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

流派 | 哲學流派 | 佛陀用來自利利他的修行方法

佛法,便是 佛陀 所說的教法,即是佛陀用來自利利他的修行方法,及解釋這個修行方法的原理。由諸佛之智慧功德之海流出,超越三界,迥異凡塵,其甚深意趣非世間言說戲論所及。

概括介紹

佛說三寶 尊重佛陀所說法門而立之六種別名。(一)善說,以諸法之實相說諸法。如以不善法說不善相,善法說善相。(二)現報,于現世得果報。如朝受教,夕得道;或夕聞法,次晨得益。(三)無時,不待日月星辰之吉兇,隨時即得修道。(四)能將,以正行故,能將眾生引至解脫境界。(五)來嘗,系應自身證悟,非隨他物。(六)智者自知,有智慧之人自能信解。[成實論卷一]

又佛法為佛教導眾生之教法,亦即出世間之法;對此,世間國王統治人民所定之國法,則稱為‘ 王法 ’。印度及中日佛教史中,有關佛法與王法之關系,因時因地而異,有以王法而護持佛法、推動佛法者,如 阿育王迦膩色迦王梁武帝 等;有以王法而抗衡佛法,乃至摧毀佛法者,如我國歷史上著名的 三武一宗之厄

此外,佛所得之法,即緣起之道理及法界之真理等;又佛所知之法,即一切法;以及佛所具足之種種功德( 十八不共法 ),均稱佛法。

[ 佛學 大詞典]

三階佛法

【三階佛法】

凡四卷。隋代信行(540~594)撰于開皇十二年(592)。又作三階別集、三階集錄、三階集、四卷三階。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冊。另亦收錄于日本學者 矢吹慶輝 之‘ 三階教 の研究’別篇。本書為隋唐時代盛行一時的三階教之根本教典,又為三階教徒所最尊崇之根本圣典。由于隋唐之時曾多次敕禁三階教,故本書及其余三階教之典籍大多湮沒不傳。然近世于日本京都興圣寺發現本書之全四卷。另于敦煌出土文物中,亦包含本書卷二、卷三之斷片,卷二為 史坦因 (A. Stein)所收集,現藏于 大英博物館 ;卷三為 伯希和 (P. Pelliot)所得,現藏于巴黎國民圖書館。

另據敦煌出土之三階佛法密記所載,本書之內容有‘三大段、十子段、二十五子句’之說,其第一大段就過去之習氣而闡明三階根機之義;第二大段就現在之人而論三階之邪正;第三大段先就所稟之經教揭示三階之法有上中下輕重淺深之別,后就悲、敬之二田,闡明三階之人依境而起行,其損益之情形及其緣由。[ 歷代三寶紀 卷十二、大唐內典錄卷十、開元釋教錄卷十八]

[佛學大詞典]

四寸佛法

【四寸佛法】

禪林用語。指一知半解之佛法,蓋因不及一尺之故。一般多用以批評闇證之禪者,此類人未能充分理解佛法,故禪林多以‘四寸佛法’貶稱之。

[佛學大詞典]

佛法壽命

【佛法壽命】

即指戒律。戒律乃佛陀為防患佛弟子違犯身、口、意等三業之過失所設立之禁戒,佛弟子若能依之修行,可獲得清凈,開發智慧,入于各種禪定境界,故知戒律為佛教徒追求正順解脫之根本。戒律若能久行于世,為代代所奉行,則佛法亦流傳久遠而不滅,故佛陀曾稱戒律為佛法壽命。(參閱‘戒律’2909)

[佛學大詞典]

佛法真如

【佛法真如】

佛法,指佛所具足之 五智 、三十七智等智,此智系識大(第六大)之智德;真如,指佛所證之理,此理系 地水火風 空等前五大之理德。合此理、智二德,即為眾生本來色心實相之體性。

[佛學大詞典]

凈土法門

印光大師 指歸凈土】

凈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誠然,的確)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1],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2]。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統攝律、教、禪、密之宗,貫通權、實、頓、漸之教。于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衡量)。(《無量壽經頌》序)

[1]以果地覺,為因地心:令友所問,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者。以 阿彌陀佛 所證之菩提覺道,即阿彌陀佛一句萬德洪名,包攝凈盡。念佛眾生,果能懇到執持憶念。則以彌陀果德,熏染自己業識妄心。熏之久久,業盡情空。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全眾生心,成如來藏。(印光大師《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問一則》)

[2]因該果海,果徹因源:該,即賅,包括,包含。徹,通。念佛眾生的因地之心包含了阿彌陀佛的果覺之海,阿彌陀佛的果覺之海貫通了念佛眾生的因地之心源。

念佛法門 ,乃律、教、禪、密諸宗之歸宿,人、天、凡、圣成佛之捷徑。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小知見人,均謂是愚夫愚婦之法門。豈知華嚴會上,善財以 十信 后心[1],受文殊教,遍參知識,隨聞隨證。末后至普賢菩薩所,蒙其加被開示,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普賢為其稱贊如來勝妙功德,令其發十大愿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 西方極樂世界 ,以期圓滿佛果。并勸盡 華藏世界 海諸菩薩,一致進行,求生西方。夫華藏海眾,無一凡夫、二乘及未破無明之權(權宜,變通)位菩薩。最下者,即為圓教初住。其人已能于無佛世界,現身作佛,及隨類現種種身,以度脫眾生。此后從二住,以至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等覺,位位倍勝。是諸菩薩,皆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與彼抗?(致廣慧和尚書)

[1]十信后心:十信位的最后階段,如果再進一步破一分無明,即入圓教初住菩薩位而證法身,從此成為法身大士。

俾帶業往生者,直登不退。斷惑往生者,速證無生。此全仗阿彌陀佛大悲愿力,與當人信愿念佛之力, 感應道交 ,得此巨益。較比專仗自力者,其難易天地懸殊也。然每有愚人,卑劣自居,不敢承當。亦有學者,大乘自命,不屑修習。須知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地獄相現,善友教以念佛,未滿十聲,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卑劣自居者,可以興起[1]矣。《華嚴》一經,王于三藏,末后歸宗,普賢菩薩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普勸善財及華藏海眾,一致進行,求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此之法門,何敢視作小乘?況善財已證等覺,海會悉證法身,彼尚求生,我何人斯(耳),不屑修習?豈但高豎慢幢,直是毀謗《華嚴》。欲張大乘之虛名,親造謗法之極禍。(《念佛懇辭》序)

[1]興起:因感動而奮起。

大矣哉,凈土法門之為教也。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直指人心者,猶當遜(xùn不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歷劫修證者,益(更加)宜(應該)挹其高風[1]。普被上中下根,統攝律、教、禪、宗。如時雨之潤物,如大海之納川。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不斷惑業,得預補處[2]。即此一生,圓滿菩提。九界眾生離是門,上不能圓成佛道。 十方諸佛 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3]。是以《華嚴》海眾,盡遵十大愿王。《法華》一稱,悉證 諸法實相 。最勝方便之行,馬鳴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龍樹闡于《婆沙》。釋迦后身之智者,說《十疑論》而專志西方。彌陀示現之永明,著《 四料簡 》而終身念佛。匯三乘五性[4],總(全部,皆)證真常[5]。導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歸,十方共贊,千經并闡,萬論均宣。誠可謂一代時教之極談,一乘無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歷劫難逢。既獲見聞,當勤修習。(印施《極樂圖》序)

[1]挹其高風:挹,這里同揖yī,作zuō揖。對它的高風作揖,即仰慕它的高妙。

[2]得預補處:預,參加,加入。補處,一生補處的簡稱, 菩薩階位 的最高位,即等覺位。因經此生的系縛即可補 佛位 處,故稱一生補處。得預補處,即獲得加入到一生補處之位。

[3]群萌:這里指眾生。萌,民。

[4]三乘五性:三乘, 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五性, 定性聲聞 、定性 緣覺 、定性菩薩、不定性、無性(即 一闡提 ,意譯為信不具、斷出世間善根之人)。

[5]真常:真實常住,這里指不生不滅的佛果。

[摘自印光大師《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

附佛法外道

【附佛法外道】

摩訶止觀 所舉三種外道之一。指依附于佛法而立錯誤思想者。如華嚴宗指小乘之犢子部為附佛法外道。摩訶止觀卷十上(大四六·一三二中):‘邪人不同又為三:一、佛法 外外道 ,二、附佛法外道,三、學佛法成外道。’上引之中,佛法外外道指佛法以外之教,或其信奉者。又雖學佛之教,然其見解與佛法相違背者,稱為學佛法成外道。

[佛學大詞典]

【印光大師開示附佛外道大略之相】

外道之法,秘而不傳,欲說而恐污我口,欲書而恐污我手,但以至誠念佛念觀世音,為轉彼之法,即不能轉,豈為彼所轉乎?外道之得以遍行全世界者,以秘密及發惡咒二種,使去此二種則冰消瓦散矣。光本欲略說,恐忌者降禍,姑說其大略而已,魔徒熾甚,無法可設。(復 龔宗元 居士書二)

今人多多崇尚外道,以外道皆有秘傳,實則外道百千萬種,但止煉丹運氣一道而已。此系保養色身之法,非了生脫死之道。況其名詞,多與欲事相似。妄人遂從此造 無間業 ,可痛傷哉。(復金慧暢居士書)

外道均假借佛法之名, 然皆鄙劣不堪。若真遇佛法能了大意者, 彼豈能引誘哉?所引誘者, 皆無知無識之流也。汝父用心于經學多年,惜未遇佛法,仍被程朱所關閉。今既不以光言為謬,則已出關而可為儒釋二圣作使者矣。外道通通以煉丹運氣為道,其所立傳道之章程,已將其道之鄙劣完全揭出。惜世人無知,反由此而爭先趨入,如蠅赴膻(shān羊臊氣),如蛾撲火,誠可哀憫(所言揭出鄙劣者,即彼各守秘傳,及六耳[1]不傳道,并欲入彼道,先發反道遭種種惡報之愿等)。此等邪教,遍滿世界。(復鄭慧洪居士書三)

[1]六耳:指有第三者。

彼諸外道,悉事秘密,雖父子、夫婦均不相傳。以此秘密,固結愚人之心,任何善知識開導,均不信從。如狗以屎為美,非吃不可。常與人說:“吾師是某佛某祖師出世,吾是某佛某祖師出世。”瞎造謠言,以期得 名聞利養 。而不計壞亂佛法,疑誤眾生,生受國法,死墮惡道,從劫至劫,無有出期,其為流弊,可勝言乎?(復某某夫婦書二)

今之各外道,無不以秘傳引動無知者入彼教中。將愿入時,必須發誓,以后若反其教,則得如何如何之惡報。實則多多都是騙人之法。而以發誓之故,縱有知其非者,亦不敢或有違背及與表章(明)。甚矣!外道秘傳發誓之法之惑人深而羈(jī束縛)人固也。吾佛無秘傳之法,一人如是說,萬人亦如是說。(復福州佛學社書)

有私相傳授之秘訣,即非佛法,即是魔王外道。彼魔王外道之徒,動則上千上萬,皆由以私相傳受之秘訣,及欲入其門,先發惡咒之術,以迷惑愚夫愚婦,同陷于邪知謬見之萬丈深坑,而莫之能出也。(復蔡契誠居士書四)

佛法中絕無秘密不傳,亦非要口傳心授之事。外道邪徒,本無道理,以秘而不傳,誘人入彼道中。若公開不秘,則人皆知其陋劣,便無人依從彼矣。(復唐陶 镕 居士書)

若真有口傳密授之妙法,其人即是魔王外道,當遠避之不暇,又何可欲向彼求此法乎哉?(復吳滄洲居士書三)

摘自印光大師《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佛法大明錄

【新編佛法大明錄】

凡二十卷。 南宋 圭堂居士著。序文有三篇,即:(一)空隱道人于紹定二年(1229)作,(二)自序,(三)江州李居士于 端平 二年(1235)所寫。后序為圭堂所作。至于跋文亦有二篇,一為三山東禪報恩光孝禪寺之道琳,另一為春澄庵之真照,皆于寶慶二年(1226)所作。根據本書之佛法大明綱目知其內容乃由淺至深,從凡入圣,以祖語為根本,以佛經為淵源,以貫穿諸集為發揮,且闡明前圣七百年不言之秘。[濟北集卷十七、元亨釋書卷七]

[ 丁福保 佛學大詞典]

佛法生天

【五百雁聞佛法生天】

(傳說)佛在波羅捺國為四眾說法,時空中有五百雁聞佛音聲愛樂之,來下世尊所,時有獵師設羅,五百雁罹于羅,為獵師所殺,以聞法功德生于 忉 利天。見 賢愚經 十三五百雁群聞佛法生天品,經律異相四十八。

[中國百科全書]

佛教法寶

經典

金剛經

《心經》

無量壽經

《妙法蓮華經》

僧伽吒經

華嚴經

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稱揚諸佛功德經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 》《 楞嚴經

十萬名懺 》(藏傳)

咒語

楞嚴咒

大悲咒

往生咒

《六字大明咒》

準提咒

七佛滅罪真言

功德寶山神咒

《藥師灌頂真言》

《無量壽決定光明王陀羅尼》

發菩提心

菩提心 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 梵 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簡稱“菩提心”,也就是發 無上正等正覺 之心,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佛教經論《大智度論》說:“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瑜伽師地論 》謂初發菩提心者,即入大乘菩薩之行列。《發菩提心經論》說:“依思惟諸佛、觀身過患,慈憋眾生、求最勝果 四緣 修觀而發菩提心。”

釋迦牟尼佛35歲等身像 釋迦牟尼佛于《華嚴經》說:“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凈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為凈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為凈日,普照一切眾生類故;菩提心者,則為明月,諸白凈法悉圓滿故”。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

在佛法的修學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一切法門所講的正見都是為菩提心服務。

只有發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見會才有著落處,離開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就會變得空洞和抽象。不論哪一部經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薩的修行都是以發菩提心為開始,不同的只在于愿力的體現,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愿, 藥師琉璃光如來 的十二大愿,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諸大愿等等,諸佛菩薩的愿力都是菩提心的體現。

無上梵乘

佛陀的教法的實踐,即為 八圣道 ,趨向于煩惱滅盡的八圣道,即稱之為無上梵乘。

南傳佛教 的佛經中記載:

相應45相應4經/若奴索尼 婆羅門 經(道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于 舍衛城

那時,尊者 阿難 在午前時穿好衣服后,取缽與僧衣,為了托缽進入舍衛城。

尊者阿難看見若奴索尼婆羅門以全白的馬車從舍衛城出發:馬匹 被套 上白色的 軛 、白色的飾物、白色的車體、白色的隨從、白色的韁繩、白色的鞭杖、白色的傘蓋、白色的頭巾、白色的衣服、白色的鞋、用白色的馬尾扇來扇風,人們見了后這麼說:

「先生!確實是梵乘!先生!確實是梵乘的樣子。」

那時,尊者阿難在舍衛城為了托缽而行后,食畢,從施食處返回,去見世尊。抵達后,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尊者阿難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這里,我在午前時穿好衣服后,取缽與僧衣,為了托缽進入舍衛城。我看見若奴索尼婆羅門以全白的馬車從舍衛城出發:人們這麼說:『先生!確實是梵乘!先生!確實是梵乘的樣子。』大德!在這法、律中有可能安立梵乘嗎?」

世尊說:阿難!有可能!阿難!這是對于八支圣道的同義語:『梵乘』、『法乘』、『戰斗中無上的勝利』。阿難!當正見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癡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正志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癡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正語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癡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正業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癡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正命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癡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正精進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癡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 正念 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癡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正定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癡之調伏為終結。阿難!以此法門,這能被體會:這是對于八支圣道的同義語:『梵乘』、『法乘』、『戰斗中無上的勝利』。

這就是世尊所說,說了這個后,善逝、大師更進一步這麼說:凡信與慧,成對的法常為責任,慚為轅桿,意為繩索,念為守護的駕駛者。戒為車的必需品,禪定為 車軸 ,活力為車輪,定為載物的平衡,無欲為帳幕。無惡意、不加害、遠離為其武器,忍耐為皮甲 胄 ,轉到離軛安穩。這無上的梵乘為自己所產生,慧者從世間被導離,為必定勝利的勝利者。

僧俗四眾

僧俗四眾 佛教按照年齡、性別以及遵守 佛教戒律 具體內容的不同而把信徒們區分為四種人,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種,被稱為“ 四眾 ”或“ 僧俗四眾 ”。

四眾,全稱為“佛弟子四眾”,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種。

• 一、比丘,意思是乞士,年滿20歲的正式出家的男性佛教信徒。比丘要受“具足戒”,即對正式出家的佛教徒規定的較完整的戒律。

• 二、比丘尼,意思是乞士女,年滿20歲的正式出家的女性佛教信徒。相傳佛教中最早的比丘尼是 釋迦牟尼 的姨母。后來女子出家為尼成為佛教中較普遍的現象。在古代的許多國家中,都有比丘尼僧團。比丘尼要受“具足戒”。

• 三、優婆塞,意思是清信士、 近事男 ,在家修行的男性佛教信眾。這些信眾雖然沒有出家,但也要對自己的行為按佛教的教義加以約束,遵守“ 三皈五戒 ”。

• 四、優婆夷,意思是清信女、近事女,在家修行的女性佛教信眾。她們與優婆塞同樣,也要對自己的行為按佛教的一定要求加以限制,遵守“三皈五戒”。

比丘、比丘尼為出家眾,優婆塞、優婆夷為在家眾,總稱之“四眾”、“僧俗四眾”、“佛弟子四眾”。

中文名
佛法
外文名
Buddhism dharma、dharma
創始人
佛祖
術語類別
宗教術語
定義
佛陀用來自利利他的修行方法
來源
佛教
性質
佛陀所說的教法,即是佛陀用來自利利他的修行方法,及解釋這個修行方法的原理
經典
佛教經典
北傳佛教
以大乘佛教為主
時間
距今約2500年
法界佛教
前身為中美佛教總會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屬于大乘佛教
南傳佛教
為上座部佛教,流行巴利文經典
地點
印度
印度佛教
原始佛教、部派佛教
漢傳佛教
漢傳佛教屬于大乘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