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湖,古稱蒲類海,位于新疆巴里坤縣西北18公里處,是一個高原湖泊,海拔1585米,四周山巒起伏,水草豐美,湖中碧波蕩漾。獨具“迷離蜃市罩山巒”的奇觀。
巴里坤湖多年生態環境問題逐漸惡化,湖泊面積萎縮,經過當地政府的一系列政策,現已得到逐步控制。
簡介
每當盛夏,這里湖光山色,分外迷人,牧民們游牧湖畔,氈房座座,牛羊成群,牧歌悠揚,是一處避暑旅游的好地方。巴里坤湖由四周自然泉水匯流注入而成,東西寬約12公里,南 北長約20公里,湖水面積112.15平方公里。湖也是儲量豐富的芒硝礦和鹽田,湖水中含有水生物
鹵蟲
(
豐年蟲
)。湖泊古稱蒲類海,婆悉海,元代稱巴爾庫勒淖爾,清代的蒙古沙、巴爾庫爾對音稱巴里坤湖。
巴里坤湖湖面略成橢圓形,東西寬約9千米,南北長13千米,面積113平方千米,海拔1585米,四周山巒起伏,水草豐美,湖中碧波蕩漾,
東湖
碧波蕩漾,西湖一片銀白,湖東有大片
沼澤濕地
,湖周是遼闊的牧場。獨具“迷離蜃市罩山巒”的奇觀。每當盛夏,這里湖光山色,分外迷人,牧民們游牧湖畔,氈房座座,牛羊成群,牧 歌悠揚,是一處避暑旅游的好地方。巴里坤湖流傳著“漢姑泉”和“蒲類海”的美好傳說。每當盛夏這里
帳篷
星點,牛、羊、駱、馬成群,湖光山色,分外迷人。
哈薩克族
牧人常在湖濱草原舉行盛大的“阿肯彈唱會”。
巴里坤湖由四周自然泉水匯流注入而成,湖水面積112.15平方公里。湖也是儲量豐富的芒硝礦和鹽田,湖水中含有水生物鹵蟲(豐年蟲)。
傳說
關于巴里坤湖有許多美麗的傳說,流傳最多的一則傳說是:一位漢族姑娘和一位名叫蒲類海的哈薩克青年合力同破壞湖泊的山魔搏斗,姑娘被壓在尖山下石化了,哈薩克青年扭住山魔同沉湖底。他們用生命為后人換來安寧幸福的生活。為了紀念他們,人們就把尖山下的數股清泉叫“漢姑泉”,把湖泊稱作“蒲類海”。漢姑泉是制作礦泉水的極好原料,現已和港商合資建起礦泉水廠。巴里坤縣城中的這座閣樓,相傳是為紀念
樊梨花
征西而建的入夏至秋,巴里坤湖畔聚集了數百座氈房,牧民邊放牧勞動耕作、邊休憩。
保護
巴里坤湖在史書中被稱作“蒲類海”,據說這個地處東天山北麓的“海”面積最大 時達800多平方公里。歲月變遷,隨著降雨的減少,加之人類活動的影響,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巴里坤湖的湖水面積已經萎縮到140平方公里。然而這還不是最糟的,2006年,最新統計數字表明,巴里坤湖的水面進一步減少到37平方公里。于是有人驚嘆:按這個速度遞減下去,不久的將來巴里坤湖會不會徹底干涸?
事實上,多年來巴里坤湖的不斷萎縮,已經對湖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利影響:湖區小氣候變干燥了,湖盆周圍的草場沙化越來越嚴重,總面積達134萬畝的
巴里坤湖濕地
草場退化
面積達70%左右。
再也不能聽任巴里坤湖萎縮下去了。2004年,巴里坤縣政府向自治區提交了建立“巴里坤湖濕地生態功能保護區”的報告。次年,自治區人民政府將巴里坤湖列入“東天山生態功能區重要地區”。2006年,巴里坤出臺《巴里坤湖生態功能保護管理暫行辦法》,134萬畝湖區濕地均被列入保護范圍。
巴里坤環保局王友德局長介紹:該縣對巴里坤湖的保護措施包括對濕地周圍的土地實行零開發,同時規范上游打井、修塘壩等可能影響冰川水向湖區滲流的行為。對湖區周邊植被的保護也加強了,
比如縣
里在
石人子鄉
修建圍欄,保護
白刺
等原始植被。再比如2005年秋天啟動的巴里坤城南山坡的萬畝生態林工程,也能有效減少水土流失。2006年,縣里還完成了巴里坤湖周邊萬畝濕地噴灌工程。
向巴里坤湖補水的一系列措施也正在逐步得到落實。2007年3月,縣里啟動了柳條河 大型灌區 改造工程,一期包括60公里防滲渠和若干高新節水項目。按照縣水利部門的統一安排,柳條河節余的水將直接補充到巴里坤湖。
大河鎮 地下水位高,土地鹽堿化比較嚴重,通過打井既可降低地下水位,也能節約更多的泉水流入巴里坤湖。此外 西黑溝 年徑流量2300萬立方米,除了滿足流域農牧業生產需要以外,也有大量富余水可通過現有渠道注入巴里坤湖。這兩個補水方案近期也有望付諸實施。
考古
2020年12月,新疆東天山考古隊考古隊和 西北大學地質學系 合作,對巴里坤湖面變遷進行研究發現,在公元前1000年前,巴里坤湖水位遠高于今天,當地氣候呈現出相對暖濕的特征。其后,湖水開始退位,氣候變得干涼,草原 耐旱植物 相應大量出現。公布發掘成果:在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海子沿遺址的中心部位,發現一座距今約3300年的大型房址。這是目前東天山地區發掘的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的單體建筑遺跡。
引用来源
- • 新疆:考古發現3300年前“豪華湖景房” 今日頭條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