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學名 中國圓田螺 (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 Gray),在我國各地的淡水湖泊、水庫、稻田、池塘溝渠均廣泛分布。因其肉嫩味美、營養豐富,且有清熱止渴、明目等食療功效,成為人們喜愛的水產品之一,特別是南方人把它作為席上佳肴。
物種簡介
中國圓田螺在武漢地區的生殖季節自3月中旬至11月底;其中以5—6月份產螺達高峰;(2)雌螺長至殼高36—37毫米時開始繁殖子代。(3)在自然種群中;中國圓田螺每雌每年平均產螺達50—60個.(4)初生仔螺(殼高7毫米)死亡率最大;高達50%以上。(5)剛出生的中國圓田螺雌體;經過幾個月正常生長;當年開始或至次年開春部可繁殖后代。
形態特征
外形
外殼是鈣質的,較薄,螺旋形,右旋。殼外表呈黃綠色到黃褐色,顏色因環境和水質而有差異,內面灰白色,殼頂略尖,殼底膨大,殼口卵圓形,其邊緣完整,有角質。
軟體部分
分為頭、足、 內臟囊 三部分,外套膜包著整個內臟囊,田螺在正常的生活情況下,頭與 足部 伸出殼口外。頭部圓柱狀,其前端有一個突出的吻,口位于吻的前端腹面,吻的基部兩側有一對較長的觸角,雌性田螺兩個觸角左右對稱同形,雄性田螺兩個觸角不對稱,右觸角短粗,卷曲成了交接器。每個觸角基部的外側突起上有一個黑色眼點。頭部后方兩側的皮膚,皺褶卷縮成水管,左側的是入水管,右側的是出水管,足位于頭部腹面后方,是一個大型的肌肉質爬行器官和吸附器官,足伸展開時,前端圓弧形,后端尖圓形。
物種對比
$$$$structured_module$$$$生活習性
田螺主要攝食器官為齒舌,用于刮取水底和附生的食物。田螺食性雜,在自然環境中,主要吃水生植物嫩莖葉、藻類、細菌和有機碎屑等,也濾食浮游生物,并且喜歡夜間活動和攝食。
田螺在水溫15℃左右開始活動與攝食,生長最適宜溫度為20~28℃,30℃以上時,田螺會將肉體縮入螺殼內,群集于蔭涼處或潛入泥土中避暑,水溫超過40℃時田螺會死亡。對于干旱和寒冷有較強的適應性,水溫低于8℃時田螺便潛入泥穴中冬眠,待來年開春水溫回升到15℃左右時,田螺才重新出穴活動和攝食。田螺對水中溶氧很敏感,當水中溶氧量降到3.5mg/L時,它們攝食不振;1.5mg/L時,開始死亡。
田螺耐寒而畏熱,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5℃,水溫低于15℃或高于30℃即停止攝食,當水溫低于10℃會鉆泥,超過40℃會被燙死。田螺食性雜,喜歡夜間活動和攝食,可 自然繁殖 。田螺的壽命一般為雌性四五年、雄性兩三年,仔螺前三四個月生長最快,以后逐漸緩慢,2年后基本不再生長。
生長繁殖
繁殖特點
田螺 雌雄異體 ,兩性異形,區別田螺雌、雄的方法主要是依據其有觸角形態雌性田螺兩個觸角左右對稱同形;雄性田螺兩個觸角不對稱,右觸角短而粗,向右內彎曲特化成交配器官(彎曲部分即雄性生殖器)。此外,雌螺個體大而圓,雄螺小而長。自然水域一般雌多雄少。
田螺是一種 卵胎生動物 ,其生殖方式獨特.成熟的卵在輸卵管頂端與精子相遇受精, 受精卵 在母螺的子宮內進行胚胎發育。田螺的胚胎發育和仔螺發育均在母體內完成。從受精卵到仔螺的產生,大約需要在母體內孕育一年時間。田螺分批產仔,每年3~4月開始繁殖,在產出仔螺的同時,雌、雄親螺交配受精,接著又在母體內孕育次年要生產的仔螺。 交配行為 一般在白天進行,交配時間長者可達12小時,仔螺大多于夜間產出。一只母螺全年約產出100~150只仔螺。初生仔螺殼高4~7mm,生長一年后,性腺發育成熟。在生殖期,雌螺子宮中常含有不同發育階段的仔螺。
人工養殖
田螺是一種適應性較強的生物,疾病較少,只要水資源豐富清潔,排灌方便,本地絕大多數的稻田都可以經改造后進行田螺養殖。但是富含鐵和硫的土質的稻田是不宜進行田螺養殖的,因為富含鐵的土質其鐵含量較高,養出來的田螺外殼如鐵銹般不好看,肉質也有可能如鐵銹一樣。同樣富含硫的土質養殖出來的田螺有 硫磺 的臭味,消費者肯定對其有很大的排斥心理,不利于田螺產品的銷售。因此養殖場址的選擇應避開富含鐵和硫土質的稻田即可。
稻田的改造
為了提高產量和便于管理,養殖田螺的稻田至少需要667m以上,多個小塊的稻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整合,聯合飼養,共同投入,由專人管理,利潤平分。稻田田基加高至80~100cm,由于稻田泥土松軟,水分含量高,因此泥土鋪上田基必須大力夯實,防止漏水,有條件的農戶可以用 水泥磚 砌好田基,水泥抹面,這樣保水性較強,也更利于今后的養殖管理。田基面寬度約50~100cm,方便人員走動和放置養殖物資。
稻田改造完成后注入30cm深的養殖用水,用 生石灰 40kg/667m化水全池潑灑,消毒池子及殺滅寄生蟲等,順便檢查田基是否有漏水的情況。生石灰消毒保持7d左右可以放水,放水完后重新注入20cm深的新水。
田螺的放養
1、施用有機肥
田螺放養前3~4d先在池子里投入適量已經熟化的有機肥,如雞鴨牛豬糞等,一般每667m施有機肥30~50kg,主要是培養池子里的有機微生物,有利于田螺的生長及食物餌料的供應。第5天可以投放500~1000尾/667m小規格的 泥鰍苗 ,作為試水魚和搭配養殖魚類。以后視田螺的生長及池塘水質情況繼續施用有機肥。
2、田螺種的購買
田螺種可以從大型的農貿批發市場或專業的種苗供應場選購。應選擇殼顏色淡褐色,外殼完整,無缺損或砂眼的鮮活種螺。按8~10萬個/667m的投放量進行購買種螺。
3、種螺的放養
種螺購買回來后應盡快投放到池塘中,但也要注意溫差,特別是池塘水較冷時,應將池塘水與田螺桶裝水進行混合,溫差接近時就可以投入池塘養殖了。在本地每年的清明節前后,氣溫維持在20℃以上,池水溫度維持在15℃以上時就可以進行螺種的投放。
日常管理
保持池塘水質鮮活,可在池塘里種植水草或 水浮蓮 ,供田螺棲息。夏季可在池塘邊種植牽藤的瓜果,供田螺遮陰。平時注意檢查田基有無漏水或老鼠洞,嚴禁生活污水、農藥、化肥污水直接排入池塘。由于田螺喜歡攀爬,因此最好在田基上用細網制作反向的防逃網。日常的飼料投喂可投發酵的有機肥,如雞鴨豬牛糞肥等,也可以投喂新鮮的菜葉、瓜類等,投飼量一般按田螺總重的1%~3%計算,2~3d投喂1次,并根據田螺的生長和攝食情況調整投飼量。田螺的快速生長周期為4個月,每年的5-9月生長發育最快,產量也最高。在夏季氣溫較高時可加深水位至40~50cm。當池水溫度下降至10℃以下時,田螺會鉆入稀泥冬眠,此時池塘也必須保持10~15cm的水深,可定期換水,每10~15d換水一次,在池塘中2/3的位置鋪上一層薄一點的稻草起到保溫的作用,有利于田螺安全越冬。
越冬管理
當水溫下降到8~9℃時,田螺開始冬眠。冬眠的田螺用殼頂黏土,只在土面留個圓形小孔,不時冒出氣泡;在越冬期間不吃食,但養殖池仍需保持水深10~15cm,一般7~10天換1次水,以保持適當的含氧量,并向水體撒一寫切碎的稻草以利田螺越冬。
收獲與運輸
待仔螺質量超過10g時,其肉質細嫩肥實,最受人們歡迎,可分批采捕出售。田螺懷胎產仔期為每年6月上旬、8月中旬、9月下旬,這一時期應嚴禁捕售。采捕田螺時,可遵循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原則,選擇性捕撈成螺,留養幼螺,并篩選部分母螺,達到自然補種的目的,夏秋季節可在早上、夜間在岸邊或水體中放置的竹竿、草把上撿拾,冬春季節可在晴天中午撿拾。此外,可下池摸捉或將水排干后撿拾。田螺運輸非常方便,可用普通的木桶、竹婁盛裝,或用編織袋包裝。運輸過程中避免暴曬,保持田螺濕潤即可。
主要價值
營養價值
田螺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脂肪、硫胺素、核黃素、 尼克酸 和維生素A、B1、B2、D和 煙酸 、鈣、磷、鐵等成分,是城鎮居民喜愛的水產品。
食用價值
清理第一步:盆中倒入清水水中放入食用鹽(適量)、香油(適量),攪拌均勻后倒入田螺,水位高于田螺即可。放到陰涼處讓田螺吐泥、排便,每日換水一~二次把水中雜質倒凈后重新倒入清水,每次重新注水后需補充食鹽和香油。基本上泡兩日即可進一步加工。
清理第二部:目測田螺殼表面是否是附著物(淤泥或青苔等)如有附著物需要用小刷子清理干凈,清理干凈田螺殼表面后用 鉗子 或大 剪子 把田螺尾部剪掉,一來可以把田螺排泄物大部分清除,二來可以炒制時螺肉更加入味,清理好尾部后用清水沖洗田螺至水內無明顯雜物,沖洗干凈后瀝干水分即可準備炒制。
炒制前準備調料:蔥、姜、蒜、干辣椒、料酒、醬油、食鹽、雞精、十三香均適量準備,花椒(20粒)、大料(3~5瓣)香菜(可根據個人喜好準備),切蔥花、姜片、蒜片、干辣椒段備炒,鍋內放油燒至七成熱,放入蔥、姜、花椒、大料、辣椒爆香后改小火放入田螺后放入料酒炒勻、放入醬油(適當多放)、食鹽(適當多放)、十三香(適當少放)改大火炒勻,最后放入蒜片和雞精翻炒均勻后加蓋燜三分鐘即可,出鍋裝盤后撒上香菜即可上桌(不立即食用的可腌制后在放香菜、立即食用會不太入味)。
溫馨提示:此菜由于不易入味,建議炒制后連原湯帶田螺先裝入小盆中至陰涼處腌制五小時以上在食用,食用前最好加熱至湯汁燒開,裝盤后放入香菜,如腌制過程中湯汁不過田螺需經常翻動。(最好炒制時適當多加入些油或炒制過程中加入適當熱水)
營養成分
可食部每100克約含水分81克、蛋白質10.7克、脂肪1.2克、碳水化物4克、灰分3.3克,又含鈣1357毫克、磷19l毫克、鐵19.8毫克、硫胺素0.05毫克、核黃素0.17毫克、尼克酸2.2毫克、維生素A130 國際單位 。
主要危害
寄生蟲
1、血吸蟲
2、管圓線蟲
3、肝片形吸蟲(簡稱肝吸蟲)
4、 肺吸蟲
引用来源
- • 稻田養螺技術及經濟效益分析 萬方數據 2021-06-07
- • 稻螺綜合種養技術 萬方數據 2021-06-07
- • 田螺人工養殖技術 萬方數據 2021-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