篦子

生活服務 | 日常用品 | 有密齒的特殊梳子

篦子是用 竹子 制成的梳頭用具,中間有梁兒,兩側有密齒。篦子是一種特殊的梳子,但是齒要比普通梳子更密,所以與傳統配套使用的梳子相比,篦子的梳頭功能主要是刮頭皮屑和藏在頭發里的 虱子

篦子的制作是典型的手工藝活,工藝細致復雜,工序繁多,競須經過108道“手腳”。這之中又分為三個大環節:辦齒子、辦梁子、辦檔子。

功能介紹

過去時代衛生條件差,生活方式落后,人們的衣著和頭發中常生虱子——輕輕地篦頭,也起按摩頭皮的作用。更由于篦子自古是閨中之物品,從來都被看成是兒女親情、男女私情的象征物。舊時,貧苦的農村青年普遍把篦子作為定情物送給相好,以此寄托真摯的愛情。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篦子的實用功能逐漸喪失,倒是它的制作工藝和精致外觀卻引起人們的藝術審美興趣和收藏愛好,老人們則睹物思昔,引起懷舊情緒。漸漸地,篦子成了旅游工藝紀念品。

發展情況

開江縣普安鎮筒車鋪村的曾氏篦子,蜚聲省內外,是當地 曾姓 家族祖傳的手工藝品。該家族祖先在清初“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中,從湖廣麻城縣孝感鄉遷徙而來,落業筒車鋪一地。其始祖精通篦子制作,工藝獨特,造型優雅,經久耐用,在各地市場上廣受歡迎,成為一大品牌。該家族世世代代以此為業,其手藝絕活只傳同族,不傳外姓。后世子孫為感懷先祖的恩德,以先祖陰壽之期正月二十三日為祭祀之日,年年聚會,遂成行會。

據筆者實地調查,筒車鋪村7社、9社有曾氏家族60多戶,300多人口在 康熙 之后的兩百多年間,世代以篦子手藝為業,很少有經營土地者。因為市場廣大,銷路看好,每戶年均生產篦子在一萬把以上,總生產量約為60萬把。附近的外姓人家不少被帶動起來跑銷售。銷售者肩擔竹篾皮簍,每擔皮簍裝1000多把篦子,或在附近幾個場上趕溜溜兒場,或遠走開縣、萬縣、云陽、 奉節 ,直至湖北的 利川恩施 、來鳳、 桑植 ,陜西的安康、 紫陽 等地。

制作環節

篦子的制作有三個大環節:

(1)辦齒子;工藝過程是:挑選附近天師觀峨成山上盛產的白甲竹,用篦刀啟下青篦竹片,削去青皮,劃成節節,再用云刀抽厚薄寬窄,用紅、黃、綠等自然物為染料,水煮以染色,在比子上折成一定長度,用細線將齒子扎成坯子(謂“扎胎胎”)。在兩端裝上牛骨制好的檔子,再“削堂子”,“灌堂子”,最后用特制的牛膠沾上梁子。

(2)辦梁子。取白甲竹根部這材料,刮青后,鋸成節,破成塊,按梁子的樣式削寬窄。高檔的篦子,還在窄小狹長的梁子上做文章,或詩或畫,或書或刻,形成一大工藝美術特色。

(3)辦檔子。選韌性尤好的牛骨為原料,按比子的標準長度鋸成節,再鋸成一公分寬的小 片,并經細細打磨。

中文名
篦子
材料
竹子
功能
刮頭皮屑和虱子
拼音
bì zi
性質
梳頭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