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

流派 | 哲學流派 | 對萬事萬物的取象比類

五行是 中國古代哲學 的一種系統觀,廣泛用于中醫、 堪輿 、命理、相術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意義包涵借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水(代表浸潤)、火(代表破滅)、金(代表斂聚)、木(代表生長)、土(代表融合)。

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 它強調整體,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系。陰陽是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五行是原始的系統論。

五行概述

涵義解析

道家 五行學說最早,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系。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 取象比類 學說,不是五種元素,而是將萬事萬物按照潤下、炎上、曲直、從革、稼 穡 的性質歸屬到水火木金土五個項目中,與西方古代的地、水、火、風四元素學說有區別,是集哲學、占卜、算命、歷法、中醫學、社會學等諸多學于一身的理論。

五行系指古人把宇宙萬物劃分為五種性質的事物,也即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并叫它們為“五行”。早見《 尚書·洪范 》記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 (彎曲,舒張), 金曰從革 (成分致密,善分割),土 爰 稼穡(意指播種收獲)。 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里不但將宇宙萬物進行了分類,而且對每類的性質與特征都做了界定。后人根據對五行的認識,又創造了 五行相生相克 理論,這個理論主要在“ 五行生克 ”定律上面。

相生,是指兩類屬性不同的事物之間存在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的關系;具體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則與相生相反,是指兩類不同 五行屬性 事物之間關系是相互克制的;具體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克木

五行[對萬事萬物的取象比類] 五行[對萬事萬物的取象比類]

初始含義

金——金屬

木——植物

水——液體

火——熱能

土——土地

五行太陽 五行太陽 五行太陽 五行太陽 五行太陽

對應關系

五行相生 :木→火→土→金→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陽木克火,陽火克土,陽土克金,陽金克活水,陽水克木

木生火:木干暖生火;

火生土:火焚木生土;

土生金:土藏礦生金;

金生水:金銷熔生水;

水生木:水潤澤生木。

五行相克:金→→土→水→火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剛勝柔,故金勝木;因為刀具可砍伐樹木;(兵器、剪刀不宜放床頭)

專勝散,故木勝土;因為樹木可扎根土里;木材

實勝虛,故土勝水;因為堤壩可阻止水流;石料

眾勝寡,故水勝火;因為大水可熄滅火焰;泉水

精勝堅,故火勝金;因為烈火可熔化金屬。

看似相克,其實是相生,木克土生火,水克火。(冰)亥克水。

五行 天干與五行、方位的關系:

甲為棟梁之木,東方。乙為花果之木,東方。

丙為太陽之火,南方。丁為燈燭之火,南方。

戊為城墻之土,中方。己為田園之土,中方。

庚為斧 鉞 之金,西方。辛為首飾之金,西方。

壬為江河之水,北方。癸為雨滴之水,北方。五行與方位、天干、顏色、 神獸 的關系:

木:東方,甲乙,綠色,青龍

火:南方,丙丁,紅色,朱雀

土:中央, 戊己 ,黃色,黃麟

金:西方,庚辛,白色,白虎

水:北方,壬癸,黑色, 玄武

五行

方位

神獸

青龍

朱雀

黃麟

西

白虎

玄武

對應器官列表

五行

五臟

五腑

五季

五體

五竅

五華

五色

五味

五方

五志

五藏

五常

五勞

五侯

五液

五嗅

五聲

小腸

長夏

大腸

西

膀胱

五行與八卦的對應關系

金---乾、兌:乾為天, 兌為澤

火---離: 離為火

木---震、 巽 : 震為雷巽為風

水---坎: 坎為水

土---艮、坤: 艮為山 ,坤為地。

九宮八卦 五行:

巽(木)

離(火)

坤(土)

震(木)

兌(金)

艮(土)

坎(水)

乾(金)

九星八門五行:

輔(木)

英(火)

芮(土)

沖(木)

禽(土)

柱(金)

任(土)

蓬(水)

心(金)

五行與地支的對應關系

(1) 地支三合

子(鼠)、辰(龍)、申(猴)合水局;巳(蛇)、酉(雞)、丑(牛)合金局;

寅(虎)、午(馬)、戌(犬)合火局;亥(豬)、卯(兔)、未(羊)合木局。

(2)地支六合:

子(鼠)與丑(牛)相合化土,寅(虎)與亥(豬)相合化木,

卯(兔)與戌(犬)相合化火,辰(龍)與酉(雞)相合化金,

巳(蛇)與申(猴)相合化水,午(馬)與未(羊)相合化金。

(3)地支與五行、方位的關系:

子(鼠)屬陽水,北方;亥(豬)屬陰水,北方。

寅(虎)屬陽木,東方;卯(兔)屬 陰木 ,東方。

巳(蛇)屬 陰火 ,南方;午(馬)屬陽火,南方。

申(猴)屬陽金,西方;酉(雞)屬陰金,西方。

辰(龍)、戌(犬)屬陽土,中方;

丑(牛)、未(羊)屬陰土,中方。

地支五行

四季

地支

五行

五星古稱 五緯 ,是天上五顆行星,木曰 歲星 ,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運行,以二十八宿舍為區劃,由于它的軌道距日道不遠,古人用以紀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 金水 的順序,相繼出現于北極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根據五星出沒的天象而繪制的河圖,也是五行的來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 水星 見于北方,正當冬氣交令,萬物 蟄 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見于南方,正當夏氣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熱,火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三月 春分木星 見于東方,正當春氣當令,草木萌芽生長,所謂“春到人間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九月秋分, 金星 見于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殺伐之氣當令,萬物老成凋謝,金行由此而成。五月 土星 見于中天,表示長夏濕土之氣當令,木火金水皆以此為中點,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時氣候變化,皆從地面上觀測出來的,土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

五行地理

五行學說里,南方屬于火,東方屬于木,北方屬于水,西方屬于金,中央屬土,協助金木水火的平衡。

季節關系

五行是指氣體的五種運動方式。

春天屬木,代表氣體向四周擴散的運動方式。春天,花草樹木生長茂盛,樹木的枝條向四周伸展,養料往枝頭輸送,所以春屬木。

夏天屬火,代表氣體向上的運動方式。火的特點就是向上,夏天各種植物向上生長,長勢迅猛,所以夏屬火。

長夏屬土,長夏是夏和秋之間的一段過度期,天氣濕熱,莊稼走向成熟的一段時期,所以長夏屬土。

秋天屬金,代表氣體向內收縮的運動方式。金的特點是穩固,秋天收獲,人們儲蓄糧食為過冬作準備,樹葉凋落,所以秋屬金。

冬天屬水,代表氣體向下的運動方式。水往低處流,冬天萬物休眠,為春天蓄積養料,所以冬屬水.

古人認為一年可細分為五季,分別對應木、火、土、金、水五行。

五行時間

干支歷 是以60組各不相同的 天干地支 標記年、月、日、時的一種歷法,是中國所特有的陽歷。它以立春為歲首,年長即 回歸年 ,用 二十四節氣 劃分出十二個月,沒有 閏月 。干支歷能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

所以干支歷的月份按五行來說:

寅、卯、辰月屬木,主宰春季,代表東方;

巳、午、未月屬火,主宰夏季,代表南方;

申、酉、戌月屬金,主宰秋季,代表西方;

亥、子、丑月屬水,主宰冬季,代表北方;

辰、未、戌、丑,單個而言都屬土,為四方土,主宰四季最后一個月。

節氣歌

春雨( 寅 )驚春( 卯 )清谷天( 辰 ),

夏滿( 巳 )芒夏( 午 )暑相連( 未 ),

秋處( 申 )露秋(酉)寒霜降( 戌 ),

冬雪( 亥 )雪冬( 子 )小大寒( 丑 )。

節氣歌,每兩個字為一個月,以節為始,以氣為本。(以第一字為節,第二字為氣,兩字一月)

季月 節氣表

陽歷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

11

12

1月

農歷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冬月

臘月

立春

驚蟄

清明

立夏

芒種

小暑

立秋

白露

寒露

立冬

大雪

小寒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滿

夏至

大暑

處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古語云:天開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自混沌鴻蒙,開天辟地,人立其中,天、地、人 三才 立,萬物成。清者上浮為天,濁者下降為地,圣人立于天地之間,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調節陰陽,和諧萬物。天道重子,地道重丑,人道重寅。故以 寅月 為歲首,立春為歲首元旦,此為干支陽歷之法。

木,始于寅(立春),旺于卯(春分至極),接地氣于辰(清明)。圣人立法,以木為人,人生于寅,重寅月,立春為元旦,人氣旺于卯(春分),及至清明,人氣入土,是為辰月,人氣入土,乃人氣衰而入墓之象,世人哀之,故以人氣入土,設辰月清明節掃墓祭奠之。木氣入土,猶人入墓,折柳喻木,寒食禁火,辰月清明也。

火,始于巳(立夏),旺于午(夏至至極),接地氣于未(小暑),太陽雖炙熱至極,然炙烤大地,與大地產生反應,產生暑氣效果,需要時日,當在未月(小暑),日接地氣,暑氣形成,天地同熱。

土,旺于四季,四季之末月:辰、未、戌、丑,皆為土。人雖貴為三才之一,然終為土所造,生于地,立于地,制于地,歸于地。人一生皆離不開土。辰、未、戌、丑皆為地球地氣與太陽陽氣,產生劇烈反應的四個土月。

金,始于申(立秋),旺于酉(秋分至極),接地氣于戌(寒露),秋高氣爽,天涼接地氣,始凝為露水,是為戌月(寒露)。

水,始于亥(立冬),旺于子(冬至至極),接地氣于丑( 小寒 ),天寒地凍,天寒接地氣,地始凍,是為丑月(小寒)。

學說應用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獨創的,它光輝的哲學思想,對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有極重大的促進作用。五行學說的實質,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物特性條件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不同的條件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中國古代人民,上觀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根據太陽、月球對地球來回寒熱一年十二月周期運動變化的交互作用,總結了一整套適合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干支紀年紀月歷法,并發展成為融入五行生克學在內,影響至現,在的“ 干支紀年 月五行生克歷法”。

木,具有生發,條達的特性,屬東方。火,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屬南方。土,具有長養、化育的特性,屬中央。金,具有清靜、收殺的特性,屬西方。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屬北方。

五行學說采用取象比類的方法,將世上萬事萬物樸素地分為五類,在五行屬性的基礎上,運用 生克制化 的關系,來說明和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變化。像陰陽一樣,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的規律。相生相克是任何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相生,就沒有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沒有相克,就沒有事物發生發展中的協調和平衡。相生保證了事物發展的原動力和可能性,相克保證了事物發展的控制力和協調性。事物之間這種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輔相成,互相為用的關系,推動和維持事物的不斷生長、變化和發展。《 類經圖翼 》曰:“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生克循環,運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無窮已。”

運用五行的各種特性,以木火土金水為中心,凡自然界中的各種現象、特征、形態、功能、表現等諸方面和五行中某一行的特性相類似,就 把它歸納于哪一行中,分成五類,在五行屬性的基礎上分門別類作系統歸納,將各種紛繁復雜的現象理出五行規律,從而可以說明各類之間的聯系及變化關系。

中醫五行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類機制。它是用來闡釋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廣泛的涵義,并非僅指五種具體物質本身。五行學說是以五種機制的功能屬性來歸納事物或現象的屬性,并以五者之間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約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及運動變化規律。

五臟中心屬火,肺屬金,肝屬木,脾屬土,腎屬水。

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

具有溫熱、升騰作用或性質的機制,均歸屬于火;

具有承載、生化、受納作用的機制,均歸屬于土;

具有清潔、肅降、收斂作用的機制,均歸屬于金;

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機制,均歸屬于水。

五行學說用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克的運動中維持協調平衡的。

這一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研究機體的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的五行屬性和相互關系,以及闡釋它們在病理情況下的相互影響。

因此,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既用作在理論上的闡釋,又具有指導臨床的實際意義。

自古以來,中國先賢把五行理論巧妙地運用于醫學領域,以五行辯證的生克關系來認識、解釋生理現象,盡力適應內部自然規律以養生,努力掌握人體運行機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無比豐富的經驗和成果。

理論基礎

陰陽本質

陰陽是宇宙的基本法則,宇宙間一切事物都由陰陽相互作用而產生。傳統觀念認為: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的對立關系,如天地、日月、男女、上下、正負等,便以哲學的思想方式類比歸納出“陰陽”這概念,反映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消長、互根。這其中只有少數合乎乾陽坤陰的引申意義,如日明月暗、男剛女柔等;由此推而廣之歸類陰陽卻似是而非,如代表性的水火寒暑、動靜清濁等陰陽歸類實是人為的定義——有晝熱夜冷、消長交替邏輯而非易理本意。

根據別世富先生的破譯,陰陽關系的本質是自然哲學——平方反比守恒,有具體的物理意義——展與聚:從狀態而言就是無與有,其二進制數理為0與1;從能態而言就是展與勢,陽為1次方量勢態,陰為2次方量展態,比如自旋為勢態動能,物理量為 角頻率 ω;公轉為展態動能,物理量示為 v²。陰陽關系的數學最簡表述只能是是Xy²守恒;而五行就是賦予X\y²具體的物理意義——可名之名:“假《易》柄燈悟,幾更新輪回”;可 道之道 :陰陽五行循環生克化合。

五行來源

四象分野圖 陰陽本于 易經 ,而五行出于八卦,都基于河圖數理(右圖):

先天八卦 反映物理基本能量態勢的分類(天干,如動能):比如乾為自旋(庚)、兌為向心(癸)運轉(辛),坎為頻率(壬)、離為波長(丁),震為電勢(甲)電流(丙),巽為電場(乙)波幅,艮為磁球物質(戊),坤為駐波力場(己)。其中甲電與戊磁、辛運動(動能)與乙振動(勢能)互為鏡像。

而后。天八卦反映能態所對應的物質狀態(地支,如動量),河圖就是物質 四象 的分野工具:少陰、少陽,太陰、太陽四象為八卦構成之物質基礎,與五行物質四象未辰丑戌一一對應。后世把四象附為金木水火,實非五行本義之所在。

故八卦是自然物理量的分類(經),而陰陽五行歸納各物理量間的數理關系(緯)。五行合化可直譯為物理方程,概括宇宙的根本運行規則。一個自然平衡、自我修復的系統,必然八卦齊備、五行運化——如同人體( 洛書 全息)。

學說形成

商代 “五方”觀念

據考證,五行在商代甲骨文里就有萌芽。在甲骨文中有“四方”之說,不難看出,商代崇尚的是中央,所以就有五方的觀念,四方加一個中央,就是五方。 張其成 認為五方的觀念就是中國人在空間問題的覺醒,這樣五行就誕生了。

五行的“行”字,就是一個空間。安陽“ 小屯村 ”的殷墟,有一個叫“倒金字塔”的古代帝王陵墓。那個陵墓的形狀是一層一層,上面大,下面小,到最下面、最底下的時候,就像亞洲的“亞”字,中間就是一個棺材,這個形狀就像一個倒金字塔。據專家考證,這個“亞”就是四方,再加中間就是五方。

在《 五行識人 》一書中提到:在殷墟甲骨文和金文里面大量“亞”字的出現,就是五行的開始。因此,商代就有了五方的觀點,而且崇尚“中央”。

歷史淵源

五行是五種動態平衡的運動方式,而非實在的某種特定的元素,這個概念錯了后面就全是錯誤中的錯誤。

道家人士早在春秋時期便提出了屬性論 五行相勝 (克)相生的思想,以木、火、土、金、水為序,是 循環數 了,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矛盾、統一的模式,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系以及整體把握的思想。因為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于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帝 》篇中記載:“……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 其神謂之五帝。”

“五行”一詞,最早出處在《尚書》的《 甘誓 》與《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 有扈氏 威侮五行 ,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洪范》中則指出“ 鯀 陻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 畀 洪范九疇 ……鯀則 殛 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 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它提出了為人們所用的以水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質和作用,但是它沒有觸及“五行”之間的內在聯系。

五行學說的形成可能有多條思路背景,其一,五帝堯舜時期 羲和 就開始了術數五行實踐,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已有考證;其二是源于商代后期以來方位觀念的術數化,甲骨文中有很多關于“四方”、“四土”的記載,東、西、南、北、中央的五方觀念在商代后期已經形成。這種方位觀念的術數化約在春秋戰國之際完成,如《墨子·貴義》有時序和方位,如《禮記·曲禮上》“行,前 朱鳥 (雀)而后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史記·天官書》有對四季天象方位的觀測做記錄。其三,是來源于 西周 后期以來逐漸興起的“五材學說”,五行最初源于五材,五材則導源于六府。古代有木、火、土、金、水、谷六府主管事務, 周幽王 之后撤銷谷府,逐漸形成“五材”。《國語·魯語》《左傳·昭公三十二年》中均有所記載,春秋時期,五行基本確定,天上有日月星三辰,地上則有五行。

“五行”是關乎自然的呈現與持續運作。所謂“行”, 鄭玄 注曰:“行者,順天行氣也。”而《尚書》提到的“五行”則具有一定的象征的意義--“行”。“行”所指稱的無非是一種自然的“運行”,是依循著本身之為呈現所固有的一種規則而持續運動,是一種自然的作為。因此當鯀矱洪水時,帝要震怒,因為這是違反自然規律的作為,天命之降于禹,是因為禹因勢利導以治水,水性基本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壞水性,壞了自然之性,定會引起天怒,因而也必導致人怨,是以夏啟伐有扈氏,認為所行之討伐是“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五行”意味著萬事萬物運動;意味著萬物之宗。以上古人所云,實際在表達一種思想:不順“五行”而行,則將如有扈氏與鯀般,為天命所棄絕!

德性論五行學說由道家與 思孟學派 共同發展的。道家《五行》曾伴隨古本 老子 出土兩次,其中有明顯的道家成分與 子思 學派氣息。 馬王堆帛書 《五行》和郭店簡《五行》的出土即是證明。

引用来源

中文名
五行
外文名
Five Elements
來源
道家、黃老
應用學科
中醫藥學
應用范圍
哲學、中醫學、占卜算命、歷法等
理論系統
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
基本元素
木、火、土、金、水
記載典籍
《尚書》的《甘誓》與《洪范》;《五行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