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拼音:Erhu)始于 唐朝 ,稱“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二胡,即 二弦 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 弓弦樂器 ( 擦弦樂器 )之一。
二胡名曲有《 二泉映月 》、《良宵》、《聽松》、《賽馬》、《葡萄熟了》等。
歷史沿革
起源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源于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 宋朝 學者 陳旸 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 胡樂 也……”唐代詩人 岑參 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就已開始流傳,而且是中西方 拉弦樂器 和彈拔樂器的總稱。
發展
到了宋代,又將胡琴取名為“嵇琴”。宋代末學者 陳元靚 在《事林廣記》中這樣記載:嵇琴本 嵇康 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學者 沈括 在《補筆談·樂律》中記載:“ 熙寧 中,宮宴, 教坊 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說明在 北宋 時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時,斷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沒有嫻熟的技藝是做不到的。后來沈括在《 夢溪筆談 》中又記載“ 馬尾胡 琴隨漢東,曲聲猶自怨 單于 。彎弓莫射去中雁,歸雁如今不寄出。”說明在北宋時已有了 馬尾 的胡琴。
元朝 《元史·禮樂志》所載“胡琴制如 火不思 ,卷顧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進一步闡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傳遍大江南北,始成為民間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為二胡。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旺盛時期。 劉天華 先生是現代派的始祖,他借鑒了 西方樂器 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膽、科學地將二胡定位為五個把位,并發明了二胡揉弦,從而充擴了二胡的音域范圍,豐富了表現力,確立了新的藝術內涵。由此,二胡從民間伴奏中脫穎出來,成為獨特的獨奏樂器,也為以后走進大雅之堂的音樂廳和音樂院校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后,民族、民間音樂發展很快,為了大力發掘民間藝人的藝術珍寶, 華彥鈞 、 劉北茂 等民間藝人的二胡樂曲經過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藝術如雨后春筍迅猛發展起來。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先后涌現了張銳、 張韶 、 王乙 等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們的影響下,又培養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 閔惠芬 、 王國潼 等。就如二胡作曲家 劉文金 的《 長城隨想曲 》等將二胡的性能超常發揮,并刻意創新,使二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異彩。
據《 中國文化史三百題 》提供資料:宋代是外來樂器與中原文化融合發展的第二階段。
宋元明清時期,隨著戲曲、曲藝的發展,民間樂器隨著“勾欄”“ 瓦舍 ”的興起而發展了自己的伴奏樂器。其中最主要的樂器是源自蒙古、 西域 的馬尾胡琴(又稱二弦琴),經與前朝留下的嵇琴、 軋箏 融合,創制出新穎的胡琴。這一樂器充分標志中國弓弦樂器走向成熟。
后來,由于地方戲唱腔風格需要,胡琴又逐漸分化,出現配合 秦腔 、 豫劇 需要的 板胡 , 京劇 、 漢劇 需要的 京胡 、 京二胡 , 河南墜子 需要的 墜胡 ,廣東 粵劇 需要的 高胡 , 潮劇 需要的 椰胡 ,湖南花鼓用的 大筒 ,蒙古說唱用的四胡, 川劇 用的蓋板子,河南越調用的四弦,福建莆田戲用的枕頭琴,侗戲用的 牛腿琴 , 壯劇 用的馬骨琴, 晉劇 用的 二股弦 等等弓弦樂器。所以,二胡實際上是這眾多的弓弦樂器中的一種,它的得名遠遠晚于胡琴。所以說“二胡”始于唐朝是不準確的,應該說“胡琴”始于唐朝。
基本構造
琴筒
琴筒是二胡的重要部分,這通過弓的推拉運動,擦弦后振動琴皮發音的共鳴體。琴筒的質地和形狀對音量和音質有直接影響。一般用紫檀木或
紅木
制作。形狀有六角形、八角形、圓形、前八角后圓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琴筒后面鑲嵌著一個音窗(一般為雕木花窗),不僅對琴筒起了裝飾作用,而且對發音、傳音和濾音有一定的好處。琴筒是二胡的共鳴筒,一般用
烏木
,紅木制成(紫檀木很少),也有用
花梨木
或
竹子
做的,七十年代并開始使用低發泡(
ABS
)材料模壓成型。其形狀主要為六方形,長13厘米,前口直徑(對邊)8.8厘米。有些地區則制成圓形或八方形。筒腰略細,筒后口敞口或裝置開有各種式樣花孔的音窗。琴筒起擴大和渲染琴
弦振動
的作用。
琴皮
琴筒前口蟒皮,叫琴皮,也叫琴膜,它是二胡發聲的重要裝置。一般是蟒皮,蛇皮是最低級的二胡琴皮。蛇皮鱗紋細密,紋路排列規則,并富有韌性,但質地較薄。音質易受氣候、室溫等因素的影響。蟒皮鱗紋粗而平整,色彩對比協調,厚度適宜而有彈性,不易受蟲蛀,發音共鳴較好。蟒皮又以肛門一帶地方的最為理想,這個地方的蟒皮適應性廣、發音渾厚圓潤,并且性能穩定。新買的二胡無論是蛇皮的還是蟒皮的,發音往往空而帶沙,并且把住上下端的音量懸殊較大。這是琴皮振動還不夠協調的緣故,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拉奏后,琴皮的振動才有可能逐漸變為常態。它是二胡重要的發音體,也是振源的關鍵,對音質和音量有著直接的影響。蟒皮的鱗片越大,音色越好。
琴桿
琴桿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軀干。不僅起著上連下接的支撐作用,而且對整體振動發音也有一定的影響。制作琴桿的材料有些
檀木
(數量較少)、烏木或紅木。一般用烏木較多。烏木價廉物美,具有一定的抗拉性。是支撐琴弦、供按弦操作的重要支柱。全長81厘米,直徑約為0.55寸(1.83厘米)。頂端為琴頭,上部裝有兩個弦軸,下端插入琴筒。琴頭呈彎脖形,也有雕刻成龍頭或其他形狀的。衡量一把二胡的發音純凈與否與琴桿材料的選擇有很大關系,通常把紅木視為上品,烏木的也不錯,其它木材的就要遜色一等了。選擇時除了要仔細辨別琴桿的制作材料外,還要兼顧到質地緊密、木射線細密而均勻、無節、無疤,無明顯裂痕,有一定光亮度等。
琴軸
琴軸共有上下兩個(又名琴軫),起調整音高的作用,上軸縛絞內弦,下軸縛絞外弦。琴軸有木質軸和機械軸兩種,兩者各有利弊。木質軸調音后穩定,不易跑弦走音,但因時緊時松,給調弦帶來困難。機械軸調弦快而自如,音準也好,若制作質量沒有完全過關,時而會出現松動、滑動等現象,容易導致跑弦走音。
琴弦
琴弦是琴的發音體之一,也是二胡的聲源體之一。其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發音效果。琴弦有兩種:一種是金屬弦,具有拉力好,音質好,音準好和靈敏度高等特點,又分鋁質弦和銀質弦兩種,銀質弦最佳;另一種是絲弦,它發出的音比金屬弦柔和細膩,但位力差,音準差而且容易斷弦,且易變音。大多采用金屬弦。
琴弓
琴弓(俗稱
弓子
)由弓桿
和弓
毛構成,一把好弓首先要長而直;其次,弓毛以白色
馬尾毛
為上品,且弓毛要多而齊,與魚尾連接處捆扎要牢固;最后要注意弓桿的節應少而小,粗細適中。全長76~85 厘米,弓桿是支撐弓毛的支架,長度2.4尺(80厘米),用江葦竹(又名幼竹)制作,兩端烘烤出彎來,系上馬尾,竹子粗的一端在弓的尾部,馬尾夾置于兩弦之間,用以摩擦琴弦發音。弓毛多為馬尾,也有用
尼龍絲
仿制的。有些簡易二胡是用
尼龍線
來代替弓毛,這種音響效果較差。衡量弓毛能否經久耐磨,主要看弓毛是否排列得整齊平展,長度一致,粗細均勻。好的弓毛要求無斷頭、無纖柔、無蓬亂纏絞等。
千斤
千斤又稱千金,對二胡琴弦起固定和
切弦
作用。對音準也有一定的影響。它是用棉線、絲線、
有機玻璃
、塑料等材料制成。其形式多種多樣,有固定千斤、線繞千斤、金屬千斤等。較常用的是線繞千斤。
琴碼
琴碼是琴弦與琴皮之間振動的媒介體,對發音有重要作用。它采用的材料有木、竹、金屬和紙等,常用的有木松節碼、 楓木 碼。木松節碼木質柔軟,發音圓潤、淳厚,楓木碼軟硬適中,發音柔和、噪音少。琴碼雖小,但它卻是聯結琴皮琴弦的樞紐。它的作用是把弦的振動傳導到蟒皮上。因此,琴碼的選料、形狀以及在琴皮上的安放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二胡的音質。
為了求得二胡聲音的改善,發音沙啞的二胡采用紙碼(即用牛皮紙或其它硬紙卷成嚴實的簡狀),聲音就要顯得 柔和一些:發音沉悶的二胡改用竹碼,就可使聲音變得較為響亮,適合演奏活潑輕快的曲調,發音單調的二胡采用 金屬彈簧 碼,就可使發音變得較有共鳴。
琴托
琴托是琴身的底托,起著裝飾、穩定琴身的作用。有的二胡琴托還裝有可調底托,用尼龍扣調節,演奏時更為方便。
制音墊
琴碼的下面,還須在琴弦與皮膜之間塞一小塊用絨布或氈子做的制音墊,它能解決二胡的“狼音”,消除二胡的空曠音,使之集中、豐滿,制音墊的薄厚、大小要適中,過厚則影響音量,過薄則不起作用,作成音墊的材料常有白色海綿、 呢子 、羊絨、棉布、 麂皮 、絨布等,用的最廣泛的是海綿和呢子,效果最好的是天然麂皮,不能小看了它,它還有能快速的改變音色的本事:它貼近琴碼,音色就很潤,同時要失去一部分音量;遠離琴碼,音色就會變的眀亮,要根據曲子需要調整。
樂器分類
產地分類:江西琴(龍韻牌)、北京琴(龍韻牌)、蘇州琴(漢韻牌、 虎丘 牌)、上海琴
根據琴筒情況分為四類:圓筒二胡、八角二胡、六角二胡、扁筒二胡、雙層底托二胡、前八后圓。
演奏技巧
坐姿
1、身體中線左斜,使重心落到了人體的左側。
2、后背立直,端坐于凳子三分之一處
持弓(持弓的錯誤方法)
1、持弓位置過于靠近弓頭或過于靠近中弓。
2、弓子過于深入虎口底部,使弓子掐死在虎口中,不能靈活運動。
3、持弓時手指過于向下“耷拉”,使弓桿緊壓琴筒磨擦,弓毛反而離開琴筒向上偏移。
4、演奏外弦時,中指和無名指從弓桿與弓毛之間拿出來,到演奏內弦時再伸進去。
5、持弓時拇指的位置不正確。
6、持弓時中指過于伸入弓桿與弓毛之間,使它里外都用不上勁。
7、握弓過緊,致使食指根部、拇指第一關節內側、以及中指第一關節外側磨出了厚厚的 老繭 ,有人誤認為這是“功夫”,而實際是持弓方法上的錯誤。
8、拉二胡時,弓不可向上翹起,這樣會導致音色不好。
持琴
1、琴筒錯誤地放于左腿中間,而不是放在左腿根部靠緊 小腹 的位置上。
2、琴桿過于左斜或右斜;過于前傾或內收。
3、第一把位時左手虎口離千斤過遠。
4、左臂缺乏應有的支撐力,靠虎口夾緊而吊掛于琴桿之上。
5、拇指下彎勾住琴桿。
6、持琴時左手掌心貼近琴桿,手指“躺”倒按弦。
7、手指關節過分彎曲,以手指的尖端(甚至用指甲)觸弦。
8、手指關節反彎,尤其是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第一關節。
9、手指(尤其是無名指和小指)不是從弦的正面(從弦向琴桿方向)按弦,而是從弦的外側(從弦向身體方向)按弦,以致只按實了外弦,內弦卻處于虛按狀態,常常因此而出現狼音。
10、演奏時始終讓手指“懸”在音位的上方,不能放松。
11、當一個手指按在弦上時,其下面的手指蜷曲在掌心中。
12、持琴時大臂過分抬高,使左臂處于緊張而不自然的狀態。
樂器保養
琴皮
二胡琴皮的保養對保持二胡的音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每一位二胡演奏者最關心的。二胡琴皮如能得到精心保養的話,會有很長的使用壽命。我們見到的琴皮已損壞的二胡大多是由于存放不當、不經常使用而引起的。經常使用的二胡,它的琴皮就會保持一定的彈性,二胡的發音質量也較穩定。二胡的音色是在不斷的使用中,慢慢拉出來的,平時經常使用二胡就是對二胡的一種很好的維護和保養。
為了做好對琴皮的保養,需要對琴皮的加工工藝有所了解。一般來說,琴皮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是鏟皮,鏟皮的目的是將粘在皮上的肉雜物等去掉。琴皮加工的第二道工序是套皮,套皮的目的是拉伸蟒皮、去除蟒皮上的油性。套皮過程中有一道 燙皮 的工序,其作用是為了使琴皮穩定成型和增加琴皮的光澤度。琴皮加工的第三道工序是蒙皮,蒙皮的要求是做到六角均勻、琴皮的松緊度恰當。從上面琴皮的加工工藝來看,去除蟒皮上的油性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油性的琴皮會影響二胡的發音。所以,在日常的二胡使用中不需要對琴皮上植物油、 凡士林 等,更不需要在琴皮背面 封蠟 。如在琴皮內外表面涂上油性物質,會影響琴皮的透氣性和琴皮的振動。琴皮蒙好后不能再對琴皮的背面進行處理,因為從琴筒后面對琴皮背面進行刮或打磨的處理,會導致琴皮的厚薄不勻,嚴重時還會引起琴皮的破裂。要想對二胡的音色局部有所改善,應該從琴弦、琴弓、千金和控制墊等方面采取措施。
琴筒和琴桿
琴筒和琴桿大多都是用紫檀木、烏木、紅木等硬質木材制成的。而硬質木材很容易受氣候的影響,因此二胡的音色與不同的氣候條件和空氣濕度有一定的關系。硬質 木材密度 緊密、質地細膩,在一干一濕或一冷一熱的環境中,會造成木料內外應力不平衡的情況,嚴重時會引起琴筒和琴桿的開裂。二胡處在長期過分潮濕的環境中還會引起琴筒、琴皮的脫膠。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平時不練琴時應將琴放入琴箱,并在琴箱內放入一些干燥劑。
琴弓
在弓子的使用過程中,不要用手碰弓毛,以免日久之后弓毛上沾上油污而影響演奏。一旦發現弓毛上油污較多而影響演奏時,可將弓子卸下,用肥皂將弓毛在清水中洗凈,晾干后重新擦上 松香 再使用。每次拉完琴后,應將弓毛放松,使弓桿恢復到正常的形態,否則日久后會使弓桿變形,影響弓子的使用性能。如弓子長期不用放在琴箱里,要在琴箱里放一些 防蛀劑 ,以免弓毛被蛀蟲咬斷。
當代名家
陳智杰 |
魏國 |
高揚 |
名家名曲
獨奏
代表人物 |
代表作品 |
劉天華 |
《病中吟》、《月夜》、《 空山鳥語 》、《 苦悶之謳 》、《悲歌》、《良宵》、《閑居吟》、《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 |
華彥鈞(阿炳) |
《聽松》、《二泉映月》、《寒春風曲》 |
趙寒陽(龍韻) |
《賽馬》、《二泉映月》、《病中吟》 |
孫文明 |
《流波曲》 |
黃海懷 |
《賽馬》、《江河水》 |
蔣才如 |
《北京有個金太陽》、《憶親人》、《川江船歌》 |
魯日融 |
《迷胡調》、《秦腔主題隨想曲》、《采花》、《搖籃曲》 |
周維(龍韻) |
《葡萄熟了》 |
王國潼、李秀琪 |
《奔馳在千里草原》 |
劉文金 |
《三門峽暢想曲》、《豫北敘事曲》 |
朱昌耀 |
《江南春色》、《蘇南小曲》 |
陳耀星 |
《戰馬奔騰》 |
陳剛、何占豪 |
《梁山伯與祝英臺》 |
張式業 |
《一枝花》 |
王建民 |
《第一二胡狂想曲》、《天山風情》 |
高韶青 |
《隨想曲》 |
譚盾 |
《火祭》 |
嚴潔敏 |
《卡門主題隨想曲》 |
關銘 |
《蘭花花敘事曲》 |
賈鵬芳 |
《睡蓮》 |
楊青 |
《秋之韻》 |
王曙亮、梁奇、李澤昆 |
《剪窗花》 |
協奏曲
代表人物 |
代表作品 |
劉文金 |
《長城隨想》 |
吳厚元 |
《紅梅隨想曲》 |
關乃忠 |
《第一二胡協奏曲》、《第二二胡協奏曲——追夢京華》 |
何占豪 |
《亂世情侶》、《別亦情》、《莫愁女幻想曲》 |
楊春林 |
《長恨歌》 |
吳華 |
《天仙配幻想曲》 |
黃曉飛 |
《長恨歌》、《母親》、《六月雪》 |
顧冠仁 |
《夜月》 |
譚盾 |
《臥虎藏龍》 |
蔡東鏵 |
《浮徒》 |
河圖 |
《江山此夜》、《雨碎江南》 |
)