60萬場次。年末全市有廣播電視臺8座,調頻、電視轉播發射臺9座,廣播節目11套,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53%;電視節目12套,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48%。全市有線廣播電視覆蓋用戶220.82萬戶,實際用戶139.83萬戶,有線廣播電視傳輸干線總長38706.30千米。
截至2020年末,泉州市共有國有藝術表演團體12個,影(劇)院74個,群眾藝術館1個,文化館11個,博物館(紀念館)18個(含民營博物館),鄉鎮文化站163個,公共圖書館14個。圖書館藏書總量1093萬冊,電子圖書(含電子期刊)643.87萬冊。文化系統專業藝術表演團體藝術演出1699場,觀眾47.5萬人次;劇場、影劇院演(映)出71.20萬場次。年末全市有廣播電視臺9座,調頻、電視轉播發射臺9座,廣播節目11套,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69%;電視節目12套,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7.93%。全市有線廣播電視覆蓋用戶236.69萬戶,實際用戶140.48萬戶,有線廣播電視傳輸干線總長45714.58公里。
國家一級圖書館:泉州市圖書館、泉州市鯉城區圖書館、石獅市圖書館、晉江市圖書館、南安市圖書館、南安市李成智公眾圖書館、永春縣圖書館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底,泉州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不含村衛生室)1518個,其中醫院130個,衛生院126個,預防保健機構(含婦幼所、院)72個。年末共有衛生技術人員42911人,其中醫生15903人,注冊護士18489人。衛生機構擁有編制病床33190張,開放床位37683張。全市農村100%有醫療點,鄉村醫生和衛生員5273人。全年共報告法定甲乙類傳染病病例16104例,報告發病率187.69/10萬。縣級以上醫療機構疫情報告網絡直報覆蓋率為100%,鄉鎮衛生院覆蓋率為100%,兒童預防接種四苗接種率99.85%;乙肝疫苗接種率99.87%。
截至2020年末,泉州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不含村衛生室)2036家,其中,醫院128家,鄉鎮衛生院12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0家,預防疾病控制中心13家,婦幼保健院(所)13家。年末共有衛生技術人員51540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9635人,注冊護士22328人。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床位數48689張。全市擁有鄉村醫生4615人,實現村級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建設鄉村一體化村衛生所(室)1869家。
2020年全市共報告法定甲乙類傳染病病例20188例,報告發病率230.98/10萬。傳染病疫情網絡直報縣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覆蓋率為100%,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率為100%。兒童預防接疫苗苗接種率99.73%,乙肝疫苗接種率99.84%。
醫院等級 |
名稱 |
三級甲等 |
解放軍第180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泉州市第一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東海院區、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閩南分院、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泉州正骨醫院 |
三級醫院 |
泉州市第三醫院、泉州市中醫院、晉江市醫院、晉江市中醫院、南安市醫院、石獅市華僑醫院、安溪縣醫院 |
二級甲等 |
泉州市婦幼保健院、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人民醫院、德化縣醫院、晉江市安海醫院、泉州市光前醫院、泉州市眼科醫院、泉州兒童醫院、泉港醫院等 |
體育
2017年,泉州市運動員取得2項3人次亞洲冠軍,7項8人次全國冠軍。全年全市共新建“全民健身工程”點101個。成功舉辦泉州市第九屆全民健身節。全年銷售體育彩票16.92億元。
2020年,泉州市運動員取得7項20人次全國冠軍。積極推進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全市新建65座足球場、8座全民健身驛站、10座多功能運動場和10座村級老人體育中心,在建2座智慧體育公園。全年通過線上、線下、云端等方式,先后組織舉辦了各類全民健身活動448項,參加人數19.09萬人次。成功舉辦泉州市2020年全國皮劃艇激流回旋秋季冠軍暨全國皮劃艇激流回旋青年錦標賽全國U系列皮劃艇比賽。全年銷售體育彩票17.74億元。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底,泉州市已參加養老保險人數523.94萬人,比上年新增15.61萬人。其中:參加企業養老保險人數139.56萬人,比上年新增5.56萬人,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人數19.76萬人,比上年新增9.91萬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364.62萬人,比上年新增0.14萬人。年末企業離退休人員領取基本養老保險金人數10.08萬人,全部實現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年末全市參加失業保險人數68.4萬人,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4.06萬人。參加工傷、生育保險人數分別為113.38萬人和97.93萬人。全市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16.35萬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居民41.59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563.7萬人,參合率達99.97%。
截至2017年底,泉州市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有403個,床位數20593張。其中,兒童收養性福利機構12個,床位564張,年末在院人數364人;城鎮老年收養性福利機構18個,床位4557張,年末在院人數1446人;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237個;社區互助性養老設施136個。全市社區服務機構3646處。全市城鎮服務中心達2274處,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36個、社區服務站2132個。城市有1.04萬人、農村有6.09萬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11.94億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3.47億元,直接接收社會捐贈款2.24億元。
截至2020年末,泉州市參加養老保險人數551.85萬人,比上年新增11.12萬人。其中,參加企業養老保險人數157.72萬人,比上年新增8.37萬人,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人數20.17萬人(含退休),比上年增加0.25萬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373.96萬人,比上年新增3萬人。年末企業離退休人員領取基本養老保險金人數11.10萬人,全部實現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年末全市參加失業保險人數80.92萬人,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0.74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22.85萬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83.91萬人;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03.74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605.85萬人,基本醫保參保人數居全省第一。
2020年年末全市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有682個。其中,兒童收養性福利機構12個,床位448張,年末在院人數238人;城鎮老年收養性福利機構91個。全市養老服務床位46781張。全市社區服務機構和設施3541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48個,社區服務站2365個,未登記的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機構98個,社區養老機構和設施189個,社區互助型養老設施617個,其他社區服務機構和設施124個。城市有8659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比上年增加228人;農村有68205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比上年增加6793人。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8.74億元。全年直接接收社會捐贈款6639萬元。
2020年全年全市創建145個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點,投入實際扶持資金2.9億元。34個省級扶貧開發幫扶村共爭取各類資金達1.9億元,實施幫扶項目314個。
城市建設
2019年10月31日,泉州入選首批5G商用城市名單。
2021年2月,入選交通運輸部ETC智慧停車試點城市名單。
旅游
涂門街 位于泉州市區中心地帶,東起溫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長1005米,是集商貿、旅游、文化等為一體的繁榮地段。在這條長僅1000余米的街道上,分布著13處宋元文化遺存--清凈寺、孔子文廟、通淮關岳廟、東觀西臺、祖閭蘇、世家大厝、棋盤園、東魯巷、三十二間巷等。 |
|
泉州東湖公園 位于泉州城區東北隅,北望清源山,東眺靈山圣墓,南鄰城郊村舍,西聯商業大街,是號稱“鯉魚城”之鯉珠所在地,又是原泉州十大勝景之“星湖荷香”的遺址。 |
|
安平橋 位于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平橋位于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安平橋屬于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于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
|
蔡氏古民居 位于福建省泉州南安市官橋鎮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于清同治年間(1862年至1874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興建。現存較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府文廟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百源川池畔,又名府學,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唐開元末,北宋太平興國初(976年至981年)移建今址。其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殿宇壯麗,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廟建筑群。 |
|
開元寺 位于泉州市鯉城區西街。該寺創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初名蓮花道場,武周天授三年(692年)為興教寺,唐神龍元年(705年)改額龍興,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開元寺。宋代有支院百余所,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為大開元萬壽禪寺。 |
|
崇武古城 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的突出部、泉州灣和湄州灣之間、惠安縣境東南24千米的崇武半島南端,瀕臨臺灣海峽,亦稱“蓮島”,始建于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是一處集濱海風光、歷史文物、民俗風情、雕刻藝術于一體的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被譽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 |
|
洛陽橋 原名萬安橋,中國四大古橋之一,在洛陽江口,距泉州城5千米,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834米,寬7米。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石橋,其“筏型基礎”、“種蠣固基法”,是中國乃至世界造橋技術創舉,被稱為:“北有趙州橋,南有洛陽橋。” |
|
永春牛姆林 ,被譽為閩南西雙版納的生態旅游區,坐落在福建省泉州市西部永春縣下洋鎮境內,距縣城70千米。 |
|
清水巖 位于安溪縣城西北的蓬萊山,始建于北宋,內奉中國百仙之一清水祖師。 |
|
清源山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北郊,俗稱“北山”;又因峰巒之間常有云霞繚繞,亦稱“齊云山”。面積62平方千米,主景區距泉州城市區3千米。 清源山是閩中戴云山余脈,峰巒起伏,巖石遍布,盎然成趣,是天然勝景。清源山海拔572米,山脈綿延20千米,象形巖石,千姿百態。 |
|
泉州天后宮 位于泉州市區南門天后路一號,始建宋慶元二年(1196年),地處城南晉江之濱,“蕃舶客航聚集之地”。該宮是中國東南沿海莆田湄洲媽祖祖廟分靈廟宇中現存較早、規模較大的一座媽祖廟。 |
|
黃金海岸 度假村位于臺灣海峽西岸石獅市永寧鎮海濱,占地6000畝,海岸線12千米,與臺灣隔海相望。 |
|
西湖公園 位于泉州市區西北部,緊臨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清源山,總占地面積100公頃,水域面積82.28公頃,陸地面積17.72公頃。1999年以來,市政府先后投資2.3億元人民幣,建成市區西北片區滯洪排澇工程。 |
|
深滬灣 ,一座風光旖旎的晉江小鎮,泉州十八景之一。深滬灣全長6千米,位于晉江東南海濱,從石獅的永寧到晉江的衙口、深滬形成一個秀麗的海灣,猶如一條銀色的項鏈鑲嵌在藍天碧海之間。 |
|
仙公山 ,又名“雙髻山”、“豐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馬甲鎮,距泉州中心市區約25千米。南北朝時期,因祀“何氏九仙”而得名“仙公山”。其主峰海拔758.5米,總面積25平方千米。是集宗教朝圣、游覽觀光、休閑娛樂、修學度假于一體的風景名勝區。 |
|
岱仙瀑布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水口鎮榜上村水尾的赤石口。溪水從山峰的缺口直下139米,站在瀑布下可以看到飛流直下,水霧形成的虹霓霞霧,使你感到山嵐襲人。岱仙瀑布號稱“華東第一瀑”,它發源于石牛山的赤石溪,經過山勢雄偉的飛仙山峰,落差139米,分兩股飛瀉而下,東為岱仙瀑布,西為油漏瀑布。兩處交相輝映,格外壯觀。 |
|
永春雪山巖 始建于唐代啟光年間(885年-888年),至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雪山巖坐落于永春群山之宗--雪山上,因山頂凹一湖寬舒平坦,古火山口凹地四周有五個由火山集塊堆積而凸起的山包,外形似五瓣蓮花座而得名。 |
|
戴云山 ,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險峻,氣勢磅礴,有“閩中屋脊”之稱,與臺灣阿里山遙遙相望。也是戴云山脈的主峰,在福建泉州市德化縣赤水鎮戴云村。 |
|
九仙山風景區位于德化縣西北部的赤水、上涌、大銘三地的交界處。年平均霧日、相對濕度和平均風速均列全國第二位。山中有奇石怪洞等12勝景,風景區內有靈鷲巖、永安巖、蓮花巖等7座巖寺。 |
|
石牛山保留了原生態的風貌,因山上巨石似牛而得名,具有“峰險、石怪、樹奇、洞幽”之美。由中生代火山形成的山峰,高1782米,是我國兩處古火山放射狀爆發口之一;特別是火山口內,堪稱天然火山立體模型活標本。景區擁有石牛山潛火山巖地貌等豐富的地質遺跡資源,構成豐富多彩、奇妙無窮的巖石山洞,記錄了火山爆發、塌陷、復活隆起的完整地質演化過程,是研究中生代火山巖巖石學、火山構造學等學科的天然博物館。 |
代表人物
人物名稱 |
生活年代 |
朝代 |
籍貫 |
主要成就 |
備注 |
歐陽詹 |
755-800年 |
唐 |
晉江潘湖歐厝人 |
國子監四門助教 |
|
留從效 |
906-962年 |
五代十國 |
泉州永春人 |
晉江王、清源軍節度使 |
建立閩南割據政權 |
俞大猷 |
1503-1580年 |
明 |
泉州河市人 |
著名愛國將領 |
抗倭民族英雄 |
李贄 |
1527-1602年 |
明 |
泉州晉江人 |
杰出思想家和進步史學家 |
溫陵居士 |
何朝宗 |
1522-1573年 |
明 |
德化縣隆泰鄉人 |
萬歷年間最著名的雕塑藝術家 |
擅木雕、彩塑,精瓷塑 |
何喬遠 |
1557-1633年 |
明 |
晉江人 |
明末史學家 |
|
洪承疇 |
1593-1665年 |
明末清初 |
南安英都人 |
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 |
原明朝重臣 |
鄭成功 |
1624-1662年 |
明末清初 |
南安石井 |
收復臺灣 |
民族英雄 |
施瑯 |
1621-1697年 |
明末清初 |
晉江衙口人 |
維護國家統一收復臺灣 |
愛國將領 |
李光地 |
1624-1662年 |
清初 |
安溪湖頭人 |
平定“三藩”、收復臺灣 |
治理河患政績顯著,貢獻巨大 |
潘承家 |
1659-1719年 |
清朝 |
南安樂峰人 |
清朝總兵臺灣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 |
康熙帝浩贈龍袍,加封“四代一品” |
人物名稱 |
生活年代 |
籍貫 |
主要成就 |
備注 |
莊長恭 |
1894-1962年 |
泉州鯉城人 |
著名化學家 |
中科院學部委員 |
李光前 |
1893-1967年 |
南安梅山鎮人 |
新加坡著名華僑實業家、慈善家、教育家 |
|
張文裕 |
1910-1992年 |
泉州惠安人 |
著名原子核物理學家 |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
李子芳 |
1910-1942年 |
晉江永寧人 |
愛國烈士 |
|
司馬文森 |
1916-1968年 |
泉州鯉城東街人 |
著名的文學家 |
|
葉飛 |
1914.-1999年 |
泉州南安人 |
軍事家、政治家 |
上將軍銜 |
謝希德 |
1921-2000年 |
泉州人 |
物理學家、教育學家 |
|
潘明繼 |
1933-2012年 |
泉州南安人 |
著名抗癌專家 |
英國皇家醫學會會員、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
蔡英挺 |
1954年- |
泉州晉江人 |
現任南京軍區司令員 |
上將軍銜 |
張高麗 |
1946年- |
泉州晉江人 |
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 |
前國務院副總理 |
獲得榮譽
國家園林城市 |
國家衛生城市 |
全國雙擁模范城 |
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 |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
國家環保模范城市 |
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 |
國家森林城市 |
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 |
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區) |
2017年中國最安全城市 |
2017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
2017年度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50強 |
2017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
2018暢游中國100城 |
2018年城市產業競爭力全國排名第21 |
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
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 |
2018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名第38 |
2018中國大陸最佳地級城市30強 |
2019年2月2日,市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
2019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行榜第63 |
2019年中國外貿百強城市排名50位 |
2020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第30位 |
2020中國旅游城市排名第43名 |
2020年11月16日,2020中國城市社會發展指數綜合排名第61位 |
2020年全球城市綜合排名第144位 |
2020年中國高收入城市排行榜第17位 |
全球經濟競爭力排名第180位,全球可持續競爭力排名255位 |
2020年12月16日,288城的城市品牌發展指數排名第40位 |
2020年12月16日,第二批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 |
2020年12月21日,2020年中國29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營商環境報告排名第19位 |
2020年12月18日,2020數字城市百強第37名 |
2020年12月18日,2020數字經濟百強城市第27位 |
2020年12月,2020國家創新型城市排名59位 |
2020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排名第39位 |
2020年全球城市500強第456位 |
2021年1月3日,2020中國城市海外網絡傳播力綜合指數第52位。 |
2021年1月2日,位居2020年中國地方政府效率“百高市”榜單第28位。 |
2021年1月,入選“2020年萬億城市俱樂部”名單。 |
2021年2月,入選ETC智慧停車試點城市。 |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2021年8月,入選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名單。 |
2021年10月,入選“2020中國外貿百強城市”榜單。 |
2021年10月,入選第二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名單。 |
2021年11月,擬通報表揚為“四好農村路”市域示范創建突出單位。 |
2021年11月,入選“2021數字化轉型百強城市名單”,位居34名。 |
2021年12月2日,平安中國建設協調小組辦公室公示為2017—2020年度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市、縣擬授牌命名對象。 |
2021年12月3日,泉州市獲評“2021年度活力城市”。 |
2021年12月,入選中國新聞周刊評選的2021“年度影響力人物”榜單——2021年度城市。 |
2022年2月,榮獲“國家衛生城市”稱號。 |
引用来源
- • 留從效: 開拓海上絲綢之路名垂青史 絲路縱橫雜志 2019-06-09
- • 陳洪進促進中華一統 功在千秋 莆田文化網 2019-06-10
- • 豪商、官僚、軍閥——元代第一官商泉州蒲氏家族 網易 2019-06-10
- • 建制沿革 泉州市人民政府 2018-12-06
- • 2017年統計用區劃代碼·泉州市 國家統計局 2018-12-06
- • 2018年泉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中國統計信息網 2018-05-12
- • 人口民族 泉州市人民政府 2019-05-18
- • 去年泉州GDP達9946.66億元,連續21年居福建首位 2020-01-22
- • 開工在即 泉州有軌電車總投資超 100億 海絲商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2019-05-16
- • 基本概況 泉州市人民政府 2018-12-06
- • 最新城市科技創新指數發布!你的家鄉排名第幾?_新浪科技_新浪網 新浪科技 2020-07-25
- • 重磅!2020中國百強城市紹興排名揭曉 浙江新聞 2020-09-08
- • 貴陽排名第十!2020中國旅游城市排行榜發布 貴州網絡廣播電視臺 2020-10-15
- • 中國城市社會發展百強榜出爐!中山綜合排名第27位 中山網 2020-11-16
- • 最新全球城市綜合排名:北京首次進前五,紐約倫敦巴黎仍領跑_財經上下游_ 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1-19
- • 中國高收入城市排行榜來了!深圳逼近3萬美元排第一|重慶|深圳|無錫_新浪新聞 新浪新聞 2020-12-01
- • 穿透人類文明的時空:最新版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發布_財經上下游_澎湃新聞-The Paper 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10
- • 288城的城市品牌發展指數排名公布:香港排名大幅下降 落后于廣深 新浪
- • 五部門關于同意北京市朝陽區等51個城市(區)列為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的通知 工業和信息化部
- • 泉州 21世紀經濟報道
- • 賽迪顧問 | 《2020中國數字城市百強研究白皮書》 重點內容一覽. 賽迪
- • 賽迪發布《2020中國數字經濟百強城市白皮書》 賽迪
- • 2020國家創新型城市排行榜出爐! 澎湃
- • 2020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名單公布!淄博上榜! 澎湃新聞
- • 2020年全球城市500強出爐中國39個城市上榜 上海位居世界第11 今日頭條 2020-12-29
- • 《2020中國城市海外網絡傳播力建設報告》發布 _光明網 光明網 2021-01-04
- • 廈門排全國第5!福建八城上榜中國地方政府效率"百高市"榜單_新聞中心_廈門網 廈門網 2021-01-04
- • 盤點GDP萬億俱樂部新秀:南通泉州已率先宣布晉級_中國政庫_澎湃新聞-The Paper 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1-01-19
- • 城市GDP排名洗牌:重慶南京進階,十強門檻提高 今日頭條 2021-01-26
- • “萬億俱樂部”大擴容!5座城市GDP首破萬億元 人民網 2021-01-26
- • 南通、泉州、福州、合肥、西安、濟南躋身“萬億俱樂部”城市_中國政庫_ 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1-01-27
- • 車主福音!南寧入選ETC智慧停車試點城市 -廣西新聞網 2021-02-12
- • 春節檔票房前50城市公布:滬京深位列前三 澎湃新聞 2021-02-19
- • 統計公報_政務公開_福建省統計局 福建省統計局 2021-05-20
- • 王永禮任福建泉州市委書記|界面新聞 · 快訊 界面新聞 · 快訊 2021-07-21
- • 蔡戰勝任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代理市長(附簡歷) 人民網 2021-07-23
- • 中國故事|泉州申遺:看見宋元那片海 今日頭條 2021-07-25
- • 蔡戰勝當選泉州市市長 福建日報-澎湃新聞 2021-07-31
- • 威海市成功創建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今日頭條 2021-08-11
- • 自然資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 2021-10-16
- • 劉建洋同志任泉州市委書記、付朝陽同志任莆田市委書記 今日頭條-新福建 2021-12-12
- • 致敬溫和而堅定的前行者,高福、陳東升、蘇炳添、羅翔等上榜2021年度影響力人物 今日頭條·中國新聞周刊 2021-12-23
- • 快訊!李建輝當選泉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蔡戰勝當選泉州市人民政府市長 新浪網+泉州晚報社 2022-01-09
- • 24座萬億之城全部“交卷”:十強穩中有變,青島增量超南京天津,最大黑馬是…… 今日頭條—掌上青島 2022-01-30
- • 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洪自強到泉州文旅集團調研 -泉州網|泉州晚報社 泉州新聞門戶網站 泉州晚報社 泉州新聞門戶網站 2022-02-10
- • 喜訊!廈門,再獲殊榮!__財經頭條 財經頭條 202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