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 (英語:Sui Dynasty,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 南北朝 ,下啟唐朝的大統一朝代,享國三十七年。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于丞相 楊堅 , 北周 滅亡。 隋高祖 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 大興城 (今陜西省西安市)。公元589年,隋軍南下滅 陳朝 ,統一中國,結束了自 西晉 末年以來中國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高祖勵精圖治,開創了 開皇之治 的繁榮局面。
公元604年,隋世祖 楊廣 登基營建東都(今河南省洛陽市),又修建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開創了萬國來朝的“ 大業盛世 ”。然而內外舉措過度消耗國力,引發隋朝末民變。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在外發動兵變殺死隋世祖; 李淵 逼 楊侑 禪讓,國號“唐朝”。619年 王世充 逼 楊侗 禪位,國號“鄭”,隋朝徹底滅亡。
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領域進行大改革。政治初創 三省六部制 ,鞏固中央集權,正式推行科舉制,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現象,建立政事堂議事制、監察制、考績制,強化了 政府機制 ,根據南北朝的經驗改革政治,興建 隋唐大運河 以及 馳道 改善水陸交通線。軍事上繼續推行完善 府兵制 ,經濟上實行 均田制 并改定賦役,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又采取 大索貌閱 和 輸籍定樣 等清查戶口措施增加財政收入。
當時周邊國家如 高昌 、 倭國 、 高句麗 、 新羅 、 百濟 與東突厥等國皆深受隋朝中國文化與制度的影響,以日本遣隋使最為著名。
國號確立
隋高祖之父 楊忠 ,曾被北周封為“ 隨國公 ”。楊堅世襲爵位,稱帝后立國號為“ 隨 ”,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 隋 ”。隋朝是 五胡亂華 后漢族重新建立的大一統朝代。
歷史發展
大隋開國
北周高祖 宇文邕 于 公元577年 攻破 北齊 ,統一北方后,南北對峙的天平已明顯向北傾斜,可惜他卻英年早逝于578年駕崩,年僅三十六歲。即位的北周高宗 宇文赟 奢侈浮華,沉湎酒色,政治腐敗,更是在登基一年之后自稱“ 天元皇帝 ”傳位于不滿六周歲的 皇太子 宇文闡 ,史稱北周靜帝,還同時擁有五位皇后,其中天元皇后就是楊堅的長女—— 楊麗華 。外戚楊堅乘機將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漸由他掌握。
大象 二年(580年)06月08日,北周宣帝駕崩,楊堅聯合劉昉、 鄭譯 矯詔以外戚身份輔政。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于楊堅,楊堅登基為帝,是為隋高祖,國號隋,定都大興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北周滅亡。
南下滅陳
參見; 隋滅陳之戰
隋高祖意圖南下消滅
南朝陳
,采納高颎的策略,干擾陳的農業生產,破壞陳的軍事儲積,使陳損失慘重。隋高祖于
隋與突厥之戰
勝利后,開皇七年(587年)十月廢除
西梁
。次年發動滅陳戰爭,隋高祖命
晉王
楊廣為行軍元帥、
秦王
楊俊
、河清公楊素為副帥、
高颎
為參謀、
王韶
為司馬,兵分八路攻南朝陳。
楊素率水軍從 巴東 順長江東下,與荊州劉仁恩軍聯合占領延州(今長江西陵峽口、湖北枝江附近)等上游陳軍防御。由公安東援 建康 之中游陳軍也被楊俊軍阻于漢口一帶,為下游隋軍創造有利條件。下游隋軍主力乘陳朝歡度元會(即春節)之機分路渡江。行軍總管 韓擒虎 、 賀若弼 兩軍鉗擊建康,與宇文述軍包圍建康。
開皇九年(589年)二月,隋軍攻入建康城,俘 陳后主 ,陳朝滅亡。開皇十年(590年)九月,隋派使臣 韋洸 等人安撫嶺南, 冼夫人 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隋朝完成了全國統一。
開皇之治
參見:開皇之治
隋高祖倡導節儉,節省了一定政府開支、廢除了一些不必要的苛捐雜稅并設置谷倉儲存食糧。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分裂的中國,從此在大多數的世紀里都保持著隋朝建立的統一。
政治方面,隋高祖統一后,一方面躬行儉樸,一方面采取了許多有利于鞏固政權的措施。由于楊堅明白”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長者”之道理,所以由他統治時開始,就提倡生活節儉,宮中的妃妾不作美飾,一般士人多用布帛,飾帶只用銅鐵骨角,不用金玉。隋高祖曾想用 胡粉 和織成的衣領,居然搜遍宮殿,都找不到。躬行節儉,使人民負擔得以減輕,有利于各項措施的推行。任用官員不限門第,唯才是舉,通過考試以取士。隋高祖整飭吏治,曾派人巡視河北五十二州,罷免貪官污吏二百余人,裁汰了地方冗員約十分之三。他還寬簡刑法,刪減前代的酷刑,制定隋律,簡要刑律,“以輕代重,化死為生”。
經濟方面,沿襲 北魏 的均田制,頒布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畝、 永業田 二十畝。婦女則分露四十畝。又減免賦役, 輕徭薄賦 ,與民休息。如改成丁年齡為二十一歲,受田仍是十八歲,服役少三年。又改每歲三十日役為二十日,減調絹一匹(四丈)為二丈等。此外隋高祖下令重新編訂戶籍,以五家為保,五保為閭,四閭為族。開皇初有戶三百六十余萬,平陳得五十萬,后增至八百七十萬( 唐朝最強盛的“開元之治”時期,全國有戶八百二十萬,比唐朝的最高值略多 )。為積谷防饑,隋朝廣設倉庫,分官倉、義倉。官倉作糧食轉運、儲積用,義倉則備救濟之需。隋高祖又致力建設,在原 長安城 東南營建新都大興城;開鑿廣通渠,自大興引 渭水 至 潼關 ,以利 關東 漕運。
學術文化方面,隋高祖大力提倡文教,廣求圖書。他鑒于前代長期戰亂,官書散佚,所以下詔求天下之書,凡獻一書縑一匹。經一、二年,圖書大備,整理后凡得三萬余卷。為廣置人才,隋朝廢除了 九品中正制 ,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也促進了教育、文學的發展。為明全國教化,恢復華夏文化之正統,下詔制訂禮樂,以提升國家的文化素質。
軍事方面,鑒于南北朝晚期, 突厥 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時侵擾北周、北齊。故隋朝立國后,隋高祖便派兵攻打突厥,后來更采用離間分化策略,促使突厥分為東西兩部,彼此交戰不已,隋則得以消除北顧之憂。
正由于上述措施的推行,在隋高祖統治的二十多年間,政治較為清明,人口顯著增加,府庫較為充實,外患較少,社會呈現繁榮景象,史稱“開皇之治”,該時期為隋朝的鼎盛時期。
皇位交替
隋高祖晚年頗受諸子的困擾。先是軟禁三子秦王楊俊;接著在開皇二十年(600年),將長子皇太子
楊勇
貶為庶人,改立次子楊廣為皇太子;
仁壽
二年(602年),隋高祖將四子
蜀王
楊秀
貶為庶人。
仁壽四年(604年)七月,隋高祖臥病在床,楊廣寫信給楊素,請教如何處理隋高祖后事和自己登基事宜。不料送信人誤將楊素的回信后事和自己登基事宜送至了隋高祖手上。隋高祖大怒,隨即宣布楊廣入宮,要當面責問他。正在此時,宣華夫人陳氏也哭訴楊廣在她來途中意圖非禮她,使隋高祖頓悟,拍床大罵:“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誤我!”急忙命人傳大臣 柳述 、元巖草擬詔書,廢黜楊廣,重立楊勇為皇太子。楊廣得知此消息后將柳述、 元巖 抓入獄,并讓右庶子 張衡 入隋高祖寢殿侍疾并將隋高祖周圍的侍從打發走。不久后隋高祖駕崩。楊廣登基,是為隋世祖。
步入盛世
參見: 三征高句麗 、 隋唐大運河 、 馳道
隋世祖在位前期國力仍然強盛,隋世祖即位之初便決定營建東京洛陽,并于同年下詔遷都洛陽,以洛陽為中心開鑿溝通中國南北的隋唐大運河,修馳道與筑 長城 ,帶動中原與南北各地區經濟社會文化交流與商貿發展,并對四周展開征討,擴大了隋朝版圖。然而由于隋世祖過于急功好利,這些舉措相反對社會造成了一定破壞。
由于長安城地處偏西,糧食供應困難。大業元年(605年),隋世祖派楊素、 宇文愷 等人于洛陽興建東京,以掌控中原與江南經濟,在洛陽周邊的洛口、回洛等地興建國家糧倉以備荒年時所使用,洛陽宮城( 紫微城 )建成后,同年遷都洛陽城。由于每月要役使民丁兩百萬人,隋世祖又注重洛陽都城的完善奢華,因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為了溝通江南經濟地區、中原政治地區與燕、趙、遼東等軍事地區的運輸與經濟發展,隋世祖以洛陽為中心推動了隋唐大運河的建造,大運河帶來許多益處:將中國眾多水系連接起來,形成貫通南北的運輸網絡;帶動沿岸城市的發展,興起了許多工商業城市,其中江都發展成為隋朝的經濟中心之一;促進各個地區的文化發展與民族融合,這使得中華文明加速成為有機體的整體東方文明。
隋世祖在位時有志于開疆辟土,經營
西域
。大業五年(609年),控制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門戶。同年,改東京為東都。
然而,由于隋世祖急促興建大運河,消耗大量人力財力,為人民帶來很多負擔。掘河的民夫,經久不息地勞動,加上疾病侵襲,死亡人數占全部一半以上。大業元年(605年),隋世祖開鑿 通濟渠 的同時,帶后宮、諸王、衛隊等大量人群沿運河巡視南方,沿途之上,花費許多資金,征調許多人民。 大業三年 (607年),隋世祖巡視北方時,征調北方人民經 太行山 開鑿馳道達 并州 (今山西太原),并向附屬的突厥啟民可汗要求突厥民眾協助開鑿馳道。隋高祖時期,在朔方、靈武等地修筑長城。 大業四年 (608年),隋世祖出巡榆林動員壯丁百余萬人,于榆林至 紫河 (今 內蒙古 、山西一帶)開筑長城以保護突厥 啟民可汗 。
在政治制度上,隋世祖改革官制與租調制度,并開始設 進士科 ,最終形成科舉制,這些都屬創新的典章制度。 隋煬帝 大業前期是公認的隋朝全盛時期,即使《隋書》也將前七年和后七年分開來寫,以示區別。
群雄并起
參見:隋末民變 、 瓦崗寨起義
隋世祖多次發動戰爭勞民耗財,最終引起隋末危機。大業七年(611年),山東、河南大水成災,漂沒四十余郡,
王薄
率眾于長白山(今山東鄒平)發動叛變,抵制隋世祖三征高句麗,唱出著名的《
無向遼東浪死歌
》。當時民變范圍大多集中在山東地區,不久被隋軍鎮壓。大業九年(613年),
劉元進
據
吳郡
,自稱天子,同年被滅。直到楊素的兒子
楊玄感
于黎陽(今河南浚縣)舉兵起義,達官子弟踴躍參加,帶動全國各地紛紛發動叛變,隋朝統治集團開始分裂。
河南有
翟讓
、
李密
的瓦崗起義軍。大業十二年(616年),翟讓在李密建議下,攻破要塞
金堤關
(今河南滎陽),打下
滎陽
諸縣。
義寧
元年(617年),
瓦崗軍
又攻破距都城洛陽的糧庫
興洛倉
。由于李密擅長作戰,翟讓讓位給他。李密自封魏公,國號魏,以洛陽洛口為根據地。隨后占領回洛倉,直逼都城洛陽城下,然而內部猜忌使得李密殺翟讓等人,最后投降
越王
楊侗。
河北有 竇建德 的起義軍,大業十二年(616年),竇建德領導河北叛軍轉戰河北各地,占據河北冀州部分地區,兩年后自封 夏王 ,國號夏。
江淮地區 以 杜伏威 、 輔公祏 較強。大業九年(613年),兩人在 齊郡 (今屬山東)舉兵叛亂,隨后南下江南。義寧元年(617年),占領 高郵 ,切斷江都(今江蘇揚州)與北方的聯系。杜伏威自稱總管,以輔公祏為長史。
走向覆亡
參見:江都之變 、 李淵
隋廷在此局勢下迅速地土崩瓦解。早在616年,隋世祖命越王楊侗留守東都洛陽,自己率眾前往江都(今江蘇揚州)。他下令筑丹陽宮,計劃遷都丹陽宮(今江蘇省南京市)。跟隨他的大臣衛士多是關中和中原人,不愿意長居江南,加上江都糧盡,人人北逃中原。義寧二年(618年)04月11日,宇文化及、 司馬德戡 與 裴虔通 等人發動兵變,殺隋世祖,擁立隋世祖侄子楊浩為帝。
不久宇文化及又殺
楊浩
自行稱帝,國號許。隔年被唐將
李神通
與夏王竇建德聯合剿滅。義寧元年(617年)05月,
太原
留守、唐國公李淵于
晉陽起兵
,十一月占領
長安
,擁立隋世祖第三個孫子
代王
楊侑為帝,
改元
義寧,即
隋恭帝
。李淵自任丞相,進封唐王。
義寧二年(618年)06月12日,李淵逼迫隋恭帝禪位,06月18日,李淵正式稱帝,國號唐,建立唐朝,是為 唐高祖 。洛陽都城留守“七貴”在得知隋世祖死訊后于06月22日擁立隋世祖次孫越王楊侗為帝,改元皇泰,即隋末帝,次年(619年)05月23日,王世充廢黜楊侗,兩個月后弒之,隋朝亡。
疆域范圍
參見:隋朝行政區劃
國土范圍
隋朝滅陳后,疆域東起 遼河 、北抵大漠、西至敦煌、南據交趾,大業元年(605年)又吞并林邑,國土面積達427萬平方公里,不久林邑復國,后大業五年(609年),吞并 吐谷渾 、 伊吾 ,疆域達到極盛,國土面積達到467萬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隋朝行政區 劃有兩次重大變化。隋代地方上分為州、郡、縣三級,
隋文帝
基本統一天下后,鑒于從
東漢末年
開始的州郡縣三級制已經混亂不堪,廢除天下郡置,改為州縣二級制,以州直接統縣,隋世祖時又改州為郡。隋世祖即位后,不久將所有的州改為郡,實行郡縣二級制,全國190個郡,1255個縣。
隋朝州的長官每年年底都要進京述職,稱為朝集使。朝廷則派 司隸臺 官員或別使巡查省地方。
• 江都(揚州)、 余杭 (杭州)、 巴陵 ( 岳陽 )、新安( 歙縣 )、彭城(徐州)大致位置,并不完全重合,僅作參考。
• 古 雍州 地: 京兆 、馮翊、 扶風 、安定、北地、 上郡 、 雕陰 、 延安 、弘化、 平涼 、朔方、 鹽川 、靈武、榆林、 五原 、 天水 、 隴西 、 金城 、抱罕、 澆河 、 西平 、 武威 、 張掖 、敦煌、 鄯善 、 且末 、西海、 河源
• 古 豫州 地:河南(洛陽)、滎陽、 梁郡 ( 商丘 )、 譙郡 、 濟陰 、 襄城 、 潁川 、 汝南 、淮陽、 汝陰 、 上洛 、 弘農 、浙陽、南陽、清陽、 淮安
• 古梁州地: 漢川 、西城、房陵、 清化 、通川、 宕渠 、 漢陽 、 臨洮 、 宕昌 、 武都 、同昌、 河池 、順政、義城、 平武 、 汶山 、 普安 、金山、新城、 巴西 、 遂寧 、涪陵、 巴郡 、巴東、 蜀郡 、 臨邛 、眉山、降山、 資陽 、 牂牁 、黔安
• 古冀州地: 信都 、 清河 、 魏郡 、 汲郡 、河內、 長平 、上黨、 河東 、絳郡、文城、 臨汾 、龍泉、西河、 離石 、 雁門 、 馬邑 、 定襄 、 樓煩 、太原、 襄國 、 武安 、 趙郡 、 恒山 、 博陵 、河間、 涿郡 、 上谷 、 漁陽 、 北平 、安樂、遼西
• 古荊州地: 南郡 、 夷陵 、 竟陵 、 沔陽 、 沅陵 、武陵、 清江 、 襄陽 、春陵、漢東、安陸、 永安 、 義陽 、 九江 、 江夏 、 澧陽 、巴陵、長沙、衡山、 桂陽 、 零陵 、熙平
• 古揚州地:江都、 鐘離 、 淮南 、弋陽、蘄春、 廬江 、同安、歷陽、丹陽、 宣城 、 毗陵 、吳郡,會稽、余杭、新安、 東陽 , 永嘉 、 建安 、 遂安 、 鄱陽 、 臨川 、 廬陵 、 南康 、宜春、 豫章 、 南海 、 龍川 、義安、 高涼 、信安、 永熙 、 蒼梧 、始安、 永平 、 郁林 、 合浦 、 珠崖 、寧越、交趾、 九真 、日南、比景、海陰、林邑
政治制度
中央制度
參見:三省六部 、 隋朝官制
隋高祖即位后,廢除北周附會《周禮》六官所建立的官制,代之以新的職官制度:“置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等省,
御史臺
、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仆、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國子、將作等監,
左右衛
、
左右武衛
等府。”以強化中央集權和恢復
漢族王朝
官制的傳統。尚書、門下、內史三省制是隋朝中央官制的核心。三師、三公雖然地位崇高位居一品但實際上只是榮譽。隋朝
尚書省
的地位很高,《隋書·百官志》說“尚書省,事無不總”,反映了它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的地位與權力。
隋世祖圍繞封爵勛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勢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來實施的“ 關中本位政策 ”,通過限制、削弱 關隴集團 的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了中央集權,擴大了統治的社會基礎。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未能與建立民生順遂、團結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結合起來,最終爆發嚴重的統治危機。
科舉制度
南北朝時期為了選拔有用人才已萌生出“舉明經”等科舉制度,但是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仍然繼續實施。
開皇七年(587年),隋高祖正式設立分科考試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選官不問門第。科舉制度初期設諸州歲貢,規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與明經科的考試,大業二年(606年),隋世祖增設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當時秀才試方略、進士試時務策、明經試經術,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分科選才制度。
當時以明經最為高級,進士試居次。當時選士制度只稱為秀才科,與唐之科舉仍有一段距離。秀才科可謂科舉的開端,亦為不完善的考試制度,對實際取士作用不大,但已改變了門第壟斷官職的局面。科舉制度順應了歷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的要求,緩和了他們和朝廷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有利于選拔人才,增強政治效率,對中央集權的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
法律制度
北周律法有時松,有時嚴,不好掌握,導致刑罰混亂。隋高祖即位后,于開皇元年(581年)命高颎等人參考北齊、北周等舊律,制定法律。開皇三年(583年),又讓 蘇威 等人加以修訂,完成了《 開皇律 》。《開皇律》以北齊《河清律》為底本、參考北周和南朝梁的律典,簡化律文,博取南北法律優點而成。史稱“刑網簡要,疏而不失”,規定對十惡者要嚴懲不貸。《開皇律》分十二卷,500條,刑罰分為:死刑、流刑、徒刑、 杖刑 、笞刑五種二十等。廢除了 鞭刑 、 梟首 、裂刑等酷刑,是唐代及其以后各代法典的基礎。
軍事制度
參見:隋朝軍制 、 府兵制
部隊建制
軍事制度方面,隋朝分置諸衛,統率軍府宿衛的制度源自 西魏 北周時的十二大將軍制,設置司衛、司武官,統率府兵宿衛宮禁;又有武侯府統率府兵巡警京城,各置上大夫。隋初沿北周之制,隋文帝設置中央管理機關為 十二衛 ,此即 十六衛 的前身。十二衛分為 左右翊衛 、 左右驍騎衛 、左右武衛、 左右屯衛 、 左右候衛 和 左右御衛 。十二衛負責戍衛與征戰,戍衛分為 內衛 與外衛。有戰事時,皇帝詔命行軍元帥或行軍總管為戰時指揮官,組成作戰組織。例如隋滅陳之戰因為戰區較大,行軍元帥有楊廣、楊俊及楊素,由楊廣統一調度。
大業三年(607年)隋世祖將十二衛擴充成衛統府的制度,這是為了 擴張軍事力量、加強中央侍衛力量以及分散諸將權力。衛統府有十二衛四府,合稱十六衛或十六府。新成立的四府分別為:
左右備身府
和左右監門府。十二衛負責統領府兵與宿衛京城;四府不統府兵,左右備身府負責侍衛皇帝;左右監門府分掌宮殿門禁。十二衛率領外軍,屬于左右翊衛的驍騎衛軍、
左右驍衛
的豹騎軍、左右武衛的熊渠軍、左右屯衛的
羽林軍
、左右御衛的射聲軍和屬左右候衛的
佽飛軍
。左右翊衛兼領內軍。內軍指左右翊衛的親、勛、翊三衛統轄的
五軍府
和另屬
東宮
的三衛三府之兵,均由達官子弟擔任。
隋高祖對府兵制也有所改革。將北周官職品級制度和文臣武將都納入同一個等級系統內。590年頒布關于將軍戶編入民戶的命令,軍人除了自己本身軍籍,還可以同家屬列入當地戶籍,按均田制授田,免除 租庸調 ,并按規定輪番到京城宿衛,或執行其它任務。這個命令減輕中央朝廷經濟負擔,并且使軍人能夠和家屬同住,也擴大朝廷兵源,堪稱 兵農合一 。
軍事區域
隋高祖將全國各地區劃劃分為若干軍事區域,設總管負責該地區軍事,平時備邊防患,戰時奉命出征。總管下設總管府,分上中下三等。另外尚有四大總管:晉王楊廣鎮并州、秦王楊俊鎮揚州、蜀王楊秀鎮益州、韋世康鎮荊州。隋朝共設有三十至五十多個總管,以長安為中心分為東西南北四大軍區,駐守天下諸州以抵御外患。并且以北部邊疆地區為重點,鎮守要害。軍區共有:北及西北八府,主要防御突厥汗國;東北七府,防御突厥汗國和契丹;中西部八府,拱衛畿輔,扼守江源;東南九府,守南方形勝險固之地;另有防御吐谷渾的 疊州 ,鎮 爨族 之 南寧 ;之后又增加遂、瀘二府以防備當時的西南各部落。后來唐朝也繼承這種作法,并且發展成“道”的軍區或監察。
經濟發展
農業發展
參見: 租庸調制 、 均田制
• 領 均田令
隋朝推行均田制,整頓戶籍。實行了“大索貌閱法”要求官吏經常檢查人口,根據相貌來檢查戶口,使編戶大增。和實行“輸籍定樣”在第一個的基礎上確定戶口數,編制“定簿”,以此為依據來收取賦稅。
• 改革貨幣
隋朝統一幣制,廢除其他比較混亂的
古幣
以及私人鑄造的錢幣,改鑄
五銖錢
,世稱“
隋五銖
”。“隋五銖”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每錢一千重四斤二兩。 “車書混一,甲兵方息。”度量衡在隋文帝時重新統一。“隋氏混一南北,凡齊、周之故老,梁、陳之舊臣,咸薈粹一朝,成文章之總匯。”除此之外,楊堅還曾頒布“人年五十,免役收庸”、“戰亡之家,給復一年”等仁政措施。
• 設置糧倉
隋朝在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 常平倉 , 黎陽倉 、廣通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唐朝初年監察御史 馬周 對 唐太宗 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隋朝已滅亡了20年,隋文帝已經死了33年,可那時的糧食布帛還未用完。1969年,在洛陽出土了一座隋朝糧倉—— 含嘉倉遺址 。面積達45萬多平方米,內探出259個糧窖。其中還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谷子50萬斤。由此可見的隋朝的富裕與強盛。
商業發展
隋朝是中國瓷器生產技術的重要發展階段。其突出的表現是,在河南安陽、陜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白釉瓷。沼帔白瓷,胎質堅硬,色澤晶瑩,造型生動美觀,這是中國較早出現的白瓷。隋代青釉瓷器的生產則更廣泛,在河北、河南、陜西、安徽以及江南各地皆有青瓷出土,并發現了多處隋代窯址,江南為手工業發達地區。
隋朝瓷器
的發展也帶動了當時經濟的發展。
商業重地
長安和洛陽,不僅是全國政治經濟中心,也是國際上的大都會。長安有都會、利人兩市;洛陽有豐都、大同和通遠三市。通遠市臨通濟渠,周圍六里,二十門分路入市,商旅云集,停泊在渠內的舟船,數以萬計。豐都市周圍八里,通十二門,其中有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 重樓 延閣相互臨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積”。像這樣規模宏大、商業繁華的都市,在當時的世界上是罕見的。
人口變化
年代 |
戶數 |
口數 |
備注 |
北齊隆化元年(577年) |
①3302528 ②3032528 |
①20006886 ②20006880 |
①號數據出自《周書·卷六》 ②號數據出自《通典·食貨七》 |
南陳太建九年(577年) |
①50萬 ②60萬 |
①200萬 ②240萬 |
①號數據出自《北史·卷十一》 ②號數據出自《隋書·卷二十九》 根據學者考證實際人口達1500萬 |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 |
①3599604 ②1599604 |
9009604 |
①號數據出自《通典·食貨七》 注:統計范圍僅包括北周舊地,學者考慮未納入統計的人口而認為實際約為1250多萬人。 |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滅齊后 |
4622528 |
29016484 |
數據出自《十六國北朝人口考察》 ,學者路遇、騰澤之認為滅齊后實際人口約為3250萬。 |
隋高祖開皇九年(589年)滅陳前 |
650萬 |
33579000 |
戶數出自《隋書·卷四十二》 口數出自王育民版《中國人口史》 |
隋高祖開皇九年(589年)滅陳后 |
710萬 |
36678600 |
數據出自王育民版《中國人口史》 |
隋高祖開皇十八年(598年) |
870萬 |
44944200 |
戶數出自《唐會要·卷八十四》 |
隋世祖大業五年(609年) |
①8907546 ②9070404 |
①46019956 ②46854540 |
此為官方統計的戶口峰值,因學者考慮到依附于 門閥士族 的浮客、部曲、奴婢、客女以及官戶、匠戶、樂戶、佃農等大量未納入戶口統計的人群,故學者認為實際人口略高于官方統計數據,隋朝人口峰值應約為5032萬。 |
唐高祖 武德七年 (624年) |
200余萬 |
1500余萬 |
戶數出自《冊府元龜·卷四百八十六》 口數出自路遇、騰澤之的《中國人口通史》 |
重要建筑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高祖與隋世祖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以及馳道,興建兩都大興城和洛陽城,并且興建長城保護歸附外族。這些都提升了位于關中的隋廷對 北方地區 、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
開建運河
參見:隋唐大運河
隋朝的政治和軍事中心位于關中和中原地區,在平定南朝陳期間,為了運兵南下,開始修建運河。平定陳后,隋廷為了提防之舊有勢力及將江南的糧食運送到政治、經濟中心的中原地區,又以洛陽為中心開鑿了貫通南北的隋唐大運河,并且在兩岸筑御道,種植柳樹護岸。所開的運河大部分是利用自然河道,或是疏濬前代業已干枯的舊溝,只有一小部分才是真正以人力開鑿的。最終形成以都城洛陽為中心,首尾相連的幾條運河。
584年隋高祖為了將關東資源便利的運至 關中 ,引渭水自長安開通到潼關的 廣通渠 ,但砥柱仍阻礙關東漕運。587年,為了興兵伐南朝陳,循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的 邗溝 興建 山陽瀆 ,自山陽(今江蘇淮安縣)至 揚子 (今江蘇儀征縣)入長江江都(今江蘇揚州)。隋煬帝時大規模發展運河,605年開通通濟渠(又稱 汴渠 )。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 谷水 、洛水入 黃河 。東段自滎陽汜水鎮東北開始,循 夫差 所開運河故道,引黃河經 汴水 、 泗水 達 淮河 ,經過汴州(今河南開封)、 宋州 (今河南商丘)、 宿州 等城市。同年又發十余萬人再度修筑山陽瀆,整治取直,中間不再繞道 射陽湖 以直達長江。610年,開筑江南運河,自 京口 (今江蘇鎮江)引長江經 吳州 (今江蘇蘇州)至余杭(今浙江杭州)的 錢塘江 。長八百余里,廣十余丈。至此完成運河南段,隋煬帝還準備渡浙江游會稽山。由于北伐高句麗需要運輸龐大物資,608年,發河北地區諸郡民夫百余萬人開通 永濟渠 ,引黃河支流沁水南至黃河,北接 衛河 直達 涿州 (今北京),完成運河北段。涿州便成為東征高句麗的人員與物資的集中地。
由廣通渠,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和 江南運河 組成的隋唐大運河長達2700余公里,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611年,隋煬帝乘龍舟自江都(今江蘇揚州)直達涿州。普通民船一晝夜走一百里,自江都到涿州不過一個多月,南北水路交通比陸路確是便利得多。洛陽位居運河中心,西接長安,南通杭州,北通涿州,成為天下貨物集散地;江都形成江南貨物集散地,成為隋唐經濟重心;運河沿岸也如雨后春筍般的發展出數座商業城市。隋唐大運河為經濟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建成后六百余年時間之內成為溝通南北雙方的重要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紐帶。
都城遺址
原漢長安城久經戰亂,殘破不堪,而且宮室形 制狹小,不能適應新建的統一國家都城的需要。加之幾百年來城市污水沉淀,壅底難泄,飲水供應也成問題。因此,隋高祖放棄
龍首原
以北的漢長安城,于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建新長安城。582年一月隋高祖命宇文愷負責設計建造新城,因為隋高祖曾被封為大興公,因此取名大興城,隔年三月竣工。
大興城參考 北魏洛陽城 和北齊鄴都南城,城池平面布局整齊劃一,形制為長方形。全城由宮城、 皇城 、里坊三部分組成,完全采用東西對稱布局。里坊面積約占全城總面積的88.8%,居民住宅區的大幅度擴大是大興城建筑總體設計的一大特點。城址落于龍首原上,北臨 渭河 ,南依 灞水 與 浐水 ,地形南高北低,城南崗原起伏。龍首原以南的“六坡”視為干之六爻,依次稱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根據《 易經 》,初九高坡代表“潛龍勿用”。九二高坡是“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大人”代表德位兼備的人,所以建設宮城作為帝王之居。九三高坡代表“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 厲無咎 。”,隨時警惕居高位而不驕,處下位而不憂,所以興建皇城讓文武百官健強不息、忠君勤政的理念。九五高坡代表“九五至尊”,屬“飛龍”之位,不欲常人居之。
所以在這條高崗的中軸東西向,對稱地建筑東面的 大興善寺 (佛教)與西面的 玄都觀 (道教),希望能借用神明鎮壓九五高坡的帝王之氣。由于代表皇宮的 紫微宮 居于北天中央,所以皇宮只能布置在較低處的北邊,然而北邊有渭河相倚,也比較適合防御。“六坡”成為大興城的骨架,皇宮、朝廷和寺廟與一般居民區形成鮮明對照。岡原之間的低地,開渠引水,挖掘湖泊,增大城市的水道。這樣充分利用地形的優勢,增大立體空間,顯得更加雄偉壯觀。
遷都洛陽
大業元年(605年),隋世祖即位,決定營建并遷都洛陽。遂詔尚書令楊素、納言
楊達
、將作大匠宇文愷營建東京洛陽。洛陽宮城(紫微城)建成后,同年下詔遷都洛陽,新的洛陽城有宮城、皇城和
外郭城
,以洛陽為中心,修建了貫通南北的隋唐大運河。
隋世祖營建的洛陽城,是為洛陽宮城(紫微城),南對伊闕,北倚 邙山 ,東逾 瀍河 、洛水縱貫其間,都城分郭城、宮城(紫微城)、皇城( 太微城 )、東城、含嘉倉城、園壁城和耀儀堀,規模宏大,布局有序。洛陽宮城和皇城偏隅郭城西北部的獨特布局,整齊劃一、以里見方的棋盤狀里坊布局而在中國都城建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隋世祖修建洛陽城,具有統治國家的戰略考慮,該城到五代、 北宋 時仍在使用,長期居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
隋世祖營造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工程——隋唐大運河,該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到涿郡(今北京),南達余杭(今浙江杭州)。隋朝時洛陽由于水路暢通,居天下之中,四通八達,加之隋世祖調遷全國大量商賈和百姓入住洛陽城,洛陽人口達到百萬以上。
美籍漢史學家 費正清 在《 中國:傳統與變遷 》中感慨:“在隋文帝和隋世祖的統治下,中國又迎來了第二個輝煌的帝國時期。大一統的政權在中國重新建立起來,長城重新得到修繕,政府開鑿了隋唐大運河,為后來幾百年間的繁華提供了可能,建造了宏偉的宮殿,中華帝國終于得以重振雄風。”
文化發展
學術思想
隋高祖前期主張調和儒佛道思想,并且主張樸實文學,反對 南朝 艷麗的文學思想。他提倡儒學,把 儒家學說 提升到治國不可或缺的地位,鼓勵勸學行禮。各地紛紛廣建學校,中原地區學者眾多,儒學一時興盛。南北朝儒學流派不同,說經各有義例,到隋朝時沒有統一的經典,使得科舉制度在明經考試方面仍然困難。到隋高祖晚年,他崇尚刑法,公開助佛反儒。
601年,隋高祖認為學校多而不精,故下令廢除所有學校,只保存京師
國子學
,名額限七十人。
劉炫
上書切諫,隋高祖不聽。同時下令營造寺塔五千余所。隋世祖時雖然恢復各地學校,然而儒生的地位仍未改善。此時最著名的儒生有
劉焯
、劉炫,二劉學識豐富,受當時儒生景仰。然而劉炫乘隋文帝購求書籍的機會,偽造書百余卷,題名為《連山易》、《魯史記》等,騙取賞物。劉焯也因計較束脩,聲名不佳。隋高祖晚年助佛反儒的舉動,使得不少儒生抹黑隋朝統治者。
王通 是隋末大儒與隋朝著名的思想家,謚為“文中子”。他主張執政者應該先德后刑才能讓人心服;提倡儒道佛三教應該共同相處,而不是互相抵制。又主張天人之事與天地人 三才 不相離等思想。他著有《太平十二策》、《續六經》與《 文中子中說 》。他的孫子 王勃 是 初唐四杰 之一,而他的弟子 魏徵 亦是唐朝初年的名臣。他的學說,對后來宋代的 程朱理學 影響深遠。
當時的佛教其中最興盛的天臺宗主張止觀說,而禪宗主張 頓悟說 。止觀又稱為寂照、明靜,主張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專注于特定對象,并產生對于該對象的正智慧。頓悟為“明心見性”法門,即是主張頓悟。主張凡事通過正確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領悟要領,從而指導正確的實踐而獲得成就。
文學成就
由于隋朝時間較短,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不大。雖然有提出改革浮靡文風的要求,但是后繼中斷,古文運動需要到唐朝中葉才成功的發展起來。當時有專門研究音律學的著作,也有不錯的散文與詩歌。在南北朝時,南朝文學講究聲律和彩色,北朝文學講究質樸且實用。由于南朝艷麗的文學征服了北朝,使得隋朝文學大多承襲梁陳學風,沒有新的突破。
而隋朝南北著名文士,總數居然不過十余人。 杜正藏 所著的《 文章體式 》,有助于學習南朝文學,號為“文軌”。甚至連高句麗、百濟也學習杜書,稱為《杜家新書》。這使得南朝文學流行到外國,影響較大。584年,隋高祖下令要求樸實文學。 李諤 建議不能依文藻華麗而錄取人才。然而隋世祖又提倡華麗的南朝文學,他醉心于南朝的豪華,“三幸江都”,“好為吳語”,“貴于清綺”、“宜于詠歌”的南朝文學,正合他的口味。隋煬帝也是一個文學家,最有名的是《 江都宮樂歌 》。每作詩文,都要南朝名士 庾自直 評議才發表出來,可見他是南朝文學有力的提倡者。
史學發展
史學方面,在隋朝以前的史書,或由官方撰寫,或由民間人士自行撰寫。其思想比較自由,質量也佳,但由于不容易采用到史官所藏書籍,通常只有紀傳沒有志書,不能說是完整的國史。593年,隋高祖宣布禁止民間私撰國史,評論人物。自此歷朝國史都改為官修,雖然官方修史公正性不足,但由于任用專業史臣撰寫,由朝廷提供的資料也比較充足,在隋唐以后成為朝廷專門的事業。
音韻成就
因南北文化融和,音韻學與目錄學的成就尤為卓越。開皇初年, 顏之推 、 蕭該 、長孫納言等八人和 陸法言 討論音韻學,一致認為四方聲調分歧很大,南北用韻不同。以前諸家韻書,定韻缺乏標準,都有錯誤。陸法言記錄了諸人議論的要旨,于公元601年寫成《 切韻 》五卷。這部書統一書面的聲韻,反映了當時漢語的語音,是中國最早的音韻書,該語音系統完整的保存在后來的《廣韻》、《集韻》等書中。
目錄名著
目錄學方面,隋朝有名的有佛教的《大隋眾經目錄》,道家的《道經目錄》, 費長房 所撰的《 歷代三寶記 》與釋彥琮所撰的《隋仁壽年內典錄》。隋廷收集南、北兩朝所存書籍,編有《隋大業正御書目錄》。唐朝魏徵就是依此編寫出《 隋書·經籍志 》,成為隋以前著述的總錄,在目錄學上的地位與 班固 的《 漢書·藝文志 》相同。
宗教發展
自南北朝以來,佛道儒統稱三教,占據思想領域的主導地位。隋高祖主張調和宗教與儒學,采用三教并重的策略,并容儒教、佛教與道教以相輔治國。由于國家開放,流行于西亞的
祆教
也在中國廣為流傳。
隋朝早期佛教進入極盛階段,這是因為皇帝與佛教的淵源密切。北周武帝滅佛時,智仙隱藏在楊家,預言隋高祖日后會做皇帝,重興 佛法 。隋高祖深信自己得佛保佑,對群臣宣稱“我興由佛法”,所以積極提倡佛法,晚年甚至排斥儒學,佛教一度成為隋朝國教。公元581年,隋高祖招請隱居僧侶出山,號召佛徒“為國行道”,并且聽任人民出家。隋煬帝時,朝廷對佛教采取了積極扶持的政策,隋煬帝還向天臺宗智者大師受戒,成為佛家弟子。然而皇帝也對佛教嚴加控制,例如把江南佛教有影響的名士集中起來,以便支配,并下令“ 沙門 致敬王者。
當時主流的佛教派系有天臺宗、三論宗和
三階教
。天臺宗講究將“教”、“觀”兩者發揮到極致并圓融一體,認為法界無相,萬物一體。止觀是主要修行方式。三論宗因研究《
中論
》、《十二門論》、《百論》而著稱。主張世間、出世間的萬有諸法,是從眾多
因緣和合
而生,是眾多因素和條件結合而成的產物。
隋朝共修建寺塔5000余所,塑造佛像數萬,并且翻譯數萬佛經,使佛經流布多于儒經數百十倍。隋文帝十分崇佛,僅頭兩次在各州興建舍利佛塔就有83所之多,其中以大興善寺最有名。又令計口出錢,營造佛像;替京師和大都邑的佛寺,寫經四十六藏,凡十三萬卷,修治舊經四百部。隋煬帝修治舊經六百十二藏,二萬九千余部,成立翻經館及翻經學士,下令裝補故經,并寫新本,共譯經九十部,五百一十五卷。
技術發展
宮殿建筑
宇文愷設計建造的 觀風行殿 ,是一座有輪子可移動的宮殿。
宮禁戍衛
何稠 設計的“六合城”安裝了自動報警裝置,還有能轉向的機弩,自動瞄準發射。
手工技術
楊廣命人照密友 柳抃 的模樣做了一個木偶機器人,裝上機關,木偶能坐能站還會磕頭。
隋煬帝命人在紫微城觀文殿前造了十四間奢華的圖書室,其門窗可自動開合。
其他科技
李春
設計和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
石拱橋
,比歐洲早700多年。
劉焯制定《 皇極歷 》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歷法。
隋朝發明了世界最早的整體雕版印刷,造出了各種彩色紙張。
藝術貢獻
繪畫成就
隋朝的時候,由于政教的關系,使繪畫受到重視。隋朝繪畫仍以人物或神仙故事為主,但山水畫已發展成獨立的畫科。
展子虔
與
董伯仁
齊名,與
東晉
顧愷之
、
南朝齊
陸探微
及南朝梁
張僧繇
并稱前唐四大畫家。展子虔歷經北齊、北周與隋朝,曾在隋朝任朝散大夫,后轉任
帳內都督
。畫過佛教畫《法華經變》,風俗畫《長安車馬人物圖》,但均沒有傳世。其山水畫《游春圖》,用勾勒刷法,著大青綠。空間透視安排合理,注意遠近關系和山樹人物的比例,能夠于咫尺之中,具備千里之趣。這證明了隋朝的山水畫已經徹底解決“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空間處理問題,成為卷軸山水畫興起的代表作,元代《畫鑒》認為《游春圖》是山水畫正式的始祖。
于闐
畫家尉遲跋質那,善畫西域人物,時人稱“
大尉遲
”。他擅長陰影暈染,即“凹凸法”。
書法成就
隋朝書法巧整兼力,不離規矩。初唐大家的風范規模,在此已經初步形成。著名的書法家有 丁道護 、 史陵 與 智永 。墨跡則有 千字文 與寫經。隋代的書法以碑刻為大宗,《 龍藏寺碑 》、《 啟法寺碑 》、《董美人志》等碑刻顯示書法風格。隋末唐初尚有書法家 虞世南 ,與 歐陽詢 、 褚遂良 、 薛稷 合稱“唐初四大家”。
音樂成就
隋朝音樂受北方 民族音樂 與 南朝宋 、齊的舊樂,宮廷樂歌雜有“胡聲”。隋世祖時,設置清樂、 西涼 、 龜茲 、 天竺 、 康國 、 疏勒 、 安國 、 高麗 、禮畢等九部樂。當時樂器有 曲項琵琶 、豎頭箜篌、答臘鼓和羯鼓等,都是從北方民族和西域流傳過來的,在當時已經知道音階有七音而非五音而已。
萬寶常 與 何妥 是隋朝著名的音樂家。何妥是 何國 (位于今烏茲別克)人,他還擅長哲學。 公元592年 ,以國子博士受命制定正樂,當時諸重臣議論紛紛,萬寶常也參與討論,然而一時沒有結果。最后何妥用計讓隋文帝采用黃鐘宮而解決了糾紛。何妥又為隋煬帝作御車“何妥車”。著有《樂要》、《周易講疏》等書籍。萬寶常著有《樂譜》。當時隋高祖受胡音與南朝“亡國之音”困擾,為了制定正樂召集 牛弘 、 辛彥之 與何妥等人整頓音樂,產生符合隋朝一統天下的國樂。當時重臣鄭譯、蘇威與何妥等人討論許久而沒有定論。萬寶常雖然表達意見,然而身份低下,其建議不被采用。不過他取得隋高祖的同意,以他所提的“水尺律”來調制樂器。萬寶常雖有抱負,卻因受一些權貴們的嫉恨,郁郁不得志而去世。他的音樂在當時被說成是“西域之樂,乃四夷之樂,非 中士 所宜行也。”《隋書·音樂志》也把八十四調誤認為是鄭譯的理論,實際上這是萬寶常的研究成果。
科技成就
李春設計和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比歐洲早700多年。
劉焯制定的《皇極歷》,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歷法。
隋朝發明了世界最早的整體雕版印刷,造出了各種彩色紙張。
大興城的修建不僅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規劃高超水平的標志,也是當時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的綜合體現。
等間距 二次內插公式 的發明,后發展出不等間距二次 內插法 。
隋朝史書記載了最早糖尿病患者尿甜的現象,比誤認為最先發現尿甜的ThomasWillis約早千余年。
《 諸病源侯論 》的編撰,總結了魏晉以來的醫療實踐經驗,對中醫“病因學和“證侯學”進行了精細準確的描述,成為中國第一部病因證候學專著。
現今可考的最早的韻書《切韻》由陸法言執筆編寫完成。
民族沖突
降服突厥
參見:隋與突厥之戰
突厥
沙缽略可汗
因其妻為北周
千金公主
,以為北周復仇為借口,聯合原北齊營州刺史
高寶寧
,于十二月攻占臨榆鎮。并聯絡各部,準備大舉攻隋。開皇二年(582)春,楊堅調整部署,于并州置河北道行臺尚書省,以晉王楊廣為尚書令;在洛陽置河南道行臺尚書省,以秦王楊俊為尚書令;在
益州
置西南道行臺尚書省,以蜀王楊秀為尚書令;并不斷調兵遣將加強北方各要地守備,以御突厥。在元景山部擊敗陳將陸綸水軍,攻占損口、沌陽,南朝陳被迫歸還胡墅、遣使請和后,又詔令高颎撤軍,與陳朝結好,準備發兵北擊突厥。楊堅利用突厥各可汗間的矛盾,采納
奉車都尉
長孫晟
建議,實行“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策略,先后派出使臣結好西面的
達頭可汗
和東面的
處羅侯
(沙缽略之弟),以分化、削弱沙缽略的力量。
開皇二年(582)五月,沙缽略可汗率本部與 阿波可汗 等各可汗兵40萬突入長城,分路攻掠北方要地。隋軍曾分別在馬邑、可洛峐擊敗來犯突厥軍,但未能阻止其攻勢。十二月,突厥大軍深入到武威、金城、天水、上郡、弘化、延安等地,大掠牲畜、財物等。在周槳之戰隋軍頑強抗擊沙缽略主力后,突厥達頭可汗不愿繼續南進,引兵自去。長孫晟乘機通過沙缽略之侄染干詐告: 鐵勒 等反,欲襲其牙帳。沙缽略恐其后方生變,遂撤兵北返。
隋朝經三年防御作戰,爭取了時間,基本上完成了反攻準備;而突厥則因隋之分化、離間政策,內部矛盾加深,加以災荒嚴重,其勢愈加不利。三年春,沙缽略再率各可汗兵南犯。四月上旬,楊堅下達“清邊制勝”詔令,命衛王楊爽等為行軍元帥,率隋軍主力20萬人分道反擊突厥,以從根本上擊破沙缽略,穩固北部邊防。隋軍先后在白道、高越原、 靈州 、和龍等地各個擊敗突厥各部,并乘機說服阿波可汗歸隋,進一步促成突厥內亂,使沙缽略與阿波等相互攻戰不止。四年春,達頭可汗降服于隋。秋,沙缽略因屢為隋軍所敗和阿波軍不斷攻擊,也向隋求和稱藩。隋軍反擊突厥獲勝,北部邊患基本消除,解除了南下滅陳的后顧之憂。
征服林邑
林邑地處今越南中南部,且多珍奇寶物,大業元年世祖委任劉方為罐州道行軍總管,以尚書右丞 李綱 為司馬負責征伐林邑,在此之前 劉方 已平定交趾。
大業元年(605年)一月,劉方率舟師主力至海口(林邑入海處)。林邑 王梵志 派兵據險抵抗,被隋軍擊潰逃散。三月,劉方率軍進至阇黎江,林邑人據南岸立欄柵,意圖阻止隋軍渡江。劉方命令兵士盛舉旗幟,雄擊金鼓而進。隋軍旌旗招展鼓聲震天,強大的陣勢與軍威完全把林邑人驚懼了從而潰逃。劉方隨即指揮大軍渡過阇黎江。行至三十里,林邑人乘坐著大象,從四面八方圍聚而來。妄圖與隋軍決戰,威震住隋軍。劉方忙命令士兵們用 強弩 射擊大象,大象被紛紛射中受傷而潰亂逃跑,林邑人的軍陣被受傷的大象踐踏沖亂。劉方乘勢指揮精銳之兵發起進攻,林邑軍潰散。隋大軍全線發起猛攻,大獲全勝,只是抓著的俘虜就以萬計。此次戰役波瀾壯闊場面宏大,隋軍驍勇善戰表現出無畏無懼的英雄氣概。
劉方率大軍一路向南追擊,屢戰屢勝,戰無不勝。于是濟區粟,度六里,前后逢賊,每戰必擒。隋軍進至大緣江,林邑人又據險為柵,被擊破之。并追過了
馬援銅柱
以南。隨后隋軍又向南追擊了八天,終于抵達林邑人的國都。夏季,四月,林邑王梵志被迫棄城奔逃到海上。劉方率隋軍進入林邑都城,繳獲林邑人都是用
金子
鑄成的廟主牌位十八枚。“獲其廟主金人,污其宮室,刻石紀功而還。”劉方命令刻石記錄了這次征伐的功績后班師還朝。
隋軍此次過于深入南方,作戰長達數月之久,從冬季打到夏季。班師回朝途中正處炎熱的夏季,隋軍士兵不適應南方悶熱潮濕的氣候,加上長途跋涉,士兵們很多染上疾病,死去十之四、五。劉方將軍也染上了病不幸死在回軍途中。楊廣得知消息后痛心為之惋惜,下詔褒獎贊美劉方將軍。詔曰:“方肅承廟略,恭行天討,飲冰湍邁,視險若夷。摧鋒直指,出其不意,鯨鯢盡殪,巢穴咸傾,役不再勞,肅清海外。致身王事, 誠績 可嘉,可贈上柱國、盧國公。”
馴服契丹
大業元年(605年),因 契丹人 侵擾 營州 。隋世祖詔令通事謁者 韋云起 監領突厥兵去討伐契丹。突厥啟民可汗派二萬騎兵,聽命于韋云起指揮討伐契丹。韋云起把兩萬 突厥騎兵 分為二十營,分四道一同進發。每營相距一里,不得交雜。聞鼓聲而行,聞角聲而止。韋云起命令沒有公事派遣不得馳馬,行軍途中一個突厥紇干違犯了韋云起的軍令,被韋云起斬殺并持其首以示眾。從此突厥將帥拜見韋云起,皆膝行股栗,莫敢仰視。
契丹本是依附突厥的,所以對突厥騎兵并沒有多少猜忌防范之心。韋云起率軍進入契丹境內后讓突厥兵士詐稱他們是借道去 柳城 (今遼寧朝陽南)與高句麗人做交易,并嚴令有敢泄露營中有隋使者斬。契丹人不加防備,韋云起率領突厥軍前進到距契丹營地一百里的地方又假裝轉向南方以蒙蔽契丹人。夜里又率軍折了回來繼續向契丹營地進發。離契丹營地只有五十里的地方韋云起命令部隊結陣而宿。天剛剛微亮,契丹還處在夢鄉之中。韋云起命令二萬騎兵一起急馳突然向契丹大營發起進攻。結果可想而知,戰果輝煌。“盡獲其男女四萬口,女子及畜產以半賜突厥,余將入朝,男子皆殺之。”契丹人從此對隋朝服服帖帖,朝貢不斷。
韋云起把俘獲的契丹女人和畜產的一半賞賜給突厥人,把其余“勝利品”都帶回隋朝。隋煬帝聞訊后大喜,招集百官高興地說:“云起用突厥而平契丹,行師奇譎,才兼文武,又立朝謇諤,朕今親自(推)舉之。”韋云起被升任為 治書侍御史 。
韋云起孤身一人前往突厥借兵兩萬并運用計謀擊潰契丹人,堪稱有勇有謀。這樣的事跡在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古人云:“以蠻夷伐蠻夷”計之上者也。煬帝楊廣只派一人,就取得俘獲敵人四萬人的輝煌戰果。用突厥人打敗契丹人,把中國“以胡制胡”的戰略方針發展到極至。
收復琉球
琉球可能是今天的 琉球群島 也可能是 臺灣島 及澎湖群島,大業三年,隋煬帝楊廣曾令羽騎尉 朱寬 入海求訪異俗,到達 琉球 。因言語不相通,抓住一人,取其布甲而還。次年,煬帝又派朱寬到琉球去招降,琉球不從。于是派遣賁郎將陳稜與朝請大夫張鎮周發東陽兵萬余人自義安泛海擊琉球國。
隋軍大海航行一個多月后才抵達琉球國,陳稜率大軍順利登岸。陳稜曾經從南海諸國招募士兵,其中有 昆侖 人能懂琉球語,于是陳稜派其招撫。琉球不從,拒抗隋軍。陳稜命張鎮周為先鋒進攻 琉球人 。琉球國王歡斯渴刺兜遣兵與隋軍抗戰,被 張鎮周 頻頻擊敗。陳稜率主力進至低沒檀洞,琉球小王歡斯老模率軍出戰,被陳稜擊敗并斬了歡斯老模。于是隋朝大軍分為五軍一路攻至琉球國都。琉球國王 歡斯渴刺兜 被迫親自將出戰又被隋軍擊敗。隋軍隨即攻入琉球國國都,并乘勝追擊至 流求 軍柵,攻拔之。隋軍斬殺了琉球國王歡斯渴刺兜,俘獲其子島槌,并摧毀琉球的宮室。“二月乙巳,武賁郎將 陳棱 、朝請大夫張鎮州擊流求破之。獻俘萬七千口。”陳棱把琉球俘虜帶回隋朝。隋煬帝大喜,把琉球俘虜賞賜給百官,加賞陳棱為右光祿大夫,張鎮周為金紫光祿大夫。
震服伊吾
大業四年(608年)冬,隋世祖授右翊衛將軍 薛世雄 為王門道行軍大將,命他在西域伊吾國內修建一座伊吾城,并派吏部侍郎 裴世矩 共同前往經略。薛世雄乃大隋名將,凡所行軍破敵之處,秋毫無犯,深得世祖喜愛。隋世祖曾夸獎他:“世雄廉正節概,有古人之風。”
薛世雄與突厥的啟民可汗約定聯合集兵進攻伊吾國。薛世雄率軍出玉門后,啟民可汗因顧失約沒有到。薛世雄將軍并沒有退縮而是毅然決定孤軍穿越茫茫沙漠直搗伊吾國,此時正直冬季 西北地區 正處在天氣惡劣風沙猖狂之時。薛世雄進兵神速,勢如天降。伊吾人根本就沒想到隋軍能來,所以都沒做防備。當聽說薛世雄率軍已越過沙漠,兵臨城下之時。伊吾人驚恐萬分,不得不請求投降。薛世雄震服伊吾后,就在漢代舊伊吾城東筑了一座新城號“新伊吾”,裴世矩告諭西域諸國:“天子為蕃人交易懸遠,所以(筑)城伊吾耳。”薛世雄命銀青光祿大夫王威率領一千多名士兵戍守伊吾屯墾戍邊。然后率軍班師回朝。隋世祖大悅,薛世雄因功進位為正議大夫,并賜物二千段。
隋朝在伊吾國設立了 伊吾郡 和 柔遠鎮 ,薛世雄興建的“新伊吾城”成為隋朝控制東西交通要道上的一個重要軍事據點。
攻吐谷渾
參見:隋與吐谷渾之戰
吐谷渾比突厥人文明一些,處在半游牧半定居階段。其首都在 青海湖 西四十五里的 伏俟城 。控制著絲綢南路河西走廊主干線 青海道 ,此路是當時連結亞、非、歐三大洲的世界最長的陸路交通干線。吐谷渾人還占據著 西秦 故地。
負責西域事物的裴世矩在《 西域圖記 》中說:“伊吾、高昌,鄯善,亞西域之門戶也。總溱敦煌,是其咽喉之地。”隋煬帝要暢通 絲綢之路 深知占據吐谷渾之地的重要性。大業三年派遣吏部侍郎裴世矩引致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設等入朝,世祖親自與他們積極策劃打擊共同西域貿易的競爭者吐谷渾。
大業四年(608年),隋世祖再次運用“以胡制胡”之戰略,派裴世矩游說鐵勒諸部,使他們攻擊吐谷渾,吐谷渾被突襲而大敗。吐谷渾可汗 伏允 向東逃走,逃入西平境內,遣使向隋朝請降求救。世祖派遣安德王雄領兵出澆河, 許國公 大隋名將總領軍事的 宇文述 率軍出西平“應降”。宇文述率軍浩浩隋世祖的抵達 臨羌城 ,吐谷渾可汗伏允面對隋朝大軍心驚膽戰不敢投降,率領殘部向西逃竄,宇文述統領鷹揚郎將梁元禮、張峻、崔師等引兵追擊,接連攻下曼頭、 赤水 兩座城,斬三千余級,俘獲吐谷渾王公以下二百人,虜男女四千口而回師。
大業五年(609年),隋世祖總領六軍親征吐谷渾,命銀青光祿大夫劉權率軍出伊吾道,與吐谷渾軍相遇,吐谷渾人被痛擊狼狽逃跑。隋軍追至青海,虜獲千余人,乘勝攻下吐谷渾國都伏俟城。世祖命令劉權繼續率軍進攻占吐谷渾,曼頭、赤水兩座重要城池,并在赤水大破吐谷渾,擊潰吐谷渾軍主力。伏允率眾保覆袁川。世祖分命內史 元壽 南屯金山, 兵部尚書 段文振 北屯雪山,太仆卿 楊義臣 東屯琵琶峽,將軍張壽西屯泥嶺,四面圍之。吐谷渾可汗伏允僅僅率數十騎潛藏于泥嶺之中而逃走,吐谷渾仙頭王率男女十余萬來歸降,其中六萬余人被斬殺。
隋世祖的此次親征,徹底的征服、占領了吐谷渾。徹底的打開絲綢之路,暢通了中國與西方的聯系。震服了西域各國,從此西域各國對中國朝貢不斷。隋書贊曰:“竟破吐谷渾,拓地數千里,并遣兵戍之。每歲委輸巨億萬計, 諸蕃 懾懼,朝貢相續。”
外交范圍
參見:朝貢 、 遣隋使
萬邦來朝
隋朝在對外交往上,秉持一種以德服人的觀念。在隋朝看來,各 藩屬國 定期來朝,宗藩和平相處,是最理想的一種天朝政治秩序。當然,有時也難免會使用戰爭的手段,不過,那也只是以臣服為目的,而不是要徹底擊滅。正是在這樣一種外交理念的指導下,609年,隋世祖西巡張掖,置河源、西海、鄯善與且末四郡。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大臣紛紛朝見隋帝,各國商人云集張掖進行貿易。帝國時代出現了萬國來朝的恢弘局面。
高句麗
高句麗位于
東北亞
,隋滅南朝陳后,高句麗平原王即備戰防御隋軍來犯。開皇十七年(598年)高句麗
嬰陽王
率眾萬余人攻遼西。隋高祖借此發動大軍三十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然而路徒險惡,死傷慘重,隋高祖只好退兵。隨后嬰陽王遣使請和,雙方和平。
后來隋世祖繼續走隋高祖受挫的舊路,大業三年(607年)由于高句麗與突厥聯盟,隋世祖于大業八年(612年)、大業九年(613年)與大業十年(614年)對高句麗發動三次大規模戰爭。其中第一次東征高句麗遭受慘敗,浪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加重人民負擔,導致日后隋末民變的發生。
百濟于隋高祖開皇初年遣使入隋,封為余昌為“上開府、帶方郡公、百濟王”。隋滅南朝陳時,有 戰船 漂入海中,百濟供給豐厚物資送回,并派使祝賀隋朝統一。隋世祖攻高句麗時,百濟亦曾在境內調動軍,聲言會協助隋軍,實際上卻是對高句麗保持友好,有意在兩國之間圖。新羅于開皇十四年(594年)遣使入隋,隋封其王真平為“高祖拜真平為上開府、樂浪郡公、 新羅王 ”。
隋世祖在鎮壓楊玄感起兵后,不顧內外危機四伏,于大業十年發動第三次攻高句麗之戰。二月,煬帝下詔復征天下兵,百道俱進。三月,世祖幸涿郡。七月,世祖到達懷遠鎮時,由于國內紛亂,所征之兵多數未能按期到達。右驍衛大將軍 來護兒 在畢奢城大敗高句麗軍,并乘勝向平壤進發。時高句麗因連年傾國之力與隋朝作戰,已困弊不堪,無力再戰,又見隋軍突破重重防線, 高元 大懼,乃遣使請降,并將叛隋投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 斛斯政 送還。世祖接受了高元的投降,且國內烽煙四起,遂于八月初四班師還朝。
朝鮮日本
隋朝初期,朝鮮半島三國高句麗、百濟和新羅都是其藩屬國,它們通使朝貢,接受冊封。日本也有非經常性的通貢往來,不過它在與隋皇朝的交往中,往往不愿被視為藩屬國家,而是想竭力維持一種對等的地位。
西域各國
同時隋朝還和歐洲許多國家進行商業交往,在打通絲綢之路后,大大刺激了中原和西域的交流,中原的商品還遠銷歐洲,羅馬、 波斯 等許多西亞、歐洲國家的商人居住在大興城,很多歐洲國家的使節前往大興城朝拜。
帝王世系
隋朝皇帝列表 |
|||||
廟 號 |
謚 號 |
名諱 |
生卒時間 |
年 號 |
在位時間 |
追尊先祖 |
|||||
楊忠 |
507年-568年 |
||||
孝成皇帝 |
584年-606年 |
||||
隋朝時期(581年-619年) |
|||||
隋高祖 |
文皇帝 |
楊堅 |
541年-604年 |
開皇/仁壽 |
581年-604年 |
隋世祖 |
煬皇帝 |
楊廣 |
569年-618年 |
大業 |
605年-618年 |
恭皇帝 |
楊侑 |
605年-619年 |
義寧 |
617年-618年 |
|
楊浩 |
604年-619年 |
大業(沿用) |
618年 |
||
楊侗 |
604年-619年 |
皇泰 |
618年-619年 |
引用来源
- • 鮮為人知的中國歷史 學科網高考資訊頻道 2013-08-17
- • “隋唐大運河的物流中心”系列之三 占據洛口足以爭雄天下 新浪網 2013-08-17
- • 中華傳統文化:切韻的介紹與歷史 繁體字網 2016-04-02
- • 四征高麗 中國國學網 201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