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病癥名。自汗屬于中醫 汗證 范疇,指由于陰陽失調、 腠理不固 ,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其中白晝汗出,動輒尤甚者,稱為自汗。《明醫指掌·自汗盜汗心汗證》:“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 朱丹溪 對自汗病理屬性做了概括,認為自汗屬氣虛、 血虛 、濕、陽虛、痰。 張景岳 認為一般情況下自汗屬陽虛。 葉天士 《 臨證指南醫案 》謂: 陽虛自汗 ,治宜補氣以衛外。
病因病機
1.病后體虛, 稟賦不足 ,或久患咳喘,耗傷肺氣,肺與皮毛相表里, 肺氣不足 之人,肌表疏松, 表虛 不固,腠理開泄而致自汗。
2.情志不調
思慮煩勞過度,損傷心脾,血不養心,心不斂營,則汗液外泄。
3.嗜食辛辣
嗜食辛辣厚味,或素體濕熱偏盛,以致 濕熱內盛 ,邪熱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辯證施治
1.肺衛不固
癥狀:汗出惡風,稍勞后汗出尤甚,或表現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易于感冒,體倦乏力,周身酸楚,面色無華,苔薄白, 脈細弱 。
治法: 益氣固表 。
2. 心血不足
治法:補血養心。
方藥: 歸脾湯 。
3.陰虛火旺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 當歸六黃湯 。
4.邪熱郁蒸
治法:清肝泄熱,化濕和營。
方藥: 龍膽瀉肝湯 。
預防調護
出汗可以分為自汗、盜汗、 頭汗 等。自汗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出汗現象,從中醫角度來看,自汗多因身體虛弱、氣陰兩虧,津液外宣導致。所以,自汗的人常常伴有疲憊、乏力、氣短、畏寒等癥狀。
氣陰兩虧是氣虛和 陰虛 同時出現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如果出現自汗伴氣陰兩虧的癥狀,可以先進行檢查,看看是不是患有某些慢性代謝病、 消耗性疾病 ,如 糖尿病 、 結核病 等疾病,這些疾病都容易導致氣陰兩虧。如果是單純的身體虛弱,氣陰兩虧,則可以進行適當的調整,主要原則是益氣、生津、養陰。
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食補來達到益氣、生津、養陰的效果。中醫認為,平時還可以多用椹元茶調理,有 養陰潤肺 、益胃生精、清心除煩的功效。
加強體育鍛煉,注意勞逸結合,避免思慮過度,保持精神愉快,少食辛辣厚味。
自汗時,腠理空虛,易于感受外邪,當避風寒,以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