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

地點 | 行政區劃 | 今河南鶴壁淇縣的商朝古都

朝歌(zhāo gē),是 商朝 國都,3000多年前的商朝武丁大帝是朝歌城市的奠基者,商王 盤庚 時期,將商的國都遷于殷, 武丁武乙帝乙帝辛 四個帝王以殷為都, 商紂王 執政時期擴大 殷都 至于沬邑,大修離宮別館,稱為朝歌。在作為商紂王的國都時期,朝歌達到鼎盛,歷史記載朝歌非常繁華,“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諸侯朝靈山”。

1998年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考古調查完全否定了淇縣城(衛國都城)與商朝紂都朝歌的關系,現在一般認為如果紂都朝歌位置應該像 洹 水邊的殷墟一樣,位于淇水邊上。具體就在 鹿臺遺址 一帶,也就是鶴壁市區南部,京港澳高速公路越過 淇水 前的位置。

詳細介紹

商代 前期多次遷都,武丁即位以后,商四處討伐,征服了周圍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商朝達到全盛時期。商代最后一個王帝辛(商紂王)對開發中國東南,對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很大促進;但由于連年發動戰爭和大規模建造瓊宮瑤臺,大大耗費社會的人力與資財,促使社會矛盾激化, 周武王 趁商紂王國都朝歌城兵力空虛,聯合羌、髳、盧等部落,共同伐紂,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鶴壁市)。奴隸紛紛倒戈, 牧野之戰 后, 紂王 在鹿臺自焚,商朝從此滅亡,周王朝建立。

《史記》明確記述了周武王姬發(商紂王的姑表弟)趁商紂王國都朝歌城兵力空虛,帶重兵從 西岐 (今寶雞)前來攻打朝歌城(今 鶴壁市 ),商紂王在牧野與周武王決戰兵敗,退入朝歌城內,商紂王帝辛見大勢已去,不甘心被捕受辱,便到后宮換了一身鑲有珠寶的好衣裳,在 鹿臺 投火自盡,死在鹿臺。(《史記》:“······周武王于是遂率諸侯伐紂。紂亦發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

紂王時代

帝辛 帝辛(約公元前1105年―約前1046年),是中國商朝末代君主,在位30年,周武王稱其商紂王。 子姓 ,名受或 受德 ,商謚帝辛, 武王 稱其為“紂王”,部分文學小說則稱其為“壽王”,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他在前1105年―前1046年在世,都城于沫,改沬邑為朝歌(今河南淇縣)。帝辛自幼聰敏過人。《荀子·非相篇》說帝辛“長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史記·殷本記》也說“ 帝紂 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帝辛繼位后,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他繼續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 江淮 一帶。特別是討伐 徐夷 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保衛了商朝的安全。毛澤東在評價帝辛時說:“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統一東南,把東夷和平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帝辛統一東南以后,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向東南傳播,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郭沫若在一首詩里說:“但緣東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慚開化,國焉有宋荊與舒。”

紂王之墓

考古發現

2005年,在鹿臺遺址西北約5公里處的“ 劉莊遺址 ”,國家考古部門發掘了商代和 西周 的墓葬338座。出土了陶器、石器等器物近400件,這次發掘被國家有關部門公布為“2005年十大考古新發現”(見 鶴壁市博物館 )。1932年至1934年,中央研究院和國家2005年這兩次大的考古發掘,證明了商都朝歌城當時的繁榮。

鹿臺遺址附近現在為鶴壁市淇濱區的姬莊、郭莊、唐莊、申寨、劉寨、王寨六個村莊。

史書記載

朝歌作為地名最早出現在先秦諸子中。《左傳》首先把朝歌同商的都城聯系起來。《史記》衛康叔封衛和牧野之戰的記載,確證了朝歌作為商朝都城的具體位置,此外,《史記》一書中有18處把朝歌作為地名。楚漢戰爭時 項羽 封“ 司馬卬 為殷王,都朝歌”。這些史料記載的大都是 公元前660年 前后的事件。《史記》首開解釋朝歌含義的先河。

《史記》以后多有文獻直稱朝歌為商都,《漢書》是現存較早記載朝歌為商都的文獻。《 帝王世紀 》明確了帝乙遷沬的故事,帝乙的子王,即帝辛(后世稱紂),也把朝歌作為都城。

商朝后期,武丁由 西亳 遷沬(mei),建立沬都,是為武丁城。《 史記正義 》記載“沫邑,殷王武丁始都立。”后武丁遷 北蒙 ,沬都廢置。其后武乙遷沬, 文丁 又都之;帝乙遷沬,紂又都之。后來 殷紂王 就武丁城擴而大之,并因城西朝歌山,改沬都為朝歌。

朝歌位置

《漢書。地理志》載:“朝歌,紂所都。”

《水經注·淇水》道:“朝歌城······殷王武丁始遷居之,為殷都也。”

商朝經17世31王496年,朝歌城是商代最后一個君王商紂王的國都,先是商王武丁將國都遷到了沬邑,商朝最后一個君王商紂王帝辛將沬邑改名為“朝歌”。但是,由于年代久遠,特別是歷來在改朝換代時,前朝的宮殿往往都毀于戰火,遺址很難確定。

3000多年前商紂王葬身的鹿臺遺址在何處?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也仍然無確切的依據和定論。國家權威歷史學家 宋鎮豪 主編,王震中著的《 商族起源與先商社會變遷 》中所說:“朝歌的位置,有的認為在今河南淇縣,有的認為在 淇縣 與浚縣交界處,有的認為在湯陰南。”我們通過對一些歷史資料的學習和研究,并且多次到河南省人民政府2000年9月25日公布的“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鹿臺遺址”及周邊地區考察,認為現在鶴壁市新區南部的鹿臺遺址就是《史記》中記載的鹿臺。

《史記·衛康叔世家》載:“ 周公旦 ······封 康叔 為衛君,居河、淇間故商墟。”指明古朝歌城及鹿臺在 黃河淇河 之間。古《 浚縣志 》載:“商墟,即古朝歌城,在今浚縣西南,淇縣東北。淇水徑其西,河水徑其東,是為河、淇之間······”這里也明確說朝歌城及鹿臺在黃河與淇河之間。鶴壁市新區的鹿臺遺址在“河、淇之間”,也在“淇縣東北”。

竹書紀年 》和《史記。殷本紀》記載:商紂王“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 鉅 橋之粟”。“鹿臺”是商朝國家的錢庫。3000年前,將國家的金庫和糧庫建設在國都內也是合情合理的。鶴壁市新區的鹿臺遺址現在廣泛存在有自商朝以來,歷朝歷代遺留的建筑遺跡、生活用具、錢幣、武器等等。在鹿臺遺址,莊稼地里的古建筑瓦礫隨處可見,這也是河南省人民政府2000年9月25日將鹿臺遺址確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鹿臺遺址內的西北處有個唐莊,現在存有明朝“嘉靖七年歲次”立的石碑,碑文中明確記載現在的唐莊那時是“浚以西五十里曰宮堂村”。現在的唐莊,是當年朝歌的“宮堂”所在地,是紂王的后宮即寢宮所在地。既然有后宮,就必然會有前宮,而且前宮距離后宮不會很遠,只是因為紂王的王宮毀于戰火,在3000年后的今天難覓蹤影了。

鹿臺遺址西邊淇河西岸邊的村叫西高村,以前叫“淇水關”和“高村橋”。西高村人至今仍然為紂王的大將軍 黃飛虎 曾經在此駐守而津津樂道。西高村至今還留存有數段古城墻,西高村的“殷商文化淇水關研究會”認為,這些古代城墻是商代的古城墻。特別值得一說的是,西高村這個城關古鎮保存至今的南城門上,歷史上一直將“淇水關”三個大字刻寫在城門樓的南面。從地理位置看,淇水關正是我們認為的朝歌城的西關,是通往西邊和南邊的城關和唯一的通道。而不是象有的人所說:“朝歌城在現在的淇縣城,淇水關是朝歌城的北大門。”如果是那樣,“淇水關”三個大字應該是刻寫在淇水關東北角的東城門的東面才是合理的。從淇水關南城門和東城門的外觀,人們也不難分辨出那一面朝城里,那一面朝城外。 宋朝 蘇轍 在《 登上水關 》詩中寫道:“淇水 沄 沄入禁城,······慰意來看水面平。”也說明了淇河是從朝歌城中經過的。

鹿臺遺址西面的淇河上通“淇水關”有一座古石橋,現在是千古淇河上唯一的一座古石橋。該橋是按照 周文王 的《 易經 》理論,利用當地地形,將大橋與當地水、土、路統一設計,建設成了“太極圖”形狀。

國家考古部門考古發掘可以佐證,現在鶴壁市新區南部的鹿臺遺址及附近,就是商朝紂王的國都朝歌城遺址。

1932年至1934年,相關考古人員,對鹿臺遺址北約2公里處的辛莊墓地的發掘,清理發掘出商代和西周時期墓葬82座,其中,確定有公侯級大墓8座(這其中的一座應該是商紂王的墓),車馬坑14座,出土了一大批鼎、尊等禮器,大量戈、矛等兵器和陶器等等(《淇濱文史資料》222頁)。

歷史沿革

在商紂王時代,中國首都朝歌非常繁華,歷史記載“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諸侯朝靈山”。 武王代紂,紂王于牧野兵敗后,兵撤鹿臺而亡。武王克商后,兵抵朝歌,遷九鼎于朝歌。紂都朝歌除史書記載外,還可以證諸淇縣古城垣。

商王帝辛時期的都城東有淇河為險阻,西有 太行山 作屏障,其城池南北各有三道城垣,最外面這道城垣南至淇縣的常屯村,北至淇縣的淇水關,南北五十余里。第二道城為王城,王城的北城垣在今淇縣工業路東至 三海村 北部,南城垣在今淇縣南關一帶。第三道城即宮城,位于今淇縣三海村和西壇村一帶。《淇縣志》中所說的“淇邑北門出,西過紂王城”指的就是紂王的二道城。

紂王的內城即宮城遺址在當地至今仍然稱為 紂王宮 。紂王宮左有宗廟,右有社稷壇,是殷紂王祭祖和祭天的地方,今淇縣西壇村就是因村里有紂王的社稷壇而得名。至今遺存的古城垣,部分城墻猶高約10米,頂寬約130米,基厚約150米,城垣東西寬4里,南北長6里,城周20里,總面積24平方里。

朝歌城垣,巍然壯觀,體現了 詩經 記載“邦 畿 千里,維民所止”。 武王伐紂 ,牧野一戰,紂亡國滅,600年社稷毀于一旦。但戰爭并未波及朝歌城垣,朝歌城垣巍然如故。戰爭結束后,周武王以紂京師封紂子 武庚 為諸侯,以續殷祀,武庚就居住在他父王的宮室里。后武庚叛周,周兵攻下朝歌,武庚身死,宮殿被焚,百姓被擄,頑民被遷,從此朝歌成為廢墟。 朝歌

古地名

簡介

朝歌(zhāo gē,注音參見《辭源》),古地名,位于

河南省北部 鶴壁

淇縣。

殷商末期紂王在此建

行都,改稱朝歌。周滅商后,三分其地。朝歌北邊是 邶 ,東邊是 鄘 ,南邊是衛。封康叔建立

衛國 ,都于此403年。

漢代置朝歌縣,

元代置 淇州

明代改為淇縣。

朝歌遺址

關于讀音

“朝歌”讀zhāogē,淇縣關永江先生認為“意為高歌黎明,喜迎朝陽,蒸蒸日上,興旺發達。《水經注》九卷曰:‘山海經有朝歌之山,當是以此得名,非樂也。’也有紂坐朝歌,朝歌暮舞,新聲靡樂,號邑朝歌之說。”后還有“朝歌夕舞”、“朝歌夜弦”等詞語。因《 封神榜 》電影誤讀為“cháogē”,使其謬誤流傳,很多外地游客也誤讀為“cháogē”,甚至我們鶴壁的一些人也跟著讀“cháogē”,并堅持認為電影的讀音不會錯而將錯就錯,不知是礙于面子,還是缺乏認錯的勇氣。這是非常遺憾的事。

紂王之都

商代從盤庚到帝辛(紂),在安陽殷墟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自公元前1300年 盤庚遷殷 ,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國,經歷了盤庚、 小辛 、小乙、武丁、 祖庚祖甲廩辛 、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國王273年的統治

。這里一直是中國商代后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安陽殷墟是盤庚以后諸王世的都城,同時還是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并為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都城遺址,學術界看法比較一致。

朝歌為 殷代 后期的一個都城,又肯定安陽殷墟為殷代后期從盤庚一直到紂之滅的都城,那么,二者究竟是什么關系呢?這只能從兩都或數都并存的這一制度中去尋找答案,也就是說朝歌與安陽殷墟是兩都并存的關系。顯然,在并存的兩都中,安陽殷墟是一直作為主都存在的。它與朝歌有不同的職能,大體說來,安陽殷墟主要是國王和貴族的宗廟、祭祀所在,而朝歌主要是軍事重鎮及田獵、游樂所在,特別是它的軍事基地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越往后,越顯得重要。究其原因,則是由于二都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政治形勢所決定的。

朝歌古跡

商紂王 摘星臺 、紂王宮、荊柯冢、 衛國故城 、唐代陳婆造心經浮圖、明末清初扯談碑等。淇河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數千年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 華夏 子孫,春種秋收,夏網冬獵,“坎坎伐檀”創造了淇河文化,發展了人類文明。這里即有馳名中外的牧野之戰古戰場,久負盛名的中華第一古軍校——云夢山戰國軍校,華夏第一皇家園林—— 淇園 ,又有數不勝收的殷商文化遺址。

商紂王墓

在城東朝歌鎮南淇河西岸。紂王在同周武王 牧野大戰 失敗后,登上鹿臺自焚,商朝滅亡。紂王的兒子武庚遵照紂“死后葬于淇河之中”的遺命,命人截斷淇水,在河床上鑿豎穴而葬,封口后,河水照流。后因河道東移,河床日見沖刷變低,紂墓露出,又漸與堤岸連在一起。 紂王墓 呈長方形,為土冢,長50米,寬15米,高7米。墓前原立一通巨碑,上篆書“殷紂辛之墓”。1987年9月,重新立碑一通,上鐫周谷城題“紂王之墓”。墓冢四周林木蔥郁,東側有清澈晶瑩,宛若玉帶的淇水縈繞,整個墓區內清凈素雅,風景宜人。紂王陵附近還有妲己墓

古靈山

女媧 修真處、紂王降香處、《封神榜》故事發生地;主題文化是女媧文化和殷商文化。主要由六大游覽版塊組成:紂王降香處—女媧宮主景區,紂王采暖行宮—朝陽寺,紂王避暑行宮— 清涼庵 ,清代古民居石頭城—涼水泉,天下第一銅頂,佛教圣地—靈光閣。

封神演義 》又名《封神榜》,全書共一百回。 主要以 姜子牙 輔佐周文王、周武王討伐商紂的歷史為背景,描寫了 闡教截教 諸仙斗智斗勇、破陣斬將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間傳說和神話。有姜子牙、 哪吒蘇妲己楊戩 等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最后以姜子牙封諸神和周武王封諸侯結尾。

朝歌名人

箕子 、微子、 比干 ,被 孔子 譽為“ 殷有三仁 ”。

鬼谷子,名王蟬。春秋戰國時期人,祖籍朝歌(今淇縣)城南。在云夢山水簾洞隱居講學,創建中國第一座軍校“戰國軍 庠 ”,在此培養出的學生有蘇秦、 張儀孫臏龐涓毛遂

荊軻, 戰國 末期衛國人(今淇縣)。因刺殺 秦王公元前227年 被肢解。

許穆夫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收有她三首詩歌。是 春秋 時衛國國君 衛惠公 的女兒, 衛懿公衛戴公 的妹妹。

引用来源

中文名
朝歌
外文名
ChaoGe
別名
著名景點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代表文化
歷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