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庚

人物 | 歷史人物 | 君王 | 商紂王帝辛之子

武庚, 子姓武氏 ,名庚,字祿父,沬城(今河南衛輝市)人。 商朝 宗室大臣, 商紂王 帝辛之子。

聰明好學,深得寵信。 周武王 滅商興周后,封武庚管理商朝舊地(河南安陽),商朝遺民大悅。為了防止武庚叛亂,在朝歌東部設立 衛國 ,以管叔鮮為衛王;西南部為 鄘國 ,使 蔡叔 為鄘王;北面為 邶國 ,使 霍叔 為邶王,共同監視武庚。

發動 三監之亂 后,武庚兵敗被殺。

大事件

$$$$structured_module$$$$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武庚,商紂王之子,商朝滅亡后,武庚管理殷余民,殷民大悅。

武王 為防武庚叛亂,又在朝歌周圍設邶、鄘、衛三國。 朝歌 以東設衛國,使 管叔 由管徙封衛,朝歌以西與南設鄘國,使蔡叔由蔡徙封鄘;朝歌以北為邶,使霍叔自霍徙封邶。共同監視武庚。此時,武庚留居在紂宮(今淇縣城內的西壇、三海一帶)續殷嗣。殷亡第四年,周武王姬發駕崩,兒子周成王姬誦年幼(13歲),武王之弟 周公旦 代成王掌管國事。對此,管叔、蔡叔皆不滿,散布 周公 想篡位之謠言,并串聯武庚起兵反叛。

周公和召公為保周江山,“內弭父兄,外撫諸侯”,周公以成王命率軍東征,伐朝歌叛軍,武庚兵敗被誅。周公又殺管叔、放蔡叔、貶霍叔,將朝歌“殷頑”遷于洛陽管教之。

武庚之亂 后,使周初統治者更深刻地認識到封建親戚、蕃屏周室的重要性。在武王分封的基礎上,周公、成王再次大規模分封諸侯。相傳武王分封七十一國,其中有五十三人是 姬姓 子弟,他們都是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后人,如文王之弟封于東虢、 西虢 ,文王之子封于邘、晉、應、韓;周公之子封于凡、蔣、邢、茅、砟、祭。原來屬于武庚的封地和殷遺民被一分為二,一部分封給紂兄 微子啟 ,他在滅商后投降周,也未卷入叛亂,因此封于 商丘 ,國號宋。另一部分封給成王的叔父 康叔 ,在殷商故墟。國號衛。此外,還有一些異姓貴族為周公、成王所封。兩次分封,不僅使周人鞏固了在原屬殷商的廣大地區的統治,而且擴大了周人的勢力和影響,使周成為國力和疆域遠遠超過商朝的強大國家。

封地邶國

周代諸侯國 ,子姓,周武王滅商之后,為了安置殷商遺民,將商王畿之地分為邶、鄘、衛三地,封商紂王子武庚于殷地,稱邶國。

邶國的始封地,或認為在今河南湯陰,或認為在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一帶。后一說較有影響,如 東漢 鄭玄 《詩譜·邶鄘衛譜》就說:“周武王伐紂,以其京師封紂子武庚為殷后。庶民頑民被紂化日久,未可以建諸侯,乃三分其地,置三監,使管叔、蔡叔、霍叔尹而教之。自紂城而北謂之邶,南謂之鄘,東謂之衛”;《說文解字》也說:“邶,故 商邑 。自河內、朝歌以北是也;”《后漢書·郡國志一》河內郡朝歌縣亦稱:“北有邶國。” 顏師古 注《漢書》時即堅持了這一傳統觀點。清 光緒 年間今 淶水縣 出土一批銅器以后,因其中銘文都帶有“北白”等字樣。 王國維 于是提出邶國在今河北淶水縣一帶的觀點,主張邶在今 淶水 一帶的觀點從此影響漸大。可是這一觀點在解釋《 詩經·國風 》的《邶》、《鄘》、《衛》詩時會遇到困難,魏建震《三代河北中南部古國古部族考》一文因此提出:邶國的始封地在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一帶;以后曾遷居淶水一帶,淶水出土的多件邶伯銅器即其證據。

西周 設立的邶、鄘、衛三國,后來因武庚串通管叔、蔡叔叛周而招致周公領兵東征,其結果按一般的說法是武庚、管叔被殺,蔡叔被流放,原來的邶、鄘、衛三國之地劃歸衛國所屬,周王室封康叔于衛,領“以殷余民”。從此邶國之民和邶國之地轉屬衛國所有。邶國僅歷武庚一代而終結,是周初封國中壽命最短的 方國 。然而關于武庚的下場,文獻還有另外一種記載,如《逸周書·作洛》云“王子祿父北奔”。 唐蘭 《西周青銅銘文分代史征》認為“王子祿父”即武庚的生時之名。魏建震認為“王子祿父北奔”的地點是淶水流域,邶國隨之北遷。

淶水流域的邶國何時滅亡,史所不詳。《詩經·大雅·韓奕》有“奄有北國”句。許多學者解釋此“北國”即“邶國”。這樣看來邶國是為韓國所滅。韓國的始封,有的說是西周初年,有的說是周宣王時期,則邶國被滅應在西周時期。

商朝滅亡后,周武王封 紂王 的兒子武庚于殷地(今河南商丘)以祀殷后,留在殷墟管理商朝遺民,武庚卻不甘心做周的臣子。周初,武王死后(公元前1120年),其子成王年幼(13歲),周公攝政(稱咸王)。周公姓姬名旦,是 周文王 第四子,因封地在周,稱周公,后封 魯國 ,但未到魯即封。他輔佐 武王伐紂 曾兩次東征,并為西周奴隸制國家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制禮作樂,是我國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公元前1117年,武庚聯合了管、蔡二叔以及商的屬國奄、徐、楚等十幾個國家一同向西進軍,反周陣營聲勢浩大。如《 尚書大傳 》云:“管叔、蔡叔疑周公,流言于國曰:‘公將不利于王’,奄君、薄姑謂祿父曰:‘武王既死矣,今王尚幼矣,周公見疑矣,此百世之時也,請舉事!’然后祿父及三監叛也。”(管叔鮮,文王三子; 蔡叔度 ,文王五子;霍叔處,文王八子。事監視商朝遺民,故謂三監)周公旦在千鈞一發之際,于公元前1116年舉兵東征,平定叛亂。公元前1115年,周公殺武庚,滅東方50國;管叔鮮被殺,將蔡叔放逐,霍叔被廢為庶人。把 微子 (紂王兄)封于殷地,以代殷后,爵為宋公,以后為宋國,都于商丘。武庚的后人便以他字中的祿為姓氏,稱為祿氏。武庚戰死,叛亂平定,殷人見復國無望,只好紛紛出逃。

復國失敗

約前1046年, 姜太公 與周武王率軍伐紂攻入朝歌, 商軍 戰敗,血流飄杵。武王斬紂頭,殺 妲己 ,報了囚父之恨。

戰爭結束后,周武王宣布 周朝 建立,準備將商地分封,可是他又 一轉念 ,周本是 商王朝 的一個西方屬國,如今取代了紂王的統治地位,殷商遺民會不會服周的統治呢?于是周武王馬上召集師尚父姜太公,召公和周公商議這些問題, 姜子牙 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及其處境,他說:“殷商的頑固分子及敵視西周的大臣,立即處死,不能姑息養奸,留下后患。”周公不同意姜太公的看法,他說:“對于殷商的大臣,應加以區別,罪大惡極,民憤極大的殺;無罪者不殺,還應利用。”最后,周公提出了分化利用的主張,他說:“既要進行武力監視,又要施以籠絡才是。”周武王聽了頻頻點頭。最后采納了周公的建議,決定由 殷紂王 的兒子武庚來統治殷商的余民。

第二天,周武王命令整修了商紂宮殿,讓武庚居紂宮,繼續統治商民。

姜太公考慮到武庚受紂王的影響,是不會脫胎換骨,立地成佛的。于是建議周武王要對武庚嚴加防范,在朝歌周圍沒邶(今湯陰邶城)庸(今衛輝市倪灣鄉)衛(今浚縣衛賢集)三國,周武王將自己的弟弟康叔封鎮這三國,來監視武庚。周武王又封了姜太公為 齊國 國君。

再說姜太公被封于齊國,但他仍心系西周,他覺得讓武庚再來掌權,是一大隱患,一旦氣候適應,他就會東山再起,卷土重來,復辟殷商王朝,時常都不要放松對武庚的警惕。

果然,不出姜太公所料,當周武王罷兵西去不久,武庚竟然居紂宮(今西壇,云海一帶)續殷祀。然后又帶領尚臣來到 鹿臺玉門 (玉女觀)祭祀父親在天之靈,同時他又收攏殷商遺民之心,暗地聯絡東夷方國部落,磨刀霍霍,十分囂張。

消息由姜太公傳到鎬京(今 西安市 )。恰在這時,也就是周王朝建立第二年,周武王去世了,年幼的成王還管理不好國家大事。周武王之弟周公旦便代攝國家大事。對此,管叔,蔡叔,等大臣極為不滿,散布流言蜚語,說周公打算謀害成王篡位,企圖起兵造反。因此朝內大臣勾結起來,聯合東夷中的徐、奄、薄姑、熊、盈等方國部落,發動了大規模的叛周復殷戰爭,聲勢之大,使周的西土出現了騷動和不安。

為了盡快平息這場暴亂,周公和召公徹夜難眠,積極部署作戰計劃,最后在姜子牙的倡議下,由周公以成王之命率軍東征。姜太公親臨現場輔助周公,再一次返回 牧野 ,殺向朝歌。早有準備的武庚,親自帶殷商奴隸主貴族瘋狂反撲,負隅頑抗。但終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掉軍心的武庚,終究不能喚起將士的斗志,因而軍心不齊,不戰而潰,全部瓦解。武庚、管叔被處死,蔡叔被流放,霍叔遭貶斥。周公將這次叛亂平息后,以成王之命封康叔為衛君,建都朝歌。

殷商遺民

西伯 姬昌 之子 姬發 立西周而代商。為了安撫商朝遺民,姬發立商帝紂辛之子武庚以守商祀,將商舊都朝歌封為 殷都 ,并封殷都以東為衛(今朝歌東9公里的 衛賢 ,屬河南浚縣),殷都以西為鄘(今朝歌西南的新鄉縣店后營),殷都以北為邶(今河南省湯陰縣邶城),命管、蔡、霍三叔監管,以防止親商諸侯及商民反叛(見《逸周書·作雒》、《漢·鄭玄(詩)邶鄘衛譜》等)。

西周二年,商朝諸侯氏族的牢固團結使姬發“白夜不寐”(見《 史記·周本紀 》)。不能安枕的心病,使尚未安定朝政,還沒坐穩王位的姬發就過早崩逝。以當時“父死子繼, 兄終弟及 ”的規矩,在姬發的群弟之中,有資格接繼王位的應當是年長的大弟管叔姬鮮。但此時姬發的二弟姬旦卻擁立姬發之子 姬誦 為成王,并以成王年幼為由攝政國務,自封為周公,他還在其頒布的一些誥命中署上“王若曰”句等,以向人伐智和暗自稱王。姬旦攝政篡權的言行,引起親兄弟間的不滿與內訌,被分封到衛、鄘、邶三國的管、蔡、霍三監,因不滿姬旦攝政而聯合叛周,挾武庚參加叛戰,奄亳諸侯則勸說武庚乘機復國。于是, 蒲姑 、熊盈、 徐夷 、潭、鬲、榖、州、絞、酈、蕭、費、弦、黃、葛、郯等諸侯國紛紛支持,積極參加武庚的復國之戰。

周武王姬發因不能安枕,導致過早病亡的情景,姬旦記憶猶新。他深深懂得,對他攝政篡權的威脅,不僅來自親兄弟及朝臣內部,還來自親商諸侯與殷商遺民,最好的辦法就是要消除隱患。為此,姬旦以成王姬誦之命率兵征戰三年,誅武庚祿父、殺管叔姬鮮,流放 姬度蔡國 (今河南省上蔡縣)、降霍叔姬處為庶人,命諸侯營建新都洛邑,將頑抗不服的殷商遺民分別遷往 成周 (今河南省洛陽市)和陳、許、蔡、鄭等諸侯國,封康叔立衛國于殷都朝歌,賜殷民七族;封 伯禽 于魯(今河南省魯山縣),后遷 奄國 舊地(今山東省曲阜)立魯國,賜殷民六族。從此,殷商遺民淪為頸部系繩的奴隸,在西周王朝的殘酷統治下被全部分割鎮壓。他們四散分居,勞苦耕作,繁衍生息。但不少諸侯仍然懷念紂辛,心存武庚,不服周管。徐、奄、淮等諸侯相繼又反。成王姬誦無奈親自出戰,并于戰后分封親系諸侯。為了安定殷侯,周公姬旦在平息三監反叛之后,以成王之命封武庚的伯父微子于宋(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稱宋公,以奉祀商殷,這就是“宋國”的由來。微子以及宋國的歷任國君嫡系子孫以“宋”為氏,傳延至公元前286年宋國滅亡,其后裔子孫為不忘故國,以宋為姓,尊微子為 宋姓 始祖,商丘是宋氏祖地,這即是“天下宋氏是一家”和“天下宋氏源于商”之緣故。

武庚因復國失敗被殺后,其后裔不忘宗祖,有少許留在朝歌(今河南省淇縣)附近守墓祭祀,并以“殷”、“商”、“湯”、“祿”為姓。也有因逃難分支到今河南省南陽、 內鄉鎮平西平汝南 ;山東省臨沂、 郯城 ;山西省河曲、陜西省柞水、 大荔 以及江蘇省句容等地;還有的東渡海外,到了 扶桑國 (今墨西哥)的 拉文塔中美洲尤卡坦半島 以及華華洲等地,把人類文明傳播到了五洲四海。

《通志·氏族略》載:“宋民,子姓,商之裔也。”由于微子是紂辛的庶兄,武庚的伯父,同為“子姓”商之后裔,故有“殷宋一家”之說。自武庚復國失敗被殺、微子立“宋國”、稱“宋公”之后,殷商遺民便成為 華夏民族 由子姓最早分流而成的宋姓、 殷姓商姓湯姓祿姓 。同時以宋姓(也有以殷宋)、殷姓、商姓、湯姓和祿姓命名的村莊、營寨、集鎮、城市、山川、河流等開始出現。

由子姓分流的宋姓在發展過程中,有部分外姓因避諱、逃難等原因改成了宋姓。如五代時辰州(在今湖南省邵陽、 懷化 地區西部)的蠻酋人改姓為宋、 北宋西夏 黨項族 改姓為宋、明代時賜元人伯奇特兆爾為宋一誠、 清朝貴陽府 有得宋姓于 元朝 的土司、滿洲八旗嵩佳氏改姓為宋,這些均為少數民族改姓;還有日本侵占臺灣期間,臺灣土著族人被迫使用日本的岡田、 本田 等姓,1945年臺灣光復后,廢除日本姓,選用宋姓等。也有因名門望族而取先輩之名或字另立姓氏的,如 宋戴公 之后改為戴姓、 宋武公 之后改為 武姓宋宣公 之后改為 宣姓孔姓 亦由宋氏第八世孫 孔父嘉 之名取孔字而來。宋國 大司馬 孔父嘉是微子之弟微仲衍的八世孫, 儒家 圣人 孔子 的六世祖,“孔子之先,宋之后也”﹙見《孔子家語·本姓解》﹚,所以有“孔宋同源”之說。今 朝鮮族東鄉族 、土家族、 滿族 和回、蒙、苗、彝、藏以及 臺灣省 的土著族等均有宋姓。而殷姓在先秦時由于“殷”與“衣”古音同,遂有殷姓成為衣姓; 北齊 時因忌諱廢帝 高殷 ,由殷姓改為湯姓; 宋朝 建隆元年 (公元960年)因避諱 趙匡胤 之父 趙弘殷 ,由殷姓改為商姓、湯姓、戴姓;清朝時滿洲八旗音佳氏改為殷姓等等。中國的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有殷姓。

殷商遺民中由子姓分流而出的宋姓人口現約1120萬,占中國總人口的0.81%;居當今中國百家大姓第22位。殷姓、商姓、湯姓和祿姓則排列在100位之后。

后世紀念

邶城遺址

邶城遺址,位于 湯陰縣 城東南16公里。 乾隆湯陰縣志 》載:“ 邶城 在縣東三十里,此武王滅殷、分封諸侯,封紂子武庚于此。”

公元前1122年,武王攻克朝歌后,舉行了隆重的祭祀典禮,宣告周人正式繼承殷商天命,建立西周王朝。為了控制商朝統治的中心地區,武王封商紂之子武庚于殷地邶城,讓他以族長的身份繼續統率殷商遺民。同時派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留在殷地監督武庚,號稱“三監”。

周公旦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他曾跟隨武王伐紂,功勛卓著。滅商以后,又與召公奭一起輔佐武王。二年后武王死,其幼子成王即位,周公旦攝政。留在殷都作“三監”的管叔、蔡叔由懷疑而至不滿,武庚乃乘機串通“三監”聯絡東方故舊殷、東夷、 淮夷 、徐、奄、蒲姑、熊等族十七國,起兵叛周。

周公旦經過一番“內弭父兄,外撫諸侯”的工作,安定好了內部之后,便親率大軍東征。東征軍迅速誅滅了以武庚為首的殷貴族叛亂勢力,殺掉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霍叔被廢為庶人。經過三年戰爭,相繼削平了參與叛亂的東方小國和諸侯。邶城和殷都變成了廢墟。

邶城遺址 ,可辯遺存有:冢子,村東500米處,高出地面3.5米,面積約300平方米,相傳為古觀兵臺;教場路,村東750米處,寬7.5米,長1100米。采集文物有三棱形銅箭頭,傳為古人習武處;城隍嶺,村西30米處,1982年鉆探發現,土質堅硬且純,間有層次,似夯打痕跡,推測為商代邶城緘址。

引用来源

中文名
武庚
別名
祿父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朝歌
民族
華夏族
所處時代
商朝
重要事件
三監之亂
職業
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