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時期(約公元前1600— 公元前256年 ),古通常分為商朝(約公元前1600—約前1046年)、 西周 (約前1046—前771年)、 東周 (前770—前256年)三個時期。 商周考古 是 中國考古學 的一個重要階段。出現了比較完善的文字制度,進入了文明的歷史時期。創造了燦爛奪目的青銅文化,并進而完成了由 青銅時代 向 早期鐵器時代 的轉變。這一時期城市興起。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掘和研究,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工作,商周考古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現在已經有可能建立起商周文化發展的完整序列,大量新的考古資料使文獻不足的商周古史得到豐富和充實。但是,也還有不少問題至今未能解決或沒有取得一致的意見,仍有待于今后去探索。
詞語釋義
《左傳.桓公十一年》:"師克在和,不在眾。商周之不敵,君之所聞也。"后用"商周"比喻兩者難以匹敵。使用文字為金文。
商朝 又稱殷、殷商(約前17世紀—約前11世紀)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前期屢屢遷都。而最后的二百七十三年定都于殷(今中國安陽市),所以商朝又叫 殷朝 。有時候也稱為殷商或者殷。商朝晚期,中國的歷史從半信半疑的時代過渡到 信史時代 。商是中國歷史上繼夏朝之后的一個帝國,相對于夏具有更豐富的考古發現。原夏之諸侯國商部落首領 商湯 率諸侯國于 鳴條之戰 滅 夏帝國 后建立。經歷17代31王,末代君王 商紂王 于 牧野之戰 被 周武王 擊敗而亡。
商的年代無定說,若根據最新之夏商周斷代工程,商朝取代 夏朝 的時間約前1600年至前1556年之間,大約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滅,共510年(或554年),該時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史學界采用。若按民國初年史學家 董作賓 依歷法推算,商朝立國的時間應為前1766年至前1111年,共655年。
商朝六百五十多年間曾五次遷都,五個都城中的四個都在河南境內。在河南的 安陽市 、 偃師市 、 鄭州市 都發現了城市規模的遺址,在 信陽市 、溫縣、 輝縣 、 新鄭市 等許多地方還發現大量商朝文化遺存。其中只有安陽殷墟是 盤庚 以后諸王世的都城,學術界看法比較一致。
關于商朝的文獻資料,多來自于其后面的 周朝 的紀錄, 漢朝 司馬遷 的《史記》,以及商朝金文和甲骨文的記載。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符號。
安陽的殷墟遺址于20世紀上半葉被發現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幾乎完全印證了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 商王世系 。近代,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蠻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區,如成都、 廣漢 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寧鄉的 炭河里遺址 等出土的文物也證明,在商時期的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后的朝代。周朝分為“西周”(前11世紀中期-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 平王東遷 ,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 春秋 ”及“ 戰國 ”兩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時間從約前11世紀至前256年,共計存在約為791年,另一說是868年,兩者相差一百多年,問題點在于周朝的建國之年一直無法確認。周朝是中國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世襲封建王朝,其后 秦漢 開始成為具有從中央到地方的統一政府的大一統國家。
史書常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另外,史學界通常所提到的先秦,主要指周朝,如先秦諸子中之先秦。
歷史沿革
先商起源
學術界針對 商族 的發源地問題提出東方、西方、北方三種假說。《禮記·緇衣》引《尚書·商書·尹誥》曰“惟尹躬天,見于西邑夏”,說明商在夏之東。卜辭中的“夒”可能指嚳。
考古發掘發現,以 邯鄲 為中心、北至 邢臺 ,南至安陽的地域,有大量的商人的原始文化遺存,考古學上稱為下七垣文化。
下七垣文化有十分豐富的遺存,其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半部的 武安 、 涉縣 、 磁縣 、礦區、 永年 及 邯鄲縣 境內。在 漳河 、 滏陽河 及 洺河 的中上游地區,有先商遺址近百處。其中, 下七垣遺址 共分四層,疊壓關系清楚,遺物特征明顯,為冀南地區商文化的分期提供了可靠的地層依據,故以其命名商族未滅夏前的原始文化。
下七垣文化是中原龍山文化山西類型興起于晉南,發展于晉中,再向河北方向發展而來的支系。
《史記·殷本紀》記載商的始祖契生活于 堯舜禹 時代,曾在 舜帝 下任職司徒。他因輔佐 大禹治水 立下功績,被“封于商,賜姓子氏”,其后裔便從地名自稱。《 世本 》又載“契居蕃”, 王國維 根據《漢書·地理志》認為,此二地分別在今河南商丘和山東棗莊滕州。卜辭所見“宗”可能指契,說明商人為他立有宗廟。戰國時期的文獻記載契逝后,其子昭明繼位,“居砥石”。“昭明卒, 子相土 立”。 相土 是繼契后較為著名的商族首領,《世本·作篇》記載他訓練馬匹,使用馬駕車充當運輸工具。《詩經·長發》記載相土的活動區域相當廣泛,聲譽傳播海外,說明這時期商族的 航海技術 已經可以通往近岸的海島。此時商族活動于冀中豫北的古黃河流域,在東方海濱也有相當的勢力,《左傳》載相土有“東都”。相土逝,子昌若立。 昌若 逝,子 曹圉 立。曹圉逝,子冥立。文獻記載冥任 夏后氏 的水官, 夏后杼 在位時冥因治水之事而殉職。《禮記》記載殷人將冥與嚳、契、湯四位先祖先公齊列祀典。卜辭多見殷人為“季”舉行侑祭,王國維結合《天問》“該秉季德”、“恒秉季德”的記載,認為“該”、“恒”是王亥和 王恒 ,“季”為其父與卜辭記載相符,當是史書記載的冥。
王亥 、王恒為冥的二子,冥卒后相繼為王。殷人對王亥格外尊敬,他是首位被稱作“王”的君主。卜辭中總以“王亥”、“高祖亥”、“高祖王亥”尊稱他,從不單稱其為“亥”,一些卜辭還在其名號的上角刻畫代表早期商族的玄鳥圖騰。王亥在殷人的心目中似乎擁有很大的神威,殷人時常向他祈年祈雨。關于王亥的卜辭有一百三十余條,數量之多居諸先公之首。王亥在位時,商族經濟達到新的高峰,卜辭記載王亥一次祭祀可用牲多達五十頭牛。為解決牲口過剩、不易畜養的問題,王亥將部分牛羊托寄于鄰近的河伯氏和有易氏。之后王亥與 有易氏 首領 綿臣 發生爭執,綿臣強迫王亥交出所有牲口,王亥拒絕,綿臣便將其殺害,奪走牛羊。后來王亥之弟王恒繼位,從綿臣手中奪回了牛羊。關于王恒的卜文有十余條,與王亥同樣尊稱為“王”,但王恒卻不見于傳世文獻的商王世系中,其原因不明。王恒死后,其子 上甲微 又聯合河伯氏討伐有易氏,殺死綿臣。商族在有易氏沒落的同時強盛了起來。戰勝有易后,上甲的諸弟各懷私心,紛爭起事,蓄意謀害上甲,上甲隨機應變,平息了叛亂,保證了商族后嗣的延續。上甲在殷人的周祭順序中排列首位,祈雨卜文均以“自上甲……”開始,卜辭對上甲以降的商王有了明確的世系排列,或許是因為商族在上甲時期才開始有文字記載,而之前的世系源于傳說。今所見關于上甲的卜辭多達一千一百余條,位居諸商王之首,可見殷人對上甲之崇敬。
上甲之后報乙、 報丙 、報丁、 主壬 、 主癸 五公先后即位,在卜辭中,“報”寫作“匚”,“主”寫作“示”,五位先公合稱“三匚二示”。上甲后的三匚全以天干“乙丙丁”相次,二示時則應續以“ 戊己 庚辛”排列,卻跳至“壬癸”。同時,二示的配偶妣庚和妣甲的天干亦不相次。說明三匚的廟號可能是殷人后來追擬的,而二示的廟號則有典冊記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記載到的祭祀典冊,可能始于二示時期。二示時期,商族勢力不斷擴大,他們拉攏黃河下游各氏族部落,一步步逼近夏后氏腹地伊洛地區。
殷革夏命
大乙湯乃 示癸 之子,關于湯的名字記載較為復雜,《古本竹書紀年》云“湯有七名”。殷墟卜辭中多稱其為合字“大乙”、又稱單字“唐”或“成”。周原卜辭以及 齊國 彝銘稱其為“ 成唐 ”。《尚書》、《楚辭·天問》稱其為“湯”。《 詩經 》、《國語》等稱其為“湯”、“武湯”或“ 武王 ”。《史記》、《 荀子 》等稱其為“ 天乙 ”。《論語》、《 墨子 》、《 竹書紀年 》等稱其為“履” 。
夏朝的末代君主
履癸
又名桀,史書記載他是位昏庸好色的君王,他暴虐民眾,大興土木修建傾宮、瑤臺,使得諸侯叛離。桀便派軍四處討伐不服的屬國。此時的商湯是專為夏王室征伐的夏方伯,史書中稱贊他修德愛民、寬厚仁慈,與
夏桀
形成鮮明的對比。《呂氏春秋·異用》、《史記·殷本紀》、《
帝王世紀
》等形容夏桀“網張四面”如此鳥禽全入網中,一個也不落,而商湯“網開三面”僅留一面捕禽,其余三面放之,表示商湯的仁慈大度。諸侯見勢便紛紛棄桀歸湯,湯籍此機會網羅人才、拉攏諸侯。
有莘氏
居于夏后腹地伊洛平原,不滿桀的統治,決定與商湯聯姻結盟。
伊尹
隨有莘氏女進入商湯王室,始任
庖正
,而后得到了湯的重視,被授予“天下之政”,立為小臣。湯以伊尹為士朝貢夏廷,潛入觀察夏地的動靜。除伊尹外,
仲虺
、
咎單
、
女鳩
、女房、
義伯
、仲伯等官賢也先后歸湯。
湯將都邑遷回先王之地——亳。亳與 葛國 為鄰,葛是滅夏的必經之地。湯聞葛伯不祭祀神祖,便遣人前去查問究竟, 葛伯 答復沒有可供犧牲的牛羊,湯遂送去牛羊,葛伯卻宰了牛羊供自己食用,回復說葛國缺糧,湯再遣去亳邑民眾協助耕種,并派童子到田間送飯,葛伯卻奪其飯殺其人。于是湯自亳邑出發征伐葛伯。湯戰勝葛后見夏桀并未譴責,于是又相繼征伐洛、荊、蘇、董、溫等國。自稱征伐是吊民伐罪,為民除禍,故而湯東征西怨、南征北怨,得到了民眾的支持。滅溫后戰爭發生轉折,商亳遭到溫的同姓鄰國昆吾的反擊,此后商湯轉而討伐親夏的屬國。此時商湯感覺羽翼豐滿,在 景亳 匯集諸侯盟國,宣告與夏作戰,是為“景亳之命”。先后消滅韋、顧、昆吾等親夏政權,翦除夏后屬國,削弱夏后勢力,經過“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湯趁夏地發生旱災,自陑起兵西進,桀抵擋不過,且戰且逃,戰敗于有娀氏舊址,逃至鳴條。湯與夏桀在此展開了鳴條之戰。
戰前,湯作《 湯誓 》,舉說桀的罪狀是“率遏眾力,率割 夏邑 ”。桀戰敗,經歷山逃至 南巢 ,夏朝覆滅。湯遷徒 夏族 遺民于杞,湯欲遷夏社,伊尹認為會引起夏民的憤恨,作《夏社》反對。湯經泰卷返回亳,仲虺作《 仲虺之誥 》向夏諸侯闡明伐桀的正義性。《 逸周書 》稱“三千諸侯大會”于亳,湯三讓天子位于天下有道者后即位。遂遷九鼎于亳都,商朝建立。這是中國傳統歷史的首次王朝交替,《 周易 》贊稱商湯受天命而滅桀,是“順乎天而應乎人”的一次革命。滅夏后,湯擴建亳都,并在夏之舊都斟鄩附近營建西亳用以監視夏王朝的殘余勢力。湯命臣咎單作《明居》以法治民,制作禮樂。為了鞏固統治,又改正朔,易服色,以白色為上等服飾顏色,作五祀八政
伊尹放太甲
根據文獻記載,湯有三子,
太丁
、
外丙
、
仲壬
。太丁乃湯之嫡長子,被立為太子,但太丁未即位便先湯而死。湯二十九年,湯王過逝。其后,文獻記載出現分歧:《尚書序》、《
三統歷
》、《漢書·律歷志》、《
偽古文尚書
》等載湯崩,太丁之子、湯之嫡長孫太甲即位;而《史記·殷本紀》、古今本《竹書紀年》、《
孟子
》等記 載湯崩后,湯的次子外丙、三子仲壬先后即位六年,再由嫡長孫太甲即位為王。殷墟卜辭中,太丁刻作“大丁”,外丙作“卜丙”,
太甲
作“大甲”,但尚未發現仲壬(
中壬
)的痕跡。根據卜辭的周祭順序,“大乙—大丁—大甲—卜丙—大庚”為次,即嫡長孫太甲即位于其叔父外丙之前。太丁生前被立為太子,雖未即位但因其子太甲稱王所以被納入周祭直系,而外丙無子稱王所以屬于周祭旁系。文獻記載湯在位時間較長,長子太丁早逝,次子外丙、三子仲壬先后即位,但總共在位時間僅短短六年。同時文獻記載伊尹輔佐太甲攝政,太甲即位之初,“暴虐,不遵湯法,亂德”,于是伊尹放太甲出亳都并置其于湯所葬之地——桐宮。古今本《竹書紀年》等文獻甚至稱伊尹篡位稱王。一種解釋認為長子太丁逝時,湯尚健在,立次子外丙為太子,而湯逝后,太甲奪權,在其叔父外丙(以及仲壬)之前即位,破壞了嫡長子繼承制度。這可能是文獻記載中多稱太甲起初不賢的緣故,所以伊尹放太甲于桐,并作《伊訓》、《
肆命
》、《徂后》使其反省悔過。期間伊尹復立湯次子外丙、三子仲壬相繼為王,但二人年邁,總共在位六年便過世。太甲在桐宮修德,認識到自己的過錯,伊尹見此便迎接太甲回都,還政于太甲。
還政后,伊尹又作《太甲》三篇教育太甲。“太甲修政,殷道中興”,“諸侯咸歸…百姓以寧”,創造了商朝的第一次 中興 。太甲歸亳后十二年陟,逝后上廟號“太宗”,又稱“明王”。文獻記載太甲有 沃丁 、 太庚 二子,先后即位為王。周祭中未見沃丁之名,但有“羌丁”(羊丁),因為是單版祭祀,尚不明確其與前后帝王的關系。文獻記載沃丁八年,伊尹過世,“沃丁葬以天子禮”,服喪三年。咎單接管政事,作《沃丁》訓王。十九年,沃丁陟,太庚立。周祭中太庚作“大庚”。太庚有子即位為王,所以屬于直系先王。太庚在位五年陟,此后小甲、 太戊 、 雍己 三子相繼為王,在王位繼承制度上出現了 兄終弟及 的亂象。
比九世亂
小甲 乃太庚之子,旁系先王。小甲時期,開始了 商王朝 的第一次衰敗。小甲在位十七年崩。根據傳世文獻記載,雍己繼位為王,而 常玉芝 等現代學者利用殘辭互補法,對卜文中殘缺的周祭順序作了整理,認為太戊在雍己之前繼位為王。太戊在卜辭中作“大戊”,是位直系先王。即位之初,冊命 伊陟 、 臣扈 、 巫咸 等輔佐商王管理朝政。太戊繼其兄小甲之位為王,有違嫡長子的王位傳承制度。傳說太戊時,發生了“祥桑谷共生于朝”的災異現象,太戊恐懼中求問伊陟此事,伊陟說是殷道德衰的惡兆,太戊聽從后,修行修德,使得祥桑枯死。太戊對山川鬼神格外恭敬,命巫咸加倍祭祀活動,巫咸作《咸艾》、《太戊》稱贊太戊。太戊改革軍隊,命車正中衍作寅車。太戊在賢臣的輔佐下,扭轉了小甲時期的衰敗。五谷豐盛,諸侯歸附,商王朝進入了第二次中興時期。根據文獻記載,太戊在位七十五年陟,廟號“中宗”又作“太宗”,而卜辭中沒有太戊廟號的記載。雍己或繼其兄太戊為王,或繼其兄小甲為王,其在位期間,殷道復衰,諸侯叛離,商王朝二次衰敗。雍己為旁系先王,在位僅十二年,事跡遠不如太戊。而太戊時期的興盛則為其子爭奪王位創造了條件。雍己之后,太戊有 中丁 、 外壬 、 河亶甲 三子相繼為王。
中丁乃太戊長子,在周祭順序中是太戊之后的直系先王,其王位很可能是從叔父雍己那里爭來的。中丁奪位遭到了王朝內部其他統治勢力的反對。元年,諸侯侵犯京畿,中丁被迫放棄經營了一百多年的都城——亳,東遷于囂,由此保住了王位。東土邊境的藍夷部落趁機作亂,中丁伐之。中丁在位九年或十一年崩,其弟外壬繼位,都于囂。其王位是平穩傳承還是爭奪而來的,由于記載的缺乏,無法明了,但外壬即位元年, 邳人 、侁人叛亂,這可能說明其王位是爭奪而來的。外壬在位五年或十年崩,其弟河亶甲奪位稱王,遷都于相。奪權徒都導致商王朝政權內部分裂,國力劇減,諸侯侵犯,商王朝第三次衰落。河亶甲連年用兵討伐叛離諸侯。征 藍夷 ,又征班方,侁人聯盟班方,河亶甲聯合 彭伯 、韋伯克邳、降班方,侁人臣服。河亶甲為旁系先王,在位九年崩。中丁之子, 祖乙 即位。即位之初遷都于邢,其王位可能是爭奪而來的。祖乙作為太戊的嫡長孫,可能得到了王朝內部舊貴族勢力的支持,立舊臣巫咸之子 巫賢 為相,管理政事。如此政權逐漸穩定,修筑新都。命 高圉 為邠侯,鞏固對西土邊疆的統治。商王朝二次復興。祖乙受殷人的尊崇程度與湯不相上下。祖乙在位十九年崩,廟號“中宗”。祖乙之子 祖辛 即位,政權平穩過渡。祖辛在位十四年或十六年崩,其弟 沃甲 繼位。沃甲在卜辭中作“ 羌甲 ”,因為其子南庚繼位為王,所以初屬直系先王,但因 南庚 未有子成王,所以在后期的黃祖卜辭中以旁系先王祭祀。沃甲在位五年崩,其侄 祖丁 繼位。祖丁是祖辛之子,有 陽甲 、盤庚、 小辛 、小乙四子先后成王。四子同父異母,使得祖丁的四位配偶全部納入周祭祀譜,在先王行列中獨占鰲頭。在位九年而陟,堂弟南庚繼位。南庚是沃甲之子,即位三年后遷都于奄,因奄地偏南,所以此王得名“南庚”。南庚在位僅六年,祖丁之子陽甲即位。自此“祖辛—祖丁—陽甲”一系代替“沃甲—南庚”一系為直系,南庚在位時間較短,可能是遜位于陽甲,或是陽甲奪位。王位傳承的紛爭,削弱了政治統治的勢力,國力銳減,邊境諸侯內侵。帶來了商王朝的第四次大衰落。陽甲三年,西征丹山戎,得丹山。陽甲在位四年崩,其弟盤庚即位。
太庚三子小甲、太戊、雍己相繼為王,破壞了嫡長子傳承制度,此后弟子相互代立,爭奪王位,屢遷都邑,使得國力衰亡,諸侯莫朝,邊境遭侵。是為商代中期的“比九世亂”。
盤庚遷殷
盤庚在卜辭中作“
般庚
”。
商代
前期多次遷都,在商湯時,曾建都于鄭亳(地點尚存爭議),到盤庚在位時,約 在前1300年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陽),并固定下來,從此商朝也稱
殷朝
。盤庚遷殷以后,商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后,商四出討伐,征服了周圍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
商朝
達到全盛時期。
武王伐紂
武丁 死后,商朝逐漸衰落。商代最后一個王帝辛(商紂王)對開發中國東南,對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經 濟 文化交流有很大促進;但由于連年發動戰爭和大規模建造瓊宮瑤臺,大大耗費社會的人力與資財,促使社會矛盾激化,周武王聯合羌、髳、盧等部落,共同伐紂,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鶴壁市淇縣)。人們不愿為荒淫無度的 紂王 賣命,紛紛倒戈,牧野之戰后,紂王自焚,商朝從此滅亡。周王朝建立。
周武王分封諸侯時,仍然封紂王的兒子 武庚 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叛亂,被周公平叛殺死,另封紂王的庶兄,當年曾降周的 微子啟 于 商丘 ,國號宋,以奉商朝的宗祀,殷商遺民一分為二,成為后來的衛、宋兩國。宋國在戰國時亡于齊, 衛國 在 秦二世 時被 秦朝 吞并。在遼東,又有商朝宗室 箕子 開國 朝鮮 ,后亡于燕人衛滿。 辰國 也是殷族國家。在《詩經》中辰也是指殷,辰國就是商族國家。
成康之治
武王滅商之后,前1045年,實施封建制度,大封皇族及功臣,如封太公望于齊、召公奭于燕等,另封子受辛之子武庚于朝歌(今河南淇縣),又封叔鮮(管侯)、叔度(蔡侯)、叔處(霍侯)為“三監”,以監視武庚的行動,前1043年,周武王歿,子誦即位,是為周成王,由 周公旦 輔政,前1041年。三監( 蔡叔度 、管叔鮮、 霍叔處 )看不慣周公旦輔政,而管叔鮮更怨恨周公旦比自己年歲小卻執掌輔政大權,于是聯合武庚叛亂,史稱“三監之亂”,周公旦不得已出征,花了三年,于前1039年平定此亂,武庚及管叔鮮被殺,蔡叔度被流放,霍叔處被廢為庶民。周公旦命這些商朝遺民修筑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前1037年,洛陽城修筑完成。前1021年,周成王歿,子釗即位,是為 周康王 ,前996年,周康王歿。前1042年至前996年四十六年之間,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馀年不用,史稱“成康之治”。
國人暴動
周康王死后,子瑕繼位,是為 周昭王 。周昭王十六年, 昭王 親征荊楚,直至 江漢地區 。南征共3年,周昭王還師渡 漢水 時溺死,全軍覆沒。其子滿繼位,是為 周穆王 ,繼位時年已五十。 穆王 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發展。又好游行,以致朝政松弛。東方徐國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聯楚平亂,得勝。
經過昭穆時代,周朝實力大減。這一時期,西北戎狄漸興。 周懿王 時,戎狄交侵,暴虐中國。周人深為所苦。
周厲王時期,連年戰亂,百姓苦不堪言。同時,厲王以榮夷公為卿士,壟斷社會財富及資源。為壓制國人不滿, 周厲王 命衛巫監視,有謗王者即殺。結果人人自危,終于釀成國人暴動。前841年,中國(周朝)暴動,厲王出奔到彘(今山西霍縣)。朝中由召穆公虎、 周定公 兩大臣行政,號為共和(一說由諸侯 共伯和 攝行政事)。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厲王死于彘,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宣王勵精圖治,政通人和,諸侯來朝得宗周。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現衰象。宣王干涉魯國君位承繼,以武力強立 魯孝公 ,引起諸侯不快。三十六年,征伐 條戎 、奔戎,慘敗。三十九年,與 西戎 別支 姜氏 之戎戰于千畝(今山西介休南),再慘敗。
前781年, 周幽王 繼位,任用好利的 虢石父 執政,朝政腐敗,國人怨聲四起;幽王三年(前779年),伐六濟之戎失敗;同時天災頻仍,周朝統治內外交困。 幽王 廢正后 申侯 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寵美人 褒姒 為后,其子伯服為太子。宜臼逃奔 申國 ,申侯聯合 繒國 與 犬戎 進攻幽王。幽王與伯服均被犬戎殺死於戲(今陜西臨潼東)。前771年,西周覆亡。
春秋時期
公元前770年至
公元前476年
的春秋時期,那時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兼并戰爭。誰戰勝了,誰就召開諸侯國會議,強迫大家公認他的“霸主”地位。先后起來爭當霸主的有:
齊桓公
、
宋襄公
、
晉文公
、
秦穆公
、
楚莊王
。歷史上把他們稱為“
春秋五霸
”。
在 諸侯爭霸 的過程中,大國兼并小國,諸侯國數目逐漸減少, 華夏民族 各部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春秋末年,長江下游和錢塘江流域的吳國和 越國 ,也參加了爭霸戰爭。起初, 吳國 打敗了越國,強迫越國臣服。 越王勾踐 天天舔嘗苦膽,立志報仇。他注意增加生產,訓練士兵,積聚力量。經過長期努力,越國終于重新強盛起來,最后滅掉了吳國。
春秋時期,鐵器已經在農業、手工業生產中使用。農業生產中使用鐵鋤、鐵斧等。鐵器堅硬、鋒利,勝過木石和青銅工具。鐵的使用,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那時,也開始用牛耕地。耕作技術提高了,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起來。一些貴族把公田化為私田,逐漸采取了新的剝削方式,讓種田的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保留一部分產品。
戰國時期
公元前475年 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國的戰國時期,經過春秋長期激烈的爭霸戰爭,到戰國開始,主要的諸侯國有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七國,歷史上稱之為“ 戰國七雄 ”。
政治制度
商朝制度
商王朝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國家機構。中央分設管理政務的 卿事寮 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機構。地方用侯、邦伯加強各地的統治,還有大批宮廷侍衛。同時商朝王室還掌握有大批武器和軍隊,貴族還設立了殘酷的刑法和監獄。另外,還使用宗教觀念來鞏固其統治地位,商王甚至自稱是“上天”在人間的代表(即“天子”的觀念),把神權和王權結合起來。
卿事寮
金文中的“卿事”,就是文獻中的“卿士”。《 說文 》云:“士,事也。”兩者都稱為寮,說明是當時的兩大官署。卿士僚主管王朝的“三事四方”。所謂“三事”,是指王畿內的三大政事;“四方”指王畿以外的諸侯事務。卿事寮的長官早期是太保和太師,中期以后主要是太師。
屬官主要是“ 三有司 ”,即司馬、司土(徒)、司工(空)。司徒是掌土地徒役的官;司馬是掌軍賦的官; 司空 是掌建筑工程等的官。三司之外有司寇,是掌刑獄警察等事的官,地位較低。又有“ 師氏 ”、“亞旅”、“虎巨”,是掌軍旅的官。有“趣馬”,是掌馬的官,“膳夫”,是掌王食和出納王命的官。
“古代兵刑不分,卿事寮的長官,無論太師或太保都掌握軍政大權,所以召公和 周公 都曾出征過。
太史寮
太史寮的長官是太史,主管冊命、制祿、祭祀、時令、圖籍等,既是文職官員的領袖,又是神職官員的首領,其地位僅次于卿事寮。其屬官,根據《禮記·曲禮下》主要有“六大”,即: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六大”亦稱“天官”,這些官職來源可能比較原始,并且看作神職是有來歷。六大之中,以太史為長。太史與太師、太保一樣,都可稱為“公”。如召公官為太保,周公官為太師, 畢公 官有太史、而都被尊稱為“公”。
地方政權
商朝在地方實行內服與外服制度。
周朝實行的是典型的封建制。周王朝把王畿以外之地分封給同姓、功臣和先代后裔,授以不同的爵位,建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以拱衛王室。周初封國中, 姬姓 諸侯國數量最多,《荀子·儒效》篇中:“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又說:“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大概共封了五六十個新國。姬姓諸侯國中,多為文、武、周公之胤,且多為周公旦攝政時所封。
出自文王之諸侯國主要有: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郇等;
出自武王之諸侯國,主要有:邗、晉、應、韓等;
出自周公旦之諸侯國,主要有:魯、凡、蔣、邢、茅、胙、祭
異姓諸侯國多為功臣、前代賢王和歸附小國,主要有:齊、呂、申、陳、宋、薊、焦、祝、杞、紀、許、楚等。
另外還有其他一些諸侯國,如越、英、舒、黃、江、息、徐、莒、奄、郯、萊、六、鄖、 孤竹 、邾、繒、祝其、費、 顓臾 、鮮于等。他或過于弱小,為大國之附庸,如郯、顓臾等;或周初不承認周王室而遭到鎮壓,成為周王朝之諸侯國,如奄、徐等;或者實力雖有,但因各種原因并不周王朝所承認為有資格為獨立諸侯國,如 邾國 。
以上為周初封建之國,西周自康王之后分封逐漸減少,其主要分封之諸侯國主要有:鄭、梁、秦。
以上諸侯國中,最重要之諸侯國有:齊、楚、秦、晉,此四國于春秋之時發展成為一流強國。尤其楚、晉兩國,春秋末期,有一統天下之勢及能力者唯此二國。然戰國初期, 晉國 轟然倒塌,一分為三;而 楚國 則自 楚威王 之后,雖挾滅越之威,但卻風光不在,屢為 秦國 所敗,國勢日削。
經濟發展
商人從一開始就是一農業為主的民族,商湯曾派毫人幫助葛人種地。甲骨卜辭中多次見到「其受年」(能獲得豐收嗎?)的問語,反映商朝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在畜牧業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遺骸外,還有象骨,說明當時北方還有訓象。并且掌握了豬的 閹割 技術,開始了人工養淡水魚。
手工業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細,規模巨,產量大,種類多,工藝水平高,尤以青銅器的鑄造技術發展到高峰。成為商代文明的象征。而且商朝人已經發明了原始的瓷器,潔白細膩的白陶頗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細的玉石器表現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藝。絲織物有平紋的紈,絞紗組織的紗羅,千紋 縐紗 的縠,已經掌握了提花技術。
商代農業和手工業的進步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牽著牛車和乘船從事長途販運的商賈。到商代后期,都邑里出現了專門從事各種交易的商販, 呂尚 就曾在朝歌以宰牛為業,又曾在 孟津 賣飯。
軍事制度
商朝的軍事制度在甲骨卜辭中有較多的記載。如“□方出,王自征”(《柏根氏舊藏甲骨卜辭》.25)、“□王自征人方”(《 殷契粹編 》.1185)等卜辭表明,商王是最高軍事統帥,有時親自出征。王室婦女,如商王武丁的配偶 婦好 ,也曾率軍出征。高級軍事領導職務由貴族大臣和 方國 首領擔任,他們平時治民,戰時領兵。甲骨文中常有“□”、“□”、“射”、“戍”等名號出現,可能表明當時軍隊成員已有不同的職守。士卒由貴族和平民充當,平時要練習射、御;并以田獵的形式進行演習。
“王登人五千征土方”(《殷虛書契后編》上.31.5)等卜辭說明,戰時常根據需要進行“登人”(征兵),一次征發1000、3000或5000人,也有超過1萬人的。兵以庶民為主,奴隸多擔任雜役。
商朝除王室擁有強大的軍隊外,各宗族或各方國也都掌握相當數量的軍隊。“王其令五族戍□”(《殷契粹編》.1149)、“令多子族從犬侯寇周,葉王事”(《 殷虛書契續編 》.5.2.2)等卜辭表明,這些宗族或方國的軍隊須聽從商王的調遣。商朝軍隊有步卒和車兵,作戰方式以車戰為主。戰車一般由兩匹馬駕挽,車上有甲士3人,居中者駕車,居左者持弓,居右者執戈。車下隨行徒若干人。甲骨文中也曾出現過“步伐”的記載,可能表明當時有獨立的步兵隊伍。
“王作三師右中左”(《殷契粹編》.597)等卜辭說明,當時軍隊的最大編制單位可能是師。“登百射”(《 甲骨文合集 》.5760)、“左右中人三百”(《殷虛書契前編》.3.31.2)、“ 王令 三百射”(《殷虛文字乙編》.4615)等卜辭說明,當時軍隊的組織可能以100人為基層單位,300人為中級單位,并有右、中、左的區分。
武器配備
商朝軍隊的武器裝具,據考古發掘和甲骨文記載,主要有戰車、弓、箭、戈、矛、刀、斧、鉞、 干盾 、矢鏃、頭盔、 甲胄 等,其中戈、矛、刀、斧、矢鏃、頭盔等是用青銅鑄造的。河南安陽侯家莊1004號商王陵墓內有大量武器出土,其中有70捆矛,每捆10個,說明商朝對于武器的存放可能有一定的制度。
科學發展
天文:商代日歷已經有 大小月 之分,規定三百六十六天為一個周期,并用年終置閨來調整 朔望月 和 回歸年 的長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記錄。
數學: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萬的數字,明確的十進制制,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計算能力。
光學知識在很早就得到應用,商代出土的微 凸面鏡 ,能在較小的鏡面上照出整個人面。
外交情況
周國 的領袖 季歷 ,對商稱臣納貢,商王文丁任命季歷為“牧師”,掌管西部地區的征伐之事。崇國(陜西戶縣地區)是商朝西邊最大的屬國,是商朝在西土的核心盟國。季歷之子 姬昌 被封為西伯,力行仁政,日后周國越過黃河,吞并了許多小國,然后出兵討伐崇國,殺死 崇侯虎 ,接著遷都 豐邑 (陜西省鄠縣)。
服飾情況
冕服
禮服中最專貴的一種,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衣、衣裳上面繪繡有章紋,而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九章紋冕服。衣裳之下,襯以白紗中單,即白色的襯衣,古代襯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朱色,諸侯為黃朱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 鞋底 較高, 周代 天子,在隆重典禮時穿赤色的。
弁服
其隆重性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與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為爵弁,韋弁、冠弁等幾種,它們主要的區別在于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顏色。
玄端
為天子的常服,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
古代凡是服禮都是 上衣下裳 不相連,惟此種衣裳是上下相連,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
學術觀點
長期以來,我國史學家對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存在著明顯的分歧,一般有三種觀點,一種認為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分期應從春秋戰國算起,其中又分為春秋說和戰國說。大多數學者主張戰國時期我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具體年代為公元前475年。這一種觀點是前輩史學家郭沫若等的觀點。西周封建說,即認為我國自西周開始已進入封建社會,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有范文瀾、翦伯贊、呂振羽等。第三種為魏晉封建說,認為遲至 三國 兩晉我國才進入封建社會,持這一觀點的有著名學者尚鉞、 王仲犖 、 何茲全 等。
西周封建論者對西周 分封制 和宗法制有他們不同的解釋。《中國古代史分期討論五十年》一書列舉西周封建論的觀點說:“大多數的西周封建論者都把西周初年的分封制看作是中國封建領主制形成的重要標志。例如,范文瀾認為,西周的‘天子、諸侯、采邑主都從分封里建立起自己的權力,形成一整套的統治體系’。 王亞南 把周在滅商后逐漸選擇和創制的‘封建諸侯以屏藩周室’,分別等級和頒田制祿等一整套辦法,概括地稱為‘封建制度’。 束世澄 認為西周的分封既封賜采邑,同時又任命為地方官,這是 采邑制 的發展和領主制的肇端”。“
西周封建論者一般都認為,宗法制度和封建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甚至把宗法制度看作是中國封建制的特點。范文瀾說,西周封建社會最重要的上層建筑就是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宗主為中心,按血統關系的遠近來區別親疏貴賤,從而規定出無可改變的等級制度。這種制度在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里都是存在的,它對貴族領主來說是一種加強統治的力量,對農夫來說也是一種組織力量。王亞南認為,西周封建制和歐洲中世紀不同的特點,就表現在鞏固專制主義的宗法組織上。 童書業 更徑直把西周的封建制稱作‘宗法封建制’……因為它把‘宗法’系統擴大為政治系統,并與封建制度密切結合起來,構成宗法封建制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