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己校尉

文化 | 漢元帝初元元年設立的官職

戊己校尉,官名。西漢元帝初元元年(前48)始置,掌管屯田事務,治所在 車師 前王庭,隸西域都護,單獨設府,有丞、司馬、候等屬官。所領吏士亦任征伐。秩比二千石。 漢成帝 時“漢徙己校屯姑墨”。 新莽東漢 初亦置,有戊己校尉刀護及戊己校尉郭欽。東 漢明帝 永平 十七年(后74)復置二員,一屯車師后王部金蒲城(即金滿城),一屯車師前王部 柳中城 ,相去千余里。后或置或罷。安帝永初元年(107)省西域都護后,常與西域長史共同管理 西域 事務。 三國 魏文帝 黃初三年(222)亦置,治所在 高昌 ,四品。兩晉沿置,四品。十六國 前涼 張駿檎戊己校尉趙貞,以其地為高昌郡,仍置其官,與 西域都護 、玉門大護軍并號三營。 南朝北涼 率士民西遷高昌,宋亦曾以北涼主沮渠安周領之。

基本介紹

此官職東漢不常置。魏、晉亦置,但僅有一戊己校尉,并無分為二校尉的事實。 東晉 咸和二年(327),前涼 張駿 擊俘戊己校尉趙貞,改其治所為高昌郡治,此官遂廢。

簡介

官名, 漢元帝 初元元年置,為西域都護屬官,屬下有丞、司馬各一人,候五人,秩比六百石,掌護西域諸國及屯田事務,單獨開府,駐車師前王庭。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漢書·西域傳 》。《漢書·王莽傳中》:“是歲,遣大使五威將王駿、西域都護 李崇 將戊已校尉出西域……戊已校尉郭欽別將。”東漢明帝永平十七年又置戊已校尉。《后漢書·耿恭傳》:“乃以恭為戊已校尉,屯車師后王部金蒲城,謁者關寵為戊已校尉,屯前王部柳中城,屯各置數百人。”章帝 建初 元年“罷戊已校尉官”。安帝時又置。安帝永初元年罷西域都護后,戊已校尉駐高昌。《后漢書·西域傳》:“武帝時西域內屬,有三十六國,漢為置使者、校尉領護之。 宣帝 改曰都護。元帝又置戊已二校尉,屯田于車師前王庭……(和帝 永元 )三年, 班超 遂定西域,因以超為都護,居 龜茲 。復置戊已校尉,領兵五百人,居車師前部高昌壁。”其后,三國魏文帝沿置,駐高昌。《三國志·魏書·文帝紀》:“是后西域遂通,置戊已校尉。”兩晉沿置,四品。

方位

戊己 之意,一說謂甲乙丙丁庚辛壬癸都有相應的方位,戊與己則無。戊己校尉駐地常有移動,故名。時有戊校尉,又有己校尉。另說謂戊與己位在四方之中,漢所置校尉在西域各國之中,故名。二說均《漢書·百官公卿表》 顏師古 注。宋 胡三省 注《 資治通鑒 》謂四師位置不在三十六國的中央,應以前說為是。據近代史學家考證認為,既然戊己不在甲乙丙丁庚辛壬癸之內,而 漢朝 諸校尉之中依沒有甲乙丙丁庚辛壬癸這樣的名號,則說明:戊己校尉的統轄范圍是沒有具體方向的,繼而推斷,戊己校尉應該是地區最高長官,而沒有方向限制。

置郡

“魏時復分(雍州)以為涼州,刺史領戊已校尉,護西域,如漢故事,至晉不改。”東晉咸和二年(327),前涼張駿遣西域長史李柏擊俘戊己校尉趙貞,改其治所為高昌郡治。“敦煌、 晉昌 、高昌、西域都護、戊己校尉、玉門大護軍。三郡三營為沙州,以西胡校尉楊宣為刺史。”

中文名
戊己校尉
設立時間
西漢初元元年
司職
車師屯田
文獻
資治通鑒
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