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又稱心悸病,屬內科疾病的心系疾病。發生時,患者自覺心跳快而強,自覺驚慌不安,不能自主并伴有心前區不適感。屬祖國醫學“ 驚悸 ”和“怔仲”的范疇,因驚而悸謂之驚悸,時作時止,病情較輕;無所觸動而悸謂之 怔忡 ,發作無時,病情較重。本病癥可見于多種疾病過程中,多與 失眠 、 健忘 、 眩暈 、 耳鳴 等并存,凡各種原因引起心臟搏動頻率、節律發生異常,均可導致心悸。心系、腦系疾病常見心悸,肺系疾病、虛勞類疾病、 癭氣 等病中亦常出現心悸。現代醫學之各種原因引起的 心律失常 , 心力衰竭 以及 神經官能癥 、某些器質性或 功能性疾病 如 冠心病 、 風濕性心臟病 、 高血壓性心臟病 、肺源性心臟病,以及 貧血 、 低鉀血癥 、 心臟神經官能癥 等。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證的發生常與平素體質虛弱、 情志 所傷、勞倦、汗出受邪等有關。平素體質不強,心氣怯弱,或久病 心血不足 ,或憂思過度,勞傷心脾,使心神不能自主,發為心悸;或腎陰虧虛,水火不濟,虛火妄動,上擾心神而致病;或 脾腎陽虛 ,不能蒸化水液,停聚為飲,上犯于心, 心陽 被遏,心脈痹阻,而發該病。
臨床表現
自覺 心跳心慌 ,時作時息,并有善驚易恐,坐臥不安,甚則不能自主。
兼見氣短神疲, 驚悸不安 ,舌淡苔薄, 脈細數 ,為 心膽 虛怯; 頭暈目眩 ,納差 乏力 , 失眠多夢 , 舌淡 , 脈細弱 ,為 心脾兩虛 ;心煩少寐,頭暈目眩,耳鳴 腰酸 ,遺精 盜汗 , 舌紅 ,脈細數,為 陰虛火旺 ; 胸悶氣短 , 形寒肢冷 ,下肢浮腫,舌淡, 脈沉 細,為 水氣凌心 ;心痛時作, 氣短 乏力, 胸悶 , 咳痰 ,舌暗,脈沉細或結代,為心脈瘀阻;癥見心煩心悸、 口苦 失眠、 多夢 易驚、面赤氣粗、 便秘 尿赤 ,甚則神志失常、胡言亂語、哭笑無常、狂躁妄動,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有力。心悸時發時止,受驚易作,胸悶煩躁,失眠多夢,口干苦, 大便秘結 ,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 脈弦 滑,面紅目赤,狂躁譫語,痰黃稠為 痰火擾心 。
檢查
1.體格檢查
如懷疑患者有 器質性心臟病 時,應重點檢查心臟有無病理性體征,即有無 心臟雜音 , 心臟增大 以及心律改變等,有無血壓增高、 脈壓增大 心悸 水沖脈 等心臟以外的 心臟病 體征患者的全身情況,如精神狀態 體溫 有無貧血多汗及甲狀腺腫大等也應仔細檢查避免遺漏。
2.實驗室檢查
若懷疑患者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癥、 低血糖 或 嗜鉻細胞瘤 等疾病時可進行相關的實驗室檢查,如測定血清T3、T4甲狀腺吸碘率、 血糖 、血、 尿兒茶酚胺 等。懷疑貧血時。可查 血常規 必要時可進行骨髓穿刺檢查 骨髓涂片 以進一步明確病因。
3.其他檢查
最重要的是心電圖檢查,且方便快捷患者無痛苦心電圖檢查,不僅可以發現有無心律失常還可以發現心律失常的性質。若靜息時 心電圖 未發現異常可囑患者適當運動或進行24h動態心電圖監測,對于懷疑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為進一步明確病因,還可進行心臟多普勒超聲檢查以了解心臟病變的性質及嚴重程度。
診斷
1.病史、癥狀及檢查
詳細詢問病史、誘發因素、伴隨癥狀,并仔細進行體檢外,一般應作心電圖、血常規等檢查,必要時作 超聲心動圖 、X線 胸透 或攝片、抗“0”、 T3 、 T4 等檢查,以助病種的鑒別與證候的辨別。
2.排除 器質性病變
心悸為突出表現而檢查心臟無明顯器質性病變發現時,一般可診為 心動悸 ;心悸而有器質性病損者,應作出原發病的診斷。
3.心臟的常見病種及其診斷
(2)中老年心悸明顯,兼胸悶心痛,多屬胸痹;心悸日久,活動勞累加重,兼 喘咳 咳痰,常見于肺心病、 心衰 ;兼眩暈 頭痛 ,多見于 風眩 影響及心。
(3)發熱、心悸為主癥,常見于 心癉 。心悸、心痛并見,多為胸痹、 厥心痛 、 高原胸痹 、 心郁 等病。 心痛 而檢查證實有心包腔積液,為支飲。
4.其他
腦或全身其他疾病,亦可導致心悸:
(1)與情緒、睡眠等關系密切,常見于神勞、神郁等病。
(3)病久體弱,或虛勞類、厥脫類疾病,一般都可出現心悸的癥狀,如虛眩、 血勞 、 血風勞 、血脫、 液脫 、饑厥、肺衰、晚期 蠱蟲病 等。
(4)溫熱類疾病,在 高熱 時常有心悸癥狀,但一般不是主癥。
辨證施治
1. 心虛膽怯
證候:心跳心慌,時作時息,并有善驚易恐,坐臥不安,甚則不能自主。兼見氣短神疲,驚悸不安,舌淡苔薄,脈細數。治則:鎮驚定志,養心安神。主方: 安神定志丸 加減。方藥: 遠志 、 石菖蒲 、 茯神 、 茯苓 、 朱砂 (沖服)、 龍齒 (先煎)、 黨參 。
2.心血不足
證候:心悸頭暈,動則尤甚,健忘,面色不華,倦怠乏力,唇、甲色淡,舌質淡紅,苔薄,脈細弱。治則:補血養心,益氣安神。主方: 歸脾湯 加減。方藥:白術、 當歸 、 白茯苓 、 黃芪 (炒)、 龍眼肉 、遠志、 酸棗仁 (炒)、 木香 、 甘草 (炙、 人參 。
3.心陰虧虛
證候:心煩少寐,頭暈目眩,夢遺健忘, 口舌生瘡 ,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則:滋陰清火,養心安神。主方: 朱砂安神丸 合 天王補心丹 加減。方藥:朱砂、 黃連 、 地黃 、當歸、甘草(朱砂安神丸);酸棗仁、 柏子仁 、當歸、天冬、麥冬、 生地 、人參、 丹參 、 玄參 、云苓、 五味子 、 遠志肉 、桔梗(天王補心丹)。
4. 心陽不振
證候: 心悸怔忡 善驚,多夢失眠健忘,神志遲呆, 自汗 , 胃納 不佳, 脈細 而弱。治則:溫補心陽,安神定悸。主方: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合 參附湯 加減。方藥: 桂枝 (去皮)、甘草(炙)、 牡蠣 (熬)、 龍骨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人參、 附子 、 青黛 (參附湯)。
5.心脈瘀阻
證候:心痛時作,氣短乏力,胸悶,咳痰,舌暗,脈沉細或結代。治則: 活血化瘀 ,理氣通絡。主方: 血府逐瘀湯 加減。方藥:當歸、生地、 桃仁 、 紅花 、 枳殼 、 赤芍 、 柴胡 、甘草、桔梗、 川芎 、 牛膝 。
6.水飲凌心
證候:胸悶氣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腫,舌淡,脈沉細。治則:振奮心陽,化氣行水。主方: 苓桂術甘湯 加減。方藥:茯苓、桂枝去皮、白術、甘草炙。
7.心陽暴脫
證候:心悸,氣息微弱, 面色蒼白 , 四肢厥冷 , 冷汗淋漓 ,舌質淡白,脈微欲絕。治則:回陽固脫。主方:參附湯加減。方藥:人參、附子、青黛。
預防與調攝
情志調暢,飲食有節及避免外感六淫邪氣,增強體質等是預防本病的關鍵。積極治療 胸痹心痛 、 痰飲 、 肺脹 、 喘證 及痹病等,對預防和治療心悸發作具有重要意義。
1.可以適當練習 八段錦 中“搖頭擺尾去心火”和 五禽戲 的“猿戲”以及24節氣導引養生“夏季節氣的動作”。
2.不宜過度勞累,生活盡量規律。
3.心悸患者應保持精神樂觀,情緒穩定,積極配合堅持治療,堅定信心,有助于康復。應避免驚恐刺激及憂思惱怒等。
4.生活作息要有規律。飲食有節,宜進食營養豐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 低鹽飲食 ,忌煙酒、 濃茶 。
5.輕證可從事適當體力活動,以不覺勞累、不加重癥狀為度,避免劇烈活動。重癥心悸應臥床休息,還應及早發現 變證 、壞病先兆,做好急救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