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 (sì)姓,中國漢族姓氏, 上古八大姓 之一。
起源
姒姓,源出有:
源流一
姒姓,與 姬姓 、 姜姓 長期通婚,姒氏、 有蟜氏 、 有崇氏 ( 鯀 )、 夏后氏 、 有莘氏 、杞氏等國(部落)以及 周文王 之妻 太姒 、 周幽王 之后 褒姒 均為姒姓。相傳 夏禹 之母吞薏苡而生禹,舜因命禹繼承有蟜氏 祖姓 。
另有今人一說,姒姓為伯鯀 之姓 ,鯀為堯之崇伯,堯賜鯀姓姒。禹為其子。 春秋 時 杞國 為姒姓之裔國。
姓是堯賜于 大禹 的,見于吳越春秋,堯曰:"俞!以固冀于此。"乃號禹曰伯禹,官曰 司空 ,賜姓姒氏,領統州伯,以巡十二部。
源流二
相傳少昊子 臺駘 封于諸汾川,其后有沈、姒、蓐、黃等國。當以國為姓。周文王之妻為太姒,出自姒國。
遷徙
姒姓有蟜氏還是上古時期 炎黃二帝 的母姓。傳說中國上古帝舜時,鯀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兒,因為吞吃了薏 苡 這種植物而懷孕,生下了禹。因此禹治水成功后,舜便命大禹仍繼承姒姓(姒是苡的 同音字 )祖姓。
夏朝 滅亡后,有些夏朝后裔改為 夏姓 。姒姓的后代也有改為 禹姓 、費姓、 辛姓 、 杞姓 、 曾姓 、譚姓、相氏、 鮑姓 、 鄒姓 、歐陽姓、 司空姓 等姓氏的。明清時期,姒氏后裔從浙江陸續遷到臺灣定居。在紹興大禹陵附近的禹陵村,聚居著大量姒姓后裔,自大禹至今已傳至146世,輩份最高的為141世,歷代都有紀念大禹的活動。
分布
陜西城固、浙江紹興禹陵鄉、蕭山、溫州、杭州、四川峨眉、峨邊、云南魯甸、上海、北京、天津、河南杞縣、江蘇蘇州、黑龍江哈爾濱等地均有此姓。
紹興市禹陵鄉禹陵村大禹142世孫姒元謀:已經四千多年了,傳到我這一輩已是142代了。禹陵村姓姒的人家有100多戶,人口有300多人,其中最小的輩分是145代。
《 紹興市志 》主編研究員任桂全:據說,全國姓姒的,總數不過2000人,而這2000多人,又分布在全國各地,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黑龍江、陜西、云南等地,臺灣也有姒姓的子孫。
相關姓氏
夏禹 三過家門而不入 ,治水有功,建立的第一個朝代夏朝。并繁衍出了5000個姓氏。主要有以下:
佀姓
自東樓公至簡公乃為 楚惠王 所滅,而其所幸存者亦畏避楚禍潛逃隱居,而不敢自付 神禹 之后,由五十五代孫行遂,把姒改女為イ即佀(似),形雖異而音同,楚禍甚不得安居,于是逃陜西朝邑由帝王之裔流為庶民,秦火忽熾焚書坑儒佀氏大部又失, 漢高祖 崇儒重道,六十四代孫傳好學深思極為搜剔,掇拾殘篇斷簡之余而次復,緒雖云不輝而大禹相傳之脈不絕,至唐 黃巢 之變及 朱溫 兵爭戰伐,八十三代孫昌,返遷故里 大名府 清豐縣乜莊,據<<遷民姓氏追源>>考,大寨里固先后皆己乜莊所遷,佀氏后裔發 揚了大禹的傳統美德,堅苦奮斗拼搏創業亦從政,從教,從耕,從商,.從醫,從藝等,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做出非凡的業績,古有佀家樓戶部尚書佀鐘乜莊的一畝三進士。佀姓現有兩大聚集地山東 鄆 城縣和河南清豐縣。人口20000人左右。山東鄆城佀樓村有 佀公祠堂 山東省三級文物。
題姓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締造者大禹的后代,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按史排源,
少典
氏第二十三代、黃帝
軒轅氏
第十二代
帝杼
:帝杼之母,
有仍氏
、竇氏、沒鹿氏、紇豆陵氏、毒氏、夏侯氏、
侯氏
、杞氏、題氏、樓氏、僂氏、婁氏、劉氏、丐氏、雝丘氏、郁厘氏、孫氏、杷氏。據史籍《姓觹》的記載:“題,源于姒姓,系夏禹的后代。”據史籍《
路史
》記載,
周武王
姬發建立
西周
王朝后,封夏王朝少康的裔孫東樓公于杞邑(今河南杞縣一帶),建立了杞國,以承夏禹之祀。杞國,是中國歷史上自
商朝
到
戰國
初年的一個諸侯國,國祚延綿達一千多年,國君為姒姓,是夏禹的后裔。杞國建國于商朝,其間時斷時續,具體事跡已不可考。到了西周朝初年,周武王重封少康的裔孫東樓公到杞地,他重新建起杞國。
據史籍《路史·后紀》記載,“杞后析于曹東之婁,故號 東樓 ”,因此,“東樓”是稱號,而非謚號。根據史籍《史記》的記載, 杞東樓公 是大禹的后代,周武王滅 商紂王 之后,尋找古圣帝大禹的后代,結果找到了杞東樓公,遂封東樓公于杞,稱杞公,史稱杞東樓公。杞東樓公的生卒年月待考,逝世后傳位于子杞西樓公。之后有史料可考者傳延了二十位國君,直到周貞定王姬介二十四年(楚惠王熊章四十四年, 杞簡公 姒春四年,公元前445年),杞國被 楚國 徹底擊滅。成語“杞人憂天”,說的就是這個杞國中的人物。
杞國滅亡之后,這支古老的姒姓族人中產生了諧音的題氏,姓氏讀音作tí(ㄊㄧˊ),其后又分衍出了一支拆字 是氏 ,皆世代相傳至今。姒姓題氏族人皆尊奉杞東樓公為得姓始祖。
題姓族人現主要居住在山東東阿縣牛角店鎮和山東平陰縣地區。
夏姓
源出于姒姓。相傳禹的母親女志曾夢見流星隕落變成神珠薏苡,她吃了薏苡,醒后便有了身孕,后生下了禹,因此禹得姒姓。禹由于治理了水患,被 舜帝 封在夏(即 陽城 ,今河南登封縣東)。后來,禹的兒子建立了夏朝。夏朝滅亡后,禹的后代就以夏為姓氏。另外,夏姓還有一支出于 媯 姓。春秋時期, 陳宣公 的小兒子公子西字子夏,他的孫子征舒便以祖父的字為自己的姓氏,稱為 夏氏 。
顧姓
出自姒姓,即黃帝3世嫡長孫顓 頊 大帝后裔, 越王勾踐 后裔。 漢朝 初年,越王勾踐的裔孫搖,因佐諸侯滅秦有功,被封于東頤(今浙江永嘉),后來搖又封自己的兒子于會稽,人稱顧余侯。后來顧余侯的子孫以其封地的名稱號的“顧”為姓氏,從而又形成一支顧姓居民屬于以先祖封號為氏。據史籍《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 》、《顧氏譜》等記載,相傳,大禹死后葬于會稽,他的兒子啟在山上建立宗廟祭祀他。夏帝少康后來又把庶子無余封在會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 越國 ,建都于會稽(今浙江紹興)。其后人以國名命氏,稱為越氏。
顧余侯被認為是 顧氏 的得姓始祖之一,他就成為了南方顧氏的鼻祖。三國時期東吳國著名的 顧雍 就是他的后代。
扈姓
源于姒姓,為大禹王的后代,以國名為姓。大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承王位,建立的夏朝,自稱 夏后啟 。這種做法,破壞了傳統的禪讓制度,引起一些諸侯國的不滿。其中一個諸侯國有扈氏,也是大禹的后人,受封于扈(今陜西省戶縣一帶),建立扈國。有扈氏首領覺得有責任維護傳統制度,于是就起兵討伐夏后啟。啟立即召集天下諸侯興師鎮壓。由于大禹剛死不久,諸侯們對禹的豐功偉績還記憶猶新,都愿意出兵助啟,所以啟就占了優勢。戰斗開始后,盡管有扈氏人人英雄奮戰,但畢竟寡不敵眾,結果戰敗。夏后啟趁勢滅掉了 有扈氏 。有扈氏人,后來以原國名命姓,稱為扈氏。
譚姓
相傳堯時中原洪水泛濫,堯派 鯀治水 ,鯀采用堵的方法,結果失敗了。據說鯀的妻子夢食薏苡,醒來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舜即位后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采用疏的方法,結果成功了。禹治水成功后,舜賜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諸侯時,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春秋初期, 齊桓公稱霸 諸侯,于 周莊王 四年( 公元前683年 )吞并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逃亡到莒國(今山東 莒 縣)。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為山東譚氏。
夏侯姓
源出于姒姓。西周時,杞國是夏禹后代的封國。公元前445年,楚國滅杞。杞簡公的弟弟佗逃往 魯國 。 魯悼公 因為佗是夏禹的后代,祖先又被封過 侯爵 ,就稱他為夏侯氏。佗的后代便以夏侯為自己家庭的姓氏。 夏侯勝 , 西漢 今文尚書 學“大夏侯學”的開創者, 東平 (今屬山東)人。他少年時跟從 夏侯始昌 學習《尚書》,稱“大夏侯”,常以 陰陽災異 推論時政得失,曾受詔為《尚書》、《論語》作注疏。
相姓
其中一支出自姒姓,夏朝有帝相,是 夏王 仲康之子,其后裔支庶子孫,有的以祖上的名字為姓,稱相氏。
鮑姓
源出于姒姓。春秋時期,夏禹的后人敬叔被封在 齊國 的鮑邑(今山東歷城縣東),所以人們也稱他為鮑敬叔。他的兒子 鮑叔牙 把父親的封地地名作為自己的姓氏,稱為 鮑氏 。鮑叔牙以善于知人而著稱,他推薦 管仲 輔 齊桓公 ,使齊桓公當上了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管仲曾感慨地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 鮑照 , 南朝宋 文學家,東海(今山東蒼山縣南)人,出身寒微。他擅長七言歌行,風格俊逸。他的詩反映出庶族地主對當時土族專權的政治現狀的不滿,主要代表作有樂府《 擬行路難 》18首以及《 蕪城賦 》、《 登大雷岸與妹書 》等。
曾姓
源出于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兒子曲烈在 鄫 ,并建立了 鄫國 (今山東蒼山縣西北鄫國遺址)。 公元前567年 ,鄫國( 繒國 )被莒國滅掉。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并在魯國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國名“鄫”為氏,除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但不忘先祖,稱曾氏,此為曾氏得姓之始。后人尊曲烈世子巫為曾氏第一世祖。從曲烈至巫改為曾姓,經歷54傳至巫,58傳至曾參。
歷史名人: 曾子 (曾參)字 子輿 ,中國漢族人,春秋末期魯國 南武城 人。十六歲拜孔子為師,勤奮好學,頗得 孔子 真傳。 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后世尊奉為“ 宗圣 ”。 曾鞏 。北宋文學家, 南豐 (今屬江西)人。他的散文風格平易,部分文章對當時統治者的因循茍且表示出不滿,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國藩 , 清朝 大臣,湖南湘鄉人。 1853年他籌辦湘軍,對抗太平天國,是鎮莊太平天國運動的主力。1865年開辦洋務。與 李鴻章 。 左宗棠 等創辦江南制造局。福建馬尾船政局等軍事工業。雖久居高官,但他生活儉樸,教子嚴格,他的長子 曾紀澤 是清末著名外交官。等等
卜姓
相傳夏帝 太康 有個弟弟封在 莘國 (今陜西合陽東南),他的后裔中有專門從事占卜職業的,被人稱為 卜氏 。
婁姓
源出于姒姓。周武王滅商后,追封先代賢王的后裔,封夏帝少康的后代在杞國(今河南杞縣)。春秋時期,杞國人遷都到淳于(今山東安丘縣東北),杞君有一支子孫被封在婁邑(今山東諸城縣西南),后代稱為婁氏。 婁師德 ,唐朝大臣,鄭州原武(今河南原陽)人。他長期率軍駐扎在青海、甘肅一帶,發展生產,使軍需供應充足,有效地保證了唐朝西部邊境的安全。
巢姓
商湯 打敗了 夏桀 后,夏桀逃到甫巢(今安徽巢縣西南),他的子孫有一些就留在那里居住了,并以地名為姓氏,稱為巢氏。 巢元方 ,隋朝醫學家。他曾任 太醫博士 。所主持編輯的《 諸病源候論 》是中國醫學史上的重要著作。
鄧姓
夏朝時,帝仲康有子孫被封在 鄧國 (今湖北襄樊市北鄧城鎮),后人稱為鄧氏。另外,商朝 武丁 的叔叔也封在鄧國,鄧國在春秋時被楚國滅掉,鄧君的子孫為鄧氏。 鄧世昌 ,清末海軍將領,民族英雄,廣東番禺人,任北洋艦隊致遠巡洋艦管帶。在1894年的中日黃海戰役中,致遠艦遭日艦圍攻,在彈盡艦傷之際,鄧世昌率全艦官兵駕艦撞擊敵旗艦吉野號,不幸被敵艦魚雷擊中,與全艦250人一起壯烈犧牲。
竇姓
源出于姒姓。夏朝帝太康在位時,荒廢政事,不理民情,沉湎于游樂田獵,遠去洛水南岸打獵,他的五個弟弟和懷孕的妃子 后緡 也跟隨著前去。這時,有窮氏部落首領羿由于不能忍受太康的這種所作所為,就在黃河北岸攔阻和抵御太康回國。太康的五個弟弟和他們的母親(后緡),就到 洛水 轉彎流匯 黃河 的地方一個地洞里去躲避和等候太康,等了一百多天也不見太康回來,結果也被 有窮氏 部落人發現并關入竇(地穴、地洞)中管制起來。后來懷孕的后緡臨近產期,就攜帶著兒子們想辦法逃出了避難的竇,奔歸 有仍 (今山東濟寧),在那里生下了少康。為了紀念這個歷史事件,少康就給他留居在有仍的抒、寵兩個兒子命姓氏為“竇”氏,世代相傳至今。竇氏族人大多尊奉少康為得姓始祖。 竇固 , 東漢 大臣,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人。 漢明帝 時,他與騎都尉 耿忠 率兵12000騎,出 酒泉 塞至天山擊北匈奴呼衍王,追至 蒲類海 (今新疆巴里坤西北巴里坤湖)。后又與 耿秉 等帶兵出 玉門關 ,擊敗北匈奴貴族在 車師 一帶的勢力。
戈姓
相傳 周朝 時,夏禹有后代被封在戈(大致在宋國和 鄭國 之間)。他的后人就以戈為姓氏。
杭姓
相傳夏禹治水后,把船只交給他的兒子管理,并將他封在全航這個地方。其子孫就將“航”改成“杭”,稱為 杭氏 。 杭世駿 ,清朝史學家,浙江仁和人。他學識淵博,精通史學及小學,曾受命校勘《 十三經 》和《 二十四史 》,晚年在粵東、揚州書院講學。著有《諸史然疑》、《 三國志補注 》等書。
嵇姓
源出于姒姓。會稽曾是夏禹召集天下諸侯開大會的地方,禹死后也葬在 會稽山 。夏帝少康即位后,封庶子無余在會稽主持 禹廟 的祭祀,稱會稽氏。會稽氏在西漢初年被遷往嵇山(今安徽渦陽縣北),并改稱為嵇氏。 嵇康 ,三國時期魏國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譙郡至(今安徽宿縣西南)人。他崇尚 老莊 ,講求養生服食之道,是“竹林七賢”之一,與 阮籍 齊名;他善于寫四言詩,風格清峻,代表作為《 幽憤詩 》;他還擅長鼓琴,以彈《 廣陵散 》著名。
計姓
源出于姒姓。夏禹有后代被封在計國(今山東膠縣西南)后來周朝滅掉了計國,計國人便以計為姓氏,稱為計氏。 計有功 ,南宋文學家, 安仁 (今屬湖南)人。他曾搜集唐代文獻及口耳相傳的詩歌軼事,匯編成《唐詩紀事》。
歐陽
歐、 歐侯 、陽、區
春秋時期的越國,是夏帝少康的后代所建立的。
始祖是 勾踐 后裔無疆。
史料一般認為歐陽姓得姓于無疆次子蹄(戰國 秦漢 時 東甌 首任國君)
春秋時越國與 吳國 分界線以 歐余山 為界,歐余山之南(陽)為越國,歐余山相傳以越君無余有關。
根據廣東新會《區渭泉祖家譜》記載,夏少康封少子無余于會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為夏禹埋葬在這里,食粟于 歐山 ,因而以“歐”為姓。
《路史》所記載的:“ 越王 無疆次子,封烏程歐余山之陽,后有歐氏,歐陽氏”;
以及《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詳載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于會稽,至越王無疆,為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
和《姓氏考略》上所說的:“越王無疆之次子封于烏程歐余山之陽,后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根據考證,則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
唐太宗 敕定《歐陽氏譜序》
歐陽氏者,越王之 胤 ,姚(搖)王之始也。越王無疆之子,封于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因以為氏。
《歐陽氏譜圖序》
歐陽氏之先,本出于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其庶子于會稽,使守禹祀。傳二十余世,至于允常, 允常 之子曰勾踐,是為越王。越王勾踐卒,子王鼠與立。自鼠與傳五世,至王無疆,為 楚威王 所滅,其諸族子,分散爭立。濱于江南海上,皆受封于楚。有封于歐陽亭者,為歐陽亭侯。歐陽亭,在今湖州烏程歐余山之陽。其后,子孫遂以為氏。漢高祖滅秦,得無疆之七世孫搖,復以為越王,使奉越后。
《路史》“歐條”上記載說:“越王無疆次子,封烏程余山之陽,后有歐氏、歐陽氏。”
歐陽六宗世次總歌:
因封受姓曰歐陽,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黃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庶子無余封會稽,二十余世至允常。常子勾踐封越霸,傳衍六世乃無疆。伐楚楚伐族屬散,子蹄封歐余山陽。苗裔因之為姓氏,五世名搖漢封王。
史料中有很多關于歐越的記載:
越國在夏商周分別被稱為 甌越 、漚越、歐越,此類記載見于逸周書等記載。
《 逸周書 》作“越漚”。“夏為甌、殷為漚、周為歐”。夏時從瓦,可見他們已開始制作陶器;商時從水,標志著他們居于“歧海”邊緣;周時從欠,曾有越王次子歐余山封地。
漚越在史書中的記載:
1 《商書·伊尹朝獻》記載:“伊殷受命,于是為四方令曰:“臣請正東,符婁、仇州、伊慮、漚深、十蠻、越漚,剪發文身,請令以魚皮之鞞,烏鰂之醬,鮫鼥利劍為獻。”
2 《逸周書王會》中有“區陽以 鱉封 ,鱉封者,若彘,前后有首。”(譯文:區陽,貢鱉封。鱉封像貉,前后都有頭。)
3 《逸周書·王會》“東越海蛤”:“東越海蛤,歐人蟬蛇,蟬蛇順食之美。姑于越納,曰姑妹珍。且甌文 蜃 ,共人玄貝,海陽大蟹。自深桂,會稽以 鼉 。皆西向。”
4 《伊尹朝獻·四方獻令》“正東越漚”
5 宋羅泌《路史?國名紀?越漚》(四庫本)載:“《(伊尹朝獻)?四方令》:‘越漚在正東。越之分(封)。’或云即‘ 甌人 ’。漚、歐、甌、區,(古)通(借)。”
種種跡象表明,歐越并非起源于蹄之后,而是在夏商周就有歐越之稱呼。
所有史料均表明,歐陽氏是越國王族的獨一無二的直系后裔,歐陽氏是 華夏民族 杰出的代表。
莘姓
夏啟有個庶子被封在莘,其子孫以當地地名為姓氏,稱為莘氏。后來,莘氏也有改為辛氏的。
蔚姓
古代有蔚州(今河北蔚縣),當地人稱為蔚氏。夏朝時,夏帝少康封他的庶子無余在會稽,讓他在那里負責祭祀祖先。無余的后代便在會稽山一帶建立起越國。越氏是 趙國 國君的子孫。北魏孝文帝時, 鮮卑族 越勒氏、越質詰氏也改為越氏。
禹姓
相傳遠古時代,中原大地洪水泛濫,大禹用疏通河道的方法消除了水患,使人民安居樂業。禹氏就是大禹的后代。 禹之鼎 ,清朝畫家,江蘇江都人。 他善畫人物、仕女,尤其精于肖像繪畫,且多為白描。
越姓
遠古時 大禹治水 有功,稱禹王。禹王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夏朝傳到少康王時,少康將公子無余封到會稽去,在那兒建立了越國。后來越國公族后代中,有些人就以國名為姓。所以說越姓是大禹王的后代。越姓的祖上有許多杰出人物,比如越王勾踐,就干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越姓先人還有如:【 越其杰 】 明朝 時文士,又愛習武,他的詩詞文章很好,又善于騎射帶兵,朝廷任他為河南巡撫的官。【越升】越其杰的同鄉,也是貴州人,在朝廷中當文官,他的學問很好。【 越英 】是越升的玄孫,在地方上做州官。越英為人正直,心地仁愛,而嫉惡如仇。他做州官時,地方上風氣清正,百姓心情舒暢
一般中國人稱自己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基本把中國所有的姓氏都包涵進去了。
相關資料
在中國眾多的姓氏中,姒姓可以說是一個小姓氏,分布在各地的姒姓后裔不足2000人。據史料考證,姒姓是一個有著4000多年歷史的姓氏。姒姓的祖先是被世人千古傳頌的中國古代治水英雄大禹。大禹也是華夏民族杰出的圣祖。
據 司馬遷 《 史記·夏本紀 》記載,大禹治水告成后,在江南會集諸侯,計功行賞。大禹去逝后,葬在浙江省- 紹興市 的會稽山。
大禹,姓姒,名文命,生于公元前2277年,卒于公元前2213年,享年64歲。當時大禹的五世孫,少康的時候,他考慮到祭禹的事情,所以封他的庶子無馀到紹興來定居。因為大禹姓姒,那么他的子孫,姒姓就在紹興定居下來了,主要是守陵。
清光緒元年所修《祀禹錄》中的大禹家譜,記載了從大禹開始,到禹的141世后裔期間姒姓在浙江紹興會稽山數千年的繁衍過程。如今,在紹興市,姒姓后裔大約有150戶人家,400多人。他們當中的大部分姒姓后裔,主要聚居在 大禹陵 附近禹陵鄉的禹陵村。姒姓的子孫,在中國歷史上也出過不少名人。據考證,春秋戰國時期的越王夫譚、允常和勾踐,他們都是大禹的子孫。越王勾踐是大禹的第44世孫。大禹則是姒姓中最杰出的歷史人物。大禹是我國古代的治水英雄,也是華夏民族開國之祖。他的治水精神,三過家門而不入,為民造福的精神,向來受到老百姓的敬重,特別是我們紹興老百姓的敬重。因為大禹死后,他葬在會稽山下,這里有大禹陵、禹廟、 禹祠 。歷代都紀念大禹。大禹陵位于紹興市城東南6公里處的會稽山。是一處合陵、祠、廟于一體的古建筑群。自禹葬會稽之后,祭禹活動已持續了四千多年。祭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是自古以來的重要祭典。
紹興從1995年開始恢復公祭大禹。 包括臺灣的夏氏,河南的禹氏。全國各地大禹的子孫都前來這里。因為大禹的子孫當時封在全國各地,那么便以國為姓,子孫的姓氏據我知道就有23個。其中包括夏氏、禹氏、 費氏 、辛氏、杞氏等等。而姒姓則是大禹的嫡傳子孫。
引用来源
- • 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他是完美詮釋鐵血書香湘軍精神的代表人物 2022-06-08 10:35:21
- • 紹興舉行公祭大禹陵典禮 2022-06-08 10:36:47
- • 生動莊嚴的藝術時代——面貌多樣的清代人物畫 2022-06-08 18:39:30
- • 【微也足道】君子如何對待自己和他人的錯誤?----微也足道--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2022-06-08 18: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